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0:44
序论:在您撰写家长的情绪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1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家长心理健康;相关性
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疾病儿童的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1型糖尿病这一特殊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其终身性的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家长与患儿共同面对困难,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探讨1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与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临床工作中在这一领域开展有效地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来自2005年7月~2006年1月间在北京儿童医院糖尿病专业门诊随访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的l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除外其他慢性疾病,共计90例。其中男43例,占47.8%,女47例,占52.2%;年龄8~17岁,平均13.35±2.8岁,患者家长83例,其中男31例,占37.3%,女52例,占62.7%,家长年龄31~57岁,平均40.5±4.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1.2.1.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父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族病史,儿童既往疾病史等。
1.2.1.2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 是Birmaher于1997年制定的,已修订中国常模,用于儿童青少年(7~16岁)自评焦虑障碍,经检验信度及效度较好。量表共41个条目,由5个因子组成,包括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按0~2 3级计分,正向计分,得分高于划界分者提示存在焦虑表现。
1.2.1.3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 由Birleson制定,已修订中国常模,用于儿童(8~16岁)抑郁的评估。量表共18个条目,按0~2 3级计分,其中10项为反向计分,得分高于划界分者提示存在抑郁,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1.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心理测量常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障碍,心身疾病及健康人群的精神健康的筛查。该量表共90个条目,0~4五级计分,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另有10个条目计为其他,各因子分之和得总分。此量表在本研究中用于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参照中国常模标准,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视为异常。
1.2.2 研究步骤糖尿病患者来院就诊时,由调查者本人向家长及患儿解释调查方法和目的并发放问卷,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全部问卷,当日收回。所有问卷收回后由心理测量专业员进行计分及计算结果。
1.2.3 分组比较 以SCARED量表及DSRSC量表均参照中国常模标准,任一量表总分≥划界分者作为情绪障碍组,其余为情绪正常组,分别比较两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儿童情绪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1.2.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t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情绪障碍组共34例,其中男16例(47.1%),女18例(52.9%)。情绪正常组共56例,其中男27例(48.2%),女29例(51.8%),两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11,P>0.05),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平均病程45.7±4.9、51.75=6.1月,t=0.762,P>0.05)。情绪障碍组平均年龄高于情绪正常组(14.25±2.6、12.8±2.8岁,t=2.468,P=0.016)。
情绪障碍组家长32例,情绪正常组家长51例,两组家长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平均年龄41.35±4.8、40.0±5.1岁,t=1.116,P=0.268),性别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情绪障碍组男12例,女20例,情绪正常组男19例,女32例,x2=0.001,P=0.982)。两组家长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5.928,P=0.052),两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2.662,P=0.264)。
2.2 家长SCL-90量表结果的比较 将两组糖尿病患儿家长SCL-90量表结果进行比较,共检出SCL-90量表阳性25例,其中情绪正常组家长共检出SCL-90阳性10例,检出率19.6%(10/51),情绪障碍组家长检出SCL-90阳性15例,检出率46.9%(15/3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6.946,P=0.008)。将各因子分做t检验,仅有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多个因子分高于情绪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情绪正常组的家长。
2.3 儿童情绪量表与家长SCL-90量表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儿童焦虑、抑郁的水平分别与家长SCL--90量表总分及多个因子分具有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时,儿童易出现情绪障碍。
3 讨论
研究证明,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一项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研究发现啪,其中1/3患者的母亲,1/6的父亲有抑郁倾向,家长SCL-90量表中敌对因子、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等显著异常。本组研究也发现,糖尿病儿童的情绪状况亦与其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伴有情绪障碍的糖尿病儿童其家长SCL-90量表异常的检出率更高,儿童的焦虑量表分、抑郁量表分分别与家长SCL-90量表的总分及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与抑郁因子、恐怖因子等存在相关关系。
