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9-25 17:27:44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第1篇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中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重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积累语言,读是根本

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地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将其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有的学生喜欢颜料,学会了“五彩缤纷”一词;有的学生喜欢,掌握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描写颜色的词;还有的学生能够品鉴“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等美句。这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

2. 背诵内化,积淀语感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积累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由此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节课中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和巧妙的想象,将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积累语言。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那么,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人说:“二月春风像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小草和树木,将更多的颜色都给了花朵,红的、黄的、紫的……”这位同学的话刚停,立刻有学生补充说:“就像学过的《秋天的雨》一文似的,春风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正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精妙语言,且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等在头脑中联系起来,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做到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背诵内化的确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二、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要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提高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其整体素质。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1. 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 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有情有理地表达,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和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W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交流后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打开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3. 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高度概括。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既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人文思想,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阅读,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第2篇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表现,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但是,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观察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的阅读学习。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有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比较低,表现为无法围绕一个中线展开层次性的讨论,出现偏离主题的随意性聊天,这样的理解在集体讨论中会被无形的扩大,会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脱离核心的语文内涵,对文本的理解杂乱而没有中心;二是,以教师的个人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上是从在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相同的文本内容会产生多元化的理解,这是学生个性培养的基础,而教师在小学生中的权威,使得教师对文本的个人解读完全压制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最终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趋同化理解,也必然导致学生创造力的消逝。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核心语文知识”知识的意识,以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树立核心语文知识的意识,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核心语文知识的意识

语文是集语言、文字、文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通过向学生传递基本的语词、语句、段落、文本的基本知识,来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学阅读教学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素材、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是必要的,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讨论。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在引入海量课外语文资源的过程中却丢失了阅读课的学习主题。例如,在一名教师的公开课程,这个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引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游戏互动、现场展示、字谜猜测等“出彩”的手段,占据了教学一半的时间,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度很高,整堂课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但是,在整个课堂红教师连最基本的生字生词都没有进行教学,关键句子、关键语段的讲解就更不要说,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核心语文知识的树立需要教师改变追求过多形式和过多资源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围绕语文知识的思维活跃状态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标准,也语文知识的巩固为目标,适当地引入语文资源采用合适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核心语文知识的分析与提取

核心语文知识的树立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什么是核心语文知识,怎样分析文本内容,提取核心语文知识则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关键。核心语文知识的提取主要包括两个方法,一种是要知识赋权法,即按照具体知识点和本课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度来确定各知识点的重要性,从而确定核心语文知识。如在《比尾巴》的教学过程中,新的词汇需要掌握“比”、“尾巴”、“松”、“公”等12个生字,文章内容的目标包括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在朗读方面的目标是学习读好问句?另一种是树形分析法,即将一节课所有的相关知识点按照树形排列,在分析这些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然后通过树的结构进行分配。例如,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杂而琐碎,教师通过树形结构将所有的知识点列出来,然后设计树形结构,树根代表基础知识教学部分,树干代表主线教学部分,树枝是具体教学部分,这样就将很好地把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第3篇

【关 键 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教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60-02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找寻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进而有效地为后续的语文阅读学习过程提供参考指标。但截至到目前为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制定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语文教学的明确目标,对于目标制定的参考原则也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游戏和阅读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目标制定和方法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 教学内容不够规范。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课本教儿童学习相应的词语概念,让学生加强对相应文章的理解程度。内容的单调和游戏精神的缺失会导致儿童的学习方式也缺少游戏性,只是机械地学习,而没有真正理解,这也导致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

3. 教学方式尚需调整。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引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难以充分地调动小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快速提升。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1.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我国还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名家巨著无数。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在我国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核心就是“以教师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导致小学生难以将阅读能力转化为自身能力,进而导致小学生在进行阅读习题演练的过程中,难以从开放的视角进行思考,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相对比较浅显。

2. 应试教育课程内容繁多。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数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但是目前的中国教育主要采用的还是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应试教育最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应试教育所考核的教育内容十分复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也体现不出教学的创新性精神。

3. 相关教育部门鼓励教学创新的措施不到位。在应试教育的考核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师最关注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从而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敢擅自创新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感受的考虑,这就导致有效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在小学语文阅读之中得到普及。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

1. 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为了有效发挥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长处,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出适度的、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的创新性。目标适度就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科书编排的要求,适合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具体就是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即目标指向明确,可操作,可检测。提倡宁少勿多“跳一跳,摘到桃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体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例如,《匆匆》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陈述:“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裸。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至于“指导”、“培养”、“启发”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不应该出现在教学目标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儿童学会阅读,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首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又如,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进行文章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延伸,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偏离教学的中心目标,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兴趣。

