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范文

时间:2023-09-26 17:28:59

序论:在您撰写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第1篇

企业主要依靠的融资渠道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创办过程中,以原始积累为起点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包括股东投资、保留盈余(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外源融资是指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闲置资金,使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一)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渠道

据调查,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顺序大致为企业积累、银行或信用社贷款、亲戚朋友筹款、民间借贷等。同发达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相比较,目前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与资本结构的特点有二:其一,民营企业的融资次序与现代企业大体相同,即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再就是从银行或非银行机构负债融资,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其二,与现代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负债率明显偏低,即还没有充分利用外源融资渠道。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主要依赖内源融资,自我融资能占资金比例的90%。

(二)民营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

1.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应者与资金的使用者直接交易的融资方式,包括股票融资和长期债券融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未向中小企业开放,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门槛很高。

2.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

间接融资是指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充当媒介实现资金由资金供应者(储蓄者)向资金需求者(融资企业)手中转移的融资方式。民营企业在寻求外部资金时,由于股票基金的门槛过高,银行就成为主要融资对象。然而银行虽然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中银行贷款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所以说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远远没有发挥它的作用,较之发达市场的间接融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从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看,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的事实,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

由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现状来看,就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一套运作成熟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制。一是民营企业筹集的担保基金数额小,企业申请贷款还须支付数额不小的保证金,无法有效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二是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二)银行贷款成本居高不下

民营企业面临着极为狭窄的融资环境,大多数的银行不愿意因为给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而承担额外的风险。把钱贷给国有企业,即便还不了,责任也在国有企业;若把钱贷给民营企业,如果出现坏账,则要怀疑银行工作人员是否接受了贿赂。结果是,国有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尴尬的信贷境地:前者有资不敢贷,后者急缺资金而贷不到。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

(一)明确政府在加强信息服务中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信贷市场信息服务中介体系建设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乃至个人携手共同构建,是一个市场经济内生的、市场化的过程。但在我国政府主导型市场化改革的模式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政府要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规范运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解决直接融资难的途径

民营企业多数都由于规模小,无法进人主板市场,全国的二板市场还未运行,中小企业板块还不健全且规模小,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区域性资本市场指在具备条件的一定区域内建立的多层次、多交易、多品种、高效益的资本市场。

(三)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行应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给民营企业设立信用档案。正确评估无形资产价值,使民营企业可以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担保获贷;加快融资品种创新,可以积极推进贷款品种创新,针对金融机构现有的信贷品种与民营企业信用素质不匹配的情况,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加快金融品种的创新。

(四)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发展民营担保机构——专业化信用中介机构,使信息收益内部化。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调查、收集、分析有关信用信息,专门为借贷双方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成本和市场风险的机构和组织称为信用信息服务类金融中介,主要包括信用调查公司、信用征集公司信用评价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信用咨询公司、资质认证机构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第三方,可以通过信用担保的形式为民营企业的债务履约风险提供保证,从而降低后者融资的风险水平,补充其信用不足。

(五)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

一是民营企业首先应当积极参加信用保险担保,改善自身的融资环境。二是应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统计、财务指标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

第2篇

摘 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最具活跃的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民营企业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民营企业一直受到融资问题困扰,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了民营企业业务的放宽和市场的拓展。本文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出发,对其融资渠道选择现状及进一步拓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融资渠道 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困境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改革开放以后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其数量大大增加,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来极大的活跃了我国的市场环境,促进了经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民营经济中的科技企业对国民经济所取得的成就贡献特别突出,二来民营企业为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也很显著,为地方财政反哺地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来民营企业成为解决我国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为社会新增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众多的岗位和工作机会。

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众多民营企业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但发展的前提是充实的资本,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很难开拓新的市场、引进新的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民营企业与生俱来的特点,决定了其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发展初期资金需求远远超过其经营实力,抗风险能力不高,企业管理水平欠缺,发展潜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且信用情况也是很大的弱点,因此在自身资金积累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外部融资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选择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可选择性就比较狭窄,虽然政府针对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做出了一些制度和机制上的努力,但民营企业依然在市场融资中处于弱势,有些企业因无及时的资金投入而最终倒闭,留存下来的企业靠薄弱的资本基础在市场夹缝中惨淡经营,很少企业能突破资金限制的瓶颈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现状及隐含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内源融资依然是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在现实的融资环境下,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自食其力,在迫不得已下才考虑借外债。虽然内源性融资方式成本最低,最易获得,但却无法满足民营企业高速增长的资金需求,特别随着民营企业由初创时期步入稳定发展期,其规模和业务及市场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然而这个质的飞跃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才可以顺利实现。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基础本来就薄,实现的利润留存既要考虑日常经营运转的流动性需求,也要满足分红等一些现实需要,因此自身实际的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将留存利润一下子投入到预期收益不确定的项目需要冒极大的风险。有些企业不仅向业主要求补充资金,还向内部职工发起了借款,但往往是杯水车薪,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难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增添多少动力。

