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4 15:13:42

序论:在您撰写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英文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

1 实施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活跃以及国际化办学的趋势发展,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造就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智能化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人工智能的地位正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其技术的广泛应用迅速提高,而且在非计算机领域,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也通过这个年轻的领域发现新思想和新方法。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以及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全英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本科教学与国际接轨,在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国内全英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对当前国内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调研问卷共58份。调查项目、内容及结果见表1。

从项目1和2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展全英文教学有必要,其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了解国际前沿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全英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教学试点与实践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全英文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从项目3~5的调查结果看,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全英文教学与专业英语课教学的关系,使全英文教学变为纯英语课教学或专业英语课的翻版。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教学授课语言以双语为主或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中英文相结合。

(2)全英文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项目6和7的调查结果看,虽然一些大学花了很大代价邀请国外一流教授专家讲授课程,但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很难适应全英文课程教学。

(3)缺乏内容全面和难度适中的教材。从项目8和9的调查结果看,一些大学在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全英语教学时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但这对本科生来说,原版英文教材内容偏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时不免有诸多畏难情绪。

(4)师资匮乏。从项目10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承担全英文教学教师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实际上,全英文教学对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英语应用技能,而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能承担全英语教学的师资仍然十分匮乏。

综上所述,如何改革全英文教学模式,讲授哪些教学内容,采用何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对现有教学模式、内容及方法进行全方位探索和改革,制订全英文教学计划,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起重要作用,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探索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与英语交流运用三者有机结合,建立全英文教学的新型模式,这将对更新教学理念和探索适合于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2)全英文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开阔国际视野,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3)全英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促进国内教育向国际教育迈进。

3 全英文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完善的全英语教学体系,需要有系统而完整的教学内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课时一般只有36学时,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从什么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与国内教学内容相比,国外教学更注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益,但是原版内容过多,且大多以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活为背景,对于我国学生来说,理解某些内容和背景比较困难。因此直接套用原版教学内容往往存在一定问题,我们需要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挑选合适内容。国外经典教材编写思路不尽相同,一些经典人工智能教材及主要内容见表2。

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规律和用于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表2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即人工智能应围绕“智能”这个核心,但由于智能本身非常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描述,需要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刻画智能这个主题。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主要内容可按图1所示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确定讲授顺序。

在最底层,神经网络与演化计算(适应性原理与仿生机制等)辅助感知以及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抽象层反映知识在智能中的角色和创建以及围绕问题求解的知识的抽象、表示和理解;更高层则提出学习、规划、推理的模型和方式;应用层构造智能化智能体以及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让计算机实现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除了将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这4个层次,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性,还可按照抽象层更高层最底层应用层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4 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

针对以上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包括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以及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4.1 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实践动手与应用能力以及提高英语交流水平三者相结合为主要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国内教师与国外教师共同授课。首先,国内主讲教师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原理、模型和方法,可采用集中授课、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一般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邀请国际知名外籍教师为学生讲授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包括集中授课和专题研讨。经过基础学习,学生一般已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因此对于外籍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前沿等内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与单纯采用全英文教学或单纯邀请外籍教师授课相比,该模式能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4.2 “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行全英语教学后,由于使用英文教材及中外教育背景存在差异等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进,包括全英文授课形式、案例教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配合“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图3所示的“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该教学方法模式包括:(1)过渡式全英文与沉浸式全英语两大英语教学方式;(2)激励自主式、启发互动式、体验学习式三大学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3)参与学习式和自我展示式两大学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全英文课堂授课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把握英语与专业的比例。首先,不能一味地追求全英文授课的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其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人工智能课程包含大量概念,内容抽象,算法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与掌握。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拓展第二课堂。有计划地邀请国外人工智能专家和教授到大学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科研/科技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体验式地、自主地学习,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涵,而且可以充实学科前沿知识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3 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

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以外,我们还需要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1)先进性。我们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将科研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梳理与优化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有效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

(2)前沿性。对人工智能发展较快的领域,如智能计算、数据挖掘等,还需更新和补充全英文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邀请国际知名大学教授共同研究与探讨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通过实现全英语教学保证课程与国际接轨。

(3)实用性。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实践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符合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实践的要求。教师可结合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适当补充案例与实例,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丰富课程内涵并提高教学效果。

4.4 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师资的匮乏是现阶段全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一些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人工智能学科功底,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而有些教师则知识结构单一,缺少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因此我们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地打造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力,同时掌握英语技能的全英语教师队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利用与国外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建立的合作关系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申请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利用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水平和英语技能。

5 全英文教学的具体实施

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实施全英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国际软件学院成立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小组、从事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组成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小组以及由教学督导组成的监管小组,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并共同促进,保障全英文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与落实。领导小组对全英文教学的师资培训、人才引进、多媒体网络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教材编写等予以政策支持;教学工作小组制订全英文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监管小组定期对工作小组的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在课程教学中,打破国内常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式全英文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式以“1+1”双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热情。

(3)国际软件学院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而且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2006年,国际软件学院聘请被誉为世界“人工大脑”领域先驱的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Hugo de Gaffs教授担任武汉大学全职教授和学院国际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

(4)聘请与国际软件学院有合作协议的国立首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Bob McKay教授专职来校为本科生讲授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同时,利用国外学者来武汉大学顺访的机会,请其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国际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如邀请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过7年博士后研究的宋森研究员进行“理解大脑与仿制大脑”的讲座等。

(5)国际软件学院在遴选教师到与学院有教学和科研合作的国外大学进修时,优先考虑给本科生授课的全英文教师,并将全英文教学能力作为选拔条件,以教师的学术进修带动全英文教学建设,使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全英语教学队伍打造相结合,全面推进全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6 结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正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笔者以实施全英文教学为契机,针对目前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人工智能全英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1)以智能为核心,从不同抽象层次刻画智能主题,构造人工智能最底层、抽象层、更高层以及应用层4大模块内容。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全英文教学模式进行重定位,提出“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

(3)提出“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4)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的新思路,进行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

第2篇

关键词:机器智能;教学方法;专题文献调研;演讲;讨论;编程;学生评价

自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在国内得到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开始,机器智能课程就被设定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2008年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机器智能课程被确立为第一批三门核心课程之一。作者曾在2009年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对该课程内容的建设进行了探讨[1],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工作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一些摸索。

