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5 11:26:45

序论:在您撰写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内科;急诊

呼吸衰竭在医院急诊科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预后。呼吸衰竭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有时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2)升高,并出现各种病理生理紊乱[1-2]。目前,临床上对呼吸衰竭患者常采用的急救措施是机械通气方法。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由急诊科收治转入呼吸科治疗的101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通气方式,以比较两种通气方式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由急诊科收治转入呼吸科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101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50.3±3.7)岁,呼吸衰竭发生时间(7.1±1.3)h;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52.1±4.3)岁,呼吸衰竭发生时间(6.8±1.5)h。所有患者在就诊30 min内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无创正压通气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呼吸衰竭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无创机械通气方法 患者行半卧位,保持上气道通畅无阻。将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内部的异物清除干净,选择合适的面/鼻罩置于患者面部并用头带固定好,开启呼吸机。调整呼吸机初始参数为:EPAP 4 cmH2O、IPAP 8~10 cmH20,在20 min内将参数调整增加至合适的水平。根据患者呼吸症状改善情况、呼吸机动用是否减少/消失、患者胸廓起伏情况、呼吸音、呼吸频率和心率以及SPO2和学期指标改善情况判断通气效果是否达标。

1.2.2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方法 操作方法和疗效评判标准同无创机械通气方法,但通气管道选择气管插管。

1.3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患者症状缓解,肺部杂音消失或者减轻,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无效:患者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肺部杂音未减轻,基本的生活能力未得到恢复,甚至出现下降。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45例,占到88.24%,治疗无效例数为6例,占到11.76%;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34例,占到68.00%,治疗无效例数为16例,占到32.0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出现呼吸性肺炎2例,上呼吸道阻塞1例,肺不张2例,其他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7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呼吸性肺炎4例,上呼吸道阻塞3例,肺不张3例,其他并发症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衰竭一般定义为:在海平面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6.65kPa(50mmHg)。临床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均会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呼吸衰竭患者通常主要表现为肺通气或/和换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以致患者肺部不能和外部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从而导致缺氧,甚至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出现。目前,临床上诊断呼吸衰竭通常是根据血气分析检查结果来判断的[3]。

临床上,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可以将呼吸衰竭分为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按照病程分类则可以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I型呼吸衰竭是指仅表现为缺氧而不存在二氧化碳潴留,或伴二氧化碳降低,在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病例中多见;II型呼吸衰竭是指由于肺通气不足导致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且二者程度是平行的。急性呼吸衰是指突发因素使呼吸功能突然由正常转变为通气功能受损,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呼吸肌麻痹以及ARDS等均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的诱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4];而慢性呼吸衰竭通常是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例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患者中较为常见。目前,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主要是依靠机械通气来进行的,即是在呼吸机的辅助作用下,人为地代替、控制或者改变患者的自主呼吸运动,为患者输入空气,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改善通气条件,防止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现象。

在本研究中,运用机械通气对我院急诊科收入转呼吸科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任成山,钱桂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2011,4(1): 51-62.

[2]谢俊勇.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50-51.

第2篇

【关键词】 氨溴索雾化吸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近年来,慢阻肺的发病率在呼吸科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其具有治疗方法复杂、病死率高等特点,如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常可导致呼吸衰竭。因此,探寻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临床呼吸医师的当务之急[1]。本研究观察对比常规综合疗法与联合雾化吸入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方法及疗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慢阻肺并Ⅱ型呼衰患者74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标准[2]],其中男41例,女33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52.8±5.6)岁;病程1~l2个月,平均病程(7±3.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综合疗法,即采用强力抗生素控制感染、吸氧、解痉平喘、镇咳祛痰等对症处理,并注意纠正呼吸性酸碱中毒,维持水盐平衡。实验组联合雾化吸入氨溴索,氨溴索针剂30 mg,应用氧驱动雾化吸入,氧流量5~8 L/min,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4 d。

1.3 评价标准 (1)显效:治疗后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其余血气指标亦恢复到正常。(2)有效:治疗后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体征减轻,血气指标好转。(3)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未改变[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后随访1~2个月,无患者死亡、失踪、随访丢失的现象,平均随访时间(41±7)d,实验组患者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无效4例,总有效率85.3%,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内比较,治疗后患者的心率(HR)、呼吸(RR)、动脉血氧分压(SaO2)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3 讨论

作为一种以气流受限特征为主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hstruetl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临床预防及治疗一直受到广泛关注[3]。彭玉超等[4]研究认为,其与肺部对烟雾、香烟等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性反应关系密切相关,导致气流受限呈进行性、不完全可逆性发展。大多数患者常因肺功能差、呼吸肌疲劳等原因而加重气道感染和阻塞,出现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表现。因此,近年来氨溴索的治疗效果已逐步得到临床呼吸科医师的认可。本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5.3%(P

综上所述,运用常规综合疗法联合雾化吸入氨溴索治疗慢阻肺并Ⅱ型呼衰,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呼吸症状及体征,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潘冬青,王水珠.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281-28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l5.

