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统计学因素分析法范文

时间:2023-09-25 17:27:47

序论:在您撰写统计学因素分析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统计学因素分析法

第1篇

高血压是成人的常见病,近年来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成人时期的高血压与儿童期血压密切相关,且发现儿童期血压有“轨迹”现象,即儿童期的血压随年龄的增加呈升高变化,但血压所处的百分位数值始终无变化,这为成人原发性高血压源于儿童期提供了依据。我们对东营地区3783名1-6年级的儿童进行了高血压的发病状况调查,并对引起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高危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东营地区城、农两个区域,按统计学方法确定样本总量,并按比例从城区抽取1780例,农区2003例,然后在各区域按照不同年龄组, 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抽样,共计抽取3783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体格检查的测量方法按《中国学生体质调查指导手册》进行,由我科医护人员统一使用经校验的血压计、体重计、身高计。学生在充分休息及精神放松后,坐位测量右臂动脉血压,每人测量3次,取其中最接近的2次数值的平均值作为被测者的血压值。对血压较高者休息20 min后重复测定。高血压评定标准依照美国心肺血液中心推荐的儿童高血压定义:血压值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儿童血压值P90为正常;位于P95 为临界高血压;超过P95为血压高于正常。

1.3 调查内容:采用问卷法进行回顾调查,由家长协助填写,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家庭饮食习惯、父母及祖父母是否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史;儿童一般情况:饮食嗜好、性格、运动情况、睡眠情况、居住条件。

1.4 肥胖的判定标准 为准确表达身高和体重对血压的影响,计算每位受测者体质指数(BMI),BMI= 体重(kg)/身高(m)2 。肥胖评价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中WHO推荐的儿童青少年男女各年龄BMI标准[4]将受测学生分为正常、超重、肥胖3组。

1.5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0.0软件包上机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X 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一般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指标,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之间的血压差异有显著性(P

东营市小学生SBP平均水平为(97.77-11.25)mmHg.DBP平均水平为(61.22±9.26)mmHg。其中男生SBP[(96.65±1119)mmHg],DBP[(60.77±10.59)mmHg],女生SBP[(9906±l1.54)mmHg],DBPE(62.55±9.64)mmHg]。男、女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

2.2 不同居住区血压正常上限儿童及高血压儿童检出:城区儿童收缩压平均水平为(97.80±11.72)mmHg,舒张压平均水平为(60.59±9.57)mmHg,农村儿童收缩压平均水平为(99.11±11.52)mmHg,舒张压平均水平为(61.27±10.39)mmHg。城区、农村高血压儿童检出率分别为3.59%,2.50%。城区检出率高于农区 (表1)。高血压儿童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 =3.90,P

2.3 不同体重儿童高血压患病情况:超重组高血压检出率男2.18%,女7.21% ;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男6.33% ,女145%。肥胖组、超重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儿童。三组之间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其他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关性:对3783例儿童进行了一般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Pin=0.05 Pout=0.01)结果显示,高血压儿童室外活动偏少,父母有高血压,肥胖,在饮食习惯方面存在着偏爱食肉类食物。

3 讨论

儿童高血压作的定义是:儿童经过3次或3次以上按标准方法测量血压[5],正常血压(normotensive)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同性别、年龄和身高儿童血压的第9O百分位(

第2篇

[关键词] 红斑狼疮;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593.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042-0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多系统多器官。随着诊疗水平改善,其预后亦得到显著改善。在长病程的SLE患者中,其死亡原因发生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成为SLE除感染外的另一个重要死因。有学者研究分析发现SLE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不能单纯用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来解释[1-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SLE患者并发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测患者的高危性及防治该并发症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1年本院收治SLE患者100例,其中女91例,年龄10~60岁,平均(31.66±11.63)岁;男9例,年龄23~59岁,平均(43.56±11.78)岁。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推荐的SLE分类标准并排除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作出SLE诊断[4]。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有关化验及器械检查结果,包括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应用水银血压计按标准方法选择右上肢肱动脉处测量血压,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中推荐水平定义高血压标准(1 mm Hg=0.133 kPa)。按照WHO-MONICA方案标准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及心绞痛[6]。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证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皮质类固醇治疗情况、血型、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及有无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等资料(表1)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Forward:LR策略)进行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100例患者中,女∶男=10.11∶1,年龄10~60(32.73±12.08)岁,病程1~144(中位数11.50)个月。未经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有56例,经皮质类固醇治疗未缓解的有31例,13例经治疗后缓解。血型方面:A、B、O、AB分别占22%、30%、41%、7%。共有35例患者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5%,其中脑卒中有5例(占事件的14.29%),冠心病有5例(占事件的14.29%),高血压30例(占事件的85.71%),死亡1例(占事件的2.9%)。

