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农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25 11:26:56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农业经济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农业经济

第1篇

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农村品的生产与销售开始逐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也将越明显。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现代化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现代科技的引入,使农村企业更加重视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规模化,更有利于企业在生产与销售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培育市场农业经济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

2.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2.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2.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2.5结合市场需求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3结语

第2篇

1.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1.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1.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1.5结合市场需求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2结语

第3篇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强,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金融融资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和认可。为完善农村信贷,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应构建现代农村信贷体系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实行贷后监督机制。

[关键词]

黑龙江省;农村信贷;农业经济;影响

一、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坚持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蒸蒸日上,不断向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迈进。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清晰的看到所面临的问题,黑龙江财政农业资金的投入不足,农户急需要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需要农村金融发挥支农的作用。目前,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农业信贷资金主要有三大产业的贷款、农户的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每年各项贷款投放额基本保持上升的态势。2010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一直增加涉农贷款资金,所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也较以前有逐步提升。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到2014年的10月,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农业信贷资金为4498.8亿元,和年初的数据相比增加了605.5亿元,增长率为15.5%。农户贷款达1437亿元,比年初时增加245.6亿元;企业的贷款达1432亿元,比年初的数据增加了215亿元。尽管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增加了,可是还不能满足农户和企业的需求量和速度。黑龙江省在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粮食产量上实现9连增,农村经济逐步增长,此时真的需要农村金融的发展来支撑。

(一)黑龙江省信贷业务开展情况

1.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业务开展的规模。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组织的结构变迁,黑龙江省已形成了形式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共同组成。农业资金的供给主体大致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私人借贷、高利贷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强,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信贷供给对农业经济整体投入调控功能不断增强。2012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08.6亿元,突破5000亿元,比上年增加915.5亿元,增长16.1%,与2009年相比增加2742.3亿元,增长62.0%,年均增长17.5%。2012年有21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2009年增加42.8亿元。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9年的36.9%上升到43.2%,提高6.3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2.1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的生产总值25816元,比上年增加4094元,增长16.0%,说明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游力和空间很大。从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农民不出村便可办理日常转账以及粮食补贴发放等业务,与几年前相比农村经济设施发展迅速,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有所改善。

2.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业务需求现状。近年来,金融融资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和认可,这不仅体现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而且有利于摆脱农民原始农业生产的小农意识形态。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有利于黑龙江省小微企业对扩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的满足,同时能够改善黑龙江贫困农户的生活水平。

(二)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黑龙江省土质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地处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是全国耕地和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省份。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了1400亿斤,实现“九连增”,继续巩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地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34元,实现“九连快”,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基本保持稳定的增长情况。

2.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种植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6.7%;牧业增加值506.5亿元,增长7.9%;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8.9%。水稻产量增长5.3%;玉米产量增长7.9%,小麦产量下降32.5%;大豆463.4万吨,下降14.4%。全年蔬菜产量876.4万吨,增长11.0%;瓜果类下降6.1%等。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的猪牛羊肉产量比上年增长7.2%;禽肉产量增长9.0%;鲜牛奶产量增长3.1%;鲜蛋产量增长2.6%。此外,农村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新建项目(亿元以上)的有24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其中省政府重点推进的97个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7亿元,超出计划27.7亿元。从建设规模、进度和投资强度都属于前列。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村贷款与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存在较大的趋同性。从2010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农村贷款与实际生产总值都是正增长,到2014年,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贷款的增长速度,但随后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速开始放缓,总体来说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速是慢于农村贷款余额的增速。

二、完善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与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一)构建现代农村信贷体系

1.大力发展新型农村信贷机构。2006年l2月,银监会发出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信贷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信贷机构,并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

2.完善和培育农村信贷体系的功能。继续发挥农村信贷机构便利的吸储和有效的放贷功能。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商业银行机构从农村地区撤离,农村地区的储蓄特别是借贷活动变得越来越不便利,农户借贷困难较为普遍,信贷活动的成本明显提高。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信贷功能,加强粮油贷款营销和管理,积极开办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