1相关教学方法

机器智能是新出现的课程,可供参考的国内外资料较少,我们主要对相关的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研和学习。陈白帆、蔡自兴等的人工智能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在国内最具代表性[2],开设课程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选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举行课堂讨论等。王甲海[3]等探讨启发式传授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非结构化的思想。刘兴林[4]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等做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韩洁琼[5]等提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白洁[6]等提出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红[7]等对图搜索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王璐[8]等设计了应用型和研究型的教学情境。

国外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具有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积累。很多大学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围绕游戏引入工程项目。Jeffrey等[9]引入基于Blackjack游戏的优化模型来进行人工智能课程教学。Hansen等[10]开发了Glomus教学系统,引导学生在逻辑证明游戏过程中学会重要概念。Douglas等[11]针对电脑游戏中的人工智能的课程教学提出了学生教学生的方法。Ingrid等[12]以机器学习为主题把人工智能中分散的重要概念统一到一起。

2教学实践

2.1总体思路

在本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总体思路是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形成的。详细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参见文献[1]。基于此,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分析。

1) 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如果需要详细地讲授,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成为一门课程,64学时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2) 本课程是一门成长中的新课程,其中既要包括智能领域学者们研究了几十年的重要成果,也要涵盖当前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的了解和把握,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当前时代的脉搏,了解到本专业的魅力。

3) 智能科学与技术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技术都已经或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们更渴望能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和推进这些技术。

4) 任何教学过程,如果只是单方向的教师讲、学生听,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促进。

于是,我们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方法,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进行细致地讲解,其余的内容则根据侧重面的不同,分别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如专题文献调研、演讲、讨论、动手实验、学生评价等方式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实现知识拓展和兴趣培养。

2.2专题文献调研

这是我们借鉴了带研究生做课题的经验而提出的一种方法。每次开始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学生们都会问:为什么我们课程的名字跟其他人工智能的课程不一样?内容上有什么区别?我也都会给出我们的回答,但是总感觉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考虑到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新鲜事物,机器智能课程也是新近提出的,目前并没有完全定论,属于前沿探索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进行专题文献调研的方法,希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广泛阅读、比较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本课程。

我们首先给出需要调研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的调研方向,即国内外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情况如何?机器智能、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情况如何?这些不同于学生们以前在其他课程中遇到的作业或问题,没有固定的求解思路,没有确切的标准答案,但却都是学生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此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鼓励大三学生自由组合,每3~4人组成一个课程小组,每组由一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如召集小组讨论,共同制定调研计划,分配调研任务,综合调研结果等。这种形式对于大三的学生毕竟是新的尝试,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对于如何进行文献调研不太清楚,我们在给学生介绍文献资源和调研方法的同时,也邀请了几位研究生来到课堂上现身说法,学生们普遍反映非常好。

经过1~2周的文献调研,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令人非常满意。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机器智能、计算智能的概念,国内设置本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学校及其专业定位、培养方案、主干课程、实验课程、毕业生去向,美国、英国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排名,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实践设计、参考教材等等。各组调研内容之间有一些交叉,证实了本领域的一些共同特点,如人工智能课程的知识表达与推理、搜索、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等经典内容;各组的调研结果更有很大的不同,既反映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性的,也反映了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建设和机器智能相关课程的教学是多样性的。经过比较和分析,学生们对本课程的理解清晰多了,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希望探索智能奥秘的热情极为高涨,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动手实验

实践出真知,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实验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本课程的重点模块内容,如BP算法、启发式搜索,我们都给学生布置了以组为单位的实验作业。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对每个作业给出了扩展性的要求。以BP算法的实验为例,我们要求各组在充分理解BP算法原理的基础上,编程实现手写数字0~9的训练和识别功能。我们也给出了扩展性要求:可以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寻找提高BP基本算法性能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不限于手写数字0~9的识别,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其他模式信息进行实验,如语音信息、手写英文字母、手写汉字等。

学生们开始面对这个作业的时候非常迷茫,不知从何处下手,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信心,不要有畏难情绪,一方面就相关内容安排课堂重点讨论,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经典BP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其数学推导的全过程,然后从如何构造单一神经元和激励函数开始,进而讨论如何实现一层神经元和相邻层神经元的计算,以及如何进行误差计算和反向权值调整。学生们逐渐对实验作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开始动手设计自己的神经网络,随着一个个步骤的实现,学生们之前的很多疑惑都豁然开朗,对BP算法充满了兴趣。很多组的同学对测试的识别率不太满意,都主动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尝试了一些改进方法和技术,如改变多种神经元激励函数、加入动量项微调权值修正量、自适应变步长算法等。

有一个组的作业给我印象极其深刻,因为他们勇于挑战了BP神经网络实现语音信息0~9的识别,不但很好地掌握了BP基本算法及其改进:变步长法和引入动量项法,还自学了录音、音频信号分帧、加窗、MFCC特征提取等。他们对待本课程的热情,还有他们表现出来的巨大的潜力都让我感动,让我对我们的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正是应对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理念,半年里64个学时完成后,从学生们的直接反馈中发现,他们理解掌握最为深刻的内容恰恰是他们曾经动手进行程序开发的内容。这充分表明了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的重要性。

2.4演讲、讨论与评价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方法。专题文献调研和动手实践的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效果也非常好,但作为一门课程,还是要有一个分数的评价。以往都是学生把作业交上来,老师统一评分。现在面对如此多样性的作业,老师个人的评价显得并不充分,我们认为学生们相互之间做的工作类似,能够理解各组作业的特色和工作量大小,在评价上更有发言权。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同学参与评分的方案,即演讲+讨论+评价。

首先是演讲。为了使评分过程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我们在各组完成一次文献调研或者动手实验之后,都要求各组准备好演讲的文件和相关材料,包括ppt文件制作、程序演示、功能测试等,专门抽一次上课时间用来进行各组的集中演讲,展开实践经验的深入交流。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演讲,介绍本组作业的详细情况并演示。介绍完毕,就进入提问和讨论环节,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就其中的任何问题提问,也可以进行程序功能的现场检测。这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学生们大大增强了对于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各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同时,这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演讲能力。最后是评价,也是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像各类比赛中的评分专家一样,根据各组的演讲、提问、回答、演示等,综合给出一个评分。这种形式对于学生们也是很新奇的,大家都很认真地对待,基本上每次评分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各组的水平。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只有真正的努力和过硬的成绩才能获得各组同学的一致好评。

