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35

序论:在您撰写城乡规划的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乡规划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设计结合自然 生态规划方法 运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麦克哈格创作出版《设计结合自然》后,别具一格的新型规划理论方法带来了一定规模的影响力,虽然这一理论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在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中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运用空间。

一、设计规划方法概况

(一)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介绍

《设计结合自然》著作中,麦克哈格以美国某地区的园林道路设计方案为具体案例,对于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作了详尽的解释。麦克哈格的设计理念把最佳道路设计定义为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社会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设计。

对于各项控制因素可大体划分为自然生态障碍与社会效益价值两侧面分别展开分析和评价。其中,自然生态障碍中涵盖了坡度、地表排水、土壤排水、基岩地基、土壤基地、易冲蚀程度等在内。另一方面,社会效益价值涵盖了地价、历史价值、潮汐淹没、水文价值、景观价值、休闲价值、人居价值、森林价值、公共事业机构价值等在内。结合以上诸多的评价因素进行数据资料分析,分析结果可以用三等级划分给予评价,以道路建设区域内地面坡度的状况进行划分:地带一,坡度大于等于10%;地带二,坡度处于2.5%至10%;地带三,坡度小于等于2.5%。另外,以道路建设区域内景观价值的状况进行划分:地带一,景观价值丰富;地带二,景观价值较高的空旷地区;地带三,景观价值较少的居住聚集地区。

在对各项控制因素展开分析和评价后,通过绘制图标分类着色的方法进行直观展现。以上文提到的坡度三等级为例,可以将地带一用深棕色,地带二用浅棕色,地带三用白色表示;以上文提到的景观价值三等级为例,可以将地带一用深绿色,地带二用浅绿色,地带三用白色表示。随后对这些着色图层进行叠加,颜色最深的地区即各种因素评价中较高的区域一般是社会效益价值最高、自然生态障碍最小的区域,最有可能花费最少的施工成本,收获最客观的景观回报。

(二)我国道路规划设计的传统方法比较

国内道路进行路线规划设计的传统方法,主要的考虑因素包括当地经济发展预测、道路网络覆盖密度、道路施工时间计划和可用投资数额等,对于环境层面、人文价值层面等重视程度不够,仅作为辅助参考因素。

传统的决策流程为: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即将拟建的项目工程尝试可行性的分析,往往仅结算直接的效益,对于其他的间接效益不慎留意。并且,对于成本的预算仅仅计算建设费用、征地、拆迁费用和运营费用等,忽视了社会资源成本统计分析,所以我国道路规划设计的传统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中的可应用点

(一)视角的启发

《设计结合自然》著作中的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给予规划界新的思考视角,这种方法并不非把重点放在设计这一点上或是自然这一点上,而是专注于二者的有效的结合,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生存哲学。人们往往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如职业、性别、社会地位与角色等等,使得眼界长久局限于固有的阈限内,但是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突破了许多的限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因素、人于世界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并进行判断。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引导人们走出原有的分裂割据思考问题的模式,启迪创新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角度解决问题。

(二)理念的引导

人们往往秉持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在生存环境中先入为主的以人为中心,呼喊着“征服大自然”的口号。人们还认为,比人更高一层是神灵,人们十分注重与神灵之前的交流对话,而自然环境仅仅作为生存的辅助工具和环境依托,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创造的。人们大自然缺少敬畏,尤其在工业革命的发展面前对自然的侵犯体现的尤为明显,自工业革命至今,环境问题愈加严峻,包括水源污染、土壤沙漠化、酸雨、沙尘暴、雾霾、全球变暖等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将自己的舒适生活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攫取上,因此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能够够在理念上起到扭转和引导的作用,结合我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以及“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弥补在自然信仰上的缺失,转变我国过分关注GDP数值的发展成果,回归到关注人文和生态的城乡规划中去,通过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运用促进绿色GDP的发展。

(三)目标的确立

城乡规划应当明确规划对象是谁以及为何规划。在明确了城乡规划的目标后,才能节约建设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人们属于并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拥有着一部分管理和维护这个系统的能力和义务。为了给人类自身设置更加优越舒适的生存空间,为了更好的管理、规划和维护这个生态系统,不应当仅从经济角度或者人的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

