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英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5 11:26:38

序论:在您撰写老年英语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年英语教育

第1篇

参加岗前学习培训一个星期左右,着实让我感受到我校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程度,给学生晒被子,整理床铺,搬箱子,打扫宿舍卫生……我觉得学校能把学生的一切需求考虑的如此周全确实费心了,所以在那几天的工作中,我也确实感受到了两个字“精”和“细”。培训的另一个收获是教学方面,其实来这之前,我并未真正学生如何备课,如何上好课,所以在培训那几天才认真学习备课步骤,上课过程,听名师讲课等,这些真的给我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做了很大的铺垫,因此,培训工作在每学期的开头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工作总结

关于教育教学方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1、教研

这学期的英语教研不是很理想,没有语数教师讨论、研究的那么如火如荼,但是有特殊问题我们会拉出来进行讨论研究。印象最深的是在讨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如何进行单词教学”这一节,那一次的教研,对我之后的课堂教单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例如三年级学生,我在教新单词之前会创设一个情境,引出这个词,然后设悬念,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想知道这个单词;另一个记忆方法就是音译法,我发现这个方法很适合小学生,其优点是鼓励学生动脑,发挥学生想象;四、五年级学生主要是以实物教学为主,效果很棒。所以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占有很重的分量。能够让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希望在坐的每位老师能够真正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尤其是我们的教研,多向语数老师学习。

2、备课

李老师一直倡导附小的教师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话从一开始我就深记心中,所以备好课的前提。在备课方面我的确学到了不少,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我都能一一做到。英语在备课过程中不光是老师熟悉教材,更是要掌握好每个词的发音、重读与弱读,句子的升降调等,这些都是在备课过程中药解决的问题。小学生不涉及课堂上的延伸问题,但是我们英语老师的书中都标有一些相关联的词组、句子,这些也是课外的一种学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增长知识的过程。

第2篇

一、分析掌握老年人特点,是搞好老年英语教学的前提

众所周知,人步入老年之后,身体各项机能开始发生变化,视、听觉逐渐衰退,因而学习速度明显变缓,这就使老年人易出现焦虑情绪。由于注意分配不足,对于信息的编码精细程度及深度均下降,老年人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特别是在信息的主动提取方面,老年人的记忆障碍表现的尤其明显,这就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英语学习。虽然这些弱点在英语学习中体现的颇为明显,但老年人学习英语也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譬如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高,理解能力较强,学习有耐心,肯下工夫等。因此,教师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有的放矢,才会使老年英语教学有效地开展。

二、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是搞好老年英语教学的关键

选择一套适合老年人的教材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基础学习时选择包含英语语音、语调、基础语法、词法和句法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教材,可以帮助老年人轻松迈出英语学习的第一步,迅速入门。在提高过程中,要选择渗透听、说、读、写、译等五大技巧的教材,由浅及深地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逐渐提高老年人的英语能力;在老师的讲解中使学员一步一步体验到英语的无尽魅力,让老年学员发现原来英语如此美丽;还应该对比中西文化,在学员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大量扩充词汇量。对于基础扎实、英语水平与能力较高的学员,选择的教材应具有语言精美而凝练,句子复杂而通俗,文章简短而深刻,涵盖面广泛等特点,例如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的英语教材,以保证学员的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是搞好老年英语教学的保障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有计划性的,正式上课之前,对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及流程进行详细的计划,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潜能的充分发挥。怎样才能令教学任务圆满、高效地完成?首先,提前对授课内容进行预习,做到条理清晰;其次,详细地了解学员情况,只有这样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才能更加准确,在实际实行时的效率才能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自己的特点、学员的特点自己制订,切忌仿制别人的计划,唯有切身实践、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另外,教学内容的“量”要把握好,选择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要注意观察学员的反应,如果他们接受不了了,可以把这次的教学计划一分为二,这次进行一半,下节课再进行另一半。不要一味的为了完成计划而追求系统、全面的内容,这样看似完成了计划,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内容偏多,学员并没有学到实在的东西。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搞好老年英语教学的途径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对老年英语的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音标学习,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

对于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人,首先要学习英语音标,掌握英语的感觉,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授音标中还应循序渐进,根据学员掌握情况制定每节课的任务量,先讲解发音部位和要领,反复的领读,让学员反复跟读、模仿,教师逐一加以纠正,做到学习一个消化一个,不盲目追求教授的数量,而是注重学习的效果。另外,一个音标后举几个单词的实例,让学员练习发音与拼读相结合。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差,复习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过的知识制定相应的复习环节以达到巩固记忆的效果。

2、善于创设语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母语的学习有个社会大环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英语学习则无这条件,所以我们教师就必须尽力去创造这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如,(1)要求学员见面用英语打招呼、简单的问候等。(2)课间播放英文歌曲。(3)在教学中尽量不讲母语,让学员逐渐适应英语的思维方式。(4)根据教材选择适合日常生活的内容,让学员自编短剧,分组表演。(5)课下要求学员利用多媒体,听英语录音,看英语节目等。

现在有不少学员的子女都在国外,他们普遍反映,学了英语后出国探亲就方便了很多,还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对于那些不出国的学员,参加英语角、公益英语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学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越来越高,学习效果也相应的水涨船高。

3、多种手段并用,增强灵活性与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第一,课堂用语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员学习的样板,要想培养学员正确使用语言的良好习惯,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作出榜样。此外,课堂用语要系统、活泼,语言的表达应该是丰富多采的。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不同,教师的评价语也应有层次变化。老用一个词,老唱一种调,语言就乏味,也不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员的口语发展。

第二,教师板书要工整。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板书要求特别严格,字要大而且清晰,稍微不工整,学员就有可能不认识。对每节课要讲的新内容,老师讲得多不如写得多,尽量把讲课内容都以板书的形式表示出来。老年人的反应能力相对较差,光靠听很难跟上老师的速度,如果内容都出现在黑板上,效果则要好得多,部分当堂掌握不了的内容,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回家复习、消化。

第3篇

老年人疏离信息技术以致信息稀缺、信息失衡,已形成一条由年龄构筑的银色数字鸿沟。而随着远程开放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利用网络发展老年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研究代际数字鸿沟对老年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修弥这种鸿沟,对老龄社会到来之际的现代化老年教育的深入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

