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6 09:30:37

序论:在您撰写急诊患者心理护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急救 中毒 外伤 腹痛 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生命危在旦夕,所以医务人员往往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患者生命的抢救上,而忽略了重要关键的环节――心理护理[1]。此时患者面临生命威胁或身体的痛苦,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同时,医护人员应考虑到患者身体和心理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有利身体康复。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43岁。其中中毒患者10例,外伤患者10例,腹痛患者6例。通过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满足患者生理、社会心理、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患者早日达到健康的目的[2]。

护 理

中毒患者:服毒是目前较常见的一种急诊现象,患者多是因为受到严重不良刺激强度超过个体心理承受力,一时失去自我调整和控制能力而采取的解脱方式。此时若做不好心理护理,很难取得患者配合,抢救就很难奏效,甚至因此失去有利抢救时间,造成死亡。医护人员对患者要热情、主动,使患者感到欣慰,减轻患者紧张、忧虑、恐惧心理,针对不同原因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心理需求,给予患者体贴关怀动作与神情,使患者重拾生命的勇气,以振作精神,唤醒求生的欲望和信心,以安慰、劝解、疏导等精神疗法,使积郁已久的思想苦闷得到改善、释放,树立再生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外伤患者:外伤急救多因突发创伤导致躯体骨骼损伤,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再加上创伤引起的疼痛、出血及功能障碍,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造成患者恐惧不安。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谈,嘱咐患者不要直视伤口,减轻其恐惧心理,安定患者情绪,用简单语言介绍病情及疾病的可治性,用敏捷动作,及时准确的操作技术,迅速静滴、清创、止血,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取得患者信任与配合,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使其对疼痛不在恐惧,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给予患者生命的希望。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多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如果不用止痛药就有烦躁、不信任的心理。在疼痛原因未明确疼痛诊断之前,不能随意使用任何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症状,延误病情[3]。对此类患者应耐心解释不用止痛药的道理,应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采取深呼吸,松弛疗法,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痛苦,并尽快明确诊断解除患者原因。

讨 论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积累,护理人员对每位急诊患者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因人、因时、因病不同,采取有效抢救方案来挽救患者生命,在迅速准确配合医生进行诊治的同时应巧妙地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加以结合,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其身心康复。护理人员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待患者如亲人,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佩成.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162-246.

第2篇

【关键词】

急诊心理护理;护理效果;影响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急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前哨阵地,在这个无声的战场上。急诊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在影响健康与疾病的条件中,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急诊患者由于疾病较急往往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心理异常。患者的不稳定情绪可使应激能力降低,意志减弱,对疾病的耐受性和抗病能力降低,不利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1]。一般认为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随着护理要求及护理技术的发展,掌握就诊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等因素对疾病的救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就急诊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急诊科有护理人员13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8名;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3.8岁;中专8名,大专4名,本科1名。

1.2 方法 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制定详细的心理护理措施,对采取急诊心理护理前后急诊心理护理后患者满意度进行详细的调查,并进行对比。

1.2.1 急诊患者心理分析 恐惧心理:疾病急性发作或突发事件入院,瞬间超常的紧张情绪会引发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陌生的就医环境、急救设施及操作方法。如等急救措施、医护人员的紧张情绪都是患者恐惧的诱因。焦虑心理:对疾病现状和发展程度的担心,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紧张焦虑与恐惧情绪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性格与个体经历有关。过激心理:就诊时情绪往往在外界刺激下产生过激反应,表现为不配合抢救等行为。孤独心理: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单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加之医院的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使患者很容易产生孤独的心理感觉。他们特别希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能经常陪伴在身边,以消除疾病的折磨。

1.2.2 急诊心理护理措施

舒适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安全、舒适的急诊室环境,是进行治疗护理的基础。首先环境布置不要过于肃穆,可减轻患者恐惧,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尽量减少噪声,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

1.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情况下第一个迎接患者的是护士,护士应仪表端庄,举止大方稳重,态度和蔼,护士应积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

