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业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09-25 17:28:02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业研究背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业研究背景

第1篇

关键词:“十二五”;广东地区产业行业发展;建筑业;高职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素质培养;能力提升。

一、广东地区建筑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近三年广东有关的统计数据来看,广东的经济和建筑业保持着高速发展。

1.建筑技术日新月异,新规范、新技术不断推出。近年来,修订颁发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核电等技术要求高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涌现。《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建筑业规划》)提出的技术进步目标是: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东省支持建筑企业开发应用各种新技术,加强节能、环保、智能化等建筑业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专业施工技术、尖端施工技术的联合攻关,大力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多项广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立项。

2.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绿色施工行业要求快速提升。《建筑业规划》提出的建筑节能目标是: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广东省新近出台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立技术创新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十二五”期间投资1230亿元用于绿色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深入推进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水平,推进生态省建设。

3.国家对建筑业违法行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实施招投标制度,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对建筑安全事故处罚力度加强,国家要求有效遏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到2015年,要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1%以上,这会使得建筑监理、工程咨询业迅猛发展。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最近正加紧制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编制》,该标准的出台将为广东建筑业规范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执法依据。

二、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培养

“十二五”时期,建筑业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局面,建筑业已全面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和岗位持证上岗制度。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正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招投标制、代建制、项目管理制的广泛应用,建筑施工企业急需一大批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结合《建筑业规划》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要求,高职学院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培训

《建筑业规划》提出,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专业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高职学院要积极参与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根据企业的需求,实施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合作模式,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东省内唯一以建字开头的高职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采用基地化培训、施工安全轮训和适时鉴定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企业、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五年来,学院为企业法定代表人、一级项目经理和省直企业各级项目经理、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共1.6万多人提供了业务培训服务,为全省施工企业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轮训和三类人员安全生产继续教育培训达到6000多人。今后,开展各类从业人员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将是学院背靠行业办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应加强技术培训软件建设

《建筑业规划》提出,加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强其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的自觉性,加强注册执业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执业人员素质和执业水平。高职学院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条件建设力度。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继续教育培训部,设立专职人员,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训网络建设示范》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培训提供较完备的现代化培训服务平台。

(三)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应引入行业职业标准

《建筑业规划》提出,要制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明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位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上岗,提升专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近年来,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重点专业带动,在土建类主干专业开展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引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进行有效对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整合改革,在局部的课程和专业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得到了行业的初步认可,这将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教学改革工作。

三、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特点

由于目前广东省建筑业企业面临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施工现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建设队伍整体素质较差等方面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特点表现在:

(一)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

随着“十二五”期间楼宇智能建筑、绿色节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土建类专业必须引入电子信息、物联网等技术,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突破传统的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标准,跨学科、跨专业开拓新的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现代建筑需求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在高端技能上力求与世界水平接轨,引领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以往高职学院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的观点已经过时,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科技研发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再局限于本科院校,已也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义务。

(二)管理人员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建筑行业高度综合复杂的特点,决定了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技术项目、工程项目充当团队领军人物,要求既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又要具备项目管理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熟悉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能够组织操作人员文明安全规范进行项目实施,并能够随着现代建筑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引入,适时跟进国家规范管理,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进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与时代同步发展。

(三)一线操作人员提升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能力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建筑业中土建施工企业一线操作人员主要由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工承担,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机械设备及信息技术已经大量渗透进入建筑业,一线操作人员必须能够操作现代建筑机械设备,适应新技术的应用,掌握新工艺,学会使用新材料,在技术领域具有一定技术特长和竞争力。《建筑业规划》指出,要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推进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证书的持证上岗制度,建设稳定的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一线操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将是终生的,也将是长期的。

参考文献:

[1]《2011年广东“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3]《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5]《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2篇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研究

一、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和税收征收二元制的现状阐述

(一)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核算方法的“二元制”

深入研究分析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逻辑思维是为能够熟练使用会计核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建筑行业因为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故而便是逐渐形成其内部会计核算方式特殊性的存在。此外,建筑企业的总体收入、总成本以及总体利润都是以企业所签订的相关合同为基础而自动形成的具有可预估性的建造合同。从表面来看该成本在每月月末进行核算时真实有效,但是从利润率预估性的角度来看,该建筑企业的成本则是符合权责发生制当中的每月营收收入的标准,并具备可调控的灵活性,同时还和A方所给予的全面真实有效的工程结算也就是常说的主营业务收入相区分,从而便是形成自主的可预估收入,但是也是出现建筑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和所上交税收的不真实的情况出现。最后在该项目完成并对其开展相关的结算工作,便是会对原有的流程当中所涉及各项结算进行冲销,故而导致的结果便是产值虚构和利润不符合事实,并使得相关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随之增大。以及造成建筑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相关账目混乱,这也便是对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二元制”核算方法的解读。

(二)建筑企业所应当上缴的税款

根据相关定义可知,营业税的概念是国内的应当缴纳相关类型的税务,转让企业内外部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或者将要售出的固定资产等。而且建筑企业在上缴营业税的时候,本应当在纳税期间进行申报纳税工作,但是由于其所处于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所需要操作的程序的问题,因此便是使得税务机构和相关纳税人选择按次申报,也就是为购买者开具相关发票的时候所申报的营业税和附加税。最终便是形成建筑企业实际上缴的营业税和根据所签订的建造合同当中的计提税金共存于财务部门的账务当中。但是增值税的含义主要是指在流通当中的商品或者劳务上增值额进行征税,特别是我国增值税系统建立健全之后,建筑企业在内部逐步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便是有助于再内部逐步实现以票控税的目的,从而便是通过增值税发票来创新会计核算。

