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30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政治课 实施 培养 创新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34-01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体会、检验、总结以及获取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的过程,而整个学习活动是一个认知的提高、情感的形成和意志锻炼的综合活动,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情景下才能被激发出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景可以激发学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学习精神,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学生循规蹈矩,按照传统的要求做人,限制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想的闭塞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当前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们达到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应引起各位政治课教师的重视和注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浅论政治课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

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实施教学

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品德教育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品德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而是要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引导逐渐形成的,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认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育内容上要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于教材,让思想品德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1)在课堂教学中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政治课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都能在书本上体现,都走进了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书中的真实材料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真正有很多高尚的品德,从而把那种高尚的品德内化并形成自己的品德,从而也证明了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2)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生活态度和一定的能力,而中学思想政治课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设想和建构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继续教育和良好品德的培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实施教学,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以达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科学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质疑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我们传统的教育就是缺少这种科学精神的培养,往往只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按照课本上说的去理解、去掌握,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对问题本身的质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这种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造成学生迷信、盲从和不敢说真话,因此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时期,讲究的是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今社会既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竞争和合作相互依存,竞争力离不开合作,合作离不开竞争,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大的工程的完成,都是不同部门相互合作后才取得的结果,因此,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与人之间是否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现在的中学生出现了为竞争而竞争的思想,很少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品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提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很有帮助,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成、课程资源的选取等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为出发点,开发学生潜能的思想品质,激发他们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精神,达到多类型、多层次进行合作的目的,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第2篇

素质教育是追求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制定具体的举措和做法,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采用新奇的开头,启迪学生思维

1. 重视教学开头的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美的感受中得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角果。可运用奇闻入题,疑问开头,也可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或名言、或警句、或诗词等开头。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去看书,去思考,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而且受到了教育。

2. 运用生动事例,诱导学生分析

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乏味,理论色彩较浓厚,而学生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善于把握教材中较浅显的或较艰深的内容,学生较感兴趣的与较乏味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并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兴趣因素,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讲解政治概念、原理、观点时,选择事例形象生动。在新课教学时,可结合教材选用成语、格言、谚语或有趣的寓言、历史故事,运用挂图、算帐、对比、恰当的比喻等,也可引入丰富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3. 研究语言技巧,增强教学效果

寓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技巧,导语要自然流畅,凝炼生动,要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讲解要自然、形象、生动、深刻,有时如高山流水,昂扬激越;有时如潺潺小溪,娓娓道来。虽风格不同,但皆可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发问要有目的性、启发性和激励性,问前精心设计,问中适度引导,问后正确评价,课堂小结要全面准确,提纲挈领,条理清楚,便于记忆。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教育。

4. 加强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还能避免师生的无效劳动。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要导读,对学生的读书进行指导,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二要导思,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对重点内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产生疑问,并钻研解决问题;三要导练,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分析、实践能力的目的。四要导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结构,使已学的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生提高概括、综合、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等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思想品德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认识和智力的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激励、唤醒、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实现“不教而学”。

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创设民主教学的氛围,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课堂教学中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可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思考的精神得到发挥。

根据初中生思想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疑点,让小组之间相互质疑,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安排小组讨论并推荐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释疑,在班级讨论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学生认识模糊的问题,教师才精讲,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每一课教学结束后,都让学生人人动手,去串联和整理本课的知识,制成图表、以便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知识体系、结构脉络。为巩固知识,可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编多样的练习,开展抢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三、 导向行为规范,优化品德课与人的功能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总的来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懂,更重要的是实践,做到知行一致,学用结合。因此,必须在课外针对学生的各种思想状况,加强各种生动活泼的行为教育。

首先,行为作业是在教师、家长、同学等监督的情况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行为作业突破了思想品德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适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布置行为作业是,要结合课本知识,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既有针对性,又有教育性和可行性。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实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70-01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它不仅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将来。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 素质教育必须把思想品德素质、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才的问题,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能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祖国未来发展需要,这是当前教育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去学习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合格公民。为此,应主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

1.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相信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相信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及其内在规律性,提高学生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使学生从本质上认清封建迷信等各种的实质,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自觉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全面实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也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导向作用,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品德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并做一个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感的人,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一个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可见,导向问题是决定受教育者朝什么方向发展、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而导向作用则是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独特的作用。

二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树立现代教育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教育合格公民的重要保证和重要条件。既然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智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学习好并不等于一切都好,成绩考得高并不等于素质就高、能力就强,知识掌握的多少、深浅与能力、素质是不能划等号的。而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的喜和忧、乐与悲,以及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都是围绕着“考试”、“分数”进行的,从而把教育教学工作引入了一条死胡同:教学上,死板、教条、搞题海战术;学习上,使学生只知道埋头于书本、做题,没有应变能力,缺乏青少年学生应有的活力。为此,我们必须克服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围绕“能力”、“素质”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1.树立现代教学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变强调知识的量为强调知识的质;变强调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变强调记忆为强调思维;变强调学会为强调会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变授之以点为点、线、面结合;变信息单向传递为信息双向传递;变只重教师的教法为注重师生共同合作的方法等。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是加强教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积极搞好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深入开展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生“会学”、“会用”上下功夫,以期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否则,不深入研究教材大纲、教法,不去总结探索教学规律,而只是为教而教,必然会导致思想品德课育人功能的丧失。

