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30:32
序论:在您撰写土地工程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耕地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耕地数量,采取土地整理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项目。自从我国开展了这项工作以来,相关政府都对其投入了相当雄厚的资金用以建设和发展。从2001到2008年,仅在东北地区包括国家等各级政府所投入的资金就已经达到了130亿元。所得成效也非常显著,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整理项目得到了肯定,并投入了使用之中,这不仅提高了土地质量,也充分的保证了粮食安全,为增加耕地面积起到重要作用。在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还生成了很多附带的工程资产,例如:新增土地;水利设施;防护林网等等。并且具备里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但是在以上工程资产的管理上海存在一定问题。相关部门并没有成立一个有效的规范体制,造成在整理过程中出现很多不良因素,例如管理制度缺失,运行不够灵活等。更有很多交付工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修报废,根本达不到建设效益。在很多土地整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只注重表面的现象,建设完成第一年能做到创新,在往后的两年里,就逐步的淡化,变得不管用。这导致了资金的大量流失,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坚持开发土地整理工程和管理思路,是有效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研究和深入探讨有效的运行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
2.研究意义
2.1完善了土地整理项目相关的方法和相关理论的研究
土地整理项目不仅可以调整社会关系和资源配置,更可以对现有土地进行合理的改造。但是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土地整理都会给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土地整理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于土地整理新方法的研究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没有被很好的重视。因此,深入的探讨土地整理和建后工程的新模式,将会对土地整理项目和建后工程管理制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2确保了工程效益和土地整理事业的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国家及各财政部门的资金投入不必要的流失,就要着重加强工程效益发挥的可持续性。因此更要加深对土地整理和建后工程问题的探讨。这样做不仅可以对农民和集体的权益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更好的协调各方面关系,平衡地区经济差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性。杜绝形象工程,做到民心工程。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土地整理工程过程中,经常出现因验收方案没有及时落实而导致的设备丢失和工程破坏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这对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整体效益造成很大损失,并失去了其应有价值。后期管理在土地整理项目中也是一项重要环节。在竣工验收是,要求提交相关设备移交证明和有关协议等材料,并且需要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后期管理方案。但是以上所述,在付诸于实践方面上,还是不尽人意。而且土地整理后期工程的管理都是掌握在国家和政府专业部门手中,形成了固定的产权类型,造成了权能模糊的问题。
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对策
①要做到强化工程管理,健全管理体制,进行制度激励。通过承包和拍卖等方式吸引更多民间团体或者私有企业进入到项目中来,公开并创办相关保障制度,为私有和民间团体解决后顾之忧。②为确保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使用,要求建立完善的工程设施有偿使用条框,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设备的管护,也为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③要达到土地整理的标准,就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全统一。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国家应将部分收益返还给民众,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划分,确定投向和整理建后工程的管理费用。
5.结束语
【关键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管理对策
前言:土地整理项目作为一项能够设计到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是实现农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立足点。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土地整理与建后工程管理,谈谈自身一些看法,以求取得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我国土地管理的问题及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目前我国每年的建设用地在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在逐步下降,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 1000 到 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 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第二,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
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二、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 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 失去了土地整理应
有的意义。
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 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 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不仅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还关系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保障和长治久安的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只有加强土地整理和建后工程管理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让土地整理工作得到行之有效的发挥。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共勉之。
参考文献:
[1]张正峰,赵伟. 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 ( 3) : 295-299.