孩子患上糖尿病这一终身性疾病,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都可谓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患儿确诊之初家长的应激反应可能更强烈,而此后长久的治疗给家长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都是非常巨大的,治疗期间对儿童的饮食管理,担心儿童低血糖反应及酮症酸中毒的出现,对并发症的担心,以及患病将对孩子升学、就业乃至婚姻等方面影响的思想负担更会对糖尿病儿童家长心理健康产生显著而持久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人格社会化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幼儿的主要社会关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情绪智力属于一种表征情绪的智力,Salovey和Mayer将智力与情绪的理论相结合,表述了情绪智力的问题。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觉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个人的思维和行动的能力。情绪智力目前在教育研究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幼儿家长与幼儿亲子关系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研究影响亲子关系的诸因素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人们关注父母自身各方面对亲子关系的作用,如父母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精神状况等,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幼儿家长情绪智力也影响亲子关系。社会与教育学者研究显示,父母是影响亲子关系与子女成长的关键人物,而父母的影响因素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情绪,情绪会左右其对子女的教育和行为,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现有的研究中,关于幼儿家长情绪智力对幼儿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几近空白。
二、研究过程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家长,因为亲子关系涉及幼儿家长与幼儿双方,而且亲子关系的好坏会对幼儿造成直接的影响,故本研究也将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幼儿进行访谈,增添幼儿的评价视角了解亲子关系的现状。研究依据分层抽样原则,选取淮北市6所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200名幼儿的父母,共400名(父200,母200)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发放《 亲子关系诊断测验 》问卷400份,收回375份,有效问卷为370份,有效率为98.7%,《 Schutte情绪智力测验 》问卷400份,收回381份,有效问卷为372份,有效率为97.6%。
2.研究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 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手册 》,把亲子关系分为拒绝、支配、保护、服从、矛盾5种态度和积极拒绝、消极拒绝、严格、期待、干涉、不安、溺爱、盲从、矛盾、不一致10种类型,较为准确地描述了亲子关系的状态。本研究据此手册的亲子关系的5种态度编制,针对幼儿家长使用的《 亲子关系的诊断手册(家长版)》,该量表每个内容的原始分,可按常模换成百分等级。等级越低亲子关系就越差。50分代表一般,较坏的是40~20分,最坏的为20分以下。
Schutte按照Salovey和Mayer情绪智力模型中相关基础理论编制了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量表中的各维度体现了情绪智力模型的相关维度,该量表作为情绪智力测量工具被广泛使用,学者王才康把该情绪智力量表译编成一份中文版自陈量表。该量表把情绪智力分为4个维度:情绪感知、调控他人情绪、运用情绪和自我情绪调控,该量表信度、效度较高,在国内被广泛使用。本研究修订此量表,用以测试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
3.施测和统计处理
通过发放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问卷收集数据,最后采用SPSS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1.幼儿家长亲子关系现状
幼儿父母不良亲子关系检出率见表1
由表1可知,本调查显示幼儿亲子关系的状况不容乐观,父子关系处于不良状况前六位的依次为盲从、不安、溺爱、期待、矛盾、不一致,检出率为57.2%~75.4%;不良母子关系主要体现在盲从、溺爱、不安、期待、矛盾、不一致,检出率为57.4%~75.1%。从数据看,父亲和母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状况比较一致。
2.家长情绪智力现状
家长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家长运用情绪与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较差,分别占22.8%、21.9%,其次是调控他人情绪,占10.1%;情绪感知与调控他人情绪处于一般水平,分别占75.8%、83.9%,60.6%处于自我情绪调控的一般水平,60.4%处于运用情绪的一般水平,勉强超过60%;只有占6.0%的人调控他人情绪水平较好。从数据的结果来看,家长的情绪智力总体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家长运用情绪的能力与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总体较差,调控他人情绪水平较好的人数偏少。
3.幼儿亲子关系与家长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相关分析表明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各因子与亲子关系的因子均呈负相关,以父母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以亲子关系的10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对亲子关系各因子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Beta=-0.241~-0.083),即家长情绪智力越低,亲子关系问题越高,亲子关系越差,家长情绪智力与亲子关系呈正相关。
四、分析与讨论
从以上研究来看,亲子关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各项:盲从、不安、溺爱、期待、矛盾、不一致。在亲子关系问题中,最严重的是盲从型,其次是不安型、溺爱型。这些不良的亲子关系会阻碍幼儿的正常身心发展。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处于一般水平。在问卷所涉及的4个维度当中,运用情绪最差,其次为自我情绪调控。现在幼儿的家长多为“8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怀很多,遭受挫折较少,而所受到的教育轻视情绪智力,家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动机、欲望等情绪特点,自我调控能力和方法缺乏,运用情绪能力较为不足。
