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6:48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旅游的科学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通过“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确立了四门核心课程,即《旅行社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服务礼仪》、《旅游文化》,其中《旅游文化》是重中之重,高考专业课的300分中,它就占了150分。它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突破了学科框架,是一门培养中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前瞻性。它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旅游专业是浙江省四个首批课改专业之一,在课改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已经成为焦点和难点,被认为是新一轮课改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关系到课改全方位的问题。就《旅游文化》科目而言,虽然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小范围的、个人的新的评价方式,但并未得到大众的认可,更没有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的需要
如今,《旅游文化》核心课程地位已日趋凸显,面对这么一门重新整合而成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无疑给学校、教师、学生、教研单位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以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综合性课程,该以何种方式渗透新课改理念、体现新课改要求、创造新型教学模式等等新问题、新任务,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迫不及待的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和完成。而这些新问题和新任务如何解决,如何完成,都还得归位于课堂教学,并接轨行业企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能力,且在操作中提升理论知识,更好的用于实践。
之前,我们简简单单的利用一张纸质试卷,来判断一个学生某一门课程学得怎么样,掌握的怎么样,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对于新课改的真正落实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其将来相应的岗位上就业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可见,我们必须要探索制定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解决《旅游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能力体现方式、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等等这些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急切需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应试教育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直以来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所有成绩测试几乎都是单一、传统的测试评价模式,以条条框框的知识记忆为主要目标,以纸质理论考核为主要形式,理论分数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显然已经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凸显旅游专业的特色。
《旅游文化》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其中的每一门课程之前都以理论学习为主,在具体上课过程中,由于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折磨下,老师和学生几乎只强调记忆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只停留在一张纸上而已,学完就背,背完就考,考好就扔,扔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新学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永久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先前的教学和评价都已经严重滞后,更为先进的学科评价体系就呼之欲出了。
三、企业对“现代员工”要求变化的需要
绝大部分经过理论考核的高分学生,看似具备了应有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一旦下企业实际操作锻炼时,常常无法适应环境,产生很多的问题,如旅游专业的的学生通过了中餐摆台中级考试,拥有了摆台的基本操作技能,但真正到高星级酒店锻炼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是状况百出。
企业不是学校,企业需要的是已经培养成熟的员工,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必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采取“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并非培养只是停留在笔头上的理论知识一大堆的庸才。由此可见,中职学校需以产学合作教育为载体,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企业的具体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全程实行工学交融。打破学期界限,根据企业的淡旺季需求,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和体验各岗位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其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可见,要衡量学生是否已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必须有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家长的放任自流或期望过高,学校教育思想的偏差、教育方法的不当及社会中读书无用论、网络诱惑等方面的影响,致使很多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中职教师是否能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多看看学生闪光的一面,活泼、好动、思想单纯、动手能力强,而不能总是以分数论英雄,打击其自尊心。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的特色”为依据,用符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机制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培养有技术、有高素质一线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课改的步伐正大踏步迈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职业学校的学生已成人化、社会化,通过《旅游文化》科目的学习,目标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任,我们必须以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五、教师成长的需要
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能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就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w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飞速发展。
六、改变《旅游文化》现有的落后的教学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缺乏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的前瞻性的研究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评价问题,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课程评价问题,但它是个焦点和难点问题,是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是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的《旅游文化》科目,集结了很多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宗教、古今建筑等,学生没办法看到实物,更是没办法摸着,也没有其他的媒介间接的了解它,所以只能按照书本死记硬背,较好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一些方式方法,来判断一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否有助于真正的实践操作,但这都是个人的浅显的评价行为,并没有学者对《旅游文化》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研究。
(二)《旅游文化》相关一线教师的零星的、无序的研究现状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的求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学习学生评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无法系统地、正确地实施各种评价,这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很多评价困扰,无法监测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这就导致学生好与不好难以衡量、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不明确,《旅游文化》教师无法进行系统的摸索和研究,只能是部分上进好学的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一些零星的、无序的研究,难以推广和实施。
(三)各校重课改轻评价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重课改轻评价的局面。很多学校都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的大潮中,但在课程评价方面没有正式的、通盘的考虑和安排,更没有相应的组织、规划,和对课程整体反思的环节。即使有一些课程评价活动,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常常作为局部的、单项的活动出现,目的是完成某种单一的任务,而并不是基于对课程整体的评价。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实践内容的评估考核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专业内涵不够突出,在现实操作中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现象。
以上可见,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旅游文化》评价体系,对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工业文化;工作价值观;应用型本科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更加个性化的“95后”,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未来技能革新的高质量旅游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旅游教育的首要问题。由此,旅游专业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的“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课堂”这一观点为我们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一、工业文化及工作价值观的含义
