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0:42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并已成为影响当前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不及时加以有效调适,有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其他后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调适方法。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高职毕业生群体是一个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处于“边缘人”地位,心理尚不成熟,受多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各种心理内在原因的影响及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心理问题。
1、恐惧自卑焦虑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高职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据有关调查表明,全国每年有20%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他们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工作,又担心因学历低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并且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心中没底。处于焦虑状态的高职毕业生会出现情绪上紧张烦躁、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等心理现象。
有些高职毕业生还会存在自卑心理,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抱有自卑心理的高职毕业生往往由专业不热门、学历过低、身体素质差、性格内向等原因导致,他们经常觉得自己的“技”不如人、矮人一等,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业求职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跟别人竞争,特别在遇到求职挫折困难的时候,他们的自卑心理显的尤为明显,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自负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有些高职毕业生或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院校为示范性高职院校,或因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等,或因自身条件优秀而为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筹的自负心理,他们往往好高骛远,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旦产生自傲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往往表现为“这山看着那山高”,他们看这个单位不顺眼,看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结果是错过就业机遇,难以及时就业。
3、盲目攀比与攀高心理。
据有关调查表明,很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情况,盲目与身边同学攀比,具体表现为:攀比工作地点,攀比收入和待遇,攀比工作单位和行业,攀比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高职毕业生表现为:他们要么暂不就业等待好单位来临,要么朝三暮四频频更换工作岗位,导致跳槽率增高,违约现象增加。
4、消极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许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十分依赖自己的亲人、朋友,尤其是父母亲。抱有这种心理的高职毕业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人、亲戚、朋友给自己找就业路子,或者自认为自己拥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着学校帮忙落实用人单位,这样与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合拍,其最终结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不能顺利就业。
5、盲目从众心理。
有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信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抱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没有理性分析,而是盲目认为只要单位给予的报酬多,所处工作的地理环境好,条件优越就行。特别是在招聘会上,看到哪个招聘单位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表现得非常盲目,他们没有理性地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作很好的分析,不管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不管所谋职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随大流找一个用人单位,到最后要么毁约,要么出现把就业的压力转变为从业的压力。
6、急功近利心理。
据调查,有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功利性太强。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去发达地区和工资高、待遇好的用人单位,为了满足眼前的物质利益不惜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有一些毕业生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方法探讨
1、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调整好求职心态至关重要,应该用平常心去应对挑战,认清自我,摆正位置,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能真正回答“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社会需要我做什么?”等问题,确定与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职业期待是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高职毕业生要做到对自己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全面认识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环境及职业价值观,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评估自己的社会支持因素;要对就业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在对自己和就业环境进行深入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2、努力克服自卑与焦虑。
克服自卑和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自信,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大胆地推销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要相信现在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而且一定还可以更好,给自己设定前进的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目标的追求上来。
3、学会消除依赖心理。
要消除依赖心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责任感。树立“大学生就业时大学生自己的事情”的理念,积极行动起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主动寻求社会、家长和学校的支持,真正百分之百为自己负责,只有愿意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有可能担负起社会责任。
4、树立终生择业的理念。
用人单位对专业有一定的要求,但专业对口不是最重要的,它们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发展潜能,特别是有过管理经历的学生干部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择业是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随时有可能被用人单位拒绝,但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职业是很多的,只要勇于竞争,耐心选择,敢于决断,一定会找到用武之地。
5、杜绝盲目攀比心理。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在工作岗位、薪水、待遇等方面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别人盲目攀比。在没有清晰自我认识的情况下,过高评价自己的实力,当别人超过自己时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杜绝盲目攀比的心理最好的方法是培养自己共赢的心态,看到别人的付出和实力,真心为别人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在欣赏别人的同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努力锻炼和提升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6、正确对待就业挫折。
高职毕业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要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去改善自己的心境,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态。事实上,参与竞争就难免要遇到挫折,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理挫折,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其实这并不是坏事。良好的就业心理调适可以帮助高职毕业生正确对待挫折,把它看作是锻炼意志,提高能力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1]程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53-68.
[2]张继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0-103.
