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

时间:2023-09-26 09:30:59

序论:在您撰写互联网经济模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互联网经济模式

第1篇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指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推进传统行业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其产生大于两者各自发展的收益,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传统行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电商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将传统农业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依托电商、物流等体系,使农业中的计划、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并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达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人力、物力、资金合理调度的目标,形成新型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已在我国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我国是农业大国,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效率低等问题,应用互联网新技术,能推动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调整,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发挥其巨大潜力。因此,互联网与农业相融合是当下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出路。将互联网新兴技术与农业传统产业相结合,可运用互联网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销售方式和流通模式等。此外,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现代农业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重点发展领域,为我国“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能够大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数据和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农民找到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点,从而提高经济收益。此外,农业在互联网电商中的发展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销售流通模式,电商平台可减少农产品买卖过程的中间环节,使农民的收益最大化,并促进农业领域大众创业的发展机遇。

2发展方向“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农业,依托电商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互联网与农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链。2.1智能农业。智能农业的发展能实现合理种植、养殖的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效率最大化,并依靠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实现生产过程标准、食品安全等目标。2.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创新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发展农业电商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目前,我国主流的电商平台上已经出现了独立的农产品板块,例如京东生鲜等。不同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电商平台通过物流的方式使农产品流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新鲜水果蔬菜。在当今电商发展势头良好的趋势下,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商务能减少传统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使交易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提高。针对2个城市855户居民的生鲜购买平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产品的购买上,有53.4%的人群是不会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而46.4%的人群会选择在互联网平台上购买。2.3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服务使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相贯通,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到营销再到服务观光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建设要依靠互联网作为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机分析,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3“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中的问题

3.1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较为落后,甚至很多山区和农村还没有普及宽带网络。加之基层群众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文化水平差,学习能力差,无法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技术,严重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在硬件方面,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设施落后或缺少,使互联网技术无法应用,软件与硬件的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掌握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此类专业人员又相对匮乏,使软件和技术的使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2思想观念陈旧。部分省市的领导对“互联网+农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学习,在工作的安排上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工作无法顺利的展开。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没有互联网观念,难以接受“互联网+农业”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由于对互联网大环境的不信任和不了解,使其难以接受农产品在网络上流通和销售。3.3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很多省市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只注重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产业链的整合,使得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而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利益链条,从而推动农民增收。3.4网络管理缺乏。互联网想要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平台系统。以便于为农民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上信息更新速度慢,缺乏用户间的互动,使网站没有发挥作用。3.5缺少专业人才。“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农业知识的计算机人才。但农业部门对此种人才十分缺乏,导致管理工作不顺利,工作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基层的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而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是与农户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农民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及思想意识,导致了农民无法形成互联网思维,影响农业的发展。此外,即使大部分农民会通过网络购物,也知道他们的产品能够在网络上销售,但由于技术水平受限,又缺乏专业人员的扶持,使得“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受到阻碍。3.6缺少资金的投入。“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少不了大量的财力支持。但目前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无法满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的技术和设施落后,数据缺乏,难以开展创新工作。

4解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问题的建议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监管

一、前言

互联网金融是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和传统的金融行业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传统的金融模式借助了互联网的网络互联, 通信联通的技术实现了资金相互融通,支付便捷,信息中介的新型的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在最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在蓬勃的向前发展,比如说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P2P等等模式,严重的冲击了传统的金融业,一些新的理财方式也开始此起彼伏的涌现出来。老一辈的人们原来只会把钱存进银行,最后得到一点利息,让自己辛苦挣下的钱得到一点点的升值。而现在理财方式的增加,人们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让自己的钱不至于贬值。互联网金融也会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如打着理财的口号进行非法集资,使人们承担大量风险,监管部门也不好妥善处理,法律法规也还没出台对这些行为的监管政策。从下图展示出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联网的普及率在不断增加,说明中国大范围的人都在使用互联网,促使了互联网金融的加快发展。

三、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分析

四、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的客户渠道不同,客户可以自己体验,业务通过互联网推广速度快,边际成本低,投资的门槛低,获得回报高,操作方便,学习起来容易,上手快,人们不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资源,进行资金操作。

(一)流程优势

互联网金融都是用电脑处理信息,操作流程标准化,避免了人为造成的操作风险,客户办理业务也不需要排队,办理业务的效率高,节约客户时间。金融企业也有大量的数据库,经过电脑整合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入控制风险模型,企业从申请贷款到发放贷款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大大的提高了办事的效率。

(二)支付优势

金融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而支付方式就是动脉血管。所以说支付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创新的支付渠道,使支付服务更加便利。如互联网支付可以通过线上支付的渠道完成从用户到商户的资金清算行为,解决了跨行跨地支付和信用保证问题。当电子货币的产生使支付媒介的成本降低到了极限。2015年是线下电子支付大规模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年,餐厅、超市、商场几乎都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看出,2015年第二季度全国的银行机构处理电子支付业务高达249.76亿笔,金额594.15万亿元。而移动支付业务达到了22.86亿笔,金额26.8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41.34%和445.14%。

(三)普惠优势

普惠金融是指在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通过增加中央的政策的逐渐引导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系统的建设、将金融的基础设施变得更加完备,适用于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恰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以农民、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2015年中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1月20日,银监会对一系列机构进行了调整,在银行机构中增加了普惠金融工作部门,负责推广普惠金融的工作。一方面,显示出政府发展普惠金融的决心,另一方面P2P网贷正式纳入“普惠金融”工作范畴,也意味着P2P行业被监管层认可。

五、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传统的商业银行有着巨大的冲击,对商业银行的替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支付领域,信贷模式,中间业务都有着影响。

(一)商业银行支付功能减退

商业银行最开始就是拥有支付功能起家,人们将钱存入银行,银行聚集大量资金以后就开始进行贷款。银行的存款,贷款,汇款都是从支付业务衍生出来的。所以支付业务对于银行来说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在互联网金融在大量的发展支付业务,从客户的资金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再到商家手里,中间已经不再通过银行。2015年三季度(2015Q3)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747.9亿元,同比增长52.6%,环比增长9.3%。

从图中表现出每年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交易规模都在逐步增加,最近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但也体现出了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开始减退,慢慢被互联网金融代替。

