时间:2023-09-26 17:29:02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各位亲爱的2014级会计从业学员:
全国2014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准备工作已陆续展开,为帮助同学们尽快开始2014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各科的学习,会计从业辅导名师制定了“2014年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考试学习计划”,以方便同学们对今后的学习进度进行全面控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针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的学员来说,《会计基础》科目应该是较难的,其中经济业务分录的编写及应用更是重点、难点,而《会计基础》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又有联系之处,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可将重点先放在《会计基础》的学习上,但是不能将另外两门完全搁置起来,三门学科应齐头并进!
第一章 总论
主要是概念及特征、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展开叙述,是会计最基础的知识,学习时要注意领悟知识的本质。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本章是基础知识章节,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分。要注意区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区别,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科目的分类及设置。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主要介绍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学习时要注意好好体会借贷记账法的本质。
第四章 会计凭证
主要是会计凭证的概念、作用、种类,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审核内容的要求、传递保管的方法。
第五章 会计账簿
本章的会计账簿是会计报表与会计凭证的中间环节。学习过程中结合老师的讲义实际接触一些会计账簿,对学好本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员应通过做题加以巩固。
第六章 财务处理程序
本章主要讲解了三种不同种类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包括基本编制步骤、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在理解账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以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编制方法。
第七章 财产清查
本章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概念、意义、一般程序,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学习时要结合老师的讲义,再做些题目加以巩固相关知识点。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
本章属于次重点章节,在学习本章内容时,要重点体会各章财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是如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
第九章 会计档案
本章主要介绍会计档案的概念、内容、整理归档、保管、复制查阅以及销毁等规定。内容不多,但各个小的知识点都需要通过老师讲解,再加上适当的做题加以巩固和掌握。
第十章 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
本章主要介绍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要想学好本章需要对前面一些章节的学习进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灵活的账务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思路。
随着2014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备考工作的启动,学员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报特色班、精品班、实验班等优惠套餐,辅导课程根据每位学员的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考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辅导班次。同时,网校推出的会计移动课堂(随课赠送),全面支持手机看课、平板电脑看课,学员可以免费下载使用,随时随地皆可学习。
1.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于20世纪30年代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分离。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与公正,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必须对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进行规范,由此形成了规范会计理论。在规范会计理论的指导下,各国相应制定了规范会计实务操作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假设、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收入实现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等。但是,客观经济环境对这些假设和原则提出了全面的挑战。然而,这些原则和假设是现代财务会计的基石,它们的动摇势必影响到财务会计这门学科的存在。
2.财务会计概念结构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一般不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因此,它作为普遍运用的理论框架似应高于会计准则。但是,其概念结构不够具体,在可操作方面不如会计准则。它所描绘的是一组概念,这些概念必须贯穿到并统驭着所有的准则,从而对财务会计的程序与方法起着普遍的规范作用。所以,在概念结构的文件中要有一致的看法,不能等同于学术著作,反映不同的观点或体现百家争鸣。我们可以看出,财务会计的局限性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约束有关,如资产要素的定义,美国FASB的定义是指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个定义没有指出对未来经济利益如何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个定义虽指出货币计量,但并未回答如何计量,是对资产形成过程的计量,还是对资产未来潜能的计量?又如,两个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理想的情况是二者都要保证,但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哪个更为重要?因此,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内容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会计信息。
3.会计基本理论
再深入一步,我们会发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是受制于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是会计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它构成会计学科最基本的框架,会计的本质、对象、职能、属性等,这些基本问题和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一一对应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概念结构是会计基本理论内容的具体化。如,会计本质和社会环境的研究确定了会计基本前提;会计职能对应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规定了会计要素等。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将财务会计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用脱衣法层层追溯到会计基本理论问题。透过现象,我们注意到我们忽视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对会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或者存在很大差异,用含糊不清或者有争议的概念去指导会计实践,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二、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中国会计学会提出的我国会计理论建设的目标模式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介绍和引进大量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目的是为了消化和吸收其精华,结合我国会计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我认为,这种理论应在研究方法、研究风格和理论内容三个方面体现中国特色。
1.研究方法
和其它经济学科一样,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包括三个层次: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以哲学为方法论基石,这与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哲学背景有着根本的区别。西方会计理论家奉行实用主义哲学,倡导有用即真理的务实精神。哲学的本质在于物质的运动性、矛盾性和实践第一的观点。根据实践第一的观点,中国会计理论的特色应来自于中国会计实践的特殊性。中国会计实践是中国经济实践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经济(管理)理论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是微观经济(管理)理论的指导。会计学属微观经济(管理)学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当前会计学研究向经济学(管理学)寻求指导的重要原因。
