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37

序论:在您撰写道德教育缺失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道德教育缺失

第1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道德教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2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诸多道德教育缺失导致的典型事件的出现与发生,使得社会舆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充分而适当的道德教育不仅对于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国家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也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对于个体心理状态和性格养成会产生长远的影响,甚至终其一生。学校教育对中学阶段的个体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不可或缺。中学化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对于个体道德教育起到的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可是,当前中学化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存在着明显问题,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国家制度实施的异化

从国家层面总体设计的角度来说,对于中学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视,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中学道德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并为这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国家层面提出的课程方案在中学阶段单独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颁布了相关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对于“培养目标”给出了明确的表述;除此之外,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也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国家层面既安排了德育课程作为学习讨论和思考实践道德现象与课题的集中平台,又希望通过各学科教学将知识、能力和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强调学习方式转变,重视探究、合作和联系生活等等,以充分达成“育人”的目标。但是具体到中学教育实践中,国家制度设计层面的重视异化成为偏重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即把德育目标具象化为若干道德知识,通过德育课程将道德知识教授给学生,再通过对道德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来衡量道德教育的效果。而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则缺乏具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的理念和措施,也缺少对德育目标检查反馈的手段,从而根本无法讨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这种对于中学道德教育的异化趋势和现象,明显与国家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不符,将道德教育简单地知识化,并不能真正实现德育目标,造成了道德教育的肤浅化和外在化;化学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缺失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与全面素质的培养,更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长远的隐患。当前国内有关化学品(农药、化肥)违规滥用,食品药品问题频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跟化学化工生产有关的现象,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在化学教育中很好地进行相关道德教育。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传承科学发展、和谐、可持续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价值取向引起的错位

随着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公众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社会大众呼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的观念和思维,甚至是文化冲突的现象。当前处于信息社会时代,相比较学校教育课堂授课方式,学生个体可以很轻松地、也更为愿意通过各种不同渠道与方式从新型媒体获得海量信息。我们已经意识到,个体接触到的信息远超过其所需,其中也存在相当比重的不利于其成长的内容。由于中学道德教育存在简单化、知识化的倾向,这些知识化了的德育内容以及传授的方式,明显缺乏•与个体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甚至与社会和时展的状况不相适应,使得个体对于德育缺少应有的重视和认同,往往以应付或敷衍的态度完成学习,并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以形成健全人格。而对于学生个体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社会价值观的内容来看,与学校教授的德育内容是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的。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学生个体并没有得到充分而且必要的道德引导,帮助他们分辨不同价值观的利弊、思考个体努力的方向和培养应该具备的品德。应该要注意,道德教育是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如果脱离了当前实际,或者有意无意回避一些正在发生的道德事件,将会引起整个道德教育的错位。

三、应试教育导致的边缘化

关于“应试教育”的利弊,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尽管“应试教育”表现出了很多弊端,但是在当前,高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选拔和甄别人才的高效方式,中学教育仍然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为目的,道德教育的实施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挤压。随着社会发展与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大众注重利益的整体性倾向愈加明显,以及个体就业时与从业后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也直接影响了中学化学教育。从家长层面,他们更愿意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尽可能理想的成绩,考到排名更好的高校,在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学习,未来能有收入高、保障好的工作;从中学层面,增加学生录取重点高校的数量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来更好的社会效应从而获得进一步的经济效益;从教师层面,学生的高考成绩直接与教师个人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与高考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没有明显联系,自然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各层面都缺少重视道德教育的足够的必要的理由。即使各层面都认为道德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长远影响更大,但仍然缺乏系统、认真实施道德教育的动力和氛围。部分中学曾试图推行更重视道德教育、更符合个体成长的“素质教育”模式,但却遭到了重视高考成绩的家长们的强烈反对,因为这种模式有可能会对高考成绩产生不利的影响。虽然国家的整体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高校的录取率持续上升,但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减反增,中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也更加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种状况给高等教育、个体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带来很多后续的问题。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协同产生不利影响