当下,我国城乡规划设计对西方做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采纳,但是仍然偏重于维护人的发展和经济权益等。城乡规划是基于社会多元主体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共识展开,在各种社会矛盾参与方之间进行谈判化解的机制,涉及政府部门、投资开发商、居民群体等,城市易陷入各方进行利益争夺点。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可以避免城乡规划工作对于建设初衷的偏离,实现正当的规划涉及目标。

三、总结

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的应用前景是比较广阔的,在道路铺设中、城市公共空旷空间的规划中、城市背景下的土地利用研究等等。城乡居民在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方法的警醒中,要时刻明确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理解,要想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必须将设计结合自然,合理的应用于城乡规划设计中。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31-01

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是城市是人的大脑,那么我们所做的城市规划就是这个人大脑中的经络与神经细胞。那么,如果城市规划不科学,那么城市建设就会进入到一个混乱的状态中,甚至会造成整体城市建设失误,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甚至关系到整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宏伟蓝图,它能为城市建设提供基本的依据,同时帮助城市将其整体功能发挥出来,进一步保证城市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针对自己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其融入到本文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的探讨之中,相信一定可以为同行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1 城市规划学科的作用

城市规划学科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甚至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是否能够得到协调和发展。从大量实践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立城市规划学科可以使一个城市在建设、设计等多方面受到诸多赞誉,也正是因为有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引领,才能很好的避免城市建设开发出现环境恶化、布局混乱等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对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这一学科的建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2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2.1 重点突出独立性

从现在的《城市规划学》来看,它作为一门建筑工程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学科而存在,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到了现在,其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同时也正是因为城市规划属于简述工程领域的发愁,有些时候会对自身学术的延伸产生影响,尤其是在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城市规划不到位而导致的损失越来越大,在这个时代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规划被其他领域所包裹,甚至会对时代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来看,城市规划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必将更加突出其独立性,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最终在众建筑学科中脱颖而出。

2.2 系统规范性更加严密

虽然现在城市规划学科已经作为学科而存在,但是在规划知识方面往往是笼统的,在知识的拓展上还差的很多,无法使现阶段城市规划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主要是因为学科范畴的限制以及没有引起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视而导致的。换句话说,之所以城市规划不能成为单独的学系,就是因为城市规划知识范畴以及不能使时展要求得到满足而导致的。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学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会在知识领域上不断拓宽,同时建立起更加规范、严密的城市规划知识体系。

2.3 在科技上坚持与时俱进

应该说城市规划学科是一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学科,其中包含测量、勘测以及制图等多领域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其知识性非常强,同时对这方面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使现在的城市建设需要得到满足,并且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很多高科技测量手段融入其中,这无疑为城市规划科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城市规划科目的发展必将进行一次又一次大的知识更新与技术革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的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以及科技含量。

2.4 主要强调指导性

在现阶段,原有城市建设理念都处于一种求时代气息的氛围中,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忽视民众的主观感受,因而出现了很多盲目乱建的现象。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重视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城市原貌尽可能的保留下来,同时尊重阻燃,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在国家的倡导下,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绿色环保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对城市规划学科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一步步将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3 相关建议

3.1 将其从建筑学科中剥离出来

要想真正使城市规划学科得到发展,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而服务,就应该将城市规划学科从建筑工程领域中剥离出来,为其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要想对城市规划学系进行建立,就应该吸引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参与到城市规划专项研究领域中来。

3.2 希望更多院校建立规划学系

经审批成立城市规划学系之后,还应该高校建立城市规划系,如果可以在学系的名称进行延伸,建立城市乡镇规划系,那么就会更加直观,供广大学子进行直观的选择。当然,还可以有理化的对相关学系进行建立,这就要求教育部对其进行科学布局,对城市规划学系进行大力发展。

