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09-26 17:28:47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

第1篇

Taking the V Company as an Example

Wu Shaowu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2008年下旬开始,因受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影响的逐渐深入,全球金融海啸全面爆发,波及各行各业,世界经济迅速恶化。之前快速发展的并深受资本市场追捧的光伏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影响。金融危机通过各个方面对身居光伏产业产的V公司产生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V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情况作为切入点开始分析,以便V公司能在下次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同时也希望能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提出有用的意见。

Abstract: In late 2008, with the deepening impact of "subprime" crisis of Wall Stree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utbroke, affecting all walks of life. The world economy deteriorated rapidly. The photovoltaic industry, which developed rapidly and was enjoyed by investor, is facing a huge impact. The financial crisis impacted greatly on V Company from many aspects. The thesis analyzed V Company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improve awareness of risk and prepare for challenge, and provide useful comments to development of PV business.

关键词:光伏产业金融危机 机遇

Key words: photovoltaic industry;the financial crisis;opportunity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39-01

1挑战

1.1 影响着V公司的市场

1.1.1 影响多晶硅片市场的市场模式: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对新能源产业热捧减弱,另外各国政府需要大量的货币去解决本国面临的金融危机,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投入和让税势必会大大减少,于是光伏电池需求下降,市场供需模式发生转变,甚至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1.1.2 影响产品价格:随着供需关系的改变,引发光伏电池和组件价格迅速下滑,进而导致光伏上游产品价格下降,整个产业链的利润都在减少;而对于V公司所在的上游来说,尽管硅原料的价格也在下降,但降价弹性较小,下降比例小于产品售价下降比例,将会导致V公司的毛利率降低。

1.1.3 影响出口订单的增加: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导致企业资金压力紧张,楼市、股市双双低迷,居民财富大大缩水,终端消费出现意想不到的大幅缩减。特别是欧洲银行受金融危机牵连,信贷紧缩,继而导致终端市场的投资规模将有所萎缩。而投资规模的萎缩意味着订单的减少,这一产业变化最终会传导给国内光伏V公司。

1.2 影响着V公司的资金财务状况

1.2.1 进一步融资更困难①受金融危机影响,如果美国经济持续衰退、股市无法重返升势,V公司的多晶硅生产项目没有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V公司的股价将难以大幅攀升,导致其在纽交所的融资能力将会下降。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局势混乱,会有机构故意发出声音打击股价,达到低价吸纳股票的目的。③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已经机构已经开始和地方政府脱钩,即使V公司得到K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但是由于国内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银行难免会缩小对V公司的贷款规模。④全球金融动荡让众多投资机构自顾不暇,进一步抑制了它们向光伏产业的投资的欲望,相应地V公司得到的投资机会会减少。

1.2.2 增大V公司资金链的风险①已经到手的订单并非高枕无忧,如果经济形势继续恶化,不排除已经签订的合同出现较大面积的毁约,这将直接冲击V公司的现金流。②此次金融危机中,V公司的生产规模很大,其库存硅料相对较多,价格为金融海啸前的相对高价,当硅原料价格下跌,需要减记其中库存的损失,这也影响着赛维的现金流量。③外汇结算:金融危机引发美元汇率更深程度下跌,并影响欧元大幅度贬值,由于V公司的终端市场1/3在欧洲和美国,产品销售多以欧元和美元结算。以欧元贬值15%来看,即使在欧洲市场上销售价格不降低,也意味着公司手上的欧元贬值了15%。

1.3 V公司成立时间太短,组织架构往往不成熟,需要得到适当的调整以面对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1.4 恶化V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

1.4.1 如果V公司的业务在金融海啸中有所下降的,那么其一直构建的高士气员工团队将受到一定打击;

1.4.2 在金融海啸时间,整体经济萎靡,员工心里敏感,担心裁员,员工关系管理显得更迫切;

1.4.3 资金流的紧张,可能让本来就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V公司,更加缩小HR的预算,HRM面对更大的管理压力的同时更加缺少资源,是对V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大打击。

