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范文

时间:2023-09-26 17:28:53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

第1篇

2015年7月上旬,中国股市经历了令人目眩的波动,股市的波动向其他证券市场传导,商业银行出于交易或规避风险目的而持有的各类证券头寸的价值也随之大幅波动。股市的短期巨幅波动无疑属于小概率的尾部风险事件,而随股市波动涌现的大量投机与套利行为既是道德风险问题的体现,又使得证券市场的风险趋于复杂化。因此,在面临类似的尾部风险事件时,金融机构对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需要同时应对道德风险、尾部风险与风险复杂化的挑战。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普遍重视道德风险、尾部风险与风险复杂化的问题,并体现在各自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本文以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分析其应对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风险复杂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金融机构交易账户风险管理的建议。

管理交易账户风险的三大难点

国内外金融机构对于交易账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VaR和压力测试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但是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风险复杂化始终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道德风险。在金融机构管理风险时,主要的信息不对称体现在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虽然出现问题的往往是交易员,但是如果没有从金融机构高级管理机构往下的层层过度授权,许多高风险的操作是难以进行的。过度的授权源于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差距,与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关系密切。对金融机构而言,混业经营的初衷通常是获取更高的收益率,呈现较强的风险偏好特征,金融机构的所有者通常有较高的风险容忍度。尤其在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初期,所有者通常是从原有的金融行业进入新的金融行业,相对于容易观察的收益率而言,对新行业的风险信息往往难以充分认知。因此,所有者难以区分新进入行业的阿尔法(Alpha)收益与贝塔(Beta)收益,只能根据总收益来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并且对管理者提出过高的收益率目标。在信息差距和收益率目标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管理者不得不承担更高的市场风险,并给下级部门以更高的授权,使得道德风险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尾部风险。收益率分布的“尖峰厚尾”现象是相对正态分布而言的。在对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分析时,正态分布假设虽然在计算上易于处理,却造成理想的风险与实际风险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概率大损失”的尾部风险上,自金融模型产生便始终存在,但是其巨大影响是在VaR方法广泛运用之后才真正显现的。首先,VaR方法从零损失开始逐步累加,巨额损失部分被排除在外,使得金融机构对尾部风险缺乏应对。其次,VaR指标短期化导致巨额损失概率被低估。VaR未能考虑在较长的时间视野下产生的极端变化,不能估计其潜在损失。虽然长期来看导致巨额损失的事件几乎必然出现,但是由于方差的缩小速度远快于期望的缩小速度,所以短期来看巨额损失的概率非常之小。第三,VaR未考虑不同风险头寸的相对流动性,而巨额损失发生时常常伴随着流动性的缺乏,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强的冲击。第四,VaR仅根据既有的市场风险因素来计算,无法对未来所有可能的市场运动做出准确预测。第五,通过VaR进行的授权给下级机构在尾部风险事件上的操作留下监管空白,而下级机构在尾部风险事件上的过度操作会使得尾部风险高于授权时的预期。因此,金融机构对尾部风险的应对不仅要在VaR基础上进行监管方法与指标上的补充,还要对VaR方法本身进行修正或限制。

风险复杂化。风险的复杂化是金融链条不断延长的结果。为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监管部门常常增加其融资渠道,提高其财务杠杆。但是,在之前的严格管制之下,金融市场是分割的,各自形成较短的金融链条。融资渠道的放宽不是给原有的金融链条增加一个融资环节,而是将两个甚至多个金融链条拼接成了一个更长的金融链条,风险的复杂程度呈现跳跃式的增加。分业的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剧风险的复杂化。当金融链条延长时,对原有金融机构有着丰富监管经验的监管部门并不了解新的业务,并且有时也缺乏对金融链条的另一端进行监管的权限。这就给金融机构留下更大的监管套利空间,金融机构倾向于在金融监管的灰色地带大规模地拓展业务,将风险集中在金融链条上监管较弱的环节,使得风险偏离传统的形式而进一步复杂化。

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经验

自营业务是高盛集团的传统优势,尽管受到弱化版本的“沃尔克规则”的冲击,但是2014年年底的证券等金融工具在总资产的比重仍在70%以上,在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风险复杂化的管理上形成的制度经验足以为我国交易账户风险管理体系所借鉴。

