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6:47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发展的利与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货币时间价值 会计准则 现值 公允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理念,其正确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回顾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体现的发展历程,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变多的过程。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考虑到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及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突破了以往准则和制度的禁锢,在更大范围和层面上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理念,从而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的突显是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基于会计视角的货币时间价值研究回顾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涵义所谓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货币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相同数量的货币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也是不同的。货币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学中一个既基本又重要的概念,对于企业的科学决策起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不同时点现金流量信息的要求,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中也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
(二)基于会计视角的货币时间价值研究我国会计学术界基于会计视角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研究主要内含在对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是对于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中。其中对现值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近十几年的事,而且这种研究是在许多重要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由国际会计界为主进行的。2000年,FASB正式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为在初始确认或新起点计量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以及发挥利息法在会计摊配中的作用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指导框架。之后,国内众多学者围绕公允价值、现值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谢诗芬(2001、2004)全面论述了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运用,对估计现金流量金额与时间、现值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折现率的选择、摊余成本等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的会计计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直接针对会计视角下货币时间价值的研究很少,叶映红(2007)对于新会计准则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中,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于增强了信息相关性,但降低了可靠性。黄珍文(2008)举例说明了新会计准则中货币时间价值运用的几种情况,但并不全面。此外,还有一些增强现值计量效果方面的技术研究,如对于贴现率的选择、实际利率法的完善等方面的研究。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运用的发展历程
(一)2000年之前:米体现货币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范的应用应体现在交易与事项的确认与计量上。2000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虽然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首次正式出现是在1998年的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但却同时规定暂不采用“现值”进行计量。究其具体理由,一是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现值的确定比较复杂,计量成本较高;二是考虑我国当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能力。
(二)2001年至2006年: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极少数具体准则中得反映由于这一时期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而给滥用公允价值留出空间,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因此,当时颁布和修订的一些具体准则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强调真实和谨慎,明确回避公允价值计量,而改按账面价值人账。但与此同时,现值计量却相对还有所增加。如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规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期末都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是指以下两项金额中的较大者: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预期从无形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年限结束时的处置中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中规定: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二者中的较低者”确定租赁资产人账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以“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和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确定融资租赁资产的价值。这些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对于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体现虽然还不够充分,但却是时间价值理念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初次体现,是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完善这一主要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会计目标导引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对多元计量属性的要求。
(三)2006年新会计准则:在更大范围上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虽然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的准则更强调真实和谨慎,尽可能地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但这并非否认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的广泛前景。在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大量涌现、衍生金融工具大量使用,信息使用者需要更多相关信息对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做出评价,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强的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求,运用多元的计量属性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了迅速扩张和较为充分的体现。
三、新会计准则中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的背景分析
(一)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理念发生变化,促进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广泛运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这一切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必须面向未来。面向市场做出适合于现在的正确的经济决策。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理念发生变化,即要求会计信息不仅要着眼历史,更要着眼未来;不仅要着眼可靠性,更要着眼相关性;要克服现行财务报告重利润而轻现金流量、重成本而轻价值的局限性。这种会计理念上的转变必然导致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风险的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现值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是内含了现值技术的,与现值计量存在着共生性。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强调“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决策有用观”被更多人所接受。“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相关f生通常由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因素组成。而货币时间价值在资产计量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契合资产的定义,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决策相关性。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效的要求西方国家较早注重了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2000年,FASB了第七辑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为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资产与负债所进行确认与计量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指导框架。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为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可比性,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的国际化,我国在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强调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原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允许公允价值、现值计量的有条件使用,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等方面实现了国际趋同。
四、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
(一)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基本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现值”和“公允价值”作为允许采用的计量属性。其中规定: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虽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而且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在资产及同类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时,是可以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的,其中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价方法。所以,公允价值是内含了现值计量属性的,货币时间价值显然可以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加以体现。但我国引入现值又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若对现值的使用不加限制,则有可能出现现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机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所以,“基本准则”第43条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盲目使用,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又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基本准则”对包括现值、公允价值在内的多元计量属性的规定原则指导着“具体准则”中各种资产、负债的计量。而且在具体准则中,货币资金时间价值理念不仅体现在资产、负债的初始和后续计量中,还体现在一些具体事项的确认标准、收益或费用的跨期分摊、以及资产列报等规定中。涉及的具体准则主要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租赁、借款费用、金融工具等。