2机遇

2.1 受金融海啸影响,光伏产业整体渐趋黯淡,但V公司所具有的资本和规模优势更突出。①光伏电站为保证发电效率常与供应商签订20年左右的质保期,它们担心小型光伏生产商可能挺不过这一轮,因此更愿意与有规模效应的企业合作,如V公司;②行业环境恶化,使众多盲目投资的中小企业迅速陷入困境,国外客户匆忙撤消订单甚至让部分企业破产倒闭,这使得行业竞争态势缓和,V公司在金融海啸后所面临的竞争大大减弱;③V公司规模较大,市场分布较合理,在金融海啸爆发前成功增发2亿美元股票,有较充裕的现金流,同时拥有较多的长期供货合同和较强的议价能力,比同行业的企业具有更强的风险规避能力。在竞争减少的时机,反而有助提高市场份额,继续发展扩张。

2.2 金融海啸同时将会导致市场兼并成本、设备采购成本等成本降低,有利于V公司纵向扩张性的收购兼并。

2.3 金融海啸对海外市场的影响远大于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这样的局势有利于V公司更好地整合海外市场。

2.4 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的黄金时期。①经营环境恶化,业务放缓,V公司寻求经营模式与人力资本结构转型以实现价值创造的需求增大,能使其更加专注核心能力和内部管理的提升;②危机意识使组织变革更容易接受;③经济下滑,使V公司用于改善内部管理的费用相应降低;④行业环境恶化,大量企业裁员,带给了V公司人才吸收和储备一个重大机遇,战略性招聘的机会增大,即能够招聘到更多平时招聘不到的人才。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经济积极性增收就业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生产与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局面与形式,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近年来越演越烈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民增收,就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在金融危机下,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金融危机,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目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生产的影响

(一)农产品价格走低,严重打击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给农产品市场带了严重的冲击。首先,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价格不断的下跌,农产品市场不景气,销量大大减少。这样就造成了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粮食、畜产品和木材等一系列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度下跌,据数据现实,在金融危机初期,木材的价格跌幅达到了30%以上。其次,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不断的降低。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而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下降,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居高不下,特别是农药、化肥等农业支出成上涨的趋势,这样就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益的下降。据数据现实,在金融危机初期,我国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比增长了40%左右。农业生产投入支出的增高与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就加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不畅,农民就业增收难度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形成了良性的输出转移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劳动力缺乏的沿海城市转移输出,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同时也是实现农村人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很好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工厂纷纷宣告破产,这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失去了就业机会,严重应心理农民的增收。大量的农民工返潮,也危机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能力不足,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渠道不畅,农民就业渠道受到限制,农民增收渠道变窄,也就直接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三)增加了农村社会问题,为农村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产品生产的效益持续下降,严重打击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不畅,增大了农民就业增收的难度,这就为大大增加了农村社会问题的频率,为农村稳定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从而为农村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据调查现实,金融危机对农村的影响,已经有经济的浅要层面波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层面,对农村的稳定发展造成重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就业增收困难等后果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的幸福感。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一技之长谋生的大龄农民来说,更是出现了“活难找、钱难挣、日子难过”的现象,增大了农民不满情绪,这样也就给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二、应对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措施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在巩固农村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经营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以保证农民的增收。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生产由片面的追求数量上的增加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切实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加快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和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推进农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并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型农业,改变农业生产的单一功能,促进农产品的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产品从单一的功能向保健、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多元化转变。只有充分加快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增收。

(二)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推进农村改革,多渠道破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措施所在。为此,政府、企业与农民三者要结合起来,形成合理,共同促进农民就业,破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首先,政府要发挥农村发展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民的帮扶机制。建立完善是农村培训制度,对返乡农民工和事业下岗的农民加强职业培训,也增加其素质,提升其就业的几率。此外要建立创业机制,鼓励农民进行本土创业,倡导农民形成合力,利用农村的闲置土地、厂房与荒山等资源进行投资创业。此外,政府要加大农村创业的自己补助,切实从政策市和经济上支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的破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三)加大农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加大对农村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合作组织,聚集农村资金,发展农业,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业信贷的额度,适当放宽对农业信贷的限制,增加农业信贷的扶植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的覆盖面,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只有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因此,金融危机下,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农产品价格走低,严重打击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不畅,农民就业增收难度增大和增加了农村社会问题,为农村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三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为了化危机为机遇,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其次,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推进农村改革,多渠道破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再次,加大农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当然,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应对措施也是多种多样,这就有待于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慧萍;王玉斌;邹於娟;武拉平.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2009.09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医药产业;发展契机;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01-02