3.加强农村信贷的监管。科学有效的监管是确保农村信贷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和防范农村信贷风险的关键。但是,目前对农村信贷的监管主要是人民银行的外部监管,长期以来,人民银行对农村信贷机构的监管定位于间接的业务指导和风险管理,而不是具体的、直接的行业系统管理。这种外部监管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有效掌握各经营主体的真实信息,满足不了对农村信贷监管的需要。要构建现代农村信贷体系,还必须发挥信贷机构的内部监管、行业协会监管和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作用。

(二)构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提升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实力和信用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困境的根本出路。

2.深化农村信贷体制改革,加强信贷支农力度。应成立农业风险保险机构,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可借鉴建立经济特区的经验,试办“农村信贷特区”(此特区不一定非要具有相应的行政区划形式),包括农村信用社改革、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拓展、民间信贷正规化、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等实验均可在这些“特区”内进行,以总结经验再推而广之。

3.加强农村信用担保法律法规制度建没。修改、补充和完善《担保法》;出台专门针对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制度;完善与信用担保体系有关的配套法律,如,制定农业投资促进法、农村企业信贷法等。

4.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担保的其它支持体系。建立和规范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改善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规范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避免和防止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加强信贷机构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建立良好的贷款担保协作关系,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农村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金融市场大环境的支持。目前,银监会修订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亨项实施办法》,能看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支持与指导,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许可条件,增强农村金融创新动力,类似的管理办法也相继颁发。在面对快速增长的农村信贷业务,政策制定的瓶颈时期也应尽快度过,这些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助于农村贷款业务在农村市场的顺利进行。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贷业务在进行小额信贷业务政策指导时,更加注重政策目标而不是盈利目标,然而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看,农村信贷业务虽是一种扶贫手段,但同时也具有盈利目标,这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政策指导为主,注重小额信贷的市场运行,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适当放宽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把对小额信贷的直接干预改为对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

(四)实行贷后监督机制

实行贷后监督机制,保证贷款资金的用途合法合理,进而保证为农业生产进行的贷款真正用于农业,而不是转做它用。同时要优化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信用环境,一方面深入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宣传活动,保证银行贷款能够顺利的投放和收回。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为了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贷款风险,可以针对“三农”贷款业务建立担保制度,形成对农业贷款发放的激励机制。贷款担保制度的经营对象是农村种植(养殖)业贷款和乡镇中小企业,为他们贷款提供担保。贷款担保制度已经在黑龙江省出现,但是其在农村信贷中作用不是很大。所以政府要鼓励担保公司的业务深入农村,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摊。

作者:李昆泽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于淼.小额信贷与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4

[2]王晓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

第4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呈现出有序发展的利好趋势。但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更加明显,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也有了重大改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就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1.管理体制仍需优化。管理体制是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组织支撑。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原有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一些农村地区尝试成立了以县级为中心的管理服务中心或农业合作社,该举措得到了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这一改革成果正进一步向全国推广。但这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部署和安排,而这种尝试与探索刚刚开始,也必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或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仍有待完善,如何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实施农村经济管理新举措等等究。

2.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队伍建设是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支撑。通常情况下,我国农村基层管理队伍多数为当地的农民,这虽然有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现实情况、开展工作,但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与管理水平不高、掌握并推广现代化科技的能力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3.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资金是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财力支撑。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已经步入纵深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农业资金投入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政府虽然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了一定倾斜,但毕竟地域广阔、农村所占区域范围较大,分配到各个村各个项目上的资金数额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在吸引社会资金方面表现乏力,因此,我国农业资金缺口巨大。

二、策略与建议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不足。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从现实情况出发,深入探讨造成这些问题和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策略。

1.创新农村经营发展模式。在始终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实现农村经营机制的有效创新。应积极发展新型农业集体经济,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农村经济发展的配套组织,大力扶植新型的经济发展合作机构,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保护机制。

