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5 11:26:3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量;就业歧视;就业观

2013年被各大媒体报刊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今年6月,是很多毕业生认为“巨纠结”的毕业季,他们一方面为自己用多年辛勤汗水换来的学位欣喜不已,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自己即将迈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感到担忧。

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伴随而来的却是不断下降的就业率。很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学生整天“压力山大”不离口,随之产生了很多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一、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1.从社会方面看,就业需求减少,就业歧视增多。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3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比2012年高出19万人,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就业市场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各大外企、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不得不采用裁员的方式;国有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境况,如中国石化在2013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仅为2000人,为往年的22%;相比之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在编岗位更是屈指可数。就业市场缩小的同时,就业歧视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满心欢喜地从大学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却被泼了冷水。还有的学生,本科没有读重点院校,就拼命考重点大学研究生,本以为可以“镀个金边”,增加点就业竞争力,未曾想,很多效益好的单位只要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211”“985”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这导致了毕业生顷刻间心灰意冷,深刻理解了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本科没有就读重点大学,成了他们求职生涯中永远的痛。除了上面所说的院校歧视,求职中还会遇到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多见于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女生由于生理条件的特殊性被很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职工队伍的高学历化,忽略了对招聘岗位的认知,招聘研究生去做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本科生去做专科生可以完成的工作,导致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也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2.从学校方面看,大学生管理与培养难度增大,方式不合理。我国高校教育仍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陈旧的管理模式下,许多人认为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是学习成绩的竞争、学历的竞争,事实上这种思想完全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当前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的机器。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给学生接触社会和体验社会的机会,同时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盲目跟风,没有仔细研究未来市场需求就设置了专业,并且没有跟随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计划的招生人数,致使个别专业毕业生扎堆,就业很困难。另外,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具体、完整,学生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校期间没有为进入社会做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大因素。

3.从学生自身看,大学生价值判断、就业观定位不准确。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收入较高且稳定、福利待遇有保障的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的工作。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国考报名约140万人,平均竞争比例为93:1;2013年国考报名约150万人,平均竞争比例为53:1。目前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依然是大型国企和金融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则少人问津。在择业选择上,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毕业生喜欢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工作,而偏远地区的工作即便待遇不错,也很少有人关注。大家宁可在城市漂着,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另外,大学生缺少创新精神,没有自主创业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因此这一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而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身多方面的协调与支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促进大学生就业。

1.社会应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制度,建立助推机制。首先,要完善信息服务制度。在很多地方,由于就业信息缺失或者信息有误而导致了就业不充分,因此加强信息服务制度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应确保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畅通,同时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反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变化提供方便。其次,鼓励学生尽早获得入职资格证书。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证、驾驶证等。针对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培养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认定考试的平台,加强对学生考试及实际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尽早获得拟从事职业的认定。再次,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高等人才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有序地流动,坚决抵制各种就业歧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最后,希望全社会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与就业有关的中介机构、服务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等,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大学生流动工作站,帮助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2.学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首先,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把目光放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还应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其次,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生的学习系统,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可以邀请往届校友、当地劳动模范、企业成功人士来学校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学习就业技巧。再次,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正确地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3.学生自身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一,大学生应对自身能力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优缺点,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同时对社会发展需求有明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避免“一步登天”的就业思想,先在小岗位上历练自己,等到经验丰富、羽翼丰满之后,再去搏击长空。第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理论和实践就像我们奔跑的双腿,无论哪一个短一截,都没有办法快速前进。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与用人单位沟通,积极争取实习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慢慢积累实践经验,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为日后职业道路的选择打下基础。第三,大学生应当增强自主创业意识。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在税收、贷款、风险投资等方面颁布了很多扶持政策,毕业生应抓住机会,有效利用国家政策提供的便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创业梦。