3.3 政府应重视城市规划

如果教育部已经在学系建立上做出了决策,那么就可以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就是国家级层面。教育部和建设部委等可以与国务院一同将城市规划工作纳入到国家级的层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开发建设的决策者以及全国人民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不科学的规划会将我们的城市弄的一团糟,甚至使国家在民力与财力上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3.4 健全城市规划机构

如果城市规划学科可以在知识层面获得成功,那么久应该与时俱进将城市规划知识纳入到城市建设中,进而将城市规划者与执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高度统一的执行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城市规划部门始终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之中,同时隶属于同级住建部门的党委管理和业务指导,存在高素质人员短缺、工作人员偏少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现阶段规划管理部门的现状,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想对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进行实现,就需要不断壮大我国城市规划机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着手:第一,尽早实现规划部门的独立性,不仅实现规划业务上的独立性,同时还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样一来城市规划工作在展开的过程中将会更加顺利;第二,对规划部门功能进行完善,摆脱住建部门的影响,避免出现那种似是而非的规划;第三,将各方面人员配齐,包括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并选择一些高素质、高科技的人员纳入到城市规划队伍中来。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工作应该从国家的层面开始抓起,进而达到全社会重视的一种程度,而我们要向发展城市规划学科,就需要从科技层面的提高、知识领域的拓宽、工作岗位的增加、城市规划学系的建立等方面着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学科更多的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工作经验,从不同方面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袁奇峰,陈世栋.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9):5-10.

[2] 李翅.构建北林特色的城乡规划学科体系[J].风景园林,2012,(4):96-99.

第3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带;多核心结构模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and rural belt method to the township of the cit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it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great socialist development stage, more and more cause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elt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atterns in domestic foreign planning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urban and rural belt provides the theory to help.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light; Many core structure mode; The city space structure model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边缘区俗称城乡结合带,是指城市建成区周边、由城市向农村过渡的地带。它从地域上,属城乡结合带;从经济上,具有城乡经济混合发展的特征。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己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在城市边缘地区更加突出。我国正在贯彻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方针,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客观要求加强对城乡结合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城乡结合带的定义及特征

1、城乡结合带的内涵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看出,无论城乡结合部的具体定义如何,其发展状况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对乡镇向城市的演化和城市向乡镇的延伸尤为重要。而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则首先需要从其现有的发展特征上着手。

2、城乡结合带的特征

城乡结合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模糊性、复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具体如下: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以上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二、国外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

针对现有的情况和国外对城乡结合带的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从国外的设计方法中提取或者改进,发展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体系。

(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现代美国城市模式代表了后工业化城市模式的雏形,是目前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演化的最高级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第一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第二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的边缘地带,分布了批发业和工业部门;第三圈层是内城,主要是低收入者的居住地,有些地段也聚居了中、上层阶层;再外层是城市内郊,是最初郊区化发展的地区,该区居住者属几个不同阶层,有较老的区域性购物中心为其服务,也设立了一些工业园。第五和第六个圈层都是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受高速公路的影响很大,由于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这里形成了现代化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以及工业园和商务区。

中国现代城市基本为工业化城市,但由于工业化发展的特殊性,其模式与国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代城市内部一般可以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城市边缘分布有近郊工业、新居住区及郊区的蔬菜基地,按规模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2)埃里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

关于城市郊区土地利用演替的研究,埃里克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值得借鉴。埃里克森通过对美国14个特大城市1920年以来人口、产业等向外扩散情况的研究、将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划分为3个阶段,即外溢一专业化阶段、分散一多样化阶段、填充一多核化阶段。他认为,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城市各种功能向周围地区的溢出,在郊区农村形成非农的专业化生长点(如单功能的工业区、居住区等);其次,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城市人口与产业扩散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趋向多样化,各种类型的功能区的数量增加,形成一系列多样化生长点:郊区产业结构中,农业地位相对下降,工业、居住、商业等呈现相互交错结构态势,非农产业占主导地位;最后,在城市郊区引起优势区位(如放射线和环行线道路的交叉点),通过进一步空间的集聚,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使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出现了多核化,形成了次一级的中心城市—卫星城或边缘城市。