2.5创新性研究

我们鼓励对本课程相关领域具有浓厚兴趣、能力较强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基于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思考,提出创新性的课题展开研究,并在合适的时机鼓励学生们利用课程相关的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竞赛,从今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将是今后我们努力的主要方向。2010年,我们选择了三星公司面向大学生的bada应用开发试点活动作为第一次尝试。学生们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获得两个三等奖和两个优秀奖。经过竞赛锻炼,学生们不仅加强了对于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研究开发能力和自信心,更加深了对于本专业的浓厚兴趣,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6专家讲座

我们先后邀请到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国际计算语言学会主席、美国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Prof. Eduard Hovy关于什么是智能的讲座,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领域著名教育专家王万森教授关于模糊逻辑与推理的讲座,都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灵活生动的讲课风格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赞扬。

3教学反馈

在北京邮电大学组织的2010年学生评教工作中,本课程得到了97.46的高分(满分100)。以下是我们收到的一些学生的反馈意见。

1) 实践时间充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一种能力。作业不死板,给出一个框架思路,同学可以自由发挥。还地锻炼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做的更好。让同学们自己放开去做,在出错时及时交流纠正是一种很自由、很开放的学习模式,这样的氛围可能不会培养高的分数,但会收获高的能力。

2) 教学形式较为新颖,不是采用以往讲授知识的方式,而是采用了更为贴近实际的方式,在开学初就分组,抛弃了笔上作业,改用实际的编程、查找资料等方法,更能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验收作业也不是以往老师收上去批改后发下来这种千年不变的形式,而是让同学互相打分,这种方式更为客观而且可见,更加公平。最后感谢李老师一学期以来的教学与帮助,也感谢实验室所有老师和助教的帮助,也相信咱们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智能这门课程会越来越完善、成熟。

3) 感觉比较实用、有意义。从大学开始接触的都是纯理论的课,这门课上需要做实践编程作业,我学习了机制与算法实现,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供一些从未有过的思路。比如我在百度俱乐部参加一个如何构建购物网站的工作,需要垂直搜索技术,把各大购物网站的价格列出来,可是有些网站,如京东商城是采用图片形式显示价格的,很多研究生也没做出来,我用了机器智能中的BP算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需要一些图像处理技术。总之,试验后我们得到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我觉得在提供知识的基础上使用实验技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实验就是最好的作业。

4) 随着我们步入大三,越来越感受到智能领域的广博精深。就像老师教学的课件一样,每个知识点的扩充都能组成新的一章。本学期感触最深的除了三星竞赛此外还有两点:一是李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充实,从神经网络到机器情感,从BP到A*,几乎把智能领域经典的模型算法都覆盖了。第二点就是本学期李老师请来了很多professor(巨开心哈)。我觉得看看别的学校甚至别的国度的“大牛们”都在研究什么,有利于我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希望李老师以后也辛苦联系他们,让学弟学妹们也享受这种待遇。

4结语

本文对机器智能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针对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践了专题文献调研、演讲、讨论、动手实验、学生评价、创新性研究、专家讲座等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后还要紧跟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本课程教学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在力图编一本比较好的教材的同时,着手研究多种资源和手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蕾,王婵,王小捷,等.“机器智能”课程建设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9(6):86-92.

[2] 陈白帆,蔡自兴,刘丽珏. 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9):27-31.

[3] 王甲海,印鉴. 人工智能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0(19):68-70.

[4] 刘兴林. 大学本科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J]. 福建电脑,2010(8):198-199.

[5] 韩洁琼,余永权.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9):71-73.

[6] 白洁,毕季明,李伟.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43-44.

[7] 朱红,李果. 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策略的教学研究[J]. 中国信息界,2011(2):70-71.

[8] 王璐,陆筱霞. 应用DBR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10(19):64-67.

[9] Jeffrey L. Popyack. Blackjack-playing agents in an advanced AI course[C]//ITiCSE '09,New York:ACM Press,2009:208-212.

[10] PDavid M. Hansen, Joseph Bruce, PDavid Harrison. Give students a clue: a course-project for undergradu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ACM Newsletter,2007:44-48.

[11] Douglas D. Dankel, Jonathan Ohlrich. Students teaching students: incorporating presentations into a course[C]//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New York:ACM Press,2007:96-99.

[12] Ingrid Russell, Zdravko Markov, Todd Neller et al. MLeXAI: A Project-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Model[J].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ing Education,2010(1):1-36.

Teaching Practice of Machine Intelligence

LI Lei, LIU Pingan, WANG Xiaojie, ZHONG Yixin

(Department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第3篇

关键词:智能科学;情感计算;感性工学;机器人;教材

中途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人工情感(Artificial Emotion)是利用信息科学的手段对人类情感过程进行模拟、识别和理解,使机器能够产生类人情感,并与人类进行自然和谐人机交互的研究领域。1981年就有人开始研究人工情感问题,但是直到1990年以后它才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对人工情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995年,美国MIT媒体实验室的R,Picard教授提出了“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的概念,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了专著《Affective Computing》。情感计算研究就是试图创建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能针对人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反应的计算机系统。日本学者Nagamachi提出了“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的新术语,并展开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研究。2000年,北京科技大学的王志良教授提出了“人工心理(Artificial Psychology)”的理论,并于2007年出版了《人工心理》专著。

心理学家认为,人工情感是在人工智能理论框架下的一个质的进步,这充分表明了新世纪人工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彼此互为影响的特点。人工情感必将为计算机的未来应用展现一种全新的方向。

2 学术科研背景

人工情感作为人工智能的扩展研究,已经在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主要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但是,由于情绪心理学理论方法的多样性,导致人工情感理论与研究方法都不十分成熟,使得应用技术受到了很大影响。

综合国际上关于人工情感专题研讨与论述,我们将人工情感研究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归纳如下:

(1)情绪心理学理论的多样性,导致人工情感理论方法的不一致,以至于很难找到适用于信息科学的人工情感的统一理论方法。

(2)目前几乎还没有符合人类情感规律并适于机器实现的人工情感自动生成模型;