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阶段的学生个体,处于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由于个性、品德等尚未完全养成,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会非常深刻而久远,而这一阶段的学生个体身处的最主要的氛围就是学校和家庭。通常,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分别对学生道德养成的意义和重要性已经被讨论了很多。但是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的如何协同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经常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校受到的道德教育却在生活中无法实践和应用,或者说在家庭氛围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境与学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甚至有矛盾。这样的问题必然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困惑,久而久之,就会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怀疑乃至排斥。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的一些知识并不能较好地解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也很少有机会得到实践,这就会导致学生慢慢失去对于化学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更有甚者,当前国内社会媒体普遍充斥着化学“有害”、“高污染”、“危险”的不实宣传,忽视了化学化工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学生对于化学学科产生了毫无根据的“恐慌”感。这些都使得学校和化学课堂的道德教育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对化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给予必要的重视,也不能忽视教师个人师德水平存在的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个人道德或者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中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道德教育,从制度设计出发,社会、家庭、学校协同教育,对现有道德教育的缺失进行反思与整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在化学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对于学生个体成长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进而也会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晓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

[2]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

第2篇

一、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德育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它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被冷落;它费时又总是出力不讨好、效果差:它最应跟实际相联系但又总是太空泛、形式主义;它是教师最难教、学生往往也不喜欢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德育工作也受到了应有的理解和重视,这对于处在改革开放中的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1 德育内容的泛政治化、成人化。现在中小学的一些教材和德育活动还存在着许多空谈政治理论、牵强附会、知识教学(如语文、历史)政治泛化现象。德育教材内容单一,致使教师无法用教材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学生信服。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反而增强了逆反心理。在政治泛化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不到发挥,德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政治课和德育课持不信任和抵触态度,加之在不良社会思想和思潮的影响下,增大了消极面对社会甚至对立的情绪。

德育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必须服从教育规律。而我们的德育内容、德育教材、德育观念偏重于成人化,未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道德概念讲得太多、太死,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涉及相关的事例太少,特别是对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加以有说服力的教育,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错位现象。

2 德育过程的单一化、教条化。德育过程中方法单一、僵化,缺乏科学依据,缺少互动性体验,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当前一些中小学政治课的教学充满了机械性,考试内容欠灵活性。只强调学生死背政治概念和法规条文,考试方式也仅限于填空、名词解释等。教师授课雷同于语文、数学等智育课程。更多注重课本知识要点的传授,轻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难以理解。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敢涉及,给人以不切实际和过时的感觉,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的缺失

道德是在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源于人的生活,所以它应渗透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德育成了一个学校中脱离智育、体育等其他学科的单独领域。我们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如公民课、思想品德课等)、配备单独的教师、设立单独的机构(如政教处、德育处等),来实施德育,这是太片面的。德育不能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道德不是区别于社会现象中其他现象的特殊现象,不能限定德育的空间范围,道德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课。学生是很难对它产生兴趣的,也就很难形成道德体验,并进行道德判断、选择,进而产生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离开了社会实践。所教的道德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有些学生嘴上能说一套大道理,可是一旦面临现实道德情景。却难以付诸有道德的行为。

三、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评价是道德行为的前提,科学客观的道德评价对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变单一性的评价体系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学生处在道德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加上受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他们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进行道德评价时已经不再轻易的将其简化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好坏、善恶的对立。对于学生自己来说,道德评价的结果和道德评价体系不仅会促使其依据一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还会促使其依据一定的道德理想来激励自己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正确而灵活地做好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想有效地达到德育目的,必须遵循德育规律,掌握德育方法。但重点要落实在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造就德育主体或再生产德育主体的过程。

要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育重在实践。重在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必然要求。创建活动要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和兴趣爱好创新内容与形式,寓道德培养于潜移默化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社团在新时期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要解决动力机制。一切行为都需要动力推进,道德实践要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基础上,合理可行的道德评价与激励体系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的动力。

第3篇

关键词 幼儿道德教育 主体性 科学精神 多元价值观 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The Lack of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from "Beauty Contest"

XIAO Jia, XING Linn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oldest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in education, emphasi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educated is the tradi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including early childhood, however, in practic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of the poor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I combine a kindergarten in Changsha social activities "beauty contest" for today's nursery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for some reflection.

