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25 11:26:4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意义

第1篇

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向上流动的自然轨迹。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悄然出F大学生“逆势”下乡的现象。

虽然总计仅约百万的“新农人”,在每年都达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中数量并不算多,但是,他们的选择却透露出,转型中的中国农村正对年轻一代释放新的吸引力。 廖正军在养殖基地查看小

火鸡的生长情况

“我认准养鸡是条致富路”

6月,在福建福安市晓阳镇晓阳村的葡萄大棚,整齐的藤架枝繁叶茂,林恩辉熟练地喷洒农药。“夏季是葡萄防治各种病虫害的关键期。”经过几年创业,她已是熟练的“庄稼把式”。

2010年林恩辉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几个月后,从小渴望田园生活的她,听从内心召唤,走进大山建立起一个全循环、生态化的立体养殖农场。

“种最好吃的葡萄”是她的追求。林恩辉的农场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太阳能灭虫灯和各种生物防控技术,将生态理念贯穿于种植全过程,葡萄亩产值由6000元提高到了15000元。

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本刊记者在福建、浙江、江苏等地采访发现,多年来农村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出现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逆流”下乡。

农业部测算,到2015年末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比例达1%,预计“十三五”期间这一比例还将提高。阿里研究院此前的一份关于“新农人”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仅狭义概念上“新农人”已突破100万人,主要人群包括返乡大学生和城市白领。

2008年,当江苏军曼火鸡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廖正军放弃了上海年薪十几万元的工作回乡养火鸡时,他父亲生气地用斧头砸烂他的办公桌,说:“跑回来养鸡,能有什么出息?”

“我认准养鸡是条致富路,绝不是盲目冲动,而是认真调研后才下的决心。”廖正军说,他在大学期间作过调查,每只火鸡能有30元至50元的利润,是普通家鸡的好几倍。

“农民缺钱、缺技术,市民缺绿色食品。我两头打通,一方面搞订单农业,给农户提供种鸡、饲料和培训,另一方面开加工厂为消费者提供‘私人订制’。”目前,公司年销售额8300多万元,产品除了国内,还销往欧美。

江苏省人社部门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来,全省共扶持近9万名大学生创业,其中不少是返乡大学生创业;据浙江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人数有9.5万多人;福建宁德市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从2013年的600人增至2000多人,创业项目从500多个增至1800多个。

据农业部2016年初步统计,近年来,从农村流向城镇的各类人员返乡创业的人数累计达到570多万。其中,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人员约130万人下乡创业创新。

拓荒“蓝海”,互联网突破城乡市场壁垒

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赖钟熊认为,大学生下乡普遍体现出主动性,是对农村、农业发展水平与自身优势、兴趣权衡后的理性选择。

――现代农业显示“蓝海”吸引力。多年冷门的农业,在中国正逐渐受到资本的青睐,现代农业表现出“高效益性”。“现在介入现代农业能成为‘蓝海’拓荒者,值得期待。”宁德返乡大学生谢思惠放弃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回到家乡开发新的种植技术,实现生姜亩产值由500元增长到5000元,带动上千户农民致富。

――政府大力扶持,创业门槛明显降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从简化市场准入、改善金融服务等对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返乡人员到农村创业给予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山东、江苏、福建等十几个省通过给予税收减免、现金奖励补贴等,增强大学生返乡的积极性。如福建宁德从2015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最高额度达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生活成本“洼地效应”。一方面大城市竞争和生活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乡村发展,加之无论是地价、房租还是劳动力价格,中小城市和乡镇都比大城市低,这让下乡创业的机会和空间在增加。

江苏大学生刘敏2012年回到老家连云港市赣榆区河西村,成立公司种植杏鲍菇。在她看来,城里生活成本高,比如在南京,一年租房和交通就要花费四五万元,相当于当地一户村民一年的收入。“返乡后,吃的是自己种的菜,住的不花钱。房租加上十几个工人的工资,每个月公司的成本仅约两三万元。”

――城乡一体化加速,“数字鸿沟”缩小。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认为,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交通和物流不断完善,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双向良性互动,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辐射力越来越强。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质量安全,追求多样化的消费。”顾益康说,“这些消费观念的转变,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此外,得益于互联网的开放和渗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在缩小,农村电商发展迅速,突破了制约乡村发展的市场壁垒,这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阿里研究院的一份关于返乡电商创业的研究报告指出,返乡电商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电子商务有效释放草根创造力,成为推动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最大动力。

福建大学生姚志忠受到家乡电商创业的影响,回乡养鸡。“我养鸡不喂抗生素,在山地上放养,给鸡足够的运动空间。”姚志忠现在每天把出栏鸡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常常收到许多消费者的求购信息,订单源源不断。

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意义

几年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生姚丽云,从国外知名企业辞职回到老家福建古田县养殖食用菌。她依托京东、天猫等平台,将产品卖到全国大江南北,还与大学院校合作,进军银耳保健品、护肤品等领域。在她的带动下,周围很多年轻村民开始接触互联网。如今,古田县电子商务活跃网店超过120家。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互联网让返乡大学生具备了直接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从产业链条末端迅速走到前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发展。

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张秀娥认为,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变过去的城乡资源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对于推动城镇化有积极意义

“农民离土、离乡向城市转移的发展模式,不仅物质成本高,还会产生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农业劳动力就地消化提供了良好途径。”张秀娥说。

在连云港市赣榆区河西村,刘敏的公司带动400多户村民种植蘑菇,全村有260多人在公司工作。这个曾经对外连公路都不通、买瓶酱油都得上乡镇的“空心村”,已吸引大量青年返乡。如今,村里大部分人都盖起新房子,新建的宽阔水泥马路也通向周边城镇。