数字鸿沟;老年教育;网络资源;系统修弥

“数字鸿沟”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二十余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指向也陆续发生着变化,由早期侧重于设备的接入水平转而向普及程度和使用能力铺展。至于“设备”,也由原先涵盖多种信息与通信技术产品(服务)逐渐聚焦于互联网。至此,对“数字鸿沟”的基本共识,大体为:从互联网的接入、普及、使用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以及国内不同区域、行业、人群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有着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鸿沟的两极中,发展较好的一端获取着低成本、高速度的丰富信息,从而享有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极大收益与机遇,而处于劣势的另一端则面临被忽视和受排斥,失去竞争力。这种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分化,已然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尤其当这种不平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一部分人的基本权利即受到了限制。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普通公众视野,继而迅速得到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1997年我国互联网的使用者仅62万,截至2014年12月,网民规模达6.49亿,在全部人口中的普及率为47.9%。然而,虽然我国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一,普及率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与许多国家相比(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的一些国家),在互联网的普及、接入以及使用上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这种差距,一方面囿于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综合地位、发展状况、财政资源,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原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更多占有话语主导权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资源、语言、规则等优势,同时占据了意识形态与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通网民,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程度、质量、效能处于较弱的位置。就国内而言,数字鸿沟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之间的鸿沟,二是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成就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地理区位、市场竞争、对外贸易依赖度等方面的差距,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互联网的使用规模和普及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群体之间,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划分群体的依据(人口属性抑或社会经济特征)具多重多元叠加交错性,较难精确描绘,但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婚姻、政治面貌、个人收入、家庭收入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数字鸿沟,还是清楚地存在着的。不同群体对互联网的认知、对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程度均呈现出较大差异。本课题着眼于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考察他们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数字浪潮,如何应对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改变了的日常生活,如何适应教育技术的变更对他们的老年学习活动带来的影响。至少在目前,新技术革命带给他们的福利,是否能被充分地享用?是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尴尬和不安?老年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和针对教育的技术开发者如何在学习环境的提供、学习平台的搭建、学习资源的创设等方面与老年学习者的学习期待与学习能力形成较好的对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课题试图要了解和分析的。

一、关于选题与研究对象

(一)应关注的群体:社会排斥与数字排斥

人口老龄化的话题,一些年来常常被人提及。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至201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不仅在数量上我国早已超过老龄化的底线,而且递增速度也逐年加快。我国以很短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之路。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才进入人口结构的老年型相比,我国的国情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而不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多少是有些仓促应对的意思。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多方面压力,以养老保障为甚,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研究界,较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讨论老年福利、养老护理、医疗服务等问题,并逐步推进实施,这自然是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但是,关注老年群体,更多一些人文关怀,更多一些基于情感体贴的文化观照,对于未来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价值。老龄化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学过程。作为个体的人,步入老年,健康走下坡路,精力渐趋疲弱;脱离职业活动之后,收入降低,资讯锐减,人际关系简化,生活内容单一,组织程度低,利益诉求路径少,从而远离社会的核心位置而处于边缘化境地。这个境地里的群体很容易遭遇社会排斥,成为弱势群体。这种社会排斥,不仅以制度、规则的方式使他们在就业、受教育、政治参与等各方面受到限制,还内化为他们的集体意识。他们习惯将自我设定在狭小的空间里,精力尚可时替子女管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条件许可的就考虑些休闲养生的事,条件差的,面临的困窘与委屈就多些。我国的老年人大多以这样的方式来打发步入老年后的几十年生涯。传统社会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社会将“探望父母”写入法律,都是试图用正向能量对负面存在施加影响,其基本点出于道义上对弱者的同情。现代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人类生活的空前便利,然而并非所有的人群都能从这种改变中充分受益。对老年群体而言,数字排斥加剧了社会排斥。正当大量年轻活跃的人群沉浸于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而如痴如醉之时,老年人或许正为不能自助操作网上银行、网上订票、网上购物、网上挂号、网上打车等等程序而尴尬无措,更遑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参与深度学习,介入社会管理,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有所为。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数字鸿沟的本质是社会不公平,不能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去关注这个问题。缩小与弥合数字鸿沟,必须分析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的生存状态、生活需求、缺陷成因以及修补路径,从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具包容性的、以发展为目的的信息社会。正如“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2003,日内瓦)《原则宣言》所预想:“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二)应关注的领域:需求的旺盛和需求的得不到满足

老年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凡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组织有设计的“泛教育”活动,均可能纳入这个概念中。但即便如此,与老年群体旺盛的学习需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数量上的覆盖率低。无论是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还是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都表明目前全国专为老年人开设的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有4万多所,在校学员近587万人。这对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的国度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数量,学校的分布也极不均衡,主要面对城镇的、文化程度较高的、收入较稳定的、69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尤以老干部人群为主;地域上也是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多些。虽然随着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模式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老年人受教育的途径,但这些模式中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数量也相当有限。二是缺少清晰的定位。理念上,老年教育“赋权增能”的地位框架,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在此“地位”下的“定位”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的老年教育在初始阶段主要面向离退休干部,因此在行政体系上归属于老干部的管理部门;之后,人们逐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审视老年教育,但管理上还是归口不一,政出多门。老年教育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与“老年前”教育如何衔接?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些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欧美一些国家有“第三年龄教育”之说,着眼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建老年人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升其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这方面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三是教育内容的设置比较片面。人们观念里较多关注了老年人因肌体衰退给个人、家庭、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从生命意义上对这一群体的代谢发展之价值认识不足。人的一生由幼年到老年,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某些特质的丧失和另些特质的获得,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内在的自我管理,人们在得失之间取得平衡,从而达到生活的相对成功。德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PaulB.Baltes)提出一个SOC模型(Themodelofselection,optimization,andcompensation),用“选择、优化、补偿”来解释人的毕生发展,认为生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老年人在肌体自然衰退的同时,其流体智力(知觉、运算能力、记忆力等)也一定程度地衰退,但其晶体智力(语言、判断力等)则较为稳定,而文化需求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个“增长”的原理即出于“补偿”的自觉要求。目前的老年教育课程,大多围绕着打发休闲时光来设置,难以满足老年人通过文化积累的再度更新以补偿生物功能下降的心理。更何况,衰老的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里的老年人对学习的目标需求也不一样。60至69岁的低龄老人,经历着离开职业生涯的角色转变,而身体状况尚好,有条件的社会教育可从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角度设计课程,为他们继续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工作提供信息与知识上的帮助;70至79岁的中龄老人,开始逐渐缩减职业性活动,处于“第二次退休”状态,老年教育可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人文课程,帮助他们真实体验周围世界、人际世界、自我世界,加深认识人的存在价值,从而重构新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伴随健康水平的下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老年教育更应关注生老病死,侧重老年人自我保护与自我超越方面的教育。总而言之,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的目标,当我们将年轻人理解为“接班人”,将中年人定位为“工作者”,那么老年人具备怎样的风貌才能完成“交班”、“传班”的事业?教育不是个人的事,因而也不能完全以适应个体或某些群体的现有需求来组织,还须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视角,去引领不同的群体。四是以教育提供方为主视角来施行教学的状况未曾改变,模式与手段离科学化、个性化的距离尚远。专职从事老年教育的师资欠缺,针对老年教学法的研究严重不足,在其他对象群体中被证明合用的教学方法,迁移到老年群体里就未必高效。比如传统课堂中的讲授与互动,如果不能突出对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不能突出对话题的质疑性讨论,就难以在老年人原本的经验性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更具宽度与深度的知识廊道,用以串连贯通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有,伴随新技术的兴起,依托互联网的教学手段也开始引入老年教育,但技术的实现与老年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如何良好对接,同样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取样的依据及调研方法:面向宁波的受教育老年群体

