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0:38
序论:在您撰写急诊护理安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有些急诊科护理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扎实,不理解治疗方案及护理目的以致执行医嘱错误;对患者病情演变观察不到位,导致患者病情演变未能及时报告医生,进而引起患者未得到相应的处理;抢救技术不熟练,不能熟练使用抢救器械,都会导致患者得不到准确、及时的救治。
工作态度不严谨、违反操作规程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当患者多、工作忙的时候不按操作规程进行,自己简化操作步骤,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如未按规定调节输液速度,交接班不认真,抢救药品、器械准备不充分,抢救药品用后不能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使用后未及时消毒、维护,以及器械性能差或维护不当等,都会影响护理质量、延误抢救时机。
护患沟通不到位患者及家属有消极心理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能力欠缺、服务意识缺乏,接待患者时漫不经心,解答问题时缺乏耐心,只注重抢救而忽视了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及抢救情况,对病情的进展交代不清等,都会影响护患关系,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护理工作不积极配合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一些慢性病患者因疾病突然恶化而产生悲哀、绝望等不良情绪,其无疑可加速病情恶化和死亡;有些家属担心患者病情恶化,其不良情绪会感染到患者进而影响患者对救治的配合。
应对措施
1各环节紧密衔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注重细节、完善科学的工作流程既方便护理人员,又可减少工作漏洞。院前:接到120的呼救,问清楚出诊的地点、患者的基本情况、简单的就地抢救情况等;通知相关人员、抢救器械、物品、救护车等准备出诊。院内:医院要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生还率,如抢救室内悬挂示意抢救程序的图标,物品安排、布局合理;接诊人员按疾病种类准备就绪,各种器械、药品、物品准备齐全并完好;护理人员要眼快、手快、给药快,提前观察病情,做好抢救准备,医护人员对病情准确判断、及时救治、操作符合规范要求、医护之间配合协调。
2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员合理排班医院要根据医护人员数量、患者流动情况逐步补充护理人员编制,使医护比逐渐趋向合理,同时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机动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确保护理安全。如改革排班模式,实行弹性工作制,在患者就诊高峰期安排加强班,而低谷期则只安排少量护理人员值班,使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状况得以改善,也解决了夜间患者多、护理人员少的不合理、不安全局面。同时要注意新、老护理人员搭配和优势互补,确保护理质量。
3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急诊科要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做好岗前培训、巩固培训、知识技能更新培训,使她们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及熟练的急救技能,能熟悉并掌握先进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新的急救技术,工作有预见性。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检查各种引流管的运行情况,观察患者的皮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重点做好呼吸道管理,防止舌根后坠及窒息,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认真做好书面记录及交接班。
4完善急诊护理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督确保落实危重患者的存活常依赖于提供紧急救助护理人员的决策。护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长期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所以要完善急诊护理规章制度,确保护理操作的合理性、准确性及有序性。要求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都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并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强调各班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强化其责任意识,时刻把护理质量放在首位,经常进行防范差错事故教育,以确保护理质量。
5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护患沟通制订护理岗位文明礼貌服务用语,并对护理人员的礼仪、服务态度、沟通技巧进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适时、适当、适宜地进行有效沟通,积极有效地安抚患者及其家属,使其情绪稳定。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用诚恳的态度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已采取的各项措施,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使治疗和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
结论
关键词 输液室;护士
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病人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急诊输液室护理工作量大,病人多,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应重视护理安全。本文分析了急诊输液室存在护理安全隐患,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确保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随着医疗体系的改革和人们就医观念的改变,来急诊治疗的输液患者越来越,他们在输液治疗期间,急切盼望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治,渴望了解疾病的转归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限度的减轻病痛,早日康复。就需要输液室护士除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及时准确的完成治疗任务外,熟练掌握和不断新常见各疾病的健康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指导患者,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急诊输液室护士每天要接待疾病各异、轻重不一、患病时间长短不同、对病情和健康方面有各种需求的不同患者,所以要求输液室护士要掌握内、外、妇、儿等多科健康方面的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察患者的需要,有主动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能够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健康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了解患者的所患、所忧、所需、所求,才能针对不同的情况解答患者疾病中存在的健康问题,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健康习惯,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把握时机、掌握技巧、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是做好健康教育的前提,由于输液室24h全天开放,病人流动性大,重病人多,患病种类多,陪伴、探视者多,很难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健康教育。但是这些患者和家属又有迫切接受健康教育的愿望,所以输液室护士应结合体特点,一边为患者治疗,一边不失时机的为其进行健康教育。
