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25 17:27:44

序论:在您撰写土地资源管理发展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土地资源管理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意义;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协调发展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土地管理工作上存在不少的漏洞,一些工作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实践。基于此,以下就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

一、城乡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保护的意义

城乡规划管理首先要树立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环境资源问题是随着城乡的发展而出现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环境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益,在进行这些工作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会带来环境问题。很早以前,人们没有金钱意识,而且也没有开采资源的工具,环境与人是和谐相处的,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的欲望的增长,看到了利用资源的利益,资源的数量日益减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慢慢的人们看到了环境问题带来的麻烦,这些问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也慢慢认识到了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也主张先树立全民的资源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而且相关部门还专门召开的环保会议,提倡健全环保机制,改善环境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所以,树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环保策略的前期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改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城乡规划管理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致性,也存在手法、目标上的统一性。在推进城乡规划的进程中,如何更好的协调资源、环境问题,加强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关键。

二、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措施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规划建设的布局上缺乏科学的分布格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

2、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对土地管理科学衔接上的问题。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在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体系中,要重视城乡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体制,这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所以,我们要能够不断完善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统筹城乡建设工作。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够加强对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中,要能够重视绿地建设面积,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布置绿地,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中,还可以加强对节约型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宣传力度,倡导合理的城乡规划管理,树立节约型的规划建设用地,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城市居民树立起节约能源的理念,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规划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展开,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置换出部分的建设土地,还可以保护城市以及附近郊区的环境。随着工业开发的不断发展,致使部分乡村土地的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污浊不堪,出现了土地推平闲置的问题。这时可以通过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宏观方面为土地的发展与保护做出合理的设计,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农业资源。

3、不断强化和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对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

4、加强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侧重点还是提升经济水平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之前的城乡规划管理中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由于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必须改善这些规划,加强"反规划"观念。"反规划"观念的目的是改善土地资源问题,提高土地效益,使资源与社会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城乡规划管理的"反规划"是站在环保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提升,而忽视环保工作,对土地的规划不能太过紧密,需要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而且还要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

5、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就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来源,从而可以有效确保土地开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要能够切实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多方面的融资,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投资者的不同目标和心态,以土地开发为核心,有效地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方位、立体化。从城市系统的角度可以看出,要想不断完善土地规划制度,能够与城市建设的方向、速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就必须能够强调城市内涵形象,杜绝形象工程。从全方位规划好土地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时,必须注重落实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黎.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浙江学刊,2012

第2篇

【摘 要】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土地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问题加剧,对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简要探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并探讨资源环境的未来发展情况,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字】 城乡规划;资源环境;土地资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较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独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措施不到位

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有些城市缺乏科学的规划建设布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方面。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1】。

(二)城乡规划管理与土地资源管理衔接不紧密

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果,并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当积极加大城乡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和分析,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宜性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明确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真正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过城乡规划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其职能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推进城乡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在此过程中,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当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积极建设满足城乡建设发展实际标准的环保设施,并充分做好管理工作,促进各项环保设施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也就是说,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城乡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加大绿地建设面积,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可靠的途径。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树立节约规划建设用地的理念,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化利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2】。

(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实现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能够在改善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同时,促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帮助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化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理念,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工业开发加速,部分乡村地区的土地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存在土地被推平后资源闲置的问题。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高效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能够对土地资源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3】。

(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应当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进行系统化分析,积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扩宽城乡规划管理的资金来源,紧紧围绕土地资源合理开发这一原则开展各项规划管理活动,通过政府、企业与个人三个层面之间的密切配合,促进立体化的融资渠道得以实现,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全方位做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促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

(四)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都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O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5】。

四、结论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社会面临着严峻地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资源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威胁着生态建设的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土地资源规划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增强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促进人、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媛.浅谈城乡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13)

[2]赵立旺.浅谈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33)

[3]殷丹丹.城镇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与土地资源管理协调发展的措施[J].《科研》, 2016(2):00129-00129