课题组囿于成员所在区域、以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将调研的取样对象主要设定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兼及浙江的其他地方)已接触老年教育的群体。从取样的地理覆盖、人群特征的角度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但由于本课题研究讨论的是数字鸿沟对老年教育的影响,侧重调研老年人信息使用特征、现代老年教育的学习支持环境、老年学习者的信息能力与各类教育环境的对接水平,探讨提高教育的提供方与接受方在信息关联中的对接程度与对接效率,因而对象的选择还是具有典型性的。首先,浙江省的网民规模与普及率处全国前列,而宁波在浙江省内又是经济文化较为活跃的地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1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浙江省网民数34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6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普及率为47.9),普及率排名第5(前4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宁波由于产业支撑能力较强,O2O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前,各类产品的用户渗透率与非用户转化概率均呈较高比例。基于这样的环境条件,讨论某类群体在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较之于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区域,更为便宜且具更多的现实性,对问题的分析探究或可为其他区域亦将面临的代际信息鸿沟提供认识上的参考。其次,宁波对终身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作为沿海开放的前沿城市,宁波的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3月1日始,《宁波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颁布实施,这是继福建、上海、太原、河北之后,又一个终身教育的地方法规,标志着宁波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法制化运行轨道。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11月正式开通以来,其核心组成部分“宁波终身学习网”注册人数已有87万余人,截至2015年11月1日,平台征集特色课程7607门,视频资源2.5万余个。目前,宁波终身教育领域将两个方面作为工作重心,一是数字化学习手段的强化,尝试营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模式;二是市民终身学习档案与学分银行的建立,打造制定各种学习类型的学习积累、学习成果转换与管理机制。老年教育作为市民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受到宁波政府及相关单位的高度关注。宁波的老龄化程度较全国尤甚,据宁波民政局统计,至2014年底,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5.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5%,老年教育成为实践“积极老龄化”的应对之策和长远战略之一。本课题调研取样于这一背景人群,有该区域的实践基础可资利用。课题立足于实证,面向老年学习者与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开展定量与质性的研究分析。走访了宁波老年大学、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宁波老干部摄影协会、奉化社区学院等单位,与管理者、教师、技术人员、老年学习者等进行深入访谈;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有效回收279份,有效回收的比率为88.2%。同时,也做了部分个案调查及文献分析。

二、代际数字鸿沟现象及其对老年教育的影响

数字技术媒介渗入日常生活的速度与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当相关产品的推广不设技术门槛之时。电脑、手机等终端并不要求使用者具有过于复杂的知识储备,即便是令老年人起初比较为难的输入法,也随着手写、语音以及各种越来越体贴的工具出现而得到改变。博客(微博)、微信、QQ等媒体的使用,事实上已成为许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老年人、教育管理者、学习资源建设者等各方面存在着不甚协调的问题,因数字而形成的鸿沟依然给老年教育带来不少的障碍。

(一)老年人大多未将互联网视作学习场所

已经开始接受老年教育的学习者,对于互联网以及衍生的相关技术产品并不太陌生。从我们所获取的调查数据看,学习者对具有网络功能的学习设备(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的拥有率是相当高的;网络学习环境也不错,98.6%的家庭开通了互联网,其中91.2%的家庭使用了wifi。90%的人有一年以上的上网经历,64.16%的老年人每天至少上网一次。然而老年学员上网关注的主要内容并非课程学习,只有10.8%的人表示留意过此,而跟踪某课程且持续完成学习的更在少数。老年人习惯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利用互联网,很少单纯由于新奇而改变自己已然熟稔的应对生活的方式和手段。若非机缘,或者确信其优势无可替代,他们一般不主动选择新技术手段以迅速替换早已驾轻就熟的行事路径。调查显示,他们对网上购物订票、网上预约就医、网上银行交易等使用程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传统方式除了时间成本外,在功能实现上与之差别不大,但应用心理上则踏实放心得多。老年人观念中的学校教育主要是课堂学习模式。重返课堂,对老年人而言,是一种深具意义的回归。通过对年少时曾历过的经典生活情景的模拟,以达成刺激灵感、焕发激情、缓解颓丧、调适心境的目的。哪怕课表的编制、座位的安排、值日的规划、班费的使用,这些有助于强化班级一体化管理的细节,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们与个体角色的自我认定息息相关。这些学习者一旦进入老年学校,除非身体、年龄、或家庭的特殊情况,一般不会自动选择离开。再者,目前接受老年学校教育的群体,年龄大多在55-75岁之间,这些人在本应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时期里,集体遭遇了一场特殊的文化灾难,老年之后对学业、以及聚会式的学习方式的“补偿”心理尤为殷切。虚拟的网上课堂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观之,老年学校的学习者对于借助互联网学习的疏离甚或排斥,既与他们的新媒体应用水平有关,更与他们主观追求的学习方式有关。

(二)教育管理者尚未高程度地开发利用互联网

在老年学校的管理层面,由于需求大过供应,学校的精力大多投入在挖潜接纳及课堂教学的正常运作上。有些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及专门的技术产品研发人员,更无法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照。即使使用了校园主页及QQ群、微信群等,也主要是为了通告、宣传、及交流沟通的便利。如此,老年学校在保障注册学员日常学习的同时,放弃了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对象的潜在需求:首先,老年教育对老年群体的覆盖率低、老年学校内部生源流动率低,出现了目前严重的供需矛盾;如果能以老年学校为主体开发老年课程,将现实课堂积累的精品资源通过网络分享给校园外的广大受众,则可以相对缓解这些矛盾。这是老年学校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价值。其次,在校的老年学员报读某专业或某课程,虽然取决于当时的兴之所至,但根本上还是在“配餐制”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远未做到“点餐制”的自由任性。而网络课程有规划、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发,假以时日,可期待学员有更多的选学空间。据调查,学员希望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34%的人希望完整学习某门课程,获得专业知识;27%的人希望学习某项实用技能,方便生活;25%的人希望参加一些艺术与体育活动,愉悦身心;14%的人希望系统学习某个专业,取得学历。但现实课堂开出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艺术保健等方面。再次,老年学校应有意识地提高全体在校学习者的新媒体信息素养,引领与指导他们融通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角色身份,而不仅仅是开设几门电脑学习的课程;这样,当他们将来因高龄而不得不离开实体校园时,依然能够在虚拟校园里找到归属。当然,作为个体的老年学校尽管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但更高层次上规划老年教育(包括基于互联网的老年教育)的目标、内容、实现步骤等,还须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统筹。目前的教育管理者对于在老年教育中推进信息技术,认识上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老年人的信息素养还难以支撑网络学习的快速发展,培育的过程会比较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人群进入老年,这一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种“等待”的策略不利于信息技术与老年教育在磨合中的积累与成长,对现有老年人来讲也显失公允。另一种倾向则颇为乐观,认为老年人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学习的时代,他们的网上浏览,各种链接的转发与接收,任何论坛、空间的跟帖、留言、评论、点赞,都是学习活动的形式。只要相关的学习机构能够推出好的学习产品,老年人与全社会其他年龄段的人们一样,都是新技术的受惠者。这种有意将学习活动“泛化”的倾向,不利于严谨意义上的学习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实现国家层面从“传班人”的期待上对老年教育做出有序的规划。