输液室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掌握娴熟技能,不仅能准确及时完成治疗任务,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而且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也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度,更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进行。因为这时护士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提议,患者及其家属都容易接受,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是以护患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作为主导方面,护士必须学会并掌握相应的技巧。要了解最急于解决的健康问题,最好有的放矢进行健康教育。
输液室护士要学会针对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理解力灵活掌握宣教次,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对文化层次较低、疾病知识了解较少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多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对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患者,宣教时语言应亲切、简明厄要、反复多次,对听力下降的患者要大声而不失和谐,使患者觉得医护人员可亲、可信,自觉遵守宣传。
合理利用输液室环境,创造良好健康教育氛围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护理;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的特殊性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因素、患者本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护理风险,产生护患纠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干扰了急诊的正常工作秩序,降低了急诊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加强急诊感染风险防控,可以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素质,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有助于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设置护理流程标识,可以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急诊护理质量监督体系,可以促使急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等。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和急诊安全管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红,陈延亭.急诊科护理差错高发时段特点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1-103.
[2]逄淑秀,刘东伟,庄玉群.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6):192-192.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并发症及临床病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分诊是一项重要环节,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因急诊应对的突发事件如创伤、意外事故等远高于门诊,且患者流动性大,护理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难以准确预测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1]。故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减少医护纠纷,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例选自我院急诊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后的患者,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21岁~43岁,平均年龄(33.4±2.3)岁。对照组200例选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常规分诊管理的患者,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20岁~42岁,平均年龄(33.8±2.4)岁。2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排除有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病例应用常规分诊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2.1急诊环境管理
急诊与门诊区域需明确划分,设醒目标识,避免患者误入,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急诊除分区安排患者就诊外,功能区与诊室需设清晰标识,在醒目位置挂分诊流程图,以节约患者询问时间。
1.2.2风险管理
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培训,使护士增强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定期开展风险教育,使护理人员对本岗位高风险性质有正确认识,做好风险信息收集,相关风险事件需及时通报,以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备,降低护士工作负荷,防范工作繁重增加护理风险。
1.2.3制度及语言行为管理
遵循首诊负责制,如遇到急诊资源有限或接诊患者困难的情况,需向护士长和科主任及时汇报。制定分诊规范服务用语,提高沟通技巧,维护和谐护患关系。
1.2.4法律法规管理
组织分诊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另外,可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开设讲座,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1.2.5分诊业务能力培训
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分诊标准;分诊岗位由高年资具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以保障分诊准确率。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后,需迅速接诊,询问病情。对急救车运送的患者,需与随行医生做好交接,评估病情;危重且凶险者,立即送抢救室。
1.2.6加强监督管理
设监控系统及意见箱,对患者诉求及时了解并针对性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共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满意度: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分诊技术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急诊分诊工作中,环境、护理人员自身、患者及家属、急诊工作内容等均为风险因素。急诊接收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另外,还需接待咨询者,使分诊护士工作量加大,对需就诊的患者有所忽略[2]。另外,患者病种繁多,空气质量差,若护士防护意识不强,可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同时,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量会影响工作态度,引发患者不满,或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感严重,遵医性不佳,易滋生不满情绪,均可影响护理质量。针对上述状况,本文观察组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先规范急诊环境,设置清晰的分诊流程标识;减轻分诊护士工作压力,另外,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可激发工作热情;加强风险管理,重视感染等危险事件防控,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做好制度和语言行为管理工作,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使各项操作有据可查,除规避风险外,还可防范纠纷;行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可从根本上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确保分诊工作安全、有效进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荷英,沈喜,王春燕.