(1)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具体准则中主要体现在此两项资产的初始计量和未确认融资费的跨期摊销上。《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时,对购买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其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可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在信用期内计人当期损益。这两项具体规定通过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运用,使得在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付款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资产的初始计量更为相关、更符合经济实质,同时也更符合资产“预期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性质;而对未确认融资费用通过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也使得各期费用更为合理。同时,这些也是与旧准则相关规定的重要区别。
(2)货币时间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该准则中体现在对换人资产的计量和对资产交换性质的判断标准上。《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并在第4条规定中,将“换人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作为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确认标准之一。
(3)货币时间价值在资产减值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该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资产是否会发生减值的认定。《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只有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其可收回金额。而对可能发生资产减值的认定,准则列举的第三项便是: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二是资产、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或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中公允价值按照前文所述的三个级次进行计量,其中包括现值。该准则还就如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从而充分体现了时间价值。而原准则对于如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包括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南和方法。
(4)货币时间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体现。新债务重组准则对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恢复使用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责务重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抵债业务中,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先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尽管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已允许采用公允价值,但2001年的修订版又禁止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而尽可能使用“账面价值”。2006年的新准则是在国内、国际会计环境变化、要求和支撑下对公允价值的理性复归,而不是简单的反复。
(5)货币时间价值在或有事项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该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对预计负债的计量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企业在确定预计负债的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通常为3年以上),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而原准则是不要求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的。
(6)货币时间价值在收入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收人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对分期收款中收入的计量和日后未确认融资费用的跨期摊销上,还体现在利息收入的确定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销售商品,若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该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利息收入,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收入准则的这些规定与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以及租赁准则的相关规定相互呼应,使得收入的计量更加符合收入的性质和确认标准,金额更为准确,不仅体现了资金时间价
值,同时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相关。
(7)货币时间价值在借款费用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与原准则相比:一是扩大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资产的范围:已不仅限于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其他资产;二是扩大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除了专门借款外,为构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也允许资本化。新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使得资产价值中可以包括更多符合条件的因占用他人资金而发生的借款费用,从而更好的体现了时间价值理念。此外,准则中还规定:若借款存在折价或者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这也是时间价值理念的体现。
(8)货币时间价值在租赁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货币时间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现值确认是否属融资租赁。融资租赁认定条件中的第4条是: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二是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三是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并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法进行分配。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于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对于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规定采用实际利率法,取消了直线法、并对租赁内含利率的含义进行了完善,这些都是新准则进一步强调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体现。
(9)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相关准则中的体现。金融工具本身的特性使得利益相关者对其信息的需求更注重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即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更为突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促进金融工具日益丰富多样的同时,也为金融工具的及时、准确核算提供了可能。基于此,相比较《企业会计制度》和原《投资》准则,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与金融工具直接相关的3个具体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工具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第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中的体现。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利用时间价值理念,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负债也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并计入当期损益。根据第42条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准则对如何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了细致规定。此外,根据第49条,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根据第45条规定,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其中活期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可支取时应付的金额;通知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要求支取时应付金额从可支取的第一天起进行折现的现值。而对于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准则还就企业如何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做了明确规定。第二,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转移准则中的体现。首先,体现在对“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转移给转入方的判断上。要求在做此判断时,比较转移前后该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及时间分布的波动使其面临的风险,而且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时,考虑所有合理、可能的现金流量波动,并采用适当的现行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其次,体现在关于期权的相关核算上。当企业因卖出一项看跌期权或持有一项看涨期权,使所转移金融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准则规定:按照摊余成本计量该金融资产的,所转移金融资产在期权到期日的摊余成本和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初始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该金融资产的,若为持有看涨期权,应当在转移日仍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同时考虑时间价值计量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若为卖出看跌期权,则应当在转移日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该期权行权价格之间的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同时按照该期权的行权价格与时间价值之和,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第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列报准则中的体现。根据该准则,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一些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如本期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利息收入总额或利息费用总额:按照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包括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若企业确定公允价值采用的是估值技术,则应当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包括提前还款率、预计信用损失率、利率或折现率等;若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具有重大敏感性的,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改变估值假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披露采用这种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本期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这些披露要求使得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充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供给者对包括现值在内的估值技术的滥用。
