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25 17:28:08

序论:在您撰写德育教育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德育教育建议

第1篇

关键词 中职 德育 素质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政府和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如何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向德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1 认清形势,发现问题

1.1 学生自身

学习上,从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录取分数,结合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文化课、专业课老师普遍反映课难上,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更不用说自我学习能力了。

思想道德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无心向学,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有个别学生纪律观念意识淡薄,旷课逃学,滋事斗殴。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要么是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要么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1.2 教育者

德育课教学方面,有些教师忽略了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照搬普高的德育经验,或者过于重视德育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接受教条和规范,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严重脱节。不少学生认为,德育课与现实社会不合拍,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在学校,掌握学生个人个性特征、学生各方面情况第一手资料的人就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班主任。由于当前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都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到了中职阶段更是自暴自弃,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加大,时间一长,有些班主任丧失耐心,教育方式粗暴。

2 发挥德育教育作用的建议

面对这样的境况,中职德育要怎样适应形势发展,使德育真正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职学生发挥作用?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2.1 关爱和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的人格特征、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不如别人就歧视他们。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平等的尊重,我们要保护学生人性中善良的部分,不能在讲台上讲道德,在讲台下却对学生实施非道德。

当前中职学生个性较强既是缺点也是优点。班主任可以善加利用,把缺点变成优点。例如:有个男生很爱面子,在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但脾气暴躁,有时一点小事就要动手打同学,同学都敢怒不敢言。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找他谈话,“希望你能帮老师个忙,如果发现有同学打人,帮老师阻止了,免得同学挨打。”他很讶异老师没有提他打人的事,还这么慎重请他帮忙,于是欣然答应。后来,这个学生再也没有打过同学,还跟同学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可见,这些貌似特立独行的学生,其实也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重视。

2.2 重视德育学科教育的作用

通过德育学科进行德育教育,仍然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渠道。很多用人单位更重视个人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有没有责任心,是不是遵纪守法,能不能按工作规章制度做事。所以要让学生爱上德育课,从心里真正认可德育学科教育对自身的学习和就业都具有现实意义。

2.2.1 重视教学内容改革,因材施教

鉴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德育教学内容应该以浅显精炼为原则,减少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语句,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模拟活动或者对话平台,增加师生交流。作为一门素质课程,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活动,都应该作为德育的内容,随时更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民生和国内外时事的习惯。

以卫生学校为例,德育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医疗服务道德和正确的医学价值观这个目标,重视道德感、责任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精神等的培养,使学生能自觉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人民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2.2.2 重视德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师资力量的培养

首先,德育教师要跟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不仅出现在三尺讲台上,还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更强的针对性。其次,德育教师也不应局限于所任学科。可以利用本校专业资源,如专业课教师、实验室、教具等,对学生专业课程进行一定程度涉猎。这样可以培养与学生的共同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德育课堂教学中去,更让学生感到,德育课并非只是脱离实际的条条框框,而是与自己以后即将从事的专业有密切关系的。德育教师还可以走出校门,进行职场调研,利用假期到实习点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广泛接触不同实习环节,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调查,把一些行业道德楷模和典范充实到教材中,从而影响学生,使学生相信、支持并接受德育。最后,要适当为教师创造培训机会,有组织、多渠道地安排主题学习或者专题讲座等。这不仅是教学能力的培训,也包括责任心、事业心、荣誉感的教育。

3 强化中职德育教育,提高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认可度

第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观;协作共管;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1

一.前言

在现代教学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德育教育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发展观,有利于促进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动力。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来源于国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因此,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齐头并进是学校的社会责任,而小学的德育教育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德育发展起到了引导稳固作用。如何做好小学的德育教育就成为了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大考验。

在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复杂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目标追求、利益关系、价值观念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对道德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所以,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保守的传统德育观念的融合问题就摆在了德育工作者的面前,尤其是小学德育工作者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以便为青少年的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比较薄弱

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成长环境差异、精力有限等原因导致部分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长期以来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习惯,造成了德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也有个别家庭依旧存在封建家长式教育方式,以棍棒教育替代说服传输观念的教育方式;重分数轻德育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功利观念太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很多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教育变成隔代托管教育,祖父母的德育教育观念跟现念的差异,甚至是祖父母对孙子的过分溺爱与保护,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学生家长自身的德育素质水平低,脏话连篇、赌博打牌等社会恶习,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德育教育,这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2.社会环境的道德缺失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最大问题,这里有社会文化导向的畸形,比如电视中的暴力渲染、黄色腐蚀,过分追求金钱名利的功利观念宣传等,这些社会垃圾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还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带来了个人本位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毒害,直接冲击孩子们的德育观念。

3.在社会教育的走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方式与而学校教育坚持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差距太大,使得学生对学校教育接受力很低,学生很难适应传统保守的价值观教育,往往会陷入迷茫;学校教育机制中德育和智育教育不平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开展德育教育;并且还存在着德育教育的教学模式更新缓慢,思想保守,教材陈旧,使德育工作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本,而家庭德育教育依赖于家长的德育素质,因此,要做好家庭德育教育首先是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好子女;另外,学校也要帮助孩子家长进行德育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办家长培训班、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会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对德育的认识,共同寻找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路。

