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32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同时就业制度由政府统一分配制度向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之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迅速增加,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0年毕业生总量将达631万,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短时间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参与就业竞争,另外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失业的待就业人员和待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就业竞争激烈程度由此可见。

(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而高校师资配置和各种教学条件的补充却无法紧跟扩招的步伐,导致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很多高校的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的1∶14的标准,教学软硬件设施匮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的先天不足,教育质量必然下滑,毕业生自身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就业观念陈旧,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模式、规模、质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跟上这种变化的步伐,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要求。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把自己置身于象牙塔中,不愿意正视自我,总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不愿意从事艰苦行业,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乏主动就业的积极性,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相脱节。

(四)由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都普遍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话题。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学校和各种社会团体等都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和改善服务水平,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筹备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宣讲会、座谈会、就业创业讲座等,但目前的服务水平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程序服务工作做的多,实质工作质量却有待改进,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如经常出现的失业和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五)“不看能力看学历”的招聘现象还普遍存在于用人单位的招聘公告中,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于注重学历水平,而相对忽略应聘者本身的能力及岗位的要求,追求高学历,不求合适的,不能人尽其才,在造成人才浪费的同时,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六)高等教育没有及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高校专业结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导致高校培养的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不配套。另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必将导致劳动力发生转移或出现剩余,劳动力总量需求的下降会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形势,而作为主要吸引劳动力的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还有待提高。

(七)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备法律制度的保障,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同样离不开完善法律制度的保障,而目前存在的一些法律制度,如户籍制度,使毕业生就业公平得不到保障,地方保护主义、性别歧视等也阻扰了就业公平的实现。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执行劳动合同,压榨工作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造成了极大冲击。

二、解决对策研究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基层就业。

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很多基层单位、艰苦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空缺,只是由于工作环境、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原因招不到或留不住人才,这就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和保障,积极改进基层单位和艰苦行业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政策上的优惠,如学费返还、优先深造等,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优越条件,铺平道路,使基层部门和艰苦行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这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重要作用。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挖掘需求潜力。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就业是经济增长的衍生需求,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但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就业弹性趋于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大力发展就业弹性较高的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既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还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首先要走出加快服务业发展为时尚早的认识误区。目前,我国不仅具备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次要转变服务业不可能大规模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观念。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服务业只能提供一些临时性、非正规的工作岗位,大规模吸纳劳动力还得靠大工程、大工厂,没有意识到现代化大型工业生产越来越体现为“鼠标+水泥”的技术集约方式,更多的就业岗位将由服务业提供,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将成为主流趋势。最后要把促进就业与加快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在通过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上,不能“厚此薄彼”,谈及就业,就把服务业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谈及服务业自身发展,则支持力度明显不足。服务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决定的。

(三)深化高教改革,调整供求结构。

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矛盾,如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专业知识更新等,都不能很好地与市场要求相结合,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因此,必须更好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技能培训,使得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调整供求结构,改变目前存在的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局面。

(四)发展职业教育,限制招生规模。

高校扩招造成很多高校教学资源捉襟见肘,教学质量相应下降。然而扩招也是高校发展的一个趋势,只是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放缓这一进程,限制招生规模过快膨胀。而目前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各种有一技之长的技师能手,但高等教育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适当合理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协调,控制招生规模,促进高教改革,最终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五)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技能。

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在我国却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高校都专门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总体来说,发展水平还相当低,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师资队伍缺乏,课程建设相对滞后,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趋于表面形式,发挥不了实效。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础。另外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就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的成功率,而作为职业指导重要组成部分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六)扭转职业观念,减少主观性失业。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失业和岗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就业观念陈旧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多的是以薪水高低、工作环境好坏来作为衡量标准,而很少顾及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不愿意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也体现了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的心态。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引导,使之转变思想观念,政府则应该从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减少因主观上的被动消极而导致的失业。

(七)健全竞争机制,促进公平公正。

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改革人事录用制度,促进就业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才能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对挖掘就业潜力和加强人才合理流动具有积极意义,最终也会对大学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大学生就业。

(八)明确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明确相关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相结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在开展就业工作方面有着其他社会部门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政府首先可以从政策层面影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促进用人观念和择业观念的同时转变,另外政府还扮演者服务员的角色,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服务,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不同角度挖掘就业潜力,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也不是单凭某一方的力量就能够解决,这有赖于大学生观念的改变,有赖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构调整等。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才能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吴开胜,张翠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01.