第3篇

对于城市交通的设计与规划离不开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对城市中的开发项目进行严格的流程管理。在这种政策形势下,对商务区进行交通影响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篇文章在剖析微型CBD在当前的交通问题及主要交通特征之后,重点分析其交通影响的具体情形。

关键词:城市规划;微型中央商务区;交通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对城市交通进行设计与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在城市中土地资源的发展前景及开发价值与该区域周边的服务系统及其交通系统密切相关。研究交通影响,实际上是定量性研究城市中的土地资源的开况及其变更利用如何影响城区交通。在这种定量分析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改善方案及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周边地区的交通负荷,形成良性发展的交通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对城市中的开发项目进行严格的流程管理,政府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政策规范我国的城市交通体系。在这种政策形势下,对商务区进行交通影响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影响分析的进行首先要从交通规划的源头开始,促使城市的交通体系与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相吻合。

二、微型中央商务区交通问题与特征

(一)微型中央商务区交通问题

微型中央商务区是现代服务产业集聚的区域。其采用最新的现念,借助地产项目及便捷的交通枢纽,实现了商业、服务业及地产业与生活、生产设施的有效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告诉我们:当城市的人口数量、资源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市区的集聚模式必然会发生显著的转变。不断由原有的单一模式向更加分散化、更加多元化的模式转变,逐步发展为微型的商务区模式。

交通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着商务区的开发水平。因此,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对交通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时刻坚持交通优先的原则。只有经过科学的设计规划,才能尽最大可能降低交通问题对商务区的不利影响。对城市结构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的缓解市区的交通压力,能够使得商务区实现未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综观长期以来的发展趋势,可以得到导致商务区出现交通压力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历史问题。在发展的初期,MCBD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仅仅是自然而成的集聚。第二,未始终坚持交通优先的原则。由于该领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各种交通方面的基础设施,也没有能够始终坚持交通优先的原则。

(二)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特征

1、交通集散强度高。微型中央商务区的功能特点决定了交通吸引的强度较高。除此之外,该区域中开发的面积较大,远远高于传统的开发区域。为此,鉴于对交通的高强度开发需求以及建筑面积方面较强的吸引力的影响,出现了高强度的交通集散。

2、高峰持续时间长。作为城市中较为独特的区域,MCBD实现了高级宾馆、商务会所、休闲娱乐的有效结合。然而,正是由于该区域的集聚程度较高,才有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峰期。特别是在下班时段,各场所交通流达到最高程度。等到晚上交通高峰过后,部分商业区进入高峰,出现持续不断的交通压力。

3、交通目的多样性。在商业区有各种商务以及休闲娱乐场所,这也是各种不同人群集聚的原因。在不同出行原因的驱使下,需要不同的交通设施,这就促使了交通设施的多样性。

三、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影响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央商务区模式正逐步由单一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逐步演变、扩展成若干微型中央商务区。对其进行交通影响方面的分析能够促使我国的旅游产业、商务办公、娱乐休闲实现全面的集聚发展。

交通影响分析的一般程序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商务区的交通影响,需要经过以下程序:首先,商务区的开发商需要主动咨询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判断有无必要对交通影响进行分析,如果有必要即可进入分析阶段。其次,开发商委托符合要求的第三方负责分析报告的撰写工作,并将最终的报告成果提交相关部门。最后,相关部门对提交的报告成果进行审核评价,确定最后的分析方案。

(二)区域现状交通分析

对我国微型中央商务区内的主要道路和关键节点进行实地踏勘和交通调查,得到以下认识:

1、区域主要道路网已经形成,路网连通性较好,路网密度与区域发展相适应。

2、运用人工计数方法反复、随机地查看交通量,通过对上午7:00到晚上19:00这段时间的交通量进行观测、分析,可以发现流量高峰小时为晚高峰17:30~18:30。由于周边用地以居住为主,项目大多处于在建阶段,部分已建成项目入住率也相当低。