从相关研究出现的问题来看,幼儿家长情绪智力会影响到幼儿家长对幼儿的态度,从而影响家长与幼儿的亲子关系,在工作与家庭压力较大时,会使家长对幼儿情绪认知不足及产生应对偏差,与幼儿产生矛盾时情绪控制不好,不能积极处理亲子关系,把压力转移到幼儿那里,对幼儿行为粗暴体罚,即积极拒绝;当幼儿家长情绪查知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不能敏感地了解幼儿情绪,幼儿沟通能力较差,很容易产生对幼儿的消极拒绝;不懂得亲子情绪沟通,苛责管教,不懂幼儿情绪情感,即出现严格型亲子矛盾;家长情绪缺乏稳定性,往往有时盲目地迎合孩子的要求,有时对幼儿过分负责、不安,情绪前后矛盾,对幼儿教养不一致。
家长与幼儿之间存在很明显的情绪互动,家长的焦虑会影响并强化孩子的焦虑情绪。而且,因为家长普遍存在共同的心理,所以家长之间也容易形成情绪互动。这些都是需要幼儿园方面重视幼儿家长情绪管理的原因。“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是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不良的情绪状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进行感知、理解、表达和调适的管理过程。”生活中,自觉控制自己情绪的现象很常见,但情绪管理不限于情绪控制。“情绪管理不应仅仅是对情绪的抑制,而是视情景不同做到适时、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有效地控制情绪,达到心身平衡的状态,将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家长情绪管理就是幼儿园帮助家长把情绪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及时有效地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压力、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为幼儿园创造更好的保教环境。
二、家长情绪管理的内涵
家长担忧孩子的在园生活,社会上存在对幼儿园的各种传言及不利宣传也让他们对幼儿园将信将疑,再加上对幼儿心理特点了解不够,他们经常用成人的想法来推理幼儿的异常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家长的异常情绪。对家长的情绪管理就是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见和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对家长已经形成的不良情绪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通过日常工作提高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情绪关注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开端
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对情绪的下一步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要求对家长平时的情绪状态比较熟悉,只有通过与平常状态的比较才会发现异常。对家长的情绪关注只依靠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心血来潮还不行,需要幼儿园建立家长情绪关注机制,把对情绪的关注制度化,用制度来帮助幼儿园对家长情绪保持敏感。可以建立情绪档案,对家长的情绪进行常规化的观察和记录,确定典型代表和重点关注对象;还可以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对家长异常情绪能够及时作出高效反应。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幼儿园全员参与,能让家长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关注现象只是开端,对现象的理解决定了情绪管理的方向和性质。只有对家长的情绪表现正确理解,情绪管理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有赖于管理人员的情绪素养,因为错误的情绪理解会导致情绪激化。
(二)情绪预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核心
家长出现情绪问题存在一定的规律,有经验的教师对此会有预见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让家长的不良情绪不积累发酵,让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发生。积极的预防会降低工作的难度,减少情绪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刚入园的幼儿会出现入园焦虑,刚入园幼儿的家长也会出现担忧、患得患失等焦虑表现,既担心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又担心孩子在园的饮食、卫生、睡眠是否好等。类似的问题到了特定的时候,容易爆发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行为表现,所不同的是究竟有多少幼儿和家长出现了这些情况以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对孩子出现的入园焦虑,教师司空见惯,可是幼儿家长却容易惶恐不安,幼儿园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可以用预防性的解释、说明让家长对此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对于家长因不了解情况而妄加猜测、因不熟悉情况而过分担忧引发的情绪问题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成绩的介绍消除家长对教师的怀疑,可以通过公布幼儿在园的每日食谱或对幼儿在园的生活细节记录的方式帮助家长消除对幼儿的担忧。有的幼儿园每天在幼儿离园时段向家长播放幼儿在园的生活点滴录像,较好地消除了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对情绪问题严重的家长还可以在预防方面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三)情绪疏导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关键
预防再周到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情绪问题依然会出现。合理疏导会减少不良情绪的积累发酵,减轻其程度,让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情绪疏导首先是理解,要理解家长的情绪及情绪表达,只有设身处地,才会感同身受,才不会视对方为另类或情绪及行为怪异。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及个性特点,有效地进行情绪疏导。对家长的情绪疏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如果家长的情绪是源于家长对教师的误解和陌生,就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认识,并加强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果确实是幼儿园的工作不当,对家长最好的情绪疏导就是承认错误,改进工作;如果只是工作细节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反应,可以在改进工作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有时,适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失为好办法。此外,提供机会让家长适当参与幼儿园的工作也能有效缓解家长的不良情绪。