(二)小微的信贷业务开始减少

由于国内小微企业大多数都不符合银行的放款条件,对于刚起步的小微企业没有任何资质和抵押物,资金周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资金就很难扩大发展,这无疑就打压了一些新兴的企业。国家政策上就对小微企业予以间接的支持,但也不足以解决燃眉之急。在2010年在浙江成立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和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就是针对了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创业投资。借款者可以随用随借,随借随还,只要公司具有良好的资质即可,不要任何的担保和抵押,这样大大降低了贷款的门槛。阿里巴巴小微信贷是根据淘宝网上搜集的大量信息,利用支付宝来发放贷款,这是银行从未用过的形式,不仅贷款门槛降低了,申请和发放贷款更加便捷。商户在淘宝上开店,所有提供的信息就会形成风险评估,风险定价。贷款公司就根据风险的评估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随时供商户贷款。在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的冲击下,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逐渐减少,影响银行未来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银行产业的创新

由于互联网金融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使金融业变得更加人性化,个性化。这时的商业银行也感到危机,想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在这个互联网的大环境中立足。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分行就推出了最新的客户体验中心,让客户能更便捷的办理业务。从理财产品来看,低门槛,高流动性,高收益为代表的“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下的理财产品,对银行存款造成严重的打击。央行公布了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866亿元,同比少减2161亿元,这就说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存款有一定的分流作用。到2014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减少到9.1%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2015年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就开始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型,来抵御“余额宝”,“P2P理财”等等的冲击。

六、互联网金融对保险业的影响

保险业是通过开发产品、销售、承担保险、理赔、客户服务等等过程,现在互联网金融的进入后,保险业也通过线上销售保险。2000年8月太保保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最先开通全国性的网站,太保保险公司的网站是第一个联通全球性的保险网络,随后泰康保险公司也开通了网络。客户的择险,投保,理赔都在网络上进行。

(一)促进保险产品的开发

在过去的生活中,保险无非就有财产险,医疗险,机动车辆险等,而随着互联网金融到达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的时候,互联网金融就发展出多样的保险产品来适应我们生活的需求。比如:我们在网上买东西需要退货险,钱放到支付宝中需要安全险,还有个人信用保险等等,这样互联网金融就让保险公司在网络上就方便的获得客户的数据,兴趣爱好,个人偏好,更能精准的开发出适合更多客户的保险产品。互联网金融将保险业推向一个电子化,网络化的新时期。

(二)增加了保险的销售方式

过去的保险公司是销售员去各个地方进行销售保险产品,而现在可客户可以在网络上就自行选择投保的产品,购买后就生效了。减少了很多繁杂的程序和人力成本,大大的加快了效率。在中国保险业协会的最新消息中,2015年的互联网保险的保费高达2234亿元相比较2011年增加了69倍。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保险产品共同打包销售,出现一种双赢的局面,比如平安银行推出的“陆金所”产品,采取的是等额本息还款的方式,每月都有部分本金和利息回款,年化收益率达到4.6%左右。由此保险业也开始进驻互联网金融的大市场中,2015年在金融其他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保险业却异军突起。

(三)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

保险公司通过网络获得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分类,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服务,这样提高了客户与保险公司的交互体验。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创新,将给客户提供更多合理的,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目前的保险公司几乎都推出了手机APP,客户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资讯,保险的信息查询。

七、互联网对证券业的影响

(一)增加了证券业的发展渠道

银行业,保险业都开始陆续通过互联网金融来扩大发展,证券业也不例外。网上开户,网络选股,网上交易,客户的资产管理等业务都在网络上如火如荼的进行。2014年4月份,国泰君安等6家券商相继获得了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的资格。证券业协会强烈支持证券经营机构,私募公司等在线上进行拓展客户,减少一些人力成本。在互联网平台之上,促进了券商之间的竞争和创新,例如出现的“众筹模式”都是一种证券业发展的创新。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就是帮助证券业改变原有的经营渠道,减少了很多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融资,投资都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二)拓宽了证券业的数据资源

最开始的证券业由于交易网点的匮乏,很多交易都要依靠银行来完成,客户信息获得的也十分有限。有了互联网金融,证券业就逐步的摆脱银行的主导模式,通过电商平台上获取更多的新用户,在网络上客户就会获得更好的体验,加快了证券业柜台服务的发展。

八、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

由于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热,进入门槛降低,大部分群体都可以使用互联网金融来投资,融资,理财。这样既大力支持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但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国家的监管跟不上,就有很打着投资理财的公司,骗取老百姓的钱进行非法集资。2016年1月北京市,上海市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要求互联网金融要规范化发展,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加快建设安全风险防控平台,提高风险防控的能力,保障人民的利益。2015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既给予了互联网金融的包容,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指导意见》按照“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对网络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等互联网金融主要行业分开监管,具体落实监管的职责。(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互联网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5,6.

[2] 李婧,《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分析――以阿里金融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14.

[3] 井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7.

[4] 章连标,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10.

[5] 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8期.

第3篇

关键词:平台经济;网络效应;商业模式构造;竞争策略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3

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21世纪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经济热潮,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商业模式正在广泛地被各类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所运用。平台经济最重要的两个理论即双边理论和网络效应(网络外部性)。基于平台经济两个理论特征的平台企业定义是指:连接双边市场里不同方的用户群体,将用户的需求和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用户通过这样的一个平系起来,使其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增加不同边用户群体数量,开发新产品或者引进第三方企业等措施来留住增加用户数量,产生锁定作用,将最大化发挥网络效应作用,从而提升企业价值,获得盈利的一种企业类型。

一、平台经济模式的起源

(一)产业模式的创新---双边市场的出现。传统经济的产业模式具有单一、直线式的特点,是单边市场;平台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就在于产业模式的不同,平台企业是一个互动的、具有网络效应特征的双边市场。传统的产业模式这种单一且直线式的产业价值链,使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诸多中间环节,每一个环节会想尽办法去得到下一环节的价值认同,商品最终的零售价格包含了所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及利润。这一切无疑大大增加了买卖双边的成本,及双边信息的不对称,处在价值链始端的厂家和价值链末端的最终消费者得不到直接有效的交流接触,更别说知晓消费者的需求。而平台企业的价值链是靠平台直接连接供需双方,其省去了传统产业的诸多中间环节,并且更重要的是平台上的各方能方便地进行直接互动交流,这个双边市场结构使生产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消费者多样性及个性化的需求。关于双边市场的涵义,Armstrong(2005)是这样定义:市场中一方用户拥有的网络外部性(网络效应)收益会跟着市场另一方用户规模扩大而增加,一边市场用户的需求和另一边提供需求服务的用户市场相互合作,相互影响。著名的网络购物网站---淘宝网,其买家通过淘宝平台,直接搜索自己想要的商品,对商品有任何疑问,买家可以直接与卖家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网购平台模式,既节约了卖家高昂的卖场成本,又替买家节约了时间,提高买卖成交效率。