[3] 房传亮.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3):102-103.

[4] 彭玉超.沙丁胺醇联合盐酸氨溴索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86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09,34(6):104-105.

第3篇

【关键词】 药师;呼吸科;查房工作;临床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54-02

临床药师主要是指以自己丰富的药学知识辅助医院医生一起为患者设计和提供最合理、最安全用药方案的人员,临床药师作为协助医生合理用药的关键,在临床对患者的用药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药师应具备的条件

在呼吸科查房工作中,临床药师需对呼吸科所用药物的性质、药理作用、配伍情况;以及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吸收程度、分布情况、代谢作用、排泄过程等均进行熟悉与了解。并熟悉呼吸科的治疗指南以及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呼吸科查房工作中,临床药师观察与学习专科医生的临床治疗知识,并辩证地吸收医生的用药经验。临床药师还需在对呼吸科患者病情的充分了解下,本着减少不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原则,与专科医生探讨、分析患者的用药方法,并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1]。

2 临床药师在呼吸科查房的工作模式

临床药师每日上午跟随专科医生进行呼吸科查房工作,对患者的病情及用药效果进行了解,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上午查房完毕后,针对呼吸科收治的危重病患者,利用先进的仪器等设备对其进行监护。并对患者生化指标、细菌培养、肝肾功能等指标的检验方法、检验资料等进行查询与分析。当发现目前进行的检验方法、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存在缺陷或问题时,则应及时与专科医生、护理人员进行详细探讨,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并调整用药。

3 临床药师参与呼吸科查房的工作内容

3.1 药物配伍及合理使用 在呼吸科查房工作中,药师应该对患者使用药物的配伍情况进行关注,并针对静脉滴注用药的配伍情况加以重视。例如,某患者,男,年龄64岁,临床表现为气促胸闷、咳嗽、寒战、高烧,体温为39.6℃,经检查胸片诊断为肺炎并入院治疗。遵医嘱患者药物配伍为:静脉滴注10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180mg环磷腺苷葡胺,2次/d;静脉滴注90mg盐酸氨嗅索注射液+100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次/d;静脉滴注100ml左氧氟沙星氯化钠,2次/d。以上药物连用3d后,观察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连用7d后,观察患者的咳嗽、咳痰,发现无明显变化。再对其进行肺CT复查,发现患者肺部无明显好转,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后,怀疑其与单用左氧氟沙星效果不明显有关。

临床药师联同专科医生对患者疾病史、用药史进行询问,得知患者在两年前因急性溶血性贫血住院时,在治疗用药当中出现对丁胺卡那、山莨菪碱过敏的现象,因此在考虑联合用药的时候不建议巴比妥类、山莨菪碱、头孢类药物。临床药师建议加用阿奇霉素来抗感染,医生针对抗菌药与抑菌药不能联合使用为由与之产生分歧。药师通过查询大量实践资料,表明阿奇霉素穿透性强,可破坏细菌生物被膜,并可辅助其他抗菌药物,因此可联用。后医生决定采纳建议,加用阿奇霉素治疗,患者接着治疗7d后,咳嗽现象基本消失,咳痰量显著减少,因此表明阿奇霉素有较好的抗感染效果。临床药师将相关药物的使用说明、配伍说明进行了解与归类,再将一些治疗患者时的药物配伍建议反馈给医生,可促进医生的合理用药。

3.2 特殊药物的使用指导 呼吸科患者大多需要使入吸入剂来进行治疗,基于吸入剂的合理使用直接会影响到药效与患者的病情进展,因此我院的临床药师归纳并整理出吸入剂的用药方法,以便于指导患者合理用药[2]。并针对一些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对其详细进行用药的说明。如个别的女性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时,担心由于激素会使身体变胖,不愿配合医生的治疗,私自停用此类药物,从而使治疗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临床药师应对患者进行耐心、详细的讲解,使患者能够提高对医生及药师的信任度,积极配合治疗。

