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1:00
序论:在您撰写学生品德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教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系统的教育,其中包括和社会科学的初步常识问题教育。其是我国进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的实施。有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德育工作要想体现出时效性,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包括了“爱”的教育,这一点也就对其情感性进行了决定。
2.教学原则的决定作用
政治学科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原则性,要求知行统一。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不但要对“知”和“不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决,还要解决“行”和“不行”、“信”和“不信”之间的矛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投入一定感情,那么就不能动之以“情”,更无法实现晓之以“理”,因此,在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一定要对知识教学和情操陶冶进行有机结合,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实施[1]。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实施
1.营造积极的气氛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有助于营造出一个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教师在走进教室的时候,脸上一定要挂满笑容,这种亲切、积极的情绪,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染,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对学生的热情和情感进行调动,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比如在学习“礼貌显魅力”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一些问题:(1)向别人问路时,你应该怎么说,怎么做?(2)向同学借东西时,应该怎么说,怎么做?(3)归还物品时应该怎么说?然后找同学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而且对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充满情感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其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灵相通。但是想要语言具有打动人心的作用,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情感。那么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学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在讲课的语言上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对自己讲课的语调、表情以及动作等进行注重,以确保是真情流露,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发自于内心的热情。以此对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进行增强,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情感教育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2]。比如在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中,我配上多媒体用一种声情并茂的语言配合一定的画面进行朗读课前查找的材料。读过之后,全班同学都沉默了……充满情感的语言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并讲他们带入情感世界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离不开离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和心灵的交融,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应该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使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不仅发挥情感导向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情感事例贯穿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对情感教育的目的进行实现,就必须要对课堂教学中所选用的事件和事例进行筛选,可以根据学生的关注度进行,这样可以对学生情感上的积极体验进行激发,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可以加大对情感事例的应用。例如,可以讲解“某学生生被全班同学虐待”这样的事例,首先这一事例和学生自身具有直接关联,有助于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对学生和教师情感上的沟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也就可以更好的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进行完成。
4.以身作则,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与他们成长过程接触时间最长的人群。教师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需要、兴趣等都能很大地影响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形成也会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情绪随时调节,始终使自己呈现出最乐观的心态,将自己凌驾于情绪智商,尽可能做情绪的主人,避免自己的不好情绪和烦恼、怨恨等影响到学生,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更是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和情绪问题。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要具有比其他教师更广泛的兴趣与更渊博的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能力打动和吸引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加以了解和关注,并适当地点燃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尽量做到平易近人,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们产生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愿望。
5.教学方法灵活化
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还要求学生及时一定要实现其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不同的学习环境,那么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则可以更进一步对其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进行提高,对他们的情感进一步进行丰富[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注重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发表,对他们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指导他们进行改正,从而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水平进行提高,对情感教育目的进行实现[4]。
三、总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最为直接开展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在教学与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将那些与品德教育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转化成为品德教育的资源,要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带到课堂中来,还可以邀请社会道德模范和榜样先进人物到校与学生亲密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倾听道德楷模的心声,使孩子们对于道德品质拥有最初的良好认知。此外,“教师应设法在生活中增强专业执行力。”要充分利用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培育搭建平台,教师要精心制作教育专题,为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道德故事,例如为救学生而被汽车撞倒造成高位截瘫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坚守岗位保全乘客安全而牺牲的“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毅然捐献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12岁女孩何玥等等,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真、善、美。学校要为学生的品德教育争取校外平台的支持,包括图书馆、少年宫、烈士陵园、人文纪念馆等等,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使学生成为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的小卫士,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去慰问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从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用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
课堂是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小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师则是将这些素材转化成品德教育资源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利用学科知识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大道理,并不是批评、指责与责骂,而是要巧妙的利用教材资源,因势利导地通过情景教学、问答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入品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与学生一同分享。可以为学生布置小小的品德任务,阶段性的开展“妈妈小帮手”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制作“劳动卡片”,记录帮助妈妈分担家务时的心理触动,教师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孩子们能够相互肯定、相互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省,学会自己“找缺点”,从而使学生将品德教育内容内化成为一种自律、自强、自谦的品质。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祖国人才秧苗的辛勤园丁。教师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要从整体上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就必须优化德育生态,切实改善德育自身。”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率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教师是孩子们最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身心会产生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会作用孩子们的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仅有高水平的教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深刻了解自身作为学生道德标杆的角色定位,积极研究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对待教育事业要恪尽职守,对待学生要关爱备至,对待生活要脚踏实地。教师要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在教学的小细节上突出坚定的道德立场。教师可以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刻付出爱与关怀,用强烈的道德情感来润泽学生们的小小心灵,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们积极学习的榜样。