(二)用户群体关系的增值―网络效应的存在。平台企业里用户群体关系网具有的增值特点,是利用平台商业模式的第二个条件。在互联网产业中,平台企业利用平台这一虚拟的空间将不同用户群体有机联系在一起,平台一方的用户如果没有需求,平台另一方的用户便没有相对应的供给,正是一方用户的大量的需求才产生了平台另一方的用户的不断供给。用户群体数量的多少及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平台企业竞争及收益。这种用户群体关系网的增值被称作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指随着用户数的增加使网络价值倍增的一种效应。它的作用在于使得越来越多的的用户被吸引到平台企业,从而增加平台企业的竞争力。利用这种网络效应的作用,使得双边用户群体数量越来越多,达到网络规模临界值,超过临界值后使得用户有了使用的标准并产生锁定效应,形成转移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正反馈及“赢者通吃”。如图所示

(三)企业转型的迫切要求。21世纪时是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工具,传统经济时代的各类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拥抱变革,面临转型的机遇。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为这种转型提供了可能。其表现是:一是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链。在传统产业的单一、直线式的价值链中,假设厂商面临“上游供给商”和“下游买家”,供给商负责生产产品,买家则支付产品费用。在平台企业中,这样的假设已经不成立,传统产业的直线式价值链正在被平台企业的减少了中间环节、曲线式价值链逐渐取代。第二是匹配用户需求和供给。传统产业由于信息不对称,供需并不很好匹配。基于此,传统产业可以采用平台商业模式,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扮演平台中介的角色,更好地使供需匹配,并且满足个性化定制及需求。第三是充分发挥潜在的网络效应。平台企业不仅扮演着虚拟的中介,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服务的空间场所的角色,而且平台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网络规模效益的关键在于打造一个平台生态圈,使平台企业连接更多相关用户,通过用户彼此间的沟通和需求的满足,充分发挥网络效应,实现企业价值质的飞跃和盈利提升。

二、平台经济模式的构造

平台经济也与传统经济一样,商业模式的合理性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平台经济商业模式构造的重点是建立平台生态圈。在互联网产业中,平台生态圈是指平台企业为了通过平台圈住(连接)更多用户量,圈住用户的更多需求和利益,增加平台的用户数量和竞争力,实现平台的网络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为。平台商业模式构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台生态圈的基础结构---建立双边市场

建立双边市场是打造平台生态圈的基础条件。企业为双边用户群体甚至更多边用户群体提供虚拟的空间环境,连接彼此间的需求,用户在虚拟的平台市场中进行交易合作。这种平台连接的双方,其价值链不是线性的,而是曲线式的。这种价值链要求企业对每一方用户群体都十分用心,必须增加用户数量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平台商业模式发展至今,在互联网行业中,大型的平台企业连接众多不同用户群体,但其基础仍是由双边市场发展而来,如下图所示。打造平台生态圈的战略之一就是建立起与传统经济的单边市场不同的双边市场架构。

(二)双边用户谁免费---补贴战略

双边市场下的平台企业连接的任何一方用户都不再是收益或费用的固定方,一方用户群体是需求者的同时,也有可能是另一方用户的需求提供者,都能为平台带来收入。在双边市场中,“被补贴方”是指能得到企业在支出方面补助的、即可能免费使用平台的一边用户群体。而向另一方用户群体收取费用的则该方称为“付费方”。决定对哪一方进行补贴,补贴的原则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点准则,一是价格弹性高低。依据经济理论中的弹性原理,高价格弹性的用户群体对价格更加敏感,利用价格下降吸引大量用户这一特点,可将价格敏感群体作为“被补贴方”。相反,低价格弹性的用户即时在价格下降和上升时,他们的消费欲望也没有得到明显的影响,平台用户数量不会有大波动,这样的用户群体做“付费方”最合适不过。二是边际成本高低。平台企业在打造平台生态圈时会尽力将总成本控制在最低,如果一方新用户群体的增加没有使得企业边际成本的增加,这样的用户群体适合成为“被补贴方”;相反,用户数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边际成本上升,这一方就只有作为“付费方”。例如互联网行业中的即时通讯工具、社交软件、包括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服务等,尽管在产品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成功运营后的平台吸纳大量新用户所产生的边际成本跟随之增加的收益比起来就微乎其微了。三是不同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有不同类别,可分为正向和负向、同边和跨边。正向同边网络效应是这样一种情况:当一方用户数量增加时,这种用户效应的增加使得更多的用户进入成为这方用户。相反,负向同边网络效应使得先进入的用户有排外现象,不利于新用户的进入。故可将产生正向同边网络效应的用户群体设定为“被补贴方”,企业的补贴加上正向效应,用户数量会大规模扩大。四是平台转换成本与锁定。转移成本是消费者如果选择了使用某一产品或者技术,不容易转移到其他的技术和产品。因为抛弃当前使用的产品和技术,转而使用新的技术和产品,那么使用者花费在技术和产品中的学习费用、培训精力、购置产品的配套设施、互补资产等都将成为沉没成本,这个时候这部分成本也就成为了制约用户使用新产品和技术的转移成本。锁定是指我们现在所作出的选择影响限制着将来的选择。使用新的产品技术特别是两种技术不兼容、使用习惯不相同时就意味着我们之前的投入、投资就彻底地成为沉没成本。当转换成本非常高以至于不可能转换供应商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被锁定。另一方面,用户群体也可以不只是在唯一特定某个平台进行消费,当用户群体同时在多个平台消费同质产品时,企业对其进行收费使得用户可以马上选择其他平台。当选择新平台的转移成本较高,易被锁定的用户群体适合成为“付费方”,而能够随时选择其他平台的用户群体则适合作为“被补贴方”。例如国内的美团、饿了么、百度糯米等团购平台,对消费者进行大量优惠补贴吸引更多用户在平台进行消费,以便形成锁定效应,但实际往往是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谁优惠力度大就在哪家消费。

(三)平台形象维护---用户筛选

平台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机制,是便于更好地发挥正向的网络效应,增大平台用户规模。那么对于负向的网络效应,企业该如何预付与抵制呢?一是用户实名认证。大型的平台企业在为新用户提供服务时,会要求用户进行实名认证、电话验证等方式。一来方便用户登录以及账号密码重新找回;二来企业对用户身份的了解与控制,防止不良用户对平台形象的破坏。二是支付绑定。用户在使用平台消费进行绑定的银行卡及用户真实信息的验证,这也是平台企业用来筛选用户手段之一。三是综合评价。用户在平台消费后可对商家用户做出评价打分。评价分数高低对用户是否选择该商家产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平台盈利

