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7:28:43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编排中,综合探究课是每一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每一课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把这一部分忽略了,在教学活动中毫无体现。可能有人认为综合探究课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稍作了解就行了,但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每一课中安排的综合探究课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考社会的实践能力及发展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综合探究课”忽略掉的做法严重违背新课改精神,使教学丧失了课改的意义。
(一)与新课改的性质不一致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中规定:“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很显然,新课改是要通过在学生一定的自我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参加社会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很少有直接参加社会的机会和条件,所以课程的编排中有了这一安排。综合探究课的充分有效利用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性质,否则就会使新课程失了色、变了质。
(二)违背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三方面,其中第三点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第四点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如果在教学中忽略了综合探究课的实施,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在教学应有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性与开放性也不能体现出来,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无法全面彻底地落实。
没有很好实施综合探究课的教师中可能也有这样一部分教师:懂得综合探究课的地位和重要性,但对于这种新课型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样上这种课,所以就采取等观望的态度和做法,暂时不上这种课,等有了现成的模式和成熟的做法之后,再去效仿。当然这种态度和做法也是非常错误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育民族创新精神的重任,自己更应具有创新探索精神。新课改需要教师冲锋陷阵,创新实践,怎么能一直持有等靠的思想呢?有这种观念的教师需要重塑为人师表者应有的价值观。
二
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关于怎样操作综合探究课的认识。
(一)明确课题
在高中新课程中设置探究内容,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所以确定课题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要具有生命,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品质,必须注意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是丰富的、鲜活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定能让学生在丰富的、鲜活的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综合探究课”的联系实践不是简单的用理论找实践,而是根据课改设置意图,让学生从实际中总结、归纳理论(包括结果和理论的形成过程),这样的结合是有的放矢的,也是学生热衷的,因此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课前准备
根据确定的课题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一组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广泛搜集资料信息。“综合探究课”对探究者而言,无论是从探究效果来看,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来说,都必须让学生深入实际,研究取证。同时教师也必须给以切实的具体指导。如:可让学生采取采访、问卷、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教师也要进行知识储备,综合探究课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宽泛的课程内外相应的知识,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所担负的角色。另外,教师也要收集一定的信息资料,以备对学生所收集的材料进行补充完善。
这一过程非常关键,完成的质量如何,直接决定探究的实效。
(三)课堂展示
课堂上,每一组的代表把小组形成的汇报材料依次展示,并相互点评、补充、完善。探究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中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地去理解、发现,通过求证得出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或从已知中推出未知,形成新知识。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更新和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以正面肯定和鼓励为主,找准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树立探索的欲望的信念。
(四)课后总结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课程资源开发;资源利用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需要和促进学生发展。
一、科学认识课程资源,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这种课程资源观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必然是乏味的,缺乏生命力的。其实,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只要能促进课程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要素都应是课程资源。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丰富多样,不同种类的课程资源作用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发中根据课程需要、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准确地选择拟开发的课程资源,即课程资源开发活动应切合实际,符合学校、学生、教师的具体条件、特点和要求以提高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具体来说,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注意:
第一,体现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因此拟开发的课程资源应有利于学生接受课本知识,有利于化解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消除学生"做"与"不做"的困惑。
第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不同,思想政治状况不同,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也就不同。高中阶段学生的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社会现象关注和分析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高中政治教学可以选择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可以利用新闻报道和新闻图表等资料,将国内外重大时事结合教材的相应章节有选择地纳入课堂教学,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论证。这样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政治课的实用价值,达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目的。
第三,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在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的成长负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优势,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增强教学实效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
在新形势下,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现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摒弃以往教学就是"教教材"的旧理念。就思想政治课教材而言,其结构单一,落后于时代要求和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弱点比较突出,不能克服这一弱点的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乏味的,当然也就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建立大教材观,灵活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都可以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有的放矢适时选用形成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真正发挥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
2.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教学活动的要求,及时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体会感受、实际操作、归纳总结,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处事的实际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社会生活的主体"。
3.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开放性是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征,在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会出现大量随机生成的课堂新资源,即"生成性资源"。这种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的结果,是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体现,对学生这种感兴趣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充分发挥兴趣导向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尽管从过程来看,这样可能会打破预设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无法当堂实现,但从学生的角度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收获要远大于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
总之,要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活"起来,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在采集和运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国华.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方式与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11-12).