(三)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二元制”对现金流的影响

现阶段,由于建筑企业内部现金流是根据发票来运转,在总承包获取的相关资金之后,转分包的时候所获得现金收入都必须给A方开具发票,从而便是造成所签订的建造合同当中财务账面上的营业收入和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较大,同时在建筑企业内部财务分析的过程当中,导致现金流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故而也便是对营业收入造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但是无法忽视建造合同所拥有的作用。其局限便在于所发挥的平台只能存在建筑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的账务表面以外的计划或者决策等实践管理当中。其也不是要求在精准性较低且严谨性不高的会计核算当中,因此在处于增值税税收征管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应当舍弃建筑合同,从而有助于创新二元制核算方式,最终便是将现金流对财务分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也是能够有效的防止建筑企业收入和现金流之间的差距越发较大的情况出现。

二、针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二元制”所提出相关措施,并以房建项目为例

(一)收入核算方式逐渐朝着改革的方向发展

在营业税的征收的背景之下,一般是根据我国建筑企业之间最为常见的建造合同的核算方法为依据,因此便是在开展核算营业收入工作的时候,主要是以先前任何一个月所产生工程施工成本占据总成本的比重来确定收入核算的标准。同时其相关的核算方式也是需要随着改变。除此之外,在2016年5月1号我国政府开始在各行各业当中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根据所签订的建造合同的收入计提税金或者根据交易方所确认的工程结算计提税金,因此则是需要将内部工作方式转变为商业之间交易所使用的方式,其主要是将所承担工程量当中所产品,在工程量完成之后也便是该商品能够成功的被销售出去,这样便是符合国家所出台的营改增政策的相关规定,从而也是有助于建筑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税务负担,最后促进其良好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关于建筑企业成本确认核算

一般来讲,建筑企业成本主要由四大类所构成,但是也是可以称作由三大类所构成,这主要是因为难以界定劳务成本和工程分包成本在分包合同当中所签订的实务操作的概念。根据相关调查所知,建筑企业成本主要是由材料成本、专业工程分包成本、劳务成本以及租赁成本等构成,且其占总成本的百分比分别是38%、31%、25%以及7%。因此便是从这类成本构成当中所知,因为建筑企业自身所消耗的成本特殊性从而便是产生了成本在会计核算当殊性。同时在尚未进行营改增的情况下,按月进行摊销的方式在成本核算当中确实有效,但是在我国进行营改增之后,便是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此外,根据对某建筑企业的各项原材料占原材料的比例分析所知,钢材为46%。商品砼为42%,油料化工为3%,五金为2%,砌块为2%。虽然这些属于主要原材料,但是却拥有比易耗品更低的价值。譬如:商品砼一旦被买进之后,就必须使用,无法进行周转。否则就是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因此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具体核算方式阐述如下:

首先:确认建筑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情况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购货款

其次,领用

借:工程施工-直接材料

贷:原材料

“营改增”下,建筑行业材料成本的核算可转变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购货款

或者分为两步核算:

第一步,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购货款

第二步,每月及时进行摊销 :

借:主营业务成本- 直接材料费用

贷:原材料

(三)每个月工程项目所获取的利润核算问题

根据A方所按照节点来确认的收入减去直接发生的成本、相关管理费用以及所应当上缴的税金。以便于直接确认公司所获取的净利润或者项目利润。同时也是有助于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对内部账务有着全面的掌握,也是避免出现内部相关人员私自挪用公款的情况。

(四)关于按照建筑企业相关税收征管和现金流量二元制相关的解决措施

在我国逐步向各行各业当中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建筑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二元制解决措施当中已经逐步降低对建造合同的依赖性,同时也是根据其真实的收入来计提相对应的增值税以及原先的附加税种,最终便是实现了税收征额的高度统一的目的,并将原先税务计提和二元制之间混乱情况真正区分开来,这样便是有助于建筑企业减少面对税务风险的概率,同时也是逐步实现建筑企业以票控税的目的,以及也是促进其良好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政府在全国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这样既为建筑企业的财务工作和相关税务筹划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为其带来了挑战,再加上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当中所使用的二元制核算方式在逻辑上处于混乱局面,尤其是建造合同对财务账面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便是导致了建筑企业内部财务部门通过会计核算所得出相关数据出现不真实和有效的情况,从而便是没有有效遵守我国会计相关规定。但是在进行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对营改增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及时的转变其原有的观念,以及及时的调整在营业税下不合理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将现金流和建筑企业真实产值结合起来,这样便是有助于提高会计核算准确性,最终也是促进建筑企业的良好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强强.“营改增”下对建筑业会计核算方法变革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6(7).