2.2 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分析表明患者年龄、皮质类固醇治疗情况、BUN对患者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相应的回归系数为正,是危险因素。而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缓解与未治疗比较对患者预后影响更大,其相对危险度为170.730。IgM亦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回归系数为负值,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呈负相关。而患者的性别、病程、血型、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IgG、IgA、补体C3、C4等因素对事件发生无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长期血压升高可使血管壁张力增高,血管局部狭窄所产生的湍流和切应力变化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损伤,通过各种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及炎症化学介质,从而参与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对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而动脉粥样硬化为冠心病及脑卒中的病理基础。Framingham研究及其后的多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血压升高为冠心病及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生率之间呈连续、稳定、等级性相关[7-9]。

诊疗水平提高,目前SLE的预后已显著改善,但随着SLE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的危害逐渐凸显出来。1976年Urowitz[10]最早提出SLE死亡率曲线呈“双峰”模式,即早期死于感染和狼疮活动,晚期则死于心肌梗死。Bulkley和Roberts[11]在1975年发表的一项尸检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到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于年轻女性SLE患者中,发现患有SLE的一组16~37岁的女性患者中90%以上存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多项基础研究发现免疫异常在SLE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16]。Manzi及Esdaile的两个研究均发现SLE患者并发冠心病及脑卒中不能单纯用传统的(Framingham)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来解释[1,3]。在本研究中发现患者年龄、尿素氮与其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年龄越大,肾功能越差,其发生率越高。考虑为年龄增长,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而SLE病变多累及肾脏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可继发高血压,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形成恶性循环。SLE活动期未进行激素治疗时,由于出现过多尿蛋白,可能会增加肝脏合成脂蛋白,降低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从而导致血脂水平改变,引起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17-20],而后者升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由于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来控制狼疮活动,而且治疗开始期间通常需要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因此在炎症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进一步升高[21-25],有可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另一方面,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可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敏感度增高,水钠潴留,从而使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皮质类固醇可促进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脂肪动员增加,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本研究中发现患者经皮质类固醇治疗未缓解其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度为未经皮质类固醇治疗的17倍(OR = 17.195)。当狼疮活动得到控制,皮质类固醇逐渐减量甚至小剂量长期维持过程中,先前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血管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时间越长,后期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度越高,本研究中发现患者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缓解其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度为未经治疗的170倍(OR 170.730),为强危险因子,因此要重视皮质类固醇的合理应用。本研究发现IgM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呈负相关,为保护性因子,尚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 Manzi S,Kuller LH,Edmundowicz D,et al. Vascular imaging: changing the face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J]. Lupus,2000,9(3):176-182.

[2] Selzer F,Sutton-Tyrrell K,Fitzgerald S,et al. Vascular stiffness in women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Hypertension,2001,37(4):1075-1082.

[3] Esdaile JM,Abrahamowicz M,Grodzicky T,et al. Traditional Framingham risk factors fail to fullyaccount for 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Rheum,2001,44(10):2331-2337.

[4]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2009. The 1997 update of the 1982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ccessed January 29, 2012. http://.cn/Article/UploadFiles/200908/2009080713115 993.pdf.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onitoring of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MONICA project)and manual of operation[M]. Cambridge,Harvard Unit,Geneva,1983.

[7] Kannel WB,Feinleib M,McNamara PM,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families.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J]. Am J Epidemiol,1979,110(3):281-290.

[8] Neaton JD,Wentworth D. Serum cholesterol, blood pressure, cigarette smoking, and death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verall findings and differences by age for 316,099 white men.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 Research Group[J]. Arch Intern Med,1992,152(1):56-64.

[9] Domanski MJ,Davis BR,Pfeffer MA,et al.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 prognostic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pulse pressure[J]. Hypertension,1999,34(3):375-380.

[10] Urowitz MB,Bookman AA,Koehler BE,et al. The bimodal mortality pattern of SLE[J]. Am J Med,1976,60(2):221-225.

[11] Bulkley BH,Roberts WC. The heart in systemic erythematosus and the changes induced by corticosteroid therapy[J]. Am J Med,1975,58(2):243-264.

[12] Vaarala O,Alfthan O,Jauhiainen M,et al. Cross-reaction between antibodies to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and to cardiolipin in SLE[J]. Lancet,1993,341:923-925.

[13] Amengual O,Atsumi T,Khamashta MA,et al. Autoantibodies against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in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J]. Br J Rheumatol,1997,36(9):964-968.