(二)外源融资方式选择较狭窄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来看,民营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一是银行借贷筹资,二是股票、债券融资。就前者来讲,是民营企业寻求资本援助效率较高的一种方式,并且风险和成本都相对不高,民营企业也愿意优先选择银行信贷。但我国银行体系融资本来就有向国有及大型企业倾斜的倾向,对中小企业存在诸如信用低、管理差、流动性弱、经营风险高等偏见,中小企业又无法提供充分的担保或抵押,因此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慎之又慎,在借款合同中规定较多的限制性条款,且贷款额度一般都小于企业实际需求,因而对民营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率都有微妙的影响。就后者来看,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较多的自由,但是在现有的证券市场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的可行性也有一定的限制。主板市场较高的融资要求断绝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之路,债券市场也达不到国外宽松的融资条件,供需方有限,虽然中小板及创业板的融资要求有所降低,但对企业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等也有准入的限制,因此使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三)民间借贷渠道隐性风险居多

民营企业融资的另一条渠道是民间借贷,在南方一些地下金融活跃的地区民间借贷是众多中小企业的选择。对于一时难找到资金筹措渠道的民营企业而言,民间借贷犹如一根救命稻草,利用及时,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解决资金困境,获得新生机会。但民间借贷隐含的风险因素较多,给民营企业带来可能的风险影响。首先,一些民间借贷组织,如担保公司、借贷公司,其经营不正规,借贷利率很高,且乱收不合理费用,增加了民营企业借贷资金成本,需要以更大的经营利润率才能保持盈利。其次,这些民间借贷组织本身经营也存在风险,有的甚至非法集资来开展借贷活动,其涉嫌违法必然也会殃及民营企业,不仅受到经济损失,还会受到声誉和形象的损失。另外,民营企业相互之间缺乏互助合作的意识,很少建立自发的团体基金或其他互助形式来增加融资的可选择性。

三、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针对以上对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我们看到,民营企业要摆脱进一步发展的融资瓶颈,面临着一些难度,但确需为拓展筹资渠道作出积极的努力。

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一、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内部融资方面

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靠内部融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因为在创业阶段企业的经营规模尚小,市场风险较大,外源融资不仅难度大且融资成本高,因此民营企业不得不把内部融资作为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在企业发展壮大后,想要继续发展,企业却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得内部融资难以进行,企业发展存在阻碍。

(二)外部负债方面

在外部负债方面,商业银行贷款占绝大比重,然而商业银行在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据统计,目前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这与民营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国家财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

(三)发行股票、债券

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在深、沪两个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过程中,部分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能得到包装上市的优先权,而资信程度较高,业绩显著的大型民营企业却难以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与股票市场相类似,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

综上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内部融资贫乏,外部融资的道路梗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迫在眉睫。

二、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融资难问题

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口碑不好,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匮乏,偿债能力弱,而且没有完整的、令人信服的信用记录,缺乏信用基础,目前最头疼的问题是民营企业的信用识别问题,虚假报表层出不穷,基于安全考虑,有钱也不敢乱贷;融资的渠道比较少,当前,除少量信贷资金外,民营企业很难通过债权和股权融资的渠道获取资金。

(二)融资盲目,与企业资金需求不吻合问题

1.融入的资金超出偿还能力。一些民营企业认为只要能融资,就多多益善,缺乏认真的“融资财务分析”。一旦出现国家对相关方面的宏观调控,企业项目还未形成产能与效益,资金链就断裂了,企业便全面陷入瘫痪,被迫还债,甚至破产被拍卖。

2.融资总额与项目所需资金不匹配。一是融资额大于投资所需资金总额,形成财务费用增大,资金流向他处,造成浪费;二是融资总额小于投资所需资金总额,使投资项目不能如期完成并形成产能与效益。