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66.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5例为研究成员,该成员包括护士长。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护理安全隐患,包括:目前,临床均表现为年轻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低、法律知识欠缺、护理安全意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等,一旦患者相对较多,将出现手忙脚乱现象;由于输液室患者多、周转快等因素的存在,常出现随意调换位置现象,若护理人员未认真核对患者、液体,间接导致液体输入错误;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期间未及时巡视,未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均会出现液体外渗现象;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强硬,未及时解释医院情况,极易出现分诊错误处。增加误诊、漏诊发生率;患者运输过程中,护理人员和其未及时沟通或沟通不足等,均会发生护患纠纷;由于日常护理人员忙,护理人员缺乏,通常会出现忽略观察患者现象,致使记录不及时、错记现象;待接收120电话出车后,一旦无人接听,将会转至输液室接听;患者多时,护理人员无法及时接听,直接影响接收患者绿色通道畅通。
1.3观察项目
观察安全管理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χ2检验,若对比显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急诊科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类型为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医嘱执行错误等,安全管理未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7%;安全管理实施后发生率为6.7%,实施前后存在鲜明性临床差异(P<0.05)。
3讨论
一般来说,急诊科所有操作均将“急”作为中心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工作过程中,发挥护理人员潜能,改变较为传统的护理模式,将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舒适的护理服务。
3.1强化安全意识
日常工作期间,护士长应邀请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借助科室早会时间针对性的进行法律、医院规章制度培训,让护理人员将“安全第一”作为护理工作主要原则。通过法律知识培训,不但能让护理人员认清日常形势,将工作错误扼杀于萌芽中,使每位护理人员学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我,便于维护护患双方权益,进而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安全的护理服务。3.2转变服务观念护理人员应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为重症患者开设绿色通道,将患者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热情服务患者,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患者病症,确保每位患者均能享有有效、快速的救治。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提高自身急救意识,完整准备抢救用品、器械;患者进入科室救治后,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迅速反应,按照医院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注意讲话艺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详细记录临床操作,确保书写全面、认真,完善记录患者病情发展、医生叮嘱等。
3.3加强培训力度
急诊科接诊患者病情严重,需及时救治。因此,需确保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完善,工作经验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临床医师抢救。这样需要医院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安排护士长或工作资历高的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解,还可通过示范、查房等活动来指导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员反应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使护理人员在较为紧张的环境下也能发挥稳定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
3.4建立纠纷处理制度
护士长可利用日常晨会时间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报告人员进行保密处理;针对护理人员上报护理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制定解决措施。收集护理人员存在问题,便于防范于未然;建立纠纷处理制度,对和护理相关的投诉、纠纷等不良事件,以书面形式进行备案,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均掌握纠纷处理方式,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负面反应。
3.5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目前,临床已证实床护比和护理质量呈现正相关,护理人员配置不足致使医院护理质量相对较低。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应适当增加护理人员总量,并根据其工作资历、年龄等调整工作,让专业技能不同、资历不同护理人员各司其职,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团结意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安全管理。做好物品管理工作,护理人员交接班时认真检查,护士长安排专业人员管理临床设备,确保其处于稳定状态,便于抢救时正常使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日常工作中认真填写输液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巡视力度,预防危险性事件的发生。
4小结
关键词:急诊 护理安全隐患 分析 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4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85-01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危急病人抢救的阵地,急诊护理安全工作质量是医疗护理质量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的医疗护理质量直接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近年随着法治社会的健全,医疗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的改革,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而临床急诊护士却日趋年轻化,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十分淡薄 [1],给急诊护理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因此,有效的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护理管理因素。①护理人员结构不稳定:由于人事制度改革,近几年新进入的护士均为合同聘用制护士。这批护士频繁跳槽,流动性大,导致护理人员培训始终处于低层次。②护理人员结构年轻化:由于护理人员的流失,新进入人员较多,低年制年轻护士占科室一半以上,她们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均不足。