(10)货币时间价值在套期保值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中时间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第一,现金流量套期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该有效套期部分的金额,按照套期工具自套期开始的累计利得或损失与被套期项目自套期开始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累计变动额两者中的较低者确定。第二,若被套期项目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的,在对被套期项目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时,应当按照调整日重新计算的实际利率在调整日至到期日的期间内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利率风险组合的公允价值套期,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的相关项目,也应当按照调整日重新计算的实际利率在调整日至相关的重新定价期间结束日的期间内摊销。此外,新会计准则还在“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具体准则的规范中体现了时间价值理念。
五、思考及展望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运用在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增强会计信息相关幽拘考虑,但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信息的可靠性。由于在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理念时,会涉及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期限的确定等,这些是依据会计及其他人员的主观预测、估计、推断来进行,这必然导致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成分,在信息的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公允表达方面,应不及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而且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不够理想,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这些也都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到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效果。
关键词:BIM ;工程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目前看来,用传统的方法估计工程造价会因对项目所需完成的工作量的测量和描述不连续而不能为准确的工程造价估计提供良好的基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1]。本文就BIM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势、实施方法、全过程造价管理、信息共享等几大方面的具体方法或研究构想做出了分析总结。同时提出了目前中国将BIM应用于造价管理所存在的障碍,预测了BIM将为我国未来建筑行业带来的巨大改变。
2历史发展
1975年“BIM之父”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未来将会出现可以对建筑物进行智能模拟的计算机系统,并将这种系统命名为“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BIM的研究受到CAD的冲击,但学术界的研究并未中断。在芬兰,一些学者对计算机模型进行了研究,将这种系统称之为“Product Information Model”。1986年,美国学者Robert Aish提出了“Building Modeling”的概念,这一概念与现在业内广泛接受的BIM概念非常接近。不久,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概念被提出。但是受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水平的限制,BIM还智能提留在学术研究阶段[2]。在进入21世纪以后,BIM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Autodesk公司正式提出BIM的概念,此后BIM这一新名词被广泛接受。Autodesk、Bently、graphisoft都推出了BIM软件并在全球多个项目实践中取得不错的效果[3]。现在的BIM俨然已经成为了可以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工具。
3现状分析
3.1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相对于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的优势
我们不难看出使用BIM模型代替图纸进行成本计算的几大优势:一是基于BIM的自动化算量方法将造价工程师从较为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二是基于BIM的自动化算量方法比传统的计算方法更加准确;三是基于BIM的自动化算量方法可以更快地计算工作量,及时地将涉及方案的成本反馈给设计师,便于在设计的前期阶段对成本的控制;四是可以更好地应对设计变更[3]。
而目前的已有的BIM技术给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带来的巨大改变,进一步诠释了BIM应用于造价管理的优势:一是方案大大优化,传统的方法很难在进入施工阶段之前找出各专业之间的冲突,会导致成本浪费和工期延误,而BIM能在设计前期就将问题反映给设计师,对成本也易于修改;二是工程量计算更加准确,BIM大大提高了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三是进度款支付更为合理,建立实际成本BIM模型并与4D关联数据库,便可精准地获得工程量;四是动态成本分析,基于BIM建立工程的5D(3D实体、时间、WBS)关系数据库,可以建立与成本相关数据的时间、空间、工序维度,成本汇总、统计、拆分对应瞬间可得;五是材料消耗控制,BIM可通过计划用量与实际用量的对比分析,实施实施动态管理;六是建立企业定额库,保持定额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七是提升总部成本控制能力,总成本部门、财务部门可共享每个工程的实际成本数据,实现总部与项目部的信息对称[4]。
3.2基于BIM的工程造价实施方法
目前看来,通过BIM进行工程造价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I)在BIM软件和成本预算软件中建立连接。二是利用开放式数据库连接(ODBC)直接访问BIM软件数据库。三是输出到EXCEL。
现在的通用理念是利用BIM在4D时间进度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成本信息,形成5维度的成本模型。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涉及阶段附加在BIM模型上的数据提取出来,并导入造价软件,与造价信息建立链接[5]。第一种方法比较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但实施起来远不如第二种容易。由于工程量和价格信息是不断变化的,传统的造价管理是与设计割裂的,所以设计方方案变化后需要人工重新算套价,容易出错,而第一种方案很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即实现设计与造价管理的一体化并导出不同方案的成本对比,更快捷地为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目前,有学者提出基于参数化技术和基于国际协同工作联盟IAI制定的IFC标准创建建筑信息模型,生产核心数据,而技术、经济、管理和其他附属数据与核心信息数据的整合则通过利用BIM编程接口API连写BIM与各工具软件[6]。这种技术让建筑信息模型的系统使用联合数据库,以IFC标准实现3D到5D甚至nD的集成。
3.3基于BIM的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
基于BIM的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即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移交阶段,都可以应用BIM技术来确定和控制工程项目的造价。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全过程造价管理进行说明:在决策阶段,BIM的参数化以及构件的可运算性可以根据已有的模型或简单搭建拟建项目的模型快速统计工程量信息,结合造价系统快速询价,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即可完成项目估算的工作;在设计阶段,BIM模型能快速、准确地拆分实物量,为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在招投标阶段,建设单位可以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富含数据信息的BIM模型快速抽调出工程量信息,编制准确的工程量清单;在施工建筑阶段,BIM可用于工程计量、施工组织设计优化、工程变更、索赔管理、工程进度款结算、资金使用计划与偏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造价管理;在竣工决算阶段,BIM模型数据库有着对各个建筑构件的工程量数据、成本信息、材料详细等多种信息,在施工过程中这一数据库不断更新,在竣工移交阶段其信息量已完全可以表达工程实体,BIM模型的准确性保证了结算的效率[6]。
3.4造价信息共享
BIM模型有利于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提高建设工程信息在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共享程度,减少信息交流障碍。根据BIM的核心思想,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控制工程师、土木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都在同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上工作[7]。如果使项目关联各方造价人员都能便捷快速地获取BIM数据,就可避免多次、重复地计算数据。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实现数据共享,能够有效应对工程设计变更,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基于BIM的的工程量计算和造价系统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工程量以及所有工程实体数据的共享与透明,设计方、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委托机构、施工方、监理方等可以统一调用工程BIM而实现数据透明、公开、共享、极大地保证了各方对于工程实体客观数据的信息对称性。
4现存问题
目前,BIM技术已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2007年始建的杭州奥体中心及是由BIM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以及造价控制),但是BIM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造价管理方面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存在的问题有不同公司开发的软件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出现不能导入的现象,导致技术和造价信息得不到共享[8]。
BIM用于造价管理面临的另一难题是材料、构件会由不同使用者起不同名字,在使用BIM数据库信息时可能出现无法识别和匹配的问题。需要构件BIM信息编码分类体系。美国将分类体系有UNIFORMAT 2和MASTERFORMAT。每一个构件或材料都有一个全球唯一标示,即IFD(国际词典框架),中国现有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的分类标准还无法直接应用于BIM[9]。因此,在未来,要实现BIM的自动化和信息化,需要先将其标准化,对各个建筑构件及属性进行明确定义和分类,而且分类信息要详细准确。
BIM软件进入我国市场后由于行业规范和数据接口不同,目前软件大多应用于设计层面,想要实现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和过程化管理,符合我国建筑行业标准的应用软件和数据接口是不可或缺的。相关的BIM技术标准体系亟需确定。
5未来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研究看来,BIM的多维模型仍停留在构想阶段,现实项目仍较少运用BIM,但BIM的三维模型已经在很多项目上展露优势。中国也在积极地开发BIM软件。在未来,BIM三维模型,将会加入时间维度和成本维度组建5D建筑模型,这样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安排资金计划、材料计划、人员计划和机械计划等,以实现动态实时监控。在5D中,工程人员可以掌握任意时间段的各项工作量,从而核算该时间段内的造价,可以更加准确的制定用工计划和资金计划。同时,在对BIM3D模型的各个构件进行统一编码的问题解决之后,这种在5D建筑模型下的任意条件统计、拆分、分析将成为可能,这不仅能够让决策人员在多维度进行方案对比,还可以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纠偏工程费用。
6总结
BIM技术在造价管理上的应用,可以使工程项目各管理条线快速、准确地获取工程基础数据,有利于各参与方德工程成本控制;BIM技术的虚拟三维模型和5D关联数据库为保证工程进度、控制成本等提供帮助;BIM技术实现了各管理条线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提高了项目管理工作效率;通过管理集成思想,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10]。相信随着未来BIM技术在中国建造行业的推广,相关规范、知识储备的继续完善,在应用中为工程造价进行可靠、合理的估计,防止项目费用超标。而相关的学者也会继续开发BIM在造价管理上的潜能,开启项目管理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何关培,BIM总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王广斌,张洋,谭丹,基于BIM的工程成本核算理论及实现方法研究,2009.11.