〔关键词〕高中生;负性情绪;转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6-03
一、负性情绪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将情绪定义为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1]。个体每天都在不停地接受和处理各种事情。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这类事件称为刺激源,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应激事件。情绪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对刺激都有一个原始预期,如果刺激实际强度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合,往往不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如果刺激强度与我们预期不符合,则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变化。这种不符合主要有两种类型[2]。第一种类型,如果刺激行为符合并超出个体的预期会对个体产生正向影响,个体会产生积极的、正向的情绪;第二种类型,如果刺激行为低于个体预期或与预期相反,会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时,个体则会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本文中我们将这种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界定为“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之所以界定为“负性情绪”,是因为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会让我们在主观上体验到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例如恐惧、内疚、愤怒与厌恶等。近几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情绪的研究成果丰硕,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负性情绪也会对我们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例如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威胁时,愤怒之后会产生反击行为,恐惧之后会产生逃跑行为,厌恶之后会产生驱逐行为等,负性情绪使人类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境中获得生存[3]。然而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主要是被其负面影响所困扰,在学生群体中,以高中生最为突出。本文所有阐述均是在其负面的影响基础上进行的。
高中阶段是人的个性逐渐定型的时期,虽然这时高中生已有了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但仍然经常会因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事件与预期不符合而产生负性情绪。本文将高中生负性情绪范畴界定为“在高中生群体中,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刺激事件与高中生原先预期不符而产生的系列消极态度或不良情绪变化”。
二、高中生负性情绪的可能表现与成因分析
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或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转型的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王桂霞老师认为[4],情绪正常与异常的区分主要可以从情绪反应与其所产生的情境是否相符、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情绪持续的长久来分析,从这三方面把一个人的情绪同大多数人相比较,同时与他本人在类似情形下的习惯情绪表现相比较,如果是合乎常情的,那就是正常的,否则就是不正常的。根据王桂霞老师在《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一文中对不良情绪的分类方法,笔者将高中生负性情绪分为两类:一类是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另一类是持久的负性情绪。
(一)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表现
1.易愤怒。愤怒是人类最基本的的情绪之一,但易愤怒则表现为非常容易就发怒,遇到不如人意的事情时,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尤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能自控,习惯于通过吵架、发脾气等方式解决问题,事后又表现出特别后悔。易愤怒是高中生最常表现的负性情绪。
2.易急躁。高中生易急躁主要表现为做事风风火火,鲁莽和冲动,只要兴致来了,在没有准备和计划的情况下也能立刻动手,而且急于看到成效,稍微遇到一点儿困难就表现出焦躁不安。在学习上大多表现表现为好高鹜远,一个计划实行一两天后就通过各种方法检验其成效,特别是经过努力后成绩进步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一种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
(二)持久性的负性情绪表现
1.易焦虑。高中生的焦虑主要是对考试的焦虑,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心慌、胸闷、恶心、呕吐、口干、面色苍白、出汗、手脚发凉、尿频尿急等身体症状;经常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出现恐惧心理;在对待考试上,则表现为过分重视考试结果,总想过去的失败经验,容易想到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考试来临时,有的学生则寻找各种理由逃避考试。
2.易沮丧。这样的个体经常会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感叹社会不公,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严重的还封闭自己,责备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与外界沟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最后产生抑郁的情绪,有的学生会产生轻生的想法和行动。
3.易厌倦。高中生的易厌倦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和原先感兴趣且一直进行的事物产生无所谓和厌烦的态度,严重的还会演化成对世界感到不满或厌烦,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儿,整天昏昏欲睡。
4.易忧愁。高中生的忧愁大多和学习、人际关系有关,易忧愁的学生过去有过失败经历,表现为感到自卑,对前景过度担忧,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经常发呆,上课走神,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表现为不能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
5.易自责。高中生易自责主要表现为在对学业情况做出不当评价或对学业成绩不满时过分责怪自己,否定自己。长期处于自责中的学生可能会引发易消沉的表现,严重的也会有自残的行为。大多易自责的学生在问题进行归因时习惯于把成功的一面归于外因,认为是好运气使然,而对不良结果归于内因,认为完全是自己的责任。
高中生的这些负性情绪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问题,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情绪,使消极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高中生负性情绪的转化策略
(一)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理念转化高中生负性情绪
