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畜牧业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25

序论:在您撰写畜牧业的起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畜牧业的起源

第1篇

关键词:畜牧企业;员工发展;有效途径

一、员工发展的概念及内涵辨析

“员工发展”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来的,当时是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这两家公司希望通过“员工发展”计划为员工提供素质和技能培训,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霍尔顿(lEwoodF.Holton)和纳奎(hSar5.Na)认为“员工发展”是泛指一切由员工和组织共同参与的、旨在提高员工胜任力和专业技能且对员工和组织都有利的活动,包括正式培训、资助员工继续深造、工作培训、自主学习等。维基百科认为“员工发展”是组织的一种战略性投资,专门对某组织成员进行培训。百度百科认为,员工发展是指通过各方的信息加上被评估者的自我评估,使其能更清楚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业绩水平和优缺点,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进入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创新,员工发展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对员工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及为员工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或者监督督促员工进行自主学习,员工发展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员工发展是指员工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不仅包括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深造等机会和条件,还包括员工在企业的新酬待遇、工资水平、职业晋升渠道、职业发展路径等,还包括能够满足员工进行个人价值实现的制度、条件和环境。

二、员工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行为科学学派的Y理论、需要层次论以及成就需要论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员工有发展的愿望和需求,都是企业员工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对于企业员工发展管理实践具有更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指导意义。1.Y理论。Y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1906~1964)于1957年提出来的,是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愿意承担责任,人们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那么,人们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需要通过自我发展来实现,该理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愿望,只有个人的才能和创造性得以发挥才能实现自我发展。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布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于1943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该理论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那么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希望自己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每一个人最终的需求层次都会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企业员工也一样,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低层次的需求以后,他们最终的需求必定是自我实现。站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就是员工发展的需求。3.成就激励理论。成就激励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提出来的,他主要是研究人的高层次需要,即在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还有哪些需要,研究结果发现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会有权力需要、社交需要和成就需要。权力需要是施加影响和控制别人的需要,社交需要是建立友好、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成就需要是追求成功实现目标的需要。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个人行为主要取决于其中被环境激活的哪些需要,个体的努力奋斗程度取决于其追求卓越、力争成功的意愿程度,也就是个人成就的愿望越强烈,那么他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也越强烈。那么企业员工对于成就的渴望以及这些成就的实现,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来实现。

三、畜牧企业员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居多,形成了“低门槛、低投入、低产出”的低端产业格局,同时,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企业发展的瓶颈。既然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那么畜牧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员工发展得以破解和消除。从目前来看,我国畜牧企业员工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畜牧企业员工个人的角度看,员工个人的发展愿望不强烈,发展后劲不足

1.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传统型员工自身发展愿望不强烈。畜牧企业养殖牛、羊、猪及禽类动物为主,员工的工作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收入一般,一线从业人员以中年农民或初中辍学的农村青少年为主,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生活质量及事业成就要求不高,只要能解决吃饭和生存的问题,没有过多地追求和目标,所以,他们几乎不存在对事业发展、个人成就的追求,因此,这部分群体普遍自身发展的愿望不强烈。2.文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型员工对畜牧企业的认同度低,发展愿望不强烈。目前,我国畜牧企业中部分员工是科班出身的大专或本科毕业生,这部分年轻人可能在大学时学习的农牧类专业是被调剂的结果,并非自己意愿,因此并不热爱农牧行业。其次,由于传统的对农牧业从业者的轻视,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到畜牧企业就业,即使农牧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为到畜牧企业就业,也是为了暂时解决生存问题而并不认同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内容,而是时刻想着跳槽,因此不会产生在畜牧企业好好发展的需求和愿望。还有部分年轻人,到畜牧企业从业只是为了积累经验,为自己将来创业做准备,那么这类群体在工作过程中只关注自己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多长时间能掌握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并不关心自己在企业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上升到什么职位。3.部分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员工,发展愿望不强烈。畜牧企业还存在部分员工,对生活和工作现状的自我满足度高,满足于每天按部就班的上下班的安稳生活,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这类员工也无所谓自我发展、自我成就的需求。

(二)从企业的视角看,影响畜牧企业员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规划缺失、缺乏职务说明书、职业生涯规划可操作性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制约着员工的发展

