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9-25 11:26:43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第1篇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就业目标趋向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自我评价趋于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三)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对其进行就业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并跟据自身情况加强技能培养。

2.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这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

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3.拓展信息渠道,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并进一步扩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4.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多数同学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但大多数同学认为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对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有着迫切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能力素质在就业中举足轻重。

5.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需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6.在就业指导中应当注意根据性别不同有所侧重。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因此,学校在就业指导中要注意根据性别不同进行就业指导,特别要加强对女生的职业教育指导。

7.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创业教育,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此,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第2篇

一、 存在的问题

1.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一是大学生就业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比如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 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二是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地位已经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三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是区域结构性矛盾。受到地区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是缺乏人才、留不住人才,经济发展缓慢。二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专业结构性矛盾。从计划经济“统包统分”到市场经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演变,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问题暴露出来,如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

3.就业市场尚不完善。目前,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仍存在。比如,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尚未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还未真正消除。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方面

1.就业政策灵活性差,造成毕业生就业思想障碍。由于就业政策相对保守,没有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择业,有些保护人才外流的举措,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作用,“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如在贫困地区,采取一些手段对所聘毕业生加以种种限制,有些单位在和毕业生签约的同时收取高额保证金和违约金,这种不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产生的结果却恰恰相反,造成人才工作的恶性循环。

2.就业市场容量不足。一是国有企业改制改革,造成下岗失业的人数增多。二是产业化、机械化进程的加快,使各类企业的工作流程减少,工作岗位随之减少。三是企业突出生产经营效益和效率,用人的宗旨变化。

3.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比如,许多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本科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大学生,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望而却步。

4.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毕业生跨区域就业。各地引进人才机制的工作不平衡,体制依然存在,某些地方还存在就业上的“地方保护主义”、通过户籍等限制人才跨地区就业。对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上区别对待,就业权的不平等,形成了以排斥外地人为主要内容的地域歧视。如一些地方政府明文规定“非本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除一些紧缺专业和规定的院校之外不允许落户”,造成外地毕业生就业空间受到限制和人才资源浪费。

5.社会舆论的影响。要重视家长、亲戚、朋友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城市上学就是城市人了,再回家乡是丢人的事情”,有些家长普遍认为,“在大城市工作就是好的工作”,“能够在大城市找到工作,几代人的脸上都有光”。现实是,城市容量虽大但也有饱和的时候,形成了“无业可就”,相反的,一些小城镇却形成了“有业不就”的奇怪现象。

6.从业待遇差别造成就业地区差异。很多大学毕业生迫切希望到东部发展,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而落后地区、工资待遇较差的地方,即便是对毕业生有许多的优惠承诺,却很少有人应聘,毕业生的流向呈现“城市优于地县,河东优于河西,城镇优于农村”。

(二)主观方面

1.就业观念导致就业取向出现偏差。据调查,近乎一半或者超过一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个人化倾向严重,就业观念相对落后、就业期望值过高,表现为私欲过重、好逸恶劳、盲目随从、好高骛远等不良倾向。一是就业多倾向于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省区的毕业生需求量也较大,但其艰苦、落后的工作、生活环境使毕业生大多不愿在中西部地区就业。二是就业期望值偏高。

2.用人单位存在观念错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片面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由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要由硕士生做,造成了人才的高消费和浪费,也给毕业生造成了学历“门槛”。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大学生的培训上。

3.社会对大学生定位出现偏差。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失业是正常现象,如果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只能证明他的能力出了问题。在我国,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处在从精英需求向大众需求转变中。

4.毕业生就业途径出现偏差。毕业生就业的途径有许多种,首先是靠亲友推荐,其次是人才网站招聘、社会性的招聘会、学校“双选”洽谈会、学校推荐等。由于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取向明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靠社会关系通过走后门、托关系、送礼金等手段参与竞争,既有失公平,也易使毕业生产生“关系第一,能力第二”的认识,不利于培养勤恳实干、执著认真的职业素养和进取心,以至偏失人生的方向。

5.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一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差别。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增多,质量下降,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二是自身能力欠缺。有些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相对薄弱,有的属于信息渠道狭窄、对岗位期望值过高、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功底不扎实等。三是求职技巧欠佳。大学生的就业逐渐市场化,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必然要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由于缺乏基本的技巧,在面试的过程中表现过分紧张,从而显得不自信,甚至有些学生弄虚作假,虚构各种资历、经验和能力,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