第2篇

摘要:中原经济建设事项系统的工程,其建设也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统筹兼顾,需要汇聚多方力量共同聚力。加上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政府扩大就业,保障民生,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安排,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力。鉴于此,本文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尤为必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创业;必要性

中原经济区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发展现代农业,人才的支持、智力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具备知识的青年回到农村,充实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并且中央也进一步明确指出,要积极创办现代的农业和现代的企业,这就需要各个高校提供人力上的支撑,积极鼓励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积极投入到农村中去。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创业必要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失业成为一大难题。

2013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高达600多万,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数量激增,毕业之后导致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随之产生的就是就业的巨大压力,就业难成了每一个大学生面临的难题,特别针对学历、文化层次不高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就业是难上加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要求比较苛刻,条件限制较多,比如性别歧视,重工作经验,不要外地毕业生等原因,呈现出不少企业单位招工难的状况,另一方面又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认识不够等原因找不到工作,出现就业荒,就业难的状况,说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对接矛盾出现,结构性失业已成为主要原因。

(二)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大量的知识人才充实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进一步使城镇和农村的差距和矛盾加大,人们的收入水平出现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的青年人数逐步增加,导致留守在家的大多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农业要推进现代化,目前留守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节奏。这也就意味着,要想推荐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否则无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无法取得实效。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的积极意义

高职院校毕业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正是因为具备了知识优势,也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其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无疑为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1.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大学生的创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实效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创业不仅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增长效益。我们知道,大学生创业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做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积极投入到农村中,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提供推动力。

2.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能够传播新的知识和技术,有效提升当地农民的素质。

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高低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素质较低何谈整个民族的素质。现在,农村大多青年离开家乡进程务工,把老人和妇女留在农村,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紧缺。如果现在学生毕业之后都不想返乡,那么农村的经济发展将没有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给与他们物质上的保障,提供资金的支持,吸引大学生投身农村,解决农村人才紧缺现状。

3.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创业,能够积极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科技,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所急需的东西,大学生返乡创业,一方面可以在农村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的管理方法,一方面还可以使农业科技水平的到创新,还可以创新农村的生产体制。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农村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创业可行性分析

(一)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提供了机遇支持

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失日益流失的严重局面,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撑,加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窘境,这些客观原因确实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业本身就是善于抓住机遇去发展事业的一个过程,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这就为大学生农村创业开辟了有力的环境。

(二)大学生农村创业有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回乡,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多项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回到农村进行创业提供有效的激励和保证举措,提供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保证大学生在农村进行创业。

(三)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开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提供了教育支持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创业教育由来已久,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发展较快。许多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就业,不仅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同时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专业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见.新农村建设凸现农林院校学生创业机遇[J].职业圈,2007(22)

[2]王荔.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现时状况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陈华(1981-),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第3篇

社会转型期的就业求稳

当今中国,一方面是高达8%~10%的经济增长率,形势看好;另一方面却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焦虑以及社会断裂带来的无所适从。我不否认生活中存在着就业者希望工作稳定的社会心理,但究竟该如何看待社会转型时期就业的“求稳心理”?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贴个“创业欲望弱化”的标签。直言之,求稳的就业心理是对不确定环境和未来的能动反映。“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心理和集体意识的产生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

国情决定就业求稳要求。对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当前及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格局并没有改变。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达1300余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1200万增加100万。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部分地区企业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存在。

经过“十一五”的“洗礼”,“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了“稳健发展”的新时期。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政府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行式”发展,这包括进一步平衡东西部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缩小贫富差距、共同发展的问题。稳健发展需要在各个方面减少社会摩擦和冲突,需要“稳健就业”。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稳健就业可以减少就业风险、加强生活保障。在我看来,“稳健就业”的含义是降低失业风险,缩短平均失业时间,延长平均在业时间,而且就业者的就业心态相对平稳,就业满意度相对高。“稳”包含着降低风险、代价、成本乃至问题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含义。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求职竞争激烈残酷,失业率得不到有效控制,必然影响社会稳定。

就业求稳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就业中的求稳意味着可以减少择业风险和成本、减少失业带来的代价以及生计和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劳动力人口和就业机会的理性结合,促进人口与经济核心关系的和谐发展。稳定并不一定是固步自封、僵化死守或者衍生出其它负面的含义,而是可以成为稳扎稳打、徐图发展的基础。在一个充满活力和变数的经济体制中,“稳定”和“变化”的关系同时摆在政府、家庭和个人的前面,但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重视稳定的价值,曾经提出“稳定压到一切”的主张。经验表明,“和谐、稳健、发展”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改革开放中逐步走向复兴的中国经验和中国价值。我们需要肯定和发扬积极的“稳健就业观”,即在发展中求稳健,在稳健中求发展。古典经济学有一个经典的经济人假定和理性预期假设,对人类的行为作出了有说服力的诠释。在道德进化和人情浓郁的基础上,人类理性的发展应该看做是市场经济发展成功的象征,说明人们行事更有计划、更加务实也更有效率。稳健就业心态的普遍化说明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心理日趋成熟和理性,不再莽撞和随意。打个比方,经过市场经济二十余年的洗礼,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心理已经度过冲动的青春期,进入到成熟的中年期。所以,与其说是要担忧什么,不如说应该可喜可贺。

就业稳则天下平

针对当下的就业求稳现象,我的基本观点是:就业稳则天下平,安居才能乐业,稳定才能安心。

第一,就业乃民生之本,稳健就业是幸福生活的根基。失业率、待业率高的国家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失业和待业人口的无所事事和焦灼心理可能导致行为失范,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求稳心理的出现在主观上反映了就业者对社会转型时期就业和生活风险的自觉规避,客观上也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深化所带来的就业环境的整体改善。观念和心态是对现实的反映,求稳心态既是劳动力对就业状态的一种追求,也是对就业环境稳定性的一种肯定。这种心态的普遍出现说明了近年来“就业乃民生之本”在政策层面和环境层面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促进,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反映,是就业理性增长、就业人口现代化的折射。

