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0:49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管理职业精神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科学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从而就促进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这问题对国内与国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职业教育的异同之处,并从这些异同之处寻找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尚需改进的地方,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为国内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思路、实践经验。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不同之处
(一)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侧重点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向包括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导游方向等。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服务类课程,“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知识稍显单一,缺乏“文化”的厚重感,实际工作的潜力不足,离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些差距。
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他们在理解旅游行业基础上,认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质特色,是服务于大众,突出服务特色为宗旨。国外对旅游管理设定了特定的专业,对整个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服务类专业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重视学生文化底蕴修养方面的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接待管理等人才。因此我国与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区别,主要在于培养的人才方向上不同。
(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同,在于中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不够系统,对于具体专业的划分过于片面,专业设置仍有空档,不能紧跟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才有些地方也有脱节的现象。此外,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因常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在旅游行业中的实践经验较少,不能及时掌握旅游行业的前沿动态信息等,所以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整体师资在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也需不断提升。
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各项设施、师资力量等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学过程都是以实际课程需要为主,如旅游有关的教学会在专业的酒店进行,体现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效的避免理论脱离实践的空谈现象的发生。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在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从专业程度、职业规划、教学实施等方面系统的提升了教学质量。造成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系统性不同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
二、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相同之处
(一)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迫使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崛起和发展。相对应,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建立新的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下是几点表现:
1、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对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行为的持久发展。2、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对自然的保护和热爱,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进。3、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间接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收入,服务了人民群众。所以国内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其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对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非常重视。在培养旅游管理类人才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让人才处在实践的环境中去理解,以便于人才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人才学习的兴趣,提高人才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教授人才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得人才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印象深刻,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究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有利于为人们的旅游寻求服务,成为个人的生存手段,实现人生理想的奠基石。2、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推广行动的进行。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旅游管理专业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韶关学院第十三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本科生职业素养教育探讨――以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前言
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转变过程中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个体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据美国学者Lyle M Spencer的“素质冰山模型”理论,二者之比为1∶7。其中,显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外显方面;隐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内在的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超越学历之外的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关注,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的“短板”。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培养应用型人才,多年在实习单位以及用人企业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缺乏职业化素养训练,这也是许多“优秀”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屡遭失败的原因。
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和高等院校的日益扩招,大大增加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关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内相关研究基本可分四方面:第一,关于职业素养培训和教学模式研究,如石秀珠(2010)关于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讨;邬婷婷等关于旅游职业经理人素养训练教学模式探索;黄正轴(2011)对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第二,关于职业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如张萍(2011)对人文素养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和张秀杰等认为提高职业素养是IT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第三,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拓展和培养的研究,如刘新庚等(2010)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拓展的必要性、内容和拓展对策进行研究,以及杨婉基于企业文化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第四,关于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与考核机制改革探讨,如王石(2010)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初探,李永红(2011)对课程考核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思考。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提升职业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泛,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管理者,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业特点,但对就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职业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就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目标。
(二)提升职业素养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2006年一项关于《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8.5%的企业提出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明确要求,34.9%的企业提出了该方面的潜在要求。目前有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应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重视职业素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完成学业、职业、就业、创业的通融,真正实现学校、社会和企业共赢的创新素质教育。
(三)提升职业素养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身心素养的需要。身心素养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基础,身体是开创事业的“本钱”,心理健康是职业生涯中百折不挠、事业兴旺的有力保障。未来职场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和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旅游行业高强度、快节奏,对择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身心素养,就要从乐观的个人品格、协作的团队精神、双赢的高尚情操等方面进行培养,使之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学生,然后成为一名拥有开阔心胸、积极心态、坚韧意志、强凝聚力的旅游管理者。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容