三、对策和建议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国家政府部门应主抓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社会企业、团体、组织应积极配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学校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责任落实。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及时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早定工作岗位。

1.完善、落实各项就业政策。一是国家要加大对甘肃人才工作的扶持。二是要加快建立市县两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构,推进各项政策深入落实。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学生对国情、省情、民情的了解。

3.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水平,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其公益性和主渠道作用。一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二是实现学生实习、见习、实践、志愿服务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就业机会。三是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四是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实现招聘活动的日常化,建立用人单位的资料库。

4.开阔视野,鼓励多样化就业。一是鼓励大学生开阔视野,不局限于一次性就业,如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考取研究生等缓解就业压力。二是施行奖励措施,切实规范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如对到国家级贫困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更多奖励,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去支援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三是关注毕业生今后的工作状况,及时给予最有力的帮助。

5.帮助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一是继续加大对家庭困难、残疾、民族学生的就业扶持力度。二是对于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要实施失业登记制度,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政策优惠和各种免费服务。享受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等服务。

6.提高毕业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鉴于目前许多毕业生由于自身原因而不能就业,呼吁大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就业素质。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35-01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扩招幅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速,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由原来的9.8%提高到现在的23.3%,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不相匹配,据估算,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给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是时候正视并重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就业难”的原因,研究出解决方案并加大力度执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以德州地区某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372名本科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为149人,女生为223人。2.研究方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同时查阅了就业的相关数据,遵循客观、科学、系统性原则,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当今,超三成受访者盲目地认为大学生就是精英,择业过于挑剔;近两成的人认为大学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提高能力,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过高,14%的人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表1: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三、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浅析社会原因。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城镇实际失业率达9.4%,其中专家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在我国政府机构正处于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却相继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2、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存在误区。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等,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的最大劣势。用人单位选人学历化。在实际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学历和学校名气,这使得普通院校的学生倍受冷落。此外,普遍存在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二)浅析学校原因。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1、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必然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2、学校基本建设不能紧跟“扩招”需求,师资力量不精不足。例如先进设备的引进,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供远小于求。3、重教育轻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思想教育力度不够。(三)浅析学生自身原因----以德州地区为例。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1)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倾向。超过半数大学生选择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仅有少部分人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发展,至于乡镇、农村则几乎没有人愿意去。(2)大学生择业,不“待见中小型企业。在调查人群中,大多数想进入大型企业、机关,仅不到10%的人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3)大学生对工资预期偏高。半成受访者将工资定位在2500元以上,而据麦可思公司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签约薪资平均仅为2479元。显然,部分大学生预期薪酬过高也是就业难原因之一。2、自身素质不过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沟通协调与承受压力能力欠缺,专业知识匮乏,而用人单位注重的恰恰就是这些基本的素质。

四、浅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一)社会及政府方面。1、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创造良好的就业宏观环境,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同时,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2、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对毕业生宽容些,摒弃就业歧视,不要盲目注重学历与院校名气,更多地看重毕业生的能力。3、改变社会就业观念,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4、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互动网络,加强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了解。(二)学校方面。1、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对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2、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譬如网络就是很好的平台。3、全面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与评估,增加理工生的实习机会,文科生的调查实践机会。(三)个人方面。1、改变自身就业观念,准确定位,端正就业思想。2、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为宗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全面发展自己。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4、重视实习,求职前做好充分准备,可参加公共礼仪关系培训。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作者简介:齐春平(1991-),山东省德州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尹江璐(1991-),山东省聊城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李娴,黄朝方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J],今日科院,2009.