三、国外规划设计方法应用于中国城乡结合带建设的可行性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多核心结构模式分别针对社会阶层分布和土地利用而提出的城乡结合带的研究方法。不难看出,前者将上、中、下的阶层分别布置于不同的城乡发展圈,这在中国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先富带动后富”,而这种模式将不同阶层的人分别开来,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全民小康建设。但若从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区域划分而言,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而将这些区域适当的进行规划。当前社会中,很大的趋势是形成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居住区、工业区和旅游区这种由内往外的区域规划,带来的好处是:一、以城市为中心,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二、旅游区的交通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乡镇向城市的转变。再来看第二种多核心发展模式,其实这种土地利用模式与上述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辐射式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种阶段划分将非常有利于政府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过程。

由此,中国目前的城乡结合带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应该基于上述两种模式进行,即能带动各个阶层的交流、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城乡结合带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四、总结

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结合带的建设发展日趋受人关注。城乡结合带是个模糊性的地域范畴,其规划既不完全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同时,城乡结合带也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按照传统区域规划的理论,已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带的具体问题。需要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体研究解决。本文着重剖析了国外城乡结合带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国内应用的可能性,将在理论上为政府决策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广晓平,钱勇生,周波,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6,131~135

[2]麻俊勇,城乡结合部交通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9,124~126

[3]城乡结合带规划管理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李鼎宁,2007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乡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乡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城乡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城乡的规划设计当中,渐渐的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那就是“反规划”思想,其主要是将城乡的非建设用地作为规划开展的首要任务,这种思想也越来越被人接受。可见非建设用地在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一下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基本概念

对于城乡的非建设用地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认识,其在概念上主要存在这样三种差别:非建设用地,非城市的建设用地,城市的非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基本概念主要是来自于国家相关土地分类标准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农业用地与未利用土地。但是,他将一些能够发挥出生态功能的用地归类到了建设用地之中。还有相关专家则将城市的用地分类中,绿地以及城镇之外的各种绿地还有相关的其它用地与农田等统一归类为非建设用地;非城市的建设用地,其概念来自于国家城市用地以及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等相关文件。其中主要包括村镇的建设用地,在规划期内没有被用于城市建设中的用地。其强调的是在规划范围之内,除用于城市建设以外的土地;城市的非建设用地是说在城市的区域范围之内,从宏观再到微观上的一切人工或者自然的植物群、山水以及具有生态潜能的系列用地。

类型的划分

在不同的城市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以及管理重点等条件对非建设用地的类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例如在杭州有四类,深圳分七类。本文通过非建设用地的特性以及控制管理中的差异将城乡的非建设用地初步的分成两级五类。分别是根据管制的强度分成的两级:引导性与强制性。根据具有的功能分成的五类:战略储备、环境改善、资源安全、景观保护以及生态安全类。

规划相关的理论基础

规划具有的重要意义

非建设用地在规划上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是为了对生态较为敏感的地区以及景观资源进行保护,确保城市在生态结构上的完整性与连续性,确保区域生态的安全;第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有效的控制了发达城市的建成区域无序蔓延,促进了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因此,有机的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耦合的状态,在城乡的非建设用地规划过程中,并不是将建设用地的规划完全抛弃,而是要打破传统的规划方式,在综合了城市的发展阻力与动力的基础之上,对非建设用地的范围进行明确的了解,将城乡规划从“引导建设”为主逐渐转化到“保护控制”上来,最终达到城乡规划合理发展的目的。

规划具有的理论依据

①城市的生态学理论。非建筑用地可以说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动态以及非均衡性等特点。

②景观生态的规划理论。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构成非建设用地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基质、廊道以及斑块,通过对景观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这些要素在空间的分布更加合理,保持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的通畅。例如动物的浅析,水污染的缓解,气候的改善等等。景观生态学所强调的是格局以及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对于单元之间的生态流非常注重。这就需要对水系进行强化,维护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

③生态服务功能的理论。非建设用地存在很多生态服务的功能,例如保护水源、保持水土、排洪蓄水、降低污染、增湿降温等等,利用非建设用地的这些功能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以及空间布局进行有效的优化,是保证城市良好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规划内容以及方法