(三)老年学习资源制作者的思路与使用者之间的不匹配

缺乏统盘规划,缺乏教育目标与内容设置上的定位,现有的老年学习资源呈出处分散化、模块零星化、标准随性化等面貌。一是适用对象的定位欠缺。现行网上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借用于中外高等院校文史、经管、艺体以及其他通识类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为青年学习者在学历学习的框架内设计的,它们一方面与现行高中或本科阶段的科目相衔接,另一方面又与学科内其他课程产生互联互补的对接关系。老年人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我们调研的对象中,大专与本科学历者占34.66%,高中(中专)学历者占37.91%,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27.8,加之距他们学历学习的时代日久年深,这些毫无区别度的课程所能产生的效应就难免含混了。也有一部分资源表面上看是为老年学习者定制的,但同样缺少分层分类教学的设想。以年龄、性别为例,调查中68.1%的学习者为女性,30.82%的学习者为男性;60岁以下的学习者占20.7%,60-69岁的学习者占55.2%,70-79岁的学习者占21.86%,80岁以上的学习者占2.15%。学历高低、性别年龄,都会带来兴奋点、理解力、感悟力等方面的差异。好的资源,应具备因材施教的情怀。二是资源种类与内容的欠缺。由于老年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步骤等体系性的问题未能解决,社会包括老年人自身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待老年群体的认识不足,现存针对老年人的学习资源仍旧是养生保健、休闲娱乐为主。对于如何学会弥补生理变化、安排新的生活、承担社区职责、与年轻人相处、认识宗教与哲学、有准备地面对健康的失去等,还缺少以课程的方式加以引领与讨论。三是形式上的欠缺。资源较多地体现制作者的网络应用喜好和审美趋尚,而较少考虑老年人诸如视觉、听力、界面阅读习惯、输入手法等实际情况。

总之,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年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一直以来它缺少贴近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等层面上的明确定位,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衡之处,需要各方面加以协调。

作者:王艳平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 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纪秋发.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第4篇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2 - 0081 - 08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2.012

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老年大学不仅面临供需失衡、“一座难求”的紧张局面,同时,在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以开设艺术课程为主的老年大学,生搬硬套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普通学校学科教学模式,因而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没有依据老年人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特点来实施教学,更没有依据老年人学习音乐的目标――交流、摆脱老年孤独、愉悦身心等非音乐功能需求 来实施教学。老年音乐教育尚没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其理念上还处于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和浅表性娱乐阶段,这也是目前国内老年音乐教育未能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

在老年大学音乐教育中引入德国奥尔夫教育理念,其一是希望改进现有的老年大学音乐教学观念和方法,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更健康、更快乐且无压力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其二是进一步拓展奥尔夫教育理念适用于国内的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推进奥尔夫教育理念在老龄层次的教学研究。

一、我国老年音乐教育概略

(一)老年音乐教育的定义

“老年”一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后简称《保障法》)中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施祖美在其《老年教育策论》中指出:“老年教育指以退休期的老年人口为教育对象,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教育目的……的教育过程。” {1} 潘澜将老年教育定义为:“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教育和学习活动。” {1} 根据这个定义,老年音乐教育可以描述为以老年人为对象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活动。目前的老年音乐教育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如省、市、区的老年大学和社区老年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也有各种老年音乐社团(如老年合唱团、戏曲团等),还有各种老年音乐活动中渗透的音乐教育,以及随着互联网一起发展起来的网络远程老年音乐教育等等。本文主要以老年大学的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实施老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老年音乐教育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需要音乐教育是由他们的需求表现决定的。根据对成都市三所老年大学 {2} 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中音乐类课程的开班比例最高,这说明音乐教育是最受老年人青睐的一项内容。

其次,法律法规明确了老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老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法》第七十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 {3} 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老年教育做到了有法可依,为真正实施六个“老有” {4} 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老年人愉悦身心,促进肌体健康。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之于老年人,能排解心理的孤独感,丰富精神生活。器乐学习时眼、手、脚的同时参与,可使老年人的末梢神经的灵敏度得到锻炼,大脑的指挥系统保持正常的运转。同时通过集体学习,提高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家庭和睦以及和谐的代际传递,最终促进社会的大和谐。

(三)我国老年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是老年音乐教育主要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目前我国老年大学开设的音乐课程主要有声乐、合唱、戏曲、舞蹈、电子琴、手风琴、钢琴、民族乐器(古筝、二胡、葫芦丝、腰鼓等)、舞蹈等。

二是社区音乐活动成为老年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我国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导致老年大学已无法满足老年人享受教育的需求,转而以社区合唱团、艺术/曲艺团、舞蹈团、老年广场文化等多种形式展开。

三是家庭老年音乐教育。主要表现形式为老年人在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媒体获取音乐资源。

四是近年逐步发展成熟的“慕课”(MOOC){5}网络课程成为老年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慕课优化了传统的网络视频教学,解决了传统远程网络教学单向性、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学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其很大程度上再现了现在学校教育的模式。但本身存在的不足是缺乏老年人集体学习方式中面对面的交流过程,而面对面的交流是排解老年人内心孤独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老年人音乐心理特征

(一)生理、心理特征

1. 生理方面:据研究表明:“人的衰老大约是从30岁开始就出现某些生理结构的老化。到了70岁时,人体组织细胞会下降30%。” {1} 人体的衰老表现为肌肉弹性的降低和力量的减弱,细胞减少、器官萎缩、体态衰老、心血管老化、呼吸功能衰退、消化功能降低、运动耐力减弱、脑细胞减少,“韧带、肌腱萎缩僵硬,老年人动作变慢,反应变迟钝。细胞基础代谢量的降低,各种功能的减退,储备能力的降低和适应能力的减弱等等。” {2}

2.心理方面:情绪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年人会面对退休后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社会角色的转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量的减少,记忆力的衰退,健康状况下降,产生对死亡的预知及恐惧,因伴侣或朋友的离世而陷入悲伤情绪之中,在生理及心理上对子女的依赖、需求等等。其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疑心、孤独等悲观与消极的情绪,以及性格固执、自尊心变强等现象,给自己和家人造成巨大的精神与心理压力,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健康。