一、金融危机对吉林省医药产业的影响

1.要素成本价格持续高位。要素成本上涨是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受金融危机、雪灾、地震以及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的影响,中国煤电油运、农产品、化工原料等基本生产要素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明显上涨,加大了制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吉林省重点调查的9户医药企业中,有11种原材料平均涨幅为30%~50%,有的超过70%以上。如化学原料醋酐涨1 352.34元/吨,硫酸二甲酯1 536.13/吨。甲胺1 202.25/吨。同时,《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制药企业的环保成本大幅提高,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的背景,制药企业的运营面临巨大成本压力。从中药企业看,中药材柴每公斤比去年同期涨52%,白术每公斤比去年同期涨70%以上,马钱子、川乌、草乌分别涨幅为24.25%、29.98%、21.76%。

2.两项资金占用率在拉大。2008年1―12月份,吉林省医药行业两项资金占用合计74.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98亿元,增长17.22%。其中,应收账款净额52.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3亿元,增长21.44%;产成品资金占用21.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5亿元,增长8.15%。在重点调查的9户企业中,有5户企业应收账款在明显增加,产成品库存在减少,资金占用率在不断加大,资金流在不断减少,企业再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3.医药产值环比下降。2008年下半年以来,医药行业发展速度逐渐回落。2008年全省医药行业产值环比下降0.14个百分点、8月份产值环比下降3.74个百分点、12月份产值环比下降4.18个百分点。在重点调度的54户医药停产半停产企业中,停产检修的44户,占81.5%;订单减少的5户,占9.2%;受奥运禁运影响的5户,占9.2%。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医药企业全年发展速度。

二、金融危机后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逆境中实现快速增长。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在克服各种困难中实现增长。据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厅医药石化处分析,2008年上半年,吉林医药产业因上游要素成本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加大了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吉林重点调查的9家医药企业中,有11种原材料平均涨幅为30%~50%,有的超过70%以上。而在去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原料市场需求减少,导致部分医药产品出厂价格下行,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但是,由于医药产品具有较强的刚性需求和抗跌性,医药业已成为目前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较为有限的行业。从多数药企的统计报表来看,吉林医药企业的业绩目前并未因金融危机而受到明显影响。相关统计数据现实,2008年,吉林医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累计实现产值400.79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工业增加值196.39亿元,同比增长23.36%;完成新产品产值41.36亿元,同比增长18.13%。其多项经济发展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发展计划。

2.重点区域医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吉林省长春市和通化市分别于2006年12月、2007年被商务部、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是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重点地区,2008年,两个重点地区医药产品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其中,长春地区医药产品出口实现8 770万美元,同比增长113.7%;通化地区医药产品出口实现1 932万美元,同比增长31.7%;其他地区除白山地区医药产品出口负增长外,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辽源、松原、四平、延边、白城、吉林等地区医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70.3%、83.2%、27.5%、38.5%、528.9%、0.3%。

3.骨干品种出口增幅较大。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骨干品种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是我省医药产品出口骨干品种,实现出口额14 224万美元,同比增长88.2%,占全省医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84%。其中,制成的饲料添加剂出口实现7 044万美元,占全省医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41%。同时,中药材、医药品出口低位徘徊,分别增长3.35%、-18.53%。

4.新型医药出口企业异军突起。长春大合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长春宝成生化发展有限公司、白山创萌参业有限公司、通化乐陶陶人参特产有限公司、吉林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宏久生物科技公司等新兴医药出口企业出口快速增长,占据全省医药产品出口市场较大份额,2008年,上述企业实现出口额6 390万美元,占全省医药产品出口比重为38%,同比增长127%,成为推动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5.大部分地区医药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1―12月份,吉林省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61%。通化、长春、白山、四平、白城、松原分别为26.47%、25.61%、57.51%、33.86%、34.63%、122.46%,高于全省医药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水平。延边16.18%,低于全省医药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水平。吉林、辽源分别同比下降了6.33%和3.60%。

6.重点调度企业和重点调度品种生产好于去年。2008年,重点调度的23户企业产值平均增幅为22.20%,多数企业都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产值增长的企业有18户:天风制药同比增长62.25%、长春祈建生物增长46.89%、通化万通增长44.11%、通化东宝增长40.78%、吉林金宝增长33.37%、诺氏制药增长33.21%、博大制药增长32.72%、延吉喜来建医疗器械增长29.01%、通化振国增长27.43%、吉林修正增长26.85%、敦化华康增长24.27%、辉南长龙增长20.92%、通化茂祥增长16.35%、长春迪瑞增长7.49%、吴太感康增长6.85%、吉林敖东药业增长4.86%、长春金赛增长2.39%、生物制品增长0.51%。产值下降的企业有5户:舒兰合成同比下降17.31%、紫鑫药业下降11.69%、长春长生科技下降9.78%、吉林制药下降5.42%,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降0.55%。