3、区域现状交通组织中所有节点均采用平交形式,路口大部分采用信号灯控制。

交通影响分析的意义

1、促进土地开发利用与城市交通环境相协调

从城市规划和交通发展的角度对开发项目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使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承受能力相匹配,促进城市结构的合理发展。以交通影响分析为杠杆,充分发挥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使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化,避免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而使城市机能受到损害。

2、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国家投入资金对我国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这在我国是较为普遍的。交通的便捷带动了周边的土地开发,,这能够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收益源于公共设施应该回报社会,所以,投资开发者应该尽量保证交通便利,促使资源的公平分配。

3、强化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的整合。

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土地利用是产生交通需求的根源,不同的城市结构、土地功能和土地使用强度会产生不同的交通量,并会引起交通组成、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是以便利的交通为前提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会促进地区的开发和利用。

四、结束语

对交通影响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是一种较新的定量分析法。该分析方法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至今仍然没有达成统一的方法。因此,在我国建立较为系统的交通影响的全面分析准则与体系已极为迫切。它能够帮助我国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能够促使城市资源的公平分配;也能够促使我国交通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微型中央商务区这种特殊的大型建设项目,尤其应把好交通规划关。首先要进行开发项目的选址,其次应该对其交通进行分析。只有对交通进行充分的规划设计才能够更好地促进MCBD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测绘技术;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测绘技术不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技术等新测绘技术的出现,土地管理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为优化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现代测绘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技术为代表的新测绘技术不断涌现,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信息更新、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土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优势

测绘技术是很多知识的综合体,集多门学科的优点于一身。在土地管理中存在着缺乏规范管理、合理决策等问题,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可以在土地管理中创建决策体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土地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首先要分辨清测绘技术和土地管理工作的关系,测绘技术是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我们要将测绘技术和土地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构建规范管理体系,科学管理土地资源,认真做好土地开发规划、土地税收征集、土地使用信息汇总等工作。

三、土地管理采用测绘新技术必要性分析

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时为了更好的辅助土地管理工作,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土地信息,例如:已经使用的土地面积,未开发的土地面积;地籍管理中的地形图纸绘制、信息系统建立等等。得到测绘技术的支持,土地管理可以制作更具有时效性的土地使用动态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人地矛盾,保护耕地、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合理搭配土地资源很有必要。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土地的使用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需要使用测绘技术搜集更多的信息资源,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制定全面的土地管理使用计划。

四、运用现代测绘手段增强土地管理能力

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就是以GIS、RS、GPS为代表的测绘技术和测绘成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与此同时土地管理也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完善土地资源空间基础构架、建立土地资源利用信息系统、地籍信息系统在内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并且与其他专业进行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测绘工作则是确保所有的这些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建立起来的可靠保证和重要基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为国土资源信息获取、处理以及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同时,也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决策以及开发利用方面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服务。总之,利用现代化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实现测绘产品信息化以及测绘服务信息化,在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利用的同时也使测绘工作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1、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其特点是以最快的速度确定各测量点的物理坐标,改善测绘精度。由于GPS采用静态工作模式完成测量等操作,因此,不需要点与点间的通视条件就可以完成高精度的测量工作。如果采用GPS-RTK技术,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定位结果,还能够获得厘米级的测绘精度。目前,GPS-RTK技术主要应用在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等多个领域,以成为获取土地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大比例尺的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运用GPS技术可以实时获得地物信息与地界或权界等信息的准确定位与数据采集工作。由于GPS测量结果是三维地理数据,经坐标变换和数据格式转换后即可很容易的实现数据共享与地理信息的无缝结合,避免了传统测绘方法在多次清绘、转绘中带来的误差。

2、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RS)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的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内容。它具有全天候、信息丰富、信息获取速度快、多光谱特征等优势。其30 m-0.61 m范围内的测绘数据均可在各项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随着遥感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规划管理、居民住房产权调查等工作中。

