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38

序论:在您撰写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主要对策

传染病一般是指由多种病原体引发的能在人类或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等基本特点,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染病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过程中,医疗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很多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机构,也没有独立的感染管理科,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存在混乱的现象。有的医疗机构如综合医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管理机构,但由于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清、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使日常化管理不符合传染病防止工作的要求,传染病管理机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防治作用。很多医疗机构设置的传染病预防管理部门和预防制度,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制定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制度缺乏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的管理制度,出现无章可循、有法不依的情况。此外,很多医疗机构缺乏科学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的提高。

1.2 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很多传染病患者在就诊之前就已经是传染病的携带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很多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的认识不足,再加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接诊患者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患者面前,导致自己也被感染。如果医护人员成为传染病的感染源,就可能将疾病传染给其他患者,一旦患者带出医院就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可见,医护人员如果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自己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3 诊治布局不合理,医疗救治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由于专业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出现诊治布局不合理、医疗水平不高等现象,降低了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很多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现象:独立的传染科未设置;传染病门诊与其他门诊的设置区分不清;没有在相对独立的位置设置隔离病房;对污染区、半清洁区和清洁区未加详细区分等,使医疗机构存在着很大的传染隐患,降低了医疗机构的救治水平[2]。

2 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2.1 强化传染病管理规范及制度建设

针对现阶段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制与机制建设,使传染病管理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与执行,并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如疫情报告流程、传染病管理规范、传染病培训制度、门诊日志登记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坚持以制度管人的原则,做好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

2.2 重视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可能会造成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相关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进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依法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进行监督,使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取得实效。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宣传与培训,使传染病预防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自觉主动地做好传染病的日常预防管理工作,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并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管理的科学模式。

2.3 加强传染病预防管理的执行力度

针对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总结、讨论并逐条更改,要重点整改疫情报告的迟报与漏报、传染病患者的收治、门诊日记管理、医院感染控制、传染病诊治场所的布局、门诊预检分诊等重要环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此外,要构建一套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评价标准,制定具体的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流程。要建立传染病预防管理的激励机制,以有效的奖惩措施,坚持预防管理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

2.4 重视医疗机构防治义务履行和权益保护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具有传染病医疗救治的法定义务。在传染病爆发与流行的情况下,医务人员要接受行政调遣与征用。在诊疗过程中,要重视保护传染病患者的隐私权,对一些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医疗机构有权采取《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强制治疗措施[3]。医疗机构要设立重点传染病医疗机构救治专项资金,并开设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费用保险,建立追讨传染病医疗救治欠费的司法机制。此外,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被行政调遣与征用的同时,也享有获得合理补偿、健康保护等权利。

3 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传染病一旦流行,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医疗机构作为传染病预防与管理的主力,担负着预防和控制疾病、救治患者、报告疫情等多重任务,在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构建科学的传染病预防管理新模式,提高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培明.浅谈当前传染病疾病控制的难点及对策[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5):51-52

第2篇

一、精心布署、认真组织

为做好三门峡市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这项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卫生局成立了以 传染病检查领导小组,抽调预卫生监督中心业务骨干及相关责任人组成这次检查领导小组。通过认真研究当前的形式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三门峡市的实际情况迅速制定了检查方案,根据传染病防治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的不同特点,进行了责任分工。由预防保健中心监督人员负责对市区医疗机构进行现场监督,卫生局牵头组织对市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及各县传染病防治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二、检查情况通报

(一)、 医疗救治体系的传染病防治情况

各医疗机构积极采取行动,成立传染病 防治组织、配备了传染病检查员,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对传染病 医疗救治的应急预案、救治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演练都基本得到落实。市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门诊布局基本合理,消毒隔离措施基本符合规范。医院所用血液制品、生物制品采购、储藏、管理基本符合国家要求,各医疗机构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有一定的储备量。乡级以上医院疫情报告基本规范,所有门诊全部有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也基本齐全。

存在问题:

1、市区中小型医院的医疗废弃物、污染物品大多未经严格消毒、毁形处理,直接由湖滨区环卫局特种垃圾处理厂焚烧销毁,医院医疗垃圾回收人员的个人防护、健康检查普遍还未能落实。污水处理设施只有黄河医院能正常运行,且监测达到国家要求。