2008年,重点调度的23个品种中,已有15个品种产值超过亿元:修正药业斯达舒19.25亿元、万通药业万通筋骨片7.1亿元、天风药业施慧达6.6亿元、吴太感康5.9亿元、修正消糜栓4.9亿元、修正药业益气养血4亿元、吉林市长白山制药康艾注射液3.7亿元、金宝药业止痛化症胶囊3.6亿元、吉林敖东安神补脑液3.4亿元、通化东宝人胰岛素冻干粉3.2亿元、集安益盛生脉注射液2.7亿元、长春祈建生物冻干水痘疫苗2.5亿元、一正药业一正痛消贴膏1.2亿元、辽源百康扑热息痛1.1亿元、集安益盛振源胶囊1亿元。在没有被列入重点调度的品种中,还有10多个品种达到亿元以上。

7.吉林省医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位次序稳定。2008年吉林省医药工业主要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序是:工业总产值第十位、主营业务收入第十五位、利润第十二位、利税第十三位。其中:中成药排序是: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均列全国第一名。

三、今后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

1.充分抓住新医改给医药市场带来的发展契机。随着全局性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推开,新医改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加大对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场的投入力度,将使医药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抓住这次发展契机谋求吉林省医药产业得到一次跨越式发展。

2.加大对医药产业支持力度。吉林省为支持医药行业加大保增长的力度,在全省的医药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较大医院开展产、供、销对接活动,对增长高、销售省内医药产品力度大的生产、销售企业和医院给予相关的扶持政策,确保和拉动吉林省医药经济快速增长。

3.政府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为医药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政府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医药企业提供各种基础平台。如搭建机构支撑平台,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或服务中心,发挥产业规划和服务指导作用。如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政策支撑平台,设立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医药重大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优势项目、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升级等。

4.强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整合利用、深度开发吉林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在原有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中突破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中成药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以及生物制药创新产品,推进医药产业尤其是中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5.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破解药企融资难题。强化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快医药企业上市融资。紫鑫药业就是通过上市融资实现快速发展的。吉林省目前已有13家上市医药企业,但这一规模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上市融资。

6.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医药产业集聚。为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将来的发展,吉林医药产业应变分散式发展为集群式发展。加强产业链条分工协作,加快发展医药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协作配套。大力推进医药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兼并,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培育若干个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现代化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吉林省已经在通化市初步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分工更紧密、覆盖范围更广的大型医药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2007年、2008年、2009年吉林省统计年鉴[K].

第4篇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3倍多,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在这种强劲发展的势头下,区域之间的发展却极不平衡。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首次出现东快、中慢、西中的格局,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92%、 8.53%、9.0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比较中,西部一直明显高于中部,中部面临着即将“塌陷”的尴尬局面。如何加快中部崛起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于2008年在全球蔓延后,那些处于开放初期、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较弱、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了全面的冲击。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恰好如此,进而使得处于新常态时期我国的整体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均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那么金融危机对中部地区整体经济的影响如何,全要素生产率这两个时期的变化如何等,准确分析这些问题对中部地区整体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中原崛起战略的前景和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运用索罗残差的方法计算出中部六省的全要素生产率,限于篇幅,具体计算过程不再赘述。

 

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

 

整体分析:从六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散点图,即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六省的TFP增长趋势基本上是分三个阶段,1992-1997年左右下降阶段,1997至2011是不断上升,而2011年之后是保持平稳或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金融危机后已有个别省份出现负值,并且出现负增长的省份逐步增加,到2014年,中部六省的TFP已全部呈现负增长。90年代TFP的下降的估计结果和学者张军(2002)对1991-1998年全国的增长率下降的趋势估计结果是相当一致的,对其下降原因我们不打算在这里讨论。2000年至2011年TFP的持续不断上升,TFP的增长率也基本保持稳步增加(除个别省份的某些年份有下降,如安徽省2005年增长率为负值),表明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出口的贸易壁垒下降等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依靠创新和技术推动方向转移。对于以农业为主导的中部地区而言,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力度使得这一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改善。对于2011年以后TFP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在金融危机后,经济的持续增长更多地是依靠要素投入,这与政府在此阶段的大规模投资建设相一致。金融危机后,我国迅速出台了四万亿刺激经济政策,很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即所谓的僵尸企业本应该倒闭,却死而复燃,造成投资过度,效率低下,进而使得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又因为经济变量通常具有滞后效应,所以在2011年之后这一弊端逐步显现出来。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挑战。