3.3 特殊患者的监护 因呼吸科收治患者的个体不同,在药物的选择与使用中也需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而谨慎对待,因此临床药师针对呼吸科所收治的一些特殊患者需对其提高重视程度。如β受体激动剂的使用,为避免患者出现血糖波动、心率加快等现象,一定要针对孕妇,以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患者时谨慎使用。而在使用M胆碱受体拮抗剂时,由于此药物使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少尿的现象,所以针对伴有青光眼、前列腺增生、妊娠早期的患者,详细讲明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使患者能够充分的了解药物性质,并配合医生合理用药。通过临床药师对呼吸科所收治患者临床特征的深入了解,从而更好地协助医生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3.4 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临床药师参与呼吸科查房工作时,对患者不良反应的监测也十分重要。针对患者在用药治疗后可能出现的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现象,应对其提高重视度。临床医师需对呼吸科药品种类、规格、药物禁忌等情况进行充分地了解。并针对一些特殊患者的用药情况,实行住院医师轮转制度,对患者进行实时的监测,以便于及时地发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另外临床药师也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特征等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用药建议,并针对一些药物在使用后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以便于能更好地配合医生选择治疗药物[3]。

4 讨 论

临床药师参与呼吸科查房工作,除了会对专科医生的用药选择,治疗方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之后,还可对患者的合理用药、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起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本院通过对临床药师参与呼吸科查房工作的工作内容、方法、经验等进行分析后发现,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临床治疗与用药情况的参与,可以协助医生为患者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案,从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有效的加强患者用药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药师参与呼吸科查房工作后,在对患者临床症状充分了解之下,可以协助医生使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安全,从而显著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朴雪梅,等.在呼吸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两份病例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1):14-15.

第4篇

【关键词】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肺部真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21-01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临床普通住院治疗患者相比,主要具有病情程度危重、机体营养状态相对较差、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等特点,再加之重症监护病房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几率明显增高,从而导致住院时间进一步延长,临床治疗效果相对较差[1]。本次研究对88例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抽取本次研究的88例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5至87岁,平均61.8岁;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间1至14年,平均4.2年;干预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3至86岁,平均61.2岁;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间1至12年,平均4.8年。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程、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利用传统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利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具体方法为:①高危患者加强观察:对于年龄超过60岁、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对咳嗽和咳痰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对痰液性质进行仔细观察。如痰液的黏稠度不断加大,咳出存在难度,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的乳凝样物、溃疡、舌苔发生剥脱,体温水平下降或波动,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并立即向医师进行汇报及时取标本后送检。②排痰护理: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和咳痰,对长期卧床接受治疗痰液的黏稠度较大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以采用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进行雾化吸入,每天2次,辅以叩背以对排痰起到促进作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且痰液黏稠度较大的患者,每次进行吸痰操作前可以沿管壁向气管插管内注入浓度为2.5%碳酸氢钠5ml,可使痰液得到有效稀释,为痰液的吸出提供条件。③无菌操作:对呼吸机及相关配件进行彻底消毒,每周对管道进行1次更换,更换的管道及湿化罐应该先用1:2000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左右后进行冲洗,待晾干后采用环氧乙烷进行消毒,有污染时应该及时进行更换。④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富含维生素C、A、E及微量元素硒的食品,可对真菌毒素产生抑制。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危重患者应该及时留置胃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床头抬高30°左右,防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现象发生[2]。对两组肺部真菌感染症状控制效果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肺部真菌感染症状彻底或基本消失,痰液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有效:肺部真菌感染症状明显好转,痰液检查结果已经开始转阴;无效:肺部真菌感染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没有变化,痰液检查结果仍然显示为阳性[3]。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症状治疗效果为:11例临床治愈,21例有效,12例无效,总体有效率72.7%;干预组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症状治疗效果为:16例临床治愈,25例有效,3例无效,总体有效率93.2%。两组肺部真菌感染控制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

3 讨论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长期采用广谱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再加之一些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手消毒、操作方式的规范性相对较差等原因,导致其继发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症状。临床对该类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重点为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病情观察,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合理应用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做好用药后的观察工作,营养支持要有意识加强[4]。

参考文献

[1] 武宁,黄怡,李强,等.呼吸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8,7(3):182.

[2] 胡小红,王洪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7(12):905.