埃利斯(Albert Ellis)在其情绪ABC理论中提到:诱发个体情绪的最直接的因素往往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即对于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通过当事者对该事件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件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consequence),在A、B和C这三种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即个体的负性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A造成,而是由个体对A的认知、解释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作用。在高中生负性情绪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高中生所产生的某些负性情绪体验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一些事件,而是他们对这些事件的不当误评价和错误认知。在引导高中生调整负性情绪时,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对引起负性情绪的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引导其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多方面分析事件,从而形成更合理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
(二)积极心理课堂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5],培养积极的情绪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密不可分,意志坚强的人,其耐挫折力强,情绪积极。当前国内相当多的高中已经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也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过遗憾的是大部分高中心理课仍停留在普及、问题矫治和预防层面。近些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热潮的掀起,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已经开始成功运用于中学心理课堂。因此,在倡导高中积极心理课堂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我们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纳入积极心理课堂计划,有条件的、课时充足的学校可以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版块,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立志教育,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高中生不仅仅要立志,更重要的是树立合理、清晰明确的志向,而不是简单的以祖国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为志。因此,高中心理教师或班主任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己有可能达到的清晰志向。二是践行小步子原理,主要是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从那些自己最容易忽略和暴露自己意志弱点的小事做起。三是行为约束,引导学生自觉严格守纪,锻炼意志。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纪律和班级纪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个人纪律”和相应的监督检查措施,自行制定的纪律一般比较容易遵守,通过遵守纪律而锻炼意志。四是兴趣转移法。高中生意志力不强大多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坚持学习的毅力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培养其他兴趣,然后再将爱好转移到学习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完善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提供负性情绪的释放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及时有效的宣泄有利于减少负性情绪。而不良情绪宣泄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呐喊、音乐放松等。高中心理辅导机构可以提供如下服务:一是积极开展个体咨询,笔者多年实践发现,许多前来咨询的学生,一通激动讲述完自己的事情后,便是一句“老师,讲给你听后,我心里舒服多了”,有时虽然我们表面上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消除负性情绪的方法,但对引发负性情绪的事件的重新阐述本身就是一种宣泄;二是提供宣泄设施,当前心理学研究成果很多已成功运用于实践中,最典型就是宣泄设施的出现,有条件的学校在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时可配置一些情绪宣泄人模,设置情绪涂鸦墙等,让学生在产生负性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能及时宣泄;三是放松训练,当负性情绪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时,及时有效的身心放松训练也是有效的,因此在处理高中生负性情绪时,我们可以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同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音乐放松椅帮助学生进行放松练习。
(四)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因想要达到的欲望和目标受阻碍和干扰而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情感反应。高中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再加上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被父母亲包办的过程中长大,遇到各类挫折时往往不能有效应对,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培养高中学生挫折能力,主要引导高中生正确看待挫折。高中学习压力较大,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较多,因此,无论主观还是在客观原因都决定了不可能完全避免遇到挫折,诸如学业压力、竞争压力、遭受批评、蒙受委屈、自律不严、人际关系不和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这些挫折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则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挫折的两面性,在看到挫折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要能看到挫折的积极影响,从而把遇到挫折当作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把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引导学生构建负性情绪自我调适机制
高中生活相对职校和大学等其他类型学校较单调,因此高中生在心理发展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负性情绪都是正常的,也是可预料的。在调整负性情绪的过程中,除了外界给予一定的帮助意外,高中生进行自我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帮他们构建一套负性情绪的自我调适机制非常重要。首先,应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负性情绪,并努力寻找各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其次,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例如对于善于写作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将负性情绪用文字描述出来,从而起到自我宣泄的作用;而对于那些体质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选择跑步的形式进行自我宣泄。另外,也可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转移自己的情绪,比如指导学生收集座右铭、名人名言、人生哲理,在情绪低落或过激时读一读,用理智的力量战胜非理智的情绪等。当然,自我调适机制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因此引导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我调适机制的建立。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合订本)[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保罗·艾克曼[美]. 杨旭译.情绪的解析[M].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2008.
[3]廖友国.负性情绪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4]王桂霞.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J].科技信息,2007,15.