1.畜牧企业对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因素,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但由于目前我国畜牧企业人力资源中人才资源相对较少,精英类人才更少,大多数员工都属于被动工作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畜牧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源不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核心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对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以致于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员工发展问题也就更无从谈起了。2.人力资源规划缺失。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为了实施发展战略,完成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科学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有效激励员工,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畜牧企业在用人方面随意性强、主观性强,甚至完全根据领导或部门负责人的喜好而定,缺乏整体规划的用人模式根本不具备员工发展的基础和环境。3.缺乏职务说明书。职务说明书是建立在职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职务分析可以明确职位设置的目的,明确该职位如何为组织整体创造价值,如何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部门目标。通过进行职务分析,可以明确职位的职责与权限,从而避免因职责不清导致的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职务说明书既是企业招聘和制定薪酬的依据,也是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限的书面材料,更是其做好本职工作,为后续发展打基础的必备文本。但是由于职务分析和职务说明书专业性强,且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投入,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畜牧企业基本不做职务分析,也没有职务说明书,使得员工的招聘和使用都较为盲目,也不利于后续员工的发展和自我实现。4.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操作性差。在去畜牧企业调研时发现,部分畜牧企业制定有详细的职业规划路径,而且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可以细分为生产设备类、市场业务类、技术品管类、行政管理类等,每一类岗位都可以从最基层的一线员工上升为项目经理甚至副总裁、总裁。而且,通过职业规划历程对于不同职位之间的晋升时间及待遇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分析。但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实际上畜牧企业通过这些渠道和途径晋升的员工很少,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规划的理论上可行,而联系实际工作以后,因为内容不够具体详实而导致可操作性较差。所以虽然员工知道有职业规划,但因其可操作性差而对员工发展没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第2篇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生产力;生产关系;调整;变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95-03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原为生产基地,主要采取放牧方式饲养牲畜,以取得畜产品的畜牧业[1]。“据有关史料,早在秦汉以前的若干个世纪里,先后有多个游牧民族长期活跃在内蒙古广袤草原上从事游牧业……。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基本模式就已经锤炼成型。1947年成立,暂且不论当时草原的具体所有制形式,就畜群品种、季节性草场选择、放牧方式、游牧距离、冬季饲草储备、棚圈和饮水设施建设、防灾措施以及有牧民的生活方式等草原畜牧业的基本框架而言,都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点。”[2~4]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牧区开始实施草畜双承包制度,这种“相对固定”的“基本框架”开始瓦解,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的二十年期间,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规模不断膨胀,家畜头数快速增长,追求数量成了各级政府及牧民指导畜牧业工作和生产的标尺。以典型草原畜牧业生产区—锡林郭勒盟为例,1984年牧业年度全盟家畜头数为839.07万头(只),日历年度为667.06万头(只),而到了1999年全盟牧业年度家畜头数增加至1 923.44万头(只),日历年度为1 187.61万头(只),一度涌现出很多养畜规模超过2 000头(只)的牧业大户。

1999—2001年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以及近十年的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变迁和经济结构调整,使曾经一度“以头数论英雄”的草原畜牧业逐步转入“压缩头数增质增效”的另一个发展阶段,到“十一五”末草原区域牲畜饲养规模几乎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然而,在过去三十余年草原畜牧业原有的草牧场、牲畜、牧民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早被打乱,整个系统已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单纯的“减畜”已不能突破其发展的困境。

一、不断瓦解的内部体系

谈及草原畜牧业,人们或与完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畜牧业,或与完全“靠天吃饭”的散放畜牧业联想,但今日之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早已不能游动放牧,也不是完全“靠天吃饭”了。如上文所述,草畜双承包制度的实施基本宣告游牧畜牧业的结束,而近三十年的建设养畜也使得草原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防灾避灾能力逐步增强;经营草原畜牧业的普通牧民已享有农村人或城镇人拥有的现代化通讯、交通设备及服务、日常消费品以及现念。