对道德风险的管理经验

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合理的风险限额分解,高盛集团的所有者对管理者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授权,缓解了交易账户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董事会和董事委员会代表了所有者的风险偏好,无论他们的风险偏好程度怎样的保守或激进,对所有者而言都是合乎要求的。但是,当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时,如果将降低风险作为风险管理部门的目标,那么由于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理想的状态,应当是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在目标和运作上相互独立。在高盛集团,独立控制部门与支持职能部门是和业务部门并行运作的部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相应管理部门获取风险信息并汇总到首席风险官,并由首席风险官向CEO和董事会报告。各个风险委员会也独立获得风险信息并通过管理委员会上报。这样,风险的最终衡量权集中到CEO和董事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弱化使得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够持续进行信息沟通,分享风险分析报告与市场信息。

有效的风险限额分解。风险管理部门汇总的风险信息使董事委员会和CEO做出应承担风险和应获得收益的总体判断,并据此制定风险限额,向各部门分解授权。对于市场风险,高盛集团由公司风险委员会制定总的风险限额,再由证券部门风险委员会对各业务线的做市与投资业务制定细化的风险限额。为保证风险限额成为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高盛集团一方面将风险限额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充分的细分,从交易、产品、业务线和市场等方面将风险限额层层分解,并逐日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将风险限额设置在会周期性突破的状态,而不是定在非常高的水平,以保证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对风险充分交流,使得风险相关问题能够迅速得到处理。

对尾部风险的管理经验

通过差异化的风险监控和全方位的压力测试,高盛集团对VaR方法的缺陷进行了较好的弥补,使尾部风险得到较好的衡量与控制。

差异化的风险监控。为克服VaR方法难以衡量尾部风险的缺陷,高盛集团对VaR方法进行了限制,使尾部风险的衡量与控制独立出来。高盛集团的VaR和压力指标是独立计算的。在计算VaR时,高盛集团排除了能够用压力指标来很好衡量并监控的头寸,以及交易对手和某些信用利差变动的影响。这些被排除在VaR计算之外的信用利差来自于衍生工具和无担保但已包含公平价值期权的借款,受尾部风险的影响较强。在VaR之外,高盛引入压力测试等风险监控指标,衡量并控制与尾部风险相关的罕见事件。这样,高盛基本实现了对不同风险程度头寸的差异化风险监控,使得尾部风险的监控既具有针对性又节约资源。

全方位的压力测试。导致尾部风险的市场变动可以由许多潜在的原因所造成,为对特定投资组合的“尾部风险”进行准确衡量并控制,高盛集团综合采用多种压力测试技术,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公司整体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用来量化单一风险因素对所有头寸的影响,被分析的风险因素包括从一天到数月范围内可能发生各种市场冲击。对风险较高或集中的企业实体,高盛也将其也作为一个风险因素,用敏感性分析来量化其违约带来的影响。情景分析用来量化特定事件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不是考虑某个单独的风险因素,而是分析特定事件对多个风险因素同时产生的影响。每一情景的影响范围广阔,从较温和的影响到严重的影响均包括在内。情景的设定既基于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也包括前瞻性的假设情景。公司整体压力测试主要用于评估资本充足率,综合考虑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确保公司整体压力测试能够整合到公司风险治理框架之内。这样,高盛对各种类型的“小概率大损失”尾部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衡量与控制。

对复杂风险的管理经验

通过对风险指标的细化和对公司整体风险的监控,高盛集团对复杂的风险构成实施较为有效的管理。

细化风险指标。有效控制风险复杂化的重要手段是拆分金融链条中的不同风险因素,通过风险指标的细化得出一系列相对简单的衡量与控制指标。根据高盛的风险监控技术要求,风险指标的计算需要精确到个别头寸层面,并归因于每一头寸的个别风险因素。在应用历史数据对VaR的模拟中,高盛集团对约7万个市场因素进行了完整的估值。高盛公司还要求能够从不同角度(部门、业务、产品类型和法律实体)报告风险指标,并能够及时追加风险分析。为保证风险指标的计算能够接近实际,高盛以5年的历史数据来生成计算VaR所需的参数,并对历史数据加权,通过对近期数据赋予较高的权重,即使计算VaR的头寸不变,VaR也会随着市场波动性的变化而同向变动。通过风险指标的细化,高盛面临的复杂风险变得易于衡量和控制。