关键词:土地工程管理;测绘技术;应用
土地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确保土地利用率可以更好的提高城市交通通畅度,并且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娱乐质量和居住条件。所以在一个城市中,对于土地工程进行合理的管理是必要的。在对于土地进行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引进测绘技术,更好的提高了土地测绘数据准确率,并且,测绘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技术,对于统计学、线性模式等专业都有涉及,提高了测绘质量,将其应用于土地工程管理工作中,确保了土地开发规范性。
1 常用的测绘技术
1.1 遥感技术(RS)及其优点
遥感技术在工程测绘的使用中,并不需要直接接触测绘对象,只需要在遥感平台进行操作就可以达到测绘的目的。只要确保测绘对象可以将电磁波反射到遥感平台,遥感平台就可以通过反射电磁波来分析出测绘对象的数据。当接收到电磁波后,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判别和计算,从而实现对于测绘对象的全面数据测量。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可以测量的范围极广,并且可以有效地而较少测量时间,遥感技术所获取的图像分辨率也很高,对于测绘队形的数据分析准确性很高。其在天气、环境监测中应用很多。
1.2 GIS测绘技术及其优势
GIS测绘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测绘技术,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都有应用。在测绘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空间数据采集的方式,对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等方面度有很大优势。并且GIS测绘技术更加适用于对于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
GIS测绘技术所测量的对象并不是实体,主要是对于地理空间定位、空间遥感以及空间图形等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通过对于这些虚拟对象的分析过程,可以更好的对于测绘区域的内部空间信息进行了解,确定更加准确的规划结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应用于环境评估以及灾害评估等方面,对于提高城市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1.3 GPS测绘技术
GPS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应用GPS技术进行测绘工作,可以实现对于检测对象的三维监控,对于建立三维模型优势极高。现有的GPS测绘技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地面控制、用户接受和空间监测三个部分。空中监测系统主要是应用卫星来对于检测对象进行全天候监控和三维画面收集工作;地面控制主要是对于实现对于检测对象地面的控制工作;用户接受系统由接收机和接收天线等部分组成,主要是为了将空间监测获取的信息传输给用户,来进行分析工作。
相较于其他的测绘技术,GPS测绘技术在检测时间上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实现全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止的监控,并且数据测量的精度很高,覆盖面也很广,技术使用更加简单,并且检测准确率很高,应用GPS测绘技术进行测绘更加简单、便捷。现在主要应用于航天器定位、地理位置测绘等工作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率迫在眉睫,只有对于城市土地进行更好的规划,才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不造成影响,更加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对于环境也能更好的减轻压力。所以如果可以在土地工程管理中更好的利用测绘技术,对于土地信息进行收集,就可以更好的完成土地规划工作,确保土地利用率,保证土地开发的合理性。
2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绘测技术在土地更新调查中应用
土地更新调查是指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实际利用和更新情况的客观调查,土地更新调查以土地实际调查为基础,并以测绘技术为手段。土地更新调查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土地利用与更新的实时数据库,从而实现土地更新数据和土地利用图像的一致的土地管理目标。随着全新测绘技术的应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就开始呈现全新的特征,其基本调查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技术获得土地影像资料,并据此制定全新的土地图件;其次对土地进行实地考察,全面评估土地影像数据,实现对土地影像数据的分析和综合;最后是建立土地的实时更新调查监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GPS实现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GIS技术实现对获取的地理信息的准确分析和处理。
2.2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重点工作。土地规划设计过程设计各种各样的土地信息,包括土地的位置、土地的质量及价值等。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设计中,必须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并及时分析整理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更能保证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准确性,为今后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做好准备。利用GIS可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再利用GIS实现对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建立土地规划设计数据库,做好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
2.3 绘测技术在土地勘测与界定中的应用
在土地勘测与界定工作中,绘测技术根据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的实际需求,对土地进行准确的勘测和界定,测出土地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位置。根据当前国家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工作流程,土地勘测工作分为四步,即土地外业测量、土地外业调查、土地内业整理及土地资料归档。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利用GPS技术进行土地外业测量,实现对土地的准确定位,并将监测获得的数据传送至数据流动站,最终实现土地位置的三维定位。另外,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通过GIS技术和其他数据库技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准确性,促进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的发展。
2.4 测绘技术动态监控应用
在我国的土地资源测绘过程中,测绘技术实现了对土地使用的动态监控,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效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测绘技术通过GPS、GIS及RS集成技术对土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动态检测和分析,对我国土地资源走势进行精确把握,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效果。测绘技术在动态监控的过程中,通过使用GPS密度定位技术,提高了对土地资源测绘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将土地资源信息化处理,对土地资源进行透视管理和可视化图像分析。测绘技术将土地数据资源进行及时更新,进行动态图像把握,使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效果大幅提高。
3 结论
测绘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提高管理质量上起到了很好地作用。土地规划的方式发生了变革,测绘数据准确性的提高,提高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并且对于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也进行了加强。虽然测绘技术在现阶段的应用还不成熟,但是相信随着其在土地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发展也会越来越好,会成为土地工程管理工作发展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莉莉.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3(23).