调查表明,当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环境、课程、实施主体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实施环境的问题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交往活动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1)社会环境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道理讲了很多,实效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社会有时未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现今,一些网络不健康信息层出不穷,学生甄别能力弱,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暴力恐怖游戏,潜移默化地侵蚀了学生的心灵,模糊了他们的道德认识。
(2)学校环境
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重智轻德普遍存在,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奖金、考核挂钩。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难以量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公正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进而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有时可能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3)家庭环境
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只顾经营自己的事业,没时间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更谈不上会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另外,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忽视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遇到挫折时,心理抗压能力弱。
2.实施内容的问题
实施内容主要指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但课程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上有时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于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但有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若教材过于单一乏味,内容缺少趣味性,则很难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教学形式
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课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部分教师大多采取说教的形式,让学生们坐在枯燥乏味的教室里进行重复的学习,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灌输知识的状态。教学缺少系统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3)课程评估体制
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并未关注学生的课外表现,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而全面的反馈。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培养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相对于课堂教育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没有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仅靠个人主观印象就做出评价。
3.实施主体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今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教的能动性、学生学的能动性未得到很好的配合。
(1)部分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师缺少专业的知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部分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分数,不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虽纳入课程计划,但大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计划,当成是“副科”,看轻思想品德课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2)有时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多是教师的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很少对学生感情进行激发,引起学生感情方面的共鸣。还有部分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活动,而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致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对策与思考
以上问题仅仅是枚举一些现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综合解决。
1.优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环境
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应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工作中,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提供良好的社会保证。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生机勃勃,井然有序,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出校园文明的润泽作用。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来给予学生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再次,应重视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家长形成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认识。
2.改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系统
首先,应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学内容中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体会、感悟,学会合作,提高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中更多融入学生能够理解的信息,让他们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革命故事、先烈事迹等作为教学内容,侧重于爱国主义精神、情感的教育,以提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及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与感悟。应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促进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知行统一,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自觉主动地参与,亲身体验。应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笔试、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等综合内容。在评分上,还可以通过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做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3.提升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采用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如自我表现欲等。当学生在活动中不是作为一名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而是以一个参与者、体验者的身份主动参与投入时,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更能激励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性方面以自主建构的方式学习知识、自主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1.巧用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适当的留白,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去探索、去选择、去解决。比如,七年级“珍爱生活”一课的一个内容:与其他物种比,人的生命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书上列举了四个方面,然后让学生续写。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一个比一个回答精彩、有创意,从而也深深地让人体会到了人类是最有智慧的生命,也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2.角色扮演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促进学生产生与角色的心理、情感的共鸣,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言行与品质。例如,让学生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体会怎样做一个有自尊心、爱护人格的人;又如模仿心目中最自信的人的样子,让学生体验到自信者的神情、动作、语言,从心理上产生自信的愉悦,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3.讨论与辩论
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或分成两派辩论,所谓“理不辩不明”,于激烈的辩论中增长智慧,反省自身,端正认识,澄清看法,促进发展、进步。
4.展示自我
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才华等一切想展示的东西,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既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也促使学生去努力完善自我,让自己更优秀。比如学生的特长展示:吹笛、拉二胡、绘画等,让人赞叹不已;他们所写的生命箴言、青春寄语、佳句隽语,启发人深思,令人激动、感慨。