[3] AKINCIB et al.A formalism for utilization of sensor systems and integrated project models for activ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6,15(2):124-138.
[4] 李函霖,论BIM技术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企业科技与发展[J],2013.6.5.
[5]孟森,刘欣,张世洋,浅谈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建设[J],2012.10.15.
[6] 黄华,建设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新方法,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2010.10.15.
[7] 周信恩,李明,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浅析,建设科技[J],2013.3.15.
[8] 张孟田,基于BIM的建设项目设计概预算的应用,中国勘察设计[J],2012.5.15.
[9] 张利歌,基于BIM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6.28.
一、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由此带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大关,达到6.07亿人,城镇化率为45.7%。
从纵向看,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加速发展阶段。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加入WTO后中国工业化速度加快,以及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中国的城市人口容量迅速扩大,形成了城市化的。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年均城市化率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是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以来最快的一个时期,高于1949―1997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也高于1979―1999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从横向看,中国是世界近代史上城市化速度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0%提升40%只用了22年的时间,而城市化率相同比例的提升,英国大概花了120年,法国是100年,德国是80年,美国40年,日本30年。
二、过快增长的城市化开始超出城市承载能力
3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既是改革开放前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的城市化潜能释放出来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三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一方面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农村人口转移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从投资和消费上拉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超出城市的承载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城市发展规模超过了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城市过度拥挤、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下降、空气污染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等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并带来城市发展成本大幅度上升;二是城市人口扩张超过了城市经济承载力,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增长速度慢于就业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城市失业增长,进而加剧城市贫困与城市犯罪;三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城市社会承载力,导致城市的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住宅、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由此造成不同城市人群享受公共服务差距加大、社会发展矛盾与冲突加剧;四是很多地方的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土地城市化”,由于“土地城市化”的速度惊人,城市郊区“圈地”此起彼伏,尤其是“超速”城镇化和与之伴生的“圈地”行为,导致城镇周围的空间严重失控,耕地面积锐减,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城市边缘人群。
三、建议
(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并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措施来达到控制城市规模增长的目的。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定一套系统的限制或者鼓励政策,使之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相适应,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宏观成本。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者严重超过承载力,需要付出极大成本才能够提高承载力的城市,要适度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张;鼓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区域多发展城市,鼓励资源环境承载力好的城市多聚集产业和人口。
(二)保持合理的城市化发展速度
根据国情国力保持合理的城乡比例,尤其针对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高和变化情况,科学设定各个阶段适度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根本上遏制冒进式城市化和空间失控的态势,避免由此而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三)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城市经济承载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经济大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偏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加上,对农民就业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大量农民进城市导致城市失业率增加,从而带来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可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各类职业培训,是提升城市经济承载力的重要路径。
(四)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高社会承载力
关键词:污水再生利用再生水 发展方向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gradually formed, with a population of increasingly concentrated in urban and regional scope, per capita available water quantity of water resource demand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meanwhile, local scope wastewater increased, also aggravate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marginal rapidly rising costs,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is faced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reat,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deterioration has become China's urban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ottleneck. In the northern shortage region, this problem is much more serious. On the other hand, along with urban water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people on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requirements unceasing enhancement,.