 

局部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湖南省的TFP远远高于其余五省,这是因为其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会带动整体生产率的提高,长期以来湖南省的产业层次相较于其他五省较高,1992年开始,第二产业比重稳步超过第一产业,1999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格局呈现为“三、二、一”,这是其余五省都不能比拟的。金融危机后,湖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2008年的12.32%骤降到2009年的 3.45%。2010-2011年基本维持在10.5%左右,但是自2013起开始出现负增长。湖北省、安徽省和江西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幅度相较都不大,其变化趋势与湖南类似,即从2000年到2011年基本保持稳步增长,从2011年开始趋于稳定。其次山西省和河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2008 年到2009年均为负值,TPF明显下降,2009年到2011年上升,2011年之后继续下降。对于山西省而言,因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受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对能源产品需求萎缩,加之能源产品价格跌宕起伏,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作为能源工业为主的山西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2011年后,六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下降,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与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动力过强,地方间恶性投资竞争有必然联系。很多地方政府给予一些以濒临破产的企业大量优惠,如工业用地采用政府低价甚至零地价转让,税收减免等,由此滋生出了大量的“僵尸企业”,使得要素利用率下降,这种没有从制度或者技术上根本改变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冲击的强势发展,它的可持续性有待商榷。就目前我国纷纷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来看,这种弊端以逐步显现出来:目前中国近38个行业已经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如:有色金属、钢铁、水泥、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就中部六省而言,河南省农业,山西省的煤炭、钢铁行业,江西省的水泥行业等都首当其冲。

 

鉴于上述分析,大量的资本投入的确是当地经济在短时间内快速繁荣起来,但是要素生产率的低下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短视行为,由此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的浪费。所以,新时期下,在我国改革的深水区中,中部地区应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勇于割除那些经济利润低下的“僵尸企业”,消化各种库存,淘汰落后产能,矫正供需结构错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需要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使居民敢与消费、愿意消费,以需求拉动代替投资驱动,并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现有城市化水平。另外,从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的本质来看,中部六省需要加强实施科教兴省措施,提高人力资本,以创新驱动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资;旅游地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2-0030-03

为了解金融危机下外商投资海南省旅游地产业情况,促进海南省外商投资旅游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在海南全省范围内(重点是三亚海棠湾、陵水清水湾、万宁石梅湾和神州半岛)对外商投资旅游地产企业、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开展了调研,对企业投资及生产经营情况、商业银行对外商投资旅游地产企业授信情况、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旅游地产企业的支持情况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分析当前海南省旅游地产的发展状况,总结了金融危机对海南省外资旅游地产的影响,并从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服务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当前海南省旅游地产发展状况

旅游地产是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开发业态,与其他地产的区别在于:旅游景区成为其强大配套――而且由于所有这些配套同时都是经营性景区的一部分,是一种产业化的操作。[1]优越的自然与气候环境决定了海南省是发展旅游地产的最佳地区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粮集团片开发三亚亚龙湾开始,海南省东部已初步形成贯穿南北的旅游地产集群,主要包括亚龙湾、海棠湾、清水湾、香水湾、富力湾、石梅湾、神州半岛、文昌航天城及铜鼓岭等旅游地产集聚地。海南省西部的乐东与昌江也在积极利用自身滨海资源吸引国内外投资开发旅游地产。当前海南省旅游地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旅游地产都建在旅游地区(景区)。旅游地产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产分支,与其它地产门类相比,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开发和经营都以旅游业为发展根基。海南省旅游地产大多依赖于山地、海滨、温泉等自然景观开发的地产,其业态主要表现为酒店、别墅、公寓、度假村、游艇码头及高尔夫球场等。其本质均是依托旅游资源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经营,遵循先做旅游、后做房产开发的开发原则。

2.旅游地产多为省外居民的第二居所。海南省当前旅游地产目标客户绝大多数为省外居民,据统计,在度假酒店客户中,省外居民比例高达95%以上。这些客户多为层次较高的消费人群。与其他类型的地产相比,旅游地产的市场份额仍较小,市场风险比较大。

