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7:28:45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危机管理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阐述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就是,因某一个事件的爆发对社会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二、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我国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国际政治的方面。“非典”危机让公共危机管理收到了更多重视,陆续有学者出版有关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将公共管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一些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机构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碍于研究时间,研究成果也并未涉及更深层面,这就需要与西方进行学术交流并不断培养本土人才。
三、案例分析――以临沂市治污危机为例
2015年上半年,山东开展全省环保大检查,共检查企业25551家。其中,查处违建项目和违法排污企业1430个、878家。对1299家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处罚金额达6089余万元。全省环保公安联合执法645次,向公安机关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99起。2015年1月,新环保法正式实施,2月25日环保部公开约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新环保法实施之后第一批被约谈的城市,代市长张术平表示绝不会有第二次约谈。重压之下临沂猛药治污,截至2015年7月,163家企业停产,近400家企业限期整改。2015年上半年,临沂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细颗粒物(PM2.5)同比改善24.8%,列全省第一;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比改善11.6%,列全省第二;二氧化硫(SO2)同比改善35.4%,列全省第一;二氧化氮(NO2)同比改善16.9%,列全省第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增加了19天,列全省第六;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了19天,列全省第一;获得省级财政发放的生态补偿资金979万元,列全省第一。面对此次临沂铁腕治污,有人给出16字评价:“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各方利益焦灼在一起的局面。
四、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发展需要
十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我国的发展劲头十足,目前已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转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加上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国际社会复杂的形式,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频发,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转变为常态化,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安排,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2.强化政府职能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积极地职能转变,政府在危急时刻提供关键性援助至关重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使得政府与社会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
3.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
我国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晚,研究程度薄弱,正处在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还没有针对我国国情形成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所以,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将会不断促进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学术上的意义。
五、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主要内容
1.制定长期反公共危机战略规划。
制定战略规划是为了有一个明确的公共危机管理目标,并确切落实有关公共危机管理部门中每个人员的责任和任务,防止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责任不清。而且,正确的战略可以保证组织资源和环境的良好匹配,提高可执行性。
2.因地制宜制定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使政府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它是政府进行管理行为的保障。因地制宜,是各地政府根据各地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来制定的既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又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法规。
3.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结构体系。
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强化政府工作能力;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关键字】启闭机;管理措施;维护
一、引言