[2]戴秋香,宫银海,高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9.

第2篇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60-02

据统计,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当年就业率约为68%。2009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是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劳动力需求大量缩减,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新增劳动力在急剧上升,岗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人数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加上本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就不及新增劳动力增长速度,导致整个就业形势凸显劳动力供给大量增加和需求量严重减少的矛盾。上千万的大学生特别是农村来的大学生耗费一家几十年的收入,毕业之后却面临失业的威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而现实的社会问题[1]。

一、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体现了其他国家在就业问题中的普遍性,又体现了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从主客观因素入手,能使我们更深刻、更科学地分析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客观环境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济状况向来决定和反映就业的状况,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2]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造成薪资下降,这和大学生的心理期待有所差距,使得一些大学生宁愿选择不就业,也不愿意接受低薪工作。

2.我国国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目前的劳动力相对过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 000万(2010年大学毕业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 000万)[3]。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经济每增长1%带来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 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3高校体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沿袭着精英阶段的培养路线,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转轨的步伐,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下降。

第一,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前些年,很多高校都有“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当时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 大家都开设,导致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相对集中和拥挤,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第二,教学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套刚性的制度体系,对学生兴趣和爱好尊重不够[4]。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课程的选择,但是,学生按兴趣自主选择的范围很小,因为必修课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体制和测评方法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有的高校甚至局限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部分高校至今还沿用着以前那种程序式、被动式、经验式的指导,忽视就业指导的全程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就业指导被当做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就业指导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很多高校甚至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忽视与毕业生的沟通。

4.家庭陈旧观念对就业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中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占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离开本省、本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遵从其父母的意愿,父母依靠的是子女,总想将子女留在身边或相对近一些的地方,导致毕业生不愿去外地就业。还有部分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能到大城市、好单位,从事好职业,导致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机会相对减少。而城市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读完大学理所当然应该留在大城市,并认为到偏远地区去工作没有前途或难以升迁,这就导致了城市或发达地区人才过剩、就业压力大,而那些偏远或国家需要的地方却紧缺人才。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学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当前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清,就业期望值过高,自己对就业的定位欠准确且不合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了解,以至于在求职时茫然而不知所措。

其次,学生的相关专业素质与自身素质同就业单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而实际知识应用率不高,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最后,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毕业生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部分大学生观念落后,相互攀比,等待观望,结果错过了就业机会。

二、 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然而,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及政府的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人民,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二)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最后,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第一,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身体素质。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择业时不可一味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5]。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度合理将能够更好地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求职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使我们能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 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3] 戴前虎,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2010,(8).

第3篇

关键词:就业难 高等教育 职业规划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定位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我国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不断攀升高峰,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据了解,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333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0年631万人,2011年约有660万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其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可小觑。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指他们较难找到与其专业能力,工作期望,职业观念相匹配的工作岗位,甚至很多人存在毕业即失业或毕业即啃老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按照传统观念,大学生是最不可能出现就业难的一个群体。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洗礼,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接触了方方面面的先进理念,理应是一个优势群体。然后现在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就业矛盾,其影响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学计划有待改善。由于高校扩招发展过快,高校教育设施无法全面匹配,现实情况下高校只能优先保障大学生基本的生活和学习设施,人均师资和人均资源不足,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此外,由于时展和知识更新较快,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及其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较大,就会出现入学时的热门专业可能在毕业时已经市场饱和变成了冷门专业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已经老化等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现象。

(二)人力服务市场体制不健全。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公众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政策法律体系还在发展之中,有待调整和完善,存在不正当竞争、虚假信息等不良现象。

(三)高校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不够显著。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一般高校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毕业实习和招聘信息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价值观,增强其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渠道。

(四)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情况和就业环境认识有限,对其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茫然。多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足,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任务,对自己的个人优势和专业兴趣方向缺乏深入的了解。期望值过高、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和心理调适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障碍。