(四)情绪教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长期保障
情绪教育指的是把改善家长情绪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有些情绪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强,对家长进行情绪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情绪教育不仅为当前创造好的情绪环境,也为幼儿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开展情绪教育,就是基于家长当前情绪水平,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情绪素养,实现家园共育。进行情绪教育,首先要设定适当的情绪发展目标,既反映家长的情绪特点,又便于他们接受。其次,还应该提高家长对自我情绪管理的认识,在家长工作中,如何帮助家长提高情绪素养应该是重点。再次,还要组织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家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帮助其提高情绪素养。幼儿园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都是非常好的情绪教育时机。最后,还要注意对幼儿的情绪评价,把情绪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指标之一,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家长情绪管理对幼儿园的具体要求
(一)重视情绪管理在家长工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重视家长工作由来已久,但多是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园共育,很少重视对家长情绪的关注与管理,这对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重视家长的情绪管理,就应该有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安排,不仅要有各个班级的情绪管理设计,还要有全园的整体规划,这样才有利于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统筹和实施;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应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全园的层面到班级工作的具体开展,都要有相应人员负责,这些人员不一定是专职人员,但家长的情绪管理的责任应该明确到具体的人员;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要注意家长情绪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相关规律的研究,只有不断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才有可能将家长情绪管理工作逐渐推向新的水平。
(二)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从幼儿准备入园时起,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就已经交往了,双方的交往从开始就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家长对幼儿园教职工、幼儿园教职工对家长都有着一定的情绪期待,新的情绪变化是基于这一情绪基础和新的交往活动上的。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不良的情绪状态亦是如此。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职工都要有情绪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些交往过程都会对家长情绪产生影响,从交往过程的细节上注意家长情绪的变化,对家长的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产生并非都是因为幼儿园工作上的失误,有些只是因为家长对幼儿园的误解造成。幼儿园管理方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对于当前的‘80后’、‘90后’的幼儿家长来说,我们除了传统的家园联系册、家长学校、宣传栏等家园联系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园讯通、QQ、电子邮件和微博等多样的现代化工具,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对于QQ和微博这种即时上传内容的方式而言,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上传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幼儿在园生活和表现记录上传到网络上,让家长能够及时看到幼儿在园的情况,从而消除家长的焦虑。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能够及时与家长交流,也有利于家长在遇到难以启齿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4〕这种积极、主动、全方位的沟通会让家长的情绪管理工作变得轻松。
(三)加强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管理
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状态对家长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幼儿园方面对家长的不良情绪有良好的应对,这会推动幼儿园工作不断走向进步,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和谐。如果对家长的不良情绪应对失当,家长的不良情绪就可能发酵激发,小事会变成大事,会对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幼儿园方面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情绪管理。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家长不同,保教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专业的行为反应。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才能帮助保教人员在判断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应对,摆脱不良情绪的支配。幼儿园应该对所有教职工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帮助大家掌握家长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一方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家长作出表率。此外,还要注重对保教人员的情绪关注与疏导,因为他们的情绪郁积会诱发很多的情绪问题,严重的会伤害幼儿。