第4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自负高傲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心理状态的表现就是自负心理。这种心理最特征的表现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将自己定义为是高级知识分子,与一般的劳动力不相同。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臆断当下的,没有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①这些学生择业时总期望能够找到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职业,尤其是薪资水平更是高于平均,对于得要求则是希望在工作环境良好的沿海大城市,但是这样的高要求往往不如意。

1.2 依赖心理

择业时的主动性主要表现根基自身的意愿以及期望来制定计划、实施行动,但不受到外部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以主观判断为主。这需要个体清楚明确自己的所想所求,有极强的执行操作能力,明确自己所需的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然而,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表现过于被动,一味听从父母、师长的意见和建议,完全不顾自己的意愿,没有责任意识和求进意识。身处严峻激烈的就业竞争之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单位举荐自己,而是依靠关系和捷径 “开后门”“走偏道”,“得过且过”必定坐吃山空。②要知道没有机会会白白送上门来,只有积极主动地争取,而不是在关键时刻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才能够抓住机会,一击制胜。

1.3 焦虑迷茫心理

焦虑主要来源于对于求职的结果未知感,怕会得到自己不满意的结果。具体表现形式为脾气暴躁、莫名的焦虑、不自觉的紧张。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多样化的选择,在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就会焦躁不安。尤其是在当下如此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之下,很多学生仅仅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更多的则是在考研或就业之间踌躇徘徊,不知所措。

1.4 盲目从众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地应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而不是毫无主见、跟随大流,受他人影响,追捧热门职业。这些学生往往缺乏主见,随波逐流,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和目标,没有进行缜密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使得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同时,“入世”之后我国就业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就业的难度也剧增。面对这样残酷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很容易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由于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的心理思潮,身处在经济社会之中,更加显示出功利心,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

2.2 高等教育体制弊端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已经挥舞了几十年,但是传统的教育体制仍然根深蒂固,其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由于长期接受封闭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只是体系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和实践需求脱轨,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再加上高校扩张,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学校在师资、设备、条件上更加紧缺,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大大降低。

2.3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下转第231页)(上接第222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就业责任主体从国家到个人的转变,使大学生的就业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国家所指定的就业方针、政策的形式下,没有了往日的 “统”、“包”的分配制度,而是变为当下“自主选择” “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免不了出现了慌张、失措的心理问题。③此外,社会上不良的就业之风,成为大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来源。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3.1 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建立健全健康的职业心理,面对挫折不惧怕、不退缩,调整好心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迎接挑战,而不适盲目的跟随大流,迷失自我。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败在所难免,要学会越挫越勇,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提炼失败的经验,改正不足,屡败屡战,最终获得成功的钥匙。对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就业心理辅导讲座、模拟面试、职场达人比赛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择业观,坦然面对就业择业过程,能够正确、客观的评判自身的优缺点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④

3.2 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大学生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道路,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以便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所要走的方向,提前做准备,充实、完善自身,对内外环境的优势和条件的限制做一个全面地分析和评估,进而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在求职过程中,既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也要关注到行业的发展方向,准确认识和判断自己的职业坐标,树立积极开放的职业观。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就要根据这一目标来塑造自己,充实自我,增强自信心,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做好物质和心理准备。

3.3 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第5篇

摘要: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认真认清现实,努力提高个人素质,运用各项政府鼓励就业的相关政策及各类资源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是高校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对粮油食品行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粮油食品行业;大学生;就业;对策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我国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体呈现从“精英”转向“大众”、就业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就业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和就业重点从“总量”转向“结构”的四大特点。①近年来,我国在世界经济环境整体颓势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GDP的高速增长,对扩大就业产生了强有力的拉动。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大力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大大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②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一、我国粮油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现状

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政府将着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使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紧密联结,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我国的食品行业也正在飞速发展中,但从事该行业人才较欠缺,因此对于中国整体环境和市场环境来看,粮油食品行业就业前景较好。

1.粮油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可以看出,粮食产业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同时,新的经营环境对粮食产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物的供求和价格方面,它对参与者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核心能力、业务组合、区域布局、竞争方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参与者重新思考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

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已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所控制,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国际巨头凭借资本和历史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中国粮油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对于我国的食品行业而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食品产业在分享市场成果的同时,也需认真面对原料成本上升的风险,由于各领域的竞争结构各异,市场议价能力不同,因此各对农产品价格继续上升的风险化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

农副食品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与上游的大农业直接相联,其中包含着彼此互相渗透、合作的大量成果,并往往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核心主体。该行业相对低的原料成本、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令业者在市场上对上下游厂商拥有更大的定价权、话语权,它有望成为未来几年农产品市场中的最大赢家。