第5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 呼吸系统 护理 护患关系

呼吸科方面的疾病通常会反复发作,尤其是以老年患者居多。正由于呼吸科久治不愈的病情,呼吸科老年患者常常会引发焦虑、烦躁等情绪化反应,这给康复带来不小的影响。而且,老年患者病情变化风险较大,特别是一些肺心病或者哮喘等呼吸科老年患者,在夜间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是比较高的。可见,医护人员在进行规范治疗的同时,注重呼吸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就诊的24例呼吸科老年患者,总结一下临床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并选择2009年09月至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就诊的24例呼吸科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60至90岁之间。本组24例呼吸科老年患者中,支气管哮喘者有5例,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有1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有2例,肺癌患者有1例。

1.2护理方法

本组24例患者经过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运用护患沟通技巧,进行了常规有效的护理治疗。具体护理方法描述如下: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痛症状有无加重,注意痰液的颜色、量等,特别是针对于老年患者,更应该加强晚上的护理,防止因为夜间病情加重而带来危险;及时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记录好血气监测数值。并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加强痰液引流的处理,如使用呼吸机,护理人员应该认真观察各项参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注重患者所处环境的建设,保证通风、整洁、无菌。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24例呼吸科老年患者是随机选择的,说明老年患者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属于高发人群。本组患者经过上述方法的护理后,康复以及好转的患者有22例,比例高达92%。说明本院针对于呼吸科老年患者的护理方法还是可行的,效果也是较为满意。

3 讨论

3.1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相当一部分呼吸科老年患者因为一时不能解除病痛,就会产生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在整个临床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尊重患者的人格,保守病情方面的秘密,处理好护患之间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真正从患者的角度考虑,给予患者理解、关爱以及援助。如果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闹情绪时,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对待,不要因为患者的一些言行举止而发怒,从患者的不满情绪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尽可能去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在日常治疗中注意操作细节,对反应迟钝者不可性急,对言语啰嗦者不要嫌烦,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甚至流露不屑一顾的神情,注意礼貌和态度。平时主动关心老人,主动和老人打招呼,问长问短,以消除其孤独感、恐惧感。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更应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做好生活护理,促进舒适。

其次,对于呼吸科特殊的老年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比如:急性痛苦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该简洁,并可借助于搀扶等肢体语言传达同情及友善信息,令患者产生亲和感。在治疗中,对老年患者的意见和挑剔,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避免矛盾冲突。

3.2加强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呼吸科老年患者的呼吸道护理至关重要。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避免因呕吐物、分泌物的误吸而堵塞呼吸道。对神志清醒者,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配以翻身拍背,雾化疗法,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意识不清或排痰困难者,可行机械吸痰。可经病人的口、鼻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进行负压吸痰。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吸引时间少于15秒,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大于3分钟;吸痰动作要迅速、轻柔,将不适感降至最低;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避免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呼吸道交叉感染。

其次,老年患者因为年龄、肌体等原因呼吸道的肌张力降低、肺活量也会有所减少,更会引起肺部的感染。医护人员要确保给患者一个舒适的环境,室温可保持在20度左右,湿度可在50%至70%的范围内。如果哮喘病患者,可适当调高一点室温以及湿度,这样可以促进气道的湿润,增强气道消除分泌物的能力。

另外,氧气治疗是呼吸科患者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增加心肌的代谢功能。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低流量、中流量或高流量吸氧。在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该尽量采用双腔吸氧管,同时应该勤巡视,多观察,监测患者的氧流量,避免鼻导管脱落或者堵塞等。此外,吸氧的同时应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深呼吸锻炼,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运动耐受量,比较适合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

3.3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呼吸科方面的疾病属于消耗性疾病,合理的饮食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及家属宣教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知识,借助于各种方式让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有所了解,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呼吸科老年患者的饮食调理注意点如下描述:嘱患者要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防止噎食及呛咳;以清淡为宜,避免辛辣、油腻以及一些过敏性食物;少食产气食品,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的瘦肉、鱼、蛋和新鲜的蔬菜、水果;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饮水等。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呼吸科老年患者对于护理方面的服务要求也会不断提升,不仅仅是药物的治疗,而且还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护理交往,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建立一条途径。

参 考 文 献

[1]金文喜.浅谈呼吸科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9,16( 3) : 94-95.