三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敢于创新,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主动精神、健全人格、科学思维、自我教育能力、善于学习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这一基本任务,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时期这一形成创新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机。在学生中开展以主体性教育为纽带的创新教育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创造技能、创造人格,力争在全面完成教育教学大纲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个关于教育的现在和未来的、具有深刻内涵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就会越来越深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就越能得心应手地去操作、去运用,从而使我们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有的放矢地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去教学、去管理,使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人格得以完善、能力得以提高、技能更加巧妙、素质更加全面,展现充分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胡志英.初中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04)

第4篇

【关键词】寄宿制;思想品德;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

1 引言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础保障。思想品德教育包含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需要以正确的认知为基础,良好的行为为实践,其实质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知行统一的过程。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但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长期离开家庭和父母亲人,正常的家庭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由于学生众多,教师也无法逐一对学生进行周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发展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

2 寄宿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寄宿制学校中,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学校教师并不是全部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多数教师都在全力以赴地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班主任在抓,很少有人关注;第二,没有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功、成长的快乐;第三,学校结合上级部门要求,会开展一些时令性的教育活动,但局限性较大,而且活动多流于形式,还有更广阔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有待开辟。

3 寄宿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3.1 做好学生常规管理,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班主任、生活教师和共青团监督岗,是寄宿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要抓的主要方面,如果要提升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果与质量,就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并全面激活这三支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久地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1)加强学生的个体管理,建立全面的管理和考评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纪律方面的管理外,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常规管理还应包括发型着装、生活纪律、就餐秩序、生活区卫生等。首先应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做好及时的检查反馈和整改;并根据考评制度对逐一项量化,做好表彰奖励与违规处罚,最后,每月一汇总,对违纪严重的进行处理,对优秀学生予以表彰。

(2)加强班级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使学生得以自由、健康的成长。班主任应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应少说多做,不讲空话套话,多做实事,通过召开民主班会、民主家委会、民主评议等方式来解决班级事务,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努力做到班级事务让学生知情,让学生做主,由学生管理,请学生监督,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语气、态度,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自觉地去承认错误并改正。

(3)重视生活区管理,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生活区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区域,首先需从生活教师中选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担任生活部主任,组建生活区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评细则,不断加强培训,提升生活教师的素质,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定期召开班主任、生活部的工作交流会议,及时反馈,将班主任的考核与深入生活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相结合,提高生活区的管理力度,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因此,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和结合好区域特色和地域优势,投入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娱乐场馆和课外活动要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书法、绘画、器乐、合唱、舞蹈、棋类、特色跳绳、抖空竹、地书字等兴趣小组有序地开展,以满足学生娱乐、参与、创造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2 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资源巩固思想品德教育成果

要巩固好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寄宿制学校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巩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成果。

(1)家长会。家长会能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让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效果。

(2)“校讯通”。教师利用“校讯通”系统,可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临时通知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学校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得到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吸引孩子们的东西。”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精通教学业务,不仅可以使教师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可以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知识、源于专业的人格魅力。

3.4 不断创新,健全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机制

首先,评价要体现出动态性。可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效结合。形成性评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随时进行,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改进;同时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有助于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其次,整个评价过程要科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为辅。再次,评价要体现出主体性。评价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这样评价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创新; 师德; 专业水平; 育人魅力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要发挥楷模作用。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道德教育的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勇于开拓,为推动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不懈努力。

一、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工作要不断创新

第一、观念创新。就学校的领导来说: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淡化层级观念,强化服务观念,简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真诚为每一个教职工提供关爱和服务,突出人文关怀。要经常到教职工中调查了解他们生活、工作、学习、思想和家庭情况,帮助教职工解决当前的主要各种问题和困难,使思想政治工作步入人性化、服务化管理轨道,真正体现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真诚留人,形成用一流的服务留住教师、留住人心的校园风气。二是以人为本,注重教职工的个性发展。人是最为能动的力量,学校兴旺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同时,学校又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出成果的地方。教师职业需要特殊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三是增强法治意识。要充分发挥法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教职工思想政治纳入法制轨道,使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开展,形成依法治教、依法从教、依法执教的良好氛围。

第二、方法创新。就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是由经验型教学方法向科学型教育方法转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由静态的、狭隘的、封闭的思维方式向动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维方式转变,当今的学生眼界更宽,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情况也更加复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由经验型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型的思想政治方法转变。二是由灌输型教育方法向交流型教育方法转变。使思想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理解人,关心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三是由单纯说教方法向多种载体传播教学转变。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系统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载体来做好说服、教育、引导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四是由单一型方法向综合型方法转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锻的实际出发,从广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立足于团结的力量,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二、教师的师德要起表率作用