总体的技术路线

对城乡的非建设用地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必须要依据城乡的生态现状,并且清楚其中存在的问题。透彻分析其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整个生态过程。了解各个地块之间生态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性的高低。进而得到对应的城市生态限制等级,再结合人口的规模以及生态所具有的承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非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以及用地总量。建立起城市生态的安全格局,整个过程如下图:

空间布局

大多数的非建设用地都是采用自由式空间布局的方法。主要是由当地的水文条件、自然地貌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来决定的。有专家通过景观的过程进而确定具有明显战略意义的空间位置以及联系,建立起对控制与维护生态过程存在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格局。还有专家通过分析规划区的用地组成,提出了基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城乡空间结构。制定出能够与两大用地系统相互耦合的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

规划控制的方法

城乡的非建设用地在控制措施方面还比较缺乏,仅仅是在自然保护区域以及基本的农田方面有较为完整的控制法规。因此,要借鉴与城乡建设用地中的控制指标做法,对城乡的非建设用地初步的建立起控制指标机制体系,这其中主要包括对生态保护建设的引导以及控制性指标两项。其中,控制性指标具有非常大的强制性,其主要目的是对用地的类型进行强制性的规定,保证地块中非建设用地的主体性。生态保护建设的引导通过限建的等级以及限建的要素,对于生态保护的要点、对象、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做出具有引导性的指标。用以保证生态结构完整性、连续性,保证生态服务功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对非建设用地提出的配套政策

为了保证非建设用地的规划能够有效的实施,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配套政策。其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土地、财政、产业、环保以及区域的协调等。比如建立起生态的标准制度,鼓励环境友好以及资源节约型的企业进行投产。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行业以及农业观光行业。完善生态的补偿制度,强化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沟通,共同建立区域的非建设用地,确保区域生态的安全。

总结:

本文首先提出了非建设用地的概念,以极其重要的意义进而对非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及控制方法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合理有效的对非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设计,有助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率,优化空间格局的布置,进而保证生态格局的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博.城市禁限建区内涵与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04)

第5篇

关键词:统筹规划;二元结构;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目前城乡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与城市相区别,乡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严格来说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空间地域。城乡人口分布、职能、土地利用的特征及相对隔离程度等背景差距引起了城乡差异性发展。乡村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乡村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各种社会保障没有落实,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会带来各种社会矛盾,乡村与城市真正平衡发展、平等发展很难做到,但我们要为这种平衡发展创造条件,尽量减少这种不平衡。

鉴于城乡功能互补、互利的共生模式,我们应当为实现城乡统筹,平衡发展创造条件,探索统筹规划方法,避免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脱节。由于二元结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城乡统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城乡之间需要加快包括产业、空间、生态、景观、道路与配套设施在内的相互对接,以及城乡政策方面的统一,打破城市和农之间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便捷通畅,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 城乡统筹规划的目标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是一条漫长的路,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工作,首先应该有长远和明确的目标。 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

3 城乡统筹规划原则

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化发展的城乡统筹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谐文明的新的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统筹规划应保持规划结构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城乡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可能的节约,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延续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使城乡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持续有序且协调的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

共同进步的原则。即充分重视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跳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树立城乡共同进步的发展观确立城乡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建立各具特色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长期性、整体性与地域性的原则。即立足于长期渐进的发展,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避免短期行为,注重各城乡地域的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地提出城乡物质环境建设的整体框架。

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即根据动态需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同时采用系统方法区分轻重缓急,着重研究经过选择的关键问题,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4 城乡统筹规划的范围与内容

4.1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规划

在城乡结构方面,积极调整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城镇可做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做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则为面。

4.2城乡交通体系发展统筹规划

城乡交通体系规划。在城乡统筹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交通体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强化了城乡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了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统筹结构形态得已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包括公路、水运及铁路,其中与城乡统筹关系最直接的是公路网络,它可分为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城镇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有机高效的公路路网,可大大便利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