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就业为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忧心的话题,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毕业生就业: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并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供求的对接。其次,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培训,根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商务礼仪培训和职业理念培训等,和高校的专业教育互为补充,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缩短其职业磨合期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

(二)完善人力市场体制,做到公开、明确、信息畅通。首先,各地方要建立高度统一的业务操作系统,以市场为基础,整合加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其次,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常规化和规模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重点关注特殊就业群体,形成广泛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三)高校要做到有所变,有所为。首先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合理化设置,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要增强法律法规和形势政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遵纪守法意识,了解社会现实和发展前景。再次,要使用多种手段帮助大学生就业,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可行性的职业生涯目标,发挥寒暑假实习、课余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际作用,避免流于形式,发挥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增强其应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

(四)鼓励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和多形式就业。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利用多种方式拓展就业渠道、整合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进社区。对有意向有条件的大学生做好创业知识的普及,帮助他们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创业实践,实现创业愿望。

(五)大学毕业生要提高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因此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首先要学好专业课程,并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有所侧重和专研。其次,充分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进行专业或职业意向相关的实习,加强对自己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再次,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发扬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和他人相处的技巧并适度推销自己。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同志在十报告中也着重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就业优先战略,因此改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体制,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刘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三难,即落实用人单位难、专业对口难、正式上岗难。最近几年对外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75%之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的更多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总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普遍过高,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而并未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实力;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 “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原因。

2、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局限性。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造成我国某些地方就业紧张,某些地方却求贤若渴的“奇怪”景象。

(二)客观原因

1、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虽然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但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制度等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全面素质不足,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造成了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

2、就业过程存在着不足。首先,就业信息的双向不畅通,毕业大学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完备信息,同样,用人单位也由于信息不完善无法找寻到最合适的人才。再者,就业环境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男女就业不公平,文理就业不公平以及面试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更加严峻。

3、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方面

1、国家政策引导,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一方面,必须取消限制人才流动的各种限制,各地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以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另外,需要将城市里部分大学生转移之稀少地区。应当加强思想引导,认识到下基层对个人、国家的多重效益。多给与精神赞扬,适当增加物质待遇。同时,政府应该正视毕业生有家不能回的现象。

2、政府要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二)高校方面

1、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应时之需。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应根据整个经济环境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教学方面,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个人方面

1、大学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将去那些不发达地区就业作为就业的选择之一。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毕业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迎接选择就业中的种种挑战。不可为达到就业的目的,而做违背做人基本原则的事。

2、提高自身素质。对很多企业来说,这些年越来越难招到优秀毕业生。所以,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一个人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一定要善待金贵的大学时光,使自己各方面有一个提升。虽然大学扩招,学生总量变大了,但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增加却不明显,很多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滞后。

三、结语

为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我们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我们自己的竞争力,注重量的积累,不做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接受社会地挑选。但是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样要很好的得到解决。因此,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做出响应的措施。只有这样,现存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所有人所期待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艳琴.浅析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广大青少年有了更多求学深造的机会,但是每年大几百万的毕业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针对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的分配制度转为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本来想给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却出现了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的尴尬局面。

一、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 未就业学生人数比例较大

根据《大学周刊》报道,北京市委对北京地区的2004届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为89.4%.经过记者的调查,发现这一数字被注入了水分。由于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追求较高的数字,高校为了达到要求,不得不在这一工作上下功夫,为了使学生拿回就业证明和就业协议,可以说十八般武艺,尽数使出,使得看红火的就业前景下暗流汹涌。如果剔除掉数据中水分,再去掉为了拿到毕业文凭而想方设法签了的协议,未就业的学生人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2、 大学生就业费用逐年提高

由于就业岗位相对固定,每年新增的几百万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上加难。为了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专科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本科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四处奔波,频频出入各地的人才市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被浪费。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单位,更是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寻求门路,据教育部统计,最近几年靠亲朋好友找到工作的占到25%,甚至有40%的人认为没有关系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3、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错误

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摆脱“铁饭碗”的陈旧思想,总想找一个“钱多活少责任轻”的单位,最好还要有编制,殊不知,国家的体制改革逐年深入,要想找到一个“铁饭碗”的工作恐怕是越来越难了。还有的大学生不肯付出辛劳,找工作只看工作环境,哪怕少挣点工资,哪怕整天无所事事,也不去那些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而环境相对差一些的单位,更别说大有可为的广大农村。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