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将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顺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输出和数据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最初主要用于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开发规划有关的土地信息系统(LIS)。因而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构建的土地开发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地籍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土地法律咨询提供资料参考。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可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从而实现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和数据的分析、管理与输出操作等。

4、3S技术

3S技术的有效结合,是未来土地开发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3S技术主要是以GPS为数据源,由野外调绘得到的遥感影像为参照,利用GIS平台在计算机中直接绘出图形,然后对各地状况进行标注,从而直接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任务。另外,也可以将遥感资料通过数字化软件处理或直接在GIS中数字化处理后导入到数据库。通过发挥GPS、RS、GIS的各自优势,快速准确地获得土地变化信息和高质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最终构成完整的、实时的、系统的、动态的土地测绘信息集成系统,保证土地开发管理所使用数据的准确性。3S技术的结合使用,不仅可以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促进国土资源开发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统一化。

五、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发展前景

构建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将城市土地管理工作提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测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为土地管理提供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为建设用地的征用,预审,供地,确权,建设用地批准下达等办理阶段的定位,定量和可视化分析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和高效的指标核算工具,有助于动态把握对土地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了土地审批与监督管理的科学水平和工作效率。

2、巩固技术优势,拓展城市测绘业务。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土地管理类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丰富了测绘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技术含量,在基础土建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供定位分析、定量分析、可视化分析的成果,有助于提高测绘工作的社会地位,变政策优势为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

3、促进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转变。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测绘行业已经在数据采集、辅助成图、数据建库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测绘行业从传统的手工作业到现代化作业方式的转变,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丰富测绘成果内容与表现形式,促进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形成。

结束语

测绘技术的发展在土地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土地管理技术中的缺陷,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在我国实行科学土地管理、土地资源科学规划、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测绘技术的应用,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万利;张伟;浅谈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王珊珊.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3]付海民.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3(11)

第5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认同

0引言

我国高校的招生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它是指将同一或相似的学科、相同或不同部门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在实践中,大类招生模式较好运转,扩大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精准性,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专业认同是大类招生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我国实行公共管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后,建立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划分。安徽财经大学实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包括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三个专业。两年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生活,笔者发现,公共管理类学生转专业比例很高,认同感较低。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笔者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状况。并实行二次分流,分别于大一下进行一级学科分流和大二下开展二级学科专业分流。

1基础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以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2016级、2017级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其中大一学生150人,大二学生46人,大三学生24人,共220人填写电子问卷。在调研中发现涉及专业认同问题时,大一与大二、大三在专业了解程度上差距过大。大一普遍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不清楚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有76.6%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60%的同学表示想要换专业学习;大二与大三中,80%的同学表示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71.4%的同学内心已经认同这个专业。

2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

2.1非自主选择此专业,调剂专业占比大接受调查的同学,其中53.75%因高考志愿调剂进入本专业,7.5%是因父母或其他人意愿选择这个专业,只有37.5%是从兴趣而选择这个专业。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是非自愿的,自主选择的学生较少。在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中,自主选择专业的同学中认同率达到80%,非自主选择的同学中认同率仅为40.6%,这种差距必然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此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对未来缺乏信心,同时转专业的期望高。