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看,我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广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等有所蔓延,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但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腐蚀学生的心灵。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自身的问题来看,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仍需要加强针对性、主动性,时代感等方面下功夫。目标设置与实施依然缺乏递进层次,部分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和知识的传授,偏重课堂教学,导致死记硬背、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教材忽视学生的生活关切,忽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忽视社会实践环节,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新教材不完善,其精神实质难以准确把握
1 内容过多,课时较少。旧教材中每本政治课本的教学时间是一学年,新教材教学只有一学期。尽管删除一部分,压缩了一部分,但又新增了一部分。一些框目篇幅较长,按教参规定的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如《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五课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等等,要完成教学任务是紧上加紧。
2 关于探究活动。新课程编写体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充分结合。这要求教师的日常教学要注意课本理论与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相结合。课本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几乎每一框题都是情景导入、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这三项内容,把知识和生活捆绑在一起来呈现。意在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探求和发现知识,并运用发现的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不足:
(1)有些探究活动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有关企业兼并的探究活动我们的学生对其没有感性认识。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一目的探究活动是有关“牛蒡”的,离学生生活较远。
(2)有些框目探究活动的量太大,如果课堂上全用,课时不允许,而且学生活动太多容易冲淡对知识结构的总体把握,只能有选择地解决一部分,其余作为课后探究。
(二)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状况不乐观
有很多的老师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没有经验,心里没有底,不知道怎么教,认为旧教材比新教材好用,原因是新教材的体系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度,广度都不好掌握,而且与高考相背离。还有部分老师认为新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而旧教材知识条理清晰,授课容易,学生容易把握。
(三)教师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很多老师认为所谓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变而已,对于整个课改的理念还是知之甚少。由于教育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所以在实际中,教师还是沿用旧模式进行教学,用旧的思维、旧的方式去适应新的大纲、新的教材。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完善
(一)不断加强教材的完善,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教研室应不断地完善教材,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总结自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的经验和不足,贯彻新课程改革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精神,高中课标提到“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因此,应当继续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并且,应对许多文字、尤其是探究活动的表述、探究问题的设问方式进行调整,力求使得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更加有利于中学生理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二)积极进行高考改革研究工作
为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工作稳妥、卓有成效地顺利进行,各级教研部门应在命题研究上正在认真领会高考改革方案,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和能力型题目,使得高考形式与评价方式与课改思想能够同步。学校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做好高考改革的有关准备工作。例如,现在政治的高考题目多了很多开放性的题目,不局限了书本的死记硬背,而是体现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不断的完善自我,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首先,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了解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而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互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
关键词: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问题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仍然有较大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为了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新时代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树立“让学生得到最充分、最适宜发展”的教学理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教师既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权威者”,也不是课堂和学习的“主宰者”,而是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育理想的承载者。因此,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习方式的引导者,学习效果的反馈者,学生人生的领路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讲话、提问应做到简洁、精炼,尽量让学生多思考。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老师,更应该做好学生的朋友和顾问。
二、改革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强调应试教育,以考试为指挥棒,以考试内容确定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基本脱节。这完全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理念,学生学起来单调乏味,既不能理解学习内容,更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相当差。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像等基本素材的综合,能够全方位、生动逼真地把一些教师不易讲解、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手段能更好地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凸显思想政治课的动态性和时代性,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和视野,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它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的资源,通过报刊、杂志和影视搜寻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信息,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在网络上探讨。教师可以把课件、课程重难点提前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预习,学生则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上课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听老师的讲解。网上学习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就学习中的问题在网络上展开讨论,就学习中的疑问请老师集中解答,同样老师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
3.运用问题教学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围绕“提供问题场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几大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把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古人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说明,人类总是在不断思考问题中进步。同样,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巧妙地组织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为此,我们应该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组织学生参观、开展社会调查,能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组织参观、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参观,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相关的知识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应坚持开放式教学,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提高自身素质,确保素质教育的胜利实现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
1.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使命。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当前,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只精通本专业的知识。然而,目前知识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高度综合,各种学科的知识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学生视野面较为开阔,提出的问题往往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掌握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
3.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更加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加强学习,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课程标准 基本原则 实效性 原则性
一、从新课程标准看使用当地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地课程资源的一大特点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贴近本地区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1.从形式上看,使用当地课程资源,使教学不再拘泥于教师课堂上“填鸭式”的讲授,而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每个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中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及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从内容上看,当地课程资源来源于当地社会,来源于学生生活,都是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的内容。其实施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支持,更符合新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关于“只有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的论述,以及各学校必须努力开发校本课程的精神,符合时代要求。
