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26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神经科学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第1篇

关键词: 实习带教 临床实习 神经内科

教师作为一个教学模范,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极大影响,所以,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十分关键。

首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学部门,精选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充分地为学生释难解惑;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积极与学生交流,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体贴病人,认真细心,在实习带教过程中严格实行带教制度,言传身教,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做好医学典范;做到放手不放眼,让实习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知识。

其次,带教老师在课前应认真做足准备,理清思路,包括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前去病房选择典型病例、如何向学生展示诊断手法及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由于学生前期上过理论课,因此在授课时要力争做到内容简明扼要,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启发性,要使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清楚的认识,注重知识点之间的鉴别和联系。课后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带教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积极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相应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双向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生。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带教老师应与时俱进,实现带教形式的多样化,如改变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幻灯、视频、动画、情景模拟化学习、补充式回答法和形象教学法等,灵活生动地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或将理论与临床案例结合讲解,以实际事件为学生讲解知识难点,避免知识的生硬灌输;也可编写顺口溜等帮助学生记忆重难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对于学生来说,实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准确诊断疾病。临床思维是医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进行的诊断思考过程,即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的过程。每天病例示教时,带教老师为学生详细讲解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然后布置相似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共同讨论,将课堂与实际结合,采用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改进了思维方式,又实现了合作共进,引导学生更快地形成临床思维模式。此外,也可开展疑难病例小组讨论会,或者举办与神经内科相关的知识讲座,在学习的同时吸收新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神经内科学抽象、复杂,极具科学性,带教老师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选择典型的依从性好的病例为学生示教。同时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强化,如问诊技巧的培训,鼓励学生做体格检查并督促课后相互练习,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学生为实习带教中的主体,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门课程是否成功。

在第一堂课上,带教老师就应该为学生打下心理基础,介绍实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理论学习的区别,强调实习中的实际操作,但同时要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提问。

此外,实习是一个严谨的事情,学生要注意实习阶段自身的形象和行为,不大声喧哗或聚集在走廊高声谈笑,不随便交谈病人隐私,不说不负责任的话;在与病人交谈时使用礼貌用语,给病人及家属亲切感和温馨感,提升病人对广大医护人员的好感与信心。同时,学生要采用适当的与病人交流的方式,使用文明用语,耐心与病人交流,不说容易引起误会的话语,认真为病人检查,不放过一丝小细节,尊重体谅病人,避免矛盾与摩擦,服务别人的同时学会保护自身利益。

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以学习为主,积极记好学习笔记,加强神经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强神经科基本功的训练。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掌握临床思维模式,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以专业人士的角度思考临床案例。总之,要做到巩固理论知识,坚持实践第一,全面占有资料,深入了解病人资料,作全方位思考。

综上,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对于刚开始接触临床的医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带教老师课前要充分准备,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病例教学中,令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临床带教质量。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接受规范化的训练,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思维能力训练,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要善于总结,时常归纳重点,了解自己的不足。学生要意识到自身身份的改变,要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姿态迎接每一位病人,注意自身形象,营造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艳玲,王英,张映琦,等.病例导入式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1):52.

第2篇

关键词:医学专科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22-02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人们原有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强有力冲击,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与职业精神的坚守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整个社会包括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越来越谈漠,表现为缺乏职业理想信念、情感与责任,重功利漠视生命,重技术轻视人文道德,对待患者缺乏感情和尊重,沟通不畅,致使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也激发了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国家在加大对医疗卫生硬件投入的同时,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也越来越大,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主要后备力量的医学专科学生,也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对医学专科学校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使他们不仅获得精湛的业务能力,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它表现在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及在追求医学崇高的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和尊重态度,尤其是尊重和热爱患者的生命,重视患者的权利、人格。尊重患者会促使医生形成高度的职业良知及职业责任感,容易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在执业过程中得到患者积极配合与理解。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够让病人得到足够的关怀,有效地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全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医学专科学校学生素质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专科学校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对医学专科学校来说,要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培养符合医学执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必须对学生素质状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据笔者从2009年至今对本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当前医学专科生综合素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想信念缺乏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部分学生出现轻奋斗重享乐,轻集体重个人,轻奉献重索取的现象,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远大理想,功利思想严重。在笔者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并不是出于本人对医学的热爱,而是出于对医生这一职业好就业、收入高的预期,缺乏对医学专业神圣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不能树立献身医学,为医学事业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奋斗的远大报负,容易受到金钱、名利的诱惑。

