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生阅读教材范文

时间:2023-09-26 17:28:43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生阅读教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生阅读教材

第1篇

语言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l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为一要求的提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1.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1.1做好阅读准备工作,调动兴趣。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

1.2注重采用现代化设备,增加阅读趣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教学环节的应用也愈加普遍。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省时省力并具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成果,通过投影、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新教材在设置上增加了许多图片,这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制作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因此,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趣味性非常重要。有了兴趣,阅读学习过程就不会那么枯燥,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相反,阅读的过程会使学生兴致盎然,成为一种享受。

1.3灵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只身临其境,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并记忆深刻,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情境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注重课件制作的趣味性也是使学生深入情境,引起思想共鸣的好方式。通过有吸引课件的播放,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能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

2.1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的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前准备作业,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收集公鸡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2.2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老师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在阅读中手、眼、口并用,在独立阅读中带着问题读课文,将有疑问的用笔划下来。又如,时常开展一些课文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各抒已见,老师则对学生的基本价值观进行引导,对于有创新性的想法要加倍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其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3.改善阅读水平评价标准

第2篇

一、优化英语校园,激起学生兴趣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大书库,在那里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去创造英语氛围,如大到学校的英语墙标、系列英语故事连环画、校广播中的每日英语10分钟,小到学校经常组织的多式英语活动,如英语口语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再如教室也是个可以修饰的英语小殿堂,师生共建英语图书角、出刊英语黑板报、设计英语手抄报等。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在潜移默化的英语环境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这也是拓展阅读开展的基础。

二、优化学习策略,拓展有效学习

1. 从课堂走向图书馆

小学英语的学习中隐藏着很多文化底蕴,如文化、习惯等,但短暂的课堂英语教学远远达不到学生提高拓展阅读的条件,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图书馆便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海洋。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查询相关知识链接,能使学生在查找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经验并提出新的学习构思链,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到的不单单是“hamburger”,而是“什么是hamburger”“谁发明了hamburger”“hamburger的制作方法”等。这样的以点代面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形成知识链,为他们的拓展阅读打下坚实的知识源泉。

2. 从故事走向童话

小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都是分话题进行单一学习的,没有能力像用母语那样畅谈,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尝试和充分拓展“故事”。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拓展故事来加强阅读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在拓展的故事中,学生能加强同一单词在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认识,并能快速短时记忆。另外,学生能够在故事不同的情境中领悟到相同单词的多义用法。这样,通过不断阅读,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总结中了解到词句构成、语法结构等,无疑对阅读教学起到不可代替的强化作用。

三、优化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

第3篇

第一,很多学生缺乏认真阅读化学教材的习惯。211名高一学生参加了“关于化学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其中63%的学生认为学好化学最重要的是多做题;超过70%的学生只有在默写、考试前才会看教材;42%的学生每周(包括课内)阅读教材的时间少于20分钟;学化学主要靠听课、记笔记、做题目。学生对教材阅读环节的漠视造成化学阅读能力下降,越学越累。

第二,教材阅读片面化。不少学生将化学知识等同于化学方程式,看书成了死背方程式,对教材上的图表等不予理会。于是,诸如能熟练默写氯气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却说不清氯水为什么具有漂白性的学生屡见不鲜。

第三,教材阅读简单化。看书时静不下心,仅仅停留在阅读文字层面,对化学知识不加思考,缺乏理解,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更严重的甚至误解教材含义。当发现有学生粗心的将课本原文“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理解成“碳酸氢钠是糕点的主要成分”时,我深感教学中提高学生教材阅读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2.如何提升学生教材阅读的能力

第一,抓好课文的精读理解和含义的准确把握。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首先应从精读课文、准确把握含义开始。授课时,我常选取一段课文,围绕其中的知识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后作答。

第一次实践尝试,我选取了教材上关于高炉炼铁的两段文字,给学生5分钟时间仔细阅读,同时思考4个问题:高炉炼铁的原料有哪些;CO是如何形成的;铁矿石是如何被还原的;石灰石的作用是什么。很多学生很快就举手作答,但答案漏洞百出。如回答原料问题时用“氧气”代替“空气”;认为CO是C和O2不完全燃烧产生;认为石灰石的作用是“为了生成炉渣”。当我指出这些答案存在严重的问题后,我要求他们静下心,逐字品味课文的含义。学生幡然醒悟:CO的产生,课文分明说是由焦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CO2,CO2再与灼热的焦炭反应生成CO;至于原料,使用空气方便且免费,用纯净的氧气会增加成本。当学生头脑中绷紧了“精读细品”这根弦时,发现认为石灰石的作用是“为了生成炉渣”很可笑,课文原意是使杂质形成炉渣除去(除杂)。