(3)在智能推理过程中,如何考虑情感影响的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拟人推理过程。

(4)目前还没有为人工情感研究者提供完善服务的计算机仿真平台及情感计算库。

(5)语音情感信息处理技术和表情识别技术的不成熟,成为制约人工情感与和谐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瓶颈。

(6)如何实现多模态情感信息融合、识别与理解,实现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平台环境。

(7)人工情感的研究成果如何与成熟的人机交互平台相结合。

(8)如何验证机器情感的正确性是人工情感研究面临的图灵测试问题。

(9)如何从人工情绪(Artificial Emotion)走向仿真情绪(simulating Emotion)、工程情绪(Engineering Emotion),进而找到重大应用突破点,这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学科前沿的源头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解决普遍认为是人工情感的几个困难问题,是我们未来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我们的机遇。

3 现实面临的问题

2003年,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率先提出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主要从事机器感知、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并于2004年在国内开始招生。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多所重点院校都成立了自己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拥有了相关的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

随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智能科学研究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教材建设的问题逐渐凸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最年轻也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科,还没有自己专业系列教材,许多高校的教材大都采用计算机类、通讯类的课程,而这些教材大都处在“知识结构老化,更新缓慢”的状态,已经不能适应该学科的发展,成为制约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基本教学内容的载体,好的教材可以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相应的参考,不仅为教学提供依据,还会助推本学科不断完善,学生培养体系的逐渐规范。因此,建设新教材,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007年开始,北京科技大学招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该专业的本科生将在2009年下半年进入专业课阶段学习,专业教材的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我们通过跟踪调查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基础、教学现状和教学需求,结合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学情况,深入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和本学科的自身发展、结构特点,系统总结国内外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共识,进行了《人工情感》教材的编写。

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系统。从教材的构思到教材的最终出版,一般科学的方法总共需要经历如下几个步骤,如图1所示:

(1)教材构思、大纲制定:这一阶段主要是集思广益,根据教材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大概划定教材所要包含的内容,反复讨论并修改大纲,根据教材内容划分章节,制定章节标题。

(2)拓展思路、广搜资料:这一阶段主要是组织参编人员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素材,逐渐使材料规范化、书面化。

(3)分工明确、力求完善:这一阶段要组织好参编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各人负责的章节按照事先的规划,将理论知识、应用实例、习题及答案补充完整。

(4)精益求精、查漏补缺:把已经初步完成的教材送给相关教师及同学,让他们以初学者的身份,以局外人的眼光反复阅读,提出意见。经过反复修改,书稿基本成型,添加上必要的前沿、提要和缩略语。

(5)课堂实践、反复审校:初步形成的教材讲义,必须要经过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并根据教学心得和课堂反馈意见反复修改。最后,拿给出版社审校,几经修改方可出版。

4 教材规划与内容安排

依据上述思路,自2003年起,结合我校研究生课程“人工心理和情感计算”的教学实践,在研究生讲义的基础上,我们着手“人工情感”研究生教材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章节、内容安排,目前,该教材的终稿已交付并将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现状及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应性、实用性”为宗旨,定位于普通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学生,以素质教育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书共分为9章:

第1章较详细地介绍了情绪心理学、情绪生理学、情绪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研究历程,总结了脑科学研究在情感计算中的作用及色彩与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2章介绍了情绪的空间描述及维度化理论,总结了几种比较典型的情绪维度空间理论及国外科研工作者提出的人类情感数学模型。

第3章阐述了用数学方法描述情绪的重要性,给出了几种典型的人工情感建模方法,展示了情感建模的发展状况及前沿研究。

第4章结合实际应用,介绍了几种情感建模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有助于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对人工情感的研究与发展树立起明确的目标。

第5章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状况,提出了把远程学员的情感数字化方法,建立起情感模型,并应用到远程教育系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6章主要讲述了人脸识别系统的构成、实现方法,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人脸识别设计范例。

第7章详细介绍了表情识别系统的设计实现,详细讲解了特征点定位、提取方法以及基于SVM的表情分类器的设计。

第8章主要讲述了网络游戏中的情感数字化,阐述了人工情感在游戏设计中的应用。

第9章详细介绍了情感机器人的发展状况、设计及实现方法,并对人工情感在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作了相应的阐述。

本教材在写法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编写过程中遵守了以下三点原则:

(1)全面性与计划性相结合

人工情感理论和应用研究,还是一个崭新领域,还有很多疑难问题没有解决,发展得不够成熟,所以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知识的全面性,从基础理论到热门方向的研究,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也考虑到系列教材的出版,在内容安排上,兼顾其他教材,做到统筹安排。

(2)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执行的是工科学生的培养计划,在心理学基础理论方面比较欠缺,因此本教材前四章以抛砖引玉的方式介绍了有关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在后面几章中结合工科学生的专业技术,结合应用实例展开内容。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本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的原则,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应用举例,对初学者或者初涉此领域的研究者,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5 教学并举与科研相济

教材讲义已于2008年12月交付机械工业出版社,虽然目前还未出版,但教材的初稿已多次作为我校研究生“人工心理与情感计算”课程的讲稿,学生使用后普遍反映良好,认为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融合了心理学、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的相关理论、算法思想和应用实例,并进行了相应的概括归纳,以简洁实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具有易读、易懂性,而且实例丰富,非常实用,并且就讲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在完成了本版教材的编写工作的基础上,为达到教学并举,科研相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系列情感机器人系统实验平台(前文详细介绍),如图2情感机器人系统实验平台外形。这是一个多模态信息融合的实验平台,具有视频获取、声源定位、多路触摸传感、热释电感应及触摸屏选择等多通道输入,可以通过语音、动作、光电、图片等形式表达感情。该情感机器人采用开放式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人工情感理论和模型的验证实验。图3为该情感机器人的系统体系结构。

6 展望未来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国内才刚刚起步,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目前来看,在学科建设方面制定一个普适的方案是不现实的。而特色课程恰恰是新学科区别与相关学科的重要标志,也是各个大学百花齐放的阵地。

第4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Agent;多Agent系统;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1-2526-03

Study and Practice on Higher Voc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Based on Agent