2.完善学校教学模式

1)提升教师素质,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宣传主体,自身的行为习惯本身就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说一套做一套只能使学生更加抵触,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多渠道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树立为人师表的观念:一方面学习德育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教师行为道德素质,让教师的德、智、才、情在教学中充分表现,使德育教育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生动自然、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接受教师影响。

2)转变教学角色,实行开放式教学。老师在教学中改变以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不以分数为衡量德育学习的标准,实行互动式教学。利用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通过举实例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判断是与非、对与错。这样,老师通过转换角色,成为德育教学的发起者、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通过必要的引导,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同时,老师以自身的行为表现,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3)联系社会实际,进行示范、引导教学。在教学中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向学生灌输道德、人格、社会责任各方面的行为规范,可以通过宣传好人好事,树立道德模范、三好学生等形式,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自觉追求德育的发展。另外可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

4)多渠道、多种手段教学,例如可以采用电教手段,宣传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先进事例、先进个人,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代表时代先进形象的电影,引导学生抵制黄赌毒等社会垃圾的影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宣传引导正确的个人发展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热爱生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使学生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人。

3.关注社会责任

德育教育不是封闭的行为,会受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由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个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对孩子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迷茫。因此,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道德建设的同时,学校要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危害宣传,使学生充分深入了解这些现象的危害。

4.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关注

德育教育还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沟通、协调、合作,一方面要发挥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等,积极联系、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其次,要注重社会各方面的道德建设,关爱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只有三者形成合力,相互配合,才能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要实现我国的小康文明社会,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联手合作,从孩子抓起,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技校生 德育教育 改善途径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德育作为技校生学科中最基础的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在德育活动中,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找寻解决的办法。

一、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和障碍:

(一)没有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不看好。

平时调查和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打算,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年纪见长,问题越突出。“过一天是一天”、“到时候再说”、“得过且过”……是受访学生提得最多的。甚至很多同学认为只要自己有一份工作即可,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都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二)没有准确把握是非观念,缺乏礼貌。

在受访学生中,让其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道德缺失现象发表观点,他们的答案与传统道德和规范相悖大有人在。除此之外,缺乏最基本的礼貌、善恶不分在这些学生中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没有熟悉法律条文规定,观念不强。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很多东西的认识不够准确、客观,容易误入歧途。

20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较高,约为65%,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特别是,14-18岁的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并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与性犯罪居多,团伙作案数量剧增。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学生普遍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甚至很多成为社会中犯罪分子的一员。

(四)没有深刻的自我控制能力,任意妄为。

自制力就是自我克制能力。人的克制能力能够决定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状况、智能的发挥程度。人的自制力虽然带有先天性,但后天影响、教育、自身修养更重要。自制力培养跟其他能力培养一样,应该是越早越好。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旷课、逃课,上网吧、打游戏、浏览黄色网站等方面多方进行联合管理和教育,但成效不高。

二、改善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目前,全国各地大力兴办职业教育,从以前关注学生数量的增到逐渐转移到学生质量上。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生的德育素质一定要过关。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

(一)做大做强德育课。

学校德育工作中应以人为本,以德育课为载体,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强化学校德育整体效果。技工院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三结合,摆脱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单一化教育教学模式,教学与教育并行,提升技工院校德育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好习惯养成为落脚点,以“自主与兴趣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加强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使学生由他律变成自律,从而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二)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个为国家创造价值的人,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素养,在这一素养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

孩子降临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是谁也无法决定的,但是作为人之父母,却有责任尽全力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就要求父母时时刻刻做好榜样,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就是,家长的素质在德育过程中有着重大影响。实际生活中,诸多家长表示不会管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那么对家长的教育势在必行,技工院校领导和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巨大的,整个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使家庭教育合理化、科学化,为孩子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是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人员相对密集,其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其安全与否始终是全社会最关注、最敏感、最突出的热点问题。那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为广大青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校周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学生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技工学校的学生本生自制力比较弱,其受校外周边环境影响更大。在一些技工学校的附近,大大小小的网吧、黑游戏厅、歌舞厅数量众多,每天营业很晚,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净化学生成长环境是我们当前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

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锲而不舍、常抓不懈,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教书育人内外环境。

(四)提升德育队伍的整体水平。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德育队伍是学校的首抓,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成员素质,才能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应该从上到下,从校长到每个学生贯彻到底,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具体做法如下:

1.完善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

班主任的思想道德水准、工作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班级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班级的育人水平。

2.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是在学生群体中担任某些职务,负责某些特定职责,协助学校进行管理工作的一种特殊学生身份。

学生干部在学校课外活动开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各级学生分会的学生干部更是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那么,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技工院校的行政领导要做好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干部开展换届选举工作、新干部的培训工作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最后,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青年是社会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国家强大和富强的历史重任,尤其是技校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掌握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为此技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目前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坚持就业立校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2]房洪涛,叶志钢.高等工程专科教育调查报告及加强和改革工程专科教育的意见[J].现代教育科学,1988,4.