关键词 高中生 日常学习 复原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1
Abstrac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raining, help to alleviate some of the daily learn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to overcome the setback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reduce the learning task of bringing the tired and anx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cont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lf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tried by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tc. method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timulate 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daily learn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study; resilience
1 复原力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1 高中生复原力的内涵
“复原力”一词最早提出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在逆境或挫折中表现出的心理反应”的研究中发现的,被认为是儿童在逆境中形成的一种恢复调节的能力。随着复原力在教育领域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复原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者Martin和Marsh就学生复原力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学生成功应对学校日常学习活动中典型的学业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我国学者徐浩岚和邹晓丹在《试论青少年的教育复原力》一文中认为“教育复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尽管有明显的逆境存在,但个体通过与环境之间的不断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能力。”根据众多研究可将中学生复原力概括归纳为:中学生在克服日常性学习所带来的挫折困难以及应对竞争等诸多压力时所产生的能够以一定的标准维持自己行为的平衡,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通过心理暗示达到自我情绪修复的能力。
1.2 高中生复原力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烈,思维活跃,不盲从但思想认知不成熟。同时其,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升学竞争,外界环境等干扰使得其复原力具有诸多特点。其一,环境调控性。由于高中生处于思想认识发育阶段,外部环境的刺激会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尤其是困难,挫折,充满竞争环境,更能激发其产生复原力。其二,自我恢复性,随着高中生心理认知的发展,其对事物的认知,对自我情绪的掌控也达到新的高度。在环境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调解意识。因此高中生复原力并不是用完为止,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恢复调节,从而产生新的动力。其三,日常发展性。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其面临的学习问题难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高中生复原力随着其对问题的测量会有所增加,这也使得其复原力在学习的机遇和挑战中得以不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解决学习问题的难度系数。其四,循序渐进性。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建构适当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的。通过对以上特点的分析可知,培养高中生复原力是有据可依,有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促进其复原力的发展形成。
2 日常学习中对高中生复原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调适消极的学习情绪
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加,高中阶段的学习面临着新的挑战。进入高中后,学生知识需求量增加,学科思维模式进一步强化,使得高中生需要大量的知识记忆和思维转换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得学生产生弃学或是厌学情绪,加之当今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很多学生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一搏,让“唯成绩论”之风盛行。因此,培养学生复原力有助于适当减缓学生学习压力,予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将正确的教育意图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从而恢复学习动力。
2.2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医教协同;心理健康;情绪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2-0016-0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可持续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不能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这不仅需要广大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重视身心素质的发展,还需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负荷情况,提供健康促进、问题预防和疾病转介等不同层次的健康服务。
相关研究发现,情绪问题是高中生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应高中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服务模式,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在黄浦、杨浦、浦东、闸北四区抽取了12所高中50%的高一、高二学生(3814人)为研究对象,试点 “筛查―评估―分类干预”全流程的医教协同健康促进工作。
一、调查发现
(一)2.22%的高中生存在情绪问题高风险,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心理预防服务
本次研究首先采用自陈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发现其中有546名(14.32%)高中学生需要接受进一步的评估,看是否需要在学校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为其提供更专业的心理问题预防服务。
在获取学生和家长的知情同意后,514人接受了一对一的简明儿童国际神经精神访谈。最终发现高一、高二年级有心理问题高风险性学生154人(4.07%),涉及抑郁、焦虑、应激等各个方面。其中,约一半人存在焦虑或抑郁问题高风险(84人,占总样本的2.22%)。可见,情绪领域的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是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
(二)高中生焦虑类情绪问题进应和抑郁类一样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抑郁类情绪问题干预不及时可能会转化为自杀等恶性事件,受关注度更高。但本次评估发现在焦虑类、抑郁类情绪问题高风险的学生中,单纯抑郁类高风险学生26人(31.0%),单纯焦虑类高风险学生45人(53.6%),焦虑-抑郁合并类高风险13人(15.4%)。这反映出高中生有焦虑类情绪困扰的现象更为普遍,且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焦虑类情绪问题不仅会损伤学生本人的身心状态和社会功能,而且长期承受焦虑类情绪带来的压力感也会让学生处于易激惹状态,也可能会转化为伤人、杀人等恶性事件。因此,焦虑类情绪问题的健康促进应和抑郁类一样受到高度重视。
(三)焦虑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可从提升自信与避免创伤性事件两个角度入手,问题预防需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男生
数据显示,焦虑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工作,可以从提升高中学生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塑造开朗、外向的性格等个体发展角度入手,也可以从营造互帮互助的支持氛围、提升父母婚姻和睦度、推荐由父母亲自抚养、避免学生遭受暴力虐待、关注学生失去亲朋的情况等环境调整的角度入手。
在广泛性焦虑、躯体化、分离焦虑、社交恐惧、学校恐惧等各类焦虑情绪中,男生的焦虑情绪主要集中于学校恐惧方面。而性格内向又对焦虑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焦虑类情绪问题的预防工作方面,需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男生的情况。