(一)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沟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旅游行业,基本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容是学会跟人打交道,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基本服务口才。旅游服务的核心是 “令客人满意”,学生要学会通过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通过准确表达、良好沟通、积极协调等方式理顺旅游服务工作关系。
(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这是跟职业取向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旅游职业经理人,旅游职业经理人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而每个方向又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基层(即主管、领班、服务员、导游等)、中层(如部门经理)、高层(如总经理)。不管哪个方向哪个层级的旅游职业经理人,除了专业技能外都需要的一种基本职业素养就是管理能力。对其他一些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型职业经理人而言,可以通过技术弥补管理能力的不足,但旅游是几乎没有太多技术壁垒的服务行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如果在大学期间能培养起良好的自我管理、团队管理、跨团队管理等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比较容易地适应服务行业,从而脱颖而出,更快更好地到达管理岗,出色完成管理任务。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复合能力。复合能力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技能,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要求越来越高,横向上要求知识面要广,最好实现多种学科知识复合、多种专业技能复合、多种能力素质复合,总之学习能力要强;纵向上要求旅游管理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适应能力等都要强。要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素养,就要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创造多种培养途径,努力提高其复合能力。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也是当代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创新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新突破,实施创新实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力量和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显性职业素养,即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从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提高,需要创新能力;隐性职业素养,即职业态度、服务意识及职业作风等的培养,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加强和提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提升。做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首先,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思想品德提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人才观,自觉地在思想、品德、学识等方面为人师表;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学生加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坚持“双师双证”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有4名专任教师分别取得了国家中高级导游员、酒店部门经理、海外领队、国家会展员培训师、国家注册礼仪培训师等职业资格,今后应培养更多“双师双证”教师,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功底;第三,引导教师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效果。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参与旅游企业的决策和管理的机会,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将自身的实践经验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
(二)建立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大管理”理念,通过融合和创新训练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体现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个方面。软件环境的构建要求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加大实操教学投入,通过引入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创新训练、企业考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激发联想,引发灵感,在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硬件环境的构建体现为注重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与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创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及部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把握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则。
(三)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考核机制改革。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目前基本是按传统学科的标准、方法要求,如规定每门课程必须建立题库并抽题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3∶7或4∶6比例等,这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太适合。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认真设计开卷考试、小组作业、实践操作、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研究能够反映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考试方法与考核指标。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考核内容应根据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等方面充分考虑,可以相应设立个人学习项目成绩、小组学习项目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考勤纪律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五个方面,根据课程不同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强化了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的自我养成,有助于优秀职业习惯和职业态度的形成。
(四)通过学生活动和实习实践提升学生“企业文化”意识。校内学生活动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实习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渠道。学生活动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每年都有各种技能比赛和学生会活动,注重“校企合作”办学的同时也应注重“校企文化共建”,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引入旅游企业赞助或者企业冠名,融入企业的理念,融合企业的设计、管理和文化宣传,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企业文化。此外,通过邀请杰出校友、业内知名企业家到学院开展讲座、座谈会,借助榜样示范的力量,向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展现真实、感性、鲜活的成才事迹和企业故事,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成长成才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价值观、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相关的学生活动和实习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优秀职业素养的养成。
(五)通过课堂内外训练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和团队管理等。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可以通过新生教育、职业规划、课程设计、技能比赛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开始思考如何认识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制定合适的阶段性目标、如何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通过模拟训练,让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明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进一步提高时间管理的效率,这对今后能否很好地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意义重大。最后,要学会团队管理,主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为团队制定阶段性目标、搭配团队成员、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通过制度的制定及人文关怀等方式培养团队成员执行力等。团队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放在社团和宿舍、兴趣小组等小团队里来开展,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各类比赛或完成旅游课程设计任务,还可以通过旅游营销策划、导游模拟操作、创新拓展训练等提高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课堂内外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高“职商”,为成为真正的旅游管理高素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潜力和就业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伍大勇.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邬婷婷,沈逸君,王芳.基于旅游职业经理人素养训练的学生职业发展互助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8.
[4]黄正坤.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11.8.
[5]张萍.人文素养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1.8.
[6]张秀杰,张兴华.提高职业素养是走向IT行业的一把“利剑”[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10.1.
[7]刘新庚,刘邦捷,李超民.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代拓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
[8]杨婉,邬瑞斌,邓志锋.基于企业文化的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西部,2010.22.