随着液压技术的进步,众多的液压启闭机取代了传统的机械传动式启闭机,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市场,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液压启闭机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水利水电工程闸门的安全运行,关系到整个水库的安全状态,关系到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所以液压启闭机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操作、维护与保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减少故障,延长寿命,确保在汛期及其他情况下液压启闭机能正常、安全运行。
1. 液压启闭机的管理
为此,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做好日常的管理,确保液压启闭机能正常、安全的运行。
1.1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根据液压启闭机的工作原理和运用要求,制定《液压启闭机操作规程》,具体包括液压启闭机的操作步骤、日常维护的内容和要求、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运行结束后的有关工作。
1.2 注意液压启闭机的操作安全。
启闭机的操作安全是启闭机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应设专人进行启闭机的操作、检查、维护和保养。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制度,严格按照规程对液压启闭机进行操作、维护和保养。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液压设备的操作要领及操作规程,防止违章操作造成事故。
二、液压启闭机的日常检查和维护
为了保证液压启闭机的各项性能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减少故障,延长使用寿命,保证液压启闭机能安全正常运行,必须合理使用并进行日常检查和维护。根据启闭机操作规程及液压系统的常规检查和维护要求,制定具体的检查、维护制度。
2.1 启闭机的检修
检修是检测和修理的简称。通过检测发现设备的故障、隐患和存在的问题,为修理提供依据。通过修理,解决存在问题,使其恢复原有的性能。
2.1 检测
检测包括检查、测量和故障分析。所谓检查,一般是通过看、摸、听、闻等直观的方法,即“看其表、摸其温、听其声、问其味”,对设备的状况进行查验,以使确定设备工作是否正常;而测量是指借助各种量具、仪表等对设备及零部件进行测试,以便确定它们是否符合要求,满足工作需要;故障分析是针对检查发现的声响、温度、气味等异常现象,结合以往的运行和检修记录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作为制定修理计划和修理方案的依据。
①检查的分类。检查分为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三类。经常检查包括运行检查和定期巡视。运行检查又分为运行前、运行中和运行后的检查。定期巡视的周期,由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旬或月。定期检查包括汛前检查、汛后检查和冰冻检查。汛前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安全度汛。其内容主要是与启闭机准确、灵活、安全可靠运行有关的项目。汛后检查是比较全面的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制定下年的检修计划。所以汛后检查也是最重要的常规检查。特殊检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当发生特大洪水、暴风雨、强烈地震等灾害时,要对启闭机进行检查;二是知道其它单位相同启闭机出现问题时,对相同部位进行检查。因为同型号的启闭机很可能发生相同问题,这是一种借鉴检查。
②测量。测量分为零部件测量和整机性能测试。零部件的测量包括零部件自身的测量和零部件之间相互位置的测量。零部件测量包括外形尺寸、形位公差、位置公差、间隙的测量和内部缺陷的探测。对于零部件内部缺陷的检测,除敲击探伤法外,常用的有磁性探伤仪和超声波探伤仪。整机性能测量项目包括启闭力、速度、电压、电流、绝缘等。
③故障分析。故障分析主要是针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找出故障,加以排除。故障分析的基本依据,是设备的工作原理、零部件的运动状况、受力状况以及它们的配合关系。结合运行检修记录,对检查发现的异常现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2.2 修理的分类
闸门启闭机的修理一般分为养护维修、定期修理和抢修。养护维修是针对经常检查发现的故障隐患进行局部修理,以保持设备完好,通常结合维护保养进行。定期修理又分为小修和大修二种,小修又叫岁修,一般以年为周期,它是年末根据全年运行检查,特别是汛后大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制定检修计划,安排下年修理,大修根据设备大小和复杂程度,又分为整机大修和部件大修,大修是一种恢复性的修理,其周期根据运行状况和环境条件,一般为5~10 a,有的甚至更长些。抢修是紧急修理作业,在运行过程中如突然发生事故和故障,必须紧急处理。抢修是闸门启闭机械最不希望出现的事后修理作业,特别是泄洪闸门启闭机械,在防汛泄洪期间出现了事故,即使抢修,也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三、启闭机的维护
维护是闸门启闭机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闸门启闭机的维修原则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必须做到“经常维护,随时维修,修重于抢”。所以认真做好闸门启闭机的维护工作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表现。
3.1维护的重要性
维护就是对经常检查发现的缺陷和问题,随时进行保养与局部修补,以保持工程及设备完好。启闭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受力、振动和时效等原因,会引起设备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能降低,产生隐患和故障。因此必须根据设备技术状况、变化规律,经常进行必要的维护作业,减少磨损,消除隐患和故障,保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以延长使用寿命,减少运行费用
确保安全可靠地运行。
3.2维护的内容
可概括为清洁、紧固、调整、八字作业。
①清洁。启闭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油料、灰尘等影响,必然会引起设备表面及关键部位的脏污。严重时,可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转,甚至会引起事故。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清洁工作。清洁是针对启闭机的外表、内部和周围环境的脏乱、差所采取的最简单、最基本却很重要的保养措施。
②紧固。启闭机的紧固联接,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力振动等原因,可能还会松动。紧固件松动的影响,与其自身的作用相关联。如钢丝绳压紧螺栓和吊具联接螺栓等松动,会改变被动联接零部件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并构成事故隐患。