3.旅游地产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资金压力大。旅游地产是个系统工程,一般涉及环境整治、资源整合、产业重组、住宅建设等过程和行为,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在区域价值的提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项目价值。[2]例如,清水湾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200亿人民币进行整体开发;神州半岛项目计划投入100亿人民币进行开发;石梅湾项目计划投资50亿人民币进行开发;三亚海棠湾定位为国家海岸,现在已经吸引香格里拉等境外投资者。上述项目当前都处于拓荒阶段,需要旅游导入和市场培育,开发周期都较长,少则3-5年,多则8-10年,远远长于普通商品房开发期限,使得资金压力也大于一般地产开发,需要旅游地产开发企业具有全面的资源整合能力。

4.旅游地产是海南省房地产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2006-2008年,海南省新批外商投资房地产项目100多家,投资总额达到30多亿美元(其中外资合同金额20多亿美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总额为3000多万美元。2006―2008年,海南全省外资旅游地产企业实到资金占外资地产实到资金78.8%,其中2008年外资旅游地产实到资金占外资地产实到资金的92.19%。2005年以来新批的外资房地产项目投资总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9个,投资总额一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5个,其中旅游地产占4个(见图1)。

二、金融危机对海南省外资旅游地产的影响

1.旅游消费减少迫使旅游地产投资者减缓投资进度。2000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海南省旅游业逐步走上旅游投资和客源市场国际化的轨道。本次金融危机对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影响较大,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纷纷取消或缩减了外出度假的计划。据海南省旅游部门统计,2008年10月以来,来自俄罗斯(第一大境外旅游客源国)、韩国(第二大境外旅游客源国)的游客量快速下滑,部分酒店难以看到俄、韩游客的身影;日本和欧美客源市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三亚市除了一些高级海景酒店,其他酒店的入住率下降明显。这些因素导致外国投资者短期内对海南省旅游市场的后市持观望态度,已封顶的酒店开业时间计划延后一年;未开工酒店开工时间也往后延(投资方解释为修改设计方案);有些项目的酒店开业后,其他的配套项目进展缓慢;在未开工地块,业主之间也相互观望。

2.资金筹集困难导致外资旅游地产项目资金到位缓慢。以三亚附近某项目为例,该项目原计划在10年内投资200亿人民币进行整体开发,2006-2008年共投入了30多亿人民币,但是,2009年却只计划到资几亿港币,远不及以前几年的投资。在三亚,有些项目原计划投资50亿,而在到资1亿多港币后,2009年只计划到资几千万港币。 调查还发现,部分境外投资者在汇入首笔投资款后,对后期资金到位还没有具体规划。

3.已到资金结汇意愿不强。由于对后市的观望,以及整体投资的安排,已开工的项目进展大多滞后于计划。项目进展不快导致工程款支付量小,直接表现为已到位资金结汇少。同时,由于境外投资者全球投资的整体安排,在后续资金不能保证按期到位的情况下暂停已开工项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已到位资金结汇意愿不强。2009年前四个月,海南省外商投资企业结汇只有2008年同期的22.6%。2009年1月1日至5月1日,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办理100万美元以上结汇业务共5笔,比2008年同期减少7笔,结汇金额也大幅下降。

三、金融危机下支持外资旅游地产发展的着力点

1.通过外资旅游地产弥补本土地产开发资金不足。海南建省初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资金瓶颈问题较为突出,外资一度成为推动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助推器(见图2),对凝聚市场人气、增强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积极和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外资房地产项目规模的增大和档次、质量的迅速提升,外资对在海南省房地产市场中的拉动作用日益彰显。2007年全省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实际投资占全省房地产企业投资总额的21.24%,2008占全省房地产企业投资总额的26.38%。

2.借助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先进机制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外资进驻海南省旅游地产市场,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全省旅游地产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海南省房地产将进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与自我整合时期,外资与内资房地产企业将会形成更好的互动,由此加速海南省房地产市场机制完善并逐步趋于成熟,从而推进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优化重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海南省需要着力支持具有国际先进经营理念和开发管理经验的投资者,以此促进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升级和良性发展。

3.以支持外资旅游地产带动海南旅游的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旅游地产项目来促进

海南省旅游的升级换代。以在金融危机中一批没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被自然淘汰为契机,选择性地扶持一批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的项目,有利于优化海南旅游资源,推动海南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四、支持外资旅游地产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借用外债。2007年7月10日,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主管部门基于对房地产业的调控,禁止2007年6月1日后成立的外资房地产企业借用外债。针对海南省旅游地产主要依靠旅游开发来经营的特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海南省的外资旅游地产项目给予区别对待,根据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开况(是否先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再附带开发部分房地产项目)和业态形式设置(比较旅游部分与地产部分的投资大小)具体的要求,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借用外债。