(四)重视幼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受幼儿情绪影响较大,家长产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佳,做好幼儿情绪管理也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和让幼儿在幼儿园享受优良的保教服务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就是对幼儿的情绪能及时、全面地关注,对幼儿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防,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对个别幼儿的严重情绪问题有正确的疏导措施。其中,让幼儿在园生活快乐起来是解决家长情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营造和谐快乐的氛围,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与人交往的乐趣,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是幼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及时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可以极大地改善家长的情绪状态。幼儿园应该切实落实“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保教工作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担忧。
(五)正确应对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不一致
关键词: 家长 情绪 沟通
近日,在韩国一档电视节目中,节目组设计了一个测试环节,使母亲与孩子身处在一个视觉悬崖环境中,孩子和妈妈分别处于“悬崖”的两边,以此测试孩子在看到母亲的不同表情后,通过视觉“悬崖”时的对应表现,也就是看看孩子在母亲表情的影响下,究竟能否成功通过视觉悬崖。参与实验的一共有两对母女,宝贝的年龄都在7、8个月左右,实验分为两组,规定每组实验进行时,第一组母亲要表情严肃,第二组母亲要面带微笑。宝贝与妈妈分别在视觉悬崖的两边,第一组儿童爬到悬崖边上时停住,看见对面面部表情严肃的妈妈时,前后犹豫不决,最终选择掉头返回,放弃了继续前行;第二组儿童爬到悬崖边上时一样也停住了,但看见坐在对面面露微笑的妈妈时,则是义无反顾地向妈妈所在的方向爬了过去,仿佛忘记了身下的“悬崖”,妈妈笑与不笑,宝贝的反应竟完全不同。家长的情绪反应有关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
一、冷漠型家长应避免孩子形成冷漠型性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开始接触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家长而来,家长不同的态度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疏于关心,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兴趣,经常拒绝一些孩子的要求,放任孩子的不正确行径,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由于家长的漠视,孩子的合理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会造成孩子难以建立自信心,缺乏爱心与责任心,加上家长的放任不管,长此以往,这类孩子往往容易成为问题少年。因此,家长在幼儿时期要重视孩子的要求,不要过于冷漠或者放任,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回馈,对于不良的行为及时纠正,加以制止,耐心地讲道理,让他们理解事情的对与错。家长更要以身作则,身教言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溺爱型家长应避免孩子形成娇惯型性格
当今社会,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全家都在呵护、宠爱,尤其是隔代的长辈更会对孩子有求必应。关爱孩子是每个家长都会做的事,但是过分的容忍与溺爱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促使孩子形成娇惯型的个性。在家过分溺爱孩子会造成孩子自私、骄纵、蛮横不讲理,更有甚者会形成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等不良的个性。进入幼儿园后,由于家长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和同伴交流、玩耍。娇惯型的孩子往往在遇到困难时意志力比较薄弱,在问题面前容易退缩,避重就轻,不能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为此,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认识到过分容忍与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及时更正教育观念与方法,运用一些正确的教育方式技巧帮助孩子更正不良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如当孩子闹脾气时,可以先置之不理,等孩子情绪稍微稳定一些,再通过言语的沟通,缓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加入到问题讨论中,给予孩子充分发言、阐述观点的权利,家长也可借此机会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做法,语气尽量平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后,再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道理。
三、加强家长情绪管理,避免过多情绪化
家长对情绪的变化要有预见性,因为其自身的情绪状态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在变化来临时,及时调整自己,剖析其内在原因,使预见性做到有可执行性。这与平时日积月累的理性思维和自控能力是息息相关的,然而,由于情绪状态的复杂化,想要做到真正充分了解家长的情绪状态不是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需要幼儿园同家长建立长效的关注机制,并将这种机制数据化、制度化,做到有连续性。常见的方法就是建立家长的“情绪日记”,通过日记中日常化和特殊化的对比,确定有特殊关注价值和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关注对象,通过这种机制还能够及时对过度非常规化的行为与心理变化作出应急反应。以上制度的开展与落实需要家长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与幼儿园管理方进行切实有效的参与和合作。我们从这些制度和现象入手,只是对家长情绪把握的开端,我们要通过这些现象和制度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真正把握和理解各类家长情绪的变化。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管理人员有长效的管理机制和与之相对应的敏锐的心理嗅觉,避免对一些易激化的和易误解的情绪表达作出错误的判断。
四、结语
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家长应当多与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培养幼儿的教育方法。同时家长应该多看一些幼儿培养方面的书籍,端正幼儿教育态度,学会尊重孩子,约束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为孩子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韩国的实验一样,父母的情绪关乎孩子的行为,母亲微笑的脸是孩子动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廖丽娟.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2]犁红.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快乐天使”―浅谈幼儿快乐情感的培养[J].好家长,2012(12):9-11.