然而,人们所向往的“天苍苍,野茫茫,风水草地见牛羊”的魅力草原也早已千疮百孔。对草原地区而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草牧场的大面积严重退化,以及稀缺水资源的进一步短缺。国内外学者对草牧场退化原因各执一词,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就草牧场退化产生的影响而言,草原畜牧业和牧民是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产草量下降、牧草品种减少、地表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牧民只能通过系统外资源的输入维持畜牧业生产,其结果是养畜成本的成倍增加。其中,不得不承认就局部地区而言,资源约束不一定是因为资源总量不足,而是因为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所致。就内蒙古草原资源而言,短缺和不均衡是其固有特点,而游牧经济长期的分工协作机制决定牧民掌握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也不均匀,因此看似均等化的资源配置只能导致资源利用本身的不合理性,进而强化资源短缺程度。

与牧草资源和水资源同样稀缺的是草原畜牧业劳动力资源。经营草原畜牧业需要知识、技术和能力,其中既包括传统知识,也包括现代技术,既包括放牧技术、管理技术,也包括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然而,现代草原畜牧业经营当中,传统知识的传承和新技术的衔接出现“代沟”,掌握这些知识、技术,具备那些能力者却越来越少。结果,通过牧民的管理技术和判断能力实现草—畜、人—畜、人—草平衡时常常出现偏差。而草原畜牧业现有发展态势决定该行业从业者人群处在逐渐收缩状态,使草原畜牧业劳动力面临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必然危及到草原畜牧业未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除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基地和生产者,它所经营的畜群品种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长期适应过程,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选育了“草原五畜”,并培育出很多优良地方品种及改良品种。这些家畜品种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易于饲养、体质健壮、抗灾抗病能力强,又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改良工作一度进入停止和无人管理状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各种项目的实施,内蒙古牧区大量引入外来品种,试图“调整牲畜结构、提质增效”。于是,外来品种与地方优良品种的较量成为焦点,从生产适应性、物种和文化价值角度考虑,地方品种更占优势,但从社会资源拥有角度看外来品种则更胜一筹。

草原畜牧业原本是以草原生态、牲畜、牧民为基本要素的复合系统,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然而,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如今草、畜、人三者原有的生产性能和特点不同程度的丧失,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基本瓦解。

二、日益恶化的外部环境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事物本身特别脆弱时,外部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作为“靠天吃饭”的第一产业,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天”,即草原生态环境本身。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已成事实,深究其原因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有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影响,而且后者往往成为前者的诱因。就导致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的责任主体而言,并不全是生活在草原区域的人们,更不是草原畜牧业本身和牧民个体,而是更广泛区域、更多产业和群体的不合理行为。但草原畜牧业和牧民却是最直接的风险承担者,草牧场退化、自然灾害多发、高温、冰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动植物资源匮乏、水资源枯竭……。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增强系统本身的适应能力,中央及各级政府做出了积极探索。至于其生态效果如何,暂且不易评价,但就其对草原畜牧业产生的影响而言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大多数生态项目重点放在压缩放牧畜群规模,防控牲畜采食和踩踏,直至迁出牧民,其中草原畜牧业牲畜品种和畜群结构、经营管理及放牧方式、牧民生活方式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一些地区草原畜牧业放牧空间将会进一步缩小,甚至有些地区的畜牧业已经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草原畜牧业。而随着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区,以及郊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草原畜牧业在规模、产能方面只占全区畜牧业的1/4~1/3,甚至更低,然而它却占据着全区近60%的国土。显然,在中国现行GDP评价体系尚未改变的情况下,草原畜牧业在全区畜牧业,乃至总体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性将日渐降低。

另外,畜产品市场环境是影响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其中不乏有草原畜牧业自身的问题。由于草原畜牧业自身的品牌树立、推广和保护工作滞后,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某种畜产品是否真正产自草原畜牧业,结果往往会出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现象,甚至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之事。当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不断被认可的今天,如果草原畜牧业所提供的产品与大宗畜产品之间没有明显的价格差异,其效益必然相对低下,草原畜牧业也不可能通过“科学养畜、少养精养”的途径实现草原生态与草原畜牧业的双赢目标。

三、组织和合作:草原畜牧业发展之方向

无可非议,作为时代产物草畜双承包制度在改革当初极大地带动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全国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大跨越。然而,作为农村革制度的延伸,草畜双承包制度却忽视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的两大特殊性,即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气候(包括灾害)、降水量、草牧场、地表水等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以及劳动者所掌握的畜牧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及放牧技术在个体之间的不均衡)和生产的互助协作性(以浩特、艾里作为自组织的互助体系)。于是,草畜双承包制度的庇护下,草原资源利益相关者的盲目扩大再生产在所难免,甚至超越资源阈值,反而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当人们意识到草畜双承包制度下单户经营模式的弊端时,制度本身已逐渐暴露出它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