2.2大类招生模式的影响(1)分流政策标准单一,专业日益冷门。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按照大类授课,不分小专业,统一开展通识教育,大二时再进行专业分流。在分配过程中,虽然不同学校的分流政策不同,但大多数高校根据录取后1~2年的学业成绩进行排名,并设定了一定的专业分流比例。此外,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父母意愿的影响,大多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学生多选择转专业到会计、经济、金融等优势专业。同时,若成绩达不到转到优势专业的要求,大多学生会选择较为热门且限制条件较低的专业,如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中的财政类专业,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日益“冷门”。(2)开展通识教育,专业特色不显。进入大学后,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通识教育,学习基础通识课程。但因为原先报考此专业时对专业了解较少,加之统一学习基础课,使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学生容易跟随潮流,转专业学习所谓的“热门”专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经济、政治、社会为主线,从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涉猎面太广,学生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体会到专业的精髓。(3)缺乏专业引导机制。大类招生模式的初衷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每个专业的内涵和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首先,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大多接触通识课老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老师接触较少,缺乏本专业老师的引导,每次分流前虽进行专业分流指导会,但并不能解决广大同学的对本专业的疑惑。其次,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大学分流政策下,学生会通过成绩高低定专业,而没有考虑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专业,当然,也因为缺乏了解专业的平台。

2.3社会认可度较低在专业认同调查中,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大三的同学,对今后从事的职业以及专业前景普遍不了解,并有75%的同学担忧今后的就业问题。大二、大三的同学,虽已慢慢接受公共管理类专业,但仍有60%的受调查同学对未来充满迷茫,对本专业持有怀疑的态度。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有三大专业,分别为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其特色,但总体区别不大。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较为突出,倾向于“技术+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差异较小。行政管理专业定位较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专业范围较明确,但学生对三个专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真正进入党政机关、社区机构的学生毕业后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大多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从事管理工作。就业与专业的匹配度低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看好,对职业规划模糊不清。

3三方合力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志愿、大类招生模式和社会接受程度共同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度较低。心理上的分歧使得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专业,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未能真正培养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个人、学校与社会三方合力探索解决措施。

3.1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兴趣和就业。在分流前的一学年,应该多渠道了解专业信息,加深对大类专业的认识,明确自己是否对专业感兴趣。(1)保持探索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专业书籍,多参加学术讲座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领域的师生进行交流,以拓宽和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对专业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兴趣,才能认同所学专业。(2)坚持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练习,发现自己与专业匹配中的优势和不足所在,从而培养相匹配的个人特质,从内心上认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练习中,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景,增长专业知识。(3)坚持参加实践活动。在专业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能力,体验专业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就业能力。

3.2学校多方面支持学校应在大类招生模式下,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解专业的渠道和平台,制定合适的分流政策和人才培养方式。(1)拓宽专业认识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专业交流会、新老生交流会、学术沙龙等,将师生联系起来,将不同年级的学生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如社会实践。高校可以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踊跃引进具备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通过开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践、练习。(2)制定科学的分流政策。目前大多学校将成绩作为分流的主要标准,吸引了优秀学子到热门专业,虽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其弊端不可忽视。其一刀切的做法加深了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他们对专业的选择,同样也不利于专业的健康发展。(3)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应根据大类招生模式的特点,结合本校本专业发展和就业的状况,从而调整专业培训方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方面,结合公共管理的社会需求,本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原则,梳理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特色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准确向学生传达本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的地位,使学生既知道要学什么,又知道为什么要学。

3.3社会提高包容度学生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深受其就业前景的影响。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发展较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相对较浅。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包容,这包括政府引导社会观念、用人单位改变就业标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他们不仅初步掌握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一定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务员行列,其更有优势,更能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促进事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进步。总之,提高学生、学校和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认知环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认同感是培养应用型公共法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芮化勤.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题探析———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4):48-50.

第6篇

【关键词】移动GIS;房地产;信息化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活动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城市全新发展带动了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1-2]。但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非常不稳定,住房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日趋明显,由于房地产价格和投资的不断增长,导致房地产开发和交易一直存在不规范的行为[2]。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全方位监控,是保证房地产资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前提。房屋土地资源管理重要任务在于测绘调查房地产发展的现状,了解房地产具体布局和价格因素,掌握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健全房地产市场管理工作制度,有利于促进房地产的测绘信息化管理发展[3-5]。