[3]胡春燕.面对家长的指责[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0(15):14-15.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家属;焦虑;心理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儿童一旦罹患此病对家长的心理刺激较大,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和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有的家长甚至放弃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解决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家长的不良情绪尤为必要。我们对2009年5月—2011年4月住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属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简称SAS)进行调查评估,针对其焦虑状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
2009年5月—2011年4月入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家长53名。主试者向患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干预的观念,使调查者知情本研究内容和意义,再填写调查问卷,所有样本均是知情同意、自愿加入。53名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平均年龄27.8岁。
二、方法
(一)调查工具
Zung自评焦虑量表。此表20个测评项目,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统计方法将各题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标准分的临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二)干预方法
1.入院24小时内填写调查问卷。对同意接受此项调查的患儿家长进行SAS问卷的自评,对得分≥50分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出院当天再次由同一家长进行SAS问卷自评。并说明两次自评的填写均表达其当天的实际情况。
2.针对焦虑情绪实施护理干预
(1)心理支持疗法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良好的干预关系,理解和同情家长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些是生产时窒息所至,家长往往对医院存有疑虑,一进科可能就存在不满情绪,所以患儿入院时一定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举止得体,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耐心倾听家属叙述自己的困难、困惑和不懑,让其释放压力,同时给予相应的安慰,尽可能地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得到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从而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合作。帮助患儿及家属尽快熟悉适应环境,介绍病房其他病友的情况,提出要关心帮助新病友,介绍病房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值班护士、查房时间、联系电话,有事随时取得联系,消除新的环境带来的焦虑。介绍主管医师的精湛技术和高尚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心,放心地配合治疗。②接纳患儿家长疑虑的态度和认知 接纳的关键是不指责、不批评,对家长的不满和冲动行为予以充分理解和包容,把科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清楚,对其配合诊疗的语言和行为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尽量多巡视病儿,使家长感到被关注和重视,从而稳定和改善家长的情绪。③让患儿家长享有知情权,从而减轻患儿家长的不安全感 对孩子的病情应如实告知,讲明病情,解释病情变化的原因,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的病情所定,使家长放心,尽可能介绍国内外治疗前景,介绍治疗成功病例,让其看到希望,增加安全感。④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从而增强患儿家长的信任感 由于新生儿反应能力较低,病情变化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一些医疗手段才能发现,所以必须保证巡视观察到位,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静脉输液采用留置针减少患儿疼痛刺激,选派技术过硬护士,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家长恐惧和焦虑,增强其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⑤建立家长互动交流的机制 提供家长相互交流的条件,介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患儿恢复的病例,调动应激积极性。
(2)环境支持 改善住院环境
儿科病房陪护率高,相互干扰易导致家长疲乏和加重焦虑,因此应加强病房管理,保持清静、整齐、无异味,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减少交叉感染,谢绝非探视时间探视,加强午休管理,减少互相干扰。同时还要防止患儿亲属之间的焦虑情绪相互影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医疗环境。其次,合理收费,一日清单要及时发放,让病人明白消费,增加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进一步减轻其焦虑。
(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宣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表现,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儿家长不必要的紧张恐惧心理,达到改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告知调整心理状态、促进睡眠的正确方法,帮助患儿家长掌握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以达到释放压力、自我放松的目的。通过患儿家长的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三)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
三、结果(见表1)