教学中,我逐步强化精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重视课文阅读,进而养成精读课文的好习惯,为提高化学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第二,重视图表,促进知识点掌握。

化学教材上除了文字以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图表,引入这些图表的初衷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但学生常会将其忽略。仅通过文字来学习,思维是抽象的,如能结合图表等直观材料,将枯燥晦涩的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形象思维,化学学习必将事半功倍。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教材在介绍重要物质的用途时都配有插图。如金属铝的应用配有多张图片,形象地展示了铝的各种用途。学生通过看图,头脑中印下形象的画面,强化了记忆。学习元素周期律时,不同性质的“递增”、“递减”因为抽象而易混淆。此时,认真阅读教材图表中的数据、曲线图的走势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元素各种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三,注重阅读的同时要积极思考。

精读课文,善于使用教材上各类素材辅助学习,是学好化学的前提。要进一步提高化学阅读能力,还需在阅读的同时思维活跃,注重思考。

学习SO2气体漂白性时,学生从课文中读到“这是由于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加热时,这些无色物质又会发生分解,恢复原来的颜色。工业上,SO2可用于漂白纸浆以及……”此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课文中的“矛盾”:为什么SO2的漂白性不稳定却还广泛应用?何不用次氯酸、过氧化钠代替?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SO2的漂白性。

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极思考,不仅有利于培养化学思维,也为材料题的解题打下了基础。

第四,鼓励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鼓励喜爱化学的学生将阅读向课本外延伸,获取更多知识。如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时,课本提到“为除去废水中的Fe2+,常先将废水中的Fe2+氧化为Fe3+,再调节溶液的pH使Fe3+转化为红褐色的Fe(OH)3沉淀析出”。思维活跃的学生会追问:为什么要先氧化再沉淀?用什么试剂氧化?如何调节pH值?这些问题延伸到工业生产的实际,近几年的化学考题中也有涉及。学生若在课后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不仅拓展了视野,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能力。

3.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经验

通过坚持不懈的引导,学生逐渐重视教材阅读。他们回答问题不再想当然,而是立足教材观点;解题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翻书;课后巩固,首先熟读教材。学生进步的同时,我总结出化学教学中抓好教材阅读的一些经验。

第一,师生观念要转变。

要求学生重视教材阅读,教师先要改变传统以讲练为主的教学观念,要在课堂上舍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实际行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化学虽然是理科,但阅读能力仍非常重要;用教学行动感染学生,转变学生不重视教材阅读的观念;引导学生养成静心精读教材的习惯,这是提升化学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开端。

第二,备课重心要调整。

以往教师备课的重点在于将书本知识归纳整理好,以便课堂上逐条讲授。也许是觉得这样效率高,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做几道练习题、多补充几个课外知识点。然而,这样备课忽略了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来了解知识点,进而锻炼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主张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备课的重心在于立足教材资源,精心设计,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资源的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习题考试要回归课本。

为了强调教材阅读的重要性,在家庭作业和课外习题的选择上应做到紧扣课本,以教材习题为主。至于考试,在讲评试题时尽可能回归到书本的知识点上。这种回归教材的做法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教材阅读的重要性。

第四,阅读技巧要提升。

第4篇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悟课文内容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小学生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体验是较为直接、真切以及深刻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大量的跟大自然,或者是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果教师能够将阅读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关联起来,结合亲身经历,充分发挥想象,这样不仅可以品读文章,而且也可以感知生活,进而使得整个阅读教学的效率得以明显提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那句名言“生活即教育”就可以据此得以充分地诠释和论证。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例如:课文《石榴》、《我的菜园》、《最大的麦穗》、《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初冬》等课文都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需要有效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比如《初冬》这篇课文,它的教学安排需要与季节相近,放置于浓浓的大雾之中,让小学生在雾气的变化中诵读课文,进而实现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联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领悟、体味课文内容。再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用生活的情境来演绎这段故事。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良好的效果的。