[14] Shoenfeld Y,Harats D,George J.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antiphospho lipid syndrome: a link unraveled[J]. Lupus,1998,7(Suppl 2):140-143.

[15] Mizutani H,Kurata Y,Kosugi S,et al. Monoclonal anticardiolipin autoantibodies established for the F1 mouse model of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cross react with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J]. Arthritis Rheum,1995,38(10):1382-1388.

[16] Krause I,Blank M, Shoenfeld Y. Immunomodulation of experimental APS: lessons from murine models[J]. Lupus,1996,5(5):458-462.

[17] Davies RW,Staprans I,Hutchison FN,et al. Proteinuria, not altered albumin metabolism, affects hyperlipidemia in the nephrotic rat[J]. J Clin Invest,1990,86(2):600-605.

[18] Kaysen GA,Gambertoglio J,Felts J,et al. Albumin synthesis, albuminuria and hyperlipemia in nephrotic patients[J]. Kidney Int,1987,31(6):1368-1376.

[19] Braschi S,Masson D,Rostoker G,et al. Role of lipoprotein-bound NEFAs in enhancing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plasma CETP in the nephrotic syndrome[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7,17(11):2559-2567.

[20] Joven J,Espinel E,Simo JM,et al. The influence of hypoalbuminemia in the generation of nephrotic hyperlipidemia[J]. Atherosclerosis,1996,126(2):243-252.

[21] Ilowite NT,Samuel P,Ginzler E,et al. Dyslipoproteinemia in ped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Rheum,1988,31(7):859-863.

[22] De Sain-van der Velden MG,Kaysen GA,Barrett HA,et al. Increased VLDL in nephrotic patients results from a decreased catabolism while increased LDL results from increased synthesis[J]. Kidney Int,1998,53(4):994-1001.

[23] Henze K,Chait A,Albers JJ,et al. Hydrocortisone decrease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cultured human fibroblasts and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J]. Eur J Clin Invest,1983,13(2):171-177.

[24] Hirsch LJ,Mazzone T. Dexamethasone modulates lipoprotein meta bolism in cultured human 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s: stimulation of scavenger receptor activity[J]. J Clin Invest,1986,77(2):485-490.

第3篇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属贵州省下辖自治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发展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在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全州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切实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黔西南州仅有的一所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可以为地方高等学校的本科生的培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决策提供参考,从而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缺乏大量的人才资源,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

一、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

《黔西南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至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将从现今的19.7万人增加到26.7万人,人才需求涉及教育、经济管理、电力、煤炭、化工、旅游、医药等领域的近30个二级学科,60多个相关专业。据黔西南州人事人才网上公布的近三年岗位需求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公务员招考岗位为490个、事业单位编制招考岗位835个、企业招聘岗位2200余个、“特岗教师”计划招考岗位1700个;2014年公务员招考岗位为516个、事业单位编制招考岗位789个、企业招聘岗位2800余个、“特岗教师”计划招考岗位910个;2015年公务员招考岗位为476个、事业单位编制招考岗位762个、企业招聘岗位3000余个、“特岗教师”计划招考岗位1042个,其中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有215种、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岗位48种。

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情况对比分析

以黔西南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为例,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就业统计数据来源于院学生科,数据真实可靠)。就业意向的调查针对2013―2015届的数学专业本科生共257人,通过问卷星设置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电子问卷247份,有效率为96%。利用SPSS软件统计出近三届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的理想职业为教师,实际从事教师行业的平均比例为82.70%;有25.58%的学生意向考公务员或其他事业编制单位,实际考上公务员或其他事业编制岗位的平均比例为8%;有18%的学生希望进入企业从事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实际进入企业的平均比例5%为;有8.42%的学生意向自主创业,实际自主创业学生的平均比例为4.30%;有8%的学生意向考研继续深造,实际考上研究生学生的平均比例3%。从表1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近三届的平均就业率较高为96.19%,但就业岗位单一,集中在“特岗教师”上,当特岗教师需求逐步趋于饱和时,学生的就业将会面临极大困难,且从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就业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情况差距较大。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学校层面因素、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可以为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提供参考作用,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

(一)调查统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2013―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毕业生填写)、毕业生评价调查表(用人单位填写)共196份中影响就业的因素做SPSS统计分析,数据来源于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包含党政机关、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其他事业单位及企业等110余所单位。并面向在校大学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及老师、高校辅导员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份,统计出的就业影响因素有70多种,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家庭背景、就业预期岗位、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性格特征、在校期间获奖情况、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然后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归类并参考知网收录文献中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出现的频次从高到低排序统计筛选归纳出8种:性别、家庭背景、就业政策学习、知识与技能、团结协作能力、社会实践训练、生源地、就业意向岗位。

