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27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开发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的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书本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才能保证毕业学生顺利择业并在就业后顺利适应岗位和社会,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据统计,2007~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5、559、600、631、660和680万。毕业生数量年年剧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在思想认识领域、学习认知领域、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也使社会各界产生了一些质疑。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以满足当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从事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成功求职,并能胜任工作职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通常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一)一般就业能力

一般就业能力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等,也包含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人际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如怎样适应工作环境,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等;一般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理解能力、把握资源的能力,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能力、对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能力等。

(二)特殊就业能力

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医生需要具备特殊的临床和药理知识,一个平面设计人员需要级别一定的图形想象、色彩等知识,一个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学、美学知识等。正是这些特殊技能使得一名专业工作者对某一职位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在求职和就职后中都非常重要。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的有机配合,才能使得就业或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游刃有余。 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活动中,一般就业能力可能更为重要。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一般就业能力强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在掌握新知、更新技术方面更具有创新和主动的意识;用人单位也越加看中求职者的一般就业能力,一些对未录用者和失业者的研究表明,很多情况是因为缺乏一般就业能力。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就业能力通常指一般就业能力。

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进而提高就业效率,提升就业质量。因此,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教育之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中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十几年前已引起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教育部长共同发表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我国高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显然远远不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还认为,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少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市场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在对中关村的部分企业和它们所招聘的大学生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中,结论反映如下:教学内容和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距很大,大学生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应用能力不强,教学活动以讲授性课程为主,实践应用开发性课程较少,更新缓慢,导致大学毕业生进入了职业环境之后眼高手低,专业知识陈旧落后。另外,高校对专业的设置更新滞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师资也缺乏实践经验,在任用教师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轻视应用和实践能力。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应用型大学中,教师的来源应广泛多元化,要重视教师实际工作经历。对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改革也是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任务。

把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使得就业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处于同等地位,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就业工作不仅作为学生工作部门的任务,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业能力是多维渐进的渗透性的过程,不是在临近毕业的年级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一蹴而就的。

(二)创设立体平台和教育情境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实践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只有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也实现大学生高效高质的就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如:(1)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制定有利于高校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并把这些就业能力和技能嵌入到课程设置当中,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2)聘请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师从事教学。此举有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3)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发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使学生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体验和实践。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丰富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等。在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收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社会经验和内心体会,促进学生自省自察,不断扬长避短见贤思齐,完善自己的就业能力。(4)开发职业课程,模拟职业环境,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如通过社团活动、模拟训练、职场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鼓励开展提高就业能力技能竞赛:如师范生的三字技能比赛、说课比赛、主持比赛、理工类的各种建模比赛等。此外,要积极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有利于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理想预先形成定位和目标。

(三)课堂渗透和辅导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在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及时调整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低年级开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期羊肠的过程,仅仅依赖于高等教育阶段甚至是临近毕业班的年级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深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前景预设和积极探索。同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对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职业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建立自信、积极的心态,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予以适当定位,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曾湘泉.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马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3]胡永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J].西安社会科学,2009(2).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当代大学生能否保质保量的就业,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级单位接受毕业生的力度较前几年有明显的下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压力。2008 年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难以继续维持的局面,这样的经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就业单位问题

就业空间正在逐年缩小,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因此,这就给用人单位肆意的以一些硬件条件不合为由拒绝招聘提供了借口。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例如只招收“985”“211”毕业生,或者只招收男生这样的不合理的用人要求,盲目的提高了人才的标准,形成了用人市场的人才高消费局面。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一些人才单位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错误的认为把时间用在培训应届毕业生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三)高校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适应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有些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给这个专业造成了很多的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缺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导致没有相适应人才去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无形中为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开设在一个学期内,这很难满足学生就业心态多变、社会就业形势多变的需要。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当中,导致大学生认识不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到大四的时候再进行就业指导为时已晚。

(四)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有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上,把毕业看得过重,不能正确地对自己定位,错误性地提高个人就业期望值,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不足,学业不精,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差;同时社交能力欠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有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新型模式

(一)“360°无死角”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360°无死角”,是包括个人、高校、就业单位和政府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一新型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既要独立存在,充分发挥其功能,又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而努力。