2. 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考虑好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先进,教学的质量、教学的实效性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与自己愿望相反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创新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点,就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充分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其次,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最后,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考虑到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3. 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创新性地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尽可能关照到每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课堂行为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服务,力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例如,我们在执教低年级《去年的树》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揣摩文本思想和体会大树与小鸟之间的真挚友情,可采用以指导小学生自学的方式为主,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安排一个小组的学生展示完预习情况后,便可叫学生拿出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再由学生汇报展示。学生展示时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力争让更多的学生都来亮一亮。只有教师高度重视了学生的展示环节,学生才会认真参与课堂,也才会充分体现出其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若能像这样大胆放手,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进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评价可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和阅读综合素质评价。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学生的交流展示,我们一定要评价适当、适度,具有激励性,不应简单地评价为“好”、“非常好”,或者直截了当地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等等,还应避免重复评价。例如,一位教师执教高年级《梦想的力量》这篇阅读课文时,在学生展示环节中,一个学生回答完“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后,这位教师评价到:“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因为教师知道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就能找到,她把展示的机会交给了这位阅读理解能力一般的孩子,并这样评价,就是要增强他的阅读信心,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另一个孩子在回答完“为什么梦想的力量如此巨大?”这个问题后,教师没有直接评价,而是转身问孩子们:“某某同学的回答怎么样?”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送上了掌声,并纷纷点赞这位同学回答得好的理由,教室里面顿时热闹了起来!由此可见,教师机智地点评和学生真实地互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阅读综合素质评价的命题应加强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教学目标之间的整合,在努力考查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应在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人生观等深层次的素质方面进行考查。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以试卷考查为主,以分项测试为辅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考查。分项测试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测评方式主要包括口试与笔试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测试内容主要包括说话、朗读、背诵、综合测试四个方面。这种试卷考查和分项测试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实际操作等能力,从而对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作出科学评价。

综上所述,创新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有利于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更能给学生营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小养成多读善思、多读善悟、多读善写的好习惯,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并努力达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曹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4篇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走出教材和学校的局限,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习惯和能力,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一、选择恰当的时机,应用网络资源

应用网络资源的时机是灵活多变的,它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应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创造条件,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学生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

1. 课前预习,介绍背景

《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生动地再现了1959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时与朝鲜人民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文章语言朴实,感人至深,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

于是,我将学生带到网络教室,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指导学生键入关键词“抗美援朝”,搜索到了有关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网页,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网页进行浏览,并让学生自由谈谈对抗美援朝的了解。这个过程使学生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有了较深入广泛的了解,为下一步学习课好了情感和知识上的储备。

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时,学生对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却认识不够深刻。网上阅读资料之后,学生从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36万志愿军这个令人心痛的数字,从志愿军与美帝国主义武器的对比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厚谊深情,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用双方鲜血共同凝成的。因此,学生在进行分角色诵读时,个个感情投入,有的甚至流下了泪水。

2. 意境导入,激发兴趣

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使课文“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必须先使他们产生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我在教《春望》一诗时是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借助音乐和画面恰到好处地烘托点缀,使课堂变得多维、立体,为阅读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促使学生披文入情。

二、利用网络信息,提升阅读体验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彩和新颖。指导学生运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充分获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在分析、综合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犹如授予学生一枚阅读理解的“金针”。

1. 运用网络,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三国演义》这篇课文时,我指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让学生检索到所需知识,丰富阅读的先期储备。解决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重点问题,再利用直观动画,通过动画中船队的走向和受箭的步骤让学生明确“借箭的过程”。为了解决教学难点“诸葛亮借箭为什么成功”这个问题,我还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断,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弄懂成功因素中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可见,网络的丰富资源,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2. 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我巧借教学博客,构建开放、交互的阅读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形成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开放、更简便,互动性更强。

在学习了《趵突泉》这篇课文后,我发现学生对趵突泉姿态各异的小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设了一次网上阅读课,引导学生对小泉进行探究。学生通过登录趵突泉的有关网站,发现这些小泉还有许多可爱的名字,如金线泉、柳絮泉、马跑泉等等,并且每个小泉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呢。在进行网上阅读汇报时,利用班级“博客”,同学们轮流收发帖子,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各自的新发现:“老师,我知道了金线泉名字的来历。传说谁能看到泉水中的金线,谁就能交好运。”有的说:“老师,我知道乾隆皇帝还用趵突泉的水泡茶喝呢。”有的学生运用Powerpoint制作了精美的电子文稿,展示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这个环节的设计,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和“博客”交流的快捷优势,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发掘成品网络资源,促进文本价值呈现

信息技术带来了检索式的高效率阅读方式,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可尽情挑选所需语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因此而超越时空,变得绚丽多彩。如果说图片、视频、文字均可以作为网络资源的素材,那么那些存在于网上的多媒体课件、BBS公告牌、邮件系统就可以称为成品网络资源了。

1. 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

在互联网中,有关教育教学的网站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许多网站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多媒体CAI课件,这些课件大都可以免费下载,而且更新快,界面设计友好,表现形式丰富活泼,稍加修改后就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避免了大量重复性劳动。这些网站有K12教育网、中小学多媒体课件网等。而网站的课件均采用Authorware、 Flash、 Powerpoint软件进行制作,信息丰富,交互性强,可支持不同方式的学习。