③调整。启闭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松动、磨损等原因,引起零部件相互关系和工作参数的改变,如不及时调整,轻则会引起振动和噪音,导致零件磨损加快。通常调整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种间隙调整。如轴瓦与轴颈、滚动轴承的配合间隙;齿轮啮合的顶、侧间隙;制动器闸瓦与制动轮之间的松闸间隙等。二是行程调整。如制动器的松闸行程,离合器的离合行程,安全限位开关的限位行程和闸门启闭位置指示行程等。三是松紧调整。如弹簧弹力的大小的调整等。四是工作参数调整。如电流、电压、制动力矩等调整。
④。在启闭设备中,凡是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均需要保持良好的,以减少磨损,延长设备寿命;降低事故率,节约维修费用,并降低能源消耗等。
四、维护与修理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维护保养是在设备完好状态下进行的,预防性的保障作业,是为了保持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而修理是在设备不能保证正常工作的技术状况下进行的恢复性作业,是为了恢复设备原来的技术指标,达到正常工作状态。第二,内容不同。维护是以不改变零件几何尺寸和理化性能的清洁、紧固、调整、等八字作业为内容;而修理则需要修复零件的几何尺寸、理化性能才能完成。第三,工艺不同。维护是外部操作或局部解体,不进行零部件的鉴定和修复;面修理是总成或全部解体,对所有零部件进行鉴定,并按照图纸技术要求修复或更换。第四,实施原则不同。维护是定期地强制性地进行(即到期必须进行);而修理则是按计划、按需要进行。
关键词:BIM技术;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应用分析
1BIM概述
1.1BIM简介
信息建筑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uildingInformationModel)是以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即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信息为突破口,对其物理和功能属性进行数字化表达,打破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阶段之间的屏障,使设计、施工、运维中各种过程和结果信息始终整合于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1],帮助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减少各种项目问题,避免无端浪费及争议,实现工程建筑信息透明化和准确性,实现实时共享,便于各环节、各参与方之间信息地传递,并且不断在更新、丰富和充实。
1.2BIM的发展历程
1975年,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BIM之父”ChuckEastman提出未来可以对建筑体以计算机系统仿真,并命名为“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系统,BIM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2]。20世纪80年代后,芬兰学者提出“ProductInformationModel”系统,1986年,美国学者RobertAish提出“BuildingModeling”。2002年由Autodesk公司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这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新的重大突破,但尚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实践案例,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高速发展,采用64位引擎GPU的专业绘图芯片同多核处理器协同作用,可执行类并行计算机运算,BIM研究和应用得到突破性进展,全球三大建筑软件开发商,都推出了自己的BIM软件,BIM逐渐成为产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此后很长时间内,BIM经历一个很缓慢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大型项目的增多、国内外合作更加密切,近十年迎来了我国BIM技术的较快发展,业内对BIM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应用范围日渐扩展,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1.3BIM的技术特点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基本特点[3]。(1)可视化:“所见即所得”,建筑物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便于在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进行沟通、讨论、决策。(2)协调性:在项目施工前期,综合各个专业的设计图纸自动检查,进行碰撞检测,系统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4],并生成报告,将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避免在施工阶段发生冲突,协同施工进度计划、便于物业化管理。(3)模拟性:在方案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各种模拟,除了三维模型外,还包括4D模拟(3D+发展时间)、5D模拟(4D+造价),如模拟组织施工,节能模拟、进度模拟、造价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消防人员疏散模拟、地震逃生模拟等[5]。(4)优化性: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较高时,现代建筑物的复杂性大多超过了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参与人员的能力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6],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帮助,BIM技术即具备这样的优势。(5)可出图性:可快速需要的各种生成平、立、剖图纸,生成明细表,及体积、面积等数据,并且“一处更改,处处更新”,避免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
2我国水利工程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管理手段存在局限性