1.毕业生――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首先,毕业生的个人性格、个人兴趣、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岗位或就业去向。大一到大三期间,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参加一些比如就创业园,就业沙龙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应当克服不正当的求职心理,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要有择业自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求高薪,而是应该本着积累经验的目标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摇篮,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因此,高校应该严把“质量关”,为培育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竭尽全力。就业能力也被称为可雇用性,就是关于获得工作和可以被雇佣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得到初次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新的就业的能力。国外一些大学已将其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第一,高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思想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减轻就业心理负担;第二;针对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第三,通过讲座形式进行创业理念,创业过程的教育;通过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践性训练,激发他们的创业思想,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

3.就业单位――培养就业能力的支撑。有就业单位的支撑,才能有毕业生施展的平台。当下,就业单位应适当改变用人原则,消除学历观念,更看重能力,给毕业生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构建用人单位选用大学生的新理念,新机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4.政府――培养就业能力的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就业率稳定上升的保障。政府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失业青年,为那些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助;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及环境,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各项改革;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的地区,派遣选调生,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减免学生的贷款,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

(二)“特殊化”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特殊化”是指针对特殊类别的学校,特殊毕业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

1.针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特殊化”。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是很高,这与他们的院校类别,专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院校,其专业相对”冷门”,社会需求不明显,或工作环境较差,学生不愿去,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对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发挥农业类的专业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观点。

2.针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特殊化”。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些特殊的群体在毕业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更应该逐步加大。首先,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多与老师沟通探讨,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提升自我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设立专项经费和帮扶项目,建立特困生信息库,对特困生重点关注,全程跟踪。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安排校内就业岗位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认定“双困”毕业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3.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化”。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因此,提倡大学生网络创业多元化,将极大的带动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创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要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对创业的认可度。鼓励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支持毕业生学以致用。其次,加大支持力度。应该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相应的税收、融资帮助,更重要的是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降低失败率,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少走弯路。最后,加大诚信教育,增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防止毕业生网络创业受骗。

参考文献

[1] 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2] 刘宏鑫,易小祺.“十二五”规划方针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浅析[C].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1.

[3] 陈康敏,彭小孟.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0).

[4] 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5] 赵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6] 齐柳.新时期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G].中国电力教育,2012(4).

[7] 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 创就业性社团

大学生就业除了受到当前的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供给情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能力,从而具备一个创业者基本的素质。创业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对整个社会快速发展起推动性作用;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和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提高作用,对大学生本身而言,创业教育对其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当中最重要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校园创、就业性质的社团的效果。

就业能力和创业教育概论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具备从事某个工作的能力,这其中又可分为就业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关于就业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认为获得某项职业并能保持该项工作的能力就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具体由哪些能力组成,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结论。一部分人认为,就业能力应该分为学习、思想、实践、应聘和适应等能力;另外一部分认为,就业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责任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素养等。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具备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等综合素质,其核心要素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是指从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上进行培养和教育,并使教育者获得创业基本能力的教育方式。当前就业形势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都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就业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大学生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业教育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建成科学的教育实践模式,形成创业教育机制,这样才能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创就业性质社团定义及构成

创业社团一般是指旨在缓解大学生就业所面对的压力,帮助其提高创业素质、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等,培育其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勇敢的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就业的服务性社团。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中社团越来越多,在这些社团当中,发展最快的是就业创业类社团。这类以大学生为主的创业社团,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宗旨,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管理方式,在促进应届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一个很好的示范服务作用。

创业教育与创就业性质社团作用

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夯实专业能力和促进其他知识的贯通;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就业性质的社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一是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即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大学生学会与不同专业的人合作与竞争,并有助于其以后很好地融入团队;还能获得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可以很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前进行实践。二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综上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借助创就业性质的社团进行的创业教育等。创就业性质的社团是学生毕业到求职的桥梁,通过前期的社团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另外通过前期的就业信息的导入和职业规划的进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科学的制定合适其发展的职业规划,明确发展发向,树立就业信心。就业创业社团在平常的活动中锻炼学生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养成分工合作,培养符合职场需求的健全人格。在日常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既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需求,又能建成锻造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高品质平台,进而使学生社团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的第二课堂。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同时指导和引导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就业和创新能力多种方面得到提升,从而保证和提高了毕业生的质量,以此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汪占熬,钱,张胜武.实践型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作用研究――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淘宝社”为例[J].科学导报,2015(6).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培养方法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18-02