2. 实现自由交流的BBS

许多教育教学网站开设了电子公告牌(BBS),可自动记录学生的交流情况,使学生同步交流成为现实,我通过BBS公告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诊断。如“习客”主题学习网站()就是小学语文类主题性拓展阅读学习互动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在教学中我们多次使用了这种优秀网站的电子公告牌,一方面避免了自己设计BBS的烦琐劳动;另一方面学生在BBS公告牌上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言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性,为下段环节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3. 带来惊喜多多的E-mail。

发送E-mail是互联网中使用最多的业务之一,与传统通讯方式相比,E-mail的优势毋庸置疑。在教学中,E-mail同样可成为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之一。

第5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作为开拓性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本。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现今教育界、学者及相关人员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拓性、发散性、创新意识的高智能思维活动[1]。创新思维是打造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及建设的重要因素。它是在明确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实现的新的、建设性、创意性的想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语文本质来源于生活以及对生活的创造,语文表达能力的高低可有效地反映人思维创新能力的强弱,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就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内容而言,语文课文文章的选择与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是文质兼美、逐步推进的。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可充分领略到文章作者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并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激发自身的创作性思维灵感。同时,学生在逐步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以此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作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培养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其本身特有的优势,笔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对如何使其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发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究得到以下几点方法。

1.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的欲望。所以,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其一,时刻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时与学生进行友好、平等的沟通,用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其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奖励,针对学生的错误观念及时并正确的给予纠正,从而提高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创造的精神。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经常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直接性的评价“你回答的非常正确”、“你的想法真棒!”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单一而呆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思考和思维想象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主体意识的提高成为教学的新目标,而其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阅读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问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一样的结果,有说想到了太阳、有说想到了苹果、有说想到了皮球、有说想到了企鹅等等,每当学生回答时教师都给予神态上的鼓励和言语的引导,从而得到了更多的答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引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实践证明,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充分的发挥了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同时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创新、辩证、想象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例如,教师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思考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了几根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如果可以她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思考,并回答。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从而得出最适宜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带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引导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想象能力

“没有做不到事情,只有想不到的结果”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通过想象进而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3]。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或关联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对文章理解的同时,进行联想并让学生进行后续故事的编排,可以是故事的后续发展,也可是故事中其他人或事物的空白细节填充等。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并引导学生的现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思维培养

“多向性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体现最多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析,使学生对不同形式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知,有利于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的养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例如,教师在教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么?你的文章名字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我的题目是《白骨精三戏唐三藏》”有的同学生说是“我认为也可以是《唐僧三逃妖魔掌》”等。教师通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看待同一个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模式。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或采用质疑、内容补白等教学法从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通过营造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开拓思维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程丽.基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05:214.

第6篇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阅读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绘景状物的,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蕴含着人文地理、自然常识、科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知识,布置学生或动手试一试,或观看影视录像,或收集资料介绍,或调查了解。在上课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去讲,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孩子们自由天地,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动力

1?郾创新能力系统中动力因素的核心是求知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小学生知识面有限,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越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唤起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地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刘备用了哪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这三个问题在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多向、多维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地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学生在小组交流和思考讨论后,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满足了学习需求。这样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郾注重创新,充满探索性。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创新活动的确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例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第16自然段时我出了一些讨论题目:(1)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一说。(4)指导阅读。(5)竺爷爷作为一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的成就是如何得来的,你能找到原因了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需。在信息时代,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

三、采用开放型的阅读教学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主渠道。在这些交往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它能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些问题,教师可抓住要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能够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激发表现欲,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把学生推进思维的漩涡。例如: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我在学生细读第2自然段后提问: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了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通过阅读后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而且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以研读促阅读进行创新和提高

研读是在粗读、细读等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性、归纳性、提炼性的阅读。研读要分析文本内容的优劣,要深刻记住文章的内容,通过研读来提高读者的分析、归纳、评价、创新等能力。自然,研读所需的时间、所花的精力就比细读要多得多。课内阅读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行为,是教材文本的精读和研读在课堂教学坏境中的呈现。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内阅读更多地依赖各种教学参考书的诠释和演绎。这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依赖于个性化体验的创造性发展往往被扼杀。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培养引导,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

五、寻求拓宽学生阅读空间的切合契合点

1?郾结合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我校学生来源比较广,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在语文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在活动形式上创新,组织学生“做贺卡”、“逛超市”等实践活动,利用上网、查报刊等方式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域。

第7篇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可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而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和培养。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质疑,提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三、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想象的舞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故事的后续:有的说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的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继续追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吃饭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

这一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大胆延伸课文内容,充分展示个性特色,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了《养花》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园艺场去参观,当学生们发现有的花卉的叶片部分变黄或全部变黄时,便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叶片发黄是缺水了,有的说是太阳光太强,把叶片晒黄了,还有的同学说这是植物衰败的自然规律……在学了《春天》课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田野、果园里去寻找春天;在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同学们开了一个推销玻璃的展销会……通过这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创新,人人有创新,人人能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