三、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建设,进而提高企业本身的信用水平

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公司内部的治理水平。广大民营企业应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有了规范的企业制度,企业就能找到高水平的管理者,有了高水平的管理者,企业的资金融资渠道就容易畅通。并且,企业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就会及时改进落后的设备技术,重视财务管理,增强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只有当企业有了较高的盈利水平和较强的偿债能力,企业才能获得广泛的融资渠道。

2.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体系

(1)加快国有银行的信贷机制改革,建立与民营经济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改革银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和信息获取渠道,形成适合民营经济贷款要求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方针,同时尝试着设立民营经济贷款的专门部门,专项负责解决民营经济的信贷问题;二是可以尝试在管好对大型企业贷款利率的同时,适当放开对民营经济的贷款利率,形成一种类似双轨价格的利率体系,这可能会对我们的利率自由化起到相当的推动作用。

(2)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至少有下列优点:首先机制灵活,运作成本低,资金较少,能够与民营经济一起成长,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推进力量。其次非国有银行一般具有浓厚的“地方性”,对当地的客户情况较为了解,从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再次非国有一方面使银行运作有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一切成本都体现在价格中,用不着担心“寻租”现象的产生。

(3)建立健全民营经济信贷担保体系。IFC(国际金融公司)的抽样调查表明许多企业认为抵押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从银行获取贷款。在中国,民营企业众多,融资困难。很大的情况下,除了地方政府应逐步扩大担保资金投入,中央政府也应提供一些担保资金。

3.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所谓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指国内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风险投资市场以及各类资本产品投资市场,借助海外及香港地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所组成的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适应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结构以及不同行业特点的开放的网络式的分层次的资本市场组合。

民营企业数量庞大,差异明显,其中既有通过运作到主板市场上市的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也有相当部分是利用香港创业板市场或海外二板市场上市的公司,特别是新兴高技术企业更适宜采取这种方式融资。此外,还有更多的公司达不到主板及二板市场的上市标准,但他们也需要解决融资问题,则可以通过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方式使其达到融资目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可以满足不同条件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

(二)加强融资财务分析和控制,防范融资风险的对策

1.加强企业综合财务状况的分析与经营的预测。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的分析。首先合理预测经营成果的规模,然后建立以偿债能力为底线的融资目标控制体系,真正做到“量出为入”。

2.加强企业现金流量预测分析和投资项目管理,确保融资总额与需要的资金总额相匹配,以及融资时间与项目时间相一致。

参考文献:

[1]王德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2)

[2]毛英美.公司融资渠道浅析[J].财会研究,2009,(24)

[3]彭红丽.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融资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2008,(15)

[4]杨菊萍.探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J].思想战线,2010,(2)

[5]闫力.金融发展与民营企业融资体系建设[J].金融研究,2005,(2)

第4篇

关键词:市场 成本 贷款

基金项目: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127,主持人:李然,课题组成员:苏玲朵、吴洁、陈蕾、赵晶、修嘉琦、王艳。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体制导致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特殊所有制结构造成了民营企业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上难以得到支持。各级政府为了确保国有企业的发展,把稀缺的上市额度提供给国有企业,这种“公”与“私”的思想影响市场资金的流向,民营企业想在资本市场融资显然有一定困难。

(二)通过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难以获得、融资成本高

央行提出“贷款利率不封顶”,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歧视态度,银行自身以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为目标,这就注定活跃在市场上有限的资金会对中小民营企业绕道而行,再加上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为融资雪上加霜。现行金融体制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对他们的信用水平、担保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再结合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在这部分市场取得发展所需资金。

(三)央行升息,加重民营企业融资负担

央行动用存贷款利率进行宏观调控将直接影响企业贷款意愿政府不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导致资金链越绷越紧,大多数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实行利率上浮,民营企业贷款利息及融资财务费用大大高于国有企业。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约束很硬,贷款基准利率稍有提高,民营企业付出的融资成本就会大幅升高,加重企业负担。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

(一)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透明度不高,社会信用度低限制其融资能力

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规模比较小、财务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健全、经营具有随意藏性,导致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剧,银行无法了解民营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更难摸清其经营风险和收益状况 ,从而加重了对民营企业的惜贷行为。