工业文化也可称为产业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文化,是在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萌生和发展的。我国教育部职教中心所余祖光所长认为:“先进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与工业文化紧密相关的工作价值观,则是一个人对于工作的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它是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也是直接决定劳动者能力和素质高低、优劣的重要因素。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中缺少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没能凸显行业特质。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在课程设置上仍与传统本科教学相差不大,而且忽视了应用型本科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这一关键。课程设置上仍只重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观念、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培育,导致学生对旅游业缺乏宏观的了解,没能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流失率高。
2.实践教学中企业文化融入不够,缺失对工作价值观的渗透。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点要突出实践。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旅游专业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践环节中缺失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的渗透,使得学生们到了顶岗实习的岗位觉得工作非常辛苦,与自己预期的理想相差甚远,以致造成学生们要么为了实习而实习,收效甚微;要么半途而废,影响学业,而真正能够留在实习单位就业或者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则少之又少。
3.教学方法上缺乏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整个教学的过程仍是教师处于主导,而且教师的讲授也多局限于教室、书本,缺少实践演练,也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动手实践机会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能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身的不足,最终导致学生毕业时缺乏竞争优势,就业实力不强。
三、工业文化对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1.将先进的工业文化引入教学中,建设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
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旅游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因此在职业素养培育方面,教师既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先进工业文化的教育。在思想素养方面,应增开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课程与讲座。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义务讲解、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在竞争中增强学生的信心,熟练学生的业务技能,也让学生们了解自身的差距,以此提升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2.对学生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以满足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的需要。
对学生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中旅行社及酒店的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的渗透,帮助学生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及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实地演练法等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工作价值观的真正含义。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己所学专业,融入自己所学行业,让他们走出课堂,在企业氛围里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
3.利用校企合作拓宽学校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结合旅游专业自身的特点,我们首先可以吸取旅游行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将其融入到学校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与热爱。
其次,通过参观、教学、实习等方式,将课堂从学校转移到企业,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本专业特点,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切身的体会,也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在师资配备上,通过聘请企业人员为学生授课,从企业实际需求来告诉学生他们目前所存在的差距,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余祖光 王文槿 谢幼琅,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探索,序,海洋出版社,2010:25~27
前言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旅游过程上忽视了少数民族的就餐问题,景区附件没有清真餐厅,新疆同学无法解决饮食问题,旅行社导游只是不收取他们的餐费,但没有提供便捷的清真餐厅交通地图,而七月正是伊斯兰教的开斋节,饮食上无法得到解决,只能以水果及超市里卖的标有清真字样的方便面充饥。这让我们联想到目前对少数民族的服务存在许多缺陷,在旅游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旅游是追求精神愉悦,比生理需求更高层次,但目前发现在少数民族旅游过程中还没有解决好他们的生理需求,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如何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的服务技能具有现实意义。
一、调研开展方式
我们小组成员陆续开展了调研活动,首先提出访谈及调研问题,采用SWOT分析法筛选问题,在新疆、广西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并利用问卷星等软件在网上开展调研,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网上问卷共设置100份,有效问卷95份,实地访谈涉及瑶族、维吾尔族、回族等,访问人数总计达60人,主要采用结构访问法,再把其关键字转换和录入,利用SPSS软件绘制成相关图形。
访谈对象主要涉及景区的游客,少数民族游客为主,同时也涉及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老师及旅游从业人员,从中汲取了他们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二、少数民族旅游人才需要的必要性
从少数民族旅游者的角度(主体角度)来论证庞大的旅游市场以及对于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的稀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路一带”的发展不断要求我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提升质量。从两个方面阐述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上人才的稀缺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务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教学主要以理论形式开展旅游管理相应的学术研究,实战经验相对比较单一,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展开,完成相应科目学习并未涉及少数民族旅游服务技能,只是单一的从认识层次到理论层次,缺少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职业技术院校只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都不是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的科学方案,只会形成典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教务上虽然主要触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实践操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个性化旅游服务人才技能的不足
在对待少数民族旅游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常规的旅游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这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旅游产品的设计单一,在旅游接待方面没有提前了解少数民族游客的风俗习惯,不能更好地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导致在旅游过程中使得少数民族碰到多种问题。旅游服务人员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常识,没有储备对少数民族的各种知识,导致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妥当的解决。
三、改进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的措施
(一)校企合作开展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培养
在学校教务方面,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实训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读,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游客的行程安排,校企合作中让旅游管理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服务,开展技能服务大赛,大力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积极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具有思考自身旅游过程中的辩证意识,站在整个少数民族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在切实体会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对于本民族的服务技能,并在落实到实践当中。
(二)提升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学术研究