食品制造业:在产业链上,食品制造业对风险转嫁的能力最差,这一状况在未来几年不会有大的变化。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仍会保持高水平,但平均利润将有所下降。可依靠品牌优势控制渠道、主导市场的乳制品业,高附加值的营养保健业,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制成品等一些领域会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未来持续旺盛的国内需求,是拉动食品产业的主要动力。在由农产品牛市引起的通胀环境下,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者将能较充分而直接地分享有关市场成果,并适时转嫁通胀的不利。

2. 粮油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上文的分析,新的营销环境已对粮食产业产生了根本影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需要求职者时刻把握其中的变化趋势,并适时对自己进行调整,让自己能时刻成为此行业的对口人才。这样才能在不断地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食品行业中,招聘企业主要以外资企业和民营大中型公司为主。外资企业方面,从其在各大网上所的职位显示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因为受所需人才专业度和地域的限制,外资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酬薪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研发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难度。民营企业方面,中层的管理人员变成了企业急需的人才热点。自2002年起市场营销专业方兴未艾,粮油食品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该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因此,相关企业将有必要继续对此类人才进行储备。另一方面,在整个行业表现出对品牌建设热情不减的时候,不少大型的食品企业却转而开始关注产品本身,所以相关人士认为,将来有关市场类产品方向的人才将成为最大缺口。因此从事粮油食品行业的相关销售岗位,前景最为看好。从事此方向的工作者,需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需要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感知力,即具有较高的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以及汇总分析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客户沟通能力及亲和力,较强的公关活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及现场控制能力。

二、解决粮油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 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和挖掘就业资源

首先应该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网络信息渠道,提高就业资源使用率。在学校设立专门部门统一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地就业信息,统筹全校就业工作。为保证就业需求信息充分使用,应对就业需求信息公布,实行就业信息飞信、QQ群传达、校园网上公布、设立橱窗就业信息专栏等方式,力争使每一个就业信息都能被每个同学在第一时间知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学院设置就业工作指导小组,要统筹信息资源,做好学生就业定位的指导工作,既要保证就业信息充分利用,不落空,也要合理调配就业信息资源,防止出现供求偏差。在班级,建立信息员制度,统计全班同学的移动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群发短信等方式建立起快捷的联络机制。

其次,要提高现有就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贯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保持与现有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人才合作关系,不断促进毕业生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供应。也应及时解读政策导向,了解行业动态,通过电话、走访等多种形式对中储粮、中粮、益海嘉里等业内极有影响力的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粮油食品专业毕业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评价意见,并通过与校友的沟通了解用人信息。

最后,要发挥多渠道就业,改善就业质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如公务员及选调生考试、参军入伍、自主创业、大学生西部计划等。③

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粮油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学校应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未来的需求,进一步细化相关专业设置,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这样笼统的专业进行分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方面,学校应当继续推进实践+就业的模式,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让学生提前体验工作,增进企业和学生的相互了解,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缩短学生的试用期,提前为企业创造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最后,要建立回访机制,以院系为单位组织专业课教师回访用人单位,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并据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走访用人单位的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 完善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运作

高校在原有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对就业信息网络的升级,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内容丰富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可分为毕业生基本信息系统、就业需求信息系统、就业工作进程信息系统、就业工作咨询信息系统等几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分别由班级以及负责就业工作的相关办公室负责,方便对于就业资源的统筹分配,也方便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需求信息。

据调查,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就业难”与“就业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比如有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平均拥有几个就业意向,而有的学生却屡战屡败,就业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避免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确保每个毕业生对学校和学院公布的就业信息首先享有公平的知情权,可以进行自主双项选择。其次要实行严格的面试登记制度,对每个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实行《面试情况登记表》制度,便于对就业进程进行及时监控。对院系就业资源的面试试行《就业面试登记卡》制度。每个同学首先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意向,进行自我合理定位,有效使用面试机会,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录用意向的毕业生,在《就业面试登记卡》意向栏登记,意向超过两个,即停止面试,直至毕业生取消一个意向后,方可继续参加下次面试。对一些优质就业资源,应采用提高进入门槛的办法,减少盲目面试。最后还要加强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和行为管理,对涉嫌恶意违约、影响学校声誉的同学进行严肃处理:如取消相荣誉和企业奖学金评选资格、不予推荐、建议单位不予录用、暂缓办理有关手续等。

4. 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构建就业弱势群体帮扶体系

广大高校就业工作中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稳定毕业生心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对于一些就业“弱势群体”,学校也应采取鼓励措施,引导学生考取各种证书、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参加礼仪培训,为毕业生求职增加砝码和资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总体上,粮油食品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加快,未来潜力巨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对于广大粮油食品专业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其中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积极从自身着手,转变落后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广大高校也要根据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大学生就业创建一个公平、积极的就业环境。(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注解

①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52.