2、县一级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上岗证的人员缺乏,在乡镇卫生院更是空白,没有设置院内感染管理科室。

3、各县无医疗垃圾集中处理机构,县一级部分医院没有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

4、县一级医院大部分供应室布局、消毒管理达不到规范要求,乡一级更差。重点科室的消毒监测频次少,部分医院不能正常开展消毒自检工作。

5、部分企业医疗机构私自设置皮肤性病门诊,由社会人员承包管理,使诊室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登记不全,无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易造成梅毒、淋病等传染病疫情漏报。

(二)、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的传染病防治情况

  县(市)级卫生行政 、卫生监督及疾病控制机构均有明确的传染病防治目标,并能认真完成上年度的传染病防治目标,能按上级要求成立相应的防治领导小组和有关的专家组,均能按要求开展相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活动和宣传活动。必要的设施,物品储备也基本符合要求,并组织开展了传染病防治活动。

存在问题:

1、卫生监督机构不健全,没有独立的监督体制,监督设置在防疫站,形不成合力。缺乏专门的传染病监督科室,没有专职传染病监督人员及办公经费,传染病病监督设置跟不上工作的需要。执法手段落后,取证困难。

2、县级防疫站监督与疾病控制不分,对本单位的疫情报告,生物制品、消毒管理不能按要求监督。

3、县、乡一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消毒管理知识普遍缺乏,设备相对落后。

三、今后工作

1、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相关知识宣传贯彻,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法律意识,达到自觉依法防治传染病的目的。

第3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根据豫卫监[2004]85号文件精神,2005年8月20日-2005年9月22日,市卫生局开展了对全市传染病防治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简要情况如下:

一、精心布署、认真组织

为做好三门峡市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这项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卫生局成立了以传染病检查领导小组,抽调预卫生监督中心业务骨干及相关责任人组成这次检查领导小组。通过认真研究当前的形式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三门峡市的实际情况迅速制定了检查方案,根据传染病防治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的不同特点,进行了责任分工。由预防保健中心监督人员负责对市区医疗机构进行现场监督,卫生局牵头组织对市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及各县传染病防治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二、检查情况通报

(一)、医疗救治体系的传染病防治情况

各医疗机构积极采取行动,成立传染病防治组织、配备了传染病检查员,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医疗救治的应急预案、救治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演练都基本得到落实。市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门诊布局基本合理,消毒隔离措施基本符合规范。医院所用血液制品、生物制品采购、储藏、管理基本符合国家要求,各医疗机构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有一定的储备量。乡级以上医院疫情报告基本规范,所有门诊全部有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也基本齐全。

存在问题:

1、市区中小型医院的医疗废弃物、污染物品大多未经严格消毒、毁形处理,直接由湖滨区环卫局特种垃圾处理厂焚烧销毁,医院医疗垃圾回收人员的个人防护、健康检查普遍还未能落实。污水处理设施只有黄河医院能正常运行,且监测达到国家要求。

2、县一级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上岗证的人员缺乏,在乡镇卫生院更是空白,没有设置院内感染管理科室。

3、各县无医疗垃圾集中处理机构,县一级部分医院没有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

4、县一级医院大部分供应室布局、消毒管理达不到规范要求,乡一级更差。重点科室的消毒监测频次少,部分医院不能正常开展消毒自检工作。

5、部分企业医疗机构私自设置皮肤性病门诊,由社会人员承包管理,使诊室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登记不全,无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易造成梅毒、淋病等传染病疫情漏报。

(二)、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机构的传染病防治情况

县(市)级卫生行政、卫生监督及疾病控制机构均有明确的传染病防治目标,并能认真完成上年度的传染病防治目标,能按上级要求成立相应的防治领导小组和有关的专家组,均能按要求开展相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活动和宣传活动。必要的设施,物品储备也基本符合要求,并组织开展了传染病防治活动。

存在问题:

1、卫生监督机构不健全,没有独立的监督体制,监督设置在防疫站,形不成合力。缺乏专门的传染病监督科室,没有专职传染病监督人员及办公经费,传染病病监督设置跟不上工作的需要。执法手段落后,取证困难。

2、县级防疫站监督与疾病控制不分,对本单位的疫情报告,生物制品、消毒管理不能按要求监督。

3、县、乡一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消毒管理知识普遍缺乏,设备相对落后。

三、今后工作

1、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相关知识宣传贯彻,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法律意识,达到自觉依法防治传染病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 传染病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78-02