2.鼓励外商投资旅游地产。将旅游地产与普通地产项目区分开,鼓励外商投资纯旅游性质的地产项目。为了保护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安全,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把房地产业列为不鼓励外商投资的项目。针对旅游地产开发规模大、专业性强、周期长的特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区分普通地产与旅游地产,修改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家旅游规划地区成片开发旅游地产项目,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旅游地产。

3.积极提供相关投资政策服务。密切关注我国房地产业引资形势的变化,对投资方融资渠道和房地产业外资流向进行有效的跟踪,促进外商投资旅游地产的健康发展。按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做好旅游功能区域长期规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大规模开发能力的外国投资者进行旅游地产开发,然后根据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开发的实际情况,以个案的方式为外资旅游地产公司提供相关政策支持,通过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外资旅游地产发展。

4.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支持。在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的前提下,相关职能部门在土地抵押、信用担保、开发经营权等方面加强管理与规范。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在境内经营时间都较短,资本投入时间比较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现金流,这些特点导致外资旅游房地产公司的信用等级比较低。金融机构应参考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母公司信用等级,综合得出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信用等级。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便利外资旅游地产公司可抵押物的登记与流转,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外资旅游地产公司的支持。■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金融稳定性;研究

前言: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不能把责任都归结到公允价值会计身上,金融专家应该结合时展的特点,全面的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促进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的作用,通过提供透明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掌握金融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因此,只能说公允价值会计只是产生了风险信息,而不是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的运用

1.公允价值会计随着金融危机的转变

公允价值会计的表现形式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差异较大。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的经济受损,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出现衰退的现象。尤其是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波及,使得我国房屋的价格不断的升高,人们在选择购房时,都成为了金融危机下的“房奴”。随着房屋价格的飙升,人们无法接受这种高额的住房,在购买房屋时就会选择贷款的途径来购买,逐渐产生了资产抵押的现象。经过公允价值会计对其资产进行计算之后,固有资产都产生了贬值的现象,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也逐渐成了人们认为是引起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通过金融专家以及金融投资者发表的不同意见,使得很多国家都减小了公允价值会计所行使的权利,减弱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也在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进行着转变。

2.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稳定发展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引起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公允价值会计引起的周期效应,从而影响了金融危机的稳定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的计算不仅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下降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会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情况,所以,在公允价值会计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时,往往会传递出经济受损的情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公允价值会计计算也促进了经济平稳的发展,公允价值会计会反映出经济市场的波动,使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受到了同行业之间的巨大影响,使其更加容易掌握缓解的措施,来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3.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分析金融危机产生原因时,公允价值会计都会从自身找到容易引起危机发生的原因,也产生了很多会计信息不全的纰漏,公允价值会计计算的过程中,认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直接影响着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对自身问题的不断探索,我国会计界也要从根本出发,对内部的信息处理进行管理和监督,杜绝危机发生的可能,要懂得制定有效的措施,来规范会计的行为,整理会计界的风气。根据反思也发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很多的不足,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公允价值计量的价格不一定能达到公允的标准,金融危机使市场的经济波动非常大,而企业的经营却没有那么大的浮动,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市场的价格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情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产品价值的估测不准确,这样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据很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经营模式和资金的适应。

二、金融稳定情况研究

1.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原因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金融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中央银行的监管、货币的流通以及金融的管理都是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中央银行作为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具有着维持金融平衡发展的责任,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货币要保持畅通的流动,解决资金运作紧张的问题,中央银行对金融的监管也很重要,要及时掌握金融市场的变动,以便做出有效的措施,来避免金融不稳定的现象发生。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中央银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金融市场的交易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争取在第一时间掌握好金融的发展情况,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实际的帮助。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很多行业来说,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人们在为危机担忧时,应该想出更好的方案来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只有我国金融行业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金融的稳定性才能不断的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才能越来越长远,实现我国经济壮大的发展目标。