(二)中小民营企业缺少抵押资产,担保难

中小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风险加大,为了降低这种风险,银行要求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抵押和担保,由于抵押物资的缺乏和担保制度的不健全,使中小民营企业难于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降低获得贷款的机会。

(三)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素质良莠不齐

企业制度不完善,经营随意性较大,加上这些中小民营企业大部分不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立,粗放式的企业管理模式恶性循环,使企业人员之间慢慢失去协同能力,企业失去凝聚力,社会责任感差进一步加大融资风险。

三、新形势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应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为中小民营企业寻求政策支持

随着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对政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政府应尽快完善法律政策,为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由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政策上为中小民营企业寻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

(二)构建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补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构建银行等服务体系首先要转变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使其放弃“公”与“私”的界限,降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利率,加大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成本。其次,现在国内至少有二百多家外资银行,另外还有大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小型的城市商业银行。既然国有大银行的信贷规模都集中在支持大型国企,那么这些多种形式的银行对于中小民营企业都可以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最后,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投融资工具,大力培育多元化投资者群体。企业可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示范,拓宽风险创投领域,壮大风险投资规模,带动新产品的发展,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建设,促使民营企业进一步规范化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有一部分外在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民营企业自身的弊病制约着它的发展。民营企业发展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随意性大,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比较严重,导致财务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健全,增加融资难度。中小民营企业应尽快从根本上健全内部财务制度,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可靠,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同时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聘用能够对企业财务、金融、战略、资本市场有足够运筹帷幄能力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提高管理资金的能力和资金流动效率,缓解资金压力,使中小民营企业慢慢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四)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鼓励引导非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的不透明,导致企业与银行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必定谨慎借贷行为。面对这种融资困境,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 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企业信用外部评价体系, 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 比如借贷行为、信用状况及偿债能力等,可树立企业信用典型,进一步推广信用担保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的信用制度建设和普及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透明程度,通过不断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逐步提升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另外,中小民营企业要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找到突破口,探索新的融资渠道,比如:银监会要推动资产证券化,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同时现在有许多租赁公司在积极地给中小企业提供设备租赁业务,这种方式的发展也能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五)中小民营企业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建立起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回顾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昙花一现的不胜枚举,那是因为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起步比较晚,制度比较落后,许多企业家以盈利为唯一的经营目标,在一些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屡出状况:比如我们频繁听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小煤矿小作坊安全问题、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企业雇佣纠纷问题以及偷逃税等问题。这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已经严重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应尽可能避免因这些“公众事件”诱发的信任危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投身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自然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公益事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信誉度及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还应建立起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监督机制,从企业成立之初便纳入到社会责任监督机制中,以信用为基础、社会责任感为导向,净化中小民营企业队伍。政府应真诚对待这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力量,给予政策的优惠,充分发挥社会责任监督机制的作用,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中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是企业融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民营企业要摒弃旧思想、树立新观念,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同时政府应努力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为中小民营企业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荣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3)

[2] 博乐.企业成长中的资金隐患——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J].进出口经理人.2009(01)

[3] 赵光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解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1)

[4] 李君.中小企业如何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5] 叶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2005

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难 对策研究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占全国公司总数99%的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某些行业,特别是竞争性行业,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在数量、产业结构、注册资金等方面,都表现尤为突出。

首先,民营企业的数量和注册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主体,其数量已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上缴了50%以上的税收。并且这个数据仍然呈明显的上升态势。

其次,民营企业推动了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愈加稳固,使得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时期以第一产业为导向的经济模式逐渐演变成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从“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资金实力和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多倾向于第三产业,例如批发零售、服装业、餐饮业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就业机会。中国的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从1978年以来,从农村地区转移出来的2.3亿的人口大多是中小企业吸收的,并且这个劳动力数据还在逐年增加。

从数据来看,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生存环境却不容乐观。据发改委统计资料显示,自次贷危机以来,40%的中小企业都徘徊在生死线上,融资难的情况影响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企银关系与民营融资

1、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及其高倒闭率,加上其在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中显现的脆弱性,使得其经营风险增大,银行的放款率较低。并且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运营成本过高,收益低。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得不规范,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连财务报表都没有,在服务中小企业的过程中,评估时银行的劳动成本会大大增大。

2、中小企业通常不能按照银行规定提供担保或其他抵押资产。大部分民营企业因为规模较小,不具备所要求的房屋、大型固定资产、土地这些抵押资产的所有权。所以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进程举步维艰。