2、心理素质较差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5.6%的学生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诱因主要有医学专业学习任务重、专业教学模式与以往中学时期不同而遭遇的学业适应问题;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过大,不能正确看待和承受挫折;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学不能很好沟通,人际关系不和谐。

3、人文素质较差

医学院校绝大部分专业只招收理科生,学生重理轻文,缺少创造性思维,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不能流畅地书写日常应用文和医学文书,不少学生缺乏对社会历史的了解、现实人生的感悟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对周围的人态度冷漠,团结协作能力差。

三、医学专科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如何塑造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一直是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但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中缺乏对其职业特殊性的足够关注和有效教育,也就是缺少帮助医学生树立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教程。

我国的大学教育一直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这种体制导致了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医学教育中更为明显。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繁重,相比较医学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学制短,更容易出现专业课排挤公共课,把思想教育及人文教育边缘化现象,导致无论从课时安排,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经费投入上都远远不及专业课。而医学专业课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已没有精力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往往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是合格的,但却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说话生硬、态度冷淡,容易引发医生与患者之间信任危机,既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又容易引起医疗纠份。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医疗纠纷发生达上百万件,由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起的纠份就占其中的21%,并且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对医学教育的反思。

在近年来的医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用人单位不再单纯关注毕业生的文凭、各种资格证书,而着重考察毕业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态度、沟通能力等,相信这对于推动医学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必将产生巨大作用。

四、医学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它的本质特性是人文关怀。如何培养具有高尚职业精神的医学生,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3篇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

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

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

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

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第4篇

 

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仍以学科为中心,该授课模式虽存在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等特点,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科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忽视实际临床应用,医学生学习负担重、临床能力弱。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和课程整合是实现医学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与目标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是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解剖学从神经的形态学角度、生理学从神经的功能学角度,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功能的障碍求根寻缘其微观的形态结构一定发生了改变,以器官系统的形式整合课程,这种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以器官系统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构架,避免不同学科间递进时学时的低效重复,有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目前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之一,更是国内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方向,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强化。教学是一个词两个词义,如何教、如何学?所以实施神经系统课程整合,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本文从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具体实施出发,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结合当前医学教育的背景和目标,从转化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新模式为主导的路线指导下,以感觉器、神经系统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一点为例,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一、感觉器、神经系统课程整合的实施

 

传统的生物医学教学模式,基础医学由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微生物学等学科组成,随着医学研究手段的日益更新,各个学科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却割裂了基础医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忽略了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实施课程整合,应建立优秀的跨学科教学团队。本课程以感觉器、神经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医学专业需要将基础医学各门基础课程进行综合和重组,将各门基础医学学科中有关感觉器、神经系统的内容进行综合和重组,淡化了学科意识,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叠,学科之间教学脱节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深一步地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去把握感觉器、神经系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改

 

1.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建立一套适应循环系统模块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1)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围绕某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等进行研究学习;

 

(2)案例式教学在教学开始,首先给出一个病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病例中相关知识点和疑问,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学习知识点和解决疑问点,在教学结束时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病例,教师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讲授法复杂、抽象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画面清晰、图片明了、形象生动、节省时间等特点,进行多媒体讲授为主的教学;

 

(4)演示法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操作通过录像结合讲解完成,复杂操作由教师先演示正确操作及步骤,然后再由学生操作。

 

2.网络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着多元化、简单化、趣味化等特点。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段,寻求更符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创新、交流的能力。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网络教学中,要求教学团队做到:

 

(1)进一步加强对授课教师进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运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

 

(2)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学习,熟练运用网络教学平台;

 

(3)及时更新循环系统基础与疾病网络课程相关教学资源,使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最新授课内容保持一致;

 

(4)不断完善网络课程中的课程教学互动等栏目,通过教学论坛、教学笔记、教学博客、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实现与学生的全面课程教学互动。

 

3.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显然更加重要,从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到开展多种新式的案例教学等,以及利用现代网络的“微课”教学和“慕课”教学的广泛开展,这里面都提出了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有更高的要求,医学整合课程平台:主要分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整合课程模块和以系统疾病为引导的临床整合课程模块。以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系统与疾病交叉引导,各系统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及教学内容的交叉渗透融合;同时注重学生的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最新研究表明,大脑内神经胶质细胞不仅仅只是支持细胞,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等组织内存在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这些核团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就是通过神经胶质细胞来完成的,从而协助大脑来完成处理信息、学习和记忆的能力。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把科学的研究进展融入到教学中去,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且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授课方式表示满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在临床课程中引入病例进行分析,重在讲解预防与治疗。关注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基于团队学习,PBL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感觉器、神经系统课程整合的评价