1.建立家庭牧场,允许一部分牧民“做强做大”。在广大草原牧区,会经营畜牧业、善于管理草原、能抓住市场机会的牧民不在少数,他们是牧民中的精英,是组织与合作的实践者。这部分人通过租赁草牧场、购买牲畜、雇佣劳动力、联系市场等途径使资源相对集中,已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畜牧业经营能手、牧业大户。显然,草场承包制度改革之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以及生态移民、政策性禁牧等政策环境正在促使着这种模式的快速成型,有条件、有能力的牧民可在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框架下,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源,进而建立家庭牧场,成为自成规模的畜牧业生产组织。

2.从家族内部至浩特,加强经验管理,实现联户经营。越分越退化的草牧场、越来越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市场交易中的失利逐渐唤醒牧民,单户经营、分散决策不能发挥草原畜牧业的优势。联户经营可以通过畜牧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决策,分工协作,分户结算,可有效降低上述风险,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益。在传统草原畜牧业中,以浩特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是联户经营模式中最典型、最成功模式之一。当然,时至今日牧民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父子联户、兄弟联户、邻里联户、亲朋联户,甚至浩特内部的、嘎查集体的联户等多种联户模式,不必受制某种或某几种固定模式之限。

3.传承互助协作传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建立专业合作组织。草原畜牧业,无论是传统畜牧业的“浩特—艾里”组织中,还是建国后的合作化、集体化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草畜双承包时期,从不缺乏合作精神和实践。“合作化、集体化适合牧区特点。牧区合作化……总体上十分符合牧区牧民互相帮忙的文化传统和相互协作的客观需求。纵观合作化以来的牧区发展历史,合作化集体化给牧区带来的是:生产力的聚集,牧区经济的稳步发展,集体经济的逐步巩固和壮大,牧民生活普遍的有所改善。它的不足主要是政社合一体制下行政领导对集体经济干预过多、管得过死以及集体经济自身管理不善,特别是财务管理一直比较混乱”。而今日,应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积极建立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开辟草原畜牧业的合作化道路。

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即使是系统内部因子的改良也不例外。建立分工协作、互惠互利的社会组织管理和生产体系,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或障碍。如建立家庭牧场过程中的草牧场流转问题,虽说它是解决现有制度条件下草牧场合理分配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租赁户与出租户之间的利益冲突较大,存在严重的外部性,使流转草场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引发诸多不利于草牧场保护和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事件;在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有些合作组织是为争取项目,或为完成任务,甚至有些合作组织是跟风而上,而后来因各种利益冲突却不欢而散,扭曲了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的初衷;而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入社牧民的积极性较高,对合作组织的希望值也相对高,但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影响,或自身条件限制,合作组织工作进度缓慢,甚至无所作为,从而严重挫伤了广大牧民建立和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在心理上,实施草畜双承包制度三十年之后,牧民已经习惯于单户经营、个体生产,无论在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生产,更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和个体利益,却逐步丧失对传统知识的尊重、对组织的信任和对周围的关注。

四、调整和完善:草原畜牧业发展之需要

首先,作为内蒙古独具特色的传统产业,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不仅牵涉到产业本身发展及从事该产业的广大牧民增收致富的问题,也关系到草原牧区生态安全及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保护问题。因此,发展草原畜牧业必须遵循保护草原生态与发展草原畜牧业并重的原则。我们不能以保护草原生态的名义制约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同样不能以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名义破坏草原生态,而是通过草牧场与畜牧业之间的平衡关系,维持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回顾几千年的草原畜牧业发展史,可以确定生态—生产—文化多赢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其次,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13条规定,“集体所有的草原或依法确定给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家庭或者联户承包经营。在草原承包经营期内,不得对承包经营者使用的草原进行调整;个别确需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牧)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集体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确定给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草原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牧)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草原法》、《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了草原承包使用者,乃至全社会公民、组织和政府部门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实践中应依法行使,杜绝一切违法违规行为。然而现实中,往往本末倒置,不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不追究破坏草原行为的违法性,却讨论如何使其危害降低至最小的问题。

