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提高灾害防治能力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33

序论:在您撰写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第1篇

关键词:消防部队;化学灾害事故;能力提高

引言

近年来,城市重特大化学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危害和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使用、生产等过程中由于疏忽等原因,容易导致泄漏、爆炸等灾害事故,而化学品通常具有易燃、腐蚀、有毒等特性,事故一旦发生,危害性大,处理难度高,极易造成人员伤亡。虽然我国的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在救援能力以及整体综合协调能力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因此,探索建立城市化学灾害事故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整合现有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化学工业的现状

化学工业既包括原材料工业也包括加工工业,既有重工业又有轻工业,多品种、多行业、多方面的工业部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下特点。

1.1 化工企业数大、分布广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种类比较齐全的化学工业体系。在近6万个化工企业中,大中型化工企业占6%,小型化工企业占94%,小合成氨厂、小农药厂、小化工厂等遍布各地。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大部分的化工企业城市发展缺少规划,工业布局不合理,甚至大多数化工企业设在人口稠密的城镇、与居民生活区唇齿相邻。

1.2 化学品的厂家多、贮量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经常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大约有上万种,仅我国生产光气的工厂就有2万家,年产量350吨,使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和单位就更多了,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生产和使用相当数量的有毒有害化学品。据初步调查,在县级以上中、小城市都有生产和使用,这些企业日储量有的几十吨,有的达百吨甚至上千吨。随着化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使用范围日趋广泛。

1.3 事故诱发因素多

据数据显示,意外化学灾害事故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设备的故障,这种设备故障所引发的化学灾害事故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第二,操作不当。这种情况所引发的化学灾害事故占整个灾害事故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第三,就是极端或者是战争所引发的化学灾害,例如北约空袭南联盟战争所引发的化学灾害,这种化学灾害一般都是可预见的而且发生的可能比较小;第四,就是意外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这种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在化学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突发了某种意外的情况,例如:停水,断电或者其他意外等等,从而使得某一些化学品失去了控制引发了化学灾害事故。

2 目前消防部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分析

2.1 有组织,但缺乏联合作战能力

各地成立了由政府牵头,消防承办,化工、人防、公安、医疗部门和部队、通信、防化等单位参加的化学事故救援组织,并组建了指挥、通信、防化、消防、救护、治安、抢险等战斗小组。但只限于成立了组织,地方各部门之间,指挥部与重点目标和救援队伍之间没有建立必要的联系,缺乏协调能力及信息沟通渠道,难以形成救援合力。

2.2 有人力,但缺乏专业救援知识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无论地方还是部队都应该有一批懂专业的技术人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军、地人员都缺乏救援专业知识,一旦遇到较大化学事故,可能会出现一愁莫展、束手无策的情况。

2.3 有指挥机构,但缺乏自动化指挥

化学事故救援指挥机构缺少专业的高科技指挥系统、化学事故源危害预侧系统、快速估算系统、专家指挥系统,目前连最基础的计算机化学危险品源的数据库系统也未完整建立起来。

2.4 有措施,但缺乏群众基础

由于对化学事故救援缺乏必要的宜传教育,化工单位内部和周围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差,化学事故一旦发生,容易对周围群众造成伤害,更谈不上群众就近参加化学救援工作,缺乏群救能力。

3 提高消防部队处置化学灾害事故能力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充分利用现有的应急救援基础,完善工作体系,建设责任明确,反应灵敏,指挥有力,快速有效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在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中,因为化学事故常常伴随地震、火灾、交通等事故发生,首先应坚持政府主导、其他部门参与的原则。其次,地方都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使救援组织合理化、训练制度化。再次,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及化工单位的分布情况,坚持就近勿远的原则,使救援队伍目标明确、情况熟悉、联系密切。

3.2 定期实战的训练和跨地区协同作战

特勤装备科技含量高,操作相对复杂,同一装备在不同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用法,战斗员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做到能够在实战中熟练应用特勤器材,就必须在平时训练中加入大量贴近实战的模拟训练,让操作人员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摸索、总结抢险救援的经验和技巧。贴进实战的模拟训练,就是在训练中假想的灾害事故尽可能模拟事故现场,要逼真、接近实战环境,加深特勤战士对其的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得到锻炼,才能真正体现“以练为战”的宗旨。在模拟训练中,我们还要帮助战士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除了建立必要的模拟训练场进行训练外,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特勤中队与重点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交流,通过业务探讨的形式提高特勤中队抢险救援能力,防患于未然。