高校的扩招,使得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大几百万,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供给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中国的人口多,2011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是13亿多人,加上科技的进步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涌入到城市当中,由于他们不怕辛苦,和刚毕业的不接地气的大学生相比就有很多优势。

2、 大学生自身的不足

首先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广大的大学生的“精英情结”挥之不去,没有清醒的意识到现在的教育是大众教育,而大学生目前选择的单位依次是党政团体、国有企业、大中专院校、集体企业,而且选择集体企业的少得可怜。其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眼高手低,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现在的单位不想花太多的精力用来培训刚毕业的大学生,而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没学好,实践知识没学到,等于是混了个毕业文凭,找不到工作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 高校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办学理念落后,专业设置陈旧,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样的课,老师能讲什么就开什么课,和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此外,有的高校就业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就业政策市“双向选择”,学生就业不就业是自己的事情。

三、 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生的认清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确实存在,但是在大学期间勤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的学生,用人单位是抢着要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必要的文化课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些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和欲就业的行业要求,利用大学里的时间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大学生要转变观念,抛弃精英观念,脚踏实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从现实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之路。

2、 高校课程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要改变陈旧的课程设置,不能根据老师开设课程,而应该根据课程选择老师,对于那些不能胜任的老师,给出半年时间去深造学习,还是不能胜任的只有做转岗处理。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把学生的就业实际问题和就业思想认识问题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就业形势,分析国家政策,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技术,提高他们主动适应社会的的能力。

3、 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创造更多人才需求

从现代化的发展来看,社会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是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主要是我国的生产就够落后,导致大量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调整生产结构是增加学生就业的必经之路,优化第一产业,精简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第6篇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college graduate, the competi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becoming fiercely.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poor graduates is not optimistic. In order to promote poor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moothly, our country,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should do their duty.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poor college stud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Key words: poor;college student;difficult employ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3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高校的贫困毕业生在目前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上贫困生个人的就业观、自身综合素质、家庭经济等特殊因素影响,他们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贫困高校毕业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对工作具有强烈的渴求性,一个贫困大学生若能顺利就业,它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可以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甚至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高校和社会更是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于高校就业率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且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就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谈一下笔者的建议:

1 制定和实施灵活多样的政策以促进贫困生就业

高校贫困毕业生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国家应该针对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更加具体、系统、优惠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与规定;高校要建立健全贫困生就业机制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随着贫困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和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使其在毕业时不要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贫困毕业生由于自身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熟悉艰苦环境的特性,如能让他们在当地基层就业,发挥聪明才智,相信他们一定能干出一翻事业来。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改善贫困生就业环境,积极吸引和鼓励贫困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地区工作;同时逐步提高基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报酬,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贫困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规模,积极吸引和鼓励毕业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贫困毕业生去基层和西部工作,缓解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减少毕业生失业人数。

2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针对目前贫困毕业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高校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引导贫困毕业生要把理想与现实、用人单位的需求、总体的就业形势等相互统一起来合理抉择。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理念,把握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强化贫困毕业生思想教育,通过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理想和信念教育,让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的理念,引导他们奔赴西部和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要重视就业信息的指导,强化就业技能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贯穿大学生涯不断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及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贫困生展开就业指导教育,又要根据贫困生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更要在大学期间有规律地组织专家与学者对贫困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贫困生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并且组织贫困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为择业有困难的贫困毕业生按照适当比例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和贫困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提供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一对一对其进行帮助,使他们对自己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择业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贫困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的调研结果及相关资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案。重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求职简历礼仪、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就业政策与签约程序、就业形势与对策”等角度展开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就业训练营活动,通过职业测评、模拟面试、工作分析、就业技巧训练等活动,增强贫困毕业生就业信心,使其更好地了解面试程序,增加面试经验,提高随即应变能力,使面试成功机会增加。除此,还要积极推荐贫困生就业,特别注意关爱这个特殊群体,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贫困生求职费用,减轻其就业压力。