综上,要想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拓展就业途径、克服困难,才能让学生顺利就业,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马延霞.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3,(01).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草业科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40-02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196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1981年获得草学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草业科学专业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7草业科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新疆农业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上零的突破。2008年5月草业科学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一级学位点。在2012年的草业科学全国学科评比中,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取得了并列第三的成绩。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教育为新疆的草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来为我区草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从196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草业专业的毕业生投身于我国的草业事业,但从近5年毕业的草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从客观因素看,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因素还是来源于学生自己。从目前草业毕业的学生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草业人才的错位流失。从长远来看,就业率低会直接影响招生的规模,进一步限制专业的发展[1],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前草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就业难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以笔者所了解的草业2008级民族班为例,全班共40人,90%左右的学生都为专业调剂学生,来到大学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汉语言水平已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对专业却不甚了解,直到大三才开始接触草业专业,而这其中许多学生,直到毕业依然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都是没有前途的专业[2],因此在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别提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会因为实习期间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此外,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并没有为将来的就业考取相关的执业认证,例如:草业的学生如果毕业时考取了牧草栽培工和草地培育工这两个职业资格认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2.缺乏实践锻炼和企业实习。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除了毕业实习参与试验外,在校期间还要参与为期20天的草业大实习,内容包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草地培育学以及植物学。但这与一些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从社会实际来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或实习过程中往往表现的不够自信,给人的印象是适应能力较慢,没有展示自己应有的实力。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学校或教师推荐,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人才招聘网站,熟人介绍等等,但是学校或教师推荐一般是成绩突出者或学生干部,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定条件限制,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则是个人志趣,这些就业形式只适用于小部分特定人群,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及人才招聘网站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学生综合素质亟待加强。草业科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专业,由于草业生产的实践性强,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因此,对于草业的学生来说,特别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这样才能“下得去,用的上”。但综合近几届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现在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草业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型”、“综合型”、“发展型”的创新性人才[3],但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到地方草原站或畜牧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4],因此就不能及时的适应工作,大部分人要么选择辞职,要么选择转行。

二、就业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草业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尤其偏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动手能力在社会人才需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明白:求职要靠本领,不能靠“本本”。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草业人才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草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业一线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而新疆恰恰就是属于这一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强化实践环节。在现有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在校内建立草业科学实习基地[5],基地的管理由学生制订管理计划,教师给予修正和指导,将实习内容具体划分到每个实习学生身上,使学生得到草坪养护、草地培育、草地保护、牧草栽培、牧草育种等各方面的锻炼。

2.增强与相关企业或单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草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与牧草生产管理单位、饲草料加工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现已采用导师制度,对大一新入学的新生,基本保证每三个本科生配备一名草业专业教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科研工作,此外与全疆各地州、县、市畜牧局及草原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筑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特点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企业合作制度。

3.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通过对近5届草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分析,总体来说期望值有点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实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学校、学院等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正确引导让大学生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在这点上,我校从很早就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处,每年学生毕业前都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学院也配套有专门的就业咨询部门,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力度还不够。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让学生树立就业和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的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实现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从而为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力,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使就业工作真正贴近学生需求[6],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其功能与时展相适应

另外,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需要差异化,不能和汉族学生一并对待。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园林绿化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对草业科学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毕业生人数连年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都对草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就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同时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学习,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另外根据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当增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7],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科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朝霞,卢小良,解新明,等.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

[2]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

[3]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

[4]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

[5]朱铁霞,高凯,张永亮.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草业,2012,24(1).

第3篇

关键词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25-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ONG Zhao-xia LU Xiao-liang XIE Xin-ming * ZHANG Ju-ming ZHANG Jian-guo

(College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main employment problem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

Key words pratacultural science;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新建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收农学专业草业方向的本科生,直到2005年才开始招收第1届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目前从毕业的6届学生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与该专业无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的错位流失。由于大部分学生并非出于热爱草业而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学校后,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前途和专业没有信心,上课提不起兴趣,存在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其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虽然有部分学生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但其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缺乏心理准备,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总体表现为综合素质低、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这严重减弱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毕业后都想脱离农业,找一份体面、报酬高的职业,以便尽快改变自身和家庭的贫困状况,使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了招生的规模,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对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

1 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草业科学专业不感兴趣

多年来,社会一直存在轻农观念,对农业类院校草业科学专业不甚了解,认为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就是种草,而农民田里的草都拔不完,完全没有必要学种草。正是因为社会的误解,直接影响草业科学专业的招生工作,使得广大考生不愿报考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1],成为农业高校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很多就读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与学校都是没有前途的,因而在整个大学阶段都没有扎扎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草”或“农”有关的工作,更不愿意投身基层,造成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因为专业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或吃不了苦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草业科学专业是新专业,前几年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缺乏特色和系统性,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全面,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3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及社会关系等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1.4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和求职技巧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1.5 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是目前高校学生就业中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注重薪酬待遇,选择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就业,关注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假期要求等方面。