【关键词】: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新模式 引言土地整理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产权调整,达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整体性、综合性的土地利用调整措施。
1、土地管理现状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2003年度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2.9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17%;耕地面积由2002年年末的1.26亿公顷下降到2003年年末的1.23亿公顷,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到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1.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1.2.1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1.2.2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2.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失去了土地整理应有的意义。
2.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
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3.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3.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才能缓解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缺的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合理用地,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土地工作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统筹各方面利益。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涉及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关系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长治久安及利益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把土地整理的后续工作融合到城市建设中,使城市建设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阔,这样才能使土地整理工作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参考文献:
1、土地管理现状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目前我国每年的建设用地在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在逐步下降,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到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1.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1.2.1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1.2.2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2.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失去了土地整理应有的意义。
2.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
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3.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3.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1土地整治项目及项目管理含义
1.1土地整治项目概念。土地整治项目主要就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的的利用土地的整理工作,对于生产建筑破环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有修复的作用。将土地整治按照类型可分为农用地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所涉及的工程有很多,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用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其他涉农资金等。1.2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的申报立项、设计、政策处理、招投标、实施、验收、审计、后续管理等工作。项目是一个过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进行管理的行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就是把土地整治知识、专业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到项目各项活动中,来实现或者是超过项目利益有关的要求和希望。
2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首先就是土地整治工程设计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现在的设计标准还是遵循20年前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这项制度标准无法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考量,而且主要的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国建的相关标准,申报资金的单位要根据实际清理和需求进行申报,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的申报单位知识看重项目资金,而不重视工程技术,严重的浪费了资金的使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过去的评估指标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无法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所以应及时的调整和改变,还有就是操作流程评估不规范,会使部分地区连项目的评估操作流程的细则都没有,有很多地区都没有建立健全的评估机构和相应的评审制度。项目的申报时间太长、程序多,导致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得到审批,但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物价、政策等都有很大的变化,这就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对于规划设计报告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很多的设计报告中,由于语焉不详,交代不清,对于相关的技术经济问题缺少准确的研究分析,导致规划设计报告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可实施性。2.2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性。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认知,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功利性,就算确定了土地整治以后,地方基层部门缺少对其可行性的论证和研究,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缺少规范性的管理,导致数量和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就会存在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等问题的出现。2.3土地整治项目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就目前而言,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不熟练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对于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懂得水利、林业、农业、土地等相关的知识,才可以保障土地整治项目顺利进行。2.4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规范性较差。国家的有关部门和地方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控力度不足,在资金的拨付方面没有相关的制度,导致断层的现象时有发生。2.5标段划分不合理,影响施工协调问题。在招投标的时候会把项目划分为很多标段,一般大的项目划分以资金为限额进行分标段,尤其是有一些工程项目因为超过单项招标资金的要求,会将其划分到其他不相邻的标段中,有的招标机构不了解情况,机械的对项目进行拆分,这样对项目施工、验收等工作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项目在验收的时候不仅要对各标段分别进行验收,还要对各标段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和资金的结算,所以此类项目在审计时往往会出各种问题,对工程验收产生不多不良的影响。在招标过程中,有很多施工单位会借用资质的情况十分的普遍,投标文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不提供设计图纸,评分的时候会以投标的总价为评分的依据,不会考虑分析共享计费,导致施工单位在不突破总价和不以实际情况为原则的情况下随意报价。
3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建议
3.1强化项目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会涉及到项目评估、可行性分析、项目选定等前期的准备工作,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要坚持严格、科学、民主的决策,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以参与式发展理论为主要导向。3.2强化项目检测评价体系建设和执行。对于土地整治项目中科学而严密的检测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项目实施检测包括对社会影响、财务进度、工程进度、采购进度的检测,其中检测主要包括对安全、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检测。所以应重视检测工作,增加检查的次数,并且填写完整的项目进度报告,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的经济效益等。3.3强化项目建设的公开性。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过程时,要对劳务、物资和建设工程进行公开的招标,只有将项目建设的公开性不断的加强,才可以保证合理有效的使用项目的资金。3.4强化项目资金审批的管理。对于项目资金在使用上并不是无偿的,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资金管理部门,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和制度进行,以保证专款专用,还应该加强财务的手续和流程的规范,以保证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贯彻落实。3.5制定实施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审计等资质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于参与计、施工、验收、审计等单位,现在还没有专业资质的要求,导致从业的单位人员素质、真实性、科学性、严密性、规范性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这些从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得这些从业单位、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毫无危机感还应该对设计、审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招投标评分制度及标准规范进行制定,选择有能力的投标单位,防止出现承揽以后转包的情况,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的用在项目上。4结论中国虽然是一个领土大国,但是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人均占有量少,有效使用的土地很少,这就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整治和管理,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的使用,土地整治需要社会、政府、施工单位等共同的努力,只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各级部门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才可以使中国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中的问题逐渐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奇格.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城市地理,2016(20):25-26.