随着网络通信、计算机和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GIS运营而生。当前GIS已经在房地产中得到应用,但是移动GIS技术与房地产测绘信息化管理的相结合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重点研究移动GIS的特点及关键技术,并围绕移动GIS在房地产测绘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阐述移动GIS在房地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中的发展趋势。

1、GIS在房地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1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

房地产权籍是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以建立图文一体化的房地产管理基础数据库。同时不断研究业务模型设计,设计出相符合的房地产测绘系统,使权籍系统GlS数据不断更新。将GIS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应用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创新数据存储方式,提高信息检索的时效性与准确性[2-4]。

1.2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分析、决策与管理

利用GIS技术综合城市各类信息数据,可以建立有效的评估计算模型,更加完善城市房地产开发评估专家系统,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规划决策等。

1.3房地产估价

GIS技术可以存储海量的信息,具有强大的管理、运算、跟踪、显示图片功能,在房地产估价过程中利用GIS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集成管理,可以建立相关的应用分析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处理、评价,以及提供正确的支持决策,使房地产估价师可以掌握价格的影响因素,提供更系统的信息。

1.4楼盘销售

在房地产业中应用GIS,可以直接显示出楼盘位置、空间布局及其分层分户图等,并对楼盘基础设施与销售情况等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查询、统计,以直观的地图形式体现出其结果。从而为房地产管理提供正确的决策,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信息。

2、移动GIS及其相关技术

2.1移动GIS概述

GIS是一种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用来获取、存储、搜索、分析、处理以及显示空间的定位数据。它具有全面的数据管理与组织,空间数据显示和输出形式多种多样,数据查询检索庞大无比。移动GIS建立在移动计算环境、有限处理能力移动终端的基础上,它集中了GIS、GPS、移动通信技术于一体。它可以通过GIS完成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GPS进行定位和跟踪,并利用移动GIS客户端完成数据采集,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图形、文字、声音等数据的传输操作。移动客户端、空间数据库、远程空间服务器组成了移动GI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移动客户端,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编辑、查询、分析等。

2.2移动GIS关键技术

①嵌入式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嵌入式硬件性能日趋成熟。嵌入式系统软件的支持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更加方便快捷。嵌入式操作系统EOS具备良好的装卸功能,接口统一,具有可操作性,网络功能强大稳定。②无线通信技术。CDMA、GSM、GPRS组成了广域网无线通信的重要技术。GPRS的接入非常简单方便,流量计费、永远在线的特征非常鲜明。CDMA转化为真正成国际标准的TD-SCDMA网络,也就是3G网络。③移动定位技术。GPS定位、移动通信系统定及其结合的定位技术,成为移动定位重要技术。CELL_ID、TOA、TDOA、E-OTD、AOA组成了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定位方式。这些定位方式的精度明显低于GPS定位。④移动数据库技术。移动数据库技术在平台移动连接中具有不稳定性,网络条件多种多样,网络通信中具有对称性、系统具有高伸缩和低可靠的显著特征。面对繁杂多样的移动数据库产品,将这些产品全面应用到房地产数据采集系统中,需要综合考虑到因素非常多,不但要考虑到各种数库的体系结构、访问方式、性能,还需要充分考虑到Internet及网络协议的支持、SQL标准支持程度、所提供的开发与管理工具等。

3、基于移动GIS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逻辑结构设计及应用

建立基于移动GIS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首先是利用移动GIS数据采集功能,实现全方位的房地产项目监测,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处于动态的更新中。其次是实现房地产项目非法用地的有效控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后是可以对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进行宏观调控,使房屋土地资源局可以对房地产项目各期的上市情况了如指掌,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本文提出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综合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是以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为载体,将集成GPSRTK、差分GPS、移动GIS、网络通讯等设备集为一体。它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有利于将房地产调查、数据管理与房地产信息等工作一体化。数据采集层、处理层、管理层组成了整体的系统。①数据采集层的功能在于采集数据,它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测绘仪器,在移动客户端GIS软件系统输入相关的房地产测绘数据。这成为了房地产信息管理综合系统的野外调查子系统,它可以完成属性数据输入、进行编辑图形数据、读入与导出空间数据库。②数据处理层成为房地产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内业处理的关键部分,它的功能在于测绘成果管理、房地产信息、共享调查成果。③数据管理模块属于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文件的形式进行管理,同时以关系数据库进行管理属性数据。