第二,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求稳”心态是一个双向负责的态度。既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也是对社会和政府的负责。相反,如果频繁跳槽,频繁流动,恰恰是社会不稳定的表征。

求稳是风险最小化的做法,求稳心态可以减少失业和社会摩擦。如针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求稳现象,有人似乎并不赞赏:很多大学生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我倒以为,年轻人的这种求稳心态不仅是人之常情,而且是理性的做法,是对自己能力的恰当估计。年轻大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只要是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以及对社会负责的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除非有来自父辈强力的支持(如富二代),一般来说,没有实战经验的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是很大的,开始阶段,还是“稳”为上。当然,如果有足够的勇气、胆识、条件和机遇,大学生创业也不妨一试。

目前农民工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曾有“离土不离乡”的说法,部分农民能够“离土不离乡”,这是一件好事。古人云:乡土难离。家乡有老父老母,有爱人孩子,有亲戚朋友,有熟悉的一切。所以,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加,来自中西部的农民可以不再背井离乡,乡愁与离苦两忘了。农民工就近就业是稳健就业的一种方式。

不难想象,在中国这么一个重视亲情和家庭的国度,只要“家乡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家乡人口”也会因此放慢流迁的步伐,两者的结合也将是相得益彰。对家乡经济发展而言,得到了家乡人力资源的支持;对家乡人口来说,就近就业和照顾家庭一举两得。例如,安徽省芜湖市创业富民、小额贴息贷款以及惠民工程等政策深深吸引了大家,吸引了不少返乡农民工决定回乡创业,就近就业。而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中,不再单纯追求收入、“求稳”现象尤为明显。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离家近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离土不离乡”是因为人口大流动的外部环境还不够好,那么今天的“离土又离乡”则是我国中西部经济和区域经济得到协调发展的一个证明。

第三,稳健的就业景象才能创造和谐、发展的社会格局。与往年相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安营扎寨”,更多的农民工倾向于家门口找活干。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363万人,居全国第一。2363万人中有近一半农民工实现了省内就业,达1142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万人。在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2011年春节后首场招聘会上,富士康等180多家招工企业打出“提薪牌”,薪酬普遍上调10%至30%,招聘会提供2.5万个岗位,涵盖职位从高管到工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民工潮”现象历经20多年之后,终于有所改变,返乡创业浪潮涌动,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这是稳健就业的新变化。

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长期以来都是人口输出省。但河南经济的发展也在日新月异,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人口多带来的就业压力劣势转而变成了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经过针对性培训之后,劳动力就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减少了结构性失业,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2010年河南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全年共完成近200万人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认定各类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1400多家,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河南还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6亿元,共扶持4.8万农民工创业。良好的政策环境使河南省农民工就业呈现出可喜变化:一是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稳定性逐步增强;二是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多,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为835万人,占总数的35.34%,比2009年提高7.13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招工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部经济回升看好,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劳动力人口流向和流量发生转变;也反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预期不断提高等现象。人口大省和中西部地区家乡经济的兴起是东部沿海地区近年出现“民工荒”的重要原因,如2010年,安徽全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300万人,其中在省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近400万人,比2009年末增加42万人;截止2011年2月10日,地处川中丘陵地区的遂宁市17.3万返乡农民工中,已有16.9万人实现就地就业。

第四,稳健就业与积极创业并不矛盾。中国提出要打造成一个自主创新的国家,这离不开积极的创业和科技的创新。我们在肯定稳健就业观的同时,丝毫不否认积极创业的价值和作用。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也需要经验、资本和人力等。稳健就业和积极创业这两种观念既适用于不同的人群,也诠释了不同人群的社会分化,例如,一些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村年轻人,经过几年的历练和积累,有了经验和资本,眼界开阔了,本领增强了,摇身一变从就业者变成了创业者。在回乡创业的潮流中,有很多这样的成功者。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四川某一总人口350万的中等城市,每年约有1万名本籍大中专毕业生,但近年却只有78名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调查者感叹:不是大学生缺乏创业激情,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环境的限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教授陈放给出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仍然困难重重。自主创业毕业生中,46%从事农、牧、水产等产业,36%从事服务业,他们中的70%在毕业两年内收回成本并略有赢利。初期创业者期望投入少、见效快的创业心态,使他们集中在初期投入额、资金周转速度等比第二产业更有“优势”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校毕业生创业缺少流动资金、无力扩大资金规模者占79.4%。投资额10万元以下者占58.9%,投资额10万~50万元者占29.4%,投资额50万~100万元者占1.2%,投资额100万以上者占2.4%。仅有20.5%的毕业生在政策咨询、关系协调等方面得到过当地党政、群团组织的直接或间接支持,其余毕业生创业则完全靠向亲戚、朋友借贷、自己“跑关系”和自我摸索来“起家”和运作。地方有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支持不够。

就业压力与产业结构调整

不争的事实是,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改革高等院校毕业生“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高校开始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广大学生求学需要,受到社会欢迎。但由于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为大学生就业埋下了隐忧。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上升导致就业压力持续增长。1999年以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扩招后毕业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4万,占总人数的30%。到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2001年增加了近两倍。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有媒体调查报道称,2007年有六成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急剧的社会转型、激烈的就业竞争、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年轻大学生一般不敢轻举妄动,而是采取求稳为上的谨慎理性的态度。