(二)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1、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法律意识淡薄,并且由于条件的限制,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准不高,导致关键的财务信息缺失,投资者很难获知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最终放弃了对企业的资金投入

2、企业竞争力不强。由于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种生产模式体现出企业经营模式粗放,生产技术落后,发展的后劲不足,而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日常用品领域,产品替代性强,竞争压力大。由于设备技术的落后,决定了多数中小企业无法独立生存,而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又因为一些国有大企业的“大而全”而丧失了生存手段。如盲目追求独立经营,不切实际、不顾条件的同大企业竞争,往往在与哒企业的竞争中举步维艰,最终遭到淘汰。

3、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管理者经营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觉得了企业管理质量的优劣,在中小企业内部利润分配中,企业主的行为选择多为短期化,对长期利益缺乏科学的规划。并且大多数民营企业不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

(三)企业直接融资的制度不完善

企业一般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票据等有价证券来向资金盈余方进行直接融资。现阶段,中国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可供选择利用的直接融资渠道较为狭窄。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制有限公司申请IPO的硬性条件必须满足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营业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公司总股本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等等。这些要求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都是很难实现的。上市的严格要求决定了多数中小企业无缘于资本市场。并且中国市场经济结构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健全,其他融资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相当狭窄。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素质,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能够使担保机构或银行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在财务数据中得到真实、准确的反映。建议民营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考虑聘请专家加入董事会,充分发挥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及管理知识等互补性。

2、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制定企业管理政策,设立相关部门监督公司各项规划和计划的执行,会计部门设置内部的稽核制度。

3、改变传统任人唯亲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融入高效的现代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出售、合资、重组、联营,股份制等方式使企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能够长远稳定的发展

(二)从社会金融方面考虑,应当加快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发展中小企业银行,使其有针对性的服务于民营企业。加大金融中介机构建设,简化决策程序,降低服务成本,建立专门从事对民企融资活动的金融机构。建立信用担保、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相结合的担保体系,从而满足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需求。扩展证券市场,放宽融资渠道,可以通过建立二板市场,让民营企业也能上市融资

(三)从政府方面考虑,政府在完善金融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应当规范自身的管理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征收管理政策,杜绝“三乱”现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政府应当加强社会服务功能,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其科学决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平忠.民营企业融资策略与案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郭振玺.中小企业融资之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09

[3]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第6篇

虽然中央与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也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加大了融资的力度,从而使民营企业的短期资金融通难度有所降低。但由于体制、制度、政策以及供求运行方面的原因,信贷支持仍然满足不了迅速增长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寻求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并取得进展时,浙江、江苏等地的民间资本“浮出水面”,并且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运行规则,为民营经济融资困境的解除提供了新的方案。

国内外大量的数据和经验证明,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中期主要靠内源融资与外源直接融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导入外源间接融资。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处于初、中期发展阶段。因此,如何用市场化方法把充足的民间资本导入民营企业,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的需求状况与结构分析

通过对浙江、江苏等地调查结果显示,同以前相比,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仍严重缺乏;相对做大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但规模较小的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县级以下地域的民营企业资金特别匮乏。民间资本是民营经济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从资金需求量上看,通过对浙江、江苏、广东、福建、陕西等地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有80%的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而其中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占有了85.6%,有53%的企业反映连流动资金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90%以上的民营企业只得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

从企业规模看,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些特大型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已公开上市的企业,其资金相对较为充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困难。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有17%的表示非常需要民间资金,年销售额在500-1000万元(包括1000万元)的企业中,表示非常需要资金的占46%,而年销售额在100-500万元的,这一比例为25%,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这一比例降为10%。

上表显示了浙江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不同而对民间资本的不同需求状况,年销售额在100万-1000万的企业对民间资本需求较大,而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需要民间资本这一项占比最高。企业的规模越大,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欲望越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信誉等比小企业要好,同时也较易从各种途径获得资金,企业的融资本要求也相对的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中小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借贷无门,且有着比较强烈的扩张欲望,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比较强烈。

从企业的地区性差异看,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对民间资本的需求量越大,也更多地需要民间资本的支持。温州、台州、温岭三地区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90%、86%和79%,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的丽水地区这个数字要少得多,为50%。区域经济的活跃及信贷供给不足是产生民间资本需求的主要原因。