4、结束语

随着嵌入式硬件水平与软件开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移动设备具备的功能不断多样化、多样化。3G网络的应用范围在我国各个区域中得到覆盖性的应用,改善了无线网络存在的速度慢等问题。移动GIS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业中得到广泛性的应用,并针对房地产开况进行多方面的整体研究及信息系统化,构建基于移动GIS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使房地产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前景更加辽阔,对房地产项目非法用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土地资源的全面保护,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倩,潘郁.基于GIS的房地产智能评估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9 (23):63-65.

[2]王勇,何兵.基于移动GIS的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应用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2(17):76-78.

[3]吴张峰,杨光.房地产测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2 (27):198-200.

第7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思考

【前言】:亳州市是典型的平原地貌,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因素,加上水陆交通便利、土壤条件良好、气候适宜等诸多因素,都十分适合林业发展。由此,也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亳州市的林地面积有223万亩,其中农田林网的建网率已经达到91%,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下经济系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发展由国家倡导并支持,旨在“发展森林、白虎环境、惠及广大农民群体”,为广大山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补充。对于林改后的山林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为山林地区的农民提供了一种有效致富的方式,林下经济的提出,缓解了林农矛盾,以及人多地少的生产难题。目前多数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地政府不认可林下经济的的发展前景,投资力度与补贴政策不到位,使得林下经济得不到发展;还有些地区,由于缺少技术支撑,使得林下经济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林下经济的建设当中,缺乏相关的技术服务支持和政策保障,使资源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林下经济发展,是森林与农业共同发展的一种科学、合理的途径,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当地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科学的选择发展模式。正确的发展模式,能够改善林分状况,并由此提高林分的质量,增加森林效能,使主、副业之间达到相辅相成的平衡关系,取得共同发展[1]。成功的林下经济模式,能够为全国各地的林下经济拓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作为发展准则,进行科学发展,最大程度的防治纰漏产生,避免恶性循环。为其有序、健康、良性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改进。

2、 林下经济发展方式

2.1生态优先、科学发展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身寸法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森林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以林地资源、森林资源为依托。只有在森林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和谐稳定的情况下,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以及森林旅游等经济生产才能有效进行并发展。尊重自然规律,是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发展林下经济这项民生工程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适度发展,不能以牺牲森林生态系统为代价,换取林下经济发展的一时利益。此外,林下经济的发展,要在配合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因为林业的管理工作的责任,就是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林产品、培育森林资源[2]。林业部门的监督管理,能够弥补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缺陷,提供短期林业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当贯彻“以林为本、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准则,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亳州市谯城区的2017年最新的林业生产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实施林业的增绿增效行动,提出工作重点就包括:实施水系防护林、道路造林、农田防护林、森林创建四大实施工程。在此之前,全区实行坡耕地退耕还林面积,累计达42500亩;荒山荒地造林面积达35000亩。在实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科学实行生态林与经济林分别进行的方式,能够有效维护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同时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

2.2因地制宜、优势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地域条件、资源状况的不同,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式。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发展方式,就是“因地制宜、优势发展”。这张发展方式,能够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以及产业基础,而且,“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更符合林农的认知程度,有利于鼓励林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投资成本。“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需要当地领导与实践者共同努力、开拓发展思路、探索发展优势[3]。“适中选优,优中选精”,合理发展优势项目。林下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进行,避免“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的失败发展。此外,培养优秀人才,能够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初期起到带动发展的榜样作用,带领农民们,在抱哈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大前提下,最大程度实现经济效益。