3 建立校企联姻,提升贫困毕业生职业素质

通常,高校贫困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和普通毕业生有较大的差距。如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接触社会实际少、人际交往能力弱、实践操作不强等等。多数的高校贫困毕业生是贫困落后山区或少数民族的学生,交通的闭塞使得他们大部分人普通话较差,方言较重。贫困生的家庭背景、社会交往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要相对晚得多。很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地位。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提出“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要想使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经验要求,就必须使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相符,实现“零距离”对接。要做到知一点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校企联合。所以要想提高贫困毕业生综合素质校企联姻是重要途径之一。

要使校企联合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个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证又有教师以外的执业资格证书(如法律执业资格证书、工程师等),同时具备两种职业素质。将合作企业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到学校兼职讲学,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让教师走向工厂,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使师资队伍更具实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互动,利用企业的实验设备,对学生进行到企业和工厂的实验和实训,使企业不断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用型研究所强调校企人员的互动、项目的联结,学科性公司将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双方相互交流,企业提出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高校以此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

高校要对“订单式”培养模式不断研究。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有没有培养,贫困毕业生自己也难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就业信息,所以“订单式”培养模式应推广在毕业生就业中。按照合作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降低贫困生就业风险;严格审核“订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防止不良行为的出现;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其进行培养,是贫困生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其培养不能只考虑企业的现实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加强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贫困生的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4 疏通信息渠道,增强贫困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相对那些经济条件好、家庭背景优越的大学生来说,贫困毕业生获取的信息相对较慢、较少,对就业相关知识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缺乏了解,这无形中给贫困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弱势。因此,通过疏通信息渠道,让贫困毕业生获取最新信息,增强竞争优势是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要广建人脉,建立全面的就业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在校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的作用,让社会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人才模式等,提高学校知名度;要把优秀校友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让他们帮助母校的贫困生更好的就业;高校还要充分掌握成功校友的法杖状况,让他们回母校招聘人才,将优秀贫困生加以推荐;除此之外,教职员工的社会关系也要充分利用,让他们介绍一些企业单位来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利用好在校优秀学生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影响力,把学校宣传出去,让更多招聘单位了解学校。

其次,加强和各级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系,打造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比如与各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官方网站合作,整合有利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集各方之力,打造人才多层次、专业多元化、服务多功能、社会影响大的跨省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要。高校同时联合与各地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举办供需见面会,优先推荐贫困毕业生,帮助每一个贫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5 结束语

一个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贫穷和富有,但贫困生同样拥有就业的权利。贫困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社会对贫困生产生的种种歧视与不公正现象以及贫困生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同样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开发西部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因此,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期待着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参考文献:

[1]林如真.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资讯,2008,(7).

[2]李浩然.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

[3]孙长缨.高校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

第7篇

关键词:就业分析;供求关系;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的利益,而且也成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大学生就业难点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求总量失衡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劳动人口(25岁-64岁)的5.2%,但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与相应年龄段即18岁-22岁的人口的比例)已达到23%[1]。按照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三个阶段论(精英型高等教育,即毛入学率在15%以下;大众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至50%之间;普及型高等教育,指毛入学率在50%以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在很短的时期内,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转变为大众化阶段,随之产生的一个现象是,高校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在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受供求规律影响的。从大学生供给总量来看,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急速增加无疑是促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图1、图2是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和就业情况,反映出供给总量的急速增加导致的就业困难。

假如其他情形不变,供给增加,则劳动力的需求方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早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的时候是2003年,正好是1999年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毕业的时候。而在1999年之前,高校招生规模尽管也在逐年增加,但总体而言相对平稳,其就业形势也相对平缓。在供给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就可以相应地提高用人要求和降低待遇标准,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如果不降低,就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从需求的总量来看,尽管这些年我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相对于连年迅速增加的供给而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出现减少的趋势。例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22%。而根据人事部有关调查数据,当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约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22%[2]。所以,供求总量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索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日趋市场化,由过去的“统招统配”过渡到现在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从此大学生就开始在人才市场上为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东奔西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认为,每一个求职者都是理性的,由于不同工作的工资和工作条件不同,人们为了找到满意合适的工作而自愿选择暂时失业。因此,最佳的求职策略是不急于接受出现的第一份工作,而是继续发现更好的工作。如果继续寻找工作的边际收益大于为之付出的边际成本,则职业搜索过程就会继续下去,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才达到最佳搜索状态,此时停止搜寻。所以,求职者应当比较一个马上能够得到的工作的好处与等待以后找到更好工作的好处,并减去为此付出的等待成本。见图3。