二、讲究方法科学,体验阅读兴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也忘记了,但做过了就吸收了。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实现语文教学有实效性,就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生的认知提高,必须沿着多种活动形式探索下去。当然,除了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外,也可以在学生中进行一些竞赛性活动。各种各样的活动是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不同的活动就会有不同的积极者参与,参与后就会有不同的优胜者,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有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去进行新的学习。我们要伴着学生学一起去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其中的语言,体验阅读带来的体验与快乐。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学生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例如:在教学《郑和远航》一课时,其中有“夏日的霞光、柔和的春风、闪烁的群星、咆哮的巨浪、可爱的宝船”一句,这种美丽的景色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是那样的鲜明、那样的难忘、那样的激动人心,这个画面就是绚丽而富有个性的物像。

三、巧妙找准拓展点,从课本链接到生活

文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其中或蕴涵着丰富的情节,或描述着动人的形象,或有着优美、华丽的辞藻,或隐藏着真挚的情感,或折射出深刻的哲理。但也有的本文平实、自然,且语言读起来似乎比较苍白朴实,如同白开水,不过平淡之中见精神,在细节中往往折射出人类的爱与关怀。所以,教师要善于理解文本,吃透文本,注意挖掘文本的内涵,并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拓宽思路,在教学中学会拓展。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师生通过关注细节、感受语言,体会到了“爱如茉莉,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含义。这时不妨巧妙的拓展:“同学们,爱还像什么?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同,对爱的理解也会各有不同,但是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学生稍加思索,联系生活,把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和事进行加工、想象,脱口成章。“爱如巧克力,丝丝缕缕,甜甜蜜蜜”;“爱如春风,轻柔妩媚,温暖人心”;“爱如桥梁,架起人心与心之间的桥梁”等等。一句句动人的话语,展现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学生真正理解了爱的真谛,从课本走向了生活。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深解读 精设计 重方法

一、深解读――精微地生成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地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解读文本时,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不能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就会不知所措。泛――不把时间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到处找相关资料,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泛语文”的偏向。

二、精设计――巧妙地安排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要从教材以外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二)注意教学过程要具有基本的框架―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扩展;(三)教学问题应既开放新课程,又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能力;(四)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并让学生多参与、体验和探究;(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做到根据学生情况、教材特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做到既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照顾学生的个性需要,让学生既能掌握课文内容,又能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所在。

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二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和学习能力。

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苏伯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其次,重视设计读的环节。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师在设计中要注意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

最后,根据班级实际,有梯度地开展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差别,一方面是先天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承认这种差别,尽可能缩小这种差别,才是唯物、务实的,否则会陷入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机械论境地。对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硬做同一要求,显然就会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因而教师在备课、讲课、讨论、提问及平时练习中就应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级要求,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提示、点拨、启发,使每个层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均有“成就感”,而不是他们付出了极大努力仍不可企及。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对班级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归因处理,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档次。其次,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如背诵课文基本篇目,优等生和中等生要能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学困生熟读即行。最后,及时给学生以鼓励,使学困生学习有冲劲、有动力。结果表明,学困生进步了。

教师要注意分析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认为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也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方法――多元的模式

阅读教学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要围绕使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第6篇

一、指导学生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1)教会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有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了疑问,由于没有及时表达出来,后来就忘了。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及时把疑问记下,其记述疑问方式有:①用文字把疑问写出来,如读书笔记等;②阅读中遇到疑问,可以在书上加眉批,或夹注,或作符号记之;③涉及的问题有比较性或系统性时,可以绘制图表或树状图。

(2)观察生活,注意新发现。很多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新发现实际上是观察生活得来的。生活中新的发现是多样的,也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新的发现就会从我们身边溜走,因此。我们要教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探索,去弄个究竟。