CAI Li-lu1,DIAO Yong-feng2

(1.Anhui Finance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efei 230601,China; 2.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igh vocational course website,course website has been more mature in some respects,such as issuing teaching information and showing course content,but websites general lack of intelligence,adaptation,and interaction.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the Agent technology is adopted in website system.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system framework,working principle,and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based on this,it has given the specific ca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outcom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xcellent course; Agent; multi-agent; high vocational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建设了多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为改善学习和训练条件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灵活、方便、丰富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然而目前的精品课程,多数只是将课堂教学简单搬上网络,这样导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精品课程网站智能化程度低,不能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而将Agent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网站,能有效克服现阶段精品课程教学系统的局限和不足。

1 Agent技术简介

Agent一词直译为“”,也有人把它翻译为“智能”。所谓Agent,按Wooldridge[1]教授的提法,“如果一个实体具有自主性、反应性、预动性、社交性四条基本性质,那么该实体可以视为一个,“Agent”。Shoham[2]教授认为,“如果一个实体可以用信念、承诺、义务、意图等精神状态进行描述,那么该实体可视为一个Agent”。综合这两种定义方法,给出Agent的定义如下:

Agent也就是软件,是一个能在特定环境下连续、自发地实现功能,并且与相关和进程相联系的软件实体。连续,自发的要求来源于环境的变化,要求能在没有人的引导和干涉下以柔性、智能的方式对用户的需求实时地加以响应,更理想的情况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和时间内,反复实现某一功能后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即具备所谓的学习功能[3]。另外,还希望能与环境中的其他和进程进行通信、合作。

由于现实问题纷繁复杂,当单一Agent不能解决时,就需要把多个Agent进行组织和调度形成多Agent系统来承担任务。基于多Agent技术的系统是指多个Agent相互通讯、彼此协调,共同完成作业任务的系统,各Agent能够通过相互协调解决大规模的复杂问题,使系统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自组织能力。[4]

2基于Agent的精品课程网站框架

由于精品课程网站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因此应该将其划分成子问题,设计采用Agent作为基本单元,构造多个具有一定功能的Agent,再由这些Agent去分别处理子问题。并通过协调Agent管理、调度、协调其他Agent的行为。系统如果需要对某个功能进行修改,只需修改相应的Agent设计,再修改协调Agent的协调机制。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精品课程网站实际,构建了图1所示的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模型。

系统采用浏览器(Browser)/(Agent)/中心服务器(Server)模式即B/A/S模式,Web浏览器作为客户端,通过该层可以实现任务的接受、用户信息和行为的获取、处理结果的反馈等,中间层是各种Agent,负责沟通客户端和服务。部分Agent的功能如下。

学生Agent:学生Agent主要是为协助登录精品课程网站的学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智能,一个注册账号对应一个学生Agent,并自动在学员登录时自动为其提供服务。它负责记录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特点和学习过程。这些数据是分析个别化学习的基础,也是选择学习内容、准备教学资源、控制教学策略的参考依据。

教师Agent:教师Agent是为辅助教师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的,它主要负责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进行日常维护。教师Agent通过教学Agent了解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监控教学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反应,给出解答和指正。

管理员Agent:在精品课程网站系统中涉及一系列的管理如课程管理、成绩管理、身份识别与访问权限管理等等。管理员Agent能主动获得诸如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偏好、学习水平等数据和资料,协助管理员进行快速有效的反应;为学生Agent搜索指定相应的教师Agent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监督、管理协作学习区;对其他的Agent进行增删管理、地址管理、名录管理和通讯管理。动态地对知识库进行有效的更新、归类等。

协调Agent:协调Agent负责整个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并协调各智能体之间的问题求解,实时建立户与系统的通讯,起着一个总调度的作用。[5]协调Agent了解系统中其它Agent的信息(位置、功能、状态),能够检测和消除冲突信息并将任务自动分解成并分配给相应Agent执行。

答疑Agent:在精品课程网站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较多,很难对每位学生的问题都能实时解答。但是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经验,课程的内容具有经典和普遍意义,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一般都有相似之处,提出的问题实质性内容有60%~70%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达方式可能有所偏差。[6]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中可使用答疑Agent来辅助解答学员常见问题。答疑Agent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在数据库里面进行查询,如果找不到答案时,答疑Agent将此问题提交给教师Agent,由教师Agent提醒教师做出回答。若这个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多次被提出,Agent把它提交到常见问题库中;答疑Agent还对问题和答案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信息传递给教师,这样教师能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问题所在,能够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测试Agent:测试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为教师改进教学绩效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测试Agent在测试过程中实时考评学生的水平,并根据学员的答题情况动态选择试题,测试完成后给出答案和错误原因。

知识库:由学习资源库、系统知识库、教学策略库、学生模型库、试题库组成的知识仓库,为智能学习系统提供了变化的数据集合。知识库中的信息都可以为每个智能体共享。

图1基于Agent的精品课程网站系统

3多Agent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工作原理

这里以学生学习的工作流程(图2)为例说明多Agent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工作原理:

登录注册:学生通过浏览器访问精品课程网站并注册登记。如果管理员Agent同意。则将该生的注册信息添加到学生信息库,学员第一次进入系统,须要参与预评估测试,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并存入学生特征库,以备以后教学时调用、修正。

课程学习:学员根据需要选择课程,进入系统开始学习。系统自动生成的学生Agent会将用户的学习请求转化为Agent能够识别的命令,教师Agent依据信息库中系统诊断性测验中的表现、学习风格、学习的历史记录、与系统的交互情况进行推理,选取知识库中的适合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Agent帮助学生与教师Agent练习、沟通;教师Agent指导学生教学;答疑Agent将负责回答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提交给教师,由教师负责解答。

练习:学生选择单元练习后,系统自动从题库中调出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水平相关的习题。并在练习后根据结果数据提供反馈信息,如建议学生重新学习相关知识点等。

测试:学生测试完毕后,测试Agent把测试的结果反馈到教师Agent、学生Agent和相应的数据库。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直至符合学习目标要求。

评估: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是否达到了规定的通过阀值,对测试的知识点进行自动分析并给出学习建议,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课程。

退出:学生完成或中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时,学生Agent记录了本次学生学习情况,学生Agent、教师Agent会修改相应的数据库的内容。