通过心理干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四、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10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长有焦虑情绪存在,是容易发生情绪障碍的高危人群,对患儿的护理不能单纯地把对疾病的护理作为工作中心,如果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应激,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的健康恢复有益。而患儿家长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影响医嘱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3],所以及时有效解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非常重要。从表1看,给予患儿家长综合护理干预后,SAS得分明显降低,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焦虑程度大大降低。其机制为:(1)心理支持:医务人员热情的态度,及时耐心的沟通,周到的服务,是对焦虑者一种极大的精神支持,从而使情绪得到改善,焦虑减轻。(2)环境支持:优越的环境不仅使患儿和家属能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同时还能使心情放松,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配合治疗。(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通过认知干预,树立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担忧,采取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为患儿的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不仅有效地减轻了住院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而且提高了家长对患儿的护理知识水平,促进了护患和谐,对患儿的早日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
关键词:焦虑期;情绪管理;和谐生活
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园生活是每个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幼儿成长的最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要。而目前在我国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普遍出现焦虑的症状,因焦虑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不是十分向往。本文通过对幼儿产生焦虑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求寻出解决对策,改善幼儿入园时的焦虑状况。
一、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工作能力对幼儿入园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初入幼儿园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对于幼儿园中的生活环境无法立刻适应,经常会由于思念亲人而哭闹。尤其是在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学时,幼儿经常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笑打闹,部分幼儿教师无法忍受幼儿不听话的行为,偶尔对幼儿进行惩罚,导致幼儿哭闹。在幼儿园中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十分专业的管理技能,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够做出良好的反应。幼儿教师工作能力的不足对初入幼儿园的幼儿焦虑状况只是有增无减。
2.环境变化对幼儿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对于幼儿焦虑现象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在家庭中生活成长,对于自己家庭的生活环境十分熟悉,所以不会产生焦虑心理。但是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中,园内的生活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十分陌生,幼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对于幼儿而言也是陌生人,由于幼儿年龄小,所以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既恐惧又紧张,因此幼儿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焦虑症状。
3.家长负面情绪对幼儿的影响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幼儿园的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教育也十分重要。由于幼儿一直与家长生活在一起,所以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家长焦虑情绪的影响。在家庭中教育中,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造成幼儿自理能力欠佳,致使幼儿在入园后无法适应园内生活产生焦虑现象;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过于严厉,造成幼儿胆小怕事,致使幼儿入园后由于紧张而产生焦虑现象。
二、帮助幼儿度过入园“焦虑期”的对策
1.幼儿教师管理情绪,避免对幼儿惩罚
幼儿教师在幼儿入学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幼儿教育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无限的耐心和责任心、爱心和亲和力,同时也要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管理情绪,不能对幼儿进行惩罚,要耐心地教导幼儿,使初入幼儿园的紧张感消失,从而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2.幼儿教师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
幼儿教师在对待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要时常对其进行鼓励式教育。初入幼儿园的幼儿由于对幼儿园环境、幼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不熟悉,会产生紧张和不安等心理情绪,从而产生焦虑现象,因此幼儿教师对待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要悉心照料,让幼儿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同时要时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使其逐渐度过初入幼儿园的“焦虑期”。
3.家长管理情绪,创建和谐家庭生活
家长在初入幼儿园的幼儿顺利度过“焦虑期”的阶段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长的各种情绪,并且会受家长情绪的影响产生相应的情绪,因此家长在生活中以及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幼儿,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严厉,要对其进行教育,使幼儿面对小事情时能够独当一面。在家中父母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幼儿的心中充满阳光。通过家长对情绪的管理,逐渐配合幼儿教师,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初入幼儿园的幼儿会由于生活环境和幼儿教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焦虑的现象,通过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合理的管理情绪,不断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逐渐消除焦虑症状是十分重要的。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不仅要家园共同努力,还要及时沟通和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幼儿教师管理情绪,避免对幼儿惩罚,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以及家长管理情绪,创建和谐家庭生活环境等对策,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新.幼儿入园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6(2):67-69.