平台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付费方”。其盈利方式呈现多样的特点化,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控制用户核心需求。平台企业掌握着用户的核心需求,不管是付费方还是被补贴方都可能需要为核心需求付费。例如世纪佳缘网,该企业是一家国内大型相亲交友平台,男女用户为了能够直接与心怡的对方交流向平台支付“邮票”费用;用户想要第一时间知晓谁对自己有想法,谁给自己留言必须付费;主动给心仪的用户提供邮票让其免费阅读也需要付费。这一系统的平台收费机制使用户不但没有忘却止步,反而热情高涨,这样用户的需求被不断放大。这种跨边网络效应下平台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即是盈利的关键。二是数据整合。平台为用户群体提供互动交易的场所,用户群体成为平台最重要的资源。平台对用户数据的有效整合、做到精准投放是盈利的又一有效方式。淘宝会根据用户的游览记录推送用户可能需要的商品;团购网站能推送离用户最近的一切消费产品,原因是其会自动定位用户所在地区。用户数据背后的有效信息又是平台盈利的主要方式。

三、平台企业的竞争策略

在互联网产业中,平台企业必须争夺更多客户资源,抢占市场,扩大平台规模从而实现“赢者通吃”的目标。这种竞争即是拥有同质性业务的平台企业之间、运用相同的盈利模式争取相同群体而产生的对抗,即争占市场份额而进行的一种行为活动。互联网平台企业间竞争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选择平台成本---提高用户黏性。在互联网产业中,平台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后就会想方设法留住用户、绑住用户。用户选择平台成本是指用户从最开始的平台选择新平台所花费的成本。包括以下几种成本:违约、学习、资产重置、搜索等。正是出于成本再加上消费者偏好,用户不会随便转换平台。其原因包括:一是用户对新平台产品的功能优缺点十分看重,只有产品功能独特,才能是刺激用户选择新平台。二是消费者偏好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而打造一个符合用户口味需求的新平台和产品,其成本可想而知。三是用户对新平台产品熟悉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学习过程让许多用户放弃选择新平台。平台企业为留住用户,提高用户黏性,一方面从完善自身平台产品功能出发,增加用户选择新平台的成本;另外低价格弹性的付费方用户往往比较稳定,一定幅度上调价格既增加了平台盈利,又不使得用户量减少。

2.产品服务差异化策略。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用户经常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同类型企业的服务与产品,这称之为用户的多属行为。用户多属行为不仅因为廉价的平台转换成本,而且平台企业产品服务的丰富多样性也会吸引用户进入新平台。双边市场里只有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高质量产品服务、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实现平台长久盈利。Armstrong(2005)表示“当平台企业向两边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均具有较大差别性时,双边用户都只会选择其中一个平台交易;假如平台企业仅为一边用户提供差别服务,另一边用户将选择多平台策略,即在多个平台上交易”。

3.平台价格策略。平台定价是企业最关键的问题。影响平台定价因素有很多,这里主要从用户多属行为角度来探讨平台定价策略。当平台用户多属行为不是特别明显、用户选择新平台成本较高,即使企业对平台价格做出改变,因为转移成本及锁定,商家用户仍继续与平台交易,平台价格调整策略并没有起到提供平台竞争力效果。相反,如果用户存在明显的多属行为,平台对价格做出改变就会聚集大量“付费方”用户,同时平台与其约定排他性规则,形成对付费方用户的所谓一定的垄断,这样必定又会使得被补贴方用户规模也扩大,从而平台竞争力大大增强。只要有平台对“付费方”用户提供价格优惠,这样的价格策略就会增强该平台企业竞争力。

4.平台市场定位策略。平台竞争不同于传统企业,在对市场份额争夺上,平台一方群体数量会受另一方群体数量的影响。尽管平台竞争策略各有千秋,但是平台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平台竞争的一大法宝。其包括:一是界定目标市场边界。“天然屏障”可定义为“潜在网络效应所涵盖的范围”,平台目标市场若与“天然屏障”没有任何交集,则不便于把控潜在用户资源的流动,在与对手竞争中会处于劣势。这样要求企业根据国家、语言、民族、人种等各种差异性,打造平台目标市场屏障,形成目标市场边界。例如国内的几大招聘市场平台如中华英才网及智联招聘等,它们的目标市场即是中国所有的互联网求职者,这些互联网招聘平台抓住国内传统招聘市场不景气、资源分散等特点,对国内招聘需求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国内强大的网上招聘就业平台。二是平台定位差异。平台市场的“核心定位”是平台竞争的独特优势,平台核心定位的差异性影响用户群体规模,从而影响平台的竞争优势。比如产品同质、盈利模式类似的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平台;产品同质、但盈利模式不同的前程无忧网和一零四外包网;平台业务领域广泛的Linkdln网站和平台业务范围精深的“36人才”网等。这些招聘平台各有各的目标市场和核心定位,用户市场争相竞争,正是由于平台定位本质的不同、业务精深广泛度不同,国内几大招聘平台企业却不能一家独大及垄断市场,可以各种发展自己的市场及用户群体。三是平台定位动态性。平台企业对平台定位须解决两个问题:“平台企业应该集中力量培育哪边用户群体使其壮大”;“平台企业应该聚集怎样的用户群体并为其服务”。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平台刚打造之初,由于市场边界、平台盈利模式还不明确,其他竞争对手争先恐后推出各种补贴策略讨好用户群体恰巧推动问题明朗化。另外,企业对平台用户的精准定位依靠“平台定位意向和平台掌握的资源”,这一切是平台差异化的基本。所以平台核心定位问题还需要考虑平台产业类别、定位意向、资源及平台竞争策略不同而适时调整,即平台定位是个动态的过程。

5.平台规模的扩展策略。平台企业要想实现“赢者通吃”的垄断地位,用户规模必须超过网络临界量。临界量是保证平台企业盈亏平衡的最小用户量。用户量越大,企业越能盈利。平台用户规模的扩大成为平台企业盈利的关键,这需要解决平台规模扩大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打造平台成本是企业最大的支出费用,但平台要想实现成本弥补及盈利,只能通过增加用户数量,扩大平台规模,其前提是平台生态圈具有无限空间的扩展性。例如,世纪佳缘网在2010年迅速超越其竞争对手脱颖而出,其原因在于2010年新增一大批未婚且急于结婚的单身男女性,这些单身男女希望通过婚恋网于新年尽早解决对象问题。面对大批新用户的进入,世纪佳缘网依靠平台智能系统机制化完全容纳了新用户群体的增加,有效地满足了用户需求;而珍爱网和百合网仅靠人工,其远不能第一时间全部满足新增用户的需求。将用户需求与平台功能系统机制化、保障平台生态圈的空间扩展性,是解决平台规模扩大过程中障碍的有效保证。世纪佳缘网的成功源于平台保证了“用户价值可直接复制”。类似的平台规模急速被扩大膨胀,即能够使平台企业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培刚,武化岩,高孝平.网络经济学[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岳中刚.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及反垄断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08).