现代医学发展曾经使人类对战胜传染病充满了信心,特别是各种抗生素的出现,有效地控制了许多传染病。然而短短几十年,某些传染病得以卷土重来,罪魁祸首正是人类研制的抵御细菌的抗生素,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不断复制、变异、产生出有耐药性菌株[1]。传染病与人类相依为伴,当我们重视它时,就能对它加以控制,忽视它时,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1提高对传染病的再认识

1.1 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 由于全球变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战争、自然灾害、工业污染、医院感染等环境因素的改变,新时期传染病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近二三十年来,传染病的构成谱发生了巨大变化[2]。一些过去已经基本上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性病、血吸虫病等)又卷土重来,部分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等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一些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一般来势凶、传播快、范围大、传播途径多、人群易感,人类对此类传染病认识和准备不足,也无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愈等措施,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1.2 传染病的全球化 随着当今国际贸易空前发展,跨国旅游的增加,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各种疾病国际化。传染病已不再受国界限制,其迅速在全球传播,严重地威胁着地球人类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在缺医少药的发展中国家。

2构建适应新时期传染病管理的防治体系

2.1 依法进行传染病防治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为传染病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卫生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切实依法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检查督导,并将其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但是历史经验和实践表明,防控传染病不单单是卫生系统的事,也不单单是国家和政府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公民和机构都有法定的义务和责任,依法应对一切可能突然发生的传染病事件,这要求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传染病应急系统和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专门传染科、传染病医院等。同时,在全社会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传染病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治能力

2.2 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要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管理,特别是对甲、乙类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要严格监督,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和网络报告预警机制,严防传染病疫情的漏报。

2.3 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建设要加强CDC基础建设,提高CDC人员素质和能力,不断扩大现场流行病专门人员培养,建议专门的疫情流行预警和应急队伍,建立公共卫生实验室网络等。

2.4 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 加强医院内发热门诊、肠道门诊、隔离病房等布局管理,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和全员培训,落实各项监测和隔离防护措施,强化传染病报告制度,检查医院感染控制,提高传染病的应急救治能力。

2.5 加强传染病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对有全球大流行潜在威胁的传染病的监视和预防不是一个地区和国家能够承担的,需要国际间、全国、多个科学领域等通力合作[3]。掌握全球疫情动态,为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和疫苗的制备提供重要的全球化依据。此外,要加强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感染的研究,开展病毒起源、诊断试剂、疫苗与特效药等方面的科技联合攻关。

2.6 以防控SARS为起点,建设高标准、综合性的传染病防控管理机制 近30年全世界出现40余种新发传染病,尽管每个传染病的病原体、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特征、诊疗过程、隔离防护等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之间有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建立应急救治体系时应强调和重视建立一个多功能、全面、可扩展的传染病应急救治体系,以有效应对各种各样暴发规模的传染病,不能出现就事论事、重复建设、不成体系、仓促应对的局面。要建立传染病监测和救治系统,包括对发热患者的筛查、识别、隔离、确诊、治疗、医院感染防护、医护人员培训等措施,搭建一个多功能可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平台,以沉着应对可能暴发的传染病疫情。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医疗救治能力

2003年抗击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后,我国各级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各地初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全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医疗救治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部分,担当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一线任务。本文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根据工作在医疗救治一线人员对于其所在医疗救治机构各部分的评价以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分析SARS以后,黑龙江省医疗救治能力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期探讨建设与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救治系统能力的途径〔1,2〕。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黑龙江省19家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选择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相关的科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主要负责人和地市的卫生局领导进行深入访谈,获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政策信息。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EPIdata302、SPSS12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个人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299名工作人员中,男性95名,占32%;女性204名,占68%。292份有效问卷人员中,平均年龄3781岁,年龄最多集中于34岁,占753%。本次调查所涉及各级医疗机构相关科室人员31~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并且年龄分布较合理,老中青三代结合;医疗机构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和大学为主,2者占整体人员的697%,超过2/3;培训接受率:近3年来接受过1次培训的人数为241人,占总人数的823%,而其余的51人近3年从来没有接受培训,占总人数的177%。