到底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毕业生人口的增加有没有联系?互联网上有一个分析,说得有些道理,作者说:大学生就业难和扩招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大学生就业作为劳动力供给方,不管扩招还是不扩招,供给总量没有变。大学生多念了几年书,没增加也没有减少劳动力总量。就这一点讲,和就业压力没有什么直接正相关关系。但是,到底是18岁就业还是22岁就业却大不相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普通农民工就业难性质不同,个中原因要看劳动力素质的变化。换言之,延迟就业改变的是劳动力的结构,而不是劳动力的数量。如果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那么这种变化将有利于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相反,高层次劳动力人数的增加也会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生生不息的人口动力,以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推动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也就是说,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关键看制度安排。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问题。上了几年学,有了一个专业,有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就业时就会产生相对明确的就业预期,例如,希望专业对口,收入预期升高,而不仅仅像简单的体力劳动者那样只要能挣钱就满足了。而对于劳动力需求方来说,需要的不是眼高手低,而是脚踏实地。何况有些用工单位需要的是简单劳动力或者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而非是有知识却无专业技能的劳动力。退一步说,即便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毕业生增加有关,也不能因此否认高校扩招的重大意义。劳动力人口发展的数量和素质能够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和素质需求相契合,就是完美的人口经济关系。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正在不断转化人口压力,同时也期待着可持续的人口动力。人口问题是一个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问题,当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人口,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得到提升之后,人口压力就转化成了人口推力。

第4篇

歌星、影星、球星一般都有经纪人,有了经纪人,这些明星们只需要苦练内功,其外部拓展就不用操心了。毕业生也需要有经纪人,只有他们的就业有人帮了,对毕业后就业就少了担忧,就能集中精力更好地在学校安心学好专业知识。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在全国首次设立了“就业经纪人”,其中包括该院党委书记、院长肖忠优在内的院领导及各分院和部门负责人共计80余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廖忠明经过近一个月的积极寻求,以“就业经纪人”的身份将4名应届毕业生妥善安置到赣州的一个家具企业,解决了这几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由于“经纪人”对于自己负责的学生相对熟悉和了解,因此可以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和喜好,由“经纪人”进行相对应的推荐,以保证“适销对路”。

02“我要创业”现象

当王利芬还是央视知名创业选秀节目《赢在中国》总制片人兼主持人的时候,每次在录制现场,看着身边形形各怀雄心的创业者,总有那么几分钟,王利芬会不由自主地走神,悄悄想,“如果我是他,那会怎样?” 现在,“如果”成为了现实。王利芬和她的优米网红红火火。在王利芬之前有李开复、前盛大游戏CEO李瑜等离职创业,听说准备5月份离职的九城总裁陈晓薇也已经获得风险投资筹备创业。“自从我做《赢在中国》栏目以来,创业这两个字几乎跟我如影随形。当许多选手因为创业的激情、路上的心酸而泪流满面时,我作为见证人内心的波澜只有自己才知道。”王利芬说,“我相信有许多人会问我离职的原因,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我要创业。”

03蚁族害怕昂贵改善

北京已经出台33个蚁族聚集区整治方案,这件好事却让蚁族们担心唐家岭拆迁使自己不得不加紧寻找下一个更加偏远的容身之处。对于众多低收入大学毕业生来说,唐家岭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生活成本低廉”。每月以350~700元的价格就能租下一个20平方米带厨房、卫生间的单间,也可与人合租,平均每人每月只付100多元。唐家岭有自己的市场,果蔬价格是市区的一半,在村里的饺子馆花上10元钱就能买两大盘饺子。加之交通便利,成为在中关村、上地附近工作的蚁族的首选。虽然被外界称为“弱势群体”,蚁族的自我定位并不“弱势”,他们相信:“有必要时放低身段,未来才能提高身价。”“我们在脚踏实地积攒能量,我们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昂贵的被改善。”

04返乡女――农村版海归

洗澡、刷牙、讲普通话,将城市的澡堂、照相馆、美容店移植到乡下,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学习,到城市去生活。她们是农村版的海归,正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生态,也向下一代传递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她们在最佳的年龄进入城市,在失去劳动力优势时返乡。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宪范说:“与男性相比,女性外出就业早、就业高峰比男性出现得早、退出得早,表明她们受教育机会少于男性、企业用工偏好更年轻的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时间短。” 回归的她们,人生期望值已经与流动前大大不同,在自己的家乡她们开始发挥了教师或训练员的作用。

05富二代“天价”培训班

学习时间历时两年,培训时间总计12周(3个月),学费66.8万元,学习地点更是随意:“玩到哪,学到哪”。除了学习企业经营之道外,还教打高尔夫和骑马,甚至还教如何穿衣打扮、喝酒品茶。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普通的培训课程,这可是面向特殊群体――“富二代”的特殊培训班。部分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开始纷纷瞄准“富二代”教育,开设了相应的培训项目,尤其在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这类特殊的培训班更多涌现。有人认为这种培训有积极意义,这些“富二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只有教育培养好这些孩子,并超越他们的父辈,才能承担起新时期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让财富在代际间平稳传递。也有人担心这种“天价”培训带来教育不公。

06非京籍可评劳模

今年是五年一次的“劳模年”,北京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推荐工作今年有了新变化:首次将非本市户籍的劳动者纳入评选范围,在京连续工作满3年以上的劳动者可通过推荐或自荐的方式参选,但推荐人在评选前要举行事迹报告会或演讲会。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北京的这一举措是一个进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多年来对城市建设巨大贡献的一种承认,也显示了他们在城市中地位的提高。不少在京工作多年但并未落户的人员对这一政策也表示欢迎:“我在北京工作了七八年,一样纳税,却享受不到一些福利政策,比如限价房就只有北京户籍的人能买。这些依附在户籍上的福利待遇应该剥离。劳模评选的新举措体现了这一趋势。”

07姐掏的是“后发展”