第6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为我院重点科室,所涉及疾病多而复杂,主要有哮喘、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1],它们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疾病临床发病率频繁且周期较长,病情反复多变,较难直接准确医治,其发病部位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肺部、气管以及胸腔等器官组织内[2-3]。呼吸困难是我院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次还有患者体内的血样饱和程度下降,患者多出现精神状态低迷烦躁抑郁等症状,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安全。因此,加强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院呼吸内科128例中重症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全方位护理干预后,现将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试验组中男46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8±4.9)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53.1±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护理干预:(1)患者在治疗之前,一般存在一些心理障碍,焦虑、紧张情绪影响着患者的有效治疗。因此,患者在治疗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医生与患者进行相关方面的有效沟通,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之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治疗。(2)呼吸困难是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呼吸不畅甚至呼吸困难时,医护人员应及时的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护理,保证患者的用氧需求,避免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情况。(3)由于患者器官及呼吸道内的分泌排出堵塞物极易造成患者的窒息,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将其清理清除,防止患者发生窒息的危险。并且,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睡姿卧姿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患者随时保持呼吸通畅,保持一个愉悦欢快的心情,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1.3评价标准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呼吸通畅,维持生命体征在一个稳定状态,身体各项指标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未消失,呼吸困难症状较严重,病情不断加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严重制约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呼吸内科128例中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常规护理和全方位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70.3%,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3.8%,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呼吸内科专业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其患者护理有效率高达93.8%,高于常规护理取得的有效率70.3%。因此,加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满意度,有效的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一兰.护患沟通在呼吸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1):869-870.

[2]牛瑞兰.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33-34.

[3]徐光辉,于冬.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23-24.

[4]冯海娟.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03-204.

[5]刘秀玲.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4,参考文献11(5):195,85.

[6]李莲花,杨会芹,付玉军.护患沟通在呼吸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58,161.

[7]罗敬蕊.探讨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问题与相应解决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1):165-166.

[8]宋幸娟,陈珊.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3(28):261-262.

第7篇

【关键词】 无创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秋冬季节更容易发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衰竭是COPD晚期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往常采用抗炎、祛痰、平喘以及激素等进行常规治疗,该治疗方法的起效较慢,治疗时间较长,效果常不理想,死亡率很高[1]。我科于2007年12月-2009年12月通过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5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为我院呼吸科于2007年12月-2009年12月间收住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于2002年制定的《COPD诊断指南》[1]。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为(64±13.2)岁;在进行治疗前,所有患者的PaCO2> 50 mmHg,,并且PaO2< 60mmHg,均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血气分析指标的诊断标准[2]。将该组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以及病情等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平喘以及祛痰,并且给予呼吸兴奋剂、激素以及低浓度的氧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BiPAPHarmony S/T的无创呼吸机(美国伟康公司)进行鼻罩或者面罩的正压通气治疗,通气的模式为S/T模式,呼吸机的设置参数为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氧流量为1~3L/min,吸气压力(IPAP)为8cmH2O~24cmH2O,从低水平逐渐调至高水平;呼气压力(EPAP)为4 cmH2O~8 cmH2O。在30分钟内将参数调定到稳定水平。通气时间为每天12-24小时。

1.3 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指在治疗后患者的神志比较清晰,发绀及气促症状减轻,辅助呼吸肌运动减轻,呼吸频率及心率减慢,肺部肺部干湿性啰音减少80%,SaO2及PaO2增加;无效:指患者意识障碍症状无改善神志加重,发绀及呼吸困难症状加重,呼吸频率及心率加快。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均以(x- ±s)表示,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组中,有效例数为20例,占76.92%,无效例数为6例,占23.08%;对照组中,有效例数为12例,占46.15%,无效例数为14例,占53.8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2.2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呼吸以及动脉血气变化的比较

结果显示,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呼吸、心率及其动脉血气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呼吸、心率以及动脉血气的变化

注:治疗组在治疗后3h,24h的呼吸、心率、pH、PaCO2以及PaO2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COPD)主要病理改变为小气道的不可逆性阻力升高,导致肺泡的弹性纤维功能减退和破坏,使其有效通气量减少,引起肺组织的过度充气,功能残气量升高,进而使肺组织的呼吸做功增大,氧耗量增加,长期可导致呼吸衰竭(动脉血氧分压50mm Hg)的发生[2]。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为抗感染、祛痰、平喘以及给予呼吸兴奋剂等的对症治疗以及低流量吸氧疗法,其疗效欠佳。原因可能为COPD的患者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其呼吸机也因此会处于疲劳状态,因此常规的治疗方法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有创机械通气疗法,由于其不可避免的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其经济负担,严重时甚至会使患者难以脱机,因此,很多患者不愿意接受有创通气疗法。

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有效的避免有创机械通气会引起的损伤,包括肺部感染、气管损伤以及气管分泌物增多等。无创机械通气疗法在患者进行吸气时,呼吸机会同步的吸气正压,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克服阻力,减少患者的呼吸做功,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其通气功能;在患者进行呼气时,呼吸机可以提供较低的呼气正压,减少或者抵消患者的呼吸机的内源性做功,从而可以有力的减轻患者呼吸机的疲劳程度。

相关研究显示,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早期的无创机械通气疗法可以有效降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3]。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6.92%,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p

(p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9):64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