22 医疗救治机构的基本情况 (1)医疗机构的人员职称主要集中于中级,占4772%,高级职称人员只占31%。对3类医院的工作人员职称构成结构进行R*C χ2检验。结果,χ2=7535,P=0000(双侧)。结果表明,三类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上有明显差别,其中市级综合医院的正高级职称人员最多占356%,县级所占比例最小为078%,副高级职称人数综合医院也最高,占2006%,而县级医院和传染病院分别为504%和1448%(表1)。(2)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机构主要由3个部门构成,分别为检验科、急诊科、感染或传染科。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检验科医护人员均数为28人,急诊医护人员均数为18人,感染科/传染科医护人员均数为9人;传染病院检验科医护人员数19人,急诊科12人,感染科41人;县级医院三类人员均数分别为14,11和7人。对3类医院医疗救治部门人员构成进行χ2检验,得χ2=2596,P=0000,3类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所调查综合医院均没有配备负压空气室,传染病院和县级医院平均配备数分别为805和171间;重症监护室病床平均配备数量综合医院为1188张,传染病院为917张,县级医院为086张,数量明显偏低。医院上一年病床利用率,综合医院为7740%,县级医院为5600%,而传染病院为4982%,与前2者相比,后者明显偏低。

表1 3类医院医务人员职称构成(略)

注:医师包括医师,医技和护理人员3类

23 医疗救治能力

231 预案 调查结果显示,预案知晓率为912%。影响预案质量的各个因素评价中,工作人员普遍认为:(1)预案制定中本单位人员参与最重要。(2)预案职责制定翔实明确,具有可操作性;(3)对预案内容的培训和演练;(4)预案符合实际需要。多数的工作人员认为只有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参与预案的制定,预案才有可操作性。

232 信息监测与险情通报 (1)医务人员对37种法定传染病的具体病种及报告时限的了解情况:医务人员对37种法定传染病的具体病种全部知道占520%,大部分知道占317%,知道常见的一小部分占143%,不知道占20%。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617%,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280%,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113%。(2)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上报的认识状况:(表2)除法定传染病外,当出现以下种类患者数量突然增加时,医务人员应及时上报。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对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惕意识并不高,对法定传染病病种大部分知道的占837%,甲、乙、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了解情况较差;医疗机构作为信息系统的主要端口,是信息收集与传递的重要环节,以上情况会直接影响信息的收集与传递〔1〕。

表2 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上报的认识状况(略)

233 医疗救治能力的现状(表3) 表3表明,对急救设备和个人防护设施的使用能力方面,医务人员选择熟悉和比较熟悉的占很大的比重,二者之和达到70%以上,只有一少部分人尚不了解,比例在10%以下。可见“非典”过后政府在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上给予很大的投入,医院的急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约有10%的人员需要继续培训。

表3 医护人员医疗救治基本知识熟悉状况(略)

24 软硬件建设 (1)近几年,特别是SARS以后,我国政府对医疗救治机构加大了投入力度。(2)长期以来对于医疗的投入不足,造成近几年的投入主要补给硬件建设,而软件建设仍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是未来建设的重点。(3)基层医院设备仍然简陋,大部分机构房屋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设备设施建设仍较落后。

3 讨论

31 平战结合开展中出现矛盾,需要政策支持 应急条例指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以预防为主,专家指出要平战结合。但是我们调查中发现,SARS暴发时所应用的救助设备设施,在SARS后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3〕。原因有:(1)医疗救治机构不愿意花费资金用于购买这些平时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设备设施;(2)这些设备设施维护还需要一大笔的经费。医疗机构的大部分人员仍然把着眼点置于能创收、经济效益好的科室上;对具有良好的外部效益,公共性较强的服务,由于其不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被忽视。

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认识状况仍需改善 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救治医务工作者,仍然有部分人员不知道应急预案,不了解传染病防治法的具体内容;医疗救治知识掌握不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认识不够。因此,加强人员培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教育仍是必须的。

33 软硬件建设不够均衡,投资比例失调 近几年对于医疗救治机构的硬件建设力度大大加强,调查显示改善很明显。但是人才培养,人们意识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资金及政府支持。统计结果显示,基层医院人才队伍与综合医院相比差异明显,而基层医院往往是突发事件和医院救治任务的前沿阵地,所以基层医院医疗救治建设更需要进一步加强〔4〕。

【参考文献】

〔1〕 张艳春,吴群红,郝艳华,等.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3):42-45.