随着城镇绿化、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的建造管理及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不同层次的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而这些工作场所大都位于比较偏僻的郊区或农村,环境闭塞,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升职需要时间较长(做到一个高尔夫球场的草坪总监最少需要5年的时间),学生觉得前途渺茫,不愿意到这些单位工作。

1.6 学生综合素质低

社会适应能力差、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通病。而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应付新的挑战。

社会适应能力差、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是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到高尔夫球场工作几个月后,因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而辞职转行做其他工作。

2 就业对策

2.1 增强华南农业大学与兄弟院校、相关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更多的兄弟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经验,为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一是加强华南农业大学和兄弟院校的学生交流,开展专业教师研讨。通过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论坛,为学生与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与教师沟通,也方便已经就业的学生与教师交流[1]。二是聘请一些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使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及时了解草业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三是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科研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和突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进行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作适当的调整,取消相互重复的课程,做到精而简,避免学生抱怨整天有上不完的课,产生厌学情绪。

2.2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草业科学专业要求毕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而生产实习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草业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提前走向社会,接触更为广泛的专业工作[2]。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师与外界许多相关单位联系密切,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接触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例如,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参与了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足球场和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足球场等大型赛事的草坪养护工作,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对运动场草坪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实验课、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积极地与珠海金湾高尔夫球场、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场、顺德君兰高尔夫球场和珠海、广西等地的牧草种植与加工公司协商沟通,以增加草业科学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3 形成具有地域性的专业特色

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科地域特点很明显,不同地区的专业设置也应该具有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基本可划分为草地畜牧业、草地生态、草坪与绿化等专业方向。广东省地处水热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亚热带地区,学生的培养除了基础扎实外,要研究课程设置与地域特点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全国招生和学生全国就业之间的关系。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设置必须与全国其他院校接轨,有利于学生考取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和全国就业;专业特色课程主要体现在选修课中,围绕草坪草、园林绿化、水土保持与环境、高能量密度C4植物4个方面充实课程,如草坪工程学、高尔夫球场的设计与管理、运动场草坪、观赏园艺学、园林草地景观设计、园林制图、水体环境及污染防治、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草资源学等[3]。

另外,草业科学专业可以开设经济类选修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通专结合的复合型草业人才,使他们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生产,又懂销售,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进高质量、高学历、科班出身的草业科学专业人才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在草坪建植和管理、草坪工程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现有的教师队伍应根据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到国内外学校相关专业交流学习、进修;提倡敬业奉献精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和教学水平[4]。

2.5 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

华南农业大学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论坛等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同时还邀请校友、人力资源专家及心理专家开展求职技巧培训,传授毕业生求职的经验。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方针,认清就业形势,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与方法,从而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5]。

在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时,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需要从正面和侧面了解其就业方向和就业的期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模拟面试,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

受择业期望影响,部分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较为突出。许多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放弃本专业而跨行业工作,甚至宁愿进行“暂缓就业”,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从事草业工作,造成了草业科技人才的错位流失,不利(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6页)

于草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和协助学生就业,促进其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同时,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报考研究生,以缓解就业压力。

3 结语

总之,草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来增强综合能力。另外,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全面提高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智能结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人才,适应当前草业发展的需求[6]。

4 参考文献

[1] 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21-23.

[2] 刘香萍,李国良,杜广明,等.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草业应用型人才[J].黑龙江畜牧,2011(4):24-25.

[3] 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16-17.

[4] 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84,86.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应对策略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现状

1.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迅猛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因此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的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应该引起整个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2.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6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面对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感到思想压力较大,表示比较焦虑。许多毕业生觉得社会的变迁速度过快,自己不能掌握时代变化节奏给他们带来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压力。还有15.3%的毕业生觉得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12.2%的毕业生觉得用人单位愿用有工作经验的人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和9.2%的毕业生觉得社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平等都不同程度的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25.3%毕业生觉得自己缺乏自信心和竞争的信心,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觉得自己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自己的就业意向不明确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的就业心理。

3.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生能力之间存在错位

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扩展专业及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由于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等,这是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

4.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不理想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生自主创业就成为了高职生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缓解就业压力新的重要的途径。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给予学生自主创业很多优惠条件,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创业热情高涨,但由于市场经验不足、综合素质较弱和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缺乏创业资金,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还需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误区