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西方会计理论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尝试了许多方法来研究会计问题,总括起来有逻辑的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历史的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数学的研究方法、经济的研究方法、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研究方法等。西方会计学界在研究方法的应用上走过了一条由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的道路,目前,实证法正方兴未艾。西方在基本方法的使用上往往走极端,采用一种方法而否认另一种方法,没有看到各种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它们之间存在互补性。因此,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应强调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互补。
2.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主要指理论的研究起点和研究路径,这与研究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理论界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有本质起点论、对象起点论、环境起点论、目标起点论等,如何看待这些观点,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从假设原则准则模式转向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模式的原因何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理论研究的起点是否应和理论表述的起点相一致?这些问题需要我国会计界作进一步探讨。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途径,中西会计理论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西方的会计研究往往从具体开始,强调表面上的实,而我国的会计研究往往从一般开始,强调本。然而,具体与一般不是对立的,而是辨证统一。由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上升到理论上的具体,才是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正确思路,也应是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特色。
关键词: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一、概述
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和经营风险的防范方面,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传统的财务会计从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三方面可以准确和完整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经营形式的变化,利用管理会计的思想解决企业产能高的问题和财务杠杆高的风险,有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企业改变管理的环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下面对会计的概念、财务会计的概念和管理会计的概念加以界定。
(一)会计概念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会计的概念界定从会计的产生以来从来就没有停过,会计概念已经出现了两种主流的观点。第一种认为会计是企业的管理活动,会计除了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工具以外,根据会计属性和会计的职能角度来说,会计是企业一种管理活动;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信息系统,既将会计整体视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集合。虽然很多学者关于会计的认识究竟属于哪一种观点没有明确统一的结论,但是从会计本质确认和计量上是具有一致性的。首先,会计的计量单位是货币,其次,会计职能主要是执行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为公司的管理层、监管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企业一方面完善自身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理解会计的概念和职能,我们可以将会计划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管理会计,另一方面是财务会计。
(二)财务会计
研究人员将财务会计界定为:依据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准则,在遵守国家会计法的前提下,企业的财会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全面、准确和完整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信息使用人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监管层,也包括企业外部的债权人、政府职能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因此,财务会计除了对内承担提供财务信息以外,还承担对外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职能。
(三)管理会计
研究人员将管理会计定义为:依据相关的管理方法和财务会计准则,在遵守国际会计法的前提下,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报告,找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薄弱环节,采用必要措施和或者执行相应的计划,为公司的高管层进行经济决策或其他管理活动提供准确的管理会计信息,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旨在完成企业对内部的管理责任和相关的目标。
三、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
企业会计的两个分支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不同点,两者相辅相成。下面从关联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对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我们从企业的价值指标和财务核算方法两个角度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从企业的价值指标角度来说,企业利用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进行核算和监督,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财务数据,同时这些财务数据可以作为企业管理会计的测试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和决策的基础。从财务核算方法方面来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相对独立的会计核算方法的体系,但是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和管理会计的核算方法又不能相互独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和交叉,并且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目标共同是将企业经济最大化。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企业财务会计的任务是向企业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所需要的财务信息,而企业的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高管层和监管层提供经济决策或者其他管理决策方面作为重要的依据,财务会计的直接目标和管理会计直接目标具有差异性。第二方面,企业的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执行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在规定的特定时间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向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企业的管理会计是以财务会计的信息数据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法反映和预测企业的信息活动,发现企业在经济决策或者其他方面是否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存在差异,出具的管理会计报告格式和内容没有限制性。第三方面,企业的财务会计对外提供财务信息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并且通过财务会计的信息具有全面、准确、真实和完整等方面的要求,而企业管理会计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时提供信息不具有限制性,除了提供货币单位的财务信息外,还提供非货币单位的相关信息,同时该信息不具有法律规定的有用的信息。
四、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整合性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和财务会计的发展日益急迫,作为企业各方的利益相关者来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他们对财务人员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从本质上来说是具有一致性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趋势越发明显。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整合性发展加以分析和研究。