监控公司整体风险。复杂的风险常常具有整体性,不能通过分解成细化的风险指标来有效衡量并控制,需要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监控风险。公司整体是高盛集团重点监控的层面,并渗透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在高盛集团,各类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力量,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置在公司整体层面,通过至下而上的风险信息传导和自上而下的风险限额授权,使得高盛集团的风险在整体上得到监控。公司整体风险则是重点的监管对象,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由高盛独立控制的操作风险。高盛就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并定期向董事会通报公司的整体风险。通过对公司整体风险的监控,高盛可以应对风险的复杂传导机制,对风险爆发的连锁反应进行前瞻性的衡量和控制。

对我国交易账户风险管理的建议

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环境、企业文化和人才储备和高盛集团有着较大差异,不能完全照搬高盛的风险管理模式。但是,在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上,仍可借鉴高盛集团在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复杂风险上的管控经验。

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高盛集团的风险治理架构保证了风险的独立衡量和合理分解,人们往往将其归因于高盛本身的风控文化并认为其难以借鉴。但是,在证券市场的尾部风险的损失程度与发生概率均有增加趋势的背景下,引入风控文化并给予风险管理部门更大的权限恰恰是当务之急。首先,对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不能主要由业务部门实施,而是要由独立的交易账户风险管理部门搜集信息并独立衡量,除信息交流之外,风险管理部门与交易账户所在的业务部门之间不设置相关联的管理目标。其次,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部门应直接对金融机构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公司层面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将交易账户的风险信息定期上报,并且不受金融机构具体业务部门的制衡。第三,从董事会向下的风险限额授权需要基于风险管理部门的分析而得出,一旦风险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交易账户风险的衡量结果超出授权,业务部门必须进行及时的反馈并给出处理方案。

第2篇

日前,从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和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主办的企业申请设立财务公司座谈会上获悉,绝大部分企业集团申请设立财务公司的最大障碍是现行政策即《申请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操作规程指引》规定的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

一、现行政策规定

除国家限制外资进入并经银监会事先同意的特殊行业的企业集团外,新设财务公司应有丰富专业经验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或经营团队中至少有1名以上来自境外的高级管理人员和1名以上来自境外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公司资本规模较小,并且外方投资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影响境外机构投资意向。以注册资本3亿元为例,境外投资者投资在6000万元之内,折合外币还不到750万元美元。境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企业对如此规模、股权比例的投资大多不感兴趣。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境外金融机构受投资国内同质金融企业不得超过2家的规定制约,为了谋求最大的发展机会,对投资对象的选择不仅审慎而且苛刻。

2、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主要目的并非财务公司本身。由于受所处行业的制约,企业集团接触的跨国企业大多是上游的供应商或下游的销售商。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参股财务公司只是手段或条件,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企业集团某项业务的竞争优势甚至是垄断地位。因此,其对参股财务公司的要价往往很高,使企业在某些方面受制于人。不仅如此,境外机构投者入股财务公司,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集团的商业安全。

3、靠境外机构入股未必能达到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目的。境外合作者并不会因为投资入股而将资金管理经验无偿提供给财务公司,财务公司还是要付出昂贵的培训费用。由此,引入的境外合作者会逐渐地被边缘化,乃至形式化,与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初衷相背离。

4、中国银监会通过修订《申请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操作规程指引》的形式,为企业多提供的另外一种选择是“经营团队中至少有1名以上来自境外的高级管理人员和1名以上来自境外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还存在着操作上的不确定性。第一,企业集团至少要聘请2名境外高管人员和2名境外风控人员。第二,有没有符合要求的境外高管人员,愿意放弃境外事业,到中国的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来发展,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能为其提供多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有没有境外金融机构会为一个即将跳槽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相关评价和证明资料。第四,引进至少4名境外人员,需要支付高于国际同类人员市场报酬,财务公司的管理成本是否能够负担。如此种种制约因素,使得这一新选择实质上更为困难。