1.2 护理人员因素。①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随着各种法律制度的健全,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而护理人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给护理安全及自身安全带来了隐患。②急诊专科知识缺乏,专科操作不熟练:部分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缺乏,专科操作不熟练,缺乏工作经验。③急诊护理工作特殊性: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工作量大,造成护理人员与家属沟通不到位、护理文件记录不全面、不及时、操作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等。④急诊创伤死亡现象的刺激:急诊科收治各种病情复杂、危重多变的患者,常出现死亡或濒临死亡,会对护士造成心理压力,更易发生差错事故。⑤医疗设备问题: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足,急救用物不处于应急状态。
1.3 患者因素。①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增强。②期望值过高:急诊患者病情危急,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过高。
1.4 社会因素。近2年频繁的袭医事件造成对医务人员的不利局面,护理人员自身安全受到威胁。
2 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2.1 重视护理队伍建设,稳定护理队伍。护理管理者重视护理队伍建设:如争取合同聘用制护士与正式在编护士同工同酬,对于晋升职称、评选、竞聘护士长等给予与正式在编护士同等条件,我院先后有多名优秀合同聘用制护士走上护士长岗位;护士长关心爱护护士,为她们创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护理工作团队。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有效稳定了护理队伍。
2.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针对我科低年制年轻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专科知识缺乏、专科操作不熟练情况,采用护士能级管理办法,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考核结果,并与评优、绩效考核等挂钩。利用我院学习日活动(即每周四下午进行2小时以上的学习)进行专科知识培训、规章制度学习、应急预案演练、专科操作训练及疑难危重病例、护理不良事件讨论等多种形式学习。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细则,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 [2]
2.3 加强护士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对我院及他院已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护理安全纠纷进行讨论分析,由此使得护士能够认清形势,增强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2.4 实行弹性排班,保证繁忙时段急诊工作质量。针对急诊护理工作特殊性,增加急诊科护理人员编制。根据科室人员结构,合理安排各班次人员,做到新、老护士搭配,实行弹性排班、24小时备班制。有效解决了繁忙时段护理人员不足情况,保证了急救工作质量,增进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缓解了护理人员身体及心理压力。
2.5 加强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完善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及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及交接班制度,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急救物品、药品数量及效能处于应急状态。
2.6 加强安保。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医院在靠近急诊科处设置保安值班室,并安装监控系统。一旦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及时协助医护人员予以解决,保证了医护人员安全。
3 小结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 [3]。我科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稳定了急诊护理队伍,提高了急诊专科护士素质,增强了护士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改善了护患关系,护理不良事件显著减少,患者对急诊科满意度明显提高。保证了急诊护理安全工作质量,使我院急诊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优琴,章亚娟,钱萍萍,等.举证责任倒置后护士证据意识状况调查及分析[1].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1-203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护理;
安全管理是任何一家医院的护理工作者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市。目前,同国内许多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相同,急诊科在负责院内各项急救的同时还担负着院前突发事件和急救的任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大,自然也就成为存在安全隐患最多的科室。现将我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如下:
1急诊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人员配置因素急救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床位和护理人员比例不协调,且梯队结构不合理。我科护理人员多半是新毕业的低年资护士,由于综合能力及临床经验不足,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而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三查十对”落实不到位,易出现临床护理漏洞,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夜间值班人员少,两名当班护士身兼多职(包括普通急诊、留观、抢救、出诊、划价收费、护送危重患者检查和住院等),导致护理人力紧张,抢救护理力不从心,而一个危重病人抢救,床旁至少需要一名护士。如遇病人集中、工作量加大或时,当班护士缺乏应对能力,而短时间内更多医护人员又难以及时到位,难免引起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导致诸多护理安全漏洞的存在,造成很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接诊的患者涉及多科病种,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相关专业知识、护理急救技能等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别护理人员知识面欠缺,不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急诊护理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急诊护理安全。
1.3潜在法律因素随着全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我科个别医护人员跟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欠佳,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医疗文书及护理文书,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不规范,记录时间和实际时间相差甚多,在发生急诊医疗纠纷中提供不了有效的资料,从而自身处于被动地位。
1.4院前急救因素
1.4.1调度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急救意识淡薄,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居住地址,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齐,救护车空跑;不具备急救专业知识,病人情况紧急时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电话指导;或由于驾驶员对行车路线不熟悉或救护车出现行进间爆胎等故障,导致无法在预计的时间内直到呼救现场或把病人耽搁在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1.4.2出诊医师人员不固定,大部分为非全科医生,知识不够全面,院前急救经验、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不足,出诊医护不及时,到达现场后体格检查不认真,造成对病情评估不准确。若遇出诊护士也缺乏经验,在出诊及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极易造成不良后果。院外抢救时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用药后未将空安瓶留,随意丢弃。由于方法和技术不到位,在搬运病人过程中出现摔落等意。