[3]张晓媛,曹年更.双边市场理论―平台经济的研究综述[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4]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行为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9).

[5]史健勇.优化产业结构的新经济形态――平台经济的微观运营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08).

第4篇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互联网;经济模式;小米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和戈文德瑞亚等人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该书构建并详细阐述了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使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更加具体化。其主要内容包括“战略定位分析、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得到了西方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并得到了广泛采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概括起来包括下面三个要点其一,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其二,战略成本管理是全方位、多角度和突破单个企业本身的成本管理。其三,战略成本管理重在成本,立足预防,从宏观上控制成本的源头。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环境或市场导向、对竞争对手的关注、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导向。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它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相融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小米科技的战略定位分析

2010年4月成立的小米科技(全称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新一代智能手机开发、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与热点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的公司。小米手机、米聊、MIUI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产品。作为一家成立才两年多的新公司,小米推出的首款手机上市第一年销量就达到700万部,创造了互联网经济模式的神话。小米科技的成功在于立足于互联网经济模式,全面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即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分析,采用自建电子商务营销渠道,生产作业完全外包等方式,形成了“高配低价”的产品竞争优势,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分析指企业在正确的战略定位的前提下,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成本管理方式方法,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服务,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促进企业的竞争优势。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目标积聚战略。 (1)低成本战略。是指利用规模经济、专有技术、原材料供应优惠、严格的成本控制等方法,在成本竞争中领先于对手。采用该战略有助于扩大销售量,使企业实现高于同行业平均值的超额利润。 (2)差异化战略。也称别具一格战略,是指在产品的质量、功能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独树一帜。这主要是通过挑选本企业中最受顾客欢迎的一种或数种产品,进一步提高它的品质、性能,从而通过标新立异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一种独家经营或相对垄断的市场氛围,取得领先优势。 (3) 目标积聚战略。是指加大力度主攻某个顾客群,使得产品在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中占据优势地位。这种战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成本集中,即在目标市场取得成本优势;另一种是别具一格集中,即在目标市场突出与众不同的形象。

2、小米科技的战略定位――实施“目标积聚”战略

面对智能手机激烈的竞争环境,小米手机将产品定位于“为发烧而生”,即面向手机软硬件发烧友这一特殊群体,另外,小米手机与M I U I、米聊等混合的模式也使得小米比一般的Android厂商多了差异化竞争手段。而小米最大的优势是那些关联公司(金山软件、优视科技、多玩、拉卡啦、凡客诚品、乐淘等)。雷军让小米和这些公司进行服务对接,就有了其他手机厂商都不具有的优势――高效率整合与高速度的双向推动作用,促进形成一个以小米手机为纽带的移动互联网帝国。另外,通过单纯的线上销售,生产外包等手段,小米科技形成了典型的依赖互联网进行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互联网经济模式。立足于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小米科技实施了以下一系列低成本战略手段:

(1)创新的低成本营销模式。小米手机除了运营商的定制机外,只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最大限度地省去中间环节。通过互联网直销,运营成本相比传统品牌能大大降低,从而最终降低终端的销售价格。另外,小米从不做广告,从产品到分批销售,小米科技利用互联网不断制造小米手机的热点话题如“超低价高配置”等,再加上分批限量销售形成“适度紧俏”的市场环境,使产品的热度一浪高过一浪,自然形成了一种“口碑营销”模式。

(2)实施成本企划,精选方案,精简成本。成本企划要求将降低产品成本的“重心”由传统的生产阶段追溯至开发、设计阶段,在保证产品主要功能与价值的前提下削减成本。具体措施主要有:①选择较低开发成本和采购成本的核心平台。小米手机采用的是高通MSM8260处理器。之所以选择这颗处理器主要是因为高通平台具备更低的整体采购和供应链成本,同时也可以节约研发成本。对于一台以Tegra或者Exynos为核心的手机而言,处理器、音频、GPS、WiFi、蓝牙、电源管理、射频放大器、射频调制解调器、基带处理器都需要从不同的供应商处购买,而采用高通方案就可以全部由一家提供。高通方案高度的整合性可以为厂家节约大量的研发成本。②去掉不需要的硬件、功能和隐性成本。小米手机放弃了很多隐藏的成本和功能。例如小米手机没有配备前置摄像头,没有配备陀螺仪,这样可以带来数美元的成本降低;小米m1手机仅仅内置了4GB的NAND闪存,也可以降低数十美元的成本。③选择低成本的制造工艺和配件。为了降低成本,小米手机采用了框架结构设计、低成本的注塑材质工艺等。在保证技术参数和标准的前提下,小米科技尽可能采购低成本的物料和配件,如小米的800万像素摄像头比高端的背照式摄像头,成本可节约近10美元。又如单层玻璃基触屏比PET触屏也能节约几美元的成本。小米手机尽一切可能降低硬件成本,甚至连最普通的电阻电容元件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小米科技通过确立“手机硬件、系统软件、云服务”三位一体的独特竞争定位,结合全面实施的降低成本措施,完美的实现了目标积聚战略。

三、小米科技的价值链分析与成本动因分析

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由于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够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之中。价值链分析的核心就是分析企业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而与竞争对手的各项活动成本进行比较,看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进而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管理好自己的价值链。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成本动因分析,这是消除成本竞争劣势并创造成本优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小米科技的“按需定制”业务链如图1:

如图1所示,小米科技首先主要通过自建的电商网站以消费者预购的方式确定市场需求,然后“按需定制”物料配件,委托英华达、富士康代工生产,最后通过第三方“凡客诚品”物流体系配送至消费者手中,或者根据定制协议交付给合作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初创的小米科技具有的能力和优势仅仅在设计开发环节和互联网业务方面,而通常,制造业的再生产流程按照“设计开发-采购-生产-销售”的模式来进行。其中,生产是小米科技完全不具备的能力也是成本风险最大的价值链环节,而采购和销售这两个价值链环节通过管理创新和小米的互联网业务资源整合具备了高效的能力。由此可见,小米科技通过价值链分析将具有极大成本风险的生产过程、物流外包,完全抛弃传统营销渠道和手段采用纯电子商务方式营销,是小米科技价值链管理的核心,也是小米手机能以同档次产品近一半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总体来说,小米科技就是通过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将大部分具有成本风险的业务环节如仓储、生产、营销等外包或者代之以创新的方式,而自身专注于市场需求引导、产品设计这两个领域,在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极大的实现了“轻装上阵”和“快速见效”。

另外,小米科技通过价值链管理和成本动因分析还做到了以下两点:

1、供应商整合

通过与供应商的密切合作或整合,寻找使双方都能降低成本的机会,实现有效的低价采购;对于小米科技而言,物料成本在成本结构中比重很大,通过与供应方及电信运营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提高自身议价能力,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和销售市场分额的增加,进而实现低成本战略。

2、“按需定制”的零库存采购

对制造业企业而言,降低物料的储存和采购成本也很重要。借鉴戴尔的成功经验,小米实现了零库存采购。首先,小米手机用户通过网络下单,形成确定的市场需求量,然后小米科技根据这个确定的需求量采购零部件。由于是按需采购,零部件等物料的储存和采购成本实现了最低化。

【参考文献】

[1]侯继勇.解密小米手机:按需定制的轻资产模式[J].21世纪经济报道,2012.5(6) 26-28.

第5篇

关键词: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一、“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背景

2015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开起了“互联网+”产业的新发展模式。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15日的记者会、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走“互联网+”的发展路线,这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成熟、电商平台发展迅猛、经济新常态下信息化发展的共同结果。传统产业通过内部转化,在电商平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的互联网营销也是如此,农业经济搭乘电商平台的“互联网+”模式是新型需求下,农业将会实现大的突破。

(二)农业经济遇上“互联网+”大机遇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都是支柱性产业,对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业的年度生产总值都在持续上涨,虽然每年的增长幅度有所波动,但是总体趋势上升。互联网目前已进入产业互联网发展阶段,传统产业实现互联网化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传统产业”需要经过互联网的引导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并推动传统企业进行模式创新,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在农业、家装、服装、汽车、餐饮等传统行业中。农业经济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将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扩大农业的市场空间,将分散的农户产品集中起来销售,还能够减少农产品的交易环节,降低各项交易成本。

(三)电商平台助推“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

在互联网大力推动下,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在电商平台上,以“互联网+”的形式推动了很多产业产品的营销。随着传统电商平台的多样化发展,电商平台类型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从主流的电商平台类型来看,主要有7大类别,如天猫商城、京东商城、淘宝、微信平台的微商、工商银行网上商城、中国移动平台、支付宝平台等等,这些电商平台都为实现“互联网+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B2C电商平台中,天猫商城为农业企业和品牌提供了平台服务,不仅可以更多的吸引客户,还能够扩大影响力和营销成果,如三只松鼠等天猫品牌就是通过电商平台才被大众熟知的,把小地方的农产品销售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并且为当地的农业实现产业化生产保障了销路。

二、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总的来看,电商平台上“互联网+”农业实现了多模式的共存现状,根据对电商平台农产品来源、深度、方式的划分,主要的典型模式有以下3种:

(一)模式一:互联网平台扩张到农业领域的平台模式

很多互联网电商平台在领域内站稳脚跟之后,开始将板块延伸到农业领域,现在已经有很多互联网平台相继加入到了农业领域,称为“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农业经济模式经典代表。在淘宝上,形成了独立的天猫商城,在商城中很多农产品、农产品企业、地方农产品都可以到上面开设网点进行线上销售,同时搜索时,也会出现独立的板块如秘喵鲜生,来出售当季的水果、水产、限售等农副产品。在京东上,除了购买家电产品之外,还可以在独立的京东生鲜中搜索到新鲜的农产品,可以在首页上查询到生鲜水果的产品信息。

(二)模式二:传统农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电商平台模式

在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模式中,集中的交易市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作用,在提供农产品分类别集中交易上提供了平台,随着传统农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开始搭建起专业的电商平台,来满足农产品线上交易的需求。如重庆香满园电商平台,就是由重庆香满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在原来的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香满园将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中交易的产品集中在平台上进行展示销售,从平台信息上可以看出,香满园打造的是西部农产品电商平台,从开抢啦、品牌街、宅配卡、积分商城、跨境专区、活动商品等板块来完成线上农产品销售,并把农产品分为水果、生鲜食品、干副干果、粮油副食、休闲零食、酒水饮料、冲调茶饮/咖啡、精选冻品、生活日用品、进口食品等种类,并实现了线上农产品市场的集中销售。

(三)模式三:农产品企业打造垂直电商模式

一些发展起来的农业企业,通过垂直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的垂直电商平台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中,典型的操作方式是以“家庭会员宅配”为主,通过在农业企业中进行充值的形式,用户可以直接在第一时间,收货新鲜的农产品,并且农产品企业能够保证用户购买到的农产品无农药、有机、来源可追溯。例如农产品企业——康沛运,在长期的农产品种植基础上,垂直打造了电商平台“康沛运-新鲜直送”,来拓展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在其官方平台上,有公司介绍、产品展示、园区展示、会员中心等模块,来共同组成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并且公司网页上通过展示水稻田、新菜、蔬菜大棚、有机菜地、园区以及新鲜果蔬、休闲娱乐、垂钓设施、畜牧养殖、门店、车间等,让消费者能够全流程的监控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采摘等流程,还提供展示每周的菜单的板块。

三、对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质疑

(一)质疑一:“互联网+”农业经济特色不鲜明

从模式一的成型轨迹可以看出,一些互联网平台在初期发展起来之后,开始向农产品延伸,提供农产品实现“互联网+”的展示、销售、服务平台,但是这种模式中,农产品的展示只是众多板块中的一个小单元,没有鲜明的特色。比如在京东电商平台上,对于多数的消费者而言,去上面都是购买核心的家电产品,对相关农产品的查询、订购很少,并且农产品在上面的销售量完全无法与其核心产品的销售量相比。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延伸到农业领域,虽然给农业的互联网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但是却在影响力上、销量拓展上收效甚微。