图2学员学习流程图

4多Agent高职精品课程网站上的特征

将Agent技术应用于我院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良好,相比传统精品课程网站有以下优势:

l)网络教育的个性化。

在Agent被应用以后,可以做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因为利用其智能性可为不同水平、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动机的教学对象,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这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体现[7]。

2)答疑智能化。

学生在精品课程网站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受到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而有了答疑Agent,学生可以像询问老师一样提出遇到的疑难问题。答疑Agent首先通过查询自身知识库,将相关答案反馈给学生,若不能解决,则将问题提交并通知给教师解决,极大地提高了答疑效率。

3)讨论、协作学习智能化。

传统的精品课程网站多数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讨论的场所,然而这种交流和协作是静态的。而将Agent应用于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将学员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并能根据讨论的情况组织专题性的讨论,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发挥协作式学习的优越性。

4)解决资源迷向的问题。

学习者在精品课程网站中经常会出现“资源迷向”现象,即不知道如何确切表达对真正想要的资源的需求,也不知道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寻找资源[8]。Agent的信息推荐功能可以一定程度上以缓解该类现象。Agent能自动从库中搜索符合学员兴趣范围和学习过程有帮助的数据,方便用户快捷地找到自己的所需页面。

5结论

将Agent引入精品课程网站,能实时地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来选取学习路径、提供教学策略达到因此施教和提高教学绩效的目的。当然系统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目前只在内网内供本校学生使用、系统的推荐技术准确度还比较低等,在以后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Wooidridge M,Jennings N R.Intelligent Agents:Theory and Practice[J].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1995,10(2).

[2] Shoham Y.Agent-oriented programm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3(60):51-92.

[3]张涛.多Agent在现代远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

[4] Corchado J M,Lees B.Fyfe C.project monitoring intelligent Agent system[C]. London.IEE Colloquium on Intelligent World Wide Web Agents,1997.

[5] Michael Wooldridge.多Agent系统引论[M].石纯一,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4-15.

[6]薛安荣.基于多Agent的协同教学环境的设计与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12):67-69.

第5篇

孟祥茹 (2004-3-1 9:39:24)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厂商的产品差异性越来越小,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JIT及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企业的成功运用得益于物流战略的支援,降低了库存水平,提高了物流绩效,尤其提高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物流成本从1980年的GDP的17.2%下降到了1997年的10.5%。对照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

    ??

    中国企业的物流现状

    ??

    现代物流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宏观和外部环境来看,中国企业发展一体化物流存在着各种瓶颈,如:长期以来受“重商流”、“轻物流”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对物流在经济发展和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学科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支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缺乏协作,尚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市场薄弱等。从微观环境来说,企业物流管理与运做也不容乐观:

    ??

    物流职能分散,运做效率低

    ??

    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被动的接受生产、销售服务。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从管理机构设置上,中国的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就是例证。由于物流活动跨职、跨部门设置,各部门各自为政,且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致使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非常低下。以物流总成本为例,根据1997年IMF的资料,美国的占GDP的10.5%;日本的占11.4%,而中国的却占16.9%,中国业内人士估计可能在20%或以上。

    ??

    粗放性经营突出

    ??

    ??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经营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等部门或有自己专门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进行物流自营。根据1999年中国仓储协会委托某咨询机构对45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工业企业的物流全部自理的占被调查企业中的26%,全部委托第三方的占5.2%,自理与委托比例相结合的占69.8%,其中,委托比例在30%以下的占42.3%,在30-60%之间的占36.5%,60%以上的占21.2%。而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的比例更小且物流能力相对更低。与美国近70%的物流外包存在巨大差异。由于企业所下设的部门或专业公司大都围绕着母体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去市场找生意,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各种贸易堡垒的逐步取消,应该说,企业更是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时下还有一些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则不顾企业物流管理能力是否具备,宁愿不惜斥巨资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物流子公司,也不把物流交由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三方经营或与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

    ??

    缺乏协同竞争的观念

    ??

    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走集约化道路,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因为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有的企业具有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制造能力,却不具备核心营销能力、核心企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能力。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或非合同的形似(战略联盟或合作)交由外部组织承担。通过与外部组织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将上述五种核心能力加以整合集成,从而以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经营的“大而全”、“小而全”,印证了中国企业尚未实现由孤立经营、各自为战的竞争思维向合作竞争、寻求双赢的新思维转变,缺乏与外部供应链企业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

    缺乏协同竞争的观念

    ??

    在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信息收集、处理、跟踪的底效性以及企业缺乏对各方物流信息全面、准确、动态的把握,切不说企业无法实现内、外部物流一体化以寻求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和合理化、参与供应链管理,就连基本的物畅其流也难以做到,更不用说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快速研发出高性能、高可靠性、价格合理的新产品并准确及时交付给客顾客,满足消费者快速变化、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进而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

    ??

    缺乏现代物流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理念

    ??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成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然而生产领域的这两个利润源泉,都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生产工艺日趋程序化、规范化的情况下,技术趋同性的增强使这两个利润源泉基本无泉可挖。进入80年代,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人们开始把竞争的焦点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即物流管理。Dell既不生产硬件也不生产软件,所有的零部件和软件都是外购的,Dell一手抓住客户,一手抓住供应商,高效率地组织零部件的采购、转运、装配和发送,赢得了顾客的忠诚。Dell的物流管理成为了支撑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中国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至于附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生产、销售服务。许多企业的物流不但没有形成利润源泉,反而成为亏损源,是无底洞,是企业的负担。

    ??

    ??

    企业缺乏物流理论支撑和物流人才

    ??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物流理论研究的两个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无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虽然“物流学”或类似名称的教材以不断问世,但过多地是对国外概念的引进,对于适合我国国庆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

    学科建设和教育落后

    ??

    根据欧盟的调查结果,在欧洲工友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培养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硕士(约占三分之二)和学士(约占三分之一),另有33所大学在其他专业培养中设有物流或供应链管理课程。欧洲一些大学还建有全球领先的物流研究中心等。中国从1993年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1998年全国共有15所高校开设过物流管理专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物流专业培养最鼎盛的时期。但在1998年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却又被莫名其妙地取消了。目前在国内高校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进占全国高等院校总出的1%,研究生教育也刚刚起步。每年的毕业生才几百名,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物流研究机构也比较少,且还存在着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致使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缺乏物流专业人才和完善的学科体系的支撑。

    ??