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许多从事旅游的工作者们都没有了解甚至没有考虑到该问题的存在,关于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少之又少,研究空间广,但需要专业的学者重视该问题,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对待此问题形成深刻的思考,指导旅游工作人员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尊重和宣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我们要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其有适当的了解。此外,政府也应当引起重视。只有尊重并且足够重视少数民族,才能够更好的对他们提供服务。而且少数民族自身也应当对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设法提出解决的方案。
四、结语
查阅图书文献,与之相关的论文少之又少,项目研究空间十分广阔。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多民族融合的项目小组开展此项问题探讨非常有价值,提出了相关切实可行的方案。
对少数民族旅游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实践上,而应该从实践到系统的理论,任何实际操作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国内旅游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自然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形成完整的体系,把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少数民族游客服务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希望读者多多关注。
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优良的企业文化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都是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企业层面的控制内容,这三者存在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后两者的基础和前提,优良的企业文化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是结果,而前两者更是实施好第三者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主要就这三者的构建及其关系展开论述。
一、如何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基本规范中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1.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2.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3.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4.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5.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如上所述,企业只有建立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造就出优秀的高管团队和先进的管理制度,依法经营,履行好促进就业、保护员工权益和其他社会责任,高管带头垂范作用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才能有助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二、如何构建优良的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基本规范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1.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企业应当培育体现企业特色的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当重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
3.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使其构成员工行为守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4.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应当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
5.企业文化建设应当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员工行为方式,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全面提升员工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
如上所述,企业高管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起主导和垂范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及机构设置,是难以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的。而优良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所有团队和员工关注到企业的诚信和长远发展,关注到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关注到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没有优良的企业文化是难以保障企业能履行社会责任的。
三、企业如何尽到社会责任
所谓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下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
1.企业至少应当关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下列风险:
(1)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2)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
(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
(4)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如上所述,不能很好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往往都是致命的,企业必须重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最深刻的教训。事件回放,从2008年6月28日兰州医院收治首个毒奶粉患儿,到2008年12月23日三鹿集团因毒奶粉事件被宣告破产,不到半年时间,三鹿集团遭受灭顶之灾,同时事件还造成6名婴儿死亡,逾30万名儿童患病的恶果。董事长田文华和另外18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通过毒奶粉事件,我们发现其内部控制存在很大的缺陷:①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看,董事长田文华从1987年开始担任三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到2008年9月17日被刑拘,任职长达21年,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失效。②从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看,该公司对购进原料奶疏于管理,没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③从企业文化方面看,该公司在2007年就接到消费者反映奶粉质量的投诉,直到毒奶粉事件被曝光,没有遵守诚实守信原则,说明该公司在企业文化环境控制中存在严重缺陷……
所以,企业应当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切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
2.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1)加强安全生产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安全生产。
企业应当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健全检查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不得随意降低保障标准和要求。
企业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重视岗位培训,对于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企业应当加强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提高产品质量
企业应当规范生产流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禁止缺乏质量保障、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流向社会。
企业应当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售后发现存在严重质量缺陷、隐患的产品,应当及时召回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缺陷、隐患产品的社会危害。企业应当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3)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企业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4)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
企业应当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人力资源政策,保护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当避免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批量辞退员工,增加社会负担。
如上所述,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与履行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员工就业与权益得到保护,员工满意度提高,会较好地执行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较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会促使员工强化履行社会责任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在企业高管的带领下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旅游审美概论》是一部赏心悦目的教科书。开卷之前,先从教材封面说起,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别具匠心的封面设计便先引人入胜:“飞马踏燕”眺望“学海之舟”的上部构图,告诉你这是一本关于旅游的教科书;“大树”立于“文海”(由文字组成的涟漪)之上的右部构图寓意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基于文化的旅游之树方可枝繁叶茂,生命长青;“专家讲课”的朱红印章颇具中国传统文化风韵;封面题记“旅游是审美的散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可谓点睛之笔,使你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内容扑面而来!