从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看,产业技术含量及产业层次高的行业,企业的融资能力强;反之,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其对民间资本的依赖性也就越大。陕西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属于产业的低层次,融资能力弱,因而这部分企业产生了对民间资本的强烈需求。如广东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的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广泛,对民间资本需求也较弱。

从城乡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看,差别也很大。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使得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和大企业集中,而对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减弱更加剧了城乡民营经济资金供求的矛盾。县域民营经济只能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资本维持生计。

二、民营企业融资构建

根据调查,我国各地民间资本供给充分,如陕西潜在的民间资本约有1313.46亿元,大部分处于闲置游离和等待状态。但民营企业对其需求强烈,需求量约为1582亿元,大部分企业却处于融资困境。要解决民营经济融资的市场失灵现象,必须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而金融成长的内生性理论表明,一国金融成长的真正动力与基点在于内生性机制的构造。金融成长的内生状态是在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能够与经济中各要素很好地契合,具有市场化运行特征和自发激励、资金互助等比较优势。民营企业作为这种内生状态的微观金融主体,天生有着资金运行的市场规律与明晰的产权,从制度上避免了行政干预和转轨金融的弊端。内生性融资机制的存在和发展既不至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又因其包含有民间金融的自选择机制、创新功能、私人相互信息和不存在所有制的歧视而能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

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当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要成立社区民间金融服务组织

在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浙江、江苏等地可考虑在县级城市成立社区管理组织。该组织非同一般的金融机构,它是由自然人、民营企业自由参加、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市场运作的金融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搭桥、牵线,提供融资信息与融资服务,协调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融资规则,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按照行业规范、乡规民俗、制度和准则约束违法或侵蚀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反对违法乱纪等欺诈活动,保障融资安全,防范融资风险。

(二)要建立社区民间金融市场

民间金融市场的建立为民营企业资金余缺的调剂提供了场所,使现存的民间资本合法化,为民间资本的流通和开展民间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交易的平台,也便于留住自源性资金和吸引外源性资金。刚开始可考虑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县城市试点,待有了经济后再普遍推开。民间金融市场的建立着重于市场自身的培育和融资机制的完善,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各项资源的重新配置,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制度环境,促使民间金融得到健康发展。

(三)要选择符合内生性融资机制的融资方式

根据社区民间金融的特征、资本的供求状况、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选择融资方式、设计创新融资产品是开拓融资渠道、实现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民间资本供给对接的关键。通常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有:1.内源直接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不涉及任何中介,交易成本低,融资的阻力和摩擦小,融资的效率相对较高,适应于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阶段的融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稳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内源直接融资。要保持这一融资方式的优势,就必须调整融资的比例结构,克服民营经济在发展初期仅仅依靠内部集资单条腿走路的弊端,扩大折旧和利润再投资的比例。尽管这种方式的改变具有规模小、发展慢以及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等缺陷,但它却是民营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2.内源间接融资方式。它适应于民营企业经过初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较大、外部资金介入困难时,社区金融组织或企业内财务公司通过发展行民营企业内部债券、信托存款、民间拆借、等金融产品在社区金融市场导入企业内民间资本。这种方式具有资产负债边界清晰、债权债务分明、收益稳定可靠、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特点,能发挥民间资本的私人相互信息、自选择机制等优点,也便于吸引分散的民间资本。但缺点是融资手续复杂,成本高,内源融资数量有限。3.外源直接融资方式。这种方式能广泛地吸纳企业外部的民间资本,调剂民间资本因季节性、临时性、地域性供求余缺。它具有融资规模大,融资环境优良,融资条件高、投资回报稳定等特征,也能发挥民间金融的自发激励、辅助融资、资金互助等内生性市场化等优势。运用这种方式时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信托基金或在社区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导入民间资本。4.外源间接融资方式。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融资需求特大时,就必须向金融机构借款或通过票据融资。通常运用项目融资、并购重组、抵押担保贷款、票据承兑贴现等方式既能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又能克服国有银行融资的所有制界限、信贷配给以及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种融资方式具有融资数额大、融资企业信誉好、融资成本高等特征。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中期,选择内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为佳,其次再选择外源直接与间接融资方式。当然这几种融资方式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目的是达到既能导入企业内、社区内民间资本,又能动员社区外民间资本,实现融资方式与金融产品的配合使用。