1.4.3救护车内急救物品、仪器设备不完善,或出诊护士对其放置位置不熟悉,或因车辆颠簸造成仪器损坏等耽误抢救;转运途中固定不牢导致病人坠伤;路面颠簸,输液瓶或仪器松脱砸伤病人引起纠纷。
1.4.4在进行病人转运前未提前履行告知义务,没有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转运相关注意事项和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潜在的风险,如休克、窒息、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未签定转运同意书,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没有做到及时询问患者存在的不适,以致患者液体外渗造成肢体肿胀,导管扭曲、脱落,甚至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均不知道,使病人失去抢救机会。
2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建立健全急诊科各项护理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的学习,讨论和持续改进,做到全员熟练掌握,杜绝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2确保合理的人力配置,保证护理安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3],医院和人事部门要逐步考虑补充护士编制,使其能够达到合理的医护比例,同时医院护理部应根据病人及科室实际情况,合理、机动调控人员,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有序运转,确保护理安全。在急诊科的护理管理中,要适当进行非护理人员的部分配置,以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4]。会同医院相关部门,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合理、弹性排班。根据急诊工作的特殊性,从知识、能力、专业、年龄等多方面考虑,夜班实行双班工作制度,排班时注意新老、强弱搭配、藏汉搭配,实现值班人员最佳组合,在提高了低年资护士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护患之间因语言不通而出现的沟通障碍,大大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病人就诊高峰的时间段,合理安排班次,适时增加护理人员。
2.3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制定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及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进行分类教育,专人负责落实,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学习,重点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加强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常规操作,以降低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定期请医生介绍急诊医学相关知识的新动态及新进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作需要。同时积极为护理人员搭建学习的平台,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各种学历教育,提高全体护士整体素质,提升急救护理综合实力。并不断选派护理人员到内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学习班及学术交流,以求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发展实力。
2.4加强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根据医院的要求,做好抢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落实急诊科工作制度,确保抢救室和救护车内所有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性能良好,每班清点交接,严防损坏和遗失,切实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各种仪器上均附有清晰的操作程序,以便按程序正规操作。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2.5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加强护患沟通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培训,要求书写护理记录时做到及时、连续认真、内容真实、用词严谨具体、医护一致,准确地记录从患者到达后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演变过程,遇特殊情况必须有病人或家属的签字,出现纠纷后再对原始记录添、删或修改是违法的。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可能出现问题承担风险的义务。同时加强急救工作的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解释急救工作的风险性。
2.6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选择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扎实的护士与护士长组成护理安全质控管理小组,每月按规定进行严格正规的督促检查,利用晨交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机会对护理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找出原因,并加以持续改进。特别是节假日、中夜班等容易出现差错的时间段,充分发挥管理小组骨干作用,严把质量。
2.7加强院前急救的管理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完善转运流程,合理配置院前急救人员。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对调度员、驾驶员进行相关知识和工作制度培训,增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提高调度员对病人出现紧急状况时的电话指导能力,要求驾驶员对车辆定期或及时进行保养,适时更换轮胎,提高判断或排除故障的水平,并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模拟演练。抽查急救车仪器设备、物品、药品的配备情况,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完善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在转运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同时要求在整个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坐在医疗舱内陪伴病人,有助于降低途中医疗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要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的损害风险,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
3小结
综上所述,急诊科面对的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疾病,同时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事件,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决定了急诊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是护理优质服务的前提,是评价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患者的满意度。作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才能有效控制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芳,叶志弘,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5.
〔2〕张海林.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50-51.
〔3〕刘晓荣.线性规划模型在临床护理人员配置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杂志,2003,20(6):69-70.
〔4〕李金娜.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8):57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