阅读了曹诗图教授《旅游审美概论》之后,感受颇深,获益良多,不敢妄作评论,唯怕挂一漏万,有失偏颇。故用读书心得的方式将该书特点概括之。
一、教材编写方式的先进性
以往的教科书多在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上下功夫,故严肃有余、几无活泼已成教科书的通病。曹诗图教授编著的《旅游审美概论》一改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风格,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紧密结合并把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有机地融合于教科书中,这是该教材的先进性之所在。深挖旅游审美的科学与文化内涵,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为宗旨贯穿于全书中;全书各章前有“学习导引”、“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章后有“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及“案例阅读”等,规范、系统、全面;教材编写遵循“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主要旅游景观与文化艺术门类的审美原理与实践――旅游开发、旅游服务(导游、酒店)等审美实践”的逻辑与思路,内容安排层层递进,从自然风光的赏鉴到人文、艺术、社会、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审美,红线串珠,一气呵成;教材选材独具慧眼,用材精当。仅以案例和阅读材料而言,如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古典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大作《说园》,堪称美文;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北京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赏析》一文,颇具代表性;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作品;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画家范曾和吴冠中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民族器乐大师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民俗文化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文豪沈从文的作品《过节和观灯》的部分内容;旅游服务审美一章中的饭店审美选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香山饭店,等等,可谓眼界高远,精品荟萃。教材图文并茂,全书精选插图140幅,件件堪称精品,幅幅赏心悦目。文字表达准确、生动、精彩,读之朗朗上口,有脍炙人口之感。该书读来如坐春风,形同“审美散步”,完全是一种愉悦享受,自然能引导学生寓学于乐。曹诗图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著书20多部,并多有创新。如先后出版的《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旅游哲学概论》等都是填补学科空白的力作,不少著作与教材获奖。《旅游审美概论》的出版,又开创了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新风格,实在可喜可贺。笔者以为,目前像这种优秀的教科书,实在是罕见,其先进价值和启示作用不可低估。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性
此段文字与前者可能有部分重复之嫌,但这里旨在强调教科书的艺术性。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都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互通共融,因此素质教育已是全球的共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要求文理兼容,学文科的应懂点理科,读理科的应学点文科与艺术的东西。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论,人体的左脑(逻辑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应同时开发,这将有利于人的智力充分发挥。以往多数教科书总以科学的严肃性为由,忽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往往把教科书条文化,内容生硬,读之味同嚼蜡,令学习者望而生畏。《旅游审美概论》这部教科书掀开了一窗清风,以艺术的笔调彰显科学的活力。例如作者在鉴赏中国传统建筑时,生动概括各类建筑为: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宫廷建筑――“传统建筑的典范”、陵园建筑――“永恒的归宿”、寺庙建筑――“红尘世界的倒影”、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塔建筑――“装点山河的神笔”、桥梁建筑――“力与美的交融”、民间建筑――“地域环境的镜子”等等,其中文字叙述更是引人入胜,把一件件古枯的东西活现于读者面前,引导读者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建筑审美中统一起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只有两者的会合方可达到顶峰。众所周知20世纪苏美的“星际空间”之争,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前苏联滞后,而1957年前苏联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空――开创了人类的“星际空间时代”。美国为之汗颜,故在1963年由哈佛大学进行了20多年、花费1亿美元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俄罗斯在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方面均领先于美国,这期间俄罗斯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单就绘画方面,有人说19世纪如果美国能推出10幅世界名画,那么俄罗斯就能推出100幅。实践证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互补互促,共同完成整体思维过程。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极力主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因此,教科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是时代新的要求。
三、旅游审美内容的丰厚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共分为旅游审美概述、自然风景与审美观赏、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观赏、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欣赏、中国雕塑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欣赏、中国饮食文化与审美欣赏、民俗文化与旅游审美、旅游开发与审美、旅游服务与审美12章。囊括自然、人文、艺术、社会各类旅游资源的审美以及旅游开发审美与旅游服务审美,旅游审美的对象无所不包,可谓旅游审美的“大观园”与“全频道”。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类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点与审美原理,还重点阐述了审美鉴赏方法。关于审美鉴赏,作者总结了自然风景审美的24字诀,中国园林审美的7点方法,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6大要点,中国书法鉴赏的5个要领,等等,旨在引导读者在旅游审美领域自由漫步,寻幽探微,洞悉真谛,品味生活。
雄伟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蜿蜒的江河、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大漠……凝聚于作者的笔端,诗画一般的语言给读者展现出自然风光的天地之大美;一方园林、一栋建筑、一尊雕塑、一贴书法、一幅绘画、一曲音乐在作者的笔下又是如此的精美鲜活。如雕塑审美中,书中列举“五台山南禅寺的唐塑――天王和女菩萨两手相携,眼神相接,递送秋波……”,雕塑的微妙微俏,评论的入木三分,旨在引导读者在鉴赏雕塑的神韵之美中悟出唐代文化“是一种博大、开放的时代文化。”又如在书法审美中,教材中写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在于它与中国文化之道紧密相连。书法家作书的创造过程,观赏者欣赏书法的过程,也是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之道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对非质实而虚灵的气的模拟,用笔墨的浓淡、枯润、虚实和周流的运转的书法来表现最令人体悟了。所谓“气脉不断”、“笔断意连”乃至“气韵”,都是因中国文化“气”的性质而具有一种较高的境界。总之,中国书法是由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化思想综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文笔充满哲理与诗意,内涵深厚,意蕴深远,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宏微巨细尽在书中。