(二)采用Logistic统计回归分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采用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以上8类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就业与否(考虑就业相关度)作为因变量,取值为 0或 l,已经就业(考虑就业相关度)的概率为P,未就业的概率为l-P,以上8类因素为模型的自变量:性别(X1)、家庭背景(X2)、就业政策学习(X3)、知识与技能(X4)、团结协作能力(X5)、社会实践训练(X6)、生源地(X7)、就业意向岗位(X8)。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a为常数项,b1,…,b8为回归系数。

利用SPSS软件进行逐步迭代来选择自变量(即模型需要首先把所有自变量输入模型),然后分别按照0.05移进概率和0.1的移进概率来判断自变量是否移进模型和移出模型,经过4次迭代, 如表2中数据所示,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把显著性值高于0.05的变量剔除,最终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为X3,X4,X5, X6, X8得到回归模型为: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显著性强的5种因素为:就业政策学习、知识与技能、团结协作能力、社会实践训练、就业意向岗位。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建议

通过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个人因素、高校的培养、用人单位的标准、国家的就业政策都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很大,大学生就业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才能达到最优化。

(一)学生个人方面

大学生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首先,在就业前做好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好就业观念,常关注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加强入职前所需的就业能力,锤炼自身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在面对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再次,毕业生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期望值盲目过高的时候,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失去许多良好的机会。端正自身的就业的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

(二)高校培养层面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相关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地方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的农村家庭,受到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进入党政机关和国家机构工作才是正当职业,这样的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宁愿待业,准备下次公务员考试也不愿进入企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现今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的经济转型的“创新潮”,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可以申请2至5万元的小额贷款,到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去开办创新创业项目,即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因素;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12 -02

一、引言

随着传统垂直市场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与区域经济结合将更加紧密,区域集群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在一些区域已有传统产业集群中,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交易方式将会使传统产业集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15年5月7日,国务院今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意见表明,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电子商务准入门槛。目前,在全国各地,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已经开始涌现,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开始萌芽。江浙和沿海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早,现已形成一些较著名的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阿里巴巴也开始尝试与一些区域传统产业集群合作打造垂直产业带。因此,研究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因素,对传统产业集群转型成为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为地方政府制定促进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新建集群提供参考,对促进电子商务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区域电子商务集群研究

Brown and Lockett(2001)将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定义为由一个或多个中介机构连结使用数字功能的企业群落,基于一种新型的电子方式组成的跨组织系统。Dotun.A and Roula.M(2010)将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邻近彼此具有相关性的企业,以电子信息为主要手段,形成聚合来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而产生的集聚。蒋定福、岳焱(2012)认为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或业务上有关联性,将互联网作为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平台,以实现机构或个人商务目标的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集聚体。池丽月(2010)认为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网货供应商、网商和配套服务提供商。陈德刚(2012)对我国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几种发展模式做出了总结,提出了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曹亚景(2010)从国内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区域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及对应的解决途径。然而目前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研究多为表面的概念性研究,缺少定量和深入的研究,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发展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出现。

三、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因素分析

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既具有传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特征也具有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以依托区域优势产业、互联网技术、知识创新为核心,以电子商务方式为手段,完成交易。通过已有文献总结和对目前已有集群的具体调研归纳,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发展因素就目前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政府收益和企业数量、就业人口。

(一)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由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增长率决定,包括对区域内其它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区域商业氛围及区域品牌知名度的正面影响来体现。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与区域政策制定有重要的因果关系,也能直观的表现集群的发展状况。品牌是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集群的竞争力和专业人才也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因此,选取就业贡献、集群竞争力、品牌贡献共同决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品牌贡献与品牌收益有关,品牌收益由区域品牌打造投入决定,品牌打造投入由集群资本总量决定。市场占有率越高,证明该集群的市场竞争力越强。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集群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进而影响集群的竞争力,较高的集群竞争力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需求,交易额的提高会促进系统的发展。集群的竞争力主要由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市场占有率几个方面来体现。集群的创新能力与知识溢出、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有关,呈正向的因果关系。影响集群的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溢出。集群学习能力指单位时间内集群内新掌握的知识,与集群企业数量和知识溢出有关。对市场的影响力指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在整个电子商务市场中具有的地位,在市场中对其它集群或企业产生影响的能力。与集群在整个电子商务行业中交易额所占的比重具有因果关系。

(二)政府收益

政府收益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税收,税收额又由集群内企业数和平均单位企业营业利润来决定,集群内企业的数量由集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减变化来决定。政府从集群中得到的收益的一部分用于新一轮的集群建设投入,包括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除此之外政府还会支出一部分来为集群中新增企业提供支持,比如政府补贴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集群,从而使得集群内企业数增加又进一步增加政府的年税收额。