〔2〕 吴群红.SARS危机的启示—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势在必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8):6-7.

第6篇

【关键词】平战结合; 门急诊流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绩。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发病率开始下降;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交流更加频繁,新发传染病和突发传染病仍随时可能在全球大流行。因此,建立能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队伍和公共卫生应急医院很有必要。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大流行,2004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因运而生。

1 平战结合的门急诊建设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占地33.3公顷,总建筑面积9.0228万平方米,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作为2004年一号工程,投资建成的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于一体的重大工程,是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优雅的环境、高水准的硬软件设备为战时应对上海市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到坚强的支撑作用。但是在没有突发传染病的时期,如何利用好这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院,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门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是患者满意度的关键部门。平时要充分利用好医院的设备,人才技术资源,在传染病病源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要开展多学科的医疗技术服务。以传染病专科门诊为特色,做精做细专科,突出传染病专科特长。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发展综合实力,作大作强综合。这样才能留住人才,锻炼医护人员队伍,使传染病医院建设能可持续发展。

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事关国家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当遇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大批量伤病员来院就诊时.医院接触伤病员最早的部门就是门急诊,因此,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后勤保障快速救治通道和管理体系时.加强门急诊的应急管理是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后勤保障任务的关键一环。我院门急诊为了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专门成立了应急指挥协调中心、综合救治专家指导组.构建了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立体救治体系。对医护人员进行全员培训,使职工熟悉平时的门急诊流程和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预案。如果发生疫情医院将立即停止或减少对非传染病患者的收治腾出专门病区应对突发事件。例如2009年突发H1N1疫情时,迅速调整门急诊流程,来自全市的H1N1患者可迅速通过急救绿色通道进入专科病房。

3 特殊门诊(区)管理

我院按照不同病种化分呼吸道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艾滋病门诊、肝病特色门诊,有明确的清洁、半污染、污染三区域划分和合理的人流、物流通道。实行首诊负责制;健全、完整的患者登记、统计报告、传报制度。

对发热、结核、肠道、艾滋病患者诊治做到五不出门(区),接诊做到患者一人一诊室,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对救护车送我院已确诊的甲级传染病患者走绿色通道直接进病区减少污染机会。

4 肝病特色门诊

肝病特色门诊为我院的特色。设在门诊核心区域。派出医院医德医风端正、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家、医师出诊。随着大专科的发展,逐渐形成多个特色综合门诊,如中西医结合肝病、孕妇肝病、小儿肝病、肝胆外科等,发展专病特色门诊。专病特色门诊管理要做到“三定一优”,即固定出诊时间,固定诊室,固定出诊人员,保证优质服务。为医院的专科专病建设搭建了一个窗口和平台。

5 非感染综合门诊

常态时期,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病源较少,为了培训锻炼医护人员有精湛的综合救治能力,我院设置内科、外科、小儿科、妇科、五官科、中医科、保健科为员工及非传染病患者在有隔离防护措施的条件下提供服务,临床服务设置和仪器设备为专用,避免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方便医院员工及周边社区居民就诊。

6 优化服务流程

门急诊既是其医疗质量的综合体现。又是其诊疗技术水平的集中反映,更是衡量其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预约门诊服务是解决目前患者对就医“三常一短”现象的较好措施之一,目前我院采取的预约服务方式为加入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医疗管理公司预约平台、接诊医生直接预约、电话预约、网上预约。门诊分诊台有专人护师负责预约信息的处理,通知约诊专家预约门诊量,使专家有充足的工作准备,预约的患者均能得到满意的诊治,专家如有坐诊时间的变更分诊台护师随时告知预约患者,给患者重新选择的机会,节省了患者时间,减少了门诊候诊区人员拥挤,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

合理配置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努力构建集平战功能于一体.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综合性门急诊服务流程。为战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常态服务居民创造平台。相关科室随时做好防范工作,既要加强自我保护,也要使就诊患者相对隔离,并确保传染病患者及时收入院,专病专治,尽量缩短就诊时间,避免交叉感染。我院门诊服务流程设计在充分满足平时患者就诊需求的情况下.在门诊大厅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诊绿色通道,楼前广场场地宽阔,交通便利。车辆进出各病区道路通畅,当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利于大批量伤病员及时送来我院直接转入各病区。加强平战结合门急诊管理,在扩大非传染病源的同时优化服务流程杜绝院内交叉感染。

总之,从维护传染病医院门诊急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苏义,石平,易学明,等.平战结合的门急诊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2009, 29(5): 23-24.