四、时空纵横的整合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编写具有时空结合的大视野,将旅游审美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中西比较。如中国造园艺术、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历史发展演变等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审美的时间观。全书12章中除了旅游审美概述、中国书法、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章节外,各章都进行了中西审美的比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比较内容颇具深广度,观点正确,见解独到。其足见作者融汇中西的学术功底。有的章节如音乐、园林、建筑、饮食等审美,还进行了区域分析,阐述了地域风格之美,具有旅游审美的空间观,并突出了旅游的异地性特点。无疑只有在洞悉文化史和比较文化的基础上并把握旅游本质的前提下方可作出如此全方位的精到比较,进行旅游审美时空纵横的整合,其“究时空之际,通审美之变”的境界甚为难得。
该书美中不足之处是有些章节的审美特色还有待挖掘和完善,如自然风景的审美(多种感官的通感体验)与文化艺术的审美(主要依赖于视觉与听觉)的主要区别在理论上未能很好阐明等。此外,书中的部分图片排版的图幅有些偏小。建议在再版或重印是予以改进,使该书更加完美。
关键词:旅游科普活动;特点;组织形式
一、相关定义
科普的英文是“popular science”,翻译过来就是大众科学或通俗科学。关于科普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科普就是以社会和大众为对象,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以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为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播科技的活动。
旅游科普活动与高职课堂教学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旅游科普活动是依据高职学生发展阶段、心理特点而设计的旅游科普实践活动,与旅游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论是在内容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包括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二、旅游科普活动的特点
(1)科学性。旅游科普活动的科学性是旅游科普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实验等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然就会误人子弟。所以,作为旅游科普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领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在保证了科普活动科学性之后,再加入其他元素才成为可能。只有传递正确的、科学的旅游知识,才能使学生构建起正确的旅游知识理论体系。(2)生活性。当今社会,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科技相连而科技发展的主要作用也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科学教育不能单单为了发展而发展,科学教育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偏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所以旅游科普活动也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学生的所有认知活动都与生活紧密相连,如果旅游科普活动与生活相脱节,则会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反作用。(3)趣味性。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非常普遍,原因是很多学生觉得上课无趣、无聊、或者所学课程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旅游科普活动的趣味性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趣味要求。为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设计旅游科普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旅游文化带给人类的乐趣和帮助。
三、旅游课堂中旅游科普活动的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皮亚杰认为同伴影响法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的课堂教学往往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分组学习,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旅游科普活动要取分组合作式教学。例如:可以将学生以学号为单位分成几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学生总数来安排,尽量保证各个小组的人数均衡同时在分组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层次的均衡。尽量考虑学生的水平层次,将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因为高水平的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低水平的学生可以向高水平的学生学习。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在《导游基础》课中,讲地质旅游景观那一节,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分组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分层教学。旅游课堂上,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的高低分成几个层次进行科普活动。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真正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旅游科普活动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空间,让学生能够自己选择喜欢的科普知识。如《导游基础课》中讲民俗文化知识这一节就可以采用分层法。针对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科普活动的要求是只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中等水平的学生,除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深究原因,如阴阳、五行形成的原因;高水平的学生可以深究内容的内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发展。(3)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好手段。但在传统教学中,因为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使得探究式教学很难进行,才需要在旅游科普活动中加入更多的探究内容。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打开学生探究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导游基础课》在讲到“八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八卦形成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们相信科学,远离迷信,达到旅游科普的目的。