4.3城乡产业发展统筹规划

长期以来存在重工轻农政策,使得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扭曲状态,工业超高速增长和农业发展迟缓的现象并存;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农业相干的产业较少,农副业加工业比重偏低,而在行业和产业结构上与城市工业结构雷同,城乡产业未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存在低水平竟争现象,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4.4城乡生态环境统筹规划

环境污染是影响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当前,第一要根据城乡环境的合理容量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第二要优化城市工业用地布局,把同类污染源集中到同一工业小区进行集中整治,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排污大、能耗多的企业发展,使城乡企业向高效、低耗、无污染方向发展;第三为防止各级城镇出现失去控制、摊大饼式用地蔓延现象,要制定合理的绿色空间指标,严格保护和大力建设城区周围的环形或锲形生态绿地,并使其与城区内的绿地相互融通,共同形成完整的城乡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第四,开展农业景观建设,在保护山林水体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坡洼地、路网水系进行普遍的大地绿化和山林化,使多样化的农业景观既作为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而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成为重要的城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资源。

5. 结语

城乡统筹规划不仅要考虑传统规划中的“主体”要素―城市空间等,更重要的是要将传统规划中易忽视的“配角”要素―乡村放到与“主体”要素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考虑。

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政管理、经济手段、政策体系等调控机制的作用。因此,城乡统筹规划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宏观管理、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动力因素、发展时序和资金投入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 程茂吉.从城乡统筹再谈城乡规划全覆盖[J].规划师,2012,25(1):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发展

从城市化的战略需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目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划分标准,这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极不相称,导致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和区域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定位趋同,城市间缺乏应有的产业分工,16个中心城市中,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产业的有8个,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跳出城市自身,将城市融入所处的城市群分工体系,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和旅游市场等。从城市统筹发展的大战略上谋划城市发展。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延缓了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谋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的工业、交通、道路、商业、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各项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城乡生产要素布局的统筹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个性特征从城市化的客观选择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当前,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发展呈现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个性的转变,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第7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 ;操作规程 ;创新;上海

Abstract: in 2011, Shanghai launched the regulatory new operation rules -- "Shanghai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management rule", on the procedures defined the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approval of Shanghai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stage, procedure, process and time etc.. Through the operation rules of new interpre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hanghai Industrial Park, the control planning case, to explore innovative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methods of Shanghai industrial park.

Keywords: Regulatory planing ;Operating procedures ;Innovation ;Shanghai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早在1996年,上海制定了详细规划编制办法,其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管理明确了一些要求。从2003年,上海开始尝试制定一套控规编制标准,运用管理手段对控规进行管理。到2005年,上海市基本完成了中心城区控规编制单元制定工作,并在当时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下一步对控规编制成果的要求。在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以后,为更好的保持控规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上海市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城乡规划法》和《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通过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思考,研究建立了以前期准备、规划编制和规划审批三个阶段为核心、由若干环节构成的控规全过程管理规程体系,并制定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操作规程”)为上海控规提供更加科学的管理依据。

2新的控规管理操作规程介绍

2.1操作规程主要内容

《操作规程》在形成的过程中,随着不断的研究,除在2009年10月形成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试行)(含成果规范)》(白皮书)外,还在2010年6月形成了《成果规范》(试行稿)试行(灰皮书)、2010年12月确定《成果规范》(2011版)基本框架和最终在2011年4月形成的执行《成果规范》(2011版)(绿皮书)。整个《操作规程》的核心内容为:

前期准备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申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基础要素底版》。主要包括相关已批规划控制线、地籍资料、地质资料和一些其他要素。主要是利用上海控规统一信息平台的管理,加强对现状基础资料、已批规划要素等的梳理和整合,加强规划研究和规划评估。

规划编制阶段

在编制和审批过程中,进行多方案比选,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方案)》。征询各级部门意见,听取公众意见,最后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成果,提交规委会审议。

规划审批

在审批阶段,包括了报审、审核和批复、规划公布、纳入统一平台、成果发放和案卷归档几个操作程序。

2.2操作规程总体框架

《操作规程》通过“三个阶段、九个环节”,详细规定了整个上海市一、二、三类地区的各类型控规的操作内容、责任单位、具体流程和前后衔接以及所有控规编制年度计划的制定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都做了明确规定。