5、中国银监会当前力推的通过重组方式成立财务公司,由于成本高、过程长,吸引力不大。经过调研,重组高风险财务公司的直接成本为6000-9000万元,其中最大比例是归还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由于归还政策仅限于还本免息,支持力度有限,加上与其他债务人的谈判等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6、中国银监会出台的《申请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操作规程指引》提高了设立财务公司的门槛,是否合规,值得商榷。第一,按《指引》操作是企业必须引入具有三年以上成功从事财务公司或类似机构经营管理经验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而《办法》对于机构投资者的限定是“3年内不转让所持财务公司股份的、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的外部战略投资者”,并没有严格规定为“境外”。第二,《办法》中外部投资者是可选条件,并非必要条件,而按《指引》操作时把引外境外战略投资者作为必要条件。我们认为,《指引》应是《办法》的细化、透明化,使企业申请设立财务公司的过程更加规范化,起指示、引导作用,而不能规定比《办法》更高的条件、设置比《办法》更高的门槛。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使得企业集团申请设立财务公司进展缓慢。

三、政策建议

为了加快、促进和引导企业集团申办财务公司,2005年11月4日中国银监会召开了第39次主席会议。会议指出,要合理设定新设财务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从市场准入政策方面积极引导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通过发挥财务公司的现金池管理,促进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风险管理。本着这个精神,我们建议:

1、鉴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其服务对象是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特点,建议按照“合理设定门槛,积极引导发展,加强执业监管”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采取鼓励而不是限制的政策。通过对业务范围的审批控制,通过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加强监管,通过退出机制的建立,促进财务公司的设立和健康发展。

2、当前中国银监会鼓励重组高风险财务公司不能成为企业集团新设财务公司的“弯道”。建议通过严格的退出机制建设,促使各财务公司规范运作,谨慎经营。不能将高风险财务公司的债权人和投资人的风险转嫁到并非情愿、并非最佳选择的企业集团身上。

第3篇

一、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的预期与评价

(一)市场竞争将加剧。被调查金融机构认为,欠发过地区在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买方市场”背景下,大客户、优质客户、收益敏感型客户将对主办行议价能力提升,会进一步提出下浮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以岐山联社为例:目前贷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整前下调了0.56个百分点,下降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二)银行利差空间将缩小。服务“三农”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应对利率市场化中采取的策略通常为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这样使其融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挤压。以岐山联社为例,为防止客户流失,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全部上浮1.1倍。而辖区国有商业银行仅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08倍。按调整后的利率计算,金额10万元的两年、三年、五年定期存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利息比国有商业银行多750元、1275元、2375元,增加了资金成本,缩小了利差空间。

(三)资产质量面临挑战。取消贷款上限将会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贷款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和农业企业的贷款利率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自主定价,增强了放贷的激励,但贷款风险会大大增加。如果利率管制进一步放松,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也将驱使银行机构从事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带来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

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适应能力分析

(一)利率风险认识不足。调查显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利率放开后对业务的发展有一定的挑战,但对资金价格和利率管理的认识仅停留在传统意义的管理上,被动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利率变动不敏感。

(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缺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利率风险管理未列入其日常经营管理重点,缺少利率风险基本原理和控制技术的专业知识。目前贷款利率尚未完全按照市场利率定价办法执行,仅仅综合了借款人的资信等级、借款对象的种类、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因素建立起的固定利率定价机制,其定价水平仅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借款客户的承受能力基本吻合,但与市场化仍有较大差距。在管理理念上没有切实转移到利率定价机制的建立和利率风险防范上。

(三)利率定价能力普遍较弱。目前地方性金融机构定价模式普遍缺乏科学、系统依据。贷款定价依据仅仅是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规定的浮动区间、贷款对象的收益水平和经营效益。没有依据信贷资金综合成本和各个相关因素。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手段、人才等方面依然欠缺,特别缺少利率风险定价的机制、经验和手段,缺少懂核算、业务精的管理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利率自主定价能力。建立利率定价体系、风险防范内控体系、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和与利率风险相关的责权制度,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程序,合理判断利率市场发展趋势。尽快将资金成本和目标利润等指标纳入定价体系,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企业承受能力和自身效益推出新的定价模式,确保执行利率水平与当地客户承受能力相适应。逐步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合理确定贷款“基价”,最终形成依据SHIBOR的浮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二)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拓展力度。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点多面广优势,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在为客户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探索开展资金市场业务,不断提高富余资金收益率,缓释存贷利差减小带来的压力。