[关键词]形体与体育课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周红梅(1970-),女,河南许昌人,西华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四川成都61009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32-01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在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但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较高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服务性管理人才奇缺。自20世纪90年代起,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一大产业,全世界1/10的就业岗位是旅游业提供的,到2017年,我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各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必将成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主要对象。时代和市场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性旅游服务接待与经营管理类人才。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对于我国旅游大省经济腾飞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和市场呼唤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有基本认识,熟悉国家有关旅游法规,热爱旅游事业,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基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并且能够熟悉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以上职业素养,形体与体育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适应国内对高素质的应用性旅游服务接待与经营管理类人才需求,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健康优美的外形、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良好的个人修养、良好的职业风范以及良好的行业适应性等。高校的师资力量和课程开设必须跟上企业的需求和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旅游业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形体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1.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训练课程的目的。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训练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心,为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创造条件。形体训练的主要特征是施教者以人体生理科学原理、美学原理为指导,对学生进行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专项素质为基础,以塑造健康优美的形象为核心,以提高形体的控制力与表现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与优雅气质为目的进行的教学过程。形体课程的芭蕾基础训练部分内容、基本舞步的部分内容以及有氧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力量和耐力素质。通过形体课程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形体动作不合理的原始状态,提高身体灵活性,培养良好的姿态和节奏感,增强可塑性和学生形体的表现力,使学生掌握形体素质的基本训练和技巧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形体效果。
2.人的良好发展对个体精神素质和内在品质的依赖越来越强。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具备职业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标志着从学业成功走向职业成功。层次全面的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个人形象、接人待物、举止风度、仪式礼仪、礼俗文化知识,形成由外显到内涵、由行为到心灵、由个体到职业、由礼俗到文化等。形体训练课应体现形体训练与服务接待礼仪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具有健康优美的外形,使所学知识更加切合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挖掘学生的旅游天赋,形体训练课程可增加必要的实训课时,通过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主要姿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个体仪态和规范的动作要领,改变仪态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完善个体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自信心,增强就业的竞争实力。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体育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1.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学会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自我监督的方法,培养集体协作精神,运用所学知识欣赏体育竞赛。
2.体育课程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但要有较好的旅游从业意识,对旅游市场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刚强与胆怯、自制与冲动、个人与集体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也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绝佳机会,更是积累人生经验的最佳方法与手段。时代需要高素质应用型旅游服务接待人才、市场需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符合职业要求的经营管理类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程正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职业教育根本使命的重要方式。体育能使人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与合作、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升个人魅力和自信心。实践性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开设应着重培养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必备的职业素养。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成功为导向,积极探寻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学业成功走向就业成功。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应该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把重点放在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活的经验、学习生命的意义上。体育是体验人生最深刻、最直接、最生动的活动,学生感受人生的权利与义务、进取与退缩、激情与理性的机会比学校其他活动多。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形成强健体魄,也形成人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体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强烈的上进心和归属感、端正的就业态度,这些都是符合职业要求的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需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历史、人文素质,此外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支撑导游的工作程序的基本条件,如接待计划、接团服务、旅游沿途讲解、入店服务、商定日程、旅游沿途活动设计与组织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较多,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体力和耐力。在此基础上,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具有独特的作用,使体育活动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增强耐力的最佳方法与手段。
4.体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导游服务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实训很重要。处惊不乱,临危不惧,有秩序地疏散人群,避免拥挤,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体育课程可以直接安排与自救、逃生相应课时,将预防地震、火灾的逃生、自救和互救动作渗透到体育课训练科目中,让学生在实战模拟中掌握正确的“逃生”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相关的灾害场景与氛围,设计一定的障碍,放置一些道具,让学生了解在工作场所的火场、地震、暴力等突发事件中相应的逃生方法与技能,系统地掌握正确的“逃生”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重点点拨,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既能得到身体综合素质训练,又能学到遇险自救及救护伤员知识,掌握相对应的疏散路线,提高团队的逃生生还率。通过体育课程实践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就业能力也随之增强。通过开设专门的体育自救、互救与逃生课,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富有同情心、勤于思考、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形体与体育课程开设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提升人格魅力,增加学生的竞争实力和就业能力。旅游专业在校的学习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明白,任何职业教育基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要反映职业实践所要求的“做”或“行动”,这也决定着“教”与“学”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就业规划,并积极付诸实践和努力,能够尽快实现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政.浅论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J].成功(教育),2008(3).