Key words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subjectivity; scientific spirit; pluralistic values; sense of tragedy

1 案例描述

2 案例分析

2.1 儿童主体性的缺失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该老师没有给孩子过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也没能得到发展。

老师煞费苦心的设计这次选美大赛以及小山羊落水的情节无非是想让小朋友们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要光看美丽的外表,还要注重内心的美。表面上老师让小朋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际上活动还没开始结论就已经出来了:内心美的小兔子注定是冠军。活动的整个过程,我们看不到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管你是喜欢会捉老鼠的小花猫,还是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唐老鸭,老师都会有意见,因为它们只顾自己的事情,不想别人的事情。也不管小兔子会不会游泳,能不能把小山羊救上岸,这也无所谓,反正小兔子舍己为人,心地善良。至于你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小兔子并没有多大关系,只要把冠军颁给它就行。

在第二轮投票之前,即使小白兔伸出美丽的双手,演绎了一段小白兔救小山羊的美丽神话,但幼儿还是喜欢大摇大摆的唐老鸭时,老师虽显失落,却如圣人般冠冕堂皇的提出事先早已想好的台词,并不由分说的为孩子做了重要决定,我们应该把冠军颁给内心美丽的小兔子。从而实现了对幼儿的精神洗礼。

2.2 科学精神的缺失

周作人在《梦想之一》疑问中有这样的话:“中国人拙于观察自然,往往喜欢去把他和人事连结在一起。最显著的例,第一是儒教化,如乌反哺,羔羊跪乳,或枭食母,都一一加以伦理的附会……”“乌鸦无家庭,无从反哺,凡自然界之教训化的故事其原意虽亦可谅解,但其并非事实也明白的可以知道了。”①为了让孩子明白内心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的道理,老师将原本很难扯上关系的小白兔与小山羊安排在一起,并导演了一出手足无力、不善游泳的小兔子去救落水山羊的戏,实在是显得牵强附会,就是这样一个肤浅而又不靠谱的虚构情节,企图让懵懂无知的幼儿知道内心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的道理,似乎有点让人难以接受。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不应该把道德判断置于科学之上,也不应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之上,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说过:“如果我们只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而忽略对孩子的科学常识的教育,他们一方面会变得‘少年深沉’;另一方面,到他们年纪大了又会变得‘老年无知’。”②

2.3 多元价值观的缺失

唐老鸭和小白兔的评比,实际上是艺术和伦理的较量,一个事物,从艺术的观点看,有美丑之分;从伦理的观点看,有善恶之分。朱光潜曾对美丑与善恶有着经典的阐述。就狭义来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比如仁义忠孝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

在第二次投票中改投小白兔的孩子崇尚伦理的“善”,在他们的眼里兔子是善良的,值得表扬和嘉奖的,而依然选择唐老鸭的孩子崇尚艺术的“美”,这些孩子觉得选美大赛就应该要将外表美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善和美都应该受到保护,而从本案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老师将一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即内心美的小兔才是选美大赛的冠军,即使幼儿的第二次选择结果仍然不符合老师预期的标准时,老师此时不是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幼儿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生吞活剥的将干瘪的道理塞进幼儿的脑袋里。这种单一的选择既表现为对儿童差异的不尊重,又与现代多元价值取向相悖。这种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容易使幼儿形成服从、懦弱、保守、恪守本分的人格特征,不利于幼儿自主、自尊、个性自由、宽容的人格特征的形成。

2.4 悲剧意识的缺失

人生的悲剧性现象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种必然。雅斯贝尔斯说:“悲剧在人类生命中是基本的,不可避免的。每当意识超越了能力,悲剧就会产生。”③而我们常常听到的故事大都是这样的叙述:善良美丽的主角遭到邪恶狡诈的坏人攻击,主角在经受苦难之后仍不改善良的本性。故事的结局是,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从此善良的主角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选美大赛的结局也向我们传递着丑小鸭最终会变成白天鹅的信息,在善良的小白兔奋不顾身的去救落水的山羊之后,本来已经尘埃落定的选美大赛不得不重新翻盘,在重新投票的结果显示小白兔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教师给我们制造了内心美丽的小兔子最终获得冠军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

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指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④道德教育的童话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忽略的现实社会的实然状态,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全面辩证地感知与理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注释