第4篇

2004年出台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提出对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如果认真品味,人们就会发现它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风险进行量化的要求,强调借助现代金融工程的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大量市场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风险模型精确地确定各项风险指标,使得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朝着定量化、程序化、产品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换句话来说,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一门科学。过去几十年来在风险管理领域中,运用先进数学和统计模型量化金融风险的工作获得的巨大进步,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构建高效严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科学和经验艺术的结合是现代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的必然。在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完整的风控体系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的风险管理体系还相当落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上。由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但是,由于治理结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明显缺乏这种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的保障。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风险管理部、各业务部门、稽查等部门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清楚地界定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各岗位被授予的风险限额和定义,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

严密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首先是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一个有效的不受干扰、能独立开展工作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极为重要的,它必须能够制定风险管理的方针大略。同时还是要建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

另外,首席风险官(CRO)的设立是有必要的,但不应该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先上,没有条件的可以晚些上,否则,即使安了个CRO的头衔,没有履行CRO的职责,充其量还只是风险经理的作用。

董事会领导下的独立审计稽核部门也是必不可少的,设立董事会领导下的独立审计稽核部门,在董事会授权下工作。它可以独立于金融机构任何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审计稽核工作,掌握业务风险的第一手资料。另外,建立风险经理制度,风险经理有较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熟悉现代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掌握风险识别和控制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一线人物。

最后,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化很强、复杂程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有一批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技术人员。必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使风险监控职能得以有效发挥。每一个人都需要经过系统培训,不仅熟悉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架构和相关的技术,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并进行汇报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关键之一,是金融机构风控体系能否真正发挥控制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由多层面构成的严密的内控系统,以便为企业和员工设立一套完整的内在和外在行为约束机制,为各部门建立逐级监督机制和自控组织机制,并根据内部控制的管理技术要求进行相应的制度、机构、职能设计,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控制系统。

目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缺乏严格的授权管理和集体决策程序,在对各分支机构及部门的管理上授权不清、责任不明,甚至出现滥用权力,滥授权现象,有些部门身兼数责;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职责不清,内部权责脱节,内部核查走形式,减少和预防差错的能力被消减。由于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同时部门设置上交叉重叠,致使遇事互相推诿,无人负责,造成工作上的低效率,甚至形成内部的侵吞、挪用等时有发生。

因此,金融机构必须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岗位责任制和规范岗位管理措施。这是金融机构微观运行的基础。金融机构的宏观经营目标,要靠各个岗位人员的共同努力来达到。因此,金融机构应当推行内部工作的目标管理,制订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标准;并按照不同的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

要实施有效的、权威的内部稽核审计监督制度。这是金融机构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保证。内部核查制度是指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的一种不间断的连续检查制度,即每一环节在完成自身业务的同时,也是对上一环节工作准确性的核查,它不同于独立的事后内部稽核。稽核部门必须要独立行使内部稽核审计职权,成为有执行权的权威监督部门。它们不仅有权检查、督促各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而且有权对不遵守、不执行规章制度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处罚,从而使各项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不流于形式,得以贯彻实施。

运用先进科技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我们如何制定和完善各种风险管理的制度与措施,计算机实时风险管理系统仍然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有效的风险监控不可缺少的高科技工具。否则,有效的风险管理将只是一句空话。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高效的计算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数理统计风险计量模型和系统,针对金融机构在各个业务层次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带来的不应当仅仅是全新的技术应用与用户体验,更可以带动风险管理理念的更新与理论的创新。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既能够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行业标准,计算大多数交易市场产品的最复杂的投资组合风险,又可以根据需要计算国内的期货期权产品组合风险;既可以实现交易后的实时计算,又可以延伸到交易前的风险控制;既能够计算交易的市场风险,又可以计算信用风险并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高素质人才与风险管理文化

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人是管理的关键。现代风险管理知识含量高、技术性强,它要求企业从事现代风险管理的人员熟悉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架构和技术,而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并进行有效控制,且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并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建立一支现在的后备军、未来的主力军,是国内企业在将来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下有效防范风险,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风险管理文化也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因素,我国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因此不能适应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风险管理机制受到疏忽和冷落,大量金融案件发生。这些案件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和程序,而是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和程序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后记:面对风险,永远要有敬畏之心