Keywords: wastewater recycling recycled wate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口的激增、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所构成的水危机也已经成为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许多地区出现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之间争水、超量开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时空分布不均,以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一直较低,加之一些地区用水的福利政策,给人们造成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值钱”的假象,于是对水资源采取尽力开发以扩大供水能力的方式来"保证供给"。目前在我国400多个缺水的城市中,正常年份城市缺水59亿m3,日缺水量达1599万m3。2000年北方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使许多水库河流出现严重的断流和枯干,城市供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紧张局面。长春、天津、威海、烟台等城市用水告急。到2010年后,随着用水量的增长,我国已进入严重缺水时期,预计到2030年,缺水量将达到450亿m3。
与原始资源型缺水问题相比,污染型水资源短缺是更加棘手的问题。由于我国的生产模式仍为资源粗放型,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不高,污染控制相对落后,一方面直接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导致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大大降低。江苏、广东、上海等一大批省市已经面临非常严重的"水质污染"型缺水。
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水需求必会然增长,城市的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也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水危机及其衍生的水质与生态问题不仅束缚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可能引发重大的社会和政治危机。国家对此也相当重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城市节水工作的总结,也为我们今后的城市供水治水工作指引了方向。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节水和治污双重功能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问题将得到广泛的关注。
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
城市污水的水质水量较为稳定,受季节、雨季、洪水、枯水年份的影响较小,可视为稳定的水源;城市污水厂一般建在城市的周边,便于城市取水,相对于远距离输水而言,可减少输水管网的投资和构筑物的基本建设费用;新建水厂耗资额较大,新增的用水量也增加了污水处理的压力,而将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回用后,可减轻城市取水的负担,同时缓解了供水的压力;污水回用可减少的污水的排放量,从而减轻了水体污染。这些特征都是污水再生回用的优势。但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体制和技术上的问题。
2.1 法规不健全或没有建立,仅有的技术规范没有法规效力,以政府文件下发的管理办法难于执行,长期以来没有修订。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政策、规定体系,没有做到奖惩分明,建了的多花钱,没建的反而省钱,照样使用廉价的自来水。
2.2没有形成市场机制,生产与供水存在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水管网等中水设施需要一次性建成,投资具有不可分性。在短期内投资难以回收,从而进入门槛较高,限制了该行业的自由进入和竞争;二是中水设施的投资具有专用性,所形成的设施只能用于生产和输送特定的产品――中水。因此,对中水回用所形成的投资不易出售或转作他用,也就增加了市场进入障碍;三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即处理和回用的中水越多,单位中水中所分担的固定成本就越低。
2.3 中水建设程序混乱,对建筑中水,设计部门只做收集和供水管道,而处理部分设计,由专业公司和厂家完成,造成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环节脱节,工程质量低下。
2.4 适应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跟不上需求。例如,在膜生物处理技术中使用的膜的推广会受到价格的制约。
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方向
3.1在严重缺水的城市,政府强制规定使用再生水用户的范围;在其他城市,鼓励用经济的杠杆调节再生水市场,使再生水真正成为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
3.2在保证再生水具有合理水质要求、较低的生产和输送成本的前提下,要优先考虑城市景观用水和园林绿化,对于其他需水量相对恒定的用户,也要根据实际要求来确定其是否优先发展。
3.3发展集中式再生水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配水管道系统的高成本投入,因此发展就地型再生水系统就成为较好的解决方案。
3.4对于再生水的利用规划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适应,相协调。污水处理的战略目标必须从传统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转变到“污水处理,循环利用”上面来。
3.5在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下引入和形成市场机制,合理定价,消除市场准入阻碍,为投资者建立市场准入标准和约束条件,并引入适当的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再生水服务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服务成本。
3.6积极推动再生水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集成和工程建设,开发新工艺、新技术,使用新材料和新设备来保障再生水系统的可靠性和供水的稳定性。
3.7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公众宣传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使用再生水的重要性及优势性,使大家真正认识到使用再生水是一项既利国又利家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郑兴灿.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定位与发展方向[J].给水排水.2009,2:10~13.
2.林宜狮.水的再生与回用[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3.高炜.不同原水的氯化消毒工艺研究[J].净水技术,2002,22(6):17~19.
4.郑兴灿 张悦.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技术决策要素探讨.北京:21世纪国际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发展战略研讨会,2001.
5.陈传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后张法;有粘结;无粘结;预应力砼工程;施工比较
【中图分类号】 TU757.1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10)01-023-02
Construction Compare of the Empress Piece's Method Glues Knot with Have no Glue Knot Prepare Response
Dint Concrete Engineeri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mpress piece's method glues knot with have no glue knot prepare response dint concrete
engineering,current and same place, also have the certain difference.Passing the construction compares of the engineering that this text
say, we are clearer the difference of two kinds of empresses piece's method prepare response dint concrete engineering.