3.3 重视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预案的制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责任、权利,应对救援所需要的各种组织、职责分工明确,发生化学灾害事故的性质、强度、灾害的方向、抢险救援的各种技术装备器材以及各类物质的配备以及补充补给的条件与渠道等等,从而提高执行任务的能力。作为消防部队需要提高技术要求,通过对化学灾害事故的分析,找出附近的人员分布、交通、建筑物、气象条件,最大程度上及时地应对突发的化学灾害事故。

3.4 加强危险化学品处理灾害事故专家库的建设

一方面引进化学化工专业技术人才或派出素质较高的指挥员进人各地院校深造,建立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处理人才库和专家型的指挥员队伍。二是建立当地科研机构及有关单位专家参加的处置灾害事故专家库。通过调查,掌握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等单位的有关情况,确定建立专家库中不同技术专业专家的数量,去生产和存储企业单位去检查,以加深相互间的协作。

4 结束语

化学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它突发性强,蔓延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杀伤力大,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处置过程非常复杂,而且难度相当大,它不仅需要一支高质量、高素质、装备精良的消防救援队伍,还需要有一个高效的、健全的指挥运作体系。除此以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技术力量,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做到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叶光荣.浅析我市消防部队处置化学化工灾害事故的对策[J].科技资讯,2011(13):231.

[2]廖鹏.武警德阳市消防支队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陈冀胜,于义风,夏治强.反化学恐怖对策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全面排查,加快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在全面查明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级以上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务必于*年底前完成,县级规划编制也应尽快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必须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在开展农业、林业开发利用时也应重视预防地质灾害,确保生产安全。

(二)落实预案,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73号)要求,突出汛期和重点防治区两个重点,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两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科学化和地质灾害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进度,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及网络体系,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畅通。加强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落实监测责任制和预防措施,切实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消除隐患,加快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治理工程。实施搬迁避让工程是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的有效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治理经费大于搬迁费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实行选址搬迁避让。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集中、搬迁难度大的隐患点和危险点,要尽快进行勘查治理,及时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防治地质灾害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法加强监管。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民建房、新村建设选址等,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工程建设项目造成的地质灾害,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加强研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战略。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地质勘查单位、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开发研究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工艺等关键性技术的攻关与探索,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报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典型地质灾害灾种和重灾区的调查研究,建立若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为全面提高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提供经验。

(六)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科学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

三、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实现监管方式从事后追究为主到事前监督为主的转变。各级国土资源、建设、水利、民政、*、交通、农业、林业、经贸、卫生、气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违反规定或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不落实,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二)完善机制,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发〔*〕4号文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37号)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各级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有效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承担起日常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和地质环境专家库,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也应组建相应的专家库,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保障。

第3篇

关键词:东丰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42-1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长白山余脉半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加之人工采石造成山体,植被破坏,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极易发生地质灾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尤为重要。

1 东丰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东丰县地貌特点是南部属于山区,中部属于半山区,北部属于丘陵地带,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隐患集中分布在南部几个乡镇。其特点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国土部门是担负地灾防治的重要机构,因而国土部门对地灾防治必须有科学的计划、方法、措施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地灾防治的基础。

2.1 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国土、水利、林业、气象、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县政府下发了《东丰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东丰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抗灾救灾体系。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灾害防治思想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体,针对防灾薄弱环节,及时向社会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和简明防灾避灾方法,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识灾、报灾、避灾和防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地质灾害预防的社会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由单一部门抓防灾减灾到全社会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3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县、乡(镇)、村逐级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县自上而下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制定完善防灾救灾应急方案。同时,提高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队、卫生服务队、抢险运输队等并配备无线通讯设备,保障出险时队伍拉得出去,打得赢。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结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4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县、乡(镇)、村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并在全县229个村确定每村一名巡查员,对全县8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包保到户。通过增强群测群防意识,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班值班、信息报送、应急调度、险情巡查、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

2.5 抓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工作

加强群专结合,依靠科技,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提高群测群防效果和水平。增强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单元,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防灾。在全县范围内对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区等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共组织巡查排查253人次,排查隐患点47处。并及时做出判断,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警示牌47块。凡遇异常天气,坚持24小时随时进行巡查,确保险情发生时及时预警,细心观察,随时做好变化情况记录,一有险情立即报告,做到险情发生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群众安全。

2.6 严肃工作纪律

在灾害易发阶段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工作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的移动电话保持24小时开通;坚决杜绝值(带)班人员脱岗现象,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于春泳,张艳玲.水土保持是防治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2,(04).