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多集中在较为偏僻的地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仍以传统的纸质资料和CAD图形作为信息载体,对工程资料进行保存、归档、调用,来保存信息进行设备管理,这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六七十年代所建的众多闸涵,很多是纸质手绘图纸,并且由于年代久、易丢失、材质脆、难储存、字迹辨识困难,其中很多工程只能找到部分图纸,这些资料很难完整表达工程的具体情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在逐步完善电子图表影像资料和推进数字档案工作,可是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还是以相对静态的、独立的传统粗犷形手段为主,信息独立,难以关联、整合,很难将工程管理工作系统化、动态化,影响了工程工程运行管理和维养作业的效率及质量,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2.2运维过程中存在技术障碍
一般水利工程建筑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可能只需要0.5~3年时间,但交付使用后,运行、维护、改善和更新的时间将长达20~100年。工程的维护运营阶段占有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工程运维涉及工程管理方、水利勘察设计院、工程施工建设单位等多个专业或团队,多方之间很难对工程做到及时有效地协同管理,工作内容烦琐、效率较差,如在传统的物业管理中采用指派联络员填写表格、参照工程现场照片示意、情况说明等自成体系的独立管理模式,信息相对孤立,各个专业之间沟通不顺畅,信息流动性差,存在一定的技术对接障碍。
3BIM技术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维养更加智慧、高效。随着BIM应用的越来越多,水利工程的运维管理也在逐渐遇到机遇和挑战,工程运维管理与工程的设计、施工一脉相承,将BIM模式嵌套入工程运维管理之中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水利工程运维管理效率,在现行的物业化的维养方式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之相结合,对于在设计、施工阶段已装配了BIM系统的水利工程,可以实现BIM技术地直接对接管理,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水利工程,可以尝试将BIM模式地工作思维渗透到其运维管理工作之中,根据具体条件,分阶段推进BIM化管理。
3.1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利用BIM良好的可视化和协调性特点,能够更形象、准确、全面、快速地掌握和传递工程运维管理信息。现行的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在每年维修养护项目开始前,根据工程情况上报维修养护方案,审批后进行公开招标、签订合同、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竣工验收。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工程情况,管理单位需要与设计院和施工方进行多次接洽,而BIM技术具有“所见即所得”得可视化效果,将岁修养护需求、方案等通过参数化赋予在三维模型的族构建中,工程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利于相关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在维修养护施工前,通过4D模型(三维模拟叠加项目的发展时间)和5D模型(4D模型叠加造价)模拟组织施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工序安排来指导施工。这样将技术设施、工艺做法、用料、工程量、资金预算等问题信息打包集成,便于管理方同设计院、施工方等各方精准、高有效对接,利于工程后期管控。
3.2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统筹调度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与安全管理。在进度管理方面,通过不同颜色来细分标注施工状态,将计划施工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生成时间轴,及时调整施工进度并形成记录,提高速度的总体控制。利用BIM技术形成成本控制,通过添加施工日志、工程量月表、项目清单、明细表等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施工人员、实施时间、新增或更换的配件信息等及时上传到BIM中,形成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动态记录,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时效性、可溯性。基于BIM技术建立的协同工作的平台,有利于各方面人员或团队可协同合作,例如在出现现场变更问题时,一方在授权内做出的变更可同步到其他参与方,具有“一处更改,处处更新”特性,协同施工进度计划,BIM技术模型能够打破CAD时代各专业独自作业、工作流线交错复杂、设计难以更改的壁垒,有效避免了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便于物业管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3.3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后,会有很多的文档资料以及数据信息,采用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需要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与时间对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并且可有效保存的时间也比较短,,还不方便及时调取使用。建立BIM模型,可以将复杂烦琐的图纸、影像资料、坐标参数等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统一,全面掌控工程各个数据信息之间的相连关系,提升了文档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保存时间和调用价值。由于BIM技术模型包含了水利工程的各种构件的规格大小、安装时间与顺序以及出厂信息、启闭机以及水利工程建筑物等多方面的信息,在工程交付使用后能够有利于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故障造成的损失。通过导入水文信息、远程监控、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等技术手段,综合利用整合平台,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另外,有防洪防汛、输水、引水功能的水利工程,还可通过BIM技术进行对闸门开度、流量、洪水过程等任务模拟,以及与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消防疏散模拟、地震逃生模拟等,作为紧急预案的模拟演练。
【关键词】毕业设计;末位管理;教学管理;末位标准线淘汰制
绪论