亳州市谯城区的主要林下经济作物中有药材这一种类,而在药材的种植面积的18%,种植的品种是牡丹。在种植前期,首先调查了牡丹的经济效益,由于牡丹油的成功开发,市场对牡丹鲜荚、牡丹籽以及牡丹苗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种植牡丹,有着良好的经济前景。而且,在谯城区种植牡丹,有着天然的优势。谯城的土地资源S富,气候条件也极为适宜“凤丹”品系的牡丹生长;谯城地区的药农有将近20年的栽培和管理经验,充分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可以使牡丹的出产率得到很大提高。谯城区种植牡丹的药农,还保持着传统种植与育苗的种植习惯,使牡丹每年的育苗都能保持在4000亩左右,年产牡丹苗平稳保持在10亿株左右[4]。

2.3完善法规、加强监督

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加以支持,只有在一个有序的、规范的发展环境下,林下经济才能得到更加快速、稳健的发展前景。目前林下经济的发展就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完善、林业管理只能不健全的严峻形势。由于林地权属、经营单位性质、林木权属、和主管部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管理办法、侧重点、思路等也不尽相同;加之各项法规的不健全,存在着轻林木、重利益的错误思想,假发展只占地或不发展等错误现象;特别是在林改后,有些集体林地为追求眼前利益,以林粮间作的名义,做着“退林还耕”的实际。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林下经济的发展,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制定完善的管理条例,字鼓励林下经济发展的同时,着重解决发展中的乱象[5]。加强监督依法执行,为林下经济的稳步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软环境。

亳州市谯城区林业局依据林下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学习型机关活动,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完善学习制度,使林业人员能够在全面学习相关知识之后,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要求完善政府的廉政建设措施,强化廉政意识,并将其与林业工作紧密结合到一起,全力促进林业工作的发展。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监督实行了“退耕还林”的验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对森林资源管理制定了相关规定,并在5年中有效查处违法案件120余起。

2.4引进科技、创新发展

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层面也会得到不断地提升。林下经济的发展也要遵循这种发展形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及技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拓展发展领域。在加固原有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发展更多的经济模式,在保证森林生态资源的情况下,促进林下经济的更大发展[6]。

亳州市谯城区,目前已经形成牡丹、桔梗等中药材和林木、农作物进行套种的传统习惯,随着近年来林下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亳州市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该地区的林下套种产业也在不断探索更大潜力、规模的发展模式。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以杨树林为主,进行了牡丹、桔梗、白芍的林下套种,在国家的支持与林农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此后,随着产业模式的不断成熟,该地区,有进行了新模式的探索,林――药模式增加了杜仲、女贞、国槐等中药材的林下种植;林――农模式下进行了泡桐与小麦、西瓜的套种模式;林――菌模式下,采用杨树与菌类套种的技术,在五月份至十一月份期间,林下种植灵芝、天麻等菌类,其余时间种植全年均可的食用菌,以此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林――禽的经济模式下,在杨树林下养殖土鸡,良性循环,林下养殖能够使粪便为杨树提供有机肥料,从而促进林木的生长[7]。

结束语:综上所述,林下经济的有序发展,是利国利民的良好经济形势。本文以亳州市谯城区的发展为借鉴,简要总结了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及发展要求。亳州市谯城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案例,值得广大林下经济发展地区借鉴学习,总结相关经验,开发科学合理的林下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林下经济发展,都有待科学、合理、创新的发展模式,希望广大林业工作者,能以成功案例为蓝本,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朱洪革,白雪,李海玲,米松华.大小兴安岭林区职工住户发展林下经济的调查与思考[J].林业经济,2014,09:26-30.

[2]王莉.肃南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及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4,09:257-258.

[3]赵晓东.嵩县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03:58-61.

[4]肖永青,孟宪平,李娟,刘志炜.河北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2013,02:81-82+88.

[5]刘桂新.伊春立足林下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