①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②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第4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极大的影响,而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但相对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在很多方面还是空白,传统的家庭教育还未真正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其中。为此,从家庭教育入手,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也急剧增加,其中青少年是主力军。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6000万。然而,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体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较少受到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还很不成熟,从而使青少年受到了许多消极影响,导致诸多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如今提起电脑黑客,大多数青少年持有一种不辨是非的崇拜心理。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肆虐网络,令几百万电脑用户深恶痛绝,其制作者李某最终被公安机关逮捕。“熊猫烧香”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计算机网络的顺畅流通需要一定的网络秩序。就目前来讲,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人格缺失问题。“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话曾流行一时,它形象地说明了互联网的“隐蔽性”。由于目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借助网络传播的腐朽信息,因其内容广泛、刺激性强,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多重陷阱。“网上聊天”对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刺激,故意隐去各种真实的背景资料,在网络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地尽情“发泄”,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最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

二是网络犯罪问题。有些青少年以“黑客”身份,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修改电脑程序,传播黄色图片,散布一些偏激言论和暴力信息,盗用他人密码,偷看他人信件,暴露他人隐私,甚至实施性质更为恶劣的网络犯罪,比如之前的“网银大盗”、“熊猫烧香”等,都已经触犯了法律。

二、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过分倚重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方式,而社会和家庭仅仅是作为教育的辅助力量。但正是由于对学校教育的过分倚重,其整齐划一的道德教育模式非但无法因材施教,反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网络的特点正是自由、无拘束,充分尊重个性,为个体提供展示自我(无论是“本我”或“超我”)的平台,这使得青少年们对网络趋之若鹜。本来社会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商业经济的大行其道对道德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普遍看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因此,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了家长们对子女网络道德教育的疏忽,从而使青少年在网络里没有方向,缺乏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世界中自然如脱缪野马。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缺失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子女对父母的爱戴。它排斥了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专制式的威信,也排斥了父母为了提高地位而人为制造的权威。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关怀与帮助,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和信赖,能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激,从而使得父母对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被子女积极、自觉地接受,并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日久天长,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形成自觉并且是亲密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最让教育者难堪的就是被教育者的逆反情绪,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威信,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马卡连柯认为,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威信如同校风、学风一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的,但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威信又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给与的每一条指令,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威信无不隐约渗透其中。其二,从父母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威望和信誉;从孩子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尊重和信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尊重和热爱成为一座架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马卡连柯进一步指出:“威信在家庭里是必需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拥有一定的威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毫无威望和信誉,子女对父母没有适当的尊敬、信任和听从,那么,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就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可见,威信是父母对子女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子女自觉地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卡连柯指出,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可以建立起威信,但不是每一个作为教育者的家长都可以建立起教育的威信。教育的威信是正确的威信,它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产生依赖于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在错误的基础上,运用不正确的方法去建立人为的威信,这是虚假的、错误的“威信”,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只凭主观判断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亲子间文化冲突致使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第一,一元化文化与多元化文化间的冲突。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文化的广泛交流与渗透使得现实社会环境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事实。而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表现得积极主动、敏感而迅速,他们往往以来者不拒、博采众家的姿态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这一转变。相对而言,亲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一元化文化,对于变化和发展的接受有很大的J隋性,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他们能够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也就更易于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中包含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与亲代习惯的知识和价值发生碰撞时,亲子间的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矛盾和困难。

第二,教育观念和相处方式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子女进行强行移植,更有甚者对子女进行体罚。这些都是专断管理的表现。这类家长往往采取“权威、灌输型、命令式、单向要求型”的教育方式,试图决定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网络时代,子代的观念更新、知识获取、眼界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亲代,他们形成了自己无定式、无偏见的道德评价体系,因而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两者的文化冲突更加激烈,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三、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家长应该为青少年多创造社会交往情景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应该特别重视同伴、社会情景的作用,在共同的生活中,儿童逐步认识并且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品德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比较,才会认识到同伴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开始相互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叫;科尔伯格也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作为一个没有相互交流作答的一员,是绝对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伯格同样也认为,只有创造出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格得到完满的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由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发展应该处在一个真实、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而网络却使人际关系枯燥、生硬与被动。正是情景的失真,使得沉溺其中的青少年得不到健康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家长应该在孩子空闲时为其安排或陪同孩子参与到复杂的社会情景中去,这样才能够使青少年用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各种情景,包括在网络上。

(二)家长应提高网络信息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网络道德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网络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也就是使用和创造网络信息的能力。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需要有一般的文字识别水平和算术水平就可以胜任一般的家庭教育,然而,正如唐·泰普斯科特所说的那样,随着网络的兴起,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与其父辈相去甚远,如果家长不及时更新观念,依然我行我素地实施教育,那么其效果只能是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