2.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首先政府要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保障,使农村经济管理摆脱带病运行、“缺血”发展的不利状态;其次,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引资和融资政策,切实提高农村农业项目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吸收和运用社会资金发展和壮大农业经济;最后,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力度,以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3.加强农村经管队伍建设。农村经济管理干部是农村经济管理的实际领导者和实施者,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一方面,要重视对本地农村干部的培养,提高他们对农业政策法规的理解与落实能力,完善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农业科技知识,使他们成为统筹安排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制度。要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创造条件,使他们真正成长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顶梁柱。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各级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因。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较好的捋顺农村内各项资源的权属关系,并对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资源进行较好的统筹与调配,这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的巩固,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其次,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引导、指导与规划,小农思维影响下,农村经济在发展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农业经济管理则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具体的方向,并提供一些额外的支撑和保障;最后,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扫清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对一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和具体矛盾予以较好解决。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主体自然也要强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能力,更好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需要从管理手段选用上入手,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管理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管理手段过于陈旧和单一有直接关联。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较为陈旧时,各项管理活动在开展上也会对固化的管理手段进行长时间沿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中得到很多应用,并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大为降低农业经济管理成本。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借助信息技术来驱动各个层面与各个时期管理活动的开展较为必要,这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出来。例如,长春市农安县新农乡农业经济管理站在2017年进行了大面积的信息化管理尝试,借助电子计算机以及具体管理软件进行管理使得各行政村的土地信息、经济信息、财会信息等得到了较好整合,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条理性也十分清晰,农业经济管理能力近两年更是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与提升。

(二)注重农业资源的价值挖掘

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差与相关农业资源并未得到较好开发、利用有直接关联,农业经济管理中则需要给予农业资源价值挖掘事宜以更多关注。农村经济结构往往较为单一,在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上,农村经济管理主体也要结合农业资源价值的挖掘来进行。例如,很多农村存在着一些荒山、荒丘、荒坡与荒地,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被已经开垦出来的“四荒”地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四荒”地被不法侵占。在此基础上,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可以会同农业技术部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视角下进行一些种植或养殖项目的建设,从而对农村地区闲置、半闲置的农业资源进行利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资源的利用间有直接关联,以往较为粗放的农业经济管理使得很多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农村地区农业资源价值进行挖掘,适当建设一些集体经济项目或产业项目都能够较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评价与调整

农业经济管理的动态进程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受制于管理主体的能力与经验差异,一些具体的管理问题会随之产生,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多变的情形下,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相关不足也无法避免。为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层面需要一个评价性机制予以较好保障,这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释放出来。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主体需要成立管理评价小组,并根据细化出来的评价标准,参照农业经济管理的一般目标,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选用的实际有效性,农业经济管理目标达成状况等进行评价,并形成具体的评价报告。这一具体的评价报告可以对阶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管理状况予以如实反映,通过对相应评价报告进行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则要在方式方法选用上进行调整,明确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和主次。通过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评价,发现不足,弥补不足,农业经济管理主体也能够积累出更多的管理经验,依托这些经验驱动各项管理活动开展也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措施;促进作用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若想进一步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与质量,首先要做的便是及时地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并在符合地区农村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其发展需求,进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不能很好地被应用,最终造成农业生产发展中农产品滞销的情况。长时期的农产品滞留还会造成产品的腐烂与损坏,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环境因素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影响

外部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产生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比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能够种植的农作物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很多地区的农作物生产种植需要借助必要的防冻、防寒措施才能健康成长。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不断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城市整体的发展效率,多数地区都会将一些工业企业迁往郊区或农村地区,这使得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农业机械设备,但是,在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废气、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这类问题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活动的健康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效率与质量也因此大大降低,最终导致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受到较为明显的限制。

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差距过大

由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市,农村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城镇化建设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占用,城乡发展建设中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而当前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不能发挥出有效作用,从而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缺乏完善性