【Key words】 Empress piece's method; Glue knot; Have no glue knot; Prepare response dint concret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mpare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东、西高架连廊和连接楼及指廊上部土建工程,建筑面积199558m2,除高架连廊为钢结构外,连接楼及指廊为后张法预应力砼框架结构,首层以上框架主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次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砼。设计要求张拉端采用夹片锚具,固定端采用挤压锚具(握裹式),张拉时砼的强度必须达到设计砼强度等级的75%以上。
1施工工艺流程
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砼梁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工程的施工与有粘结预应力砼梁的张拉工艺基本相同,施工操作工艺比有粘结砼施工简单,其无需灌浆,更易于操作。施工工艺流程如图2。
2预应力筋的铺设
2.1无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筋在梁内非预应力筋骨架绑扎完毕再穿,在非预应力钢筋较密集的部位,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穿行。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时,在最高点、最低点和反弯点均进行支吊,在最高点、最低点分别与非预应力上、下筋绑扎固定,梁中反弯点用不小于φ10的钢筋焊接在梁箍筋上进行支撑,见图3。集束配置多根预应力筋时,各根筋保持平行走向,不得相互扭放。在铺设预应力筋之前应仔细检查外皮有无破损,如出现破损用水密性胶带进行缠绕修补,胶带搭接宽度不小于胶带宽度的1/2。
2.2有粘结预应力筋。有粘结预应力筋埋管采用圆形镀锌波纹管。波纹管连接采用大一号接头管,长度为20~30cm,接头两端用密封胶带封裹,见图4。
波纹管的安装,事先按设计预应力筋的最高、最低和反弯点等要求,在梁侧模或箍筋上定出曲线位置。波纹管与支撑钢筋用细铅丝绑牢,或用φ6U形筋点焊在托筋上(见图5),卡住孔道,以防浇筑砼时波纹管位置偏移或上浮。支撑波纹管的钢筋支架采用φ10以上并与梁箍筋焊接牢固,钢筋支架间距1m。
波纹管安装就位过程中,尽量避免反复弯曲和在其附近进行电焊操作,以防管壁破裂。在铺设施工过程中,如发现破损应及时用粘胶带缠裹严密。波纹管安装好后应检查其位置,曲线形状是否符合要求,波纹管的固定是否牢靠,接头是否完好,管壁有无破损等。垂直偏差小于±20mm,水平偏差在1000mm范围内小于±20mm。
在已分段的梁两端及跨中设置灌浆孔及排气孔,孔距11m,灌浆孔或排气孔设置在锚具处,孔径根据纲绞线的根数确定大小。排气孔的设置要保证水泥浆充满孔道,灌浆孔或排气孔在支座处设在孔道上侧,在跨中低点处设在下侧。灌浆孔的做法是在波纹管上开口,用带嘴的塑料弧形压板与海绵垫片覆盖并用铁丝扎牢,再接增强塑料管(外径20mm,内径16mm),见图6。
有粘结预应力钢筋穿束采用先穿束法和后穿束法两种。一端张拉一端固定和分段张拉分段小于25m的梁用先穿束法;分段张拉分段大于25m并采用二端张拉的梁用后穿束法。施工时采用卷扬机穿束,在束前端先装上有穿束网套或特制的牵引头(穿束网套用细钢丝绳子编织或购置成品),将钢绞线穿入网套中并顶到底,前端用铁丝扎紧。
3预应力张拉及孔道灌浆
3.1张拉分段。该工程连接楼和指廊纵向框架梁大部分均超过了50m,根据规范要求将框架梁分为若干段,实施分段张拉。如框架梁KL-33的分段及预留孔位置设置。
框架E1挑~E3和E3~E5及E6~E7段采用两端分级张拉,此三段预应力筋长度最短的E6~E8段22.42m,而最长的E1挑 ~E3段44.42m。
框架E5~E6和E7~E8段采用一端分级张拉一次锚固的方法,此两段长度均为22.42m,此部分包括了一条后浇带,后浇带砼未施工前预应力不能张拉,所以为保证大面积的支撑及模板的拆除,此部分的支撑在后浇带砼施工完,张拉后再拆。指廊的所有横向框架长度多为25.3m,所以采用埋入式固定端,采用一端分级张拉一次锚固的方法。
3.2张拉注意事项。预应力张拉设备按设计要求定期进行配套检验,压力表精度不宜低于1.5级,检验张拉设备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精度不得低于±2%,千斤顶活塞的顶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在预应力钢绞线开始张拉前,要对张拉设备进行一次试张拉,以确定设备的满足性。
张拉时在一个流水段或一个构件中要对称均衡进行,使结构及构件受力均匀、同等,不产生扭转、侧弯变形和过大的附加应力等。张拉工作应连续有序,减少张拉设备的移动次数。
无粘结预应力与有粘结预应力张拉方法相同。该工程张拉控制预应力σcon,设计为0.75fptk,为克服孔道,摩擦阻力及温度所带来的损失,采用3%超张拉。分级张拉应力的控制为:0~0.5%σcon~1.03%σcon。
3.3孔道灌浆。有粘结预应力砼梁是不需要灌浆的。而对于有粘结预应力砼梁,该工程孔道灌浆设计水泥浆M30,施工上采用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控制在0.4~0.45之间。施工灌浆时水泥浆要保持有足够的流动性,且在3h内泌水率控制在2%,最大不超过3%。水泥浆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一般需2~3min。灌浆过程中,水泥浆的搅拌连续不间断,当灌浆过程短暂停顿时,让水泥浆在搅拌机和灌浆机内循环。
灌浆前,先用空压泵检查通气情况。灌浆时,将灌浆机出浆口与孔道相连,保证密封,开动灌浆泵注入压力水泥浆,从近至远逐个检查出浆孔,待出浓浆后逐一封闭,最后一个出浆孔出浓浆后,封闭出浆孔,继续加压至0.5~0.6Mpa,封闭进浆阀门,待水泥浆凝固后,拆掉连接接口。
4结语
后张法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工程的施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别。通过本文所述工程的施工比较,我们更清晰了两种后张法预应力砼工程的差异。同时我们还总结了后张法预应力砼工程施工管理的几点要求:
4.1预应力钢绞线储存时架空堆放在仓库内,其周围环境保持无腐蚀介质。应按有粘结、无粘结分类堆放,不混放;按供货批号分组,分别堆码整齐。有粘结筋堆码层数少于3盘,无粘结筋堆放时支点数不少于6个,码放层数不多于2盘。
4.2预应力孔道预留与钢筋绑扎同步进行,对节点钢筋进行放样,调整钢筋间距及位置,保证预留孔道顺畅通过节点。电气焊操作时,在波纹管或无粘结筋上铺石棉板等防火材料,禁止电气焊火花及焊渣触及波纹管。
4.3砼浇筑时应派专人对埋入的预应力筋及波纹管进行监督,砼入模时应注意不得直接冲击预应力筋及波纹管,禁止将振捣棒直接振动波纹管或预应力筋,砼中掺加的外加剂材料中不含氯离子或其它侵蚀性离子。
4.4在预应力安装后,对无粘结筋的涂塑层外观进行检查,查看有无破损,并及时应用胶带纸进行修补,以实现无粘结效果。对于有粘结预应力砼,由于采用后张法,在梁体砼强度达到1.2N/mm2后,派人用通孔器清理有粘结预应力孔道,或抽动预应力筋,以确保孔道及灌浆孔通畅。
参考文献
1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技术规程.JGJ/T92-93
2预应力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93
关键词:企业;精细化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76-02
实行精细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欧美以及日本、东南亚等经济高速发达国家兴起的,企业实现安全与效益双赢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辽宁省铁法煤业集团做为全国煤炭生产系统的特大型企业。其产业的高危性、超强性,岗位作业工种的多员化、复杂化、程序化,管理流程的连续性、自主性、独立性,都决定了企业需要推行实施一整套科学、有序、精准的管理体系。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要求企业必须实现由粗放简单的线性管理向精确集约的细微环节管理迈进;另一方面煤炭生产“一发系千钧”安全重于泰山的产业特征,决定了生产机制每个链节上的衔接要必须丝丝相连、环环入扣,精密无隙。故此,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运行体系,是煤炭企业走向平安、和谐、富裕、绿色、长久的一条最奏效、最直接的高速路。
一、以“规范干部”为重心,建立管理体系
精细化管理遵循的是人本原则,定标是基础,考核是关键,员工行为规范养成是途径,安全生产是目的。
在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规范的是人的行为,找到适合企业特色的规范标准,例如:供电部在精细化管理推进过程中从企业员工文明行为养成的13个要素中提炼出适合企业特点的7个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753346”体系。即建立以APS 7项要素为基础的岗位标准考核体系,分别是整理、素养、准时、严谨、清洁、规范、安全,并形成了以整理、准时、清洁为动态要素,素养、严谨、规范为静态要素,安全生产为首要目的、人的动静态结合的要素特点,做到“5E”控制原则(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每一处、每一时),以“三卡”(A、B、C)闭合运行为考核形式,以“考核站、公开栏、作业看板”三个载体为辅助手段,最终实现“四个一流”和“六化型”的供电企业。 确立体系后,进入了精细化管理的七个流程,即定标、认标、贯标、兑标、调标、对标、升标。