本质上,风险管理就是将可控领域最大化,而把我们完全不能控制结果和我们弄不清因果联系的领域最小化。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从最初的经验判断为主导的时代,逐渐过渡到科学方法和经验艺术并存的时代。现今,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借鉴现代风险量化方法,同时辅以与大环境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应急措施,现代风险量化技术与经验艺术相结合,构建与完善风控体系,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问题;政策建议

一、合规与合规风险的内涵

“合规”一词在中文词典中找不到有关解释或定义,单从字面上解释, “合”的字义为不违背; “规”的字义为法则,章程,标准,合规也就是合乎规范的含义。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文件。文件引言对“合规风险”的表述为:“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的有关准则,以及实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1月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指引中对合规和合规风险的定义是:“合规”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二、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银监会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包括农村合作合作金融机构在内的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启动了合规建设,注重和加强了对合规风险的管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合规建设推进年等活动的开展,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表现在合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初步搭建,高级管理层的合规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内控合规制度逐步完善,台规文化开始形成。但也不客忽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规风险菅理工作才剐刚起步,存在着合规风险意识淡薄、管理资源有限人才匮乏、合规部门独立性不强以及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性差的问题,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与监管要求、与业务发展需要、与管控风险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合规文化缺失。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原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处于过去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中,从高级管理层的高管人员到分支机构的一般操作柜员,对合规风险的理解还存在模糊,“合规从高层做起”、 “全员主动合规”、“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等先进的合规理念还没有得到深入贯彻,没有自觉地把合规风险当做一项重要风险源去管控,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合规管理力量不强。一是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未按照《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成立专职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仍由风险管理、审计稽核或监察保卫等部门承担,以安徽省联社为例,截至2009年5月末,辖内只有24家法人行、社成立了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占全辖法人机构数量的28.9%,占比较小;二是从事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管理力量单薄,表现在合规管理部门专职管理人员达不到要求,分支机构层级设置的合规风险管理岗位多数为兼职,以某县联社为例,专职合规人员仅有1人,占全体从业员工的比例仅只有0.35%,专(兼)职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也只占全体从业员工的10.6%。从事合规风险管理的人员数与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配备的合规管理人员大多是信贷、审计、监察等部门中的岗位轮换人员,未接受过合规风险管理的专业学习与培训,缺乏合规管理应具备的水平、资质、经验和能力。

(三)合规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不够。表现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定位不准,职责不清晰,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充当了业务部门、审计稽核部门等防范操作风险的一个“替补”(身份),所从事的工作只限于在制定制度、参加内部审计检查、信贷责任认定、反洗钱等方面。由于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层级的合规管理岗位人员多为兼职,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自身仍参与操作与经营,形成了经营者对自己经营合规性进行监督的局面,合规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大打折扣,难以发挥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较差。一是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管理的实质尚不具备,独立于其他检查的合规风险检查机制尚未建立,独立检查尚未开展,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专项合规检查较少,对一些违法、违规问题的调查受到所属业务部门或机构负责人的干扰或影响,达不到合规风险管理职责的要求;二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合规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合规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手段落后,有关合规风险管理的识别、监测、计量、控制技术严重缺乏,远达不到监管要求;三是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审计稽核、风险管理和监察等部门尚未形成资源信息共享、沟通合作、协同配合的机制。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建设,建立独立商效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其经营范围、组织结构和业务规模,成立专司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部门,配备相应的管理力量,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合规管理的组织架构铺设到分支机构等业务经营的一线,设置合规管理的专门岗位,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独立于所在经营机构和经营的业务,彻底改变由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合规性进行自我监督的现状。同时,把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扩展至合规风险管理的审计。由审计稽核部门对合规风险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手段。科技进步是推进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改进合规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在进一步完善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适时引进或开发合规风险管理技术系统,可考虑借鉴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合规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运用科技手段对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监测,及时发现合规风险线索,完善合规管理工作程序,提规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加快合规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在现有员工中选拔懂得金融、财务、会计、法律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合规风险管理岗位,鼓励现有在岗人员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提升素质;二是招聘具有国家法律职业资格、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为合规风险管理培养后备力量;三是选拔派遣骨干力量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规管理部门挂职或进修,学习他行先进的合规管理经验。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四是和监管部门实行互动和对接。参与监管部门的台规风险检查,分享监管现场检大案例信息,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台规管理人员的资质、经验、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五是加大省级联社等行业管理机构对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与培训力度,拓宽培养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的途径,造就一批活跃在法人行社的合规风险管理队伍,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提供组织和智力上的保证。