5.创设情境,陶冶性情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让心灵受到感染,美好的情感如春雨悄悄滋润心灵,领悟到真、善、美的真谛。比如,在“珍爱生命”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丽的风景、充满情趣的动物图片,并配以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领会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一切生命。当再转入看到、听到物种在灭绝、环境在恶化的现实情况时,他们必然会产生憎恨这种破坏行为的情感,积极去设想各种办法保护环境,思考如何善待生命。
6.游戏活动
根据一定规则,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于游戏中明白道理、提高素质。如“盲行活动”,在教室里设置一些弯曲的道路,一人扮作盲人,在另一同学动作的引领下前行,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学会关心、关爱他人,知道互助协作精神的重要等等。
二、加强对学生日常道德生活和行为实践的具体指导
1.日常行为观察和指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头头是道,可到下课,他的行为就有可能与上课所说的相违背,因此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通过委婉的语言暗示、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纠正。而我作为班主任通过个别谈心、周记交流起到了一定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与家长的联系交流,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不管在校、在家都一样懂事有礼,勤奋上进,教师就要及时肯定、鼓励,让其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进步;但有的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是有偏差的,甚至有的差异很大,所以加强家校联系,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与家长一块帮助学生做一个诚实、有道德、懂事的好学生、好孩子。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的德性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次生成,甚至会有反复性。所以要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下他们不同阶段的道德表现,根据他(她)的新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或者让他们反思、内省,从而让学生健康地成长进步。
三、效果反思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思想品德教育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5.075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感情形成的特定环境
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形成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农村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较大变化: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孩子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正常的家庭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家庭教育面临着严重缺失,孩子思想情感的发展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队伍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学校全体教师并不是全部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全体教师在全力以赴地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班主任在抓,鲜少有人问津;第二,没有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功、成长的快乐;第三,学校结合上级部门要求,会开展一些时令性的教育活动,但局限性较大,而且活动多流于形式,还有更广阔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有待开辟。综上所述,有效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体系,便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一)做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必须大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生活教师和红领巾监督岗是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要抓的主要方面,即要想让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新的进展,我们就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并全面激活这三支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久地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1.加强学生的个体管理,建立全面的管理和考评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纪律方面的管理外,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常规管理还应包括发型着装、生活纪律、就餐秩序、生活区卫生等。首先我们要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做好及时的检查反馈和整改;并根据考评制度对逐一项量化,做好表彰奖励与违规处罚,最后,每月一汇总,对违纪严重的进行处理,对优秀学生予以表彰。2.加强班级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使命。班主任要建立包涵班级工作各个方面在内的量化考核制度,包括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床铺整齐、就餐秩序等。考核的目的就是要督促人人做好,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建立的班级一日常规量化考核或班级量化周考核制度,学生如有违反,除扣除个人分数,还要扣除班级分数,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汇总,分数列后的予以处罚,列前的班级予以奖励。3.重视生活区管理,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生活区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区域,首先需从生活教师中选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担任生活部主任,组建生活区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评细则,不断加强培训,提升生活教师的素质,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以红领巾监督岗、学生值班等配合生活教师加强检查,按照考核细则做好考评记录。定期召开班主任、生活部的工作交流会议,及时反馈,将班主任的考核与深入生活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相结合,提高生活区的管理力度,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和结合好区域特色和地域优势,投入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娱乐场馆和课外活动要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书法、绘画、器乐、合唱、舞蹈、棋类、特色跳绳、抖空竹、地书字等兴趣小组有序地开展,以满足学生娱乐、参与、创造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要巩固好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就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1.家长会。家长会能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让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效果。2.“校讯通”。教师利用“校讯通”系统,可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临时通知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学校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得到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自身的素质和教育学生的能力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一、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从小养成了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不仅社会观念淡薄,是非观念差,连起码的家庭观念也极淡薄。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从小道德观念强,思想品德好的人,长大以后是很少违法犯罪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小学阶段就形成了不良道德习惯的人,往往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因素
通过与学生谈话,家长沟通和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学生出现不良道德品质的因素有: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二)家庭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而忽视运用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孩子过早地推动父爱和母爱,在单亲照顾下成长。这样,很容易出现偷窃、斗殴、浪荡、内向、怯弱、忧郁等行为
(三)学校因素性格特点
在学校,小学生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免于从教师那里获得道德态度,道德信仰和施行行为习惯,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社会学家的调查证明:强制专横型的教师只能培养出屈从推卸责任不愿合作、弄虚作假等品质的学生;放任自流型的教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道德品质差,学习也不会好,因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责任,不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无合作精神和自觉性可言;而民主型的教师,能尊重小学生的情感需要,尊重学生性格,培养的学生有责任心,有自觉的行为习惯,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合作的行为表现,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小学生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小学生思想品质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一)学校方面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习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成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二)家庭方面
“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应积极地为孩子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爱护、尊重学生、对出现打架、骂人、旷课等行为的孩子要正确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改善他们与群体的关系,不能强制,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加快不良品德形成。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让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