[2]杨晓燕.论建筑业营改增后对会计核算及财务指标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

第3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建筑企业 绩效评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经济规模不断的高速增长,人口数量日益庞大,但同时废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也日趋严峻。这一系列的危害不仅让中国,更是让全世界都蒙受着重大的经济损失与健康问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建筑行业作为一个高碳排放的行业,应当充分考虑到低碳政策因素的影响,对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做出调整和改善,以适应新理念、新发展的需要。不仅是为企业自身创造利润,更是服务了社会与人民。

二、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意义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当时已经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威胁。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遏制温室气体的增加再次成为了讨论焦点。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作为、考核办法。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使我国现在的环境恶化状况能得到缓解与改善,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它也敦促着我国肩负起这个责任,全面树立好大国的良好形象,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三、建筑行业特点以及低碳经济关系

1、我国建筑行业的特点

(1)物质资源消耗量大 。据统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成本的三分之二属于材料费;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25%,木材40%,水泥占70%。而中国在钢产量和水泥产量上已经连续十几年世界第一了,因此建筑消耗量之惊人由此可见。同时,这些材料又是高含碳量材料,在大肆修建建筑物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可逆的严重破坏。然而这一现状并不会停止,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个比例还将扩大。有限的资源但是不断发展的产业必将给国家、人民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不堪的重负,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寻求一条低能耗、低碳的发展道路已经刻不容缓。

(2)我国建筑大多都没有采用节能设计。中国现在每年都会有几十亿平方米的新增建筑面积,越来越多的高档写字楼和住宅公寓拔地而起。和传统的建筑物相比,现在的高楼大厦都有着时尚复杂的设计。例如,大厦都使用美观大气的落地窗,从而导致整个楼宇成为一个密闭的空间,只有采用中央空调来更新室内空气。不间断的使用中央空调极大地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拥有很大导热系数的落地窗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这些设计使用的材料也都是高能耗材料,进而导致温室效应越发严重。对比发达国家,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推行节能住宅是欧美国家当前推行城市低碳化的一大热点。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国同样应该大力倡导低碳设计,全面树立好负责任大国形象。

(3)与国家经济政策紧密相联。目前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高碳”为主,高能耗、低效率。低碳经济被纳入我国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十二五”期间正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政府会有针对的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从而实现经济模式上的一种转型。因此中国建筑企业的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需要用低碳思维去重新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问题。这样做既能应对以后更加严厉的环保和低碳政策,也能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同时还能满足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住宅和服务的购买倾向。

2、低碳经济对建筑行业的要求

基于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各项国家政策的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建筑行业应该积极改革,从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的盈利上转变为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经营模式。低碳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强调可持续发展,倡导节能设计,推广节能住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并不能以牺牲建筑本身功能为代价,否则就要回归原始社会,也就失去了低碳建筑存在的意义。并且一个真正节能生态的设计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明确说出整个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投资额度和回收年限。因此,结合低碳经济相关概念,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将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建筑建设的新标杆。低碳建筑对建筑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成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建筑企业的绩效评价也应该采用新的思维和方法。

四、低碳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绩效评价指标

1、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

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1999年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体系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在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做出评价。使得企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

但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单纯的用这些指标来评定企业的绩效已经不太适用。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更完善的指标体系。

2、低碳背景下改进的绩效评价指标

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测评,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以及新时代的要求上来看,还应该增加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两个方面的评价:

(1)社会效益

低碳住宅推广率:由于是建筑行业,所以从行业特色出发,目前国家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的节能住宅,因此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可以反映为低碳住宅推广率。

低碳住宅推广率=低碳住宅数量/市场所售住宅

顾客满意率:当今越来越多的顾客在购买房屋时,不仅从美观实用的角度出发,还会综合考虑其是否环保,所以顾客的满意与否也能从侧面评价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并且顾客的意见决定着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顾客满意率=满意顾客人数/总的顾客人数

新领域就业的增长率:由于是比较新的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势必解决一部分的就业问题。

就业的增长率=去年建筑业就业人数/今年建筑业就业人数

(2)环境效益。节能材料利用率:是指企业在建设房屋时,所用的材料中低能耗材料所占比例。

节能材料利用率=节能材料使用量/所有材料使用量

二氧化碳排放率:建筑行业是高碳消耗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对于社会和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这个指标是衡量企业是否低碳的主要指标。

二氧化碳排放率=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原材料量

污染治理投入率:企业应当在经营的同时,加大对污染治理的投入,这样更能赢得社会的认同,让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污染治理投入率=污染治理费用/年收入

3、低碳背景下的综合指标体系

保留传统的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对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评价,建立了一个低碳背景下建筑企业指标评价体系。

五、各项指标的权重问题

各项指标建立以后,企业需要设置一个权重,来比较哪些指标相对而言更加重要、更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使得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更加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比较流行的权重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调查问卷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最适合用来分析企业的绩效评价权重问题,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针对此文的绩效评价指标,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层次结构模型。

然后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对比之后,然后按9分位比率排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优劣顺序,依次构造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为了从判断矩阵中提炼出有用信息,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就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针对某一个标准,这里选择几何平均法,我们设矩阵A中的元素分别为m1、m2、m3。然后先计算判断矩阵A各行各个元素m的乘积,然后再计算m的n次方根,最后再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该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向量。

六、结语

低碳经济给建筑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责任,同样也有很大的机遇。在传统的企业绩效指标上构建新的指标,不仅评价了财务状况还兼顾了环境与社会责任,这对企业以后的战略发展都会有一个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龙昀光、王维新、周露昭、秦丽:低碳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2] 陈素琴、王晨: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3(7下).

[3] 贾媛: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4] 秦毅军:石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J].当代经济,2013(12).

[5] 吴必龙、李颖:借鉴德国思考我国节能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06(9).