3. 智力方面:“人的智力从50岁开始下降10%;60岁下降20%,而到70岁会下降30%左右。” {3} 根据卡特尔的流体智力(液态智力) {4} 和晶体智力 {5} 学说,“流体智力的发展过程与其他心理能力?l展的趋势是一致的。” {6} “流体智力40岁就开始减退,而且减退较快,60岁减退明显,如近事记忆,思维的快慢等。而晶体智力直到七八十岁才有所减退,而且减退缓慢,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比如常识、词汇等。” {7} 老年人的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在发展上具有特殊性,周朝东教授在其博文中指出:“老年人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呈现为反向运动变化。流体智力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明显趋势;而晶体智力不仅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反而因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表现出上升的态势。”{8} 另外,老年人的晶体智力因个人文化修养、知识经验的积累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4.学习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学习能力,60岁时相当于20岁时的90%,70岁时相当于20岁时的80%或70%。”{9} 从这一研究结论来看,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在60~70岁时降低幅度并不太大,而老年大学中,这一年龄段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因此,老年大学学员的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其流体智力的保持和晶体智力的提高。

(二)音乐心理特征

老年人因其在实践活动方式、认识和创造活动的方式、人生经历等因素与其它年龄层次群体的差异而呈现出老年人群特有的音乐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自觉能动性高。老年人接受音乐教育完全是超功利性的、自发的且没有学历教育压力的。他们不是为获得某种学历而必须学习相关课程,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所需以愉悦身心、圆梦等非功利目来参与学习。其终极目标就是愉悦身心,是一种真正的人性化的、自由的、无压力的学习。老年人学习音乐不是单纯追求技巧上的娴熟,也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通过音乐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实现生命情感的再创造。

2. 交互主体性突出。在老年人音乐教育的学校或场所,音乐施教与受教者,以及受教者与受教者之间所构成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主体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结构不分地位高下、身份贵贱、权力大小、都是我和你的爱的关系。{1} 也就是说在老年大学或老年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同学之间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的彼此尊重和平等。

3. 超功利性的。黄剑敏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老年教育的‘游戏精神’的主要特征有:自由性、超功利性、愉悦快乐性、富有创新性、平等参与性、合作互动性。” {2} 老年音乐教育具有游戏性的、超功利性的性质,他们既不是为了养家谋生,也不是为了功名利达,而是通过这种游戏方式获得高级需要的满足。

三、奥尔夫教育理念

(一)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

德国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幼教、早教、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等诸多音乐教育领域。而将这一理念应用于老年音乐教育,在国内尚属空白。根据笔者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发现,奥尔夫的原本性教育理念及其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正与老年音乐教育所应有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奥尔夫曾说:“‘原本’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一起的。” {3}

从音乐哲学上看,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即是从“音本体”转向“乐本体”,从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哲学观转变为主客体合一的哲学观点。在后来的音乐教育哲学发展上,雷默的审美主义哲学与埃利奥特的实践主义哲学即是这两种哲学观的最好阐释,后现代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又进一步厘清了音乐和人的这种关系。音乐不仅仅是音响的物理运动,它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它需要人的实践参与,才变得有存在的意义。脱离人的实践而讨论音乐的存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正如奥尔夫所讲:“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4}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综合性。在奥尔夫的音乐课中,欣赏课会运用歌唱、器乐、声势、戏剧表演、舞蹈等表现形式;歌唱课、器乐课也可以运用声势、舞蹈、乐器、语词等。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每一课例都可以极大地综合各种表现形式,在独立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音乐教学手段去丰富课程内容;也可以说奥尔夫教学模糊了传统学校音乐教学模块的边界:欣赏课不只是静听,器乐课也可以有语词的加入,歌唱课也不只有嗓音。这种综合过程中又指向奥尔夫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即兴,奥尔夫音乐课程中,均要求有即兴的、发自内心的、身体的原始的音乐表现――即兴的唱故事、即兴的声势、即兴的舞蹈、即兴的器乐合奏。这种即兴性又最终体现了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的核心理念。这就是奥尔夫当年孜孜以求的目标――原本的音乐本身就是诗、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

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包括原本的音乐、原本的乐器、原本的语言形式和动作形式。例如,从最简单的语词中提炼简单的节奏,如用人名、美食、名胜古迹等提炼节奏型,再进行扩展变化,不断的加入声部,即兴的演奏、固定低音、小型回旋曲式等。歌唱部分从下行小三度模仿布谷鸟叫开始,逐步发展到五声、加入半音、七声、大小调等。声势教学从最简单的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包括现代声势)可发展到复杂多变的多声部声势活动。

(二)奥尔夫教育的内容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奥尔夫只是给了我们一种思想和力量――通过音乐教育,去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奥尔夫教学法只是一种思想。” {1} 奥尔夫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嗓音活动、动作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 {2}其节奏教学始终贯穿于三个方面,从最简单的、原始的节奏入手,引入各种教学内容。

1. 嗓音活动。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嗓音活动主要有歌唱和节奏朗诵活动。奥尔夫本人十分强调歌唱教学,他认为没有歌唱的学校是“沉默无声的学校”,这让他觉得“充满忧虑”。奥尔夫的歌唱活动包括即兴的唱故事、唱儿歌,在教学方法上也借鉴引进柯达伊的歌唱教学。

2. 动作活动。动作活动又可分为声势活动、戏剧表演、律动和舞蹈。奥尔夫认为语言、动作和音乐是统一不能分开的。声势活动是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又一独创内容,通过身体打击乐――捻指(高声部)、拍手(次高声部)、拍腿(中声部)、跺脚(低声部)可以用身体构成四声部音乐。为此,奥尔夫专门编写了声势活动的教材《节奏――旋律练习》。在教学中,通过身体打击乐去发现不同的音响、音色,从而感受音高、音色等方面的不同;通过不同的节奏组合,产生出千变万化的音响效果和节奏韵律,能使音乐参与者获得奇妙的音乐体验。

3. 乐器演奏活动。奥尔夫打击乐器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有钟琴、铝片琴、钢片琴、木琴、音砖等;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有三角铁、串铃、响木、双响筒、铃鼓、手鼓、非洲鼓等。此外还有担任旋律性乐器的竖笛。

奥尔夫的乐器演奏教学往往从最简单的节奏入手,常采用低音固定音型伴奏,旋律?部即兴演奏,常用小型的回旋曲结构。

四、奥尔夫教育理念在老年音乐教育的应用

(一)与老年音乐教育的联系

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儿童,但是在奥尔夫开始创办京特学校时,他们的教学对象并不是儿童。“京特学校的教育,是从17位18岁至22岁的女学生开始的。” {1} 办学目的也“主要是为培养那些将从事音乐专业或担任音乐教师的年轻人,而不是儿童。” {2} 因此,1948年在为巴伐利亚广播电台的学校节目录制的时候,奥尔夫对这个计划还比较犹豫,以至于他谈到:“以前的音乐教材(注:指京特学校时期)是为了动作训练写的,也即是或多或少是为成人设计的,那样对孩子是不适应的。” {3} 奥尔夫“原本性”的教育理念是在儿童教育发展成为体系之前(1948年广播节目)即京特学校时期就已经基本成型,而那时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成人。后来将教学对象的重心转向儿童除与广播节目引起的反应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当时杜威儿童中心的教育哲学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本”其实是始于成人教育。