1.2.3 建立充分的信任 急诊心理护理中语言的交流在护理过程中非常,护士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解答问题语音要恰当,给患者讲明紧张患者对病情的不利影响,简明扼要地讲明患者目前的病情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使患者和家属心理上建立充分的信任;给予精神安慰,提高耐受疾病的能力在抢救的同时给患者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力量,提高应激能力,使患者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2]。机体对缺血缺氧、疼痛等耐受力就会增强,这对争取抢救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1.2.4 建立充分的安全感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要树立崇高的医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旨,医护人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诊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有安全感[3]。

1.2.5 制定心理护理 因人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由于患者病情、年龄、性格、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不同,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类型特点,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和心理进行反复评估,随时掌握患者不同阶段的动态心理变化,从多个角度给予关怀和安慰,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式[4],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

1.3 观察内容 观察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前318例急诊患者与心理护理措施后318急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

2 结果

对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前318例急诊患者与心理护理措施后318急诊患者进行护理质量调查,调查内容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并对总满意度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例,%)

心理护理措施前(n=318)心理护理措施后(n=318)

满意108(33.96)196(61.64)

基本满意165(51.89)119(37.42)

不满意45(14.15)3(0.94)

总满意率273(85.85)315(99.06)

注:经统计学分析,心理护理措施前与心理护理措施后总满意率比较P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凭先进的仪器、急诊人员单纯熟练的操作技能已不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意识,护士必须提高自身整体护理素质和知识内涵[5],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急救预案,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人、因病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急诊工作医疗需要[6]。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具有非常高的重要性,良好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急诊患者康复以及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华琴,王旭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09,13(5):424.

[2] 王爱玲,李春红,张新连.急诊危重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11.

[3] 熊秀莲.基层医院急诊护理的管理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2123.

[4] 高雪梅,张姊.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101.

第3篇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急诊患者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加上抢救时的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声音,极易加重病情,影响抢救效果和愈合。因此,作为急诊护士,不但应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就诊时有安全感,增加满意度,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2]。

1 急诊患者的突出心理状态

1.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的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知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1.2 焦虑、焦急 急诊科面临的大多数患者是那些突发性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脑出血等,发病骤然自觉症状明显(剧烈疼痛、发热、呼吸困难)。由于疾病来得突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产生焦急心理上,希望尽快得到诊治。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3 急躁易怒 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的急诊患者。因长期病痛的折磨,使患者产生敏感、多虑,易激惹等心理特征。酗酒的患者往往失去理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的还伴有有外伤,不待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和部位就发怒,误认为没有及时处置,或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甚至有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或因就就诊过程中医疗程序的繁琐不合理,导致心烦或因划价、交费服务不热情而“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患者的过激言行[3]。

2 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在急诊患者中,大多数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外伤,且多有大的伤口伴出血,使患者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这种心理可能加重患者病情。遇到这类患者时,护士首先要沉着、冷静,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嘱患者不要直视伤口,以免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迅速用无菌敷料遮盖伤口,在配合医生抢救时,要注意用词恰当,使患者在抢救室有一种安全感,遇到一般外伤患者,那就要求在工作中,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主动与患者交谈。一是分散患者注意力;二是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一旦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就取得了患者配合。

2.2 急诊患者应安置在抢救室并立即组织抢救,使患者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2.3 急诊患者发病多突然,患者及家属无准备。对暂时未带钱或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应先进行积极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督促家属补交各种医疗费用,绝不能在患者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及与患者发生冲突,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告诉他们在患者面前要保持冷静态度,不能因为家属的异常和急躁行为影响患者的思想情绪。

2.4 注意尊重患者。服毒患者都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间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他(她)们,要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是在尽心尽责“救”他们,使其打消轻生的念头。

2.5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无常,随时有死亡的危险。当病情危重时应立即下达病危通知书,并让患者家属签字,对患者所应承担的风险,需医患双方签字,与患者家属的知情合作十分重要,不能因抢救紧迫而忽视告知义务,急救护理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知情同意作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风险预测意识,进而减少及杜绝医患纠纷[4],当患者死亡后应对家属,表示同情并帮助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其痛苦。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于急诊患者在实施紧急治疗抢救同时只要细致观察,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就可使患者异常心态和行为得以及时纠正,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心理达到接受治疗最佳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程金莲,石贞仙,董新案,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

[2] 曾学君,李学军.急诊患者心理特点与预诊技巧.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66.