[6] 逯晶晶:钢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2(5).

第4篇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虚拟住宅企业;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每个企业都面临着重新认识自身的外部竞争环境、重新理解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如何取得竞争优势的问题,企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同样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而与此同时,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反应及柔性结构却日显重要,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更强。住宅产业是个系统,是客观存在的一条供应链,在这条供应链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单靠某个企业、某个环节的改变是不可能使整个住宅产业得到根本性的变革,也不可能实现住宅产业化。从这个背景来看,住宅产业体系需要重新整合、集成,而构建住宅虚拟企业是其中的突破点。

二、虚拟住宅企业的含义

虚拟住宅企业指的是开发商、建筑企业、建材企业、设备部品制造企业、装修企业等住宅相关企业,为了适应住宅市场快速、多变的需求,采取优势组合策略,充分利用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手段,进行彼此间的协调合作,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个性化的住宅产品,以满足顾客要求的一种住宅企业组织模式。

虚拟住宅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组织构成的动态性。虚拟住宅企业是一个为实现市场机遇而临时组成的具有企业功能的组织,它不同于以资产为纽带构建的企业集团,后者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一经组建不会随着某项任务的完成而解散;而前者是以某个住宅开发项目为基础构建的,该项目完成虚拟企业将解散;(2)资源的互补性。虚拟住宅企业中的各个独立的企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住宅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为虚拟住宅企业贡献出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构建实现市场机遇所需的所有资源,产生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3)电子信息网络的依附性。通过电子信息网络,把住宅产业化项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商、项目策划咨询企业、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材料及部品设备生产和供应商、市场营销中介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等各参与方联系在一起,减少信息的过滤,提高企业执行力,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三、虚拟住宅企业组织结构与运作管理

1、虚拟住宅企业组织模式,传统组织模式中参与住宅开发建设的各方往往更多地关注各自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少从住宅产业化的全局出发考虑问题,而且在全过程中由于沟通不够,信息不灵,导致各方之间缺少协调与合作的氛围,不利于产业化目标的实现。而住宅产业化虚拟组织却能通过有效的协作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实现各成员企业的共赢,而且有利于产业化整体利益的实现。

住宅虚拟企业需要一个起盟主作用的主体企业,由主体企业通过产业供应链的整合,主导整个住宅虚拟企业,对整个住宅虚拟企业的形成、运作起领导核心的作用。由于房地产企业掌握土地、市场和顾客,在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比较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最有条件发展成为住宅虚拟企业。虚拟住宅企业的盟主相当于住宅企业的经纪人,是市场机遇的发现者和虚拟企业的组建者。当开发企业发现市场机遇后,便对虚拟工业群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作为其成员企业,从而为将要开发的项目构建出一个企业动态联盟。组建后的虚拟住宅企业是一个以市场机遇为前提,以业务过程为核心,层次多、规模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信息繁杂,但组织有序且功能综合的复杂系统。在虚拟住宅企业的运行过程中,除了利用信息电子网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和协作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部门,来专门负责协调虚拟住宅企业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协调部门可以由盟主企业和成员企业共同推选人员构成,或者委托监理部门负责。

2、虚拟住宅企业运作机制。虚拟住宅企业的运营程序是处于核心组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咨询公司在对市场需求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虚拟住宅企业数据库中查找出与市场需求最接近的标准设计方案。通过网络平台,一边向设计企业下达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的修改任务书;一边组织部品部件供应商、施工企业进行与标准化方案无差异部分的运输、建设;同时通过咨询公司各种营销渠道进行住宅的销售。待设计企业成员修改好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后,部品部件供应商按改好的设计进行剩余部分的生产,并及时送往施工现场,交于施工企业进行装配住宅施工。工程验收后,核心组织协调的物业管理公司按标准负责物业服务工作。在运营完若干个项目后,网络事务中心通过协议中设定的指标综合评价虚拟住宅企业组织结构和成员能力上的问题,重新设置组织结构和帮助合作伙伴,改进或重新选择新伙伴等方式进行虚拟住宅企业的优化,逐步实现整个住宅产业链的流畅。

3、虚拟住宅企业管理方式。虚拟住宅企业的运作过程就是重组、配置、管理成员企业核心资源的过程,整个运营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智能化管理为依托,对虚拟住宅企业的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和整合。与组织结构相适应,虚拟住宅企业的管理方式也要相应出现改变。传统管理理论侧重于公司内部关系的管理。虚拟住宅企业的管理核心问题则是重塑企业间关系。同传统的住宅企业的管理方式相比,虚拟住宅企业的管理方式将出现较大的突破:

首先,它实现了并行化管理取代顺序化管理,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网络和普遍采用的视窗工作方式,使得工作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接近不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样,工作可以有顺序化向并行化发展。这不仅意味着各环节、各职能部门可以同时运转,而且意味着他们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有效的协作,这种方式可以基于统一的数据资料库,并在组织机构中建立特定的响应程序,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

其次,集中与协作管理方式取代命令与控制管理。虚拟住宅企业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它是敏捷思想指导下的组织管理行为和市场竞争战略。虚拟住宅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不仅仅是技术配置、工厂布局和组织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工程问题,而是需要一种能够迅速实现组织、人员和技术的有效集成,获得竞争力的新型的工业工程方法。传统的线性设计模式无法适用于具有变结构、开放性、自组织等的复杂系统特征的虚拟企业。