②孙长缨.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02:38.

③孙官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41

参考文献:

[1]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52.

[2]孙长缨.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02:38.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7-02

大学生的就业历来都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99年高校扩大招生之后,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其实永远都是相对的,特别在我们这种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从目前来看,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并不完善, 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 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 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 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1]。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有就业观念、就业制度等问题, 也有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 自我评价比较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 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二) 就业目标趋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 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 首先, 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 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 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 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 其次, 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 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 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 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 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 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 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 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 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 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 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 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 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 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 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 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3]. 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 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 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 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 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 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 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 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 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 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 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 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 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加强就业指导, 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 加强能力素质培养,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 这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 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 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 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 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 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 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2.拓展信息渠道, 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 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 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 并进一步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 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 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 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 需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 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 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 功能要齐全, 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 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4.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 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 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 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 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 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 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 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 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 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 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因此, 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 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 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 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 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 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 又能增加就业。

2.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指导。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 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 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 帮助他们选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 家庭成员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 并且家庭成员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影响, 他们多年的人生经验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根据实际情况择业也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J],姚玉群,人口学刊,2004.8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对策

2013年毕业季马上到来,新一批毕业生即将迈入社会,在他们迈入社会之前,首要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呈不断递增态势,但是,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军却不得不接受一个高毕业率低就业率的事实。2003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人,而2012年则达到了680万人,十年时间,毕业人数猛增。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0%,而到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却降到了令人咋舌的55.7%,如此巨大的差别让人不禁汗颜。2013年毕业期将至,即将有699万毕业生走出校园,开始面临就业压力。伴随着毕业生如潮水般地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则是呈现一个缓慢增长趋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矛盾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大批毕业生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的矛盾。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毕业生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根据我们的调查,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地区人才奇缺,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远未饱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扎堆”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有很多的优惠措施鼓励学生支援西部,去艰苦地方,但这些政策很多难以兑现,成了空头支票,因此毕业生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望而却步。

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高校在规划自身发展时,存在令人担忧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盲目现象,具体表现在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扎堆”现象严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短时期内开设近乎相同的专业,这样造成某个专业的学生在短期内严重供大于求,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一些人或许会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现行许多专业设置都是在过去计划时期确定的,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而来,而且国内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几乎都一样,教材也基本相同。现在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可是高校要想根据需求设置一个专业却很困难。此外,一些学校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方式,仍然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目标,殊不知,运用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处处碰壁,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自我国政府1999年作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后,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人新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猛增。从1999年开始,中国以每年40万—50万人的速度扩大高校招生。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13年的699万,15年里增加了6倍。加之目前整个社会面临着城镇2000多万新增劳动力、356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三峰叠加”的局面,再加上历年待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

造成当今大学生严峻就业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制度上的问题,既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国家、社会、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二、化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对策

要化解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局面,不能单独依靠某一方的努力,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

就毕业生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为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无力改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身来进行“自我救赎”。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经验才是生存之道,就业指导专家建议先就业再择业,之后通过经验积累,在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择业,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其次,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不要一味地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盲目地选择高收入的岗位,应该看到偏远地区,经济落后的农村、基层为大学生提供的机遇,条件虽然艰苦,但仍可以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再次,应该充实完善自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拓宽视野,攻读第二学位,努力成为一名通晓多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该优化专业设置,加快高校课程改革速度和力度。高校在制定计划时,应该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专业,避免出现短期内“专业扎堆”现象。另外,高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改变过去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能力的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加强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统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抓紧制定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统筹协调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统筹相关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行政合力,统筹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在转型升级中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统筹人才需求规划与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

造成当今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所以解决这个难题也得靠多方的努力,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季才能笑迎毕业。

【参考文献】

[1] 徐雪.如何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扩招引发的问题及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2.

[2]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6.

[4] 黄劲宝.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高校探索,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