第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财务专业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当中,站在了财务会计工作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前线,他们将日常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去,他们成为了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二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壮大,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整合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包括国内比较知名的用友软件供应商和金蝶软件供应商,国外比较知名的SAP软件供应商和Oracle软件供应商。他们很好为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企业可以将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的需要做好相应的关联,在企业需求特点的管理会计信息时,软件系统通过自动取数的功能满足信息的需求,同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存在的相互交叉的部分在软件系统中关联存在,避免出现财务数据和财务分析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发生。第三方面,企业利益相关者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信息趋于一致化,即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对综合性的财务会计信息需求日趋一致。第四方面,从企业成本管理的角度整合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随着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简化了财务职能部门的设置,减少企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进一步坚定了企业的荣恭成本,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虽然如此,但是对于两者的真正整合还是存在相当的难点的。归根结底,其主要是由于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中对成本的界定和认知是不同的,若想完成两者的真正结合则需要完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成本之间对应关系库的建立,才能使整合更具可能性。
五、研究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国际间交流日趋频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不但要做好财务会计工作,更要做好管理会计工作,这不但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现如今,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企业需要完善财务会计工作的同时,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有机的融合,今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加强企业的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减少,提高了管理水平,促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融合。本文对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从关联性与差异性两个角度加以比较研究,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性发展趋势的分析,旨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都爱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2]曹改燕.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并存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一)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
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
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顾名思义,增值会计核算体系,即以提高增值额作为为企业活动重心,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水平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这种增值会计核算体系不但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对于并非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机关或者事业部门也同样适用。在该核算体系下,增值额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国家政府和政府员工、企事业法人和企事业职工之间进行分配。由于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优势明显,自产生以来,这种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广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并且受到会计界的一致好评。这种会计理论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增值会计理论反映的是单位受益者的共同利益 增值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马克思的《资本论》著作中,文中揭示出产品所谓的增值实际上是资本家可变资本和产品剩余价值的总和,其实质是劳动因素介入到商品生产过程中来。在实际的发展变化中,这个所谓的产品增值由于被多元化主体进行分配,又产生不同的作用,具体表现形式有:职工个人所得、债权持有人所得、产品投资者所得、国家政府所得及企业最终所得。由此可见,产品增值不仅仅是反映企业领导和股东的利益,它代表的是所有单位受益者的共同利益。
1.2 增值会计理论的发展顺应增值观念要求的发展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增值。为了清楚地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和效果,企业的财会部门采用增值会计的理论体系。这种增值会计理论体系一方面体现了新创造的产品价值的去向,另一方面形象地揭示了产品价值创造和产生的根源。
1.3 增值会计理论报告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会计 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各企业要勇于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作为企业增值的受益者,无论是企业股东、债权人,还是政府机关和企业职工都会从中受益。体现受益者和各利益集团投资受益情况分配的增值会计就成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种形式,各受益单位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另一方面从企业中提取应得的报酬。企业的社会责任按照货币计量的方式通过增值会计的形式得以实现,而且借此可以显现单位时间内企业在经济目标上产生的实际功效。
2 增值会计理论和ERP财务管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核算体系是把宏观与微观、管理与核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计算方式。两者之间由于内在的紧密联系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各类单位提供服务,并指导企业经济向前发展。
2.1 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财务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财务管理的内容 传统的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职能单一,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管理好供应链这一个环节。而按照增值会计理论经过加工改进的ERP财务管理系统,一方面借鉴了增值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以会计业务流程中的增值额作为系统核心,通过ERP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做了全面改进和调整,通过系统划分和确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非增值作业的数量,尽可能多地改进并增加增值作业的含量,优化产品价值链,精简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准确预测企业资产价值,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2.2 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财务管理系统保障了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传统的ERP财务管理系统提供的财务报表数量有限,而且一般只能用于商业企业方面进行数据分析,而经过改进的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财务管理系统把提供信息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包括政府和事业单位在内的非盈利性机构,而且还能借助该系统查询管理性报表、财务分析模块和各种需要的财务模型,为企业进行战略布置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基于增值会计理论改良后的ERP财务管理系统可以系统设置自动完成很多规范业务的计量和演算,并且自动生成记录和报告凭证保存下来,保证信息资料不遗失。
3 基于增值会计理论完善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各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旧的财务会计指标评价体系和传统的ERP财务管
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企业要求,它的缺点和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需要迅速地把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新的会计核算指标体系恰当地应用到ERP财务管理系统中,并且不断改进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使之日趋完善和成熟。具体做法是:
3.1 增加ERP财务管理系统分析指标,用以检测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财务能力 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其中一项职能是利用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由于这些财务分析是以真实的数据资料为依据的,所以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分析的结果是否科学可靠。为了进一步保证财务分析的稳定性,在ERP财务管理系统中添加上相关的财务分析指标,一方面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确切的财务报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增加量资料展开企业经济状况分析,提高企业决策的确定性,最大程度地规避企业决策风险。