济南5名大学生加入掏粪工人行列的消息,引发强烈反响。有人认为大学生掏粪,是中国教育的浪费!有人调侃说:“姐挑的不是粪,是编制。”大学生掏粪工张婷的想法则是“先生存,后发展。” 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陈老师说,其实,对于用人单位来讲,招聘大学生背后是对人才的需求。这批大学生招进去后,可能不会长期掏粪,而是从事相对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不过一开始肯定要在基层锻炼一段时间。“掏粪”这个行业也需要产业升级,也需要有知识的人去提升,我们不能被“掏粪”两个字掩盖了这个古老行业背后发展的萌动。他认为,大学生做掏粪工不可怕,从长远看,也不会有损大学生的光环。可怕的是大学生做了掏粪工以后,用人单位只是用他们装点门面。

08白领“返乡”三大担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随着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白领开始考虑离开奋斗的城市。“到底是在大城市蜗居,还是回到二三线城市?一些白领已经有了自己的现实选择。”

但也有人担心,人才“返乡潮”的兴起,会让一线大都市面临“人口红利”的终结。一位网友说:“一个城市发展的后劲和动力靠什么?当然是人才。一个城市如果用高房价把创新力量挤走了,竞争力下降、走向没落也就自然而然了。” 在更多网友看来,这种担忧也许还为时过早。尽管“乡愁”蔓延,真正离开大城市的白领也只是少数。一项针对城市白领的调查发现,对于中小城市,34.7%的白领最担心“机会少”,34.0%的人最担心“要从头开始”,20.8%的人最担心“子女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09职业公务员幸福感最高

江苏卫视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13家媒体所作的幸福指数调查表明,北方人比南方人幸福,男人比女人幸福,70、80后“房奴”们的幸福感并不少;职业排名中公务员和房地产从业者幸福感位居前两位。从不同职业来看,公务员的职业优势给他们的家庭、婚姻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公务员在家庭、婚姻方面的幸福感体验尤其显著。排在幸福榜第二位的,是中国的房地产从业者,在中国的“政策市”里,房地产业者还有大把的“幸福时光”。“在外打工还不如在家乡做点小生意。”在农村,自己开公司办企业的农民企业家们最幸福。不过,家庭月收入12001~15000元则是人幸福拐点。当月收入超过15000元时,幸福感不升反降。调查人员分析说,这是因为拐点之上的人群在交际、娱乐、工作等方面幸福指数会大打折扣。

10岗位寂寞找不到女友

“本人在单位里很难找到女朋友,在车间里上班很寂寞,一个人开着一台热压机,一天到晚守着,全身‘武装’想和女孩子交流都很少有机会。下班后也是寂寞,只能看个书发呆,生活毫无快乐可言。”南方一些企业流传着一封“最牛辞职信”。该辞职者还表示:“由于辞职要等一个月,但我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所以请老板给我结算完工资,让我走人,我再找其他能与女性朋友交流的单位。”当地职业培训就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封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些企业配套娱乐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员工出现寂寞这样的现象,企业应该反省一下,是否应该多想办法,让员工在生活之间不断地进行互动。”

11医生记者教师最易失眠

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高达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排在前5位的是医生、记者、教师、软件研发员、警察。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我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最新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更是高达38.2%。学生中,因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睡眠不足也达到了50%。“以往失眠的人都是中老年,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失眠,并且大部分年轻人失眠都是由压力造成的。”专家建议治疗失眠不宜滥用药物,可尝试中医养生。例如在睡前一小时可适当吃一点养心安神的东西,如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等。睡前用温水泡脚、冲个热水澡可以促进入睡。

1230年退休只吃盒饭

第5篇

薛涌:大学生,请先掏粪再打高尔夫!

【言论来源:薛涌博客】

最近,媒体简直为大学生应聘掏粪的工作而炸了锅。什么侮辱大学生呀、斯文扫地呀之类的议论不绝于耳。其实,大学生掏粪和前不久的所谓硕士生杀猪等,全是评论者的误会。

也难怪,有的大学已经把高尔夫列为必修课,理由是高尔夫是成功人士的修养,自然也是成功的阶梯。不错,以中国土地资源之紧缺,打高尔夫确实是富人奢侈、摆谱儿的最好方式之一。可是,你总得先教学生怎么成功,再教他们成功后怎么摆谱儿吧?再形象点说,你总得先掏粪、杀猪,再学怎么打高尔夫吧?

如今大学生杀猪、掏粪等,闹得舆论鼎沸。从事此道的年轻学子们,心理压力也一定甚大。但是,也正是在这种举世谤议的压力下,方能显示他们的人格和品性。在我看来,那些顶着社会偏见,在此业中宠辱不惊、踏踏实实地工作的人,日后恐怕更堪当大任。有眼光的企业,要盯着这样的人才。

【锐评:先掏粪再打高尔夫,从职业发展的先后次序来看似乎有理,也十分切合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逻辑,但“先”与“再”之间显然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你先掏了粪也未必打得上高尔夫。因为,你所仰望的天,极有可能白劳了你而不降大任于你这个大学生。因为“斯人”,只有被选择的份。】

兰恩发:朱军支持学生掏粪太可笑

【言论来源:兰恩发博客】

掏粪需要啥学历?掏粪到底有多高的技术含量?大学生当掏粪工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央视名嘴朱军认为: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并且“无论是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我想,朱军终归是说说,相当于用嘴掏粪,所以才站着说话不腰疼。

近年来,我们读过北大学生卖猪肉,北大学生擦皮鞋之类的新闻。一度,这样的新闻还被视为当今大学观点改变的先锋和代表,也忽略了这是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种讽刺。朱军先生也只是看到过“贼吃肉”而“没看过贼挨打”,才有欢迎大学生去当掏粪工的疯话。如果朱军先生到掏粪工行业挂职,从事两年掏粪工工作后,再出来说话,可能就不是这样的一副嘴脸了。

【锐评:大学生不是不能去掏粪,从增强实践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角度来说,掏粪对大学生而言也未必没有益处。只是在 “起点高于一切”的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用一种貌似有理的虚假价值观去引导学生是略显恶俗的。作为公众人物,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势下,不得不用嘴把人拱向化粪池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那么一脸灿烂?】