(二)可行性分析

老年精神音乐学在老年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和音乐传播对老年人音乐生活的影响等多方面取得了实证研究结果。例如,不同的音乐情绪、速度、风格对老年人产生不同的治疗功效;强调了老年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揭示了老年音乐教育的特征及其规律;老年人学习音乐对其听觉能力有所提高;老年人学习钢琴能提高其大脑加工速度、工作记忆量,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有积极作用;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阐述了音乐与老年人在“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心理生活;实证了音乐学习有助于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老年人流体智力的保持与晶体智力的提高,等等。这些理论或实证为老年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进一步完善老年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积极作用。老年精神音乐学为奥尔夫教育理念在老年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撑,成为本文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首先,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适用于老年人。同时,奥尔夫教育的教学对象也不仅仅局限在儿童音乐教育上,廖乃雄认为奥尔夫的五卷《学校音乐教材》甚至更适合成年人使用。20世纪20、30年代,奥尔夫在京特学校从事教学的对象完全是成年人,他对音乐教育的改革首先是从成年人开始的,因此,该书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成年人。{4} 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改革也必须把整个音乐教育的对象扩展为由儿童到成年人直至老年人的“毕生长久的音乐教育” {5}。奥尔夫教育理念“已经将‘原本性’音乐的教育活动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远不止儿童音乐教育、更不是特殊音乐才能的儿童,而是包括所有成长着的人、乃至专业音乐家的培养领域。” {6} 因为所有音乐教育,都有一个“原本”的起点。从这些资料来看,奥尔夫教育“原本”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到了今天,奥尔夫的这一教育理念已走遍世界,其开始在教学对象的领域不断扩大,“第二部专辑行将编辑出版,主要描述奥尔夫教学法在新的教学对象方面的拓展:把奥尔夫教学法的原理运用于各种年龄阶段的对象”。{1} 即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教学对象是全龄化的,奥尔夫教育对象应是适用于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再到老年教育。

其次,奥尔夫教育在老年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能“扬长避短”。老年人的流体智力虽随年龄下降,但如果继续学习其晶体智力却能不断上升。流体智力在音乐能力上表现为对“音乐要素感知能力、把握音高轮廓的抽象能力与分析快速音流的概括力” {2} ,晶体智力在音乐能力上的表现是“辨别确定音程和把握音乐结构的能力,与音乐专业知识的相关的感受力等”。{3} 根据这一特点,在老年音乐教育中,既要运用老年人在晶体智力方面的优势进行课程设计,又要引领老年人多参与能保持流体智力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在这样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年人利用自身晶体智力中的音乐修养既可以更深地获得音乐审美感受与体验,同时又在律动、舞蹈和乐器伴奏等音乐实践中使老年人的肢体协调性、听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

第三,奥尔夫器乐教学使老年人摆脱了枯燥的练琴。近年陆续有媒体报道老年人学琴“大器晚成”甚至举办音乐会的新闻,这说明老年人是喜欢音乐表演的。问题在于老年教育应是面向全体老年学员,而不只是满足于少数老年人在演奏、演唱方面的“成功”。同时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等原因,大多在器乐学习中常需要面对不能久坐练琴、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家务事繁琐影响练琴等问题,造成这种“成功”的几率很低。再者,乐器演奏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有可能“大器晚成”,而奥尔夫器乐合奏教学不仅能增进老年人的沟通交流,促进和谐,其即兴演奏的教学方式能使老年人摆脱器乐学习枯燥烦闷的弊端,解决了上述老年人器乐学习产生的诸多问题,巧妙地避开了学习传统器乐演奏的技术难题,让老年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器乐学习的愉悦之中。

第四,奥尔夫乐器能快速地实现老年人演奏乐器的愿望。对于奥尔夫乐器中各种新奇打击乐器和音条乐器,无论是小孩、成年人,还是特殊疾病的人群或老年人,见到之后总是会充满好奇地去敲击这些乐器。这种即兴的不受传统乐器演奏技能约束的“敲敲打打”,既符合老年人身体本能,又能释放心理压力,还能增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而由好奇所探索出来的声音,能使老年人的内心获得愉悦感。如果进一步用奥尔夫理念中的固定音型、波尔动等艺术形式将他们探索出的声音“串联”成音乐表现出来,那么就实现了音乐审美感知和音乐实践的融合,就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愉悦感。

第五,奥尔夫教育理念契合了老年教育“无压力”的教育理念。老年大学的教学没有期末考试,没有升学压力。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实践性的、游戏性的音乐学习理念,其本身也是无压力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身体律动、动作造型及表演有教学中设计的身体动作、更有“随乐而动”的即兴表现。

第六,奥尔夫教育理念以“人”为音乐学习的中心,倡导运用本土化、原本性的音乐,通过身体打击乐器――声势和奥尔夫乐器以游戏的方式去表现和实践音乐。这种教育理念能有效改变现有老年音乐教育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老年人不仅学习到需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地增强老年人身体健康,身心愉悦、延年益寿,促进社会和谐。

第七,奥尔夫教育用于老年音乐治疗。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将教学对象从儿童扩展至成人、老年人,还应用于特殊群体。老年音乐治疗的目标是增强上肢和下肢的力量、灵活性和运动范围;促进社会交流;刺激长时记忆;增强短时记忆,以及其他认知功能;增强现实定向能力;促进放松,缓解紧张;增进语言能力;增进个人卫生能力;增强感官训练;提高交流能力;减少变态行为;增强记忆力。{1}

结 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音乐教育将受到国家、社会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亟待改进创新。目前国内的奥尔夫教育理念主要用于儿童以及特殊人群的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等,用于老年音乐教育的尚属空白。

基于上述现状提出在老年音乐教育中引入奥尔夫教育理念。奥尔夫教育理念在音乐欣赏、歌唱、器乐、以及声势教学中均具备独特优势,能有效地改进现有老年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正如金奉所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博大精深,既是音乐教育的认识论,又是教学实践的方法论。” {2}

老年音乐教育以愉悦老年人为目标,而不是要培养某种技能型的人才,这实际上是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最大不同。从雷默的音乐教学哲学观来看,这种“非功利性”的老年音乐教育正好是其认为的思辨主义的表现――为非音乐的超艺术的意义和价值。{3} 因此,我们可以说, 老年音乐教育是一种偏向非音乐的,实用的音乐教育。

第5篇

【摘 要】 在我逐步走向老龄化社会之际,终身教育的倡导使老年教育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针对老年人英语学习存在的畏难情绪,教育者应克服老年人心理困惑,选择合适教材,讲究学习方法、强化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关键词】 终身教育;老年人;英语学习;方式