第4篇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笔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旨在研究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重要性,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现将研究程序进行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122例,男女比例为72:50;年龄在22~76岁,其平均年龄约(40±5.03)岁;病程在0.5~24h,其平均病程约(6±0.12)h。其中,有58例患者为外伤,31例患者为急腹症,18例患者为中毒,15例患者为其他类型急诊患者。将122例急诊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每组均有61例,且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研究对象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对策如下:①外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外伤类患者,其身体均受到了相应的刺激和伤害,加之伤口疼痛与出血,导致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作出反应,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处理患者伤口,予以快速止血和包扎。为了避免患者直视自身伤口,护理人员还应主动与之进行沟通,以此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和疼痛感,从而提升患者配合度。②急腹症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当机体患上急腹症类疾病后,其心理上会形成巨大恐慌,剧烈的疼痛感使之产生濒死感,因此在情绪方面的波动较大。这类型患者极易被激怒,在态度方面也会发生转变,不仅语生硬,而且动作粗暴。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予以心理护理,防止其生命活动终止,使之急性症状得以有效缓解。针对患者家属,还需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使之知晓确诊之前禁止使用止疼类药物,以防具体病情被掩盖,不利于患者接受针对性治疗。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理解以及在支持,使之形成治愈信心,从而提升治疗疗效。③中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毒类患者可有分成两组,即自服毒和误服毒。?自服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自服毒类患者均有轻生的念头,引发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其心理状态大多较为狭隘,觉得自杀是解除烦恼的重要方式,对于抢救工作也保持消极态度。针对这类型患者,在予以及时抢救的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理解和体谅患者的心理与过激行为,主动关心和关爱患者,尽力取得患者配合,确保抢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误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误服毒患者因担心自身病情,在心理上会出现焦虑感和紧张感,针对这类型患者,需予以及时胃管洗胃、催吐等措施,并讲解治疗方法与效果,取得其信任后,使之以积极心态对抗疾病。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进行对比。?疗效评定标准:以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分值越高,代表抑郁情况、焦虑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

2 结果

经护理后,实验组研究对象在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

3 讨论

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起病重等特征,多是由于突然的发病或遭受伤害所致,且在治疗环节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以至于其心理层面出现明显的偏差。加之受疾病的困扰,就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1]。在过往的护理工作中,大多护理人员将护理重点放在躯体疾病方面,期望能够尽快解除患者躯体上的痛苦,最大限度挽救其生命,以至于许多患者在治疗环节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治疗依从性也始终停滞不前[2]。对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其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还需掌握和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以取得患者配合作为基本处出发点,通过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提升其信任感、依从性和安全感[3]。

在本次研究实践中,笔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个组,给予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经护理后,实验组研究对象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

经研究表明,给予急诊患者全方位心理护理,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与整体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卢训华.心理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0(10):5480.

[2]冯艳会,王玉梅,初.循证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应激心理护理方面的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4):127-128.

[3]谢妮.研究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07):4404-4405.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60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05-01

近年来,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受到广泛重视。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他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区别[1]急诊科接诊危重病患者,在搞好临床抢救工作的同时, 一定要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这样才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心理需求较一般病人要求强烈。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配合急诊抢救工作极为重要。只有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劝说、安慰、鼓励等心理护理手段,消除患者的紧张、悲观和恐惧情绪,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才能积极配合抢救治疗工作,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护理人员要掌握急诊危重患者就诊时的心理特点

一般这样的患者有的是由于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前来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而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的心理;有的是因为发病急骤,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陪伴而倍感不安,或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而表现为焦虑不安及情绪低落等心理;甚至于有的患者因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合作,易激动等心理。

2 护理人员要清楚对急危重患者心理护理的目的性

护理人员一定要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其勇气,故在从事心理护理时要利用病人的求生欲望,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形式,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接受治疗的勇气。要对患者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改变过于恐惧的紧张情绪;要教育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达到心理相对平衡;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症结,及时进行疏导,以诚相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摆脱一切不于治疗与康复的阴影,全身心地投入到医护人员的治疗上。

3 护理人员要掌握对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技巧

护理人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护士的语言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对病痛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都有重要影响;护理人员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护理人员亲切的目光、和蔼的态度、平稳的声调都能在潜意识中稳定患者的情绪。

4 护理体会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疗有直接关系,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抢救治疗[2]。综合开展心理护理是急诊抢救危急病人的重要举措:不仅对患者,还同时包括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一切为了患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启发患者家属加入心理护理行列,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