第三,利用虚拟企业模式,重构企业供应与销售渠道。供应和销售渠道不畅是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于供应渠道,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可以通过联合组建虚拟企业的形式,统一向原材料供应商订货,这样不仅可以

享受更大的价格优惠,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省订货承包额,对保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十分有利;对于销售渠道,可以让企业内部的销售部门独立出来,完成企业的销售职能,使总公司的销售职能虚拟化,也可以与同行企业或经销商共同组建虚拟企业,使不同区域或不同优势的销售网络得到共享,达到扩大销售、降低费用的目的。

四、构建住宅产业化虚拟组织的建议

任何新的模式在应用时都会面临许多困难。住宅产业化虚拟组织模式的构建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将住宅产业化的特殊性与虚拟组织模式的构建经验相结合。为住宅产业化由传统的组织模式向虚拟组织模式过渡营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我国现阶段在构建住宅产业化虚拟组织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破除传统观念,更新思维方式,虚拟组织在组织结构等方面相对传统组织有着巨大的突破。住宅产业化要运用虚拟组织,必须首先突破现有的习惯于建立完整组织结构的观念束缚。应借鉴虚拟组织的思维方式,即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实现合作竞争的双赢局面。

2、精简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虚拟组织利用组织结构虚拟化的特征省去了传统组织的部分组织环节,使组织结构精简,提高了管理效率。为解决我国住宅企业长期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我国住宅产业应减少管理的层次,合并中间组织结构,以少层次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取代多层垂直型的组织结构,进而增强组织机构的适应能力,提高管理效率。

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 营改增 建筑企业 财务管理 影响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两税制已经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重复缴税的情况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一次,这就需要改革税制,所以,一税制改革必不可少,将会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建筑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还要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财务管理,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建筑企业推行营改增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两税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通过采用营改增的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税收深刻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因此,建筑企业为了减少税收对它造成的影响,企业往往会筹划纳税的方式,降低税收的支出。但是,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企I却无形中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很难大幅度降低税收费用,所以,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这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有效降低了企业纳税的费用,企业可以将更大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大大提高 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背景下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积极影响

1、避免企业重复征税,减小企业的压力

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前,我国实行两税并行制,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它一直推行营业税,其税率比较高,这就加大了建筑企业的负担。我国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有效降低了建筑企业税负的压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2、完善企业资产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建筑企业在推行营改增之后,其为了减少增值税的总额,会采取增加进项税的方式,因此,企业就会寻求更多可以抵扣的项目。所以,企业会寻求购置新的设备,从而可以获得进项税的发票,这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机械化水平,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3、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我国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指出:对于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纳税人可以从销项税额中对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更新硬件设备,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当企业全面扩围之后,由于转让无形资产也需要缴纳增值税,因此,这就推进建筑企业的技术革新,加大研发的力度,积极进行创新,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推进施工企业的精细化发展,实现专业分工

建筑企业在推行营改增之后,避免了重复缴纳增值税的问题,企业各项环节都可以实现增值税抵扣,保证了上下游链条的统一,可以推动企业的精细化发展,在企业中实现专业化分工。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负面影响

1、加大了建筑企业的资金压力

建筑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工期往往比较长,经常出现拖欠工程款的情况。企业不仅需要缴纳增值税,还面对着工程款项拖欠的压力,而且,企业和供应商会签订买卖合同,但是由于其资金短缺,导致交款的时间拖延,因此,企业不能得到增值税发票,所以,这就导致了资金的流失。

2、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

过去,建筑企业一直施行营业税,这种收费方式比较简单,缴纳时核算即可。但是,在推行“营改增”之后,缴纳环节变得复杂。增值税发票的日常开具、抵扣等都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手续,而且更为严格。因此,建筑企业就需要强化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这一系列的工作,从而可以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所以,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

3、“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的税负增加

从理论上来说,建筑企业在采取“营改增”政策之后,其税负将会大大降低。但是,对于我国很多建筑企业来说,他们采取的管理方法比较落后,管理比较松散,从而导致忽略了对进项税额的管理。在建筑企业中,企业可抵扣成本中的部分支出不能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再加上由于建筑企业为了获取增值进项税,购置了大量的设备,增加了成本,很多企业的税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

4、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容易中断增值税抵扣链条

对于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主要采取承包责任制,建筑施工企业在获得资质之后,会将各个环节的施工任务承包给下属的施工单位,因此,这就导致了资金、货物的流向的不一致,从法律来说,这违背了增值税抵扣的要求,从而中断了增值税抵扣的链条。

5、政策衔接的难度加大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施工的周期通常比较长,因此,很多在建设中的工程不能随意更改,因此,在施行“营改增”政策之后,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衔接难度。很多企业的工程款项拖欠很久,但是几乎没有进项税额扣除,从而加大了资金周转的难度。

三、新时期背景下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

(一)强化对“营改增”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

在施行“营改增”策略之后,面对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建筑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在推行该政策之后,建筑企业的纳税人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财务人员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要逐渐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其次,采取管理人员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纳税筹划工作,保证税制的衔接工作。

(二)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

在推行“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要想实现抵扣,就要获得专用的增值税发票。所以,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他们要重视对专业发票的管理。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强化员工的思想意识,将增值税思想贯彻始终,认真负责对待发票的数量、时间等一些问题。同时,企业要依据自身的情况,在不违背国家营改增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恰当的增值税发票管理条例,保证相关人员按照规定工作,切实强化发票的使用和管理。