第7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开始加大力度投入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去;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资金供给中的规模偏好已经形成,很难在现有的渠道内予以解除。因此,除了继续推进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外,构建有效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体系是同样必要和紧迫的。一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融资需求旺盛,因此,在融资上就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渠道,而应当是多渠道并行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不能寄望于现有渠道内的有限调整,而应当着眼于促进新的资金供给渠道的形成。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来构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体系。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市场

(一)政府应该担负起风险投资市场的培育任务,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从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来看,由于受原有的投资模式和国有企业运用模式的影响,一开始就很自然地选择了以国有风险投资公司为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这种由政府直接担当投资者的风险投资模式的弊端十分明显,一方面投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会对民间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政府有限的财力不足以支持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因此,政府有必要改变现有的风险投资模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风险投资产业中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

(二)政府应当致力于规范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与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政府应当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的建设和完善来约束和规范参与风险投资各方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督,但是这种监管应当是释读的,不能将风险投资管死了。

(三)政府应当积极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

在风险投资市场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政府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为了鼓励和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法律的形式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二是加快与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三是积极推进主板市场以外较低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继续加大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力度

(一)适度扩大基金的规模

虽然这类基金不同于风险投资和商业信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期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是更注重基金本身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但是基金规模的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其作用的发挥。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日益重要,可以预想的是随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增长,对于创新基金的需求也会呈上升的趋势。因此,适度扩大创新基金的规模是必要的。

(二)建立和完善基金运作模式

如何减少基金运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干扰直接关系到基金本身的运作效果。因而,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基金运作模式非常重要。理想的运作模式应该能够阻止针对基金项目的寻租行为,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各级政府官员对基金投放的干预,另一方面对参与基金运作的中介机构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以此来保证能够按照其政策初衷正常运作。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建立以地方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而且中央政府财力有限,建立以地方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更为可行。各地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规模数量适当的担保机构,直接参与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中央政府原则上不涉及具体的企业担保,对于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担保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地方才力不足的困难,可以通过中央财政拨款的形式给予一定的支持。中央政府应当致力于建立酝酿已久的国家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中心,并督促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省一级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尽快形成多层次的再担保体系。

(二)坚持不同类型的担保机构共同发展,互为补充

目前,担保机构一般可以划分为政府担保机构、商业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三种类型,三者的服务对象的选择上有所区别,坚持三者的共同发展有助于形成多渠道互为补充的信用担保市场,从而能够为更多的创业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三)建立有效的担保资金补偿渠道

政府担保机构的盈利性远不及商业担保机构,也没有互助担保机构的成员保费收入。因此,应该建立一个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的、长期稳定的资金补偿机制。

四、发展主板市场以外的“二板市场”

“二板市场”的推出可以打通一部分成长期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为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制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相对与国有大企业和少数大型民营企业有着银行信贷和主板市场的大力支持,成长期民营企业则面临着发展资金的短缺,因此发展适合成长期民营企业需要的资本市场对于民营企业的成长意义重大。“二板市场”的推出还可以为风险投资创造一条理想的退出渠道,从而解决了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现实问题。除此之外,通过发展“二板市场”不仅可以优化企业自身的融资结构,还可以缓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压力。“二板市场”分流一部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金融体系的风险,这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目前发展“二板市场”还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发展“二板市场”的长久障碍。我们主张通过路径的选择来规避发展“二板市场”过程中可能和潜在的风险,并通过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规范来化解这些风险,这种发展策略是合理可行的。

五、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一)建立控制和分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制度措施

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严格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以便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自身素质和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二是尽快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对所有吸收公众存款的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强制投保,以便保证在中小金融机构陷入支付困难或破产时能够实施及时有效的投资救援或存款理赔,增强客户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提高其社会形象和信誉。

(二)逐步解除地方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干预

在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应当彻底解除地方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干预。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的信贷干预是造成其陷入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解除地方政府的信贷干预有助于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和增强活力,并能为民间资本的进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

民间资本有着进军金融业的强烈愿望,但其所有者对于政府主导的中小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存在不小的质疑,毕竟中小金融机构在现阶段依然面临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预,这些都会对民间资本的进入构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放开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管制,允许发展民营银行。现阶段,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少量的民营银行,即使是被证明由于目前不具备民营银行的生存条件而失败了,也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如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应该会对当前的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