在运行精细化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掌握人格是平等的宗旨。即:员工的自尊心同领导干部的自尊心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绝不高于工人。精细化管理考核,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必须起到举旗引领的关键作用。
二、以“源于生活”为基点,推进行为养成
精细化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管理的人性化,那么首先就要定位如何理解人性化,我们的理解是人性化不是放任、放纵、放肆,而是严格要求,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素质,这样企业才有核心竞争力,才是对员工的真正负责,才是我们供电企业最大的人性化,在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下,我们总结出了要培养员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融入生活”的精细化行为养成,使员工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和执行力。
推进员工的行为养成,要突出“行为规范、语言规范、手指口述规范养成”,实行安全确认的“三规范、一确认”,在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的基础上,挖掘出了适合实际工作特点的规范标准,“三规范一确认”是保证安全和员工生命健康的法宝,能够真正做到上标准岗、说标准话、干标准活,实现了由员工多年养成的习惯性“非标作业”向习惯性“规范作业”的转变。
在实践中,“三规范、一确认”为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铁煤集团供电部做为矿区重要生产单位,具有生产、维修、服务、值班等岗位工种特点,对类似这样具备生产服务双重特性的单位,员工文明行为养成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其服务意识、执行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
行为养成过程中,手指口述是新事物。正确执行要将手指口述定位为预令、确认、动令,即每一次操作前,在监护人员的监护下,操作者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从而为杜绝误操作又增添了一道安全防线。
三、以“管理闭环”为尺度,强化走动巡查
精细化管理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现场管理无盲区、盲时、盲点。建立了走动式巡查管理体系,对隐患管理做到“五有”:即有排查、有落实、有整改,有反馈、有记录,形成隐患闭环管理;安全管理做到“六预”:“事故、后果预想、预知;隐患、缺陷预报、预警;措施、预案预防、预备;在实际生产中精细化管理要力求做到运行设备管理实行“八定”:定人、定点、定置、定标、定线路、定周期、定措施、定检查记录,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现每个岗位,每个环境,每个流程,每道工序全方位,全过程的走动巡查。对走动巡查人员进行走动巡查频次及巡查区域进行计划排列,对走动巡查情况通过系统软件进行闭环管理,对走动巡查点进行分析,对巡查的漏洞及问题及时发现并为下一次走动巡查提供依据。通过系统软件的信息化管理,基本上消除了管理上的盲区、盲点、盲时。
四、以“适用管用”为准绳,实施正向激励
精细化管理考核是难点,更是关键。体现了多劳多得和正向激励。公平公正的考核会使:工作好的吃香了,工作顺畅了,苦、脏、累、险、难的工作有人自然争抢去做了。
同时辅之以“周讲评”激励机制,讲优点、讲经验、找差距、补不足、鼓干劲,“抓两头、带中间”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呈螺旋式上升。
针对考核中排名在首位的员工,即优秀员工,采取周讲评,月奖励的机制。通过讲评,给员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激发后进员工不断向优秀员工迈进。运行中要注意讲评是重点,班所长是关键,由优秀员工讲评自己一周来的表现,末位员工讲解自己一周工作的差距,给合格员工提个醒,那些是应该发扬的,那些是应该摒弃的,如何才能向优秀员工看齐,对一周工作好的进行表扬,对工作中的差距进行提示,这样讲评效果非常好,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员工狠抓安全生产的潜能,形成全部员工了安全生产严抓不放的氛围。
五、以“精准快捷”为目标,搭建信息平台
搭建信息平台是实现安全生产闭环管理的重要手段。精细化管理考核系统,要实现了安全隐患排查的闭环管理、走动巡查的闭环管理、设备动静态关联的管理及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隐患排查闭环,对隐患落实整改单位、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落实隐患整改验收制度,使各类隐患得以及时的处理。走动巡查人员对走动巡查的地点、区域、巡查问题、整改意见等进行信息登记,系统根据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对巡查人、巡查点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巡查中的盲点、盲时、盲区,为下一次走动巡查提供依据。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摘要:马克思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因所处时代和阶级立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进行比较研究。随着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必须加强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城乡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关键词 :马克思;舒尔茨;人力资本思想;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4-02
一、引言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活动而在人自身中形成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同时也包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以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雅各布·明赛尔(Jacob Mincer)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将传统的物质资本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对人力因素及其相关行为的分析,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面貌,解决了诸如索洛“余值”、庇古“悖论”等经济学难题,不仅极大地深化了经济学分析的内涵,而且广泛地扩展了经济学研究的外延,从而引发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重大变革。鉴于舒尔茨与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等领域的重大贡献,他们分别荣获1979年和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1960年,舒尔茨在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说中,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宣告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此后,舒尔茨沿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线索来展开其人力资本分析,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重要著作,系统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初步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在经济思想史上,马克思毕其一生精力创立了科学而博大的经济理论,这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是否包含人力资本思想,学术界则有不同观点我们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但在他浩瀚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却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为更深入地探讨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并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尝试梳理并比较马克思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同时探讨人力资本思想对中国的现实启示。