张五毛:周立波应该学习“犀利哥”

的男人风度

【言论来源:张五毛博客】

最近一直在收看网络台热播的连续剧《兽兽妹》和《犀利哥》,中间突然插播了一个周立波。波波的滑稽戏我未去现场看过,一直不敢以中产阶级自居,自然也就不敢走进周波波的剧场。周立波的视频我看过几分钟,普通话和上海方言夹杂在一起,偶尔还冒出几句半生不熟的英文。观感与前列腺患者入厕的感觉颇为相似,倒是波波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总能想起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描写的清国留学生:头发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看看周立波,想想“犀利哥”。不禁让人感叹:艺人和乞丐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周立波做戏子做得这么嚣张,“犀利哥”做乞丐却做得那么含蓄。我曾劝解朋友说:做人低调点你会死吗?但是,看了周波波的专访,我发现我让别人低调做人是强人所难。低调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还与涵养有关,高调也不仅仅是一种噱头,还跟人品有关。

【锐评:其实批判一个滑稽戏艺人头发的油光可鉴与指责一个和尚头顶的寸草不生一样,是毫无道理的职业歧视行为,因为人家就靠这个吃饭。你不能质问一个T台女模你为什么不增肥,但反回来说,一个纤瘦的女模同样不能嚣张地强迫所有人绝食瘦身,并把所有不瘦的人视为异类。毕竟,低调做人是与人为善,同时为自己买份平安。】

叶匡政:孔子并未歧视女性

【言论来源:叶匡政博客】

当代女性一说起孔子,有些人就会对他缺乏好感。原因简单,凭的就是《论语》中的那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孔子所言的“女子”绝非泛指所有女性,而是和淑女相对的一类女人,如同“小人”与“君子”的差别一样。按这种理解,君子和淑女便是人格上成熟的人,而小人和女子则是不成熟的人。

在近代之前,儒家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相比,可能是世界上最尊重女性的一种文明了,它更注重对女性性别优势的发挥。

早有学者考证,像“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民间说法,到了明末才开始出现。民间有了这种思潮以后,立刻遭到了很多儒家学者的反对。如明末的赵如源认为:夫“无才便是德”似矫枉之言,“有德不妨才”真平等之论,而章实斋则说:“古之贤女,贵有才也。”

【锐评:蔑视女性是一种罪过,无论是孔子抑或拜伦、叔本华、尼采及他们哲学意义上的子孙们。以“女子”一词的词源分析为证据,为孔子及儒家的女性观“”,在提倡和谐的今天确有积极意义,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也说明,一种新的、隐性的乌云正逐渐笼罩在新一代女性的头上。】

・新事件・

寻找邓丽君

在歌手邓丽君离世15年之后,一个被捧为2010年第一文娱盛事的“寻找邓丽君传人”活动由香港海外丽君艺术研究会、搜狐网联合发起。活动理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歌手能像她那样获得过十亿个掌声;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任何歌手能像她那样为遍布世界的华人所喜爱;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没有任何歌手能像她那样,能同时在几代人的内心播下温馨而长久的记忆……”

从3月1日至4月20日,主办方面向所有年满18岁且喜欢唱歌者发起海选号召,活动要求参选者上传至少一个自己唱歌的视频。在充分尊重选手展示自身才艺的同时,活动组织者严禁选手使用非正常手段获得人气,严禁语言攻击对方,严禁与任何明星、经纪人“合约”,否则一律取消比赛资格。那么,谁将是邓丽君的传人,“2010年第一文娱盛事”又将如何,值得期待。

【锐评:从活动发起者的意愿与活动要求中的诸多“禁止”来看,“寻找邓丽君”是一项如被寻者的歌声一样美好而意义悠远的事情。活动的本质是追怀,形式是模仿,两者都很单纯,但骨子里似乎仍然透着一股商业与娱乐联姻的复杂气味。而但凡商业介入之处,必有利益可图,众多参与者是否会被“传人”,被“渔利”,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新词语・

此字近期网络风行,并大有取代熟词“族”趋势。

“帝”为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其字图形意为结扎柴草为神形。《说文》里定义说,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本义为祭祀天神,为“谛”字的本字。

流行语文熟词“影帝”对“帝”字网络新义生成或有启发,使“帝”字在“天神”“祭祀天神”“君王”“主、主体”“称帝”等义项之外,延伸出“形容某人在某方面有特长”的网路新义,或名或动。

据此,文青可称文学帝,理工达人可称物理帝,据此,杯具帝、拟声帝、状态帝、P图帝、解剖帝等齐聚互联网。据说“状态帝”因敢言敢怒敢爱敢恨,已被网友称之为“帝中帝”……好“帝”啊!

恐归族

本词语有多层含义。一指那些海归族因各种原因恐惧返乡;一指逃年族虽远离家乡常年漂泊,年节期间仍恐惧返乡省亲。过年时跟太太逛庙会,谈及过年返乡诸事,一位卖文具的摊主说:没劲,还不是挨家推销人民币……这话说得轻巧,可“人民币”对谁不是重中之重?如你所知。

春晚钉子户

这是网友对持续数十年坚持上春晚的小品演员的称呼。这些包括蔡明、黄宏、姜昆、赵本山等在内的“钉子户”牢牢占据春晚舞台,既不婉拒,也不谢幕。这个事实除在技术层面显示春晚“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外,也显示出央视所试图呈现的国家审美之保守与腐旧。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就业影响 对策研究

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升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并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闻名世界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全部成为历史,美国股市暴跌40%以上,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金融危机的冲击,直接反映在就业上。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中的总需求减少降低了总产出,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性失业。就业问题成为我国长期的,头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