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表率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服务精神。 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师德特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

2.奉献精神。 要求教师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勇于奉献,甘为人梯,在必要时可以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服务于集体或服务对象的利益。

3.敬业精神。 教育服务和其他服务一样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团队和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执业标准,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4.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 在教育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因此,教师不但要与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固有的特质。

5.以身作则。 教育服务有其独特性,教师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服务。如果说大部分教学服务属于技术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不断发挥楷模作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社会舆论经常把“敬业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看成教师个人高尚的道德境界。其实不然。这些都是教师的职业美德,而不是教师的个人美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水平,是教师的职业特色所致。

三、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育人的魅力

教师要具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育人的魅力。

1.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而且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为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会读书。比如,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工作:(1)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准备:(2)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3)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打开知识宝库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时事教育 方法

时事政治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亲社会情感,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时事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平时不注重时事教育,只是在临考前才找些时事资料对学生实施恶补,不仅使学生对重大时事一知半解,加重学生临考前的学习负担,更不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时事教育呢?我摸索出了一些方式方法,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时事学习兴趣与习惯

如何使学生对时事做到好学、乐学,是他们学好时事的前提。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一些时事错综复杂,但并非枯燥乏味。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新鲜事物的接收与判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分析与见解,这就为他们学习时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个阶段如果能激发他们的时事学习兴趣,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就能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1.加大对学生时事学习的宣传力度。通过日常宣传,学生认识到时事是思想品德学习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及时了解相应的时事,对于平时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能提高思想品德考试成绩。只要学生对时事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能由一定的压力变为动力,主动接触时事、了解时事。

2.鼓励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时事。学生能接触时事的机会很多,如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学校橱窗板报等。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接触这些媒体时要养成学习新闻的习惯,并向学生推荐一些重要的新闻栏目,如电视中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1+1、海峡两岸等,广播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等,网络中的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另外,教师要及时更换学校橱窗里的报纸,在班板报中设时事专栏等,以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进行全方位的轰炸,使接触时事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久而久之,学生定会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事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顺手拈来地灵活运用这些时事。

3.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为了考出好的成绩,很多家长对子女都很严,包括严格控制他们看电视与上网的时间与内容。所以在家长会上,教师要就学生的时事学习向家长作出说明,要求家长给予配合与监督。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家长做得都非常到位,鼓励子女学习新闻知识。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下,学生学习时事有了一块新天地。

二、加大在日常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时事渗透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时事,使思想品德知识与时事有机地结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时事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1.将思品课堂作为时事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将时事内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这完全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通过时事佐例,不仅能使学生在课上接触到时事内容,而且能将课本知识讲得透彻深入,更能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2.开展课上“三分钟”新闻活动。组织班内学生,在思品课前三分钟,轮流主持,让学生收集、整理时事资料并对其进行讲解与分析,突出时事的时效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3.加大对学生时事问题的练习力度。做练习不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练习内容的质量,对学生的练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将相应的时事设计到题目当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积来分析得出答案;或设计出问题,要求学生举出相应的时事进行佐证,使练习更具开放性、新颖性、操作性与效益性,一改练习题枯燥乏味的特点,让学生喜欢做,起到充分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作用。

三、开展多彩的课外时事学习活动

开展多彩的时事课外活动,能够活跃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时事知识得到解决补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练,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活动方式。

1.在班内成立相应的时事学习小组。在日学教学中发现,班内总有几个学生对时事有浓厚的兴趣与深刻的见解。我因此将每个班分为若干时事学习小组,并由这些“思想品德专家”担任组长,由思想品德教师指导,定期进行学习,通过榜样与言传身教作用来感染与带动“时事后进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他们的时事知识,达到“近朱者赤”的理想效果。

2.举办时事竞赛。以年级为单位,在学期中后期举办。首先在各班通过笔试的方式选拔若干时事骨干组成班代表队,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学校举行年级公开竞赛。通过必答、抽答与抢答,决出各年级优胜班级体及优秀队员。虽然教师在组织、题目设置与比赛中都要有很大的付出,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在比赛中都能有很大的收获。

3.举办时事征文活动。这项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知识层面深,让学生就重大时事进行表述并联系实际加以分析探讨,对学生深入认识时事具有良好的作用。比如2009年10月份,学校思想品德组与语文组共同组织的以“祖国60周年庆典”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9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7篇

下面就此试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第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首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共存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传授知识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传授知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

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浸透知识传授。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差异性。

首先,从二者形式而言,传授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反复属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存在于同一教学过程,但是,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其次,知识内容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第三,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有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这种教学态度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但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差异性。知、情、意三种因素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行为则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的错误认识片面夸大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道德认识,抹煞了道德为行训练的作用,教育结果往往出现言行脱节,道理会讲,但实际道德行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