(二)质疑二:难以打开销路

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管理农产品交易、维持交易秩序、提供专业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也用于足够多的力量来投入到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上。但是面临巨大的网络平台竞争,由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而来的电商平台,如何打开销路却成为了最大的难题。一方面原来的市场客户还没完成网络平台购物的转换;另一方面要在各大电商平台中杀出一条营销路,却非常难。

(三)质疑三:难以扩大农产品企业平台的影响力

虽然很多农产品企业有实力来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并且能够吸引住一些固定的客户,但是这些平台的影响力有限,能够达到的农产品销量却只限于该企业自己种植的,这只是传统农产品企业延伸产业链的一种方式,突破原有的门店销售困境的一条出路,并不能够吸引住更多的客户,难以打开销路。并且太多的农产品企业各自为战,需要为搭建互联网平台耗费巨额的费用,对原本只需投入到种植的农产品企业而言,造成的压力很大。

四、构建新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建议

(一)建议一:打造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的品牌特色

从对互联网平台延伸拓展到农业领域的模式质疑可以看出,这些平台上农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销量拓展程度不够,被其他特色产品抢去了“风头”,因此应该在这些电商平台上注重打造“互联网+”农业的品牌特色。首先,需要借鉴这些平台上核心产品的平台营销经验,如京东上家电产品的平台营销经验,通过突出宣传农产品的特色,达到快速打开销路的目的;其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在农产品板块模式上,进行优化,核心是突出农产品的特色和竞争力;最后,必须吸引更多的买家,到平台上浏览农产品网页,并成功进行营销。

(二)建议二:打破原有农产品市场的模式

要在原来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在农产品交易的管理经验,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电商平台的上,通过吸引人才的方式,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的方式,打开销路。

(三)建议三:农产品企业联合搭建电商平台

从对农产品企业搭建互联网电商平台来销售农产品的模式而言,成本耗费大、影响力难以打开、销路问题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建议有能力的农产品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搭建起同类别农产品的电商平台,一方面能够减少农产品企业的成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产品种植经营上,另一方面可以以多企业的共同努力,打开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并且能够共享物流。

五、结论

依托电商平台的营销能力,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道路,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发展路径,本文在完成对电商平台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分析之后,得到了4点重要结论:首先,未来农业经济仍将占据产业经济的重要领域,并将走向现代化、互联网化。然后,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农业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变化。其次,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各有优缺点。最后,每种模式要想有所突破,都需要吸收其他模式的经验,有所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龙朝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浅析[J].农业经济,2014(08).

[2]刘党社.“互联网+”促进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4).

[3]王子晖.从电商平台看“互联网+农村”发展“四步曲”[N].新华网,2015-6-1.

[4]魏延安.农村电商:互联网+三农案例与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第6篇

一、互联网+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规模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智能终端的发展。”业内专家表示,作为交易平台,互联网已成为分销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而作为工作平台,互联网对企业的服务支撑逐步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了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势头强劲,并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为顺应当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企业应该加强对互联网+经济人才的培养、保留,也是当前企业应该考虑的重点。

二、转型的方向、具体措施

(一)加强人才引进,保留人才

实现人才选拨的完善性在互联网+下人才选拨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需要实现人才选拨的趣味化,将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互联网+”人才甄选流程中应用到的评估工具(或方法)包括在线标准化测评工具、基于在线测评结果的潜力评估报告、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360度多角度评估等,这些工具(或方法)分别被赋予不同的使命,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选拔测评中心,以对人才“问、闻、望、切”。除此之外,在人才选拨方面,还需要多角度的进行完善,并非仅仅局限在学历方面,还要实现其多元化,比如像职业技能水平、人际关系、思考模式、情感情绪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想用的测评工具进行评估。

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并提供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条件,为企业招聘带来了更多便利,但同时挑战并存。

一方面,人才的找寻更便利。人才可谓是无处不在,人才和企业链接的渠道也更加丰富多样,早已不限于招聘网站、招聘会等传统渠道,在社交网络、新媒体、各种圈子、社群等等都能遇见。但另一方面,企业争夺人才也更加激烈。因为信息的高度共享,人才对企业的挑选、判断,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果企业还沉浸在过往所谓渠道方式的经验中不能自拔、不突破、不创新,不形成一套优势成熟招聘用人思路,对优秀人才的及时引进及保留,那么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变得愈发困难,这无疑会掣肘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与保留,详细方式如下所述:

第一,狠抓企业内功。在企业管理、人才激励、职业通路、优秀文化打造、工作氛围、团队合作、职业培训、福利保障等诸多方面,企业要狠练内功。筑巢引凤,筑窝抓鸡。企业需要在人才吸引力、保留力、发展力三力上持续狠下功夫,这个伴随企业成长的整个生命周期。

第二,甄选快,决策快。这是一个抢人的时代,是人才,就意味着有无数机会等待他,诱惑他,慢一步,迟一程。因此,企业要构建人才素质模型,精准挑选人才;建立精准评估体系,提高甄选和决策录用效率,第一时间确定意向,通知录用,避免冗长低效的面试流程,尤其对于现在的“速时主义”人群,没人愿意陪你长时间的面试、等待下去。

第三,预判需求,建立圈层,做足储备。如前述,人才都有其所在的圈子,企业招人要打入圈子招聘,事半功倍。而招聘战略必须时刻和公司战略同步,这就要求对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规划有透彻清晰的把握,提前构建人力规划,做足人才储备。做到手有存粮,才能足够应对人才短缺。

第四,快速建立能征善战的招聘团队。在企业成立之初,这个团队就是首要重拳打造的。这样,才能保证急需岗位,团队作战,提高招聘效率,储备及规划岗位,持续招聘,储备人才。对于招聘人才的人才队伍打造,不容忽视。

第五,精准把握需求。企业容易犯的错误是需求不准,将牵连到一系列不知道人才画像的情况下,凭感觉找人,选人准确率不高,这是其一;其二,人才需求不准,导致不能很好定位渠道,招聘效率太低;其三,带来评估标准不一,导致甄选效率低,出现优秀人才遇见了也抓不住的情况,浪费机会成本。

第六,准确背景调查。很多企业不重视背景调查,实际上背景调查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表现,仅靠面试阶段,最高能评估准确70%左右,这已是行业很高的水准,但真实评价一个人,往往在其之前工作履历中,是如实自然显现的。背调不建议由应试者提供人员,这样的往往因为熟识有失偏颇,需要找到既往经历中是否有熟悉的朋友,朋友给的意见一般是更具参考性,另外重要岗位可以寻求专业背调公司进行,效果很好。