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解疑,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质疑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目光变得敏锐了,捕捉问题和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的提问,其实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导,这种引导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提问过于具体化,问题就会变得死板,答案单一,这样的课堂,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老师也容易把学生回答出的问题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有效的提问方式是一种开放式提问法。例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要使学生从父母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就要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大多数老师都会把句子一个一个地列出来,分别请学生朗读,然后再找学生对句子进行理解。这是一种很死板的提问方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提问方式下,学生的思路就只局限于这几句话上,这样会使整篇文章变成了一盘散沙,是一粒一粒的,没有整体感。如果是这样问“请哪位同学站起来,说说有哪些人对巴迪的诗进行了评价?”“他们都是什么反应?”“你从哪些方面能看出来?”……如果是这样一种问法,我相信,学生们的回答肯定会更加积极,答案也会多种多样,更有可能发现连老师都没有发现的新思路。这时,老师也可以将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设计反过来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另外一个会的同学回答,相信学生亲自提出问题、亲自解决问题,一定会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对问题分析得会更透彻。当然这不意味着老师这个时候就什么都不用做了,老师仍然是这堂课的“船长”,把握着教学方向,使问题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三、评价学生以科学、客观为主,鼓励新思路为辅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经常会这样说“嗯,很好,不错,还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乍一听,这样说挺好,既对回答者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对下一个回答者进行了鼓励,使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完善。但忽略这一点,他并没有说明这位同学回答得正不正确,只是说很好,有时学生的回答已经偏离了正题,老师也认为这是发散思维的好的表现,生怕自己的改错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一次得不到纠正,下次还不及时纠正,时间长了学生就不能够正确把握回答问题的要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一定是全面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不全面的回答进行提示,对学生错误、不合理的回答一定要清楚明白地指出来,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引导,而不是把提问与回答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认为提问完了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在回答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够允许学生谈谈个人的看法。

四、适当拓展延伸,是高效课堂的升华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其产生的学习动力则是无穷的。例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意大利这座水上城市的印象是陌生的、模糊的。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学生对这座水上城市一下子充满了憧憬,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为下一环节精读感悟课好了铺垫。在教学结束之际,我又进一步拓展延伸,“威尼斯的夜景多么迷人,请同学们去亲眼欣赏一番威尼斯的夜景吧!”此时的学生对威尼斯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搜集威尼斯的图片和资料中去,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在课外不断得到补充与印证。

第7篇

一、关于语文教材的整合

(一)语文教材整合。教材的整合是对整体教学的二次开发。整合是需要经过对教材的研读、宏观理解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自身的擅长,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化。“整合”不仅仅是对教学自身的严格要求,也是教育之本优化多样的进步表现,是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第一步。

(二)整合的原则。第一要一切以学生出发,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学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整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第二要强化整体意识,课程目标、年级目标和单元目标的统一。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大纲领,而每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就是年级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就需要更具体地实施操作并加以指导,这三者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一步一步的夯实基础,才会有上层建筑的巩固。第三整合以育人为本。整合教材要着实以发展性的眼光,教师不能仅在关注学生的成绩上,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终生的发展。对于课本上所没有的或言简意赅的,只要是有益的,具有发展性的都应该寓之于学生,让其思考并有所感悟。

二、关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为追求课堂形式,忽视学生的主观需求。在针对初中生阅读教学而展开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多半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授课没有吸引力。究其根本,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授课点太多,不能够完全消化。还有34%的学生认为需要老师指引如何选择能够充实自己的书籍,避免在阅读的道路上误入歧途,同时也需要加强阅读理解上的指导和技巧。当代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已广泛普及,导致严重忽视了教材是根本的意义,而将授业解惑流于表象,大大地降低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是追求题海效应,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八年级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中承站,学习压力偏大。教师会将授课与练习分离开来,反而叠加更多的课外阅读训练,并常常将答案标准化,这很大程度上会禁锢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想法。

三、整合初中语文教材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首先,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本仍旧是任何课堂的本源,适当地将现代科技运用到传统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图文音频并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大了课堂的利用率,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进行第三单元的《故宫博物院》一文课程讲授,可以利用多媒体道具,添加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图片与文字信息,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

其次,发动小组化学习。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文化,讲求听、说、写、读的综合应用,所以要增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多元化的理解,培养同学间学习默契。互助式的小组学习可以将同学间以好带差,互帮互助,既巩固了基础又紧密了学生间的联系。同样也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分享,利于创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再次,要提高学生预习意识。八年级正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段,为将来直升高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课前学会审视自我,勾画出自己的弱点和重难点,培养自身良好的语法感触。与课后所获得的知识相融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还有,要及时评价总结。评价总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其不仅能促进学生课程教学的吸收情况,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评价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总结,另一个是学生自我的评价总结。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审时度势,让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而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后要学会自我总结与归纳,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