在对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中,一些同学对社会现状缺乏了解,职业期望过高,不能准确定位,在职业选择上,经济收入、单位条件的好坏以及行业的前景,仍然是他们选择就业的重要依据。不少毕业生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因而在就业中没有目的性,不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浪费了就业机会。

2.高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有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面大而空泛,缺乏针对性,与高校的专业设置有雷同之处,在职业岗位群中的定位不够准确,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和学生素质培养上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就业指导工作运行机制不能适应毕业生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等方面存在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现象,不能适应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

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少主动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能力测评等等方面着力较少。

4.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需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部分毕业生自身素质有缺陷,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主要表现在有的毕业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差,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至于在应聘的时候紧张、胆怯,不能自信地展示自己。还有的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和能力,错失了许多就业的良机。

三、解决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结合社会就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要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要对学生择业、就业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地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面对现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尽早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毕业生要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自己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要让学生做好健康的求职心理准备。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高职学生的自卑感或盲目自傲都是自我认识失调的心理反映。这样在择业中减少盲目性,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3.学校要及时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生的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学校要从办学思路、招生规模、招生措施上下功夫,加快专业调整的步伐,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合理调节与就业市场不适应的专业和课程,同时学校要着力提升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大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技术能力不足成为困扰求职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生,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组织技能鉴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培训,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4.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

高职院校要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毕业生,要大力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通过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订单式”培养方式,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自己对员工的要求反馈给学校,学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调整培养课程,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同时要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践和锻炼,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长期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5.加强自主创业教育,拓展学生就业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这不仅解决了学生个体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自主创业教育,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加强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业过程模式、开展创业实践主题活动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对策[J].新西部,2011(33).

[2]陶荣兄.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J].学术纵横,2009(04).

[3]祁舒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4]程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

[5]吴国建.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防范[J].教育与职业,2010(02)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 结构性矛盾 高等教育

审图分类号:F241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03-02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步人了“平民教育”时代。从长远来看,普及高等教育对于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从近几年的社会现实来观察,高校扩招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渐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攀升。外部经济的不景气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造成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企业倒闭数量增多等不利局面。这些来自国内外的不利影响使我国本来就比较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雪上加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后金融危机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7年下半年算起,此次金融危机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时间,虽然目前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但要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淖尚需时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中国出口严重受阻,据统计,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同比下滑16%。外需萎靡直接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倒闭数量增多,岗位需求数量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实施包括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意在保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规避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从大学生就业角度来看,本轮经济刺激计划保证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的相对稳定,但从绝对数量来看,大学生当年未就业人数一直在扩大。如表1所示。

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2009两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分别为9.0%、8.7%,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却从金融危机前的年均约70.8%下降到68%,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并未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充分的促进作用。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30万人,为历年毕业人数之最,以去年68%的初次就业率来计算,初次就业人数约为428万人,而待就业人数则达到202万人,绝对数量有趋于扩大的倾向。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将继续成为我国就业难题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方面。

2.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的影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0.6%,A6.8%、42.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因为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通常占到本国GDP的70%以上,其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就业人数比重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60%~70%。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更强大。据测算,GDP每增加1%,就可安排80万人就业,第三产业每增加1%,可安排130万人就业。而随着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掌握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将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第三产业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将会越来越多。从中可以看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一项长期而迫切的任务。从地区结构来看,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是人才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的形象比喻。国家人事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高校毕业生;更有甚者,近些年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生。相反,中西部地区往往很难留住大学生。即使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实施过程中出台了若干激励大学生前往中西部就业的政策,但京广沪深等东部沿海城市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严重失衡,人才流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造成某些城市或地区出现相对人才过剩的现象。

3.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水平有待提高。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上涨,高等教育悄然步人了普及时代。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扩招的背后是市场化的思路在起决定作用。市场化的一个根本要求是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必须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吻合。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似乎过分强调“产业化”发展,强调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目前高等教育市场化水平不高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水平不高。某些学科设置老化,部分专业过度扩招,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其二,大学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大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结果导致大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需求,造成就业能力的低下。其三,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指导与就业服务力度不够。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还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从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出发,结合学生的性格、专业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这应当是高校就业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高等教育市场化水平的途径之一。因此,高等教育市场化不仅仅是把学生和家庭推向市场了事,更不应当把征收高额学费、兴建大学城视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标志,而是应当着眼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合理提高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等教育市场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发生作用,可以预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我们认为应当实施以经济导向为主要措施、精神引导为辅助手段的系统的配套政策,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投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先就业后择业。这个观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但是,这并不是提倡大学生盲目就业与非理性跳槽,而是要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专业等进行客观的评价,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在相关的领域Fq寻找自己的第一份职业,这样才能为以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专业不必对口。专业必须对口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但许多大学生总是在抱怨自己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不