[2]蒋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6(22):5-6.
[3]王维娜,李峰.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4):38-39.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管理;创新
土地开发整理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综合在一起的项目[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土地整理目标,能够使土地开发整理的手续和流程更加规范,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背景
(一)人均土地占有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耕地可用面积在逐年减少,而且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土地资源非常紧张,但是我国可供开垦的荒芜之地数量有限,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土地开垦的难度加大。开垦的时候要注意保护环境,这就使得真正能够开垦的荒地面积更加少了。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农村可有耕地面积减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发展相违背。保护土地,就是在保护我国人民的粮食。所以,为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了我国建设生态社会,必须解决农村耕地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上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本。最近这几年,土地整理项目中开垦的荒地,经过国家检验合格的已经开始投入使用,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保障。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有促进作用,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是造福人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百利而无一害,应该要落实到实际。所以,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巨大影响,要非常重视。
二、研究区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大,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时,涉及到的方面可能略有不同。本文主要是对北方的土地整理工程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土地开发整理现状
土地整理工程实施的这几年,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摸索建立了相应的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模式。土地开垦整理项目对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土地开发整理、植树造林等绿化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我国森林绿化覆盖面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废弃的坡地整理成了梯田,增加了土地耕地面积,实现农村粮食增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率从土地开发整理前的82%增加到现在的90%,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土地质量也有所提高。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土壤活土层的深度,,土壤内营养物质增加,对粮食增收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我国以前土地土层深度只有30cm,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的土层厚度超过50cm,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时,对原有的土地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得土地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为土地配备了水利设施,保证了粮食质量,促进农民奔向更高级的小康社会。从目前土地整理的效益来看,大约5年时间项目就能开始盈利。
(二)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
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是整个项目中重要的环节。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应该由当地政府或者项目承建单位负责,但实际情况是土地整理项目检查验收后,后期的管理养护方案不够完善,或者方案的落实程度不高。这并不是个别情况,而是我国各地土地整理项目中的通病,没有对项目进行该有的养护,工程遭到严重的破坏。道路的破坏最为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为了耕地方便,大多数人都买了农用机车,道路使用频率增加,负重增大,多处出现坍塌,或者路面坑洼;梯田旁土渠内农作物秸秆堆积,土渠无法发挥作用。土地整理项目缺少后期管理与养护,是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使得土地整理项目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和集体拥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而将项目的管路与养护交给相关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种将产权和管护分开的方式导致权能不明确,经常发生经营管理权模糊、常年无人管理养护、项目的工作运行效率低下等众多问题。对土地整理发展有严重不良影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中经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工程产权主体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形同虚设,集体组织缺少管理者。作为我国基层国有资产的代表,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能真正成为机体组织财产的所有者。工程项目的产权责任人不确定。
(二)管理和运营体制存在问题
乡镇政府既是土地整理建后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养护者。这种模式具有很高的专业程度,对国家资金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两种身份交织在一起,不利于相应职能的执行,再者,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不利于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良好运行。
(三)工程管理方法没有结合市场经济
我国土地整理建后管理是政府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制定的时间久远,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违背,与目前经济发展的方向不符,工程管理体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四、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创新管理
(一)新增耕地部分
新开发的土地,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建议不要将这部分土地分发给农民。耕地对于农民只是种庄稼的容器,他们不考虑土地的价值,会浪费土地资源。可以将这些新增土地,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体管理,设置专门的负责人,获得的经济效益由乡镇政府进行管理和分配;可以通过招商标的形式,决定新增土地花落谁家,这也是实现新增土地效益最大化的方法。
(二)农田水利工程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群众使用时不需要缴纳费用,经常使用却从没想过维护。想要水利工程发挥最大作用,就要明确使用权。可以让乡村集体组织进行管理,群众使用时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使他们形成水资源也是商品的意识。这样做既是回收水利工程投资的方法,又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举措。
(三)道路和防护林工程后续管理
防护林遭到破坏是因为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制度。大量事实表明,只有和自身利益挂钩时,人们才能肩负起自己的职责,所以,村委会可以将园林保护具体到每家每户,如果其管辖区内的园林遭到破坏,要进行资金处罚。处罚获得的收入,用来维护道路和园林。农户为了不让自身经济受到损失,肯定会尽职尽责的保护园林。
结语
土地整理工程是造福人民的项目,和人们的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土地整理工程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有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加强对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的管理,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田素娟,陈为峰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