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使老年教育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老年人希望的“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望正在实现。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致力于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逐渐走向老龄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老年教育服务需求与供给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养老保障压力不断加重,加之长期以来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于其他教育事业,造成当前老年教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受到一些制约,对形成老年人健康、乐观、有意义的晚年生活造成了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老年人的英语学习无论是社会重视的程度,还是老年人拥有的信心,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鉴于此,如何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一套有效的老年教育服务供给制度,拓宽老年教育的受益面,保护和满足老年人学习英语的愿望,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是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和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老龄化时期。据统计,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老龄化水平为14.3%。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5%,我国近十年来老龄化速度为3.4%,也快于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1]在此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尤其是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老年人除了重视身体锻炼、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外,还注重大脑的运动,对包括英语学习在内的“老有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期望通过掌握一门新的语言,更加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大脑始终处于灵活的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目的;能够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独自出国探亲、旅游,与外国人士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能够阅读外文期刊杂志,了解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也有的老年人喜欢看一些英文电影,知道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以满足自己精神和生活层面的需求。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使其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从个体方面看,记忆力减退导致单词短语记忆困难,学习英语的信心不足;不会熟练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大脑反应缓慢造成理解难度增大,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等。从外部因素看,社会对老年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适合老年人的教育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英语学习方面的服务更是明显滞后。

基于我国终身教育的倡导以及老年人英语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除了各级政府思想重视、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外,老年人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水平。

一、克服心理困惑,树立老年人英语学习的自信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It’snevertoolatetolearn.(活到老学到老)。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反应速度、记忆力等都有所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科学研究亦证明,从40岁到60岁左右,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阶段,只会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而且人的大脑是越用越活,用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大脑细胞的突出和连接也就越多,大脑也就会越年轻,学习能力也就能保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经验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某些阶段,比如50-60岁左右,经验的积累到达顶峰,这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其它方面的下降。因此,老年人应该充满信心,对英语学习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心态。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自己喜欢的事,便很容易坚持到底;而不喜欢的事,怎么也难以坚持下去。同理,兴趣也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轻松愉快中有所长进。而兴趣不会与生俱来,需要逐渐地培养,老年人开始学习英语时应多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唱英文歌、读幽默英语短文、练习口头对话等,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高,动力和欲望也就会不断增强。英语学习者只有把英语学习的价值与全部生活的价值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持之以恒,真正把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学好英语的愿望。

二、设定合理目标,选择老年人学习的英语教材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行动不便,外出困难,家庭事务缠身。为了方便起见,许多老年人选择在家自学,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断断续续,零敲碎打,能学多少是多少。这种居家自学的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程度评估和方式方法建议,大多老年人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基础,设立不恰当的学习目标,选择不适合的英语教材。比如,有些老年人为了节约费用,选择使用孙子孙女上学用的教材,岂不知这些教材大多不适合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老年人自学,而是需要专业教师指导才能逐渐学会弄通;又有的老年人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教材内容大大高于自身学习能力,或者偏离个人学习目的,结果造成学习难度增加,效果不够理想,久而久之便对英语学习产生挫败感,使学习的兴趣和持续性受到一定影响。对此,老年人在激发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及自身能力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也才会使自己对学习具有紧迫感、自信心和努力的方向。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的选择,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自我能力和外界条件,否则就会带有一定的幻想成分。“如果去追求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仅体验不到成就感,反而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2]当然,目标的调整也要适度,调整后的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该是自己一定能够达到但又不可能轻易达到的努力方向。另外,还要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的认知小目标,以便开始上课时就会受到目标的激励,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保持好定向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去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合适的教材是学习英语的关键,一套合适的教材不仅能够让老年人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对此,出版社应多出版一些适合于老年人学习的通俗易懂的英语教材或者读物,以满足老年人学习的实际需要。

三、讲究学习方法,提高老年人英语学习的兴趣

老年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但从共性来看,还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法。只有从简单、易学的内容开始,才容易入门,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英语听、说、写都应从最简单的字母开始,可以通过一些手机趣味英语游戏,如乐词等APP学习一些常用单词。这些APP通常都有英语词汇分类,并且有多样的记忆方式,如填空、默写、看图写字、听音辨词等,不仅便于老年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词汇类型,同时也让记单词变得生动有趣不枯燥,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很适合英语初学者包括老年人学习。其次,口语模仿可以让英语学习提升到句子学习的高度,每天可以选择一些常用语言、名人警句等慢慢练习,例如“Nopain,nogain.”等。当语言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时,再看一些简单的英文电影或电视剧,比如由大卫・克莱恩和玛塔・卡芙曼创作的经典美国电视情景喜剧Friends(《老友记》)及由葛・艾坦尼斯等执导的美剧PrisonBreak(《越狱》)等,这些都是学习英语口语的佳作。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方式,既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会使老年人英语学习的兴趣愈来愈高,逐步做到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另外,现在网上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适合老年人的也不少,很受许多人的青睐。老年人只要根据自身情况慎重选择,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例如,选择英语口语学习网站,reboot English英语口语效果就不错,它在学习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从语言的本质上着手学习,针对听力、发音、语调等问题,这对老年人的英语听力学习是颇有帮助的。

四、化教育服务,改善老年人英语学习的环境

我国老年教育服务供给的不完善,使老年人得不到更多的正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终身教育受到学者们的普遍推崇,相关法律制度也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改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对老年教育仍未真正受到应有的重视,老年教育尚低于其他年龄层次的教育,造成当前老年教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例如,除了老年大学,社会上大多数学习机构都是针对未成年人及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学习内容太难,学习强度过大,不适合老年人学习;同时各地老年大学数量较少,课程内容缺乏专业化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也多为老年人的各种“活动”,代课的英语教师也大多是退休的中学或大学老师,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老年英语学习的教师,正如亚历山大所说:“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教师依然眷恋着过时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他们用当年自己学外语的方法使旧的教学体系永久化。”[3]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很不适合老年人,教学效果与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因此,应切实加强老年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为老年人教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作为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老年人英语学习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做到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切忌枯燥无味;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同时,所教内容必须举一反三,反复进行滚动式教学。比如,采用交际教学法,积极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精心设计提问和问题以及加强对英语课堂教学交互的研究,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和重点放在老年人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上,力求使他们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判断对方语言、语气和态度的能力,提高自己做出相应的语言反应能力。同时,根据老年人不同的英语基础和学习目的,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并设定适当的学习难度,真正使老年人的学习方便、实用、易懂、便于理解并运用,在轻松愉快中不断提升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晓英.国外老年人社会支持与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6(12)75.

[2] 郑雪,易法建,傅荣.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

[3] 亚历山大何其莘.致教师和学生[M].《新概念英语》,朗文外研社,1997.131.