毕业设计是一种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1]。但由于考研、就业以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自身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等影响,出现了敷衍了事、投入精力少、只求通过的末位现象,导致一批毕业设计质量比较低,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体毕业设计质量,还使学生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因而,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部分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实行末位淘汰制可以激发学生认真作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提高整体毕业设计质量,且可以起“杀鸡骇猴”的作用,警示下一届即将作毕业设计的学生。末位淘汰制真的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吗?2002年9月,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在学生学业考试中实行末位淘汰制,规定课程不及格率为1%~10%,随即引发了各界对末位淘汰制的热议。张剑虹[2]认为,管理领域的竞争不同于以胜负为目的的体育竞赛,它以提高竞争者的总体水平为最终目的,适合采用标准线淘汰制而非末位淘汰制。闫俊武、程东梅[3]也认为,要实行末位淘汰制,就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不能只为淘汰而淘汰。王德林[4]则认为,大众型教育不同于精英型教育,它不是竞争性教育,不适合末位淘汰制。同样,末位淘汰制也不适合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大量研究表明,末位淘汰制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演变成过度负向激励。为了克服末位淘汰制的缺点,有学者提出实行末位管理制。末位管理制是在对末位淘汰制合理扬弃的基础上,与人本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而成,是一种既具有相当约束力又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管理制度[5]。本文就末位管理在工科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对毕业设计教学情况的具体分析以及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深切体会,认为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精力投入不足,主要是受考研、就业、出国、玩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在很多毕业设计中暴露出学生语言文字表述能力较差,外文阅读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等现象。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目前,高校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很多条例不够全面,或者有些学院执行不严,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具体表现为:第一,一些学校缺乏对教师的真正有效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部分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检查督促。第二,没有对学生毕业设计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教学管理与工作日志机制
1.选题时间应对学生投入精力不足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有意识地将毕业设计时间前移。具体措施是第7学期前半学期完成毕业设计动员会、学生选题并确定指导教师。第7学期后半学期,学生即可按照导师的要求补充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外文翻译等前期准备工作。导师安排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或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该措施使很多学生在第7学期后期就开始介入毕业设计工作,初步完成毕业设计的框架或部分初稿,第8学期开学初很快进入毕业设计工作状态。该机制能够保证末位同学有较充足的工作时间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中期答辩中期答辩是为了敦促学生及时、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阶段的任务,同时为毕业答辩作好充足的前期准备。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运行机制中没有中期答辩,而是中期检查。对于学生来说,中期检查更多的只是填写一份中期检查表,文字叙述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单凭中期检查表并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工作进度,也无法核实学生的工作进度是否与所述的一致,更无法了解是否有抄袭行为。鉴于此,中期答辩可以较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方便多位教师从多个角度集中地解决学生现有的难题、给予学生指导性的建议。中期答辩的成绩采取一次评分制,即成绩为答辩委员会的综合评分,按照10%的比例计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中期答辩结束后将本专业所有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对处于末位5%-10%的学生,在加强指导和关心的同时,要求其毕业答辩前必须参加校内盲审。3.工作日志机制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很难准确地掌握学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能具体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效果。为了克服该问题,增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动态管理能力,可开发毕业设计日志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以此系统向指导教师提交每天或某段时间的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必须及时线上审核反馈,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性、针对性的线上、线下指导,提高师生工作效率。日志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应包括学生的工作内容及对应的工作时间、地点、待解决的问题等,这些信息能够完全反映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和现状;另一方面应包括指导教师的反馈信息,如指导教师的评价、建议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毕业设计日志机制,有利于指导教师、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精力、时间投入、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有利于加强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能更好地掌控,同时有利于指导教师适当增加指导的时间和精力。