(三)加强纳税筹划,减轻赋税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如果企业重视纳税筹划,并且进行了合理的筹,则企业将会有效降低税收,如不能进行合理的筹划,则可能会增加税负。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企业需要明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减轻自身的赋税,所以,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共同商议,尽可能抵扣进项税,从而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另外,企业为了减少进项税额,可以通过一定的劳务购买,合理进行税收的筹划,以便可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四)规范企业施工的过程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项目部门和施工班组都是临时搭建的,因此这可能对后期的协调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施工需要购买重要的建设材料,还需要很多周转材料。这些工作都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来完成,而不是临时施工队伍。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在购进施工材料时,可以向供货方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可以进一步规范施工作业的行为,减少企业的税负。

(五)完善企业财务报表的列报

建筑企业在采取营改增政策之后,会计的换算项目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的业务处理步骤发生了转变,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愈加复杂化。而且,企业采取人员不能依据以前的报表进行编制。所以,这就要求他们适应税制改革的要求,完善报表的列报编制过程,有利于保证财务信息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提高,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变。国家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有效降低了企业纳税的费用,企业可以将更大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也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企业要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完善企业财务报表的列报,进而使企业可以进一步减轻税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1]余建华.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5,01:18-20

[2]周文霞.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当代会计,2015,12:37-38

第6篇

【关键词】 湖北省 建筑业 产业竞争力 对策建议

促进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业是湖北经济的重要支柱,纵观湖北各大产业,唯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社会需求旺盛,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大,且近年来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最具增长潜力。“十一五”期间,湖北建筑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结构改善,效益提升,活力增强,顺利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建筑业生产步入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性轨道。“十二五”期间,若对湖北省建筑业创造条件,精心培育,正确引导,有望成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成为促进“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增长点。

一、湖北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估

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中,由包括建筑业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组合而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比其他竞争者更有持久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一个地区的建筑业竞争力是该地区建筑业整体能力的体现。本文运用SPSS17.0 Statistic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构建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湖北省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1、指标选取

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和数据的可得性,从现行建筑业统计指标中选取15个指标,作为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评估因子,选取结果如下:X1:建筑业总产值(万元);X2:建筑业增加值(万元);X3:承包建筑业企业单位数(个);X4:承包建筑业从业人员(人);X5:签订合同总额(万元);X6:劳动生产率(元/人);X7:企业总收入(万元);X8:企业资产(万元);X9:企业利税总额(万元);X10:产值利税率(%);X11:资产利税率(%);X12:总产值增加值率(%);X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X14:技术装备率(元/人);X15:动力装备率(千瓦/人)。

2、因子分析

(1)确定因子分析是否可行

运行SPSS17.0 Statistics软件进行对所选取样本数据进行KMO和 Bartlett的检验,KMO检验值大于0.5代表可以做因子分析。分析中的KMO值已达到0.767,说明这15个指标不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值为876.888,自由度为105,达到显著程度,证实相关矩阵间确有共同因素存在。运行SPSS17.0 Statistics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原始数据,即2008年各省市区建筑业主要指标进行计算,显示指标间的共同性结果比较科学。

(2)确定因子个数

由样本方差得到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以确定公共因子个数,通常要选取的主因子数所反映的信息量要占到原数据总信息量的80%以上,即选取若干个主因子使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并且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从本次数据中找出前3个因子为公共因子,这3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高达84.152%,说明这3个公共因子包括所列15个指标的绝大多数信息,能够反映原来数据的基本结构具有显著代表性。因此,可以用这3个因子来评价全国各省市建筑业的竞争力水平。

(3)定义因子变量

运行SPSS17.0 Statistics求得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最大迭代次数为25次,以达到一个变量尽可能仅与某一个因子相关,并得到公共因子旋转载荷矩阵,从而确定公共因子与各指标变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各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得出F1、F2和F3三个公共因子:F1集中了建筑业总产值、企业总收入、建筑业增加值、签订合同总额、企业利税总额、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承包建筑业从业人员、企业资产、承包建筑业企业单位数、建筑业增加值率这10个指标,反映了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称F1为规模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57.3%。F2集中了资产利税率、产值利税率2个指标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建筑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可称F2为效益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8.199%。F3集中了动力装备率、技术装备率、劳动生产率这3个指标,反映了建筑业的技术因素。可称F3为技术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8.653%。

(4)计算因子得分与排名

运行SPSS17.0 Statistics得出成份得分系数矩阵,确定三个因子F1、F2、F3在15个不同指标上的权重,计算不同省市的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假设总得分F总中主因子F1、F2、F3的权重分别为w1、w2、w3,在本次分析中以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计算公式为:

F总=w1F1+w2F2+w3F3=0.6809F1+0.2163F2+0.1028F3

在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中,得分数值越大,代表竞争力越强;正值表示其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之,负值则表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用SPSS17.0 Statistics软件得出总得分和总名次,即2008年全国31省市建筑业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序如表1所示。

3、分析结果

以上评价模型是从规模、效益、技术三个方面对建筑业竞争力做出综合评估,并由此得出的各因子和总体竞争力排名。2008年,全国建筑业发展综合得分前十位的省市是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湖南、北京、河南、湖北和四川。其中,江苏和浙江始终占据前两位。排在第二梯队的是山东、广东、上海、湖南。排在第三梯队的是北京、河南、湖北和四川。湖北省属于第三梯队,竞争力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低于江苏和浙江第一梯队水平。