 

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行性原则,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测定,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给出较为全面和科学的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以实现感觉器、神经系统基础与疾病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即围绕“培养学生的感觉器、神经系统基础与疾病综合应用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具体内容包括课堂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语。终结性评价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期末成绩包括: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课程论文(20%)和实验课成绩(10%)。

 

感觉器、神经系统课程整合的评价,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尤其对新开展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很重要,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应形成定期的问卷形式进行反馈,如果考核学生成绩普遍好了是怎么回事,普遍差了又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一定要用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评价,评价的标准等都与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四、感觉器、神经系统整合课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医学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医学科学新的发展趋势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科式教育已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医学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回顾历史,早在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提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医学教育把临床融合到基础,从基础的角度再解决临床的疾病问题,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世界上很多医学院校都在实施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和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相继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疾病案例分析为中心实施教学改革。哈佛大学的“新途径”课程计划以及日本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等。

 

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课程整合模式不尽相同,这也证实了课程整合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其主要思想也就是消除了传统医学的教育的先基础后临床完全分离的方式,开展以器官系统的课程整合也不是让其孤立的存在,至于课程整合的真正科学内涵,各学校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开展持续了一定的时间,有的甚至扼杀在萌芽里,发展至今也参差不齐,在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医学的基础和临床融合在一起,以真正培养优秀学生为目标。在五年制本科为起点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中也为更高级的阶段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对学科的界限已经模糊,在单一学科的关注性也越来越少,多学科的整合使得学生更加关注学习现实各种案例的知识点,甚至更关注和热衷某种单一疾病的深入研究。

 

尽管对感官及神经系统基础教学进行整合符合教学改革的潮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整合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而且还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学科之间交叉显得内容过多;学科之间的一些知识不统一;考试内容对性不强,学生答题过程中找不到侧重点等。拟解决的办法:交叉学科之间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感觉器、神经系统从解剖学的形态角度和从生理学的功能角度分成两块但要贯穿起来融为一体;在实施教学前应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对交叉学科知识进行统一规范;考试试题应先规划、讨论和集中出题,注意学科之间的交融点让学生对试题有明确的思路,制订和建立感觉器、神经系统基础课程试题库。

 

五、结论与展望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医学教育机构培养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而且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因而,这意味着医学院校教育任务不仅要传授学生从事一定职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其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继续的深造奠定必要的基础,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必须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模式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界限,加强了学科间综合和减少课程间的重复,使基础与临床结合得到较好的解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其知识面,增强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993年举行的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被列为推荐的课程模式,受到充分的肯定。

 

总之,在国内外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很多医学院校通过重组和综合基础学科中有关运动、感官及神经系统的课程,进行运动、感官及神经系统基础整合模块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性好的新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有助于培训注重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师资力量,在高等医药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中,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希望通过课程整合能让教师和学生从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重新认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为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推广,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第5篇

关键词: 临床实习 医学专业本科生 神经内科

临床实习带教一直是带教老师所面临的一大课题。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实习带教结束均要进行教学总结,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给予解答,增强教学效果。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实习结束后及时评价实习效果,学生都要进行出科考试,包括临床技能、病例分析,以及病历书写能力考核。

总之,近年来,神经内科发展迅速,为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带教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科临床特点,抓住学生学习特性,创造性地融合多种教育模式与方法,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在神经内科的见习中,既掌握基础知识,又锻炼基本技能,摸索和探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新方法,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幼凡,岳秀,刘晓.关于临床教室模式转变与思维创新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07-308.

[2]阮林,黄宇.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88-189.