(三)企业数量和就业人口

集群内企业数由企业的净增加数和企业的净减少数来决定,集群内企业数由集群的最大规模来限制。集群的增加数同时还受政府对集群的投入、平均新增企业费用和调整时间的影响。集群的企业数和企业平均净增长就业人口数直接影响就业人口的增长数,就业人口又进一步影响就业贡献从而影响集群对区域经济贡献的增长率。

四、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系统科学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紧密结合、研究系统反馈结构与行为的一门科学,是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除此之外,也被认为是一个连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本文认为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系统由政府收益子系统、集群企业数及就业人口子系统、集群对区域经济贡献子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图1为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系统图,主要反馈回路如下:

(一)集群内企业增加数群内企业数年税收额政府收益年支出政府年集群支持支出集群内企业增加数

(二)集群内企业数就业人口就业贡献集群对区域经济贡献率政策倾斜集群支持支出集群支持支出占支出比例政府年集群支持支出群内企业净增数群内企业数

(三)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集群吸引投资年资本增长额资本总量区域品牌打造投入品牌收益品牌贡献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增长率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五、结论

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应立足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在建设集群的过程别应该强调本地优势产业在整个集群中所占的比例。将本地优势产业与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结合,实现产品交易方式的转型;集群发展初期政府需要较大的先导性投入,以保证集群能建立并成长起来。随着集群的发展企业已具有一定的实力,政府可以适当减少对集群的投入,防止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和政策保护而对集群的竞争力产生负向影响;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应依托于本地优势产业快速整合优质资源,是供货商、生产过程、物流配送、顾客、广告商之间能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形成真正的一体化供应链效应。

参考文献:

[1]Brown, D.H., Lockett, N. Engaging SMEs in E-commerce: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within e-Clusters [J]. Electronic Markets 2001,11 (1), 52-58.

[2]Ad banjo D, Michael ides R. Analysis of Web 2.0 enabled e-clusters: A case study [J]. Tec novation, 2010, 30(4): 238-248.

[3]蒋定福,岳焱.上海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推进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 (16):129-130.

[4]池丽月.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建设问题探讨[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5):37-42.

[5]陈德刚.我国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3,(10): 75-77.

[6]曹亚景.信息化发展新模式――区域电子商务[J].中国电子商务,2010 ,(04):75-75.

作者简介:

吴先锋,男,四川人,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等;

第5篇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黔南地区城区6所幼儿园3~6岁儿童共1 140名,测量身高、体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参考标准,对儿童体格发育进行评价;采用Z评分方法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 3~6岁男女童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均值低于全国9市城区儿童;各年龄组民族性别之间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低体重率为0.53%,生长迟缓率为2.98%,消瘦率为1.40% ,超重率为24.21%,肥胖率为10.18%。男童肥胖率(9.84%)略低于女童(10.59%);汉族儿童肥胖率(11.07%)高于布依族(5.07%),低于苗族(14.4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独生子女和婴儿时期喂养方式是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父母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是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黔南地区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令人担忧。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关键词】 生长和发育;身高;体重;回归分析;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47-02

为了解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和现时营养状况,探索儿童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和改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为开展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笔者于2006年11-12月对黔南地区4县市6家幼儿园的儿童进行了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黔南州4县市6所幼儿园中的1 140名3~6岁儿童(包括汉族、布依族、苗族及其他民族)及其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童630名,女童510名,男女比例为1∶0.81。

1.2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相关因素调查问卷,调查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情况,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婴儿时期喂养状况、父母关系和谐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等。调查员统一培训,调查表收回率为96.6%。体格测量指标为身高和体重,使用立式身高计测量身高,被测儿童取立正姿势,脱去鞋袜、帽子和外衣,测量结果以cm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1位。采用灵敏度为50 g的落地式杠杆秤测量体重,最大载重50 kg。测定结果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以WHO推荐的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生长发育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采用Z评分法[1]进行儿童营养评价。Z=(实测值-参考值中位数)/参考值标准差。评价指标有:(1)年龄别体重,测量值低于参考体重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WAZ120%为肥胖。

1.3 统计分析 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黔南地区3~6岁儿童体格发育情况见表1,2。

2.2 各年龄组儿童营养异常检出情况 由表3可知,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检出率分别为0.53%,2.98%和1.40%,以上3项指标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95,10.71,6.90;P值均