第6篇

【关键词】更新;言行;课堂教学;复合型

“我是中国人,不学外国语;考试不及格,说明我爱国。” 这是对英语有厌学情绪且很调皮的学生经常说的歪门话。经过一番理论,学生当然无言以对。但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厌学英语,这是中学英语老师面临的一大困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的教师学观。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师生之间显然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产生畏难、厌学、甚至抵触情绪。怎样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认为,英语老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争当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使学生“爱屋及乌”爱上自己的英语课。

一、更新自己的言行, 树立好老师的威信

1.培养幽默感

幽默是靠锻炼出来的。首先,要培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和具备潇洒的人生态度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作为教师,尤其需要这些素质,才能用幽默的语言拉近学生的心;其次,要有学识阅历的积累。幽默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的积累;最后,要培养机智应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适时适地使用幽默。例如,面对一个上课打哈欠、伸懒腰的学生,可边比手势边说:“我想他一定梦见自己在飞了,如果人类会飞,那该多好!”然后面带微笑转向该生说:“我说的对吗?” 用幽默的方式代替指责,既可以给该学生面子,让他在私自反省,又可以缓和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

2.形象要得体

老师需要抛开“老人不能美”的观点,重新“装饰”自己:适当修修边幅,不追求时髦,但不至于太“过时” ,只要学生接受就行。这样,无形当中既有助于增强自己的气质,树立自己的威信,又容易深受学生的重视与欢迎。

3.尽可能迎合学生

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固然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能让则让。对一些学生喜欢的,我们应该迁就他们,以有共同的语言来促进师生进一步的沟通。据我了解,很多学生喜欢李宇春这类歌手。在操练句型What do you think of Li Yuchun?时,老师可以这样回答:I like her, too. She’s a very popular singer.但避免用I can’t stand her.之类的答案打击学生。有位学生在暗恋篮球明星易建联,一位优秀老师这样开导她“你爱易建联,我支持你,因为他那么优秀,但你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创造机会靠近他。”通过这样迎合,以理说服,该生从此学习更努力。如果一味反对或阻止,只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代沟,不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受学生欢迎则无从谈起。

二、更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更新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地位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从“学生怎么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学会思考和感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的:“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这正是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体现了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

2.更新教学过程,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1)精心设计学案:①备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明确该节课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确定精讲内容,精编针对性例子和练习,落实可能会渗透跨学科文化的传播,设计老师时间,选择切实的教学手段,等等。②备学生。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均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哪些内容可以自行解决、哪些需要老师精讲、哪些内容需要合作讨论才能解决、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课后怎样完成,等等。③备教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一个教师挑选教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新颖,教学效果当然也越显著。常用的英语教学方法有:视听法、演示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创设情景法等。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学生最易接受知识的基础上。

(2)注重引领学生学习过程。在课堂中,学生变成了主人,老师发挥的是组织与点拨作用。要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赋教于乐,使我们的教学有戏剧性的境界。

教学中,要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在班级中成立竞争学生学习小组,培养他们上进的意识;做到“一追一”、“一帮一”、“一带一” ,既能保住尖子生,又能缩小后进生;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既给中等生和尖子生表现自我、施展才华的机会,又充分关注后进生,尽可能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走向成功。还应该注意鼓励和表扬学生,而且方式要多样化。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激起他们追求更多成功的欲望。

(3)虚心反思教学过程。导演在拍完一系列镜头,通过反复播放,努力斟酌,对不满意的要继续拍,直到满意为止。课堂虽不能“反复重播” ,但我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形式,去槽粕,取精华。

通过学生练习、考试、访谈以及教学观摩等手段进行评估,反思哪些环节存在问题,哪些环节有待改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变,组织课堂方面是否有艺术,教学手段使用以及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情况以及他们接受知识的程度如何,应急方面处理是否得当等等。借助反思和想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尝试和创新,力争将“导演”的角色演得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三、更新专业功底,争当“复合型”老师

1.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功底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促进专业素质的发展。从负责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利用可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在教学坚持理论探索,加强专业功底,提高自身素质。

更新专业功底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不懈怠自己的专业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观摩他人的教学,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深入钻研教材,活化教材;大胆创新,敢于尝试新方法,并注意总结思考,适时调整方法和策略,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

2.要跨学科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提问的问题可能包罗万象,如果对每一问题都回避 ,不但学生的上进心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且教师本身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也会被大打折扣。实践已证明,进行跨学科知识的传播本身也促进英语课的教学。例如,教学中强调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是相反时,好奇的学生可能追问理由。此时不应该吝啬那一两分钟的时间:画出太阳在地球回归线之间活动规律的简笔画,稍做解释,这不但解开学生的疑团,而且也让学生私底下钦佩自己知识的广域。因此,英语教师需要跨学科学习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受学生的欢迎,才更有效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英语老师惟有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做学生欢迎的老师,才能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意识和兴趣,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眩晕;病因;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28-01

1 眩晕常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眩晕及平衡障碍发生率在不断增多,现对80例老年人及老年前期眩晕的常见病因进行讨论。

1.1 临床资料 选取80例住院老年患者,年龄在65-90岁,其中,男60例,女20例。眩晕的性质:中枢性眩晕77例,周围性眩晕3例;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占92%。本组患者除有眩晕症状外,多数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60例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肢体麻木、颜面及口唇麻木、轻瘫偏瘫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者41例,有颈椎病临床表现者19例。

1.2 病因讨论 眩晕病因复杂,动脉粥样硬化为老年患者中常见病因的占82%,尤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为多见,其中60例伴有高血压。老年眩晕常合并高血压病、颈椎病及脑梗死(多为基底节腔隙性梗死)。分析表明,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颈椎病是造成老年人眩晕常见病因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往往加重病情,常易反复,持续时间长,而单一的病因在老年患者中较少见。

2 健康教育的应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逐步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观转变。患者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程序化也随之得以充分体现[1]。

2.1 人院宣教 护士应帮助患者尽快地适应医院的环境,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宣教内容要包括:介绍病区环境、各种设施、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科主任、护士长及各项规章制度。

2.2 住院教育 使患者了解眩晕的防治知识,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

2.2.1 疾病知识 逐步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特点、病因、临床表现、目前病情、治疗和护理方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2.2 心理指导 眩晕轻重程度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反应,主要有恐惧、焦虑、紧张、对病区环境不熟悉、担心疾病的预后及经济负担。护士应主动热情和患者交流,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消除思想负担,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主动与患者交谈,使患者心情舒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使患者感受到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工作应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取得患者的信赖。

2.2.3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神志、呼吸、脉搏、头晕和血压的变化。如发现血压持续升高、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呕吐时立即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和呕吐次数,可针刺内关、合谷。告诉患者常用药的名称、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按医嘱服药,切不可漏服或自停自减。

2.2.4 饮食指导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之物。呕吐严重者建议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进半流食和软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必要时服缓泻剂。

2.2.5 起居与行为指导 患者病室宜安静舒适,避免噪声,空气新鲜,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患者宜休息,勿烦劳。不要晃动患者的床铺、坐椅。患者不要做即刻旋转、低头、久蹲等动作,防止头晕加重。眩晕发作时立即卧床休息,闭目。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养生保健、未病先防”的理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2]。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程度,有利于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老年患者眩晕较常见,但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对病因及相关知识的了解而易产生紧张、焦虑,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在临床工作中,良好地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该在充分掌握疾病知识的情况下积极地进行宣教,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及护理,以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苹,张德荣.冠心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1):62.

[2] 李越艺,金林红,程华丽.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中风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63―126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