    传统的会计核算法掩盖了物流成本的真面目

    ??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上这些费用仅如冰山的一角。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有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尤其是花费在保存货物的库存费用也没有单独的科目。在美国,库存费用除了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其中利息是当年美国商业利率乘以库存总金额。只有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入物流成本才能将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中国现有的会计项目对物流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揭示物流费用的分布,掩盖了物流费用的真面目,无法唤起企业对物流的重视。

    ??

    物流运行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差

    ??

    受“重商流”、“轻物流”理论和思想的影响,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支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战,缺乏协作,尚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市场薄弱等。

    ??

    政府要为发展现代物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大与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检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为实现一体化物流奠定基础

    ??

    中国企业应加快建立起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需求预测程度、促进信息共享,同时要积极引入和使用网络技术、EDI、人工智能、条形码与POS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从而真正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为一体化物流的实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

    ??

    消除部门间利益冲突,构筑一体化物流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统一管理,以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否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甚或物流子公司,本人认为,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业中,将物流交给第三方经营。当然,对于那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如:TCL、美的、科龙等号称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

    要广泛运用第三方物流

    ??

    为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性企业应从繁杂的物流活动中解放出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核心义务上以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将物流服务交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从而以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取胜。

    ??

    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作为小型生产性企业更应走出“小而全”的误区,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大势所趋。

    ??

    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远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中国企业物流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物流在运作上着实存在着明显差距。中国企业要破除物流分项管理,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竞争力,离不开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等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援;离不开企业对一体化无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离不开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共同价值观的建立和形成。中国企业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直面入世国外竞争对手的强有力挑战,将一体化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纳入到企业总体战略中加以运作,缩小同发达国家企业在物流管理和产品竞争力上的差距,稳住和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第6篇





中国企业的物流现状



现代物流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宏观和外部环境来看,中国企业发展一体化物流存在着各种瓶颈,如:长期以来受“重商流”、“轻物流”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对物流在经济发展和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学科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支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缺乏协作,尚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市场薄弱等。从微观环境来说,企业物流管理与运做也不容乐观:



物流职能分散,运做效率低



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被动的接受生产、销售服务。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从管理机构设置上,中国的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就是例证。由于物流活动跨职、跨部门设置,各部门各自为政,且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致使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非常低下。以物流总成本为例,根据1997年IMF的资料,美国的占GDP的10.5%;日本的占11.4%,而中国的却占16.9%,中国业内人士估计可能在20%或以上。



粗放性经营突出



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经营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等部门或有自己专门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进行物流自营。根据1999年中国仓储协会委托某咨询机构对45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工业企业的物流全部自理的占被调查企业中的26%,全部委托第三方的占5.2%,自理与委托比例相结合的占69.8%,其中,委托比例在30%以下的占42.3%,在30-60%之间的占36.5%,60%以上的占21.2%。而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的比例更小且物流能力相对更低。与美国近70%的物流外包存在巨大差异。由于企业所下设的部门或专业公司大都围绕着母体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去市场找生意,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各种贸易堡垒的逐步取消,应该说,企业更是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时下还有一些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则不顾企业物流管理能力是否具备,宁愿不惜斥巨资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物流子公司,也不把物流交由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三方经营或与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



缺乏协同竞争的观念



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走集约化道路,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因为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有的企业具有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制造能力,却不具备核心营销能力、核心企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能力。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或非合同的形似(战略联盟或合作)交由外部组织承担。通过与外部组织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将上述五种核心能力加以整合集成,从而以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经营的“大而全”、“小而全”,印证了中国企业尚未实现由孤立经营、各自为战的竞争思维向合作竞争、寻求双赢的新思维转变,缺乏与外部供应链企业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

缺乏协同竞争的观念



在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信息收集、处理、跟踪的底效性以及企业缺乏对各方物流信息全面、准确、动态的把握,切不说企业无法实现内、外部物流一体化以寻求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和合理化、参与供应链管理,就连基本的物畅其流也难以做到,更不用说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快速研发出高性能、高可靠性、价格合理的新产品并准确及时交付给客顾客,满足消费者快速变化、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进而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



缺乏现代物流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理念

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成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然而生产领域的这两个利润源泉,都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生产工艺日趋程序化、规范化的情况下,技术趋同性的增强使这两个利润源泉基本无泉可挖。进入80年代,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人们开始把竞争的焦点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即物流管理。Dell既不生产硬件也不生产软件,所有的零部件和软件都是外购的,Dell一手抓住客户,一手抓住供应商,高效率地组织零部件的采购、转运、装配和发送,赢得了顾客的忠诚。Dell的物流管理成为了支撑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中国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至于附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生产、销售服务。许多企业的物流不但没有形成利润源泉,反而成为亏损源,是无底洞,是企业的负担。





企业缺乏物流理论支撑和物流人才

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物流理论研究的两个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无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虽然“物流学”或类似名称的教材以不断问世,但过多地是对国外概念的引进,对于适合我国国庆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

学科建设和教育落后



根据欧盟的调查结果,在欧洲工友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培养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硕士(约占三分之二)和学士(约占三分之一),另有33所大学在其他专业培养中设有物流或供应链管理课程。欧洲一些大学还建有全球领先的物流研究中心等。中国从1993年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1998年全国共有15所高校开设过物流管理专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物流专业培养最鼎盛的时期。但在1998年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却又被莫名其妙地取消了。目前在国内高校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进占全国高等院校总出的1%,研究生教育也刚刚起步。每年的毕业生才几百名,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物流研究机构也比较少,且还存在着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致使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缺乏物流专业人才和完善的学科体系的支撑。



传统的会计核算法掩盖了物流成本的真面目

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上这些费用仅如冰山的一角。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有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尤其是花费在保存货物的库存费用也没有单独的科目。在美国,库存费用除了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其中利息是当年美国商业利率乘以库存总金额。只有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入物流成本才能将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中国现有的会计项目对物流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揭示物流费用的分布,掩盖了物流费用的真面目,无法唤起企业对物流的重视。



物流运行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差



受“重商流”、“轻物流”理论和思想的影响,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支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战,缺乏协作,尚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市场薄弱等。