2.3 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

2.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为因变量,以16个因素为自变量,在16项相关因素中,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分娩方式、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以及婴儿时期喂养方式等9项因素与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3方面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以肥胖为因变量,以16个因素为自变量,在16项相关因素中,儿童年龄、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妊娠时间、分娩方式、生活环境、父母关系、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民族特征等9项因素与儿童的肥胖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2.3.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9项关联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Wald值法,结果显示,父亲文化、母亲文化、独生子女和婴儿时期喂养方式是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分娩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是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黔南地区学龄前儿童无重度营养不良,中度低体重、生长迟缓的检出率分别为0.53%和2.98%,低于宋岚芹[2]报道的3.4%和2.85%以及张晓萍等[3]报道的1.2%和1.1%;消瘦检出率为1.40%,低于张晓萍等[3]报道的1.6%。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和婴儿时期喂养方式。

调查结果还显示,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0.18%(男童9.84%,女童10.59%),高于1995年全国9市城区7岁以下儿童肥胖率(1.76%)[3]以及王雁[4]报道的结果;低于夏国兴等[5]报道的11.3%。超重检出率为24.21%(男童21.27%,女童27.84%)高于张晓萍等[3]报道的8.1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父母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父母文化程度对婴幼儿期的科学喂养认识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特别在合理膳食等方面要给予正确指导,主动干预低体重、发育迟缓、超重、肥胖儿的高危影响因素,以此降低儿童成人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率,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4 参考文献

[1] 黎海芹.儿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2] 宋岚芹.简述中国婴幼儿营养状况.中国妇幼保健,2001,16(10):606-607.

[3] 张晓萍,王树杰,张瑜.沈阳市3-6岁集体园所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抽样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38-639.

[4] 王雁.桂林市城区0-6岁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57-358.

第6篇

【关键词】AITP;CITP;单因素;多因素;血小板峰值;危险因素;预后

在临床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属于出血性病症,多发于儿童时期。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免疫机制和ITP发病密切相关,所以ITP当被称作免疫性ITP。本文,将我院诊治的AITP(急性ITP)儿童分组分析,进而筛选出危险因素,使CITP(慢性ITP)可以得到有效预防。

1 资料和方法

1.1患儿资料 2008-03-29至2013-03-29,在我院确诊并且诊治的从AITP变成CITP的儿童78例,将他们归为愈合组。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年龄:2个月至11岁,人均:4.50岁。与此同时,随机抽选同期患AITP且在急性期中诊治康复的儿童78例为慢性组。在慢性组中,男女之比:50:28,愈合组与慢性组的诊断标准均和血液病学术诊疗建议(1998年修订)相符[1]。

1.2分析方法 1)调查分析。调查因素:个人史、母孕产史、家族史、既往史、家长生活习惯以及家庭住址等,经面对面询问儿童家长之后,将信息填入调查表中。2)实验室分析。经细胞分析仪(sysmex SE-9000)检验血常规,骨髓聚合细胞的具体数目即为巨核细胞在每单位涂片上的具体数目,每单位涂片面积:1.5cm×3cm。经免疫比浊法对补体C3、IgA、IgM水平(免疫球蛋白)进行检验。3)诊治方法。经地塞米松医治,前3d至5d,每日剂量:0.5mg/kg静脉滴注之后,降至每日0.25mg/kg,此剂量持续时间:3d至5d。之后,停用地塞米松,服用泼尼松,在儿童的PLT(即为:血小板)为25×109/L、小于25×109/L之时,增添丙种球蛋白,日用剂量:0.4g/kg静脉滴注,应用时间:5d。在儿童出血明显,且PLT为20×109/L、低于20×109/L之时,输入血小板。4)诊治效果。住院之后,早期的诊治效果可经每日化验血常规、身体检查确定。5)身体预后情况。在出院之后,定期对患儿实施门诊随访,并复查患儿的血常规,整个随访时间持续1年至4年。

1.3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与此同时,经统计软件SPSS15.0予以分析,定量资料:秩和检验[2-3],计数资料:X2检验,分析有意义、可探讨的因素。

第7篇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3;儿童;舟山;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06-03

维生素D是人体发育过程中必需的维生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参与对激素合成及活性的调节,对于甲状腺的功能以及钙、磷等矿物质的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尤其对于婴幼儿,维生素D是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1]。维生素D缺乏能引起发育迟缓以及佝偻病等疾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起骨质畸形。维生素D是在体内经转化合成的维生素类,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较为常见[2],维生素D在发挥生物活性前需要转化为25-羟维生素D3或1,25-二羟维生素D3[25-(OH)D3和1,25-(OH)2D3],因此对其转化活性成分的检测是判断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理想指标。为了评估舟山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本文对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保健及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1 420例婴幼儿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儿童,其中男796例,女624例,年龄1~5岁,平均(3.2±1.6)岁,并排除伴有先天性疾病患儿、肾病患儿以及应用激素可能影响维生素D代谢患儿。接受调查儿童家长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受检儿童清晨禁食水4 h,抽取静脉血1 mL,低温离心血清,保存于深低温冰箱,分批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静脉血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试剂购自美国Sigma公司,原装进口,检测过程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及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1.3 判断标准