关键词:中职生;管理;解决;策略
因为中职学校差生多、农村学生多、特困学生多,普遍认知水平低、道德意识模糊、被逼读书、心理有负担、前途渺茫,而中职生家庭成员普遍学历低、收入低,导致中职生管理难,主要表现在后进生转化教育难,中职班级日常管理难,取得家长配合支持难。我们从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在工作实际中也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 后进生转化教育难的解决策略
1.1 多感情沟通,少生气。就是要具备师爱,确立“教师期望”于转化教育工作的始终,在转化教育过程中以情感人,而不应是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1.2 多尊重学生,少罗嗦。我们辅导员要尊重、信任差生,不要动辄罗嗦。因为人一旦失去了自尊,往往会在抉择和困难面前缺乏主见和自信,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1.3 多赏识学生,少抱怨。我们辅导员要树立赏识教育理念,克服抱怨教育倾向。赏识教育是注重激励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态中觉醒。
1.4 多引导学生,少强制。即重视引导而非“鞭策”。但中职辅导员常不自觉地对差生以“恨铁不成钢”的过急心态“强拉硬拽”,或以恐吓惩罚强制转化,都只能使转化工作陷入艰难和低效。
1.5 多鼓励学生,少批评。激励性评价就是一种以鼓励为主要方式,以个体发展为客观参照,旨在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着重考察教育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激励功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激励,最终形成学生的自我激励机制。
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或建议,使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改正。没批评和惩罚,既不是完整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中职生特别是差生,已经习惯了批评,潜意识中也已具备了特有的抵抗力,因此,要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就更需讲究策略。
1.6 心理咨询辅导、行为干预和矫正。中职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厌学情绪严重;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自责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敏感,常为一些小事而烦躁;遇事易冲动,自制能力较差。因此,要想做好差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辅导,采用相应的行为干预矫正手段。
二 中职班级日常管理难的解决策略
2.1 万事开头难,要快速到位。一开学,辅导员在思想上、工作上、师生关系上快速到位。尽快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戒心,尽快帮助新生适应和融入新环境,产生归属感。
2.2 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情绪。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智力水平,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正常行为瓦解。
2.3 把握“人、事、时”。班级管理上,不少中职生辅导员只知道抓几个班干部和好学生,觉得无事可让其他学生做,无事可让学生时时做。虽然自己忙得焦头烂额,但班级仍然经常出问题。把握好人、事、时,就不会有学生因无事可做而有时“生非”。
2.4 合理批评与惩罚。批评和惩罚实施不当常常会带有副作用。有的辅导员因为滥用惩罚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所以惩罚的技巧性要求是很高的。
三 取得家长配合支持难的解决策略
3.1 克服告状式的家访。在中职学校中,告状式的家访很普遍,往往在问题出现或攒了一大堆后,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或家长的上班时间向家长告状,造成家长的厌烦、学生的逆反。其实,告状式的家访是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责任转嫁给了家长,实际上也是对辅导员实施学生教育权的一种否定。辅导员越是告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教师就越发丧失对学生的教育权和主动权,家长也变得无可奈何。甚至有的告状破坏了家庭的和谐,当压抑、不满、愤怒等消极情绪影响到家长时,学生便会遭到粗暴的打骂,学生和家长矛盾产生,更有甚者离家出走。
3.2 确定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时间。应根据学生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决定与家长的联系方式和时间,灵活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方式,以家长和学生的利益为重,决定沟通方式和时间。
3.3 确定辅导员与家长共同教育的目的基点。将辅导员为国家民族实施教育的责任目标释化为家长和学生将来利益的共同目的基点。家长教育的目的基点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因此,辅导员必须先让家长明白——家、校教育的共同目的都是以学生健康成长这一共同目的为基点,才容易取得家长的真诚配合和积极主动的支持。
3.4 以尊重家长的姿态指导家庭教育。不少辅导员总给家长盛气凌人之感,先从情感上拒家长于千里之外。其实,与中职生家长交往,不但要尊重,更应考虑到其自卑感而给予格外的尊重。与家长在人格上保持平等关系,注意语气和场合,就不会使家长疏远学校,就会了解到所有的真实情况,以便共同制定和实施学生个体发展方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指导了家长,使家长的配合更主动、更有效。
3.5 赏识性评价。注重将学生的优点传递给家长,融洽与家长的合作关系。不少辅导员见到家长就将学生否定得一无是处,往往招致家长的反感和怨气。受到赏识性评价的家长愿意支持和鼓励孩子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并且,辅导员如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不但使家长感到无地自容,也使家长对辅导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产生怀疑。
3.6 适时性沟通。可以适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情绪动态,以便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错误采取及时恰当的教育和疏导,使家、校双方能及时调控学生的日常行为。
3.7 互动型家长会。通常的家长会往往让家长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甚至会丢面子,因此敷衍或逃避。利用互动型家长会展示每个孩子长处和优点,就容易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就会使家长愿意参加家长会,对促进差生进步和班级管理十分有益。利用家长的反馈契机,给家长提出更进一步的配合要求,可促使学生的教育转化效果更好。
四 中职班级辅导员的工作要求
4.1 用虚心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规范教育行为
4.2 用爱心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与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4.3 用热心积极开展班级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4.4 用耐心对待后进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给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