末位盲审机制与标准线淘汰制
正确、客观、公正的评定毕业设计成绩,特别是末位毕业设计成绩,可以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杜绝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为提高末位毕业设计质量,并且带动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下面研究末位盲审机制与末位标准线淘汰制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的应用。1.末位盲审机制常州工学院吴强[4]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评阅教师评定的成绩与导教师评定的成绩相关系数高达0.8260,具有高度相关性,并认为评阅教师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评价时带有一定程度的感情分和人情分等主观分,同时也受到指导教师成绩评定的影响。在成绩评定的环节有必要实行盲审机制,盲审可以较大地提高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公平性。盲审机制下,学生不知道评阅自己毕业设计的教师身份,评阅教师也不知道毕业设计的作者,有利于提高评阅的公平性,而且有不通过的可能,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认真对待。针对盲审机制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0.46%的人认为该措施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32.11%的人认为该措施会提高成绩评定的公平性。盲审分为校内盲审和校外送审。为增强可操作性,可采用校内盲审,有条件的可以参考研究生的校外盲审机制。中期答辩处于末位5%~10%的学生参加校内盲审。校内盲审的评阅教师由该专业领域两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参加盲审的毕业设计,两名教师盲审结果均不合格的,不能参加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成绩为不及格;两名教师盲审结果均合格的,可参加毕业答辩;如果只有一名教师盲审结果不合格,则提交答辩委员会讨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若不能参加答辩则毕业设计成绩为不及格。采用末位盲审制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没有参加盲审的毕业设计按照传统的评阅方法进行评阅,但为了避免评阅教师在评审过程中受指导教师的评分影响,毕业设计的评审按照先评阅教师后指导教师的原则进行;为了有效解决指导教师盲目给自己的学生打高分问题,规定若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或答辩小组评分差值大于15分,则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结束后必须提交书面说明。2.末位标准线淘汰制刘恩元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就业压力增加的背景下,毕业论文答辩的淘汰性压力大大被削减,导致大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投入减少是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6]。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法若科学、公正,则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反之,将会严重挫伤同学的积极性,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出标准线淘汰制,适当增加毕业设计淘汰压力。淘汰一般可以分为末位淘汰制和标准线淘汰制两种类型。末位淘汰制适用于竞技比赛,一定会产生淘汰者,最终可以决出优胜者。标准线淘汰制不一定会产生淘汰,最终是达到提升成员绩效的目的。为保证毕业设计答辩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中实行标准线淘汰和二次答辩相结合制度,第一次答辩成绩后5%-10%学生需参加二次答辩。第二次答辩严格实行标准线淘汰,成绩只定为及格或不及格。这种二次答辩制度的建立,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结论
关键词:帷幕灌浆;质量监理;地基加固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概述
帷幕灌浆是用一定配合比的水泥浆液通过钻孔压入基岩岩层裂隙中去与岩石铰接,以提高基岩的强度,改善基岩的整体性和防渗性。天然状态下,基岩的透水性较强,会导致渗流冲刷基础而危及工程安全,但由于整个施工过程具有隐蔽性,因此从监理角度控制施工质量远不如地面工程那样一目了然。本文站在现场监理工程师的角度,总结了深圳市观澜调蓄池工程(3号)强风化粉砂岩及砾砂岩层帷幕灌浆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体会,希望能对以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类似工程的施工监理提供一份借鉴资料。
调蓄池工程占地面积为3.21万平方米,有效容积为22.0万立方米,调蓄池主体采用全地下室方案,地下室底板埋深15.9~21.7m。为维护管理方便,调蓄池设置有进出车道,河堤道路标高为34.20m,调蓄池顶盖土高程为30.80~32.30m,调蓄池池顶高程为30.30m,池底高程为19.50m,调蓄池设计提升规模为每天40万立方米。
为确保调蓄池池侧壁安全,本工程采用了高压灌浆形成止水帷幕以阻止地下水进入基坑,灌注止水帷幕位于支护桩间中心线上,与冲孔灌注桩溶合搭接,形成总体防渗帷幕,为基坑的正式开挖提供可靠依据。
2 质量控制措施