一、辨证看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积极意义

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负面与正面的双重性。人们较多地关注于此次金融危机的风险与挑战,而对其正面意义认识不足。两千年前老子曾经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极好机遇,要变危机为机遇,就业问题同样如此。

1.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模式转型,以就业为中心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即以经济增长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其他目标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增长;第二种是以就业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将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其他目标均服从和服务于就业增长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把经济增长放在最重要位置,并以此衡量政府业绩,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状况,而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剧了就业矛盾。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以及《就业促进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我国必将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确立就业优先的原则。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局势的冲击,加剧了就业矛盾,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模式转型,促进了尽快确立以就业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2.金融危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带动更多就业机会

在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许多产业的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开始萎缩,雇佣的职工人数也出现了大量减少的状况。在均衡的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的主要增长部门是服务业,但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业对它的带动。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当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市场和技术因素失去发展势头后,没有及时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来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开拓新的就业空间,致使总就业增长趋缓。

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拓展就业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说,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因此,我们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带动就业的持续增长,这是我们促进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3.金融危机导致就业矛盾深化,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大学扩招只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面原因,高等教育中研究型培养模式所占比例过大,职业教育不够完善,导致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才是矛盾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首要的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教育部门显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基础上,教育部从2009年起,对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0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将持续扩大,但主要不是扩大精英教育,而是应当大大增加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数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本科培养层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而这一点,应该成为下一步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有解决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错位,将教育与市场需求进行对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4.农民工返乡,减少空巢现象,有利于弥补农村社会保障的残缺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大量农民的生活,也会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改善这些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已经成为越来越沉重的课题。同时,留守儿童也成为空巢老人的沉重负担。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一方面,“隔代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成长,使其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另一方面,也给老人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使其失去很多休闲的时间和空间。

中国有2.2亿农民工,大都在中小企业就业。随着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加深,中小企业倒闭,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而选择提前返乡,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悲观论调,但从农民工个人家庭角度而言,返乡农民工家庭可以有效解决空巢现象,老人和孩子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社保不够完善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空巢问题,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只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帮助这些返乡农民工投入建设新农村,对于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加快农村发展的速度都是一件大好事。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宏观思路与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我国就业工作也从“计划分配”转向了“市场主导”,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所带来的出口锐减、通货膨胀压力、隐性失业显性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矛盾,使得就业问题益发严峻。从科学发展观的长远角度看,政府的职能不在于直接安排就业,而主要是进行制度建设。良好的、有效的就业制度,是建立规范、有序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础,也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

1.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通过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就业压力更大。因此,我国政府更应当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十六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切实解决就业这个关系到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以经济增长为主逐渐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主。经济增长与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影响就业的最直接因素,它构成了我国就业的基本经济环境,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就业之母。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在面对金融危机冲击的特殊时期,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就业岗位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对外贸易关系,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带动就业问题解决的必然选择。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就业与效率这对尖锐矛盾,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用牺牲效率与效益来扩大就业机会,将使我国丧失国家竞争力,长期处于落后境地;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则将使更多的人进入失业行业。面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已经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最好选择兼顾效率与就业的策略,那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以此来增加就业。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提供大量的劳动需求,是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具有明显的赶超特征,形成了重工业过重的产业结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得到缓解,但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工业过重、服务业滞后的基本特征。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超过60%,而我国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处于30%左右,由此可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的潜力十分巨大。事实上,从全世界经济变动格局来看,第三产业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

政府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永远解决不了就业问题,政府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创业门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扩大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良好的投资环境下,企业容易生存和扩张,企业就需要更多的员工,就业状况得到改善;而投资环境不好,企业就会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企业就会解雇员工,就业状况就会恶化。

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和落实市场准入、税费减免、担保贷款、职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制度障碍,简化立项、审批和办理手续,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创造出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和土壤。这时,各门各类的企业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完善的投资环境,还有助于那些具有创业才能的人从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主或老板。每多一个老板就会少一个求职者,劳动力当中如果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成为企业主或老板时,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再加上外资企业的加入,就有可能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就业这一世纪难题。

4.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稳定既有的就业成果

劳动关系和谐是稳定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金融危机使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加剧,裁员、减薪、欠缴社保费甚至拖欠职工工资等现象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劳动合同法》对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鸣起2009年3月9日在北京表示,《劳动合同法》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张鸣起说,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大概有2000万农民工解除了劳动关系,这么大的量没有引起什么震动,这得益于《劳动合同法》对裁员、对解除合同作了一些程序上的规定。例如《劳动合同法》规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企业要与工会进行平等协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坚持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增加就业岗位,更好的扩大就业。

5.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和力度,促进再就业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至关重要,即使在经济发展比较理想,就业较为充分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也仍然是存在的,这个时候,政府必须采取事后的办法,通过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来解决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为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实施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有效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减震器”作用,完善就业基本保障和社会救助,解决最贫困人口的基本生计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同时,要注重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就业导向”功能,防止“懒汉”现象滋生,要把失业保障与促进再就业结合起来,尽量拉开失业补助与最低生活保障金之间的差距,从而“激活”失业者,促使他们积极地重返人力资源市场,以工作代替福利,从消极地保护失业者转变为积极地促进再就业。

参考文献:

[1]付伯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3]赵军山: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就业增长战略[J].日本研究.2002.(3).

[4]关于农村空巢现象的调查报告[EB/OL]人民网.[2009-9-30]. shidi.省略.