(四)培育良好的合规风险文化。健康向上的合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合规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合规宣传力度,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风险意识,树立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让员工充分认识自己是合规操作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合规操作和管理是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神圣职责,让每位员工都自觉养成按章办事、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合规风险控制文化。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规模;区域创新

1.引言

创新活动是高投入、周期长的投资活动,所以对于进行这项投资的投资者来说就会面临很高的收益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收益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资产价格波动等因素使得投资收益不确定的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进行这项长周期的投资活动,使得其资金在短期内难以变现而面临资金短缺的可能性。在这两种风险的压力下,投资者往往偏好收益相对稳定的短期投资,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周期长、流动性低的创新活动就会显得投资不足。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为投资者迅速变现提供了便利,有利于长期资本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亩促进技术创新。

2.我国金融发展规模

金融发展是指相对于实体经济以外的金融活动,包括金融中介的发展和金融

市场的发展,表现为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与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自从银行出现之后,金融就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发展。在本文中主要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总额来作为我国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下表列示了我国在2014年各省域的发展规模情况。

表1我国各省域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总额(单位:亿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东、江苏以及北京的金融发展规模排名前三,分别为168814.3832亿元、122712.9292亿元、118333.5264亿元,位居靠中部的大部分都是中部以及一些东部城市,像河北、安徽天津、上海等。而排名靠后的主要是西部地区,如宁夏、、青海。

3.模型设定与估计

由于我国的区域创新水平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明显的提高,本期的专利产出水平可能会受到滞后期专利产出水平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模型的右侧加入了滞后一期的专利授权数量,故本文建立的是一个动态面板模型:模型运行结果如下:

Y代表的是各省域当年的专利授权量,而x代表的是各省域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总额。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专利授权数量会对当期的专利授权量产生显著的作用,而金融发展规模对各省域的创新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见对于区域创新来说,资金支持非常重要。

4.结论

高效的金融机构、完善的金融体制可以很好的对资金进行有效的配置,达到资本利用的最大化,就区域方面来看,由于东部区域的经济发达,金融市场建设较为完善,金融体系也较为发达,表现为对该区域的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5.建议

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建立,只有短短的多年,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多年的金融发展史来说,我国的金融市场才刚刚起步,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这就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高效的金融管理理念。比如说,我国的证券市场大起大落的情况经常发生,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制也是在最近几年才逐步开始和完成的。所以,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向国外学习,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体制、多样化的金融业务。当然,也要加强金融监管,以防类似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

第7篇

本文通过介绍当前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VaR方法,把J.P摩根的CreditMetrics模型引入到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中来,为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J.P.摩根的CreditMetrics模型

VaR(value-at-risk)又名风险值或在险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度)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把不同市场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集中成一个数值反映出来,比较准确的测量出不同来源的风险及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潜在损失,适应了市场发展的动态性、复杂性以及全球统一性的趋势。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金融市场测量风险的主要方法之一。

1997年J.P.摩根同KMV等合作将VaR方法运用到银行贷款等不可交易资产的风险测量上来,创立了CreditMetrics模型。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投资组合的例子来了解CrediteMtrics模型是如何计算贷款的信用风险的。假设一投资组合仅含一笔贷款,金额是1亿元,信用评级机构对借款人的评级为BBB级,年利率为6%,期限是5年。使用CreditMetrics模型来计量该组合的信用风险,可以按以下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计算信用级别转移概率。借款人的信用级别有8种可能性即AAA, AA, A, BBB, BB,B,CCC,违约。AAA级是最高级别,降低到其他级别的可能性较小,这样的客户信用风险也很小。违约是指借款人无法按合同约定的价格偿还贷款,从而给贷款人造成一定的损失。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历史数据可以计算出不同信用级别借款人的信用转移概率。例如上面的例子中,BBB级的借款人达到这八种信用级别的概率由最高级别到最低级别依次为0.02%,0.33%,5.95%,86.93%,5.3%,1.17%,0.12%,0.18%(限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列出BBB级借款人的信用级别转移概率)。