第6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 审美素养 培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当今艺术设计相关院校中的重要专业方向,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持续增长的趋势依然十分明显。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以及其所带来的室内装饰行业的持续壮大,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学生选择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过,就笔者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录取的学生都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所招收新生中源自美术类考生的比例并不高;虽然艺术设计类专业原则上要求学生具有美术基础能力并在高考前参加美术联考,但事实上由于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之间招生竞争的激烈,很多不是美术类的考生也能被录取到艺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对于各个中学及高考考生家长而言,那些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需要寻找升学出路,最好莫过于选择报考一个市场前景尚好、容易就业的专业,而火爆的房产及室内装饰行业自然很容易成为他们的首要考虑对象,于是很多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的学生就这样大批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于理工类和管理类等专业,属于“大美术”范畴,对从业人员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有一定要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从事这方面工作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同时还需要有状态、能否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进入状态很重要。美术基础和审美意识普遍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群体,想要在专业的学习中迅速进入状态、的确有点难度,也很容易影响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在刚入校的环艺专业新生中开展绘画基础技能培训活动,利用周末重点培训非美术类新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美术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审美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的绘画培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即便是美术类考生,也未必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审美素养,以笔者从事环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和情况来看,学生们的美术造型基础和审美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审美素养培育很有必要,同时为了顺应学情现状,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在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也应当作出相应改革、充实和调整。即便不是单单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较多非美术类学生,整个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应该和必须针对不断变化的学情和市场状况,对基础课程教学作出相应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环艺设计和装饰行业还暂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但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是必然趋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前景大,因此更应当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与以培养学生美术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须强化基础课程教学,而教学改革为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铺平了道路,并最终为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设有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装饰工程、建筑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学生的美术基础情况不尽相同,同时各方向对美术基础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博大精深,是艺术设计工作的造型基础,但具体到每个专业方向上,其侧重程度和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就环艺专业来说,其对美术基础的整体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大量非美术类考生涌入也在情理之中,但美术基础的重要作用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而更是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提升,也即审美素养的积累,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二、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于不同专业方向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深度,总体而言是,博大精深的美术基础课程很难在有限课时内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并具有较高水平,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开启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和积累。就教学内容而言,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例如环艺专业中的建筑方向对速写和立体构成的依赖相对大些,故基础课的教学即以基本满足其后继专业课程需要为立足点,素描基础课程也不必在临摹作品上花费太多精力,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明暗关系、懂得欣赏为宜,等等。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所属各方向虽然对学生美术基础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任何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子,都应当主动打好美术造型基础并以此提升自我审美素养,这既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有效推动针对当前学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要提出了培育h艺设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和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有考虑不周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类似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等与国贸有关的各类别、各层次专业都应运而生。然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真正从事与其本科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却少之又少,市场上出现了外贸行业迫切需要大批的专业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却无法就业或者不选择外贸岗位就业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日益严重。因此,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贸领域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逐渐受到各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视,成为近年来各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而作为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和过程,和理论教学互为双翼,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紧密,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且全面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改革。

一、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要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必要先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不足,然后再对症下药。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对比;(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探究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及基本要求。

通过我国与美国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笔者认为我国现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存在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的,比如,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标较模糊,教学形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教学方法较之于美国的教学方法很落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一些教学环节得不到最终落实,实习基地也不太稳定等等。这些原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从另一角度而言,也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失败。通过这些对比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人才培养观念的改革入手,进而对培养方法进行相应改革,最终使培养模式得到改进、完善。

放眼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所进行的分析,笔者发现,类似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实践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与教育部门提出的教育对象层次化、差异化的要求相悖;实践和理论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验内容比较呆板,缺乏吸引力;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还不够独立,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

除此之外,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校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课后的学习与训练来培养的,但鉴于学校实践教学的培养形式不够丰富,比较呆板,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的,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主要是实习,但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实习的时间也比较短,再加上实习内容片面、单调,学生实际参与企业活动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和阻碍。

二、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1.实践教学应该以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

实践教学,其实就是培养以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主要代表的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与素质教育是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放的空间,创造动态的场景以及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复杂社会背景,它除了是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重要手段,能加深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践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不容小觑的作用,而这些,都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2.实践教学应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由于实践教学具有种种特殊性质,因此,较之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更加贴合职业技能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更应该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作为目标,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和市场输送更多的合格专业型人才。实践教学的研究者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将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作为最终目标,提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者要相辅相成,共同培养专业型人才,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模式的一系列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其个人能力,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适应现代国际贸易活动的情况,满足国贸活动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际贸易活动过程。设定这样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从参加国际贸易活动所必备的技能出发,结合现今国际贸易活动的情况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建立一套能充分体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技能要求的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由理论的应用转向技能的培训。

三、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改革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改革迫在眉睫。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呢?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教学结构的建设上,从宏观上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从“教学体系”这一层面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通过对专业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构的重新规定以及这些项目之间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培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最终目标。从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模式主要为网状结构模式,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纵向以教学内容,也就是理论教学、构建知识框架为维度,横向则以教学方式,也就是实践教学、培养技能为维度,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融入网状结构中,根据实际的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构建成新的模块,最终建立起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结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培养结构,应该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中之重,将复合性作为核心标准,受托于实际应用能力,建立丰富的多元化课程,通过实例分析研究、企业实地调查、企业名流现场座谈、校内模拟、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企业合作、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组成可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亚娟,杨伦琪.国贸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解析:以面向港口经济为基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