(四)抑郁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工作应针对各类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抑郁问题预防需特别重视哀伤辅导
总体而言,抑郁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工作可从提升自我价值感、加强环境中提供帮助的支持性程度入手。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抑郁情绪有主要影响力的因素各不相同。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因人而异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数据显示,失去亲朋这项因素对这些学生的抑郁程度有显著的影响力(=0.426,t=2.26*)。可见,失去亲朋的哀伤辅导应成为抑郁类情绪问题预防的抓手。抽烟喝酒的频率可作为教师、家长观测高中生抑郁类情绪变化的外显指标。
二、工作建议
(一)建立“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多层立体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本次研究的数据表明,面向全体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本次SDQ筛查数据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利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但即使是这些心理健康工作优秀校,依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评估出有各类心理问题的高风险性。有“问题预防”需求的学生群体并不会因学校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实施而完全消失。而且由丧失亲朋和暴力虐待等负性生活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也不适合通过面上的工作进行。此外,近些年高中亦有个别学生经医院诊断确实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这些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超出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能力与职责范畴。因此,为了让所有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接受适应其真实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建立“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多层立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普适性的心理健康促进课程与活动宜覆盖高中三年
上海的高中一般只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高二只有部分学生能选修心理课程,全校学生都能参与的心理健康活动就更少了。缺少了课程与活动这两个心理健康宣传与促进的主阵地,学生与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与支持性必然会有所下降。其实,心理健康活动课不是一门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类课程,而是一门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手段,以宣传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健康促进课程。因此,普适性的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有必要像体育、体锻课一样排进高中三年的课表(各年级的课时数可以有所不同)。让每一个学生在高中三年都有机会一边增加学识一边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实现可持续地全面成长。
(三)情绪健康促进工作宜将情绪调适课程和自我认同课程整合实施
本次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于所有学生,还是有情绪问题高风险的学生,自我认同度高(自信、自我价值感高)都是显著的保护性因素。可见,对于面向学生的情绪健康促进课程,其落脚点不应局限于了解、探索常用的情绪调适方法,而应结合合理归因,认知调整等方式在情绪调适的同时提升自我认同度。让女生在情绪的变化过程中更多地积淀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让男生在情绪的变化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评价。在情绪转化与自我认同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高中生情绪弹性与抗逆力。
(四)情绪问题的预防工作应以建立协同关注学生生活重大变故的网络为基点
本次研究发现,高中生易患的抑郁类问题主要是由生活事件引发的抑郁发作,而心境问题与丧失亲朋和暴力虐待的负性生活经历能显著提升多数高中生患情绪类问题的风险性相对应。但学校的心理教师并不能及时掌握全校学生是否曾经(或正在)经历负性生活经历的信息,往往会错失情绪问题预防的先机。因此,有必要建立由社区―家长―老师―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协同关注网络,及时发现高中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使学校心理教师能及时了解、专业跟进,以降低其因不能正确处理负性生活事件的打击而罹患情绪类问题的可能。
(五)以生态―系统的视角改善成长环境,才能帮助高中生从根本上化解情绪困扰
根本性地改变高中生的情绪困扰,必须要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对其成长环境进行全面改良,提升支持性和包容度。当前应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建构适宜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社会氛围。决不能再走仅靠心理教师孤军奋战,其他人袖手旁观,甚至不断给学生加压的老路。
综上所述,医教协同视角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以“筛查―评估―分类干预”为主要的工作路径,包括“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多个层次。在各层面的具体工作中,宜根据高中男、女生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学校、家庭、医院、社会要真正肩负起增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职责,共同营造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携手提供满足各类学生需求的多层服务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集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1-02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笔者是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结合自身体会,笔者认为当前高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类问题可以说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这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考试焦虑,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严重的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这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加上现在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现在高中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的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在祖、父辈们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因遭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这些事件的发生,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差有很大关系。
(三)因青春期性烦恼产生的心理问题。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高中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高中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有的同学对异性有好感,有的男同学见了漂亮的女孩子心跳猛烈,面颊发热,惶惶不安。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四)因对自己的形象不阂舛产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由于处于青春期阶段,因此特别注意修饰自己的形体、容貌,讲究外表“风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对自己的形象满意的,特别是一些女生,对自己的外貌体形不如别人感到烦恼和痛苦,因而产生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有的为阻止身体发胖而引起厌食症,同时还常会以追求名牌消费来补偿自己形象的不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偏激。