【Abstract】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is the total of various ability of acquiring various knowledge through studying at school and satisfying working demand in the market. Aiming at current work situ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this essay sets out from three levels in the high school, teacher and student, and inquires into the method and measure of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By bringing into play the function of different employment subject, it can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alleviate current employment difficulty, and promote harmon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Training Methods Measures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高校专业的综合化开展,毕业生人数、种类均呈上升趋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少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怪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除社会提供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不能满足就业的供给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则是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各项知识技能及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基本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资源,即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应用于社会生产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社会资源,即大学生参与社会互动时包括人际关系、组织领导素质等在内的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1]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其能否成功就业、顺利择业的能力。大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其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关键所在,所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如何进行培养、培养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效果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

以“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为主要特征的“就业鸿沟”现象,反映了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当前社会和市场需要的脱节,进而更揭示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2]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自身学业不精

就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部分学生经历了高考的煎熬,进入大学后过度放松自己,没有很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导致理论知识少、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2.缺乏主动性,沟通、交流、合作和应变能力欠缺。

受传统教育和择业观念的影响,多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往往家长包办多,主动意识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缺少宽容、谦让、合作的品质。另外,长期处在学校安逸的环境中,面对的人群单一,遇事不多,社交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造成了多数大学生语言表达技巧、应变能力缺失,造成“等、靠、要”的消极就业不良状况。

3.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基于自身综合发展要求和经济效益,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均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结构不合理,与行业市场需求不一致,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raining Model of Employment Ability of Graduate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tudents' Advisory Group" in the theory of self-learning

NI Dazhao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Currently,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difficult job"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and urgent problem, the "Students' Advisory Group" based on self-learning theory,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not only the "self-improve employability" concept.build the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raining model more effectively the activities o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soft power" and "hard power". Of course, both from the training mode, or the reality of the effect of the Students' Advisory Group need to further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place, but its efforts to guide students to independent learning, conscious growth and self-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initiative to solve employment problem, which undoubtedly is an experiment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self-learning theory, the paper builds, explores, practices training mode for employ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self-improve employ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self-learning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

1.1 就业能力内涵的界定

国内许多研究者对就业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张丽华、刘晟楠(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李颖等(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三个维度。李恩平等(2010)认为要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之,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硬实力”和“软实力”。简单地说,“硬实力”主要通过“硬指标”来衡量,也就是专业知识、考试成绩、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等,这些必须通过刻苦的学习才能获得。“硬实力”是拿到学历的保证,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个人素质层面,主要指思维能力、个人素养、社会适应力、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实践慢慢积累,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否有所作为,还主要由“软实力”的积累来决定。

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从提高其“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入手。所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可用下面公式来表示: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软实力”+“硬实力”=各种能力素养等+各类考试成绩等级证书等。

1.2 自主学习内涵的界定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自主学习理论逐渐走进高校的教学中。研究者认为,虽然高校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口径,但还是无法有效地实现学生职业化的过程,这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直接相关。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教育的本体对象入手,从学生自身出发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主动地转变自身的认识逻辑,优化自身素养结构,通过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效能,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杨培霞、安茂忠,2011)。

我国学者庞维国(2001)曾这样阐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总之,可以这样认为,自主学习应当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然后监控、调节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认知、动机和行为,以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在学生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基于此,笔者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公式和自主学习理论,通过在学生当中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顾问团”(以下简称“大学生顾问团”)来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自主提高就业能力”理念下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大学生顾问团”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顾问团”是笔者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和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热情而提出的设想,经过广大学生的不懈努力而最终得以实现。“大学生顾问团”以“理想的前大学生活,理性的后大学生活”为导向,提出“大一不迷茫,大二不彷徨,大三不悲伤,大四成学士,毕业铸辉煌”的口号,提倡自主学习、自觉成长、自我发展的“三自”理念,以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师”为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就业能力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面向社会需求提高个人素质,帮助同学们解决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疑惑。

2.1 “大学生顾问团”对提高大学生“软实力”的作用

2.1.1 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和个人素养

“软实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个人素养、社会适应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各种能力素养。笔者主要借鉴当前国内各大名校开展的“通识教育”思路来进行尝试。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陈向明,2006)。大学生顾问团主要通过“三个一工程”、经典抄写、“一体两翼”课外学习计划等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人素养。