第5篇

论文摘要:会计诚信是会计应有的素质,本文在分析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角度提出了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各行各业特别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但纵观近年来国外的安然事件、施乐公司事件和国内的银广夏、三九药业等上市会计造假事件,说明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比如受利益驱动,失信成本低,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而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和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让我改变会计自身的缺陷,去健全监督机制和监督体系,我觉得有点好高骛远。但有一点,我能切切实实地做到、做好,那就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主体抓起,从源头抓起,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改善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公布和展出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资料、图片和案例,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比如,可以举办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演讲及辩论会,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以及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所谓“好土出好苗”,我相信,经过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长期熏陶,学生耳濡目染,就能养成坚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品质。

二、合理组织教学,全面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教育,并不一定只在会计职业道德课上进行,可以在所有相关的会计类课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例如会计基础课,在讲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时候,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教师可以重点强调这一点,因为客观性是会计质量最重要的要求,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刻意设计一些有助于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会计报表的分析中,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注意可能存在的会计造假等技巧,还可以举一些会计造假的反面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润物细无声”,经过长期的、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学生自然就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对学生严格要求,让“诚信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作业、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如果存在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不管平时表现如何,都取消成绩,并予以严厉批评,给予相关处分。这种“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的以诚信为本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每一位学生都特别重视自己的诚信度,生怕自己成为老师及同学眼中缺乏诚信的“小人”。由此及彼,在今后的会计工作生涯中,他们也必然会保持良好的操守,做会计行业中的诚信从业者。

四、聘请相关人员开讲座,突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平常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之外,还应多聘请有关单位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讲座。比如可以聘请有关会计人员来讲学,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聘请法院和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用翔实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法制教育。学生对实际的案例非常感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正确地把握自己。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延续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性地阅读财经类报刊、书籍,浏览财经类网站,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也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雷又生等.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2004(2).

第6篇

论文摘要:会计诚信是会计应有的素质,本文在分析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角度提出了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各行各业特别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但纵观近年来国外的安然事件、施乐公司事件和国内的银广夏、三九药业等上市会计造假事件,说明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比如受利益驱动,失信成本低,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而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和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让我改变会计自身的缺陷,去健全监督机制和监督体系,我觉得有点好高骛远。但有一点,我能切切实实地做到、做好,那就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主体抓起,从源头抓起,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改善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公布和展出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资料、图片和案例,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比如,可以举办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演讲及辩论会,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以及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所谓“好土出好苗”,我相信,经过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长期熏陶,学生耳濡目染,就能养成坚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品质。

二、合理组织教学,全面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教育,并不一定只在会计职业道德课上进行,可以在所有相关的会计类课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例如会计基础课,在讲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时候,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教师可以重点强调这一点,因为客观性是会计质量最重要的要求,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刻意设计一些有助于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会计报表的分析中,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注意可能存在的会计造假等技巧,还可以举一些会计造假的反面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润物细无声”,经过长期的、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学生自然就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对学生严格要求,让“诚信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作业、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如果存在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不管平时表现如何,都取消成绩,并予以严厉批评,给予相关处分。这种“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的以诚信为本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每一位学生都特别重视自己的诚信度,生怕自己成为老师及同学眼中缺乏诚信的“小人”。由此及彼,在今后的会计工作生涯中,他们也必然会保持良好的操守,做会计行业中的诚信从业者。

四、聘请相关人员开讲座,突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平常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之外,还应多聘请有关单位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讲座。比如可以聘请有关会计人员来讲学,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聘请法院和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用翔实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法制教育。学生对实际的案例非常感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正确地把握自己。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延续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性地阅读财经类报刊、书籍,浏览财经类网站,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也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雷又生等.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2004(2).