在F1(规模因子)上,江苏和浙江两省遥遥领先,建筑业最发达,总产值均超过8000亿元,两省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7.01%,超过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4,是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的3倍之多。建筑业的发展规模除了与一省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拥有一批全国叫得响、有实力的领导型企业有关。

在F2(效益因子)上,湖北省因子得分-0.112,排名第18,低于全国中等水平,与第一、二名的黑龙江和内蒙古相差甚远。首先在专业结构方面,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占到88%,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只占到12%,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效益不高的房屋和土木工程行业,同质化严重,而技术含量高、利润相对丰厚的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明显偏低。其次在资质结构方面,2008年全省共有建筑业企业6876家,特级资质企业3家,一级资质企业216家。资质以下企业近4000家,完成的产值只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4.2%。一大部分企业几乎无事可做。再次又存在总承包企业过多,而一些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过小过弱的问题。

在F3(技术因子)上,名列前茅的是天津、上海、北京,湖北省得分0.606,排名第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一线城市天津、上海和北京有不小差距,得分仅及天津的五分之一。首先是由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截至2009年末,湖北省建筑业从业人员146万人,其中技术人员较少,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涉及大项目、大工程、高技术等高要求的高级专业人才相当缺乏。在现场作业的人员中,普遍存在文化技术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而且一些建筑企业人才观念比较陈旧,重使用控制,轻开发培训,致使部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其次是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湖北省的一些建筑企业虽然在一些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超长距离隧道及特殊建设领域有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但大部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实力较弱,粗放经营。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没有热情,对科技创新投入较少,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与发达省份相比有明显差距。“十五”期间,湖北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立项111个,同期江苏省是584项,而且还有13项被确定为国家立项。2007年湖北首次评审通过44项省级工法,向建设部申报国家级工法16项,通过6项。而同期江苏省则评审通过了165项省级工法,其中11项被评为国家级工法。

二、对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的商业环境

企业是湖北省建筑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完善的市场体系则是重要的途径。只有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企业,湖北省才称得上真正的建筑业强省。因此,要做大做强湖北省的建筑业,关键在于企业,着力点却在政府。第一,完善现代建筑市场体系,构建开放、规范的省内市场。政府必须深刻剖析产业经济诸多问题的内在本质,进一步放松管制,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竞争。第二,增强政府服务能力。政府管理既要有所不为又要有所为,从市场领域逐步退出的同时,要审慎科学选择重点环节和内容,加强管理和干预、引导和支持力度。第三,发展建筑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突出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协会发挥监管协调作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系,更加注重专家审批,提高资质评审的合理性,规范市场准入制度。第四,改善建筑企业营业税的征收方式,消除征收数额和征收方式不符合建筑业企业实际情况的现象,避免重复纳税,解决税负重的问题。引导企业健全财务制度,按“查账征收”的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首先利用湖北省央企数量多、质量好的优势,积极培育建筑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较为集中的产业结构。挖掘省内央企的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知名度,打造建筑业“鄂军”新形象。充分发挥央企技术强、承接项目能力强的优势,让“湖北建筑”成为一个活跃在中高端市场的品牌。其次搭建本地企业和央企之间合作平台,通过央企之间的协作改善运营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将对本地优秀企业的激励提上日程,效仿江浙两省政府对优秀企业提供明确的物质奖励或项目奖励。面向高端市场,通过改造或重组整合,发展一批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优势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为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在税务征收、工商管理、劳动监察等方面给予更加便利及时的服务,尽量简化各种手续。最后政府适当提高行业准入,减少企业数量,限制过度竞争,提高行业集中度或行业适度自然垄断程度,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湖北省建筑业整体的竞争力。要打破要素市场中的各种壁垒,让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能无障碍地进入和退出市场,使资源配置市场化,行业规模趋于合理和稳定。

3、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技术竞争力。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竞争层次和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明确工程技术发展方向,提高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化水平和工程应用水平,完善科技研究开发体系,推动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建立研究开发专门机构,落实研究开发的发展基金和专项基金。促使各类专业工程公司以专业产品体系或工艺的研发为核心竞争力,形成产品或工艺研发、工程设计、施工安装一条龙专业服务。第二,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和资本运营能力。及时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改变建筑承包内容和运作方式。引导企业研究建筑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支持企业组成联合体承担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鼓励和支持省内优势企业与中央企业建立经营协作关系,借助央企平台开展跨地域、跨行业、跨专业的多元化、一体化产业协作。第三,提高适应新时代环保理念的技术,实现可持续建筑。推动高新技术与产业有机结合。积极推动以信息技术、项目集成化管理技术、绿色施工技术、新型工业化技术以及环境生态技术改造建筑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快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储备高端人才

加大对决策层、管理层、技术人才和作业层四个层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培养和吸引懂技术、通经济、会管理、熟法律的复合型和国际性人才,将人才视为湖北省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理想,造就一个建筑业企业家群体,使湖北省建筑业成为由优秀企业家支撑起的产业格局。充分利用湖北省人才众多,高校广集的优势,搭建企业和高新合作平台,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搭建畅通微观机制。积极为将要到来的作业人员短缺的现象未雨绸缪,培养和储备建筑施工的蓝领工人,改善蓝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蓝领工人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5、加大对外埠市场的拓展,支持建筑业开拓海外市场