3.从活动过程看,当地课程资源的使用,可以使教学活动更灵活多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提高教材、教学的“可信度”。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能力,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层次的课题,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为老师上课引证,或自行得出结论,对比课本观点,寻找异同点及原因。这样就公平地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获得成功体验;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其个性能力,追求并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培养,更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价值应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精神。
4.从目的、意义上看,注重多形式、多渠道挖掘、使用当地课程资源,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特点与实际需求,更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组织、表达、写作等能力的提高及协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现实条件,符合新课程关于“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
二、使用当地课程资源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挖掘当地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获取资料和使用资料两个环节。首先是获取资料。即要围绕课本知识,按照学生能力特点,分层次设置几个子课题,指导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当地文史地等有关资料,或实地走访有关人员,调查有关单位,获取有效信息。既让学生体验参与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又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极大参与,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其次是资料的使用。通过自己动手而获得的信息与结果,对学生而言,显得如此可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课前演讲,教师课堂引证,举行活动课,甚至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等方法,适时展示学生的“杰作”,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收获”,让乡土教材真正成为一份宝贵的课程资源。当然,在挖掘、使用乡土教材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乡土教材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提高学生能力,让乡土教材真正成为校本课程资源,把当地课程资源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因此,一方面,在乡土资料的选择及课题的制定上,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要针对学生能力实际,另一方面要针对课本基本知识点,达到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兴奋点,又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高一年级《经济常识》中关于“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及对策”时,针对本区农村发展现状,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重要性”这一课题,采用“撒网”式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各自回到家乡进行访问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炼上升为一定的理论,然后组织学生对大家的调查结论进行整合。很快,同学们得出了几个共同的结论,即本区农业目前普遍存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种植品种虽然以经济作物为主,但由于市场狭小,信息不灵,盲目种植,外来打击大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经常出现高产不高收现象等。
2.主体性原则。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组织学生收集当地资料,为教材“引证”时,必须更注重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教授高二年《哲学》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为了更好地说明“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也具有反作用,有时这种反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不能忽视”,要求学生收集“”在当地造成的影响及其对当地百姓、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的有关资料、数据。
1.教材的变化。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而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虽然近年来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新教材较大幅度地调整内容,总体呈现出“浅、少、易”的特点,而高中教材由于高考的原因,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2.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按照初中的学法学习,因而出现了完成作业有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无法做到预习、复习和总结等现象。
3.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教师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而到了高中,周课时数只有两节,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教师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保障“衔接”
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为我们正确处理“衔接”提供了依据,教师应该充分研究课程标准。一是要研究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二是要研究各学段课程标准;三是要明了新形势下各学段“衔接”的处理方向。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蕴含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是根本相一致的,区别在于阶段上的层次要求不同。
三、研究教材,处理“衔接”
1.研究教材的特点、编写策略。教材的编写蕴含着对教学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充分研究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编写策略,把握好各学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衔接。
2.研究教材内容,寻找“衔接”的切入口。由旧知引出新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铺垫,循序渐进。明确各学段的内容、层次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对衔接点的教学要注意防止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的现象。
四、研究教法,实施“衔接”
1.立足生活,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是,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政治课的要求是,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2.注重体验,强化实践。思想品德课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课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
3.丰富载体,注重能力培养。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有,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这些方法在要求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样适用。
五、研究学法,促进“衔接”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初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高中:结合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研究课程资源,挖掘资源“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30-01
在高中阶段,德育指向对学生社会道德准则与道德意志的强化。然而道德活动的知、情、意、行过程是学生自身心理调节的结果,单纯的德育工作只能传授政治观点与道德内容本身,而缺少自知、自律、自尊的心理动力无法将道德决策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而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也不能促使学生形成身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大环境的归属感与责任心。为此,我们应从两者的教学关联性入手,考量德育与心育共进的可行性,为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
一、德育与心育共进的基础
(一)目标的相通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与心育共进的基础在于教学目标的相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是基于现行政治经济环境树立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为培养学生符合阶级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服务。相较于德育目标的社会本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心育目标则是矫正与调适学生心理,致力于发展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个体本位。两者都是从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求出发消除学生思维意识形态的障碍,且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主体力量。比如,依靠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确立,构建其稳健适宜的心理状态;依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建设,创造其接受正确思想道德改造的心理条件。
(二)内容的相融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与心育共进的基础在于教学内容的相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政属性,渗透了国情与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心育内容则主要针对学生心理、人格、情感、社会生活等主要问题而设。两者内容具有情理相融性:在“理”方面,德育内容指向学生处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中的社会道德规范,心育内容关注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化,两者都告诉学生如何去适应社会环境;在“情”方面,德育内容培养的是学生的社会道德情感,心育内容满足的是学生的社会认知情感。两者的形成与发展互补交融,殊途同归。
二、德育与心育共进的教学途径
(一)道德说教与心理探究的结合
要实现德育与心育共进,我们应促使道德说教与心理探究相结合。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一统思想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价值观念的多元,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道德理论的讲授需要直面现实环境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开放性人格,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切入点。比如,教学“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是由市场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决定的,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国际分工来打破贸易封闭,构建国际大市场。教师应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与人类基本生存方式相联系,揭示人类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经由协调而形成团结互助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引导学生对人类合作、互信、包容的道德品质进行探究,并进一步引申至探究人们对外交往过程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控制的心理调适技能。
另外,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归属是形成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指导行动,因此需要以心理疏通为协作手段,影响学生的情感信念,由“感人”向“感化人”过渡。比如,运用哲学原理去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行为。以教学“量变与质变”的内容为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其过程反映了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教师可以此探究悲观情绪的无益,消解学生面临学习挫折时的心理痛苦,鼓励学生重视知识的点滴积累,等待时机促成飞跃。
(二)道德实践与心性塑造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