[2]吕占秀,周先志,张伟平,赵春惠主编 现代传染病医院管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15-19.

[3]苏义,刘俊麟,王媛,等.以人为本的现代化门诊模式构想[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1): 74—76.

[4]万文,陈英耀,陈敏生,等.我院现行门急诊服务流程的情景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 29(6): 34-36.

第7篇

一、方法

将住院人数和传染病报告人数各自分为肝病和杂病两大类。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首先汇制散点图分别判断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然后计算相关系数并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2005~2014年统计资料均依次排列.住院肝病人数1196,1106,1511,1368,1370,1171,1162,1638,2188,2049住院杂病人数746,459,508,1795,1665,1442,1198,860,954,2779传染病报告肝病人数601,579,561,819,1359,1001,623,442,740,608传染病报告杂病人数1168,639,936,2696,2292,1803,2044,1606,1447,3054

二、结果

1.住院肝病人数和传染病报告肝病人数不呈线性相关。

2.住院杂病人数和传染病报告杂病人数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r=0.9490,检验统计量t=2.67,p<0.05,显著性有效。

3.住院人数和传染病报告人数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r=0.7934,检验统计量t=3.69,p<0.05,显著性有效。

三、讨论

从上述结果看出b,我院收治的肝病人数与传染病报告肝病人数无明显的直接关系,杂病患者的多少是杂病流行态势的直接反映,住院患者的多少受传染病流行情况直接影响。1.根据患者对医院的需求,主要以肝病的诊治为中心,做好肝病的诊治工作。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推进,目前工作成效已经得到显现,现在新发乙肝病例已明显减少。因为传染病报告是初诊病例,乙肝的复诊病例不进行报告,现在的肝病患者又大多数是乙肝患者,所以从2009年开始,我院传染病报告的肝病人数逐年下降,但我院收治的肝病患者多数是慢性肝病的复诊病人,这是我院住院的肝病人数和传染病报告的肝病人数不具线性相关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关注民生,实施惠民政策,随着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完善和推进,从2012年起,我院的住院病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肝病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过去患者没有医疗保险,得病后往往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愿住院治疗,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越来越重,最后转变为慢性肝病甚至是肝硬化,这就造成我院收治的肝病患者多数是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肝病疗效慢,患者住院时间长,占用床日较多,目前我院床位利用还是以肝病为主,所以要重点做好肝病的诊治工作。

2.医院病种分类具有特殊性,传染病报告杂病人数的多少直接体现了住院杂病人数对医院的需求大小。除肝病外,杂病患者是我院收治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杂病种类多,它的流行情况直接决定我院整体的收容状况。杂病具有季节性强、发病急等特点,疗效快,患者住院时间短,占用床日较少,周转快。为防止交叉感染,不同病种间的患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所以占用的房间较多,这样导致对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及医院的管理工作影响巨大,因此要时刻关注杂病的发病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床位和人员布局,满足患者治疗上的需要,进而也能够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关注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态势,做好住院人数的预测工作。通过对传染病报告人数的关注,掌握各种传染病流行态势,建立住院人数对传染病报告人数的回归模型,对住院人数进行科学的预测。开展前瞻性的工作,对预测的住院人数达到不同数量范围时,医院要建立相应阶段的各种工作预案,提前做好工作安排,以便能有效地控制医院的整体布局,达到有条不紊地、高效地应对各种传染病的诊治工作。

4.做好应对突发传染病的技术培训和物资储备,不断提高医院的应急救治能力。医院作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的一部分,在谋求自身生存的同时,又肩负着突发卫生事件的救治任务。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其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病死率高,危害大,如非典和禽流感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我院作为专科医院,承担着全市及周边服务半径内居民的医疗救治任务,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具有大局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工作,建立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预案系统,作好必要的医疗设备配置和技术储备,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培训,培养一支具有应急与危重病症救治经验的专业医疗队伍,确保面对各种突发传染病时,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保证应急救治工作圆满完成,这样才能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