受检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诊断标准依据参考文献制定[3],其中低于50 nmol/L为Vit D缺乏,(50~75) nmol/L为Vit D相对缺乏,(75~375) nmol/L为Vit D正常。在相关因素及影响因素分析中维生素缺乏及相对缺乏判定为维生素D缺乏。

1.4 相关因素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既往健康状况及疾病史、既往应用药物情况、儿童喂养方式、食欲状况、健康状况、户外活动时间、鱼肝油服用情况及患病情况、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情况,研究对象经济条件按受调查者自述,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者判定为较好,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者判断为较差。

1.5 相关因素赋值

相关因素调查结束后进行赋值,年龄:1~3岁=0,4~5岁=1;性别:男=0,女=1;季节:夏秋季=0,冬春季=1;喂养方式:母乳喂养=0,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1;户外活动:时间≥2 h=0,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因素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为(124±39.6) nmol/L,在建议参考值范围内,其中维生素D缺乏发病率为7.3%(104/1 420),维生素D相对缺乏发病率为14.9%(212/1 420)。

2.2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相关因素

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季节、户外活动时间、厌食、经常腹泻及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别、喂养方式、经济条件及父母文化程度与维生素D缺乏无关。见表1。

表1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3缺乏相关因素分析

2.3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厌食及经常腹泻是舟山地区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户外活动及规律服用鱼肝油是舟山地区儿童保持维生素D正常水平的保护性因素。见表2。

表2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D包括D3及D2两种形式,其中维生素D3是机体代谢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D3通过其代谢活性产物25-羟维生素D3和1,25-二羟维生素D3发挥生理作用,25-羟维生素D3的半衰期较短,能够稳定地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维生素D对于人体钙盐的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有激素样作用,也是多种激素的前体物质,能够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维生素D与受体的作用通过代谢产物25-羟维生素D3实现,与受体结合后能够调节细胞核内受维生素D反应原件调控基因的表达活性,从而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发挥作用。维生素D能够维持正常的钙磷水平,并且能够对甲状旁腺的功能进行调节[4,5],维持肾小管对钙磷的正常排泄水平,在维生素D缺乏时,钙盐代谢障碍,能够引起儿童的骨质发育障碍,导致佝偻病的发生[6],甚至能够引起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除了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维生素D尚且能够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此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肿瘤以及免疫系统的疾病发病具有相关性,说明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对于维持生长发育及机体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维生素D通过外源性直接摄入的很少,大部分维生素D是通过从食物中摄入维生素D原或麦角固醇,皮肤经过紫外线照射后转化成维生素D,因此维生素D缺乏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发病率较高,引起骨质的发育障碍,甚至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对于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的预防,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内容之一[7]。虽然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及儿童保健意识的提高,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是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并不少见,维生素D缺乏后并不会马上表现出临床症状,需要经过半年至1年的持续维生素D低水平才会引发较为明显的骨质改变等,因此维生素D的检测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8]。维生素的直接检测较为困难,目前多将其代谢活性产物25-羟维生素D3作为间接检测指标,在对舟山地区的1~5岁儿童检测发现,1~5岁儿童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124±39.6)nmol/L,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是维生素D缺乏及相对缺乏的比例为7.3%及14.9%,仍然值得注意。