第7篇

关键词:就业;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

一、导言

随着我国的就业体制从“统包统配”彻底走向“市场化就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再就业工程”使数以千万计的传统产业工人下岗、转岗:加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镇就业:高校扩招又使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特别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就业问题更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经济近年来虽然一直保持8%以上的GDP年平均增长率,只在2009年上半年下滑至7.1%,但就业形势同样严峻,2002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在2003年后每年都超过了800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对于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加速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对于就业的研究主要有:以胡鞍钢博士为代表的学者关于我国城镇失业的研究,以中国社科院的蔡防研究员为代表的学者研究了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歧视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等多方面问题,以袁志刚为代表的理论研究,集中体现在其著的《失业经济学》之中。还有杨宜勇对经济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的分析。

而本文的研究把有效需求限定在一个特殊的框架――劳动力市场之内,区别于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只有增加就业数量的需求才是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随后探讨了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最终基于文章的分析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二、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

(一)劳动力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直观地反映在企业提供岗位的多少,间接体现在劳动力的就业之上。企业招工与人员就业看似具有直接因果联系,企业招聘的人员越多必然导致人们就业的轻松,然而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却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2003年起开始出现“民工荒”,2004年甚至在农民工输出大省,也出现企业招工难的现象。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严重短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可见大多数农民工的岗位技术性不强,受市场形势的影响非常大。农民工技术能力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其需求。同时,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也出现就业困难,尽管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高薪招揽人才的报道屡见不鲜,但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2008年已逾580万,而年平均就业率自2001年以来逐年走低,2008年为70%。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达到174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

马克思在其工资决定理论曾提到,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由就业的“劳动”供求决定而不是“劳动力”的数量来决定,劳动力的数量可以由雇主方面自身决定:因此,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上虽然可能存在整体的“劳动”需求增加,但不一定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即就业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这一观点可以很好解释“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的需求增加,却并没有形成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因而直接导致“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局面产生。因此,劳动力的有效需求指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实现平衡时的劳动力需求。它表现了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意愿的吸纳水平。只有带来就业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才能称作构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原因探讨

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比较旺盛,但鉴于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就业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21世纪头20年,受我国城镇化将加快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剧烈变化,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换言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历史性原因或经济体制转型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非国有经济没有得到发展:到经济转型初期后,国有企业受到市场化的冲击,冗员情况严重,不得不将富余人员释放出来。而此时非国有经济的劳动力需求却严重不足。大批人员的下岗、转岗、再就业,不仅仅在当时造成了失业率居高的局面,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形成了就业压力。

(二)经济产业结构导致劳动力需求不足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始终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很高的比重。但是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所能够创造就业的能力却很低,制造业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资本有机构成上升,一定程度上造成“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同时,能够吸收大量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最终的结果就是“奥肯定理”在我国失灵,经济增长带来的创造就业能力下降,这集中体现在近几年来就业弹性的下降。

(三)城乡经济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有效需求的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发展了城市。城乡差距开始拉大。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城市,但就业机会增长也仅仅限于城市,又由于城市自身发展程度及地域和环境的限制,还有户籍、人事制度等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因素存在,城市承受就业的能力有限。且根据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则,很多时候每增加一单位经济产值所创造的就业机会降低,即就业弹性呈现降低的趋势。因此,相对于城乡均衡发展而言。城乡差距大的地区将拥有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有效需求。

(四)其他市场对劳动力市场的溢出作用,作为引致需求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受到商品市场需求的影响

由于受到其他市场对劳动力市场的溢出作用,考虑到企业生产行为的两个方面即为商品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因此作为引致需求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受到商品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过去几年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这种外贸依存度高的经济结构不是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形式,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南沿海大量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高校毕业生就业紧张

更说明了这个问题。国家已经将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转移到刺激内需上来,由于内需不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销售及资金回笼,使得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从而也使企业新增岗位出现困难,劳动力市场需求较为低迷。

四、构筑我国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的建议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劳动力歧视、岗位待遇差距过大等问题,我们应着力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对非正规就业和隐性就业者的情况加以改善。此外,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应多样化,避免大学生与下岗工人争抢同一职位的局面。在建立平等、健康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之上积极采取措施构筑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

(一)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劳动力市场容纳就业空间

中小型企业始终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力军。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相关资料,我国中小型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99%以上,而就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数量的75%。在我国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市场上,大型国有企业的就业基本饱和,有些仍处于“富余”的状态,对于劳动力需求潜力相对较低。而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体制转型之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无疑在今后的劳动力市场上扮演主要角色,中小企业能够广泛吸收社会上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尤其能够吸收国有企业中的富余人员,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市场的需求。因此,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努力增加劳动力有效需求的主要途径。

(二)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产业结构演进有其特定规律,一味地强调产业升级甚至用行政手段来推进,会干扰产业发展的自主成长机制,破坏产业的均衡性。以致效率性降低。尽管产业结构升级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但一国的竞争力既体现在产业的技术水平方面,也体现在资源禀赋条件的比较优势方面。为此,要兼顾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裕之特点,在充分考虑该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大力提升工业部门科技水平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发展。

(三)建设县域经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

当前城乡差距过大、劳动力流动受阻、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解决可有赖于建设县域经济。县城可以作为“农村一城市”的过渡地区,其发达程度不像大城市那样高,产业也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而且生活成本较城市要低,生活方式也更贴近农村,限制人口流入的壁垒较少,是作为城市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冲之地的绝佳场所。建设县域经济必须以现存的县城和具有相对条件地区为发展基础,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充分考察该区域内劳动力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政策等条件,同时顾及周边的城市以及乡村的协调发展,以对周边地区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四)拉动消费内需。间接刺激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

我国整体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在于农村市场没有打开,原因不在于缺乏新的消费热点,而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仍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的消费水平增长没有跟上经济的总生产供给增长,从而导致出现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因而,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拉动他们的消费是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村城市化的建设,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带动整个商品市场的需求使得企业利润增加。追加投资扩大生产一。加大新增岗位的供给,从而对整个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的增加都有着积极意义。

五、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是社会居民获取收入和谋生的根本手段。我国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仍将处于不足状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以着力构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就业与发展[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2、蔡,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商务印书馆,2005

3、袁乐平,失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杨宜勇,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岳昌君,中国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12)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