具体来说,“三个一工程”是在学生当中倡导要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学成一技之长;做10件闪光的事情,以增强就业竞争力;读100本人文社科经典名著,以提高个人素养。“经典抄写”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素养的一种方式。大学生顾问团将“经典抄写”作为一种主题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目前学生已先后完成了《老子》《孙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十几部经典书籍的全文抄写,在学生中间反响良好。“一体两翼”课外活动是指以读书学习为体,以建立“学术兴趣小组”和“创业兴趣小组”为两翼。通过在学生中建立“读书会”,加强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以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为导向,建立“学术兴趣小组”和“创业兴趣小组”等形式的组织,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软实力”。此项活动为导向性活动,重点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并以其作为示范。

2.1.2 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在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方面,主要通过模拟招聘大赛和课前演讲等活动来实现。

模拟招聘大赛是基于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让学生了解招聘的基本礼仪及流程,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提高就业能力而举办的竞赛。顾问团成员为模拟招聘大赛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大贡献,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课前演讲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课前10分钟的公开演讲,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量,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获取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3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和“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来实现。在学校近两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和“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术兴趣小组”和“创业兴趣小组”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学院连续两年在科技创新基金立项方面遥遥领先其他院系,更是在2011年成功捧得校级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而笔者指导的作品获得了全校唯一的省级一等奖。

2.2 “大学生顾问团”对提高大学生“硬实力”的作用

“硬实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四六级考试成绩、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方面。“大学生顾问团”在提高大学生“硬实力”方面主要通过组织四级模拟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题辅导、考研学习动员会、经典读书小组等活动来实现。这一系列的活动主旨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或者说一种生活学习的理念,就是自主学习。通过在观念上的行动和行为上的强化,最终让同学们认可“硬实力”是找工作的关键,是实现就业的必备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3 “大学生顾问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顾问团”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过程,正如成员写的那样“其中有在漫长的摸索与准备过程中,过早放弃退出的,彼时彼刻我能理解他们的犹豫与彷徨,但此时此刻,他们是无法感受到我们的喜悦与满足的”。大学生顾问团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与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的联系需要加强

大学生顾问团在开展活动时只有借助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上面的积累和对专业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积极性问题。同时,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给学生以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

3.2 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大学生顾问团的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争取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培养更多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师”,在学生当中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同时,需要处理好与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及各年级的关系,更好地凝聚力量,使各项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加强大学生顾问团在广大同学中的影响力。

3.3 部分活动需要强制引导

由于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部分活动的认识难免出现不统一的情况,导致自主学习模式的失败。因此,加强引导和沟通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总之,无论是从培养模式本身,还是现实的效果来看,大学生顾问团还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地方,但是大学生顾问团通过思考,更通过对“自主提高就业能力”理念的实践,进行了既是基于特定环境的也有一定普适性的极有意义的探索。如果大学生顾问团能够成功地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探索出来一条提高就业能力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道路,那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基金来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及动态效应实证研究(11YJA880088);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011B522);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河南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YB2011044);郑州航院2012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zhjy12-23)

参考文献

[1] 李恩平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

[2]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22(1).

[3]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4] 杨培霞,安茂忠.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内涵及逻辑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第6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就业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难问题愈发突出,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用“两旺两难”来描述,“两旺”是指毕业生的供应量旺盛和毕业生的需求量旺盛。“两难”是指用人单位招聘理想的毕业生难和毕业生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难。即形成了“大学生毕业找不到自己满意的的工作,企业也招聘不到适合自己的人才”的“就业鸿沟”。要跨越这条“就业鸿沟”,既要分析我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要分析大学生自身就业难的原因。首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企业究竟需要什么养的人才?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他们招聘的主要依据是看重大学生具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综合素质,而将其在校的专业和学习成绩作为辅助,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社团活动经验、社会实践经验及企业实习经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观察是否符合本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此外,企业还关注大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自身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低。因此,本文将从社会实践活动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了就业能力,从而实现了大学生就业。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有停止倒退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是对自身不断完善、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作为当代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灵活性、规范性的新时期特点。国内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王小云等(2005)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中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卫“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活动,公益劳动,课外科技和创业活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会服务等等。通过对现有的文献的梳理总结,本文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区分为校园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兼职活动四类。