[2] 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03).

[3] 彭珂珊.灾害防治中的非工程措施及其重要作用[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第4篇

关键词:博州草原 生物灾害 治理现状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81-02

博州位于新疆地区西北部,地处准格尔盆地南缘和天山北坡西段,地质地貌特点十分的复杂多变,其中北、西、南三面被大山包围,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博州天然草原种类繁多,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南部山区草地比北部山区草地干旱,西部草地比东部草地干旱。其中在博州地区存在高寒草甸、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以及平地草甸,在该地区干旱荒漠性气候是影响本地区草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博州地区草原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情况

首先,草原蝗虫发生与危害情况。近年来,受气候异常、草原生态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草原灾害发生规律和近期调查数据,2014年,博州草原蝗虫危害总面积26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30万亩。蝗区的主要优势种蝗虫为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戟纹蝗、牧草蝗等;其次,草原鼠害发生与危害情况。今年春季,博州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往年偏低,草原鼠害发生期有所推迟。进入4月份,该州气温逐步回升,草原害鼠开始活动,危害逐渐呈现。2014年全州草原鼠害危害面积达75万亩,严重危害面积为18万亩,危害鼠种为赤颊黄鼠、大沙鼠、鼹形田鼠。

二、博州地区草原生物灾害治理的现状分析

首先,建立应急指挥系统。从2007年开始,对该地区的畜牧兽医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在博州草原站内设立了治蝗办。在县级的草原站都设置了治蝗办。虽然最近几年对博州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其次,建立应急预案体系。从2009年开始,博州地区开始积极的编制了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防治预案,对组织体系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有效地明确,并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监控机制和综合防治保证措施。但是,现阶段该预案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需要我们对预案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之后,才能确定实施;再次,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在博州地区已经积极的组织建设了由各级监测防治部门领导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多能的高效的防治队伍,其建设规模比较大,内部分别设置了应急分队和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应急救灾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能力;最后,救援装备和物质储备管理。博州地区草原生物灾害救援物资和装备已经建设比较完善,其主要由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统一调度,并由博州地区草原站统一进行储备、管理和统一集中使用。

三、博州地区生物灾害成灾原因分析

首先,蝗虫和老鼠的繁殖能力强等生物学特性造成了博州地区自然灾害的集中爆发。草原蝗虫和鼠害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的生物学特性,当环境适合蝗虫和鼠害发生之后,蝗虫和老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的繁殖和生长,当数量超过了草原的承载能力之后,鼠害现象就会发生;其次,自然环境是造成生物灾害成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文中也论述了干旱和荒漠是对草原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博州地区,当春季雨水少,气温回升较慢时,蝗虫卵的孵化时间也会时推迟,这时蝗虫卵的孵化率比较低,蝗虫灾害的发生普遍较晚,同时对草原危害较轻,如果春季持续干旱,气温回升较快时,蝗虫卵的孵化率较高,这时蝗虫灾害的爆发就显得十分突然了,通常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将整片的草原啃食殆尽。

四、博州草原生物灾害治疗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草原生物灾害防治任务艰巨。博州地区草原辽阔,地形十分复杂,虫害和鼠害的危害面积十分大,同时,该地区生物灾害的危害种类繁多。在生物灾害治理过程中,蝗虫和鼠害的发生十分迅速,扩展速度十分快,发生的周期逐渐呈现缩短的趋势,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提升,给草原生物灾害的防治带来了艰巨的困难;其次,治蝗灭鼠资金严重不足。在博州地区生物灾害治疗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的现象,草原监测设备落后,防治机械陈旧,防治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不能有效的保证各种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再次,基层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在草原生物灾害防治过程中,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不健全,专业防治技术力量不足,对生物病害的监测调查结果分析存在严重不科学、不准确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在进行草原生物灾害防治过程中往往不能在最佳时间对灾害进行防治,多数情况下都是事后的补救,这种防治过程中存在的滞后性往往都会错过最佳的防治时间,会严重影响到草原生物灾害的有效的控制;最后,草原生物灾害研究力度不足。在对草原病害进行防治过程中,草原站对各类草原生物灾害发生的特点和发生规律还没有完全的了解和掌握到位,在博州很多地区,对草原预测预报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进行蝗虫和鼠害等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五、解决对策分析