2.1 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首先,工程开工前应对施工单位进场的用于灌溉作业的机械设备、仪器仪表、计量观测装置和其他辅助设备进行重点审查,包括钻机、高压泵、搅拌机、输浆管等的型号、性能参数,必须满足帷幕灌浆工艺需要。其次,核实承包商报送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技术工种人员的配置和资历、资质情况。再次,对于进场原材料质量,要进行监督、检查和鉴定,所有的原材料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或检验单,并在监理人员见证下取样,送到相关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最后,应根据工程的地质条件,选择和实际灌浆区相似的地段做灌浆试验,确定帷幕灌浆的孔深、灌浆压力、灌浆方法以及封孔方式。
2.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帷幕灌浆的施工轮廓上可分为6个程序:布孔—钻孔—洗孔—压水—注浆—封孔。下面我就以本人在工程上的心得体会在重要环节方面作简要说明。首先,在布孔和钻孔方面,施工单位必须按设计要求按次序施放孔位,并在实地注明各孔序号与孔号。未经监理工程师的同意,不得随意改变钻孔次序。钻孔作业中,承建单位应对孔斜、孔深及时检查,并且每孔终段钻孔冲洗结束后,孔底偏斜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对于先导孔和检查孔,施工单位必须出示保存完整的岩心,并在取芯钻孔结束后,及时向设计单位提供钻孔柱状图一份。其次,对于洗孔和压水,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来做,各先导孔和检查孔的压水试验工作要有监理工程师在场时进行,其他各孔压水试验也需通知监理工程师。另外,试验时要保证栓塞位置准确,孔口、管道及接头等处不得有任何漏水现象,否则应暂停本段压水试验,待处理合格后再重新进行。最后,针对注浆和封孔是帷幕灌浆最为重要的环节,监理工程师更应该全方位把握,灌浆段长和灌浆压力必须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如果检查发现记录压力与实际压力不符,施工人员应及时检查分析原因,进行调整并在记录上注明;对于违规操作或弄虚作假者,监理工程师将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另外,各孔段的灌浆必须连续进行,开灌前根据所做的压水试验备足灌浆材料,若因故中断,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并如实记录原因,处理措施上交监理工程师。至于浆液浓度和浆液变换更应该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由于地质条件不同,所选择的灌浆方式也有所差异,本工程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为了缩短浆液的待凝时间,采用孔口封闭法。这样,监理工程师更需要严格把关每孔最后一段注浆时,施工人员下注浆管距孔底的位置。这样以来,即使以前可能会出现的漏灌段也能得到一定的补灌,保证工程质量。
2.3 资料的整理和保存
在钻孔与灌浆作业中,承建单位必须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必须真实、齐全、准确,并且及时将当前已完成的资料上交给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其内容主要有:灌浆平面图、钻孔孔斜情况及孔斜投影图、取岩芯钻孔的柱状图、灌浆透水率及单位注灰量统计表、帷幕灌浆工程质量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表等。
3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战略决策,继而“依法治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进程,是每一所学校认识自我、脱胎换骨的动力与契机。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学校日常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激起教职工的矛盾,引发消极情绪,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不良后果。多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学校,评先进、表彰模范、晋级晋职,甚至绩效工资的发放上,事实性的存在着“违规违法”问题:有的是领导说了算,有的是“推磨转”,有的为了好交差,干脆投票决定。这样一来,“老实”干事者,不会“为人者”,成绩突出者,往往得不到公正的评定,有时甚至是“名落孙山”,名利皆无。这些现象的发生使得教职工怨气较大,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在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分配上形成“老大难”问题。
我校结合实际,在依法管理教师绩效工作的实践上认真探索,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有人认为,“单单以考核的分数来确定教师的绩效不能反映全貌,有失科学性”;有人还认为,“前勤后勤,不同岗位放在一起比较,不好把握,有失公正”;还有人认为,“考核评比,要把人为因素减到最少,因为人的因素主观性大,最是不好掌握”,七嘴八舌,意见和建议集中反映了教职工对依法依规管理绩效的迫切希望。
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教师绩效是事关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大问题,大家有意见有想法,领导班子就要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对学校来说,教职工关注和关心的事情就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新要求、新情况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要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角度来破解管理难题。于是,管理层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几个月的时间里,“诸葛会”、座谈会开了一次又一次;背靠背提意见、面对面听建议一回又一回:征求意见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轮又一轮。“一评二算三测四定”的评选办法,终于以规章的方式确定下来。
一评,就是教职工对照条件、细则,自己给自己评分。本质上说,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自评的过程,也是对照检查自己的过程,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足,一目了然。重要的是。自评的过程不仅使自己了解了条件细则的内容,又前瞻性地预估了自己可能的成绩,是终选结果被认可的基础。
二算,是成立以工会主席为组长,教研组长、教职工代表等为成员的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对教职工个人的自评得分情况进行细致地检查、审核、认定和计算,并形成全体参评人员的得分排名名单。
三测,是根据评先进、表彰模范、晋级晋职、年度考核等分配的名额指标。确定差额评选名单,在教职工大会上进行民意测评,初步确定评选人选。