总之,急诊护士需要在工作中认真观察、了解、总结心理护理的基本工作,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代替悲观消极的心理。只有做好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才有益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急诊;心理辅导;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急诊室就诊的120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外伤、腹痛、骨折等,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63岁。

1.2急诊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

①急切与紧张:急诊患者因突发性、剧烈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带着缓解病症、解除痛苦的急切心理来就诊。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手足无措,感到无助。②焦虑与恐俱:因发病突然、病情凶猛、发展迅速和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往往使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过分的恐惧使其失去心理平衡,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对急诊室的陌生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的陌生,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等都无意识中给患者带来恐惧不安。③情绪易激动:多见于家庭矛盾、打架斗殴、酒精中毒、服毒自杀等患者。表现为情绪反常、乱吼乱叫、不配合治疗、不让做检查、拔掉输液针头、拔掉氧气鼻导管等。病情复杂,需要作相应检查和会诊,患者就会认为医生技术不高,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或因划价、交费、取药过程中的不顺利,或是医疗费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等,继而产生不满甚至转院念头。

1.3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3.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温馨有序的医疗环境能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参与治疗、护理。因此,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安静,布局科学、合理,急救器材与药品应处于应急状态,救治时冷静、紧张、不慌乱。

1.3.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个人娴熟的沟通技巧是心理健康护理的基础[3],急诊室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积极迎接患者,简明询问病史,通知医师,准备抢救用品,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如建立静脉通路、给氧、止血、测生命体征等,让患者感受到关心、温暖及重视。

1.3.3消除不良情绪反应:

对病情的发展、治疗过程及所需要做的临床检查等做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表现出权威和自尊,使患者信赖医护人员,产生安全感;处置操作要娴熟、稳重、准确等,消除患者的恐俱心理。

1.3.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绝望轻生的病人,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方面和其沟通交流,帮助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的行为表示理解、同情,用真诚的心去唤起其对人生的热爱,使抢救顺利进行,使其配合治疗。

2结果

护理干预前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明显降低,而且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3讨论

急诊患者相对于一般患者来说,对生命的渴望,对医护人员的求助、依赖更为迫切,心理需要贯穿于就医的各个环节,而且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复杂多样[4]。所以,急诊室护理人员要王确认识不良心理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5]。

参考文献:

[1] Saliou V, Fichelle A, McLoughlin M, etal.Psychiatric disordersamong patients admitted to a French medical emergency service.Gen Hosp Psychiatr,2005,27(4):263-8

第7篇

关键词: 急诊 危重患者 心理护理

急诊科接诊危重病患者,在搞好临床抢救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这一工作主要靠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密切配合共同来完成。现代医学与免疫学表明,人的大脑与免疫系统存在着某种联系,人的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抢救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旦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简要总结如下。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急诊危重病人机体重要脏器或原发病变或严重损伤,或急性中毒等,病情复杂,涉及临床各科,患者身体痛苦和心理痛苦都很大。医护人员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应根据病人的病种、病情、体质、个人嗜好、精神状态、家庭状况等,区别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心理护理,用准确“钥匙”,去打开病人的心灵之“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才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信心,提高勇气:急诊危重患者,因为病情重,面临死亡威胁,故心理护理要利用病人的求生欲望,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形式,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接受治疗的勇气。一是要对患者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改变过于恐惧的紧张情绪;二是要教育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既来之,则安之”,达到心理相对平衡;三是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症结,及时进行疏导,以诚相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摆脱一切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阴影,全身心地投入到医护人员的治疗上。

综合开展心理护理:不仅对患者,还包括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一切为了患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启发患者家属加入心理护理行列,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当患者病情危重时,很多家属都会惊惶失措,哭哭啼啼,有的甚至只会不停地抖擞病人,大声呼喊,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唤回病人的魂魄,岂不知此举非常危险。病人在处于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稍微不慎,病人就会因护理不当而死去。此时医护人员首先当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患者,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然后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劝慰,说明他们失态将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让他们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担忧、焦虑的家属尽可能多做解释工作,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通过他们再去影响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便于医生进行治疗。

总之,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心理护理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代替悲观消极的心理。只有做好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才有益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