儿童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发病人群,维生素D能够直接从食物中获取的非常少,而且外源性的维生素D及维生素D原的吸收需要脂肪的参与,而且需要良好的肠道功能及肝脏功能,伴有肠道吸收功能不良者能够影响维生素D原的吸收,维生素D原吸收后要经过紫外线照射才会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经血液转运到肝脏,在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25-羟维生素D3,因此在摄入、吸收及转化等过程的异常均可能引起维生素D的缺乏。研究结果显示,在本地区接收调查的1 420名儿童的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季节、户外活性时间、厌食、经常腹泻、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父母的文化程度均与儿童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具有相关性,婴幼儿是维生素D3缺乏的主体人群[9],0~3岁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比例较高,其可能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较快以及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不足有关。户外活动时间及季节是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的因素,维生素D原需要接收紫外线照射后才能合成维生素D,进行户外活动接收足够的日光照射是保证维生素D能够合成和满足需要的保证,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或日光照射少于2 h的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大大增加,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户外活动是维生素D维持生长水平的保护性因素,说明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必要性[10]。而在对季节因素的分析中发现,季节因素与维生素D缺乏具有相关性,冬春季节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高于夏秋季节,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但是本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冬、春季节时冷空气仍较为明显,导致户外活动时间较短,而且日照时间及日照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在冬春季节需要适当进行足够时间的户外活动,或者选择户内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足够时间的日光浴,保证维生素D的体内合成过程,降低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但是目前对于室内日光照射是否能够改善维生素D的合成尚存在争议[11],有研究认为普通玻璃中含有的金属氧化物能够吸收紫外线,降低紫外线的强度,因此要适当延长光照的时间。患儿的饮食情况、肠道功能以及外源性维生素D的补充情况与儿童维生素D的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在进一步分析中也发现,厌食及经常腹泻是儿童维生素D降低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服用鱼肝油是维持正常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性因素,动物性的维生素D原是维生素D合成的原料,在肝脏、深海鱼类等食物中含量较为丰富,厌食、偏食的儿童难以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原,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几率增加。维生素D主要在空肠及回肠吸收,而且在吸收过程中需要脂肪的参与,经常腹泻的患儿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过短,维生素D原不易充分吸收[12],而且腹泻患儿多具有脂肪吸收障碍,也不利于维生素D原的吸收,从而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父母的文化程度同维生素D缺乏具有相关关系,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家长对维生素D科普教育内容认知及了解程度较高有关[13],因此在科普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群还要区别对待,保证科普教育的效果。

经济条件以及喂养方式与维生素D缺乏无明显相关性,既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及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加大[14],其与儿童的辅食习惯、喂养条件不同有关[15]。舟山属我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而且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儿童的营养要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其可能是差别不明显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母乳中含有合适的钙磷比例有利于吸收,但是仍然要适量补充维生素D[16],而辅食中的钙磷比例及利用度多难以达到母乳的条件,虽然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几率无明显提高,但是仍然可能存在缺钙等营养障碍,要更加注意对钙的补充。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相对缺乏的发病率约为22.2%,略低于其他地区大规模的调查结果[17,18],但是仍不容忽视,在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大多数与儿童的喂养及生活方式有关,如户外活动不足、偏食以及鱼肝油补充不充分等,因此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中,仍然要加强宣传力度,注意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改善本地区儿童保健预防工作的水平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亚茹,马学梅. 2008《婴幼儿及少年儿童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的预防》解读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3):174-176.

[2] 王盈盈,蔡丽如,陈丽娜,等. 泉州市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询楼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4,19(8):119-120.

[3] Meguid NA,Hashish AF,Anwar M,et al. Reduced serum levels of 25-hydroxy and 1,25 -dihydroxy vitamin D in Egyptian children with autism[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10,16(6):641-645.

[4] 张霞娟,鲍莉芳,鲍舟君,等. 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及钙磷水平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6):5-7.

[5] Ladhani S,Srinivasan L,Buchann C,et al. Presenta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J]. Arch Dis Child,2004,89(8):781-784.

[6] Xiang W,Kong J,Chen S,et al. Cardiac hypertrophy in vitamin D receptor knockoutmice: role of the systemic and cardiac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s[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5,288(1):E125-E132.

[7] 田娟娟,于艳丽. 荣成地区3260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9):122,112.

[8] 马兰,辛德莉,田悦,等. 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佝偻病的关系[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9):1473-1474.

[9] 王方,景尉,吴桂芬,等. 广州市201例0-6岁婴幼儿25羟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研究[J]. 天津药学,2011,23(4):38-40.

[10] 吴梅,张巍. 胎儿、新生儿及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日光暴露[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4):341-345.

[11] Chen XC,Wang WG,Yan HC,et al. Studies on iron deficiency anemia, rickets and zinc deficiency and their prevention among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J]. Progress in Food & Nutrition Science,1992, 16(4):263-277.

[12] 任淑红,王杰英,雷淑琴,等. 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83-1184.

[13] 毕晓娜,张小芳,衣明纪,等. 婴幼儿抚养人对维生素D认知状况的调查[J]. 齐鲁医学杂志,2012,27(1):51-53.

[14] 何方,司春婴,秦立权,等. 南阳农村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流行病学及病因调查分析[J]. 临床荟萃,2010,25(11):991-993.

[15] 郝新忠,黄之杰,程莹,等. 成都市0~6岁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5):819-822.

[16] 毕晓娜,衣明纪,冉霓. 完全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现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8):692-695.

[17] 臧嘉,张晨辉,张勤勤. 无锡地区婴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1):1891-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