2.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保持金融稳定性

随着金融危机的产生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金融市场应该加大金融创新的能力,来合理的发展金融稳定性,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市场正是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才能更好的适应宏观金融市场的需要。金融企业部门应该明确知道,金融创新是可以促进金融稳定发展的,可以抓住市场的发展需求,创新的过程应该结合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创新出新的主体经济,根据现有产品具有的特征,不断探索和创新出新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了金融的创新可以使货币更好的流通,更多金融交易的过程也更加简便,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提高金融交易的活跃程度,不断创新出金融产品,增加企业的业务水平,提高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金融危机的发生给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危机的抵抗能力有限,给我国很多金融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也破坏了金融稳定性。公允价值会计很长时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引起金融危机的最大原因,随着金融专家对金融危机的不断分析,逐渐探索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起到的作用,证明了公允价值会计并非罪魁祸首,只是向金融企业传递了金融危机存在的信号。所以,人们在分析金融危机时,要全面的结合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从而找出原因,进而驱使金融稳定性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创新来应对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1,10(25):102-103.

[2]丁友刚,梁冰.对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提取及核销制度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2010,15(45):48-49.

[3]李明.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与实证会计研究--兼评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J].会计研究,2012,45(12):425-426.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结构;制度因素

一、引言

企业的资金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内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另一种就是外部融资,一般是通过证券市场或者金融中介,比如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融资结构,这个融资结构实际上就是金融体系结构。目前金融体系结构又可以分为以金融中介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结构,另一种就是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结构。这两种结构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来源往往基于金融体系监管制度因素,导致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前后金融体系结构产生的变化以及制度上的因素,进而为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金融危机前后的金融体系结构变化分析

(一)金融体系结构的短期逆转

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反应在股票市场会产生负向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所以这种影响又称为短期逆转。一般而言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的两年到三年之间,这一短期逆转的趋势就会减弱,逐步会回归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状态,在金融危机发生的五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市场的影响将会显著提升,而影响程度也会比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影响程度还会更深。这表明了金融危机在爆发后的三到五年的时间里,股票市场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开始呈现正向相关性兼容,并在五年左右时间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一般工业结构已经相对集中,上市公司的规模更大,数量较少,在这个背景下,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实体经济损失所造成的影响,对银行部门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所以导致了在五年左右时间才能够逐步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二)股票市场变化和银行部门之间的互动更为显著

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特别是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国家,股票市场的变化和银行部门之间的互动会变得更加显著。金融危机爆发前,反应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标系数都为正数,而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个指标就转变成了负向指标,也就是说不够显著。但是在金融危机的第四年之后,这个指标又会渐渐转向正向指标,且具有明显的统计显著性。如果是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结构国家,这个短期逆转的时间会更长,一般要在第五年之后,才会逐渐转变成正向影响。一般而言大部分新兴的经济体国家,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不是很发达,而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国家一般则拥有更好的金融部门,所以说,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那些金融体系发展相对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将融资在银行和金融市场进行转换,因此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金融体系结构相对平衡的国家,当金融危机爆发后也更容易迅速恢复。而那些新兴的经济体国家则会因为受到经济衰退以及金融体系被破坏,而不得不承担更高的成本,经济恢复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宏观因素和金融改革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的经济环境以及迫切需要的金融改革,也会对金融体系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GDP和CPI等反应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指标,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其负面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金融改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二年到三年的时间内,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负向影响,虽然不够显著,但是在其他时间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反映了国家在推进金融改革时,会对国家的金融体系的结构变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外,当国家开始积极参与治理之后,金融体系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期间内,所发生的短期逆转也没有明显变化,股票市场在金融危机的不同时间段内具有明显的统计显著特征。国家的反腐政策以及积极治理政策,以及加强监管金融制度的建设,对于金融体系结构都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也更强。这反映了国家监管制度的完善和法治水平的提升,对于国家从金融危机制度中恢复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既有助于国家抵御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结构毁坏性影响,同时有助于恢复金融体系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迅速恢复。

三、总结

根据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当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的经济体国家会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金融体系结构的破坏程度要比那些发达的国家,并拥有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的国家要深得多,金融体系恢复起来也要漫长的多,所花费的成本也会高很多。但是如果国家积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促进金融制度的改革,这对于促进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金融体系结构的恢复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会随着金融危机的改革和创新而彻底杜绝,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性的问题。所以对于国家而言,注重防范金融危机风险,完善并健全监管制度和金融体系结构极为关键,这才是正确的金融改革之道,既能有效防止一切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也是使经济水平得以提高的有效保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董青马,卢满生.金融开放度与发展程度差异对银行危机生成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