[2]向智星.形体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化;职业化能力;人力资源
作者简介:焦庚英(1980-),女,江西遂川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陶表红(1965-),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 08YB1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59-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已居世界前列。旅游教育发展也很迅速,仅2009年全国旅游行业培训总量达3,971,125人次,其中行业岗位培训达3,496,865人次,成人学历教育培训达474,260人次[1]。应该可以说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了,可许多旅游企业管理者仍然提出旅游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旅游职业教育生源匮乏,而旅游高等教育着重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故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过低,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还得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费用;另一方面,造成人才的流动性增大。本文在阐述职业化、职业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职业特点对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进行了剖析,为旅游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职业化及职业化能力的内涵
目前对于“职业化”普遍的认识主要有[2-4]:(1)是一种工作状态、生存状况、生活方式;(2)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3)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4)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5)是一种在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事规则;(6)职业化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益。
通过对这些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职业化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格式化”、“标准化”。职业化,它是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可以用六个“合适”一个“最佳”来概括,也就是说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最佳的效益。职业化主要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三方面的内容[4]。
所以,职业化能力是指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所要具备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能力
因为是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现今社会上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业是一个低门槛产业,什么人都可以从事旅游业。为此,造成许多旅游服务质量低劣、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旅游地形象严重受损等问题。那么,一个职业化旅游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化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化素养
职业化素养是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基础内容,要提高职业化素养以达到职业化标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职业化能力:
1.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有利于职业道德的锻造,有利于良好职业心态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价值观管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处理好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关系,处理好客户时间与企业时间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情绪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游客,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游客对旅游公司有不同的要求,甚至有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及应变能力;价值观管理,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以游客的利益为重,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和创造旅游地、旅游公司的良好形象。
2.职业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是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学生顺利就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着力点,是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性,在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或期中,职业人对这个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旅游管理职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对旅游管理这个职业有正解的认识。不能简单的把旅游业定位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公司与客户的关系。旅游从业人员必须熟悉不同旅游产品的功能,了解旅游产品、景区的特色,着重把握其特色进行开发旅游产品,这样才能令顾客满意。
3.学习能力。无论哪个职业,学习能力是影响职业化素养提高的主要职业化能力,也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职业化能力。职业人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校门跨向职场,每个职业人必须要学会学习成为一个职业人,这包括对本职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行为规范的学习等等。有效学习能力,能帮助旅游从业人员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旅游管理知识;创造性学习,即能动地安排学习,使学习有效而系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加快职业化进程。
(二)职业化行为规范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21-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摘要]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以期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有所启迪。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问题;改革
一、引言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重视实践,其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但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大,且常发生违规等现象;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毕业生没有专长,无法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依然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说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所存在问题总结为: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质性强。
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多样化教育做的很欠缺,各个院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课程体系设置同质性强。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方面的拓展趋同,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前瞻性,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缺泛创新思路,无法适应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
虽然,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虽然,中职院校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程式化的教育格局,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如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职院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不高,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某些学生毕业到旅行社工作后,常常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行为,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大的担忧。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再加上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经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追根究底,这些是由于现阶段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所致。
三、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要注意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个性魅力。是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取胜之道就是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走差异化培养的道路。学校应该力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社会对口,具有独特竞争力和个性魅力的专业型人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创新能力很难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而创业能力能创新能力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同时,中职院校应开拓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创新,积极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课程,大力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让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问题;改革
一、引言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重视实践,其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但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大,且常发生违规等现象;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毕业生没有专长,无法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依然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说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所存在问题总结为: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质性强。
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多样化教育做的很欠缺,各个院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课程体系设置同质性强。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方面的拓展趋同,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前瞻性,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缺泛创新思路,无法适应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
虽然,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虽然,中职院校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程式化的教育格局,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如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职院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不高,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某些学生毕业到旅行社工作后,常常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行为,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大的担忧。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再加上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经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追根究底,这些是由于现阶段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所致。
三、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要注意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个性魅力。是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取胜之道就是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走差异化培养的道路。学校应该力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社会对口,具有独特竞争力和个性魅力的专业型人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创新能力很难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而创业能力能创新能力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同时,中职院校应开拓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创新,积极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课程,大力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让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