三阶段包括:前期准备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和规划审批阶段;九环节为:基础准备、规划研究(评估)、《设计任务书》审批、《初步方案》部门和专家征询、《初步方案公示》、《草案》规委会审议、《草案》技术审查、《方案》审批和批后管理九个重要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为力求产业园区控规管理更加合理、高效,产业园区在控规操作规程实施过程中,在程序上简化为“三阶段六环节”,规划研究和评估报告环节可以与规划方案同步展开;初步方案和规划委员会专家审议环节可以合并设置;技术审查的目的主要审查是否满足最后入库要求。具体见下(表1-1)所示。

表1-1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操作规程总体框架一览表

3新的操作规程下工业园区控规编制方法探索

3.1项目案例概况

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18单元,位于南桥新城的西北角,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批准成立的三大国家重点、九大市级开发区之一。其西起环城西路、东至S4(原A4)高速公路,北起大叶公路,南达环城北路,距上海约32公里,总面积为367.90公顷。

图3-1 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18单元土地使用规划图

3.2目前产业园区控规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控规成果缺乏统一规范要求

对产业园区控规编制缺乏深入研究,在其编制过程中不分地区差异,采用雷同化、无差别的编制手法进行编制,方法教条,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工业园区地块控制指标确定上缺乏一定的弹性,致使规划无法适应企业扩大生产对土地空间的要求。

忽视对项目前期的分析研究

传统控规对现状研究不够,产权、相关信息获取不充足,对现有企业的一些指标控制上缺乏有效认识。此外,对现状保留用地关注度不够,只是按照现有情况予以保留,较少考虑企业未来改造升级的需求。使得产业园企区内现状企业一些土地在土地二次开发时缺乏引导。

城市设计理念薄弱

在整个编制阶段缺乏城市设计引导理念。在城市整体形态和空间构架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过程中只是粗略的衔接上位规划的控制引导,地块控制指标确定上也缺乏城市设计法定化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薄弱。

3.3工业园区控规编制方法创新探索

明确性的对该控制地区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形成符合该地区类型的成果规范。

图3-2 上海控规编制地区划分示意图

主要控制指标的确定

产业园区在控制指标方面,建筑密度、绿地率等不再作为强制性要求控制。避免在项目不明确的条件下,因设置过细的控制要求而导致控规的频繁调整,从而提高园区规划管理效率,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实施弹性控制,容积率为上下限控制。如工业、研发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 8-2.0,建筑高度30米。特殊项目容积率大于2.0(且不大于3.0)、建筑高度大于30米(且不大于60米)的研发等特殊项目,应当经区县政府认定后,在任务书备案中予以注记、明确。

产业园区图则成果调整

图则成果形成普适图则。普适图则分为整单元图则和分幅图则。整单元图则是以单元为单位出图的图纸,分幅图是以街坊为单位出图的图纸。工业园区地块控制指标需表达编制地区类型、街坊编号、地块编号、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配套设施、规划动态、备注等九项指标普适性控制要素,取消建筑高度、混合用地建筑量比例、住宅套数三项指标。

图3-3 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18单元普适图则

4结语

《操作规程》对上海控规编制和审批管理工作的严格规范性,较传统控规编制来看,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上海在整个控规编制管理过程中,顺应时代建设背景,在详细了解和研究后,制定了新一轮的控规操作规程、管理办法、成果规范,这对控规接下来的编制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对产业园区也有针对性的对其编制做出了合理的规范要求,在新的操作规程下,上海控规编制尤其是产业园区的控规编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对其编制方法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参考文献: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操作规程[R].2011.6.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R].2011.6.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规范[R].2011.6.

周建非,夏丽萍.标准引领,规划先行,切实推进城市创新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对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制定的认识和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1(6)40-47.

张玉鑫.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历程和发展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11(6)3-7.

李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与适应——控规指标调整的制度建设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