此外,建立组织与合作机制既要有决心也要有耐心,必须遵循政策支持下的有序推进和牧民自愿下的循序渐进原则,要以提高牧民的认知程度为前提。同时要发展因地制宜的多种合作与组织模式,进行大胆的试点和示范,允许试点的失败;注重政策的持续性,避免出现试点阶段和推广阶段的扶持政策不一致,或扶持力度急剧下降等现象。

同时,相关部门要做好政策解读、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工作,并建立问责制度。由于信息、语言等多重影响,牧民缺乏对现行政策的了解,甚至有些牧民根本不知道。所以,不管是关系到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还是牧民生活,任何政策措施必须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实施政策、管理政策与出台政策同样重要。由于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变量,政策实施效果和设计效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须分清哪些是政策设计自身缺陷引起的,哪些是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哪些是政策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同时,要建立问责制度,如果政策效果不佳,或失败,有必要追究相关方责任,包括政策制定者、实施方和接收方(牧民)。

参考文献:

[1] 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0.

[2] 额尔敦布和,等.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

[3] 敖仁其,额尔敦乌日图.牧区制度与政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

[4] 文明.现阶段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调查报告[J].北方经济,2011,(4).

收稿日期:2013-09-09

第3篇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成效;问题;对策;内蒙古伊金霍洛

中图分类号S8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99-02

伊金霍洛旗地形地貌基本呈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倾斜,海拔1 070~1 556 m。东部属晋陕黄土高原的北缘水蚀沟壑地貌,中部为坡梁起伏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风沙地貌比较发育的毛乌素沙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风大少雨,寒冷温热,温差大,是温带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全旗年降雨量340~420 m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全旗年平均气温6.2 ℃,无霜期130~140 d。土壤总面积534 560 hm2,占总面积的95%,栗钙土占15%,粗骨土占10%,风沙土占61%。属温带半干旱草原,草原植被广泛发育,草类大部分由多年生的草群组成,而又以丛生禾本科为主,其次是油蒿和豆科杂草,灌木和半灌木占有较大比重,草群主要以毛乌素沙区的植被类型为主。

1草原畜牧业取得的成效

1.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过去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通过禁牧、人工种草、生态项目实施等,伊金霍洛旗天然草原生态效益明显改善[1]。1999年禁牧前,天然草原植被覆盖率仅30%~40%,牧草生长高度约20 cm,梁地草原和沙地草原的产草量(干重)为30~60 kg。2012年禁牧后,天然草原植被迅速恢复,优良牧草生长旺盛。据测定,天然草原植被覆盖率已达到86%,牧草生长高度达到35 cm以上,梁地草原和沙地草原产草量(干重)分别提高到50~80 kg,产草量平均提高了30%左右,全旗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

1.2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借助国家生态项目实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加强。目前,全旗人工种草保有面积达7万hm2,主要种植品种有草木栖、沙大旺、紫花苜蓿等,年产干草平均在7 500 kg/hm2左右。积极推进模式化、规范化养殖,全旗建成养殖小区93处,其中绒山羊36处,肉羊42处,猪8处,肉牛4处,奶牛3处;标准化配种站128处,其中肉羊79处。现已形成稳定生产各种肉类7 500 t、绵羊毛600 t等优质畜产品生产能力。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8%。

1.3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伊金霍洛旗将舍饲畜牧业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来抓,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农牧结合有了深层次的突破,种养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羔羊育肥、肉牛养殖、饲草料加工调制等适用技术的应用,增产效果明显,母畜繁殖成活率、个体乳肉、生畜出栏率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2]。

1.4农牧民保护草原的意识普遍提高

草原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3]。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等地区开始禁牧,生态效益明显。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禁牧及草畜平衡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农牧民充分认识到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草原“三化”程度严重,人工草地不足

目前,伊金霍洛旗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程度仍较严重。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测定,该旗可利用草原面积42.59万hm2,草原退化面积17.60万hm2,占草原面积的41.3%,其中轻度退化面积11.60万hm2,中度退化面积 4.70万hm2,重度退化面积1.30万hm2,未退化面积21.73万hm2。而人工种草面积仅为7.00万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6.4%。