第二步,贷款市场价值的评估。虽然贷款的市场价值无法通过公开市场直接获得,但是可以由银行的历史数据间接估算出来。一年后,贷款的现值P为:

其中P0是贷款的金额,E为年利息,n为贷款到期的年限,Rt为远期风险利率,由无风险利率(一般是短期国库券利率)加一定的风险价差求得。对于不同信用级别的借款人银行有不同的风险价差,可以由历史数据或经验来规定不同信用级别的风险价差。信用级别越低、期限越长,风险价差越大,相应的风险利率越高。例如BBB级的借款人在第一年末、第二年末、第三年末、第四年末的Rt为依次为4.10%、4.67%,5.25%、5.63%。有了远期风险利率我们就可以根据公式(2)计算出贷款在不同信用级别下第一年末的市场价值。

上面的例子中贷款在BBB级时第一年末的现值为1.0755亿元。同理可以计算出贷款在其他信用级别AAA、AA、A、 BB、B、CCC下第一年末的价值依次为1.0937、1.0919、1.0866、1.0202、0.981、0.8364亿元。该笔的贷款的最低价值是违约情况下的0.5113亿元,这是当借款人破产时贷款的残值,可以通过由1减去给定违约概率下的贷款损失率或贷款残值回收率计算得到。

第三步,VaR值得计算。将计算出的贷款价值与相应的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相乘,再将所有结果求和,就可求得贷款价值在第一年的均值μ=1.0709亿元,从而可以求出贷款价值的标准差 =299万元。

在贷款价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下,

1-α=5%,β=1.65,VaR= 1.65×299=493万元;1-α=1%,β=2.33,VaR= 2.33×299=697万元。该笔贷款以95%的可能性最大损失为493万元,以99%的可能性最大损失为697万元,这样我们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一笔贷款的风险有多大,从而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加强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以上计算的结果与实际还有一定差别,但仍旧能够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尤其是对于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初期的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发达,可供金融机构投资的金融产品不是很多,我国的商业银行,其金融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业务,因此其风险主要以信用风险为主。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还很不规范,所以借鉴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方法,必将极大的降低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的风险,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借鉴国外的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加强风险的量化管理,需要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金融机构应重视数量模型的建立

CreditMetrics模型将抽象的信用风险定量化,直观化,通过具体的数字综合反映出了多个因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使得银行在管理风险时就更加容易,更能够有的放矢。我国的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不能够完全衡量出银行面临的风险。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资的逐渐开放金融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已有的先进模型的基础上要加快发展适合自身实际的风险管理模型,以便提高自身的实力。

2、金融机构应建立面向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

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需要有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这正是我国银行利用VaR进行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使用VaR方法进行风险管理,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包括风险管理技术、计量统计技术和信用风险数据库的建设等。我国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银行的干预逐渐减少,可是银行自身对于风险管理并未跟上时展的步伐,各个银行虽然都建立了自己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同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各银行应及早建立起面向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日常交易的电子化以及对风险的实时监控。同时中央银行行还要在过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各商业银行风险的量化管理,充分利用风险量化的结果进行监管。

3、重视历史数据的整理和收集

从前面的应用CreditMetrics模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于利用模型进行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只有在充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模型才可能比较准确预测出银行面临的风险。模型的建立也需要数据的支持和检验,有了充分的数据支持,才能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风险管理模型。因此银行应重视对历史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样使用模型计算出的数据才能够准确可信,才能作为管理层进行决策的科学依据。另外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对于风险管理有帮助,对于管理的其他方面,例如金融产品的定价、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尽快建立起公正、独立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

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借款人进行评级,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而且也有利于优良的融资者在融资时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独立的评级机构公布的评级结果也更加专业、准确,更加令人信服。信用评级不仅包括对借款人的评级,还包括对股票、债券的评级。有了公正、独立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对以上进行评级,不仅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CreditMetrics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评级机构还可以将测评的结果向社会投资者出售,方便投资者的投资。另外有了专业的评级机构,有利于评级结果的统一,使得公众能够将评级结果进行比较,有利于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