针对以上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及心理咨询结果调查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望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建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 集体训练
一、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
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确定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采取讲座、心理训练、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以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02年我所带的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全班总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文科本科录取线61.7分,超出高考文科重点录取线23.7分。其中重点率70%,上线率100%(全校唯一一个全部上线的班),本科录取率87.5%,专科录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线率和重点录取率居第二。其中,有2名学生上北大,2名学生上人大(全校有5名同学上北大,3名上人大)。吕尤同学以642的高分被北大人力资源管理系录取,与北京市文科状元仅差4分。我所教的政治属于文综的一部分,我班高考文综平均分190.4,居全区第一,高于区平均分23.5分,高于市平均分34.22分。现在所带的班在几次考试中均居前列,在各项活动中均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有这些成绩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我还利用录音机、VCD、电视机、投影仪等多媒体电教手段组织了“学会生活、挑战明天”“意志品质助我成长”“我们在爱中成长”“ 我与责任”等大型主题班会,使学生深受教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渐渐地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班不但在各种考试中始终名列前茅,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大大增强,踊跃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突出。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关键词: 高中生 健心篮球运动处方 实施效果
1.引言
有文献资料表明,目前高中生具有轻重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有学者在各校医院进行过调查统计,高中生患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比率占学生看病总数的24%,且呈上升趋势。据调查,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除健身外,另几个最显著的动机就是减除心理压力、调节大脑功能和协调人际关系。所以,为高中生们研制多种既健身又健心的运动处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方法,是提高高中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篮球活动是高中学生中的一种最普及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从社会心理学分析,参与篮球活动实际上就是进行特殊的社会活动。篮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而来的,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组织几个人进行全场或半场的比赛,在比赛中,如果投篮命中高或运用多种投篮技巧,那么参与者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则能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2.高中生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施效果
2.1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制定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疾病的症状主要有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的这些典型的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多种具有典型特征的篮球活动作为处方内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几种类型的篮球活动健心运动处方。
处方一:
适合对象: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各种“斗牛”活动: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四对四。
活动情境:前提是该生喜爱篮球“斗牛”活动;2―8人(如有女生则为双数);七八节自习课到晚餐前后,人数较多时按输赢轮流下场。持续时间与每周次数:1h左右,每周3次。
注意事项:按相互熟悉程度自由组合或按水平分组。
处方二:
适合对象:有神经衰弱或躯体化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自我罚球比赛;2―3人轮流罚球比赛;规定分数(如满分为10min)的罚球比赛;规定地点(如不同投篮角度的5个点)的罚球比赛。
活动情境:晚餐后操场上1人(本人)或2―3个同伴(有2―3人时最好其中一人是异性)。
持续时间与次数:30―60min,每周2―3次。
注意事项:每次随意确定一种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可依心境而延长或缩短。
处方三:
适合对象:有人际关系敏感或有敌对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各种形式的传球接力、运球接力和投篮接力。
活动情境:选取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动形式,4人以上,最好男女都有。
持续时间与次数:30―60min,每周2次。
注意事项:每次练习都不固定同伴与组别,指导者应在活动适时表扬鼓励合作行为。
2.2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实施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自愿要求参加“篮球活动实验”(即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试,按测试结果实施其不同的运动处方。如在焦虑因子或抑郁因子得分大于2分,则指导其按“处方一”进行篮球活动;在躯体化因子或强迫症状因子上得分大于2分的学生则按“处方二”进行篮球活动;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或敌对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学生则按“处方三”进行篮球活动。其中,参加“处方一”练习的有20人,分三组;参加“处方二”练习的有8人,分二组;参加“处方三”练习的13人,为一组。实验时间从2006年2月至2006年6月,共16周。
2.3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效果评价
参加“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验的41名学生在其阳性症状指标上,实验后都比实验前降低,其中有26人的得分降低到具有统计学上的0.05显著水平(见表1)。这说明,本研究所制定的有针对性的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对高中生心理障碍的改善确实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讨论交流,了解到参加实验的高中生们绝大部分都充分肯定了这种针对性的篮球活动形式,感觉良好,喜欢和愿意参加这种处方形式的活动。
3.结论与建议
3.1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应用于有心理障碍的高中生,其理论分析与初步实验表明:实施针对性的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对改善高中生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
3.2篮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尤其是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同学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三次,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
3.3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包括适宜对象、活动方法、活动情境、持续时间与次数及注意事项。与健身运动处方所强调的靶心率的不同之处是,健心篮球运动处方所强调的应是活动情境,因为没有与调适高中生心理障碍相适应的活动情境,就达不到改善高中生相关心理症状的目的,也就收不到健心的锻炼效果。因此,要特别强调在实施健心篮球运动处方时,创设与之相应的活动情境是关键。在高中生使用篮球活动作为健心运动处方时,最好有懂得心理保健知识的体育教师的指导。在指导中应注意调控练习者的情绪,让他们在活动中不过于在乎活动本身结果,而在乎在其过程中是否得到乐趣。
参考文献:
[1]龚耀先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
[2]朱唯唯.体育运动对高中生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J].体育与科学,19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