第7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极大的影响,而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但相对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在很多方面还是空白,传统的家庭教育还未真正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其中。为此,从家庭教育入手,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也急剧增加,其中青少年是主力军。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6 000万。然而,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体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较少受到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还很不成熟,从而使青少年受到了许多消极影响,导致诸多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如今提起电脑黑客,大多数青少年持有一种不辨是非的崇拜心理。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肆虐网络,令几百万电脑用户深恶痛绝,其制作者李某最终被公安机关逮捕。“熊猫烧香”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计算机网络的顺畅流通需要一定的网络秩序。就目前来讲,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人格缺失问题。“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话曾流行一时,它形象地说明了互联网的“隐蔽性”。由于目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借助网络传播的腐朽信息,因其内容广泛、刺激性强,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多重陷阱。“网上聊天”对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刺激,故意隐去各种真实的背景资料,在网络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地尽情“发泄”,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最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

二是网络犯罪问题。有些青少年以“黑客”身份,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修改电脑程序,传播黄色图片,散布一些偏激言论和暴力信息,盗用他人密码,偷看他人信件,暴露他人隐私,甚至实施性质更为恶劣的网络犯罪,比如之前的“网银大盗”、“熊猫烧香”等,都已经触犯了法律。

二、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过分倚重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方式,而社会和家庭仅仅是作为教育的辅助力量。但正是由于对学校教育的过分倚重,其整齐划一的道德教育模式非但无法因材施教,反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网络的特点正是自由、无拘束,充分尊重个性,为个体提供展示自我(无论是“本我”或“超我”)的平台,这使得青少年们对网络趋之若鹜。本来社会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商业经济的大行其道对道德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普遍看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因此,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了家长们对子女网络道德教育的疏忽,从而使青少年在网络里没有方向,缺乏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世界中自然如脱缪野马。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缺失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子女对父母的爱戴。它排斥了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专制式的威信,也排斥了父母为了提高地位而人为制造的权威。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关怀与帮助,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和信赖,能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激,从而使得父母对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被子女积极、自觉地接受,并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日久天长,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形成自觉并且是亲密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最让教育者难堪的就是被教育者的逆反情绪,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威信,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马卡连柯认为,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威信如同校风、学风一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的,但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威信又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给与的每一条指令,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威信无不隐约渗透其中。其二,从父母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威望和信誉;从孩子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尊重和信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尊重和热爱成为一座架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马卡连柯进一步指出:“威信在家庭里是必需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拥有一定的威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毫无威望和信誉,子女对父母没有适当的尊敬、信任和听从,那么,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就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可见,威信是父母对子女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子女自觉地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卡连柯指出,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可以建立起威信,但不是每一个作为教育者的家长都可以建立起教育的威信。教育的威信是正确的威信,它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产生依赖于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在错误的基础上,运用不正确的方法去建立人为的威信,这是虚假的、错误的“威信”,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只凭主观判断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亲子间文化冲突致使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第一,一元化文化与多元化文化间的冲突。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文化的广泛交流与渗透使得现实社会环境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事实。而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表现得积极主动、敏感而迅速,他们往往以来者不拒、博采众家的姿态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这一转变。相对而言,亲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一元化文化,对于变化和发展的接受有很大的J隋性,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他们能够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也就更易于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中包含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与亲代习惯的知识和价值发生碰撞时,亲子间的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矛盾和困难。 第二,教育观念和相处方式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子女进行强行移植,更有甚者对子女进行体罚。这些都是专断管理的表现。这类家长往往采取“权威、灌输型、命令式、单向要求型”的教育方式,试图决定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网络时代,子代的观念更新、知识获取、眼界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亲代,他们形成了自己无定式、无偏见的道德评价体系,因而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两者的文化冲突更加激烈,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三、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家长应该为青少年多创造社会交往情景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应该特别重视同伴、社会情景的作用,在共同的生活中,儿童逐步认识并且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品德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比较,才会认识到同伴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开始相互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叫;科尔伯格也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作为一个没有相互交流作答的一员,是绝对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伯格同样也认为,只有创造出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格得到完满的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由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发展应该处在一个真实、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而网络却使人际关系枯燥、生硬与被动。正是情景的失真,使得沉溺其中的青少年得不到健康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家长应该在孩子空闲时为其安排或陪同孩子参与到复杂的社会情景中去,这样才能够使青少年用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各种情景,包括在网络上。

(二)家长应提高网络信息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网络道德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网络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也就是使用和创造网络信息的能力。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需要有一般的文字识别水平和算术水平就可以胜任一般的家庭教育,然而,正如唐·泰普斯科特所说的那样,随着网络的兴起,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与其父辈相去甚远,如果家长不及时更新观念,依然我行我素地实施教育,那么其效果只能是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