对口,甚至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宁可失业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其实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精深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学到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必强求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其三,小地方也有大发展。目前大学生在择业时大部分倾向于到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因为那里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要转变大学生的这种观念就必须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以各种配套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到中小城市发展、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此外,新铁饭碗(典型的岗位如政府部门、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岗位)的就业观越来越热,例如,一个公务员岗位通常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报考,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这种新铁饭碗的就业观是否合理值得我们深思。总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需要整合社会舆论宣传、学校引导、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力量经过长期努力才能有所改观。

2.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保证经济较快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首先,我国积极应对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但我国依靠迅速的反应,通过实施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确保我国经济发展以不低于8%的速度运行,预期出现的失业潮也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2008年、2009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目标为1000万人和900万人,而这两年实际每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1113万人、1102万人,完成率分别达到111%和122%。上述两年的大学生初次就业人数则分别达到415万人、428万人,每年初次就业大学生绝对人数略有增长。总的来说,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有力并且成效显著的。其次,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就业能力的提高。促进就业应该纳入经济发展的体系中,并且要成为核心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存在重增长轻就业的倾向。因此,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发展速度应当统筹兼顾就业能力的提高,确保实现高经济增长带动高就业的格局。

3.改善经济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从产业结构上看,作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第三产业又可分为传统第三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传统第三产业如传统零售业、手工业等对其吸纳的劳动力知识要求不高,因而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有限。而现代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与附加价值,对人力资源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我国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一条既能有效吸纳劳动力又能逐步提高我国经济软实力的科学发展之路。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应该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物流、研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与配套行业,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优势的平台。从地区经济差异上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个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如东部发达地区。客观地说,正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了人才配置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使得经济发展长期缺乏人才的支持,形成恶性循环。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必须将物质鼓励与精神支持有效结合。一方面,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利用行政、财政等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流向中西部的人才享受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物质待遇,保持人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在高校中加强精神文明教育,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共享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总之。引导大学生东中西部地区问合理流动必须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人手。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才能有效改善人才不合理流动的现状。

4.提高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水平。首先,学科与专业设置应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又要根据我国在更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目标来合理规划各门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从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合理规划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第三,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服务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结构性与摩擦性矛盾比较突出。因此,高校有必要探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服务的标准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形成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指导大学生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减少因盲目寻找工作带来的损失。

5.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才能不断深化。首要的条件是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国务院于2009年初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出了资金支持、减免费用等各项优惠措施,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视。第二个条件是需要舆论的宣传配合。我们需要加大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教育。第三个条件是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参与创业活动获得实际经验,才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科学合理地开展自已的创业计划。第四个条件是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使他们享有与其他大学生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

一、大学生求职就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的成因

(一)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立法及行政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在高等教育扩招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加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各用人单位为此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而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就业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情况,提出了诸多不公平的用人条件,有些甚至不合理的规避了国家劳动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市场中层出不穷的出现了不少虚假招聘、恐吓招聘等不利于就业市场环境的现象。还有就是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等手段。如此环境,对满怀奉献社会的求职者,是很不利的。而就业立法仍未切实到位,中央政策和法律法规没能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条例,行政执法者往往无法监管,导致毕业生深陷就业陷阱而不能自保。

(二)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传播就业政策和讲授一些求职技巧等方面,而往往不涉及就业维权方面。不排除现在有部分高校涉及权益保障内容,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毕业生就业时不能对这方面知识加以巩固,使毕业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客观上说,就业的观念、政策等内容在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点不适应,高校学生往往对此说教性的指导有抵触情绪,凸显指导力度不足。当这些大学生满怀希望单纯的走向社会,非常容易掉入一个个就业陷阱中。所以,各类高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灌输就业维权知识,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各类就业陷阱,并指导大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自己的劳动权利。