二、马克思与舒尔茨人力资本思想的比较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
在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中,虽不曾出现“人力资本”的概念,但他却频繁使用了“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的概念。笔者认为,马克思“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的概念与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人力资本”概念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所下的定义是:“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谓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知识和技能”,这是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培训和实践而形成的智力能力;与此同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把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当作是一种资本的储备”,因而他的“人力资本”概念也就包含人的体力。因此,与马克思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概念一样,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也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但他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概念的内涵,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对于人力资本的作用,舒尔茨认为:“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资本(即人力资本,引者注)为人力的,是由于它已经成为人的一个部分,又因为它可以带来未来的满足或者收入,所以将其称为资本”。由此可见,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因为附着于人力之中的“知识和技能”同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带来收入。与舒尔茨“人力资本”能带来收入的说法相对应,马克思强调了劳动力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这实际上是突出了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当然,马克思并非认为劳动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而是充分论述了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价值增殖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产品……只是作为活劳动的物质因素起作用”,活劳动“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因此,尽管不同于舒尔茨从获取收入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本,但马克思强调了人的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也就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人们通过自身的投资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包括体力、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由以下五个方面的投资所形成:“(1)医疗和保健,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精力和生命力的所有费用;(2)在职人员培训,包括企业所采用的旧式学徒制;(3)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种多见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由此可见,舒尔茨认为,由教育、保健、人口迁移等投资形成的人的体力、知识和智力,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本。
与舒尔茨的观点相对应,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而言,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维持劳动力所有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支出增多,收入也得增多。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必须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因此,劳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生活资料来维持其生存。其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由于劳动者有其生命周期,为使劳动力市场持续运转,就必须满足劳动者家属的生存需要,保证劳动者“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其三,劳动者的教育或培训费用。马克思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因此劳动者的教育或培训费用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由于劳动能力具有层次差别,马克思认为应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只需具有体力和少量技能即可,而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则必须具有足够的才能,也就是要有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此外,马克思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之间的换算关系,他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
三、人力资本思想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启示
在现阶段,人力资本思想对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人口因素是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它通过劳动力市场等途径影响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低生育率水平使得中国进入人口红利期,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中国完成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由于人口转变过程的迅速完成,使得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明显变化。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的人口红利期相对较短,2015年前后是中国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转变的拐点。从1953-2012年,尽管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但0-14岁人口比重不断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则不断增加,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劳动力后备人口趋于减少,另一方面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城乡劳动力市场迎来了“刘易斯拐点”。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供给的制约将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劳动力要素变得相对稀缺,这也成为中国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助推中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此背景下,加快对城乡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