2.2草业发展相对落后

当前,伊金霍洛旗草业生产明显滞后于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养殖园区快速发展、全年禁牧、全面实施舍饲圈养的大环境下,人工草地建设远赶不上当前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劳动力素质低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创业,而留在农村从事农牧业的人员大都在50岁以上,他们对草原生态建设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造成草地建设发展缓慢。二是生产与加工脱节,产业化程度低。牧草产业是一次性投资巨大的行业,仅靠一家一户或单个企业很难支撑。政府对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牧草收割、加工等机械作业关键环节的引导和投入相对较少,各地存在收割、加工能力不足、生产与加工脱节的问题。据调查,该旗养殖园区约50%饲草从外地调入,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在霍洛、札萨克、苏布尔嘎等镇,很多牧民饲养的家畜在200只以上,仅靠天然饲草和农作物秸秆远不能满足饲养需要,人工草地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4]。

2.3草原建设专项投资不足

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草原建设与保护方面的投入,但仍与草原在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效益和价值不相适应。投入不足不但成为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的主要瓶颈,而且成为退耕还草、农田种草为主的人工草地建设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5]。

3草原畜牧业发展对策

3.1加大牧草生产补贴力度

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草原建设的有关补贴政策,改变重粮轻草的传统观念。在牧草质量相对较差的地区,实施天然草原提质增产建设项目。可以借助于国家生态建设项目等形式,对该区域牧户的天然草原实施提质增产补偿建设项目。一是根据草场的实际产草量,按当年相应等级干草的市场价格,等值补偿草场使用因禁牧而造成的损失部分。二是以增加对农牧户人工草原投入的方式,进行补偿。在牧草质量好、产量高的地区实施草原建设、机械配套项目,以鼓励牧民合理利用草原,特别是提高牧草的刈割利用率,同时配套水利设施,以增加小型农业机具的形式进行相应补偿[6]。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 草原畜牧业 存在的问题

一、内蒙古牧区基本情况

(一)牧区分布。

内蒙古共有牧业旗(县)33个,半农半牧旗(县)21个,占全国总数的20.45%,牧区土地面积80.3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20.9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8%,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0.06%。54个牧业、半农半牧旗(县)人口48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5%。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92%的33个牧区旗(县)是我区草原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区域,乡村人口299.93万人,占全区的26.57%。

(二)牧区经济。

2009年,自治区33个牧业旗县共实现生产总值2041.09亿元,占全区的20.96%,人均生产总值6万元,为全区平均水平的149.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的27.22%。从收入水平看,2009年,33个牧业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42元,是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的126.4%,全区牧民收入水平的88.27%。

(三)牧区畜牧业。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最基本的农业产业,也是最重要的优势产业。2009年全区牧业产值完成721.45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5.930/0。33个牧业旗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牧业增加值的65.63%。牲畜年末存栏数占全区的44.5%。肉类总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41.92%,其中:牛肉20.73万吨、羊肉36.25万吨、羊毛5.53万吨,分别占全区的43.69%、41.1%、54.2%。

二、牧业、牧民及牧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生产不断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也可以说是牧区的“三农”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牧业:资源约束加重,发展空间受限。

1.草原退化严重,发展空间受限。受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和超载放牧等人为不合理利用等影响,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天然草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2.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草原生产和服务能力提高。全区牧区旗县畜棚面积仅6368.3万平方米,与牲畜存栏1.1亿只羊单位、畜均0.8平方米畜棚要求相差2431.7万平方米,缺口达到38.2%,现有畜棚约1/3需要加固或新建;饲草料生产和加工机具缺乏,生产效率较低;饲草料基地不足,加之运距较远,外购饲草料成本高昂,很难解决休牧和冬季补饲问题,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部分牲畜还没有结束爬冰卧雪的历史;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5%左右,灌溉饲草料地面积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0.4%。每年提供的饲草料按畜均计算,每个羊单位仅有0.08亩饲草料地,实际解决饲草的牧户占总牧户的六分之一,灌溉饲草料地中节水率仅为三分之一。

3.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经济转型困难。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滞后,经济发展起点低、水平低,且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畜牧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前工业化经济的特征明显,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艰巨任务。