首先,加大对外省市场的拓展力度、放眼全国市场。抓住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关键时期,定位于技术水平高、收益好、社会影响力大的项目,充分为葛洲坝、中建三局等专有技术强的企业开拓国内市场铺平道路,牵线搭桥。发挥和保持湖北省在建材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加大对湖北省建筑业的推介和带动。其次,支持企业“走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建筑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促使企业用市场因素来驱动自己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扩张,放开海外经营权,减少对外审批程序和环节,打通国内外的管理环节,鼓励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最后,建立国际工程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养,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政策法律、宏观经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协调创新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6、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加快湖北省建筑工业化步伐

推进建筑工业化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湖北省建筑业生产和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道路。

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湖北省建筑工业化步伐。提高建筑业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推动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促进建筑业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构筑湖北省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新型建筑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辉华、王孟钧、彭庆辉: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22).

第7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随着特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特色发展也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作为建筑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专业特色建设刻不容缓。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特色专业的内涵来讨论建环专业的特色建设。

一、特色专业内涵及其建设的重要性

1.特色专业内涵解析

所谓的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一定的k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育目标等方面上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且已经有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

2.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社会对特色专业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提出,特色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自我国的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就全面带动了各行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的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标准,使得各大教育大众化的高校的毕业生面临更严峻的就业问题。为了培养出特色的人才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

各大高校要注重特色专业发展,且在特色专业建设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培养学生的特色发展能力;高校对特色办学的需要。对于社会来说,特色专业是正常发展的必然需要,但对于高校来讲,迎合社会需求是一方面,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推动了高校的特色办学。建设高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高质量人才、特色办学的重要措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为可持续办学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基本原则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项目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以满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成为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中心为导向,结合现达的科学技术,打造建环专业品牌;以“专业化、优越化”为办学原则,以熟悉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结合创新思维并为建筑工程行业做出贡献为基本专业要求,实现建环专业的优越性。

2.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市场的需要,同样,市场也需要建环专业人才的补充。但更多的是,市场需要作为建环特色专业建设的导向,对建环特色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故而建环专业的特色发展,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来培养专业的人才;不断完善,稳定发展。每一个专业的特色建设,都需要逐步积累式发展,切不可跳跃式发展建设。一个特色专业体系是需要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稳定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而非突然间的飞跃。与此同时,其发展还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完善,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

创新建设,特色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建环特色专业建设也不例外,其建设需要依靠创新的思维,其发展需要不断的大胆实践。由于建环专业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并不完善,如若推动其全面发展,就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开创自己的专业特色,打造独特的建设体系,力求创新性特色发展。

三、推进建环特色专业建设的措施

1.建设专业前先深度调研

从本质上来看,调研工作无非是为了确认专业目标而开展的研究性及分析性工作,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需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综合探讨其他学校的发展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专业发展前景与其他学校发展进程的总结性判断。首先,要从我国的建筑环境专业入手,对其进行细化了解,确认该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毕业生就业前景等问题。

其次,在充分掌握该专业的情况后,需要对专业建设方向进行调整,优化建设结构,在确定专业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化的调查就研究。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深入调查实际上需要借助外部的专业力量到发展速度较快的学校中进行实地考察及发展进程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信息及数据的收集,其中涵盖着教师队伍建设及课教学资料等内容。这样就能够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及发展提供重要依据,而学校也可以在结合自身创新实力的同时,创建出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新型建筑环境专业。

2.深度调研后的可行性分析

调研的目的就在于研究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所以在深度调研过后,学校要组织各领导阶层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可行性评估。经过分析与评估之后,如若评定学校没有足够的能力建设建环专业,就要从学校的根本教育能力抓起,切实的提高教育水平。如若评定建环专业建设可行性较高,则要开始各种相关的专业建设的准备工作。

3.壮大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壮大对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来说至关重要,在学校的发展中离不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建设,而强化师资力量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程”。虽然专业的设置与学校的洞察力密切相关,但是只有教师水平达到既定标准,才能推动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及专业水平都需要结合专业形势,不断优化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能够直接影响专业专业及发展规模,相对的师资力量也就能够展示出高校建筑环境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师资力量的建设对建筑环境专业的夜色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在推动建筑环境的特色专业建设时,要从教师团队的实际情况出发,稳抓稳打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特色建设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吸引年轻的、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强的教育人才到我校任职,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不断接受在岗继续教育,深化知识认知结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教师派到国外留学、深造,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将年轻教师的提拔及培养工作重视起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充分发挥园丁无私奉献的教学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师团队的任职资质,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师资团队结构,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化提升,从而成为建筑环境专业建设发展的助推力。另外,教师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课程的设计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深化,提高教学质量。

4. 开设实习培训,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所谓的实习培训是指,学校在某一段规定的时间之内,在教师及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进行实地的建筑工程实习。如此一来,高校学生就可以将所学的理论基础,切实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实践基础。开拓学生建筑整体意识,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与团队精神,能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效果。故而开设实地实习是推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措施,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办学特色的竞争,只有重视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建环专业应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规范”的框架基础上,根据建环专业现有的基础和条件 ,通过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与内容设置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 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培养宽口径 、强基础、有特色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