现阶段,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与顺利开展,具体表现在:工作人员无法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标准与要求进行,降低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没有规范、系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做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工作理念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十分明显的滞后性。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缺失还会导致管理工作人员难以正确地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最终严重影响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效率。

五、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

近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很多先进、高科技的技术,如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中,为全面构建新农村经济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但是,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工作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在对相关的农业信息数据传输与利用时产生了诸多问题,造成重要信息数据内容并没有完全被接收与掌握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加之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未能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视起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中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网络体系,从而在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同时,导致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社会新形势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一、积极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相关部门要制订严格的制度与管理目标,有效明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细则与内容,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个人,有效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2.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规划,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二、加快对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调整与创新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实践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加大对农业经济建设中基础公共设施的完善与优化,有效确保农业经济体系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作物肥料、种子的管理工作,有效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在全面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产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与效率,为全面增强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三、借助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从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与信息化技术有效管理农业的生产经营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为全面促进信息数据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搭建良好的平台,尽可能地规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安全风险隐患,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降低农村财务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四、构建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的专业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用的发挥,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在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在组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时,做好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水平的把关工作,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从而在充分保证其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使其能够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地改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方式。从工作人员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应在深入学习国家农村经济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从而确保自己能够始终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最终为农村地区经济体系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五、丰富农村经济融资渠道现阶段,农村地区经济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补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政府部门的补贴力度是不断加大的,但是,仅靠政府补贴,农村经济是难以得到高效发展的,为此,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需在重视这类问题的同时,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科学地拓展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在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资金保障的同时,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良好促进作用一、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有利条件1.利用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获取,保证在对相关信息数据资源进行利用时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这对于全面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条例能够对工作人员起到良好的管理与约束作用,可以有效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为全面促进农业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有序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现代化思想的普及能够有效转变农民的农业生产理念,对于农民开展各项农业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全面引用高科技的农业生产设备、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提升农村经济作物的生产质量与效率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二、为农村经济的健康长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新形势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相关的农业生产及开展其他经济活动时需要制订明确的管理方向与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中,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因此,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还缺乏科学依据与规章制度,缺乏规范统一、行之有效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率,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2.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落实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借助新的发展理念与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不断提高的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效促进了农民自主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热情与积极性。1.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在引导农民开展相关的农业经济工作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与带头作用,将自己所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理念以及生产管理新模式等有效地渗透到各类农业经济活动中,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在农作实践中不断感悟与理解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的重要性。2.为了有效增强对当地农业生产资料的应用,他们能够依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内容和细则制订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生产目标与计划,从而为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绿色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下,农业经济管理还能够有效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有效减少农民在耕种作物以及开展其他各项农业生产活动时随意喷洒农药、排放废气废水以及乱用化学肥料等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为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规范农村经济行为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便是缺乏科学、规范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这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与混乱性,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影响较为负面的违规行为,最终严重限制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这类问题的存在还会严重影响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则能够在有效约束农村经济行为的同时,通过明确农村经济行为标准规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与发展效率,进而在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与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效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性与系统性,而且能够为全面提升基层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农村区域环境恶化现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露,张越,张俊飚,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31-38+133.

第7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措施

1农业经济管理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1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通过对地区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积极向农民群众推广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解放劳动力,在有限的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外,通过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而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都是通过财富创造来实现,农民个体通过个人努力,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水平也会发生转变。

1.2从制度上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农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下,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完善,更加规范。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以及经济发展为主的中心的地位更加牢固,保障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扫除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而通过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扫清道路,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顺畅。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能力不足,是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不合理规划不合理征用,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土地规划更加合理,利用更加高效,降低农民群众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开展农村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协调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具备生态化特征。传统的农业工作模式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业部门通过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的规划,逐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向着生态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2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制定完善企业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依托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紧跟时展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改革,构建全新的管理体制,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外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销售市场,丰富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因素,对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只有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保证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科学管理。鉴于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政府部门的扶持资金十分有限,需要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拨款的同时,还需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融资,得到广大企业的投资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