(二)牧民: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1.收入差距明显。从统计结果看,牧区人均收入水平要略高于农区。但是由于牧区特殊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成本,事实上大部分牧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低于农区。

2.增收渠道狭窄。牧民收入结构单一。与农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不同,多数牧民由于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居住分散、相互隔绝、与外界之间少有联系的生活方式、劳动技能单一的局限,一般只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除畜牧业收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同时.草原生态环境变化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导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乏力。

3.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由于地域辽阔,居住分散,投入不足,大部分旗县在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讯等方面的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但是由于点多面广,利用率低,建设投资没有经济效益,无法覆盖到远离城镇的边远牧区。个别地区至今没有解决最基本的人畜饮水安全、供电、住房问题,加之草原的沙化、退化,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十分恶劣。

(三)牧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随着草畜平衡核定工作的实施,加之饲草料价格逐年上涨且供应不足,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牲畜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来自草原畜牧业的收入。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三农”工作中统筹“三牧”,兼顾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促进“三农”与“三牧”、农区与牧区、农民与牧民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一)重视草原多功能保护性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度重视草原多功能属性的开发,彻底改变只注重产品生产功能而忽视服务功能的偏颇认识。切实重视草原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的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发挥草原的食物安全保障;重视草原文化传承功能,弘扬草原文化,依托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实现农牧民就业、增收。

(二)严格草原管理制度,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高度兼顾。

积极推行草原保护和建设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严格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制度,进一步落实好草牧场“双权一制”政策,让农牧民依法享有草牧场的使用权、建设权,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在推进草原承包的基础上,完善草原流转办法,推进草原集中利用、规模经营。按照“承包草原换社会保障、宅基地换住房”的原则,采取置换等措施,鼓励牧民“自愿开展草原流转、自愿退出宅基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允许农牧民在不改变草原用途的前提下,以草原经营权入股,从事牧业合作生产或开展合作经营。

(三)加大草原改良,提高草原综合生产能力。

要针对当前草原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这一突出问题,以“提质、增产”为主要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着力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改良,重点开展草原围栏、牧草补播及改良、草原灌溉设施、人工饲草料基地、防火防灾体系等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的天然草原牧场。

第5篇

关键词:虚拟企业;理财目标;盟员企业;评价;选择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核心能力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不断提高的生产顾客化程度,企业如果不能适时培植、提高其增长所需的核心能力,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虚拟企业作为一种能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动态联盟(马艳玲、侯郁达,2006),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已被实务界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理论界也予以了高度关注,aidat等(200)从技术角度分析研究了虚拟企业网络工程框架及生产网络中盟员选择的优化问题。国内学者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解树江,2002;黄必清,2004;等)对虚拟企业及其实施战略展开研究。但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大多成果是从技术视角或宏观经济视角研究虚拟企业。本文作者从2001年起着手从微观财务角度研究虚拟企业管理问题,对虚拟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业绩评价、考核以及构建虚拟企业所引起的剩余生产能力的管理问题等进行了探讨。但是,上述研究成果尚未解决怎样合理选择组成虚拟企业的盟员企业。本文旨在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以虚拟企业理财目标为导向的盟员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和组建的虚拟企业价值最大。

一、虚拟企业理财目标的界定

盟员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虚拟企业理财目标的界定为前提,而虚拟企业理财目标的界定又必须建立在对虚拟企业概念特征充分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本文拟从剖析虚拟企业概念模型着手,对虚拟企业理财目标作出界定。

(一) 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概念模型

了解供应链管理是剖析虚拟企业概念的前提。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出自后勤学观点,该观点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战略角度出发,管理原料、部件、半成品、成品从供应商经工厂而至用户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存储、订货及转换。分析此定义不难发现,它只考虑了对物流的管理,尚未考虑对资金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同时,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也反映出了这种纯粹供应链管理的许多弊端:链内仍然存在竞争,链外也辐射竞争压力;盟员企业实际收益不大等。针对这样的客观情况,只有构建虚拟企业,才能避免盟员企业间不必要的相互竞争与倾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核心能力。

所谓虚拟企业是指能带来实现经营目标所需核心能力(如技术、资本、市场等)的企业所构成的企业动态联盟(aidat, et al,200)。它有多种类型,本文以外包型虚拟企业为研究对象。在这种虚拟企业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已经从纯粹的物流及外部关系的管理转变为内外一体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的集成管理,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概念也就因此而产生。