政府要为发展现代物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大与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检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为实现一体化物流奠定基础



中国企业应加快建立起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需求预测程度、促进信息共享,同时要积极引入和使用网络技术、EDI、人工智能、条形码与POS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从而真正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为一体化物流的实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



消除部门间利益冲突,构筑一体化物流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统一管理,以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否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甚或物流子公司,本人认为,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业中,将物流交给第三方经营。当然,对于那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如:TCL、美的、科龙等号称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

要广泛运用第三方物流



为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性企业应从繁杂的物流活动中解放出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核心义务上以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将物流服务交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从而以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取胜。



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作为小型生产性企业更应走出“小而全”的误区,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大势所趋。



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远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7篇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多数以开设公共基础选修课“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形式进行。近年来,部分高校逐步尝试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但在信息化时代,这些课程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内容上看,都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以及提升信息素养的需求。慕课(MOOC)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飞速发展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全新课程教育模式,伴随着国内外高校开设慕课热潮的掀起,慕课时代即将到来。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的学习生态系统,积极参与慕课进程,从而探索一套与慕课时代相适应的新型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体系。

1慕课概述

1.1慕课的含义与特点

慕课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简称,国内称“慕课”,是一种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它除了可以提供各种互动视频教学资源外,还可以实现在线答题和为师生提供各种互动交流。慕课这一概念最初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和布莱恩•亚历山大提出。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慕课有下列特点:①大规模性。在服务器容量和网络带宽足够的条件下,参与慕课学习的人数不受限制。②开放性。只需连接到互联网,地球上任何人都能免费参与各种高品质在线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互动性。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及选择这门课程的来自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观点,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获得分数,最终拿到相应证书。

1.2慕课发展状况

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慕课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推广与发展。2011年,全球有超过16万人通过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慕课平台Udacity参与了赛巴斯汀•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慕课实现了第一次重大突破。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又推出了名为Coursera的学习网站,目前该网站与世界108所名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有超过750万人在该网站注册学习660余门课程。2012年5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了edX平台,该平台以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为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Coursera、Udacity和edX这三大平台已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慕课网络在线课程提供商。其中以Coursera的影响最大。与此同时,欧盟和英国也在抓紧推进慕课进程。2012年12月,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支持下,英国开放大学携手其国内10多所高校建立了一个大型慕课平台,取名为FutureLearn,截至2015年4月,该平台已拥有来自全球30多所合作院校,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4月,由欧洲国家联合推出的慕课网站OpenupED正式运行,免费传授涉及不同学科的约40门课程,并且提供12种不同语言的版本。2013年是我国慕课的全面启动年。国内高校纷纷启动了慕课平台和课程联盟建设的进程,推动了国内慕课运动加速开展。5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盟了美国的edX平台;7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加盟了美国的Coursera平台;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0多所高校组成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在高校纷纷加盟国际各个知名慕课平台前,国内已有不少机构开始从事开放课程教育活动,如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以及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开办的网上学习中心等。

2慕课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

2.1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等教育要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靠技术进步带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使知识传授转变为素质培养,从而实现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并由此促进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从每天产生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于开展学习与创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浏览帖子、搜索网页、下载文件,而应是能综合使用各种信息平台和检索方法,精准快捷地获取其所需信息,经过有效的整理、吸收后,能运用这些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用于解决各类复杂现实问题的技能。《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这一年,慕课如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席卷全球,使每一所高等院校都不得不去认真研究和应对。慕课的发展是开放性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发展创新的结果。它抛开了年龄、经济及地域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这些变化预示着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即将面临一系列重大变革,它将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便捷、高效,更加尊重个性化,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所以,慕课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高等教育当今最前沿的发展趋势。

2.2带来信息素养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目前,高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实践操作等几种途径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慕课的特性可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提供诸多有利条件。首先,慕课的交互性可以大大增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以往的面授课程相比,慕课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互动性强,可以在课程中穿插各种模拟检索操作练习,这些练习既能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达到知行统一,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慕课的大容量和开放性有利于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同时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可大大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效率,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提升信息素养的机会,使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再次,慕课的灵活性非常有利于模块化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慕课可将学习内容按学科划分为若干模块,满足各个学科门类的需要。利用慕课的灵活性,还可随时增加一些模块,方便任课教师嵌入其中开展教学。最后,慕课的互动性为课程学习过程中多方的互动和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师生之间可以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选择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个问题或操作开展讨论,促进相互学习,引导、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与思考。

2.3强化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角色

慕课时代,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与国外知名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应对慕课方面的行动与实践显得有些滞后,如何通过推广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熟悉,进而注册、使用慕课,高校图书馆还有很大的服务空间可以挖掘。面对慕课时代,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展的需要,积极转变角色,改进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一方面,按照慕课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虽然信息导航、搜索引擎和各种检索技术也会随之不断更新,但教师的引导压力也会不断加重,图书馆馆员可以在整个慕课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更多的信息应用及技术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与知识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半衰期将变得越来越短,人们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不会被时代淘汰。信息素养就是终身学习的一项基础能力,高校图书馆可以把慕课作为向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提供终身教育平台,为他们持续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3基于慕课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途径

3.1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笔者认为,在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信息素养的慕课意识教育尽管“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熟知和了解,但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培养大学生的慕课基本意识已刻不容缓。因为这是慕课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这类教育应以理论教育或讨论为主,要让大学生了解慕课的重要意义与发展趋势,提高他们使用慕课的自觉程度,加强信息分析的意识和辨别力,明白慕课能干什么、使用慕课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慕课隐私如何保护,等等。3.1.2信息素养的慕课技能教育对于慕课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慕课课程将是与传统教师课堂讲授并列的学习选择模式,学生对慕课的运用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水平。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慕课的技能教育,教会他们对慕课课程信息的辨别、筛选、整理和分析的技能。这一阶段的教育应以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与教育方式,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3.3.3信息素养的慕课应用教育实现大学生对慕课的灵活应用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与追求。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在慕课相关信息意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为大学生灵活应用慕课提供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学会通过慕课课程的学习或交流去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开阔的信息视野。可尝试将图书馆馆员的信息服务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信息需求环境中,为他们的慕课应用提供参考建议、个性化指导和帮助,以提升学生的慕课应用水平。

3.2信息素养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