3.2 通过ERP系统功能模块的改进,优化系统的增加值核算功能 为了更好地运用ERP财务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详细的系统区分把企业利润规划表、企业财务明细报表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行整理,然后按照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对会计资料进行增加值的计算。所谓的增加值实际是指企业获得的净利润。传统上的企业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立场上来计算企业盈利的,即把所有的费用支付全部扣除后的盈余。所以系统改进后的增加值核算把劳动支付保留了下来,这种核算方法表明了劳动投入和企业资产之间的分配状况,更加客观而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收益分配比例和数额。
3.3 利用现有的ERP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加强系统的财务预测职能 ERP财务管理系统由于采用了数据库技术,财务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都得到了提高。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资本市场发展最成熟的国家,其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最高水平,在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和制定方法等方面对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在整体框架、内涵和实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但在制定方法、制定程序等方面与美国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通过中美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比较分析,明确了两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制定方法以及准则内容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制定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提供权衡和决策的依据。
一、中美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有关方面的比较
(一)制定目标方面
会计准则的目标是指会计准则的服务对象的界定。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环境、集团力量对比都能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不同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政治程序规则。
美国会计准则以目标为导向:
1.会计报告内容应反映交易或事项的潜在经济实质,提高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
2.提供关于企业资本、资本上的权利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
3.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
(二)制定机构方面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式是独立模式的典型代表,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由财务会计基金会(FAF)提供资助。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这种分权处理方式,可以保证准则制定的及时性和政策的权威性。这种效果与中国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目标是一致的。由独立的民间会计团体机构制定准则更大的好处是:他们比较注重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性,通常依靠独立性、公允性、权威性以及技术能力来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保证了准则的质量和有效地推动准则的实施。
财务会计基金会是民间机构,责任是任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履行监督职能并提供经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由七名成员组成,任期五年,各成员在任期内必须完全独立。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为财务准则委员会提供咨询。FASB的权威性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SEC)的支持,SEC拥有对所有会计文告的最终否决权。在安然事件后进行的会计改革过程中,美国证监会(SEC)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FASB)之间维系着一种微妙的关系。SEC代表政府,对FASB进行实时监控。FASB的设立并不意味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AICPA)完全退出公认会计原则的研究和制定,AICPA同时设立了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CSEC)作为其财务会计报告的政策制定机构。
在我国,政府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它既可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又可以社会监督者的身份对制定会计准则施加影响。由于政府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我国政府比美国政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利益协调关系,由此也决定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有其自身的特点。
(三)制定方法方面
中美两国都采用概念框架法来制定会计准则。美国财务概念框架公告制定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它首先确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次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再次,确定由什么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来提供这种质量信息,最后确定财务呈报应如何有效地传递这些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的是概念框架法,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在实际中更多地表现为偏好集合法。因为从制定会计准则的程序上看,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起草是以德勤专家组提供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报告为基础,再由起草人对需要的准则进行分析并下结论,在涉及到具体会计准则的修改问题上也过多地依赖制定小组成员和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而不是以具有概念框架性质的《基本会计准则》为基础,《基本会计准则》似有架空之嫌。
(四)制定程序方面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研究准备、拟订、。
计划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的会计准则项目,社会各界和财务会计准则咨询组的成员就需解决的会计问题提出意见,然后由FASB评价该准则出台后的普遍适用性和改进实务的可能性,从而提出初步方案。
研究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就已确定的会计准则项目,收集资料,由代表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工作组就问题的任务、项目的范围等向委员会提供咨询,在此基础上以中间人的立场,为各利益集团的分析评价提供依据---“讨论备忘录”。而后FASB就该备忘录向社会民众广泛征询书目意见,供委员会和其成员研究分析。
拟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草拟准则草案,FASB以公众反馈意见为参考,以财务呈报概念框架为基础,草拟准则条文。待委员会多数成员通过后,“揭布草案”。
阶段:的“揭示草案”再次以书面和听证会的形式,公开向公众征询书面和口头意见。最后由FASB以七位成员的最后投票表决为最终依据,会计准则定稿后,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大致上也是分为四个阶段,即立项、起草、征求意见、。
立项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由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拟订的具体会计准则项目。
起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草拟准则草案,起草人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同时由徳勤专家组提供各国会计准则比较的研究报告供参考,起草人根据掌握的资料起草研究报告,作出初步的结论并形成讨论稿,并报财政部会计司领导审阅。
征求意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完成准则草案的基础上,经部领导批准,在国内专家组以及省级财政厅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范围内对讨论稿征求意见。起草人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具体准则的草案。
阶段:会计准则定稿后,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二、比较结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几点启示
第一,我国会计准则侧重于“政府利益导向”,这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会计准则要向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相关利益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第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只限于财政部和一些专家,基层会计人员难以参与其中,这与美国的FASB吸收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实用效果,应吸收各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参与到制定过程中,来加强准则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