[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手册[M].2008.

[4]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5]李践.做自己想做的人.南方日报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反思;实效性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作者:李庆勇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让德育回归生活实践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习惯和道德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在生活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升。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少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并不真正重视德育教育,往往是为了敷衍领导或者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才在课堂或是学校集会上进行无关痛痒的德育教育,这种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既空洞又乏力,难以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只有让德育回归生活实践,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交往和活动,才能有效促进道德内化于心。

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道德标准的内化。例如,在学习雷锋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参加敬老爱老活动,或者设计一些诸如老人过马路、小同学跌倒等场景游戏,让学生们用实际的行动将乐于助人的精神内化,而不是仅让“学习雷锋”停留在嘴上,或是记在作文本上,更多的,它需要我们把德育教育理论与具体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让道德在学生的体验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

二、注重学科与德育的整合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德育教育应做到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品质。

一是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寓德育教育于演唱、游戏之中,正确理解歌词的意思,通过乐曲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把绘画和手工制作结合起来,使教材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活动,由浅人深,形成系列;体育课教师可以通过健美操等人体运动,让学生获得运动美感,同时在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时,逐步形成创造运动美的能力。

二是以语文、思品等学科教学为重点。“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名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保意识、生命意识、谦虚上进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思品等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什么东西应该赞美、效仿,什么东西应该憎恨、鄙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是结合每一个活动特点进行渗透。活动的过程可成为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启迪心灵的过程,为学生把“知”转化为“行”提供实践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针对学生开展的每一个活动,随时随地的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发现有低年级小朋友帮别的小朋友穿衣服、系鞋带,游戏时把玩具主动让给别人,或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当面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强抢别人玩具,打人、骂人的孩子,要及时给予批评和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用爱温暖问题学生的心

第6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互补;教师素质;渗透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面提升我国人口的素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在各项素质教育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启蒙阶段,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塑造合格的人才,更能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针对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容易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德育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希望学校能教育好孩子的一切,忽视了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在乡村或者偏远地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父母言传身教这一块更是缺失严重。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独生子女较多,每个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及其他各位亲人都对其呵护有加,对某些行为甚至纵容,导致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纠正学生的空间就比较小,有时批评轻了没效果,批评重了学生容易做出各种极端行为。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较滞后,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规劝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

由于德育教育的成果难以显而易见,因此,在大多数学校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传授哪部分知识就强调开设一门课程。在培养孩子德育素质方面,往往误以为通过一门思想与品德类的教育课程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了不让小学生的成绩输在起跑线上,只强调学习,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好的劳动习惯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开端,但当前还是有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正事,劳动是在浪费学习时间。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

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其应该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互补。家庭成员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有利于父母和教师探讨出比较好的教育模式,并且更全面地认识小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小学生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人之一,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德育观。而且,教师要主动学习,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知识,减少与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敢于、乐于向自己倾诉各种问题,乐于采纳自己给出的批评建议。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对教师各项能力素质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接受好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语文、数学、体育等各门学科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更要重视这类题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尤其是要给小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机会,如鼓励小学生参加劳动和文娱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平台。通过德育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胆量,使其获得相关技能,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多管齐下,利用一切可能的平台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者:陈慧慧 单位:美迪斯国际俱乐部

考文献:

[1]张榕.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息,2011(28):296.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善建议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用人制度的改革尚未完善,处于起步阶段,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建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主要表现有:1.自卑感强,情感极其脆弱。进入高中学习从而考上大学是令每一个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情,但中职学生在具有这种情感的同时,与周围的本科生相比,总会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且情感上敏感、脆弱。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与本科生相比,自己没有文凭上的优势,“低人一等”而造成的。2.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在拉动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压缩了中职院校的生源群体,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平均文化基础一落千丈。3.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从小就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称作“小太阳”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家人百般呵护的溺爱环境当中,这些孩子普遍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遇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视校规校纪于无物,将违反纪律当作家常便饭。4.自身对就读中职学校认识不明确,悲观、厌学、心理压力大。部分中职学生并不了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自己所学专业也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力。他们中有的是在中考成绩不理想时因没有信心复读而选择了中职院校,有的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还有一部分同学只是为了应付父母而来中职读书的。

二、导致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如:有的家庭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等,但影响更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有的家长缺乏对孩子内心的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2.中职学生本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用发展的、辨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喜欢用狭隘的视角、个人私利、宿命论的观点来为自己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作辩护,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人生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部分学生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追新猎奇,盲目模仿消极东西,久而久之便产生不道德行为。

3.生源不足,学校主观上放松德育教育。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

三、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提出的改善建议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彻底改变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德育教育体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激励人。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实践,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来源广泛、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多元世界里,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思想,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