四定,是领导班子会同考核小组,对初步确定的评选人选进一步审查,看所得数据是否可靠准确,有无涉及一票否决的情况,将终审评选人选进行公示。
学校这一“评、算、测、定”的方法,经历了从民主到集中的过程,是“人治”到“法治”的重大转变。2012年春季开始,学校实行全方位的教职工绩效管理改革,把“评优评模、晋级晋职、绩效工资发放”以“一评二算三测四定”的方式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评,学校领导无权决定教师的优劣,教职工无权决定他人的命运。自己的优劣与命运自己做主,自我进行评定。而学校领导只有服务的权力,必须尽服务的义务。这样的绩效评定结果,有法可依,教职工信服、认可,教职工工作有了热情,奋斗有了目标,过去工作由领导推着走,优劣由领导说了算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奋斗相结合的和谐管理目标,学校工作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难题的破解,带来的是教职工高昂的精神士气的回流,心气顺了,劲头足了,效果不言而喻,这不能不说是“依法治校”成效在学校管理中的生动诠释。回顾工作经历,从民主到集中,从“人治”到法治,其过程,我们得到三点启示:
启示一:管理人,要有一套固定且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
如果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但如果拥有两只或者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没有手表,那就无从知道准确的时间。对任何一件事情的管理,特别是人的管理,要设置固定并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就会盲目,在学校的日常事务中,绩效管理是这样,其他事务也是这样。
启示二:评价人,要进行综合评定,仅看一个方面就定结果不够科学。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这个水桶可以装多少水。反之可以知道,所有的木桶都装不满水时,也可以测量出哪一个装得更多。评价的功能,特别是对人的评价功能要体现在综合评定上,看一方面就定结果,往往会失去公正,有时甚至会面目全非。当然,学校制定的细则和制度既要依法依规,又要体现“把最短的那块木板和其他的木板弄成一般高”的导向,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启示三:引导人,要有目标,目标在哪里,人的行动就在哪里。
20xx年,我矿纪委以创建“本廉双楼”为目标,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行闭环管理,建立了纪检工作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链条式全过程管理机制,提高了纪检工作质量,促进了纪监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一、实施闭环管理的背景
去年下半年,我们借鉴国内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建立了《纪检工作闭合管理制度》,即根据矿党政阶段性工作安排及纪检监察职能,把纪检监察工作全部纳入制度管理,按照工作类别,对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责任等进行细化分解,做到每项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有考核、有奖罚,形成了责任明确,环节清晰,环环相扣的纪检监察工作闭合管理体系。
二、实施闭环管理的实践
1、健全管理制度是实施闭环管理的前提。我们首先从健全完善制度入手,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廉政教育制度、效能监察制度、查办案件制度等进行了充实完善,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明确了责任人,确保了纪检工作事事有人管,有人问,杜绝了工作疏漏。去年年初,我们在制定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的同时,对教育活动计划进行了细化,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活动均明确了时间、责任人,确保了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20xx年,累计开展廉政教育活动10次,完成了规定的教育内容,达到了规定的教育活动次数。
2、规范工作程序是实施闭环管理的基础。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质量和保证。去年下半年,我们在对纪检工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制度为依据,对廉政教育、效能监察、案件查办等工作从安排布置到过程监督到结果考核,明确了各个环节工作要求,细化了考核标准和责任查究内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链条式闭环管理制度,确保了纪检工作的有序开展。20xx年,我们针对矿工程建设较为集中的状况,加大了对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的监督,按照标前进行集中会审、标中进行联合监督、标后进行履约监督、结算进行审计监督的程序,对工广改造、工人村小区建设等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了招标工作的规范操作。
3、强化过程控制是实施闭环管理的关键。按照“标本兼治、预防为主”的要求,我们加大了纪检工作过程监督力度,变事后考核为事前、事中控制,对基层单位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执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了全过程监督检查,确保了工作的落实兑现。20xx年,矿党委与基层党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后,为保证各项目标的兑现,我们加强了对《责任状》履行过程中的检查监督,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通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制定措施、落实责任,限期进行了整改,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按规定进行了处罚,并纳入年度考核,增强了基层单位的履职意识,保证了党风廉政目标的实现。
三、实施闭环管理的效果
1、提高了纪检工作质量,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实施闭环管理,提高了纪检工作制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廉洁教育、效能监察等纪检工作的连续性,使对广大党员干部教育、约束和监督常态化,提高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20xx年,有6名党员干部报告了个人重大事项,9人主动上交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