二、毕业生就业求职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就目前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权在法律范畴之中规定的尚不明确,更别谈操作性了,当大学生受到侵权行为时,往往不能得到更好的救济,而在我国,侵犯毕业生的就业权的行为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实施监督。平等的就业权在我国虽然法律上有规定,应该按照法条执行,但是在实践中却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劳动者应有平等就业权;视为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这相对于以往来说已经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但是对于用人单位视就业歧视的情形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行政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行政法规上对于制裁措施规定尚不具体,很难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平等权利。应不断完善《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及法规,将大学生毕业求职劳动保护列为单独的章节,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的相关法律责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对毕业生的劳动保护规定执行的标准有所差别,所以,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要掌握本地区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结合就业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本地区用人企业及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要建立奖惩机制,对诚实守信、企业人才稳定、遵章守法的用人单位要制定出降低税负、放宽经营范围、优先贷款等一系列政策加以奖励,要张贴于就业市场的显著位置,让求职者更好的辨别。

(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维权服务机构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学生事物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职能。各高校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方面的指导和就业场所准入的管理之外,可结合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在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立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期间发生的维权问题进行个案咨询、权益保护讲座等,这将为毕业生维权起到重要作用。

(四)毕业生增强就业法律意识

对于求职毕业生而言,应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同时要不断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对不法企业规避《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求职者应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对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要有所了解,通过熟悉的人或者是本校在该企业工作的学长去了解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对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再或通过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核实单位的真实性。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要注明双方谈妥的薪资、福利、保险、食宿条件和劳动保护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就会有据可查。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与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情况不符的,求职者可以向负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多投简历就会有好单位的心理,要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参加招聘活动,对自身资料应加强保密,不要到没有公信力的网站参加求职。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屡破新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时候,由于毕业生越来越多,可供企业选择的范围大,使毕业生在求职时处于弱势地位,再由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不足,必然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问题、新情况。毕业生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代,要更好的生存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 徐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2).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但在实际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

(一)思想认识水平不高

1.很多家长包括很多在校大学生受“学而优则仕”旧思想和传统就业观的影响,认为到大学里来就是读书的,书读好了再找工作就业不迟,是否创业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创业意识,习惯于死读书、读死书和等待就业、被动就业。

2.许多高校教师包括高校领导囿于传统办学思想的束缚,认为学生来大学就是学习知识的,大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满足于死教书、教死书和传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模式。创业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学校教师”,这背后实际上是落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陈旧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僵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

3.一些管理和职能部门的同志认为抓大学生创业就是多注册几家公司、多安排几个人就业,满足于表面化、简单化、碎片化、低水平的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包括一些成功知名人士也认为,大学生缺乏创业所需要的本事和资金,失败的几率很高,容易挫伤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大学生创业不宜要求过高,宣传过多,用力过猛,推进过快。

(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活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新生事物,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但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推进。

1.缺乏制度支持。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受到传统的学籍管理、学分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等制度的制约,根据调查,只有少数高校出台了大学生休学创业规定或实施细则,少数高校允许创新创业学生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又受到资质、条件、证明等各类门槛的阻碍,鼓励和方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2.缺乏统筹协调。省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地市州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省地政府之间、政府和学校之间,尚未建立方向明确、责任明晰、分工协作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省教育厅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内部各职能处室之间也尚未建立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位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缺乏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联系和协作。高等学校内部也缺乏统筹协调,一方面由校团委或就业指导中心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又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作的问题,没有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3.缺乏系统高效的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急需的工商登记、税收减免、场地扶持、人事、档案保管、社保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或“一条龙”高效服务平台以及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技术指导、信息资讯、融资服务等系统服务平台尚未建立。

(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数量不够

创业基地、创业园、孵化器等是大学生创业的承载平台和摇篮,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浪潮的来临,平台建设显得缓慢。

1. 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

2.全省尚未形成省级、地市州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体系。

3.创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探讨

基于上述趋势的分析,结合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特点、困难问题和现有工作基础,提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源头和基础地位,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科学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管理办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实效性,提供对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实际帮助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服务,让大学生不仅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还有进行创新创业的真本事。

3.增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支持力度,并扩展到高职院校,让更多学生在校时就接收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1.创新学生学业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

2.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教师职务评聘、绩效考核、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制度,探索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新机制。

3.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用体系。

(三)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1.督促全省各高校加快校内创业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孵化基地,争创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提高平台支撑能力与服务水平。

2.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创业基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高校的创业基地、孵化器、科技园、创业园,逐步形成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培育与转化相结合,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