关键字:县市旅游规划艺术性科学性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县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县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县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县市旅游规划作为县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县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县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县市的游览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县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县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完全等同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县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合乎常理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县市规划,如果县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县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事过其需。
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是好的县市旅游规划应当贯穿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县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在对资源的分析评价与对它的提升处理的基础上坚持本源价值,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那艺术性则是来自规划人员通过对当地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的本色了解后在设计过程中的思想体现。艺术性在县市旅游规划中主要体现在对县域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与整体布局上。整体布局大到对景点、景区的分类组合并分区;小到对观景点,游客接待中心的选址定位。如今有些地区的旅游规划盲目开发景点,决然不顾景点是否有旅价值,强行开发“无中生有”。这种做法显是不可取的。
一、县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目的地规划。县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县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县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县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游、行、吃、住、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县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2、目的性规划。县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县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阿克陶县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在最近两年内,在一级客源市场完成阿克陶“三山四水一核心”最佳休闲旅游板块形象的建立。形成阿克陶旅游差异化、互补化发展局面,形成“四大片区、点、线、面”的有序发展、竞争优势明显的旅游空间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阿克陶整体发展形象,加快阿克陶经济建设的步伐。
3、目标性规划。县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诸多县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当一个县的旅游资源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由于游人过多,游客将会对旅游景点产生厌烦感。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县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县市的承载力相适应。对中国县市的调查显示,住宿等配套设施往往会成为这个县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
总而言之,县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的县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县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游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二、县市旅游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县市旅游规划把县市作为规划对象,县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县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县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县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游赏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为保证县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城市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县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
2、县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落实越来越成为县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县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县市旅游要素的规划。
3、要注重县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县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县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县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中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把县市景观建筑、广场、中心和分中心、县市标志性地段、县市雕塑、县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县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
4、要对县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县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县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县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县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县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特克斯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县市的建筑风貌,体现寺观园林之美的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白墙灰瓦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县市魅力的重要途径。县市旅游规划对县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县市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县市的文化个性,以展现和表征县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县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县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三、结束语
老龄化、休假时间延长、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驾车增多、城市化、国际化等将是未来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全方位拓展为旅游规划水平和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