(二)全面掌控?D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一,争取面向“新思路 新机遇 新突破”为主题,探讨人才战略理念、模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共同分享人才管理的最新观点与成果。

第二,创新发展是分享经济的根本动力。分享经济是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而兴起的,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使用而非拥有为产权基础,通过以租代买等模式创新,实现互通有无、人人参与、协同消费,充分利用知识资产与闲置资源的新型经济形态。

(三)实现绩效薪酬的变革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下,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遵循基本的原则与基础,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薪酬制度,其中企业需要对当前绩效薪酬的缺陷加以分析,并且也要加强对绩效薪酬的认识与了解,可以将马斯洛需求理论等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将其与工资挂钩,这样才能实现人才战略转型的科学性。

(四)制定人才战略转型协调管理制度

第7篇

一、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概述

(一)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定义

互联网经济模式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借助网络移动通讯设备完成技术开发以及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资金融通。

互联网经济模式是将互联网中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包括平等开放共享与协作,应用到传统金融模式当中,从而形成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的经济模式相比较传统的经济模式更为广泛,其中包括第三方支付系统、P2P网贷以及开放性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

(二)互联网经济模式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因其自身特点,可以依据此划分出多种经济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金融理财产品的的网络销售。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固定性的理财产品逐渐转进入到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当中,其销售方式也开始打破传统的面对面销售,逐渐转变为一种网络销售[1]。保险系列的理财产品是我国最早进入电商平台中的理财产品,自我国2012年开始,多家银行就开始自行开展信托、基金产品,并注重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产品的扩大化销售,紧随其来的是理财产品网络商城化,即出现了大量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如东方财富网中的基金代销就是典型类型。

第二,第三方支付系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中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通过相关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第三方支付系统每年以翻倍的速度扩大,到2012年末,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了30000亿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长率超过了75%。

第三,P2P网络贷款,即Peerto Peer Lending,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技术基础之上,个人通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互相借贷薪给,其中以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公司作为中介平台,为借款人以及出资人提供融资平台[2]。P2P网络贷款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与便捷性,相比实体性的网络贷款平台更具有透明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在互联网上存在的网络信贷平台已经超过了2000家,其中活跃的网络平台超过200家,在2013年年底,网络信贷的成交量达到了200亿元。

第四,众筹融资行为,即Crowd Funding。该种行为是指融资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将实体项目公开赢得投资人倾向后开始融资活动,每位投资人可以借助少量的投资金额从融资者处获得相应的股权,作为经济回报,即Returnon Equity。相比较P2P网络贷款,该种网络金融互动模型更加倾向为一种股权关系,如较为出名的众筹公司:Kickstarter。众筹融资行为的出现对资本领域产生了深刻格局影响,并引引导了新一轮的企业格局变更。

第五,金融大数据供应链。现代互联中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数据容量巨大,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信息流,不仅技术与数据具有较高的效率,且内部也包含着较为明显的风险控制优势。阿里小贷就是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截止12年第,已超过为13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对证券行业的价值实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经济模式中存在明显的虚拟性,为证券行业带来了快速的价值创造,打破了传统的证券行业中所存在的固有价值,导致其价值出现扩张趋势[3]。此外,互联网经济模式也引发了证券行业中交易主体以及交易结构潜移默化的改变,保证了证券金融业务的民主化,并引导证券交易的价值以及实现方式走向透明化与自由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证券行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并使中间成本逐渐透明化,它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公开性,将原有隐藏在证券体系之后的不对称以及倒金字塔型的信息全部转变为平面化的信息内容,这样,个体就可以借助相应的技术完成对信息的整合,在自由的信息资源中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是互联网经济模式对证券行业最为明显的影响,该种模式的发展最大程度的扩展了证券行业的边界。在网络平台上搭建交易平台正是证券行业走向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开端。在此基础之上,社交网络、第三方支付等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大数据时代,并形成了数据价值,使遗传算法、行为分析理论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成为了可能,并引导数据成为金融发展的战略资源。未来证券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之上挖掘更多的价值,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经济模式,深化对用户资源的挖掘。

(二)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对证券行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其渠道革命

证券行业与互联网的加速融合,可以帮助证券商拓展传统的营销渠道,优化现有的财富管理模式,并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并扩展服务边界。同时,网络开户与产品销售导致证券商的地域分配的优势逐渐下降,其佣金率开始明显下降,新型产品的地位凸显出来,这将迫使证券业务通道开始转向信用中介方向,并逐渐形成现财业务终端。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经济模式促使证券商主要借助网络体制完成业务发展。客户的基本诉求逐渐成为证券电子市场发展的核心,并愈发注重证券市场的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与个性化。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要求证券行业也要随之改变,并不断适应互联网金融需求,从传统的以通道中介定位转变为客户需求定位为核心,这样的转变从本质上改变了证券公司发展模式的变化,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意在为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包含融资、投资、理财为一体的服务金融体系,保证在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带动下保证证券行业的现代化发展[4]。

(三)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证券行业中所包含的金融中介功能

Mishkin在上世纪末期提出,金融中介的存在并不是偶然因素的聚合,而是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其中蕴藏着两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包括:金融中介承担了一定职能,内部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经济规模,并包含着非常专业的技术知识,融资双方可以借助金融中介降低资金融通中所需的交易成本;金融中介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可以借助自身的功能帮助融资双发缓解因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互联网经济模式与证券行业的融合,促使交易双方所承担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而相应的证券机构所发挥的资本中介作用也开始出现弱化趋势。保证了未来股票、证券交易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如Google在上市时通过投资银行进行相应的上市服务。

(四)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加剧了金融市场中证券市场的内部竞争

互联网经济模式为证券行业带来了优质化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在本质上改变了资本市场中所存在的竞争格局,随着我国自由市场的逐渐成熟,这种竞争模式会表现的更加明显。首先,互联网技术降低了证券市场中所需要业务成本,这样扩展了证券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户;其次,互联网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证券业务模式,催生出网络经纪人,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导致行业内部竞争更加剧烈;再次,以现代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证券行业开始引进客户资源、数据信息等,从而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

三、在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影响下证券行业的发展

因此,在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影响下,证券行业应该进行进行发展性改革,才能促进证券行业的深入现代化发展。

一方面,应该以技术发展为核心,深入发展新型证券市场,创建一种新的发展形势。首先应该结合证券市场的内涵,结合交易产品的实现变革,并对传统的证券业务提出变革性要求,其次,在技术持有的基础之上,提供管理支持,保证技术应用可以在可管理的范畴内运行,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推动整体证券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