在图3中,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A点,所对应的搜寻企业数量为N2,即当一个求职者在走访了N2个企业后,此时MC=MR(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便应该停止搜寻过程。

当然,也许会有人在走访了N1个企业后,便中止了搜寻过程而接受某一工作。但事实上,大学生的求职过程总是遵循MC=MR这一规律的。因为,当走访的企业数为N1时,继续搜寻的边际收益等于B,继续寻找的边际成本等于C,此时B>C,说明继续寻找工作可以提高潜在的收益水平,因而是有利可图的。例如,某大学生马上就业的工资是1000元,但若再继续寻找工作如2个月后可以找到工资为1200元的工作,那么,一年内接受的第一份工作的收入是1000×12=12000元,第二份工作的年收入是1200×12=14400元,多出的14400-12000=2400元就是等待第二份工作的风险溢价。事实上,行业收入的差异、地区发展的快慢、个人发展空间不同等都成为当今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寻寻觅觅不断搜寻乃至不惜支付违约金毁约的动因。实事求是的说,大学生的这种搜寻行为是理性的,但这同时也客观影响了大学生的及时就业,从而降低了整体就业率。

(三)大学生自愿失业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随着供求状况不断调整的实际工资会使劳动力市场自动“出清”,即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3]。但若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诸如法律、制度、文化习俗等各种障碍因素,可能就会阻碍真实工资移动到充分就业时的水平。如果工资停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方,就会产生失业现象。例如,当某一求职者的最低工资低于所在城市规定的失业低保金时,这位求职者会宁可自愿失业也不去选择这份工作。还有,某些制度和习俗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和价值取向,不愿从事低层次的劳动,“宁愿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现象都是此类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上的体现。所以,自愿失业也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之一。

(四)摩擦性失业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相等,也会有人处于求职状态,这是因为在劳动力市场运转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存在转业等原因造成的短期性、局部性的失业,这种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其原因有二,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有人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有人为了个人发展或收入提高等因素,辞去原有的工作重新寻找新职位,进行着工作或职业的不断变换;二是存在着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求职者和企业未能找到接触、沟通并达成雇佣协议的机会。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对于每个求职的大学生来说,它也只是过渡性的,但摩擦性失业同样也加剧了目前日益紧张的就业状况。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以上的分析说明供求关系失衡是目前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同时个人求职决策、自愿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也是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因此,下面主要从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和供求两方面并考虑存在的客观因素,提出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需求

从劳动需求方面来看,如果能采取措施使需求量增加,则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数量。而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工资水平、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劳动需求量与工资水平负相关,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与产业结构升级进程正相关。因此,若要增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首先,要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虽然近年来我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许多不利于经济活力释放的因素,比如行业、地区的垄断,国有企业需要继续改革等;其次,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相比较于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仍旧过大,而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的第三产业仍然很薄弱,因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后,国家还应加大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投资,保障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也应鼓励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提高整体的就业率。

(二)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

从劳动的供给方面看,劳动的供给量取决于当年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因而供给量是一个确定的值。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源源不断地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因此,不能通过直接减少大学生的数量来减小供给,只能通过改变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疏通供给渠道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调整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办学模式的限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很大的刚性,有些已经不符合时展要求,市场没有需求的专业仍然在继续招生,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部分所谓热门专业,有些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

其次,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质量。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高校的管理体制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导致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足够的动力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陈旧,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比较差。所以,高校生产出的产品(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的可信度,以致于大学生就业困难。

最后,高校和政府应疏通学生在求职中面临的种种障碍,缓解就业压力。高校应设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及时搜集就业信息,减少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效率损失。此外,学校还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帮助毕业生确立个人的薪酬预期,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同时,政府方面还应继续推动人事制度、档案制度、社保制度等的改革,尤其是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并建立完善的就业检测预测系统,从整体上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宝泉.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N].中国教育报,2008-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