(二)就业能力的内涵

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定论。本文总结了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Fugate(2008)从就业过程所体现的素质来理解,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职业准备期间和实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大学生首次获得就业、持续就业、从校园到企业实现角色转换和培养新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依靠其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经验、责任心、态度等等,以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就业能力为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了可能性,是大学生实现就业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与大学生快速实现就业息息相关。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满足组织的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并且能持续积蓄力量,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且受到个体社会实践经历、社会环境影响的综合素质体现。此外,就业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的。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越来也明显,也促使国内外不少学者将其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联系起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一种好的方式,可以增加工作机会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就业能力和促进就业一种有效的方式。王莉等(2012)借助SEM结构方程和方法探讨了大学生社团经验中能力态度、组织适应、人际领导、技能学习四个方面与就业力的相关性,通过有效的参加社团活动,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领导能力和就业能力,又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的渠道。Felicityetal(2013)研究发现护士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有报酬的兼职(实习),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具有的角色认知和实践技能,对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实践水平和自信心有显著的作用。而学习到的临床经验,加速了使学生转变为真正的护理工作者的角色,提升护士人员的就业适应能力。所以说,大学生参加实习能够学到新的技能,运用和掌握这些新的技能,从而为将来自身就业增加筹码。此外,有些实习生被要求做不同的工作任务是为了学到新的不同技能,让他们知道如何同时执行多个任务,进而能从学生角色转换到工作人角色,从而提高了自身能够处理轻重缓急工作的应变能力和就业能力。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同时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有着不可基于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王兰兰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在个体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为大学生外部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深入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前熟悉目前的就业环境,而且有利于他们将来正式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创造多样化的情境,并能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心得和体会,而这些心得和体会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直接影响。

四、优化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调整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目标,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设置过程中,对于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就业能力没有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降低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水平,制定略高于大学生的现有水平且是他有能力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形成考评机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组织社会实践中建立考评标准和奖励制度,将培养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量化,从而体现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高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引导,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不仅应提供多样化、丰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应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通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避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

五、小结与展望

第7篇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教育

一、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对工科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工科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工科大学生就业不仅与就业环境、企业用人需求有关,而且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却面临着就业能力难以提高的困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工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个人价值观念占据主体,就业观更加趋于多样化、现实化、功利化,很少兼顾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二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工程素质的提升,大部分工科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工程经验,难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三是,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准确把握好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联系,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四是,部分工科毕业生自身没有端正就业心态,不仅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而且还缺乏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意识,使得毕业生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工作。

二、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从国内的总体情况上看,工科大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专业结构欠缺合理性、专业技能不突出等等。鉴于此,各大高校应当对市场需求加以密切关注,并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首先,高校可从教学规划入手,前两年不分专业,按照学科大类对学生进行培养,后两年则可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依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增大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可以跨学科进行课程选修,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合理增设人文、经济管理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借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将教学与实践和实习调研有机结合到一起,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如新生心理情况调查、入门讲座等,让学生对大学和自我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拓展阶段,应将重点放在拓展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方面,借助校企交流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为专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标地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阶段,应当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和培训;在评估调整阶段,则可按照实施结果进行及时修正,如学业目标确立、职业目标评估等。

3.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学习期间感受到企业文化,这有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市场对工科学生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职业标准。同时,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合作的形式,培训企业员工,这样不但能够进一步增强员工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其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要领,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科技创新项目,从而形成校企互补模式,实现双方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4.组织多样化的就业导航活动。

为了进一步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除了应当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之外,还应当加大对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就业形势报告会,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并按照形势的变化,对就业期望值进行调整。其次,高校可以举办简历设计比赛,借此来让学生做好与应聘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提前为就业打好基础。再次,高校应定期开展模拟招聘活动,借助该活动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表达、心理承受等能力,消除他们就业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出自身的长处和优点。通过一系列的就业导航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对策

1.提高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是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前提,为此,必须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的管理部门及教师要增强自身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如鼓励学生跨院系进行学科选修等。其次,高校可通过设立学生创业扶助资金,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并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学生创业的有关事项,从而提升创业教育的运行效率。

2.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

高校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进,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到一起。首先,可以开展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即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和创业实践,这种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它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创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之处,这样学生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高校还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例如机械专业与数学专业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获得有效提升,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3.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为了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优越的创业条件。首先,高校可邀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开展创业讲座,传授大学生创业实战技巧,分享创业心得,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其次,在高校内部设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项目策划服务,并宣传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再次,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本地区的优秀企业签订创业合作协议,让企业协助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使创业教育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就业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是促进工科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为了有效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使创业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突破口,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84-85.

[2]阎小民.“预就业”实践培养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49-51.

[3]贾阳,周小乐.基于市场需求的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4(3):76-77.

[4]鞠永干,李文涛.面向创新型企业需求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