首先,加强对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全面增强对草原生物灾害防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认识,严格按照上级和有关部门的要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把草原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防治工作的目标和责任。成立了由主管领导牵头的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亲临现场督促检查工作,业务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严格把关。应该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协调及时的成立草原生物防治应急指挥部,并在基层下设办公室,明确好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应急预防责任控制体系。各级领导要加大对其重视程度,组织措施得力,确保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加强预警预报工作。全面加强对蝗虫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以及种群数量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对灾害动态变化的掌控能力,按照自治区治蝗办的要求和相关测报规程,博州地区及早组织技术力量,深入一线,适时开展草原野外路线常规调查和固定监测点定期数据采集工作,极大提高了预测预报能力,为防治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防治期间,博州各级草原业务部门坚持草原灾情专人报告和24 小时值班制度,全面使用“草原生物灾害信息系统”上报草原灾害发生、危害和防治情况;再次,不断提高草原生物灾害防控的有效性。积极的开展草原生物灾害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那些危害严重,害虫密度大的区域防控上,积极的推广应用多种灾害的防治技术,从而全面控制好草原生物灾害;最后,加强对资金和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建立各级“防治保障资金库”,加强各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力度,更新购置监测防治等设施装备。加强地区间考察学习与技术交流,立项申报科研课题,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新技术,开展技术,集中培训,提高防治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严杜建,周启武,路浩,吴晨晨,赵宝玉,曹丹丹,马烽,刘晓学.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分布与防控对策[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3)

[2]龚红花,乌图那生,道理洪. 博州草原鼠害发生分布区域与防治的研究[J]. 新疆畜牧业. 2011(11)

[3]李慧.浅谈塔城地区草原生物灾害治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畜牧. 2013(32)

[4]梁景之.生物灾害的防治与社会变迁――青海省东部牧区的个案分析[J]. 民族研究. 2010(05)

第5篇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 村, 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6篇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 村, 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山洪灾害作为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和措施,一直都是相关部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要想全面的发展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设和管理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综合了解山洪灾害的特点和影响,正确的理解非工程防治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防御作用和避灾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合理的规划好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完善山洪灾害的防治系统,从而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防治中的预警功能。

1.非工程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的作用

1.1、防御作用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主要就是通过检测预警系统,实施的收集当地控制点雨水情和工情等信息,从而有效的达到对雨水的情况变化的掌握,重点区域重点进行监控,开展和完善防御预案、强化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丘地区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在极短时间内紧急转移大批的人员和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一,强化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管理体系,根据山洪灾害防治地区的地质环境和经济条件,建立准确、高效的监测、预警、通信和预报等监控措施,确保在山洪灾害的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和群众疏散工作,将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二,制定科学的山洪灾害防治预案,为有效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处置保障。第三,有目的的培养群众山洪灾害防治意识,宣传山洪灾害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在山洪灾害中的自救能力,能有效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和管理在山洪灾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能有效提高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将山洪灾害的破坏降到最低。

1.2、避灾方法

山洪灾害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问题,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山洪灾害的治理措施较为困难,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在灾害发生中,一般采取移民搬迁的形式,确保人们在最快的时间里,获得正常的生活质量。在工程措施治理过程中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巨大,但防御效果不明显,为了帮助群众避开山洪灾害多发区,最佳的非工程措施是移民搬迁,最大限度的控制山洪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实践得知,只有将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应用到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才能确保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效率。

2.引发山洪灾害的原因

山洪灾害成因主要为降水量集中、持续时间长,加之受灾地区荒山面积大,植被稀疏,保水能力差,每逢普降大雨汇洪成灾,导致山洪暴发。具体分析如下:

2.1、突然降雨。我县地域全部都是山地丘陵,该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并且降雨较集中,当7月和8月份突然降雨时,雨期通常较长,则为山洪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2、特殊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沟壑纵横,海拔高程落差大,山峰岩石,表面支离破碎,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源短流急,极易导致山洪暴发,造成山洪灾害。

2.3、沟道阻塞。由于地质结构原因,土壤松散,连续降雨饱合后,易倾泄淤积大量松散物,也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

2.4、人为因素。有些群众房屋选址不合理,一些房子建在沟口、山脚、陡坡下,甚至行洪河道内,还有一些房子通过开挖坡脚、削坡取地修建;不经批准随意开矿、挖窑,随意弃土弃渣,不同程度加剧了泥石流、山洪灾害隐患。

3.山洪灾害防治实施的非工程措施

3.1、确定预警指标

预警指标分为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指标。

(1)雨量预警指标。降雨是导致山洪灾害的最主要因素,临界雨量是实时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业务中诊断山洪灾害是否可能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的关键性指标。临界降雨量是指可能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一定时段的最小雨量。参照雨量预警指标为参考值,系统建设后需根据雨情、水情、灾情资料积累不断修订,以适应特定区域预警需求。以诱发山洪发生的临界雨量为预警的基本指标,实施预警指令需依据基本指标和流域前期影响雨量(土壤湿润程度)因素综合确定。当小流域不同时段面雨量接近临界暴雨值时,各县山洪预警中心应向流域内居民准备转移的指令。当小流域不同时段面雨量到达临界暴雨值时,各县山洪预警中心应向危险区内居民立即转移的指令。

(2)水位预警指标。水位预警指标分为水库水位预警指标和河道水位预警指标。水库水位预警指标参照各水库的防洪预案执行。河道水位预警指标:山洪灾害危险区小流域内,缺乏实测历史水位资料,目前水位预警指标难以确定。为此在各县小流域选定下游有重要城镇,工矿企事业单位,且人口相对密集的水位预报节点,进行历史洪水位调查,依据各调查点的山洪灾害成灾情况,确定历史成灾水位为立即转移指标;结合当地水利工程在历史成灾水位上适当降低,作为准备转移指标。

3.2、预警内容及方式

(1)预警内容。预警内容主要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2)预警方式。根据监测、预报、调查、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采用多种方式,及时警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报警信号。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预警信号城区可为电视、广播、Internet网络、电话、传真、移动通信、短信;乡(镇)及村级则可采用广播、电话、锣鼓号、报警器、短信等方式通知民众,具体预警信号的形式可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自定。

4.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应用

4.1、提高山灾害防治的技术监控研究

为了全面发展非工程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中的应用,要提高山洪灾害非工程建设的技术研究,促进山洪灾害防治监控技术的发展。第一,合理划分山洪灾害的区域,根据山洪灾害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山洪灾害可能会发生的地区、程度、类型、影响和范围,正确划分安全区和危险区,进行灾害监控区的重点规划,合理分配监控设备和人员,确保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监控质量;第二,正确调整预警指标,预警措施是为了尽可能第一时间疏散人群,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预警指标的设置,会出现误报或谎报的情况,这样会催生群众的麻痹心理和厌烦情绪,因此,正确调节预警指标,提高对山洪灾害的预测能力和监控技术,是强化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必要手段;第三,加强对山洪灾害的预测研究,提高山洪灾害的准备工作,确保山洪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当前我国的山洪灾害预测技术有待发展和完善。

4.2、规划小流域的山洪灾害监测

为了完善山洪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适当开展不同地区的山洪灾害防御评估,有利于灾害防治工作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还能有效引导山洪灾害防治地区建房设施的质量,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对突发性灾害的预防能力、抢救措施和修复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对小规模流域的山洪灾害进行评估,结合地域地形的特点和雨季的变化,加强山洪灾害的预警,为山洪灾害的抢救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尽可能的减小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

结束语

对于山洪灾害中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根据地势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防雨措施,并且提高预警系统。根据2010年编制的《山洪地质灭(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的基础要求,对山洪灾害的防止进行系统化的防治措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建立健全长远的防治系统和防治措施,在山洪灾害中全面实施非工程的措施,全面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的建设和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蒲自平.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与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297+322.

[2]孟东勇,秦亚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探讨[J].江西建材,2014,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