和供应商的供应商(盟员企业)为上游,用户和用户的用户(盟员企业)为下游所集成的网络系统。模型上方反映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到达用户的物流变换及信息反馈;模型下方粗线所表示的是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在供应链网络各盟员企业之间的传输与协调;模型中央椭圆所圈定的则是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可见,它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Persson,2002)。

(二) 虚拟企业理财目标

从虚拟企业概念模型的剖析可见,虚拟企业的理财目标不同于一般实体企业的理财目标,它不但包含了一般实体企业的理财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它应实现虚拟企业组建后整体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企业价值的提升。考虑到虚拟企业组建目标的层次性,本文认为虚拟企业的理财目标也至少分为三个层次:

1.虚拟企业整体获利能力最大化

虚拟企业整体获利能力最大化是虚拟企业理财的基本目标。虚拟企业整体获利能力概念上不同于单个实体企业的获利能力,数值上也不等于单个实体企业获利能力的简单相加。它是指虚拟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获利水平。由于虚拟企业组建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各盟员企业核心能力的集聚,所以这一整体的获利水平应高于各盟员企业原获利水平的总和,盟员企业的选择也就是要达到整体获利能力的最大化,否则,虚拟企业也就失去了组建的必要性。

2.虚拟企业整体核心能力最大化

虚拟企业整体核心能力是指虚拟企业在长期营运过程中能够持续保持比单个实体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特定技术、资本、市场等能力的集成与结合。虚拟企业整体核心能力最大化是组建虚拟企业的目的所在,也是虚拟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

3.虚拟企业价值最大化

由于虚拟企业独特的组织特性和运作模式,虚拟企业价值有别于一般实体企业的价值,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其内涵:(1)各盟员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虚拟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2)虚拟企业价值是以虚拟企业核心能力创造的内在价值为基础的整合价值;(3)虚拟企业价值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综上分析,可将虚拟企业价值界定为以企业核心能力所创造的内在价值为基础的整合价值。可见,虚拟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既包含了核心能力最大化目标,更涵盖了最基本的获利能力最大化目标,因此,虚拟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虚拟企业理财的终极目标,也是前两层次目标的最终体现。

二、以虚拟企业理财目标为导向的盟员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盟员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合理选择盟员企业的基础,而盟员企业的合理选择则是达到虚拟企业理财目标的关键。因此,本文拟以上述分析的虚拟企业理财目标为切入点,基于虚拟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构建盟员企业评价体系,并据此选择最优盟员企业组合。

以虚拟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盟员企业评价体系的关键是虚拟企业价值的计算与确定,只有计算出不同盟员企业组合下的虚拟企业价值,才能比较不同组合下虚拟企业价值大小,从而确定最优组合。根据虚拟企业价值界定,计算、评价其以核心能力所创造的内在价值为基础的整合价值是构建盟员企业评价体系的关键。要解决这一关键问题,首先是虚拟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其次是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虚拟企业价值的计算,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一)虚拟企业核心能力识别

PP13.IF,9*2。26;%8%8,YS(”图2 虚拟企业核心能力及价值链分析图S)

在虚拟企业中,盟主企业是动态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组织者,它最先发现市场机遇,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作伙伴――盟员企业。在虚拟企业的组建酝酿期,首先必须根据价值链思想识别盟主企业的核心能力,然后决定是否需要寻找盟员企业以及寻找具备何种核心能力的盟员企业。

虚拟企业组建后,其价值创造过程包括了研发、供应、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基本增值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组织建设、企业文化等辅增值活动,这些活动形成一个链状网络结构,即价值链(叶飞、孙东川,200)。本文将价值链思想及虚拟企业的核心能力综合于图2。

虚拟企业的组建遵照了典型的“木桶理论”,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盟主企业可以明确自身最具优势的增值活动,将其从价值链上分离出来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集中资源对其加以培植与保护,此为木桶中的长板。但是盟主企业由于其资源及能力的有限性,也一定存在短板,短板则决定着其价值实现程度,因此,在组建虚拟企业时,须注重于借助外力使盟主企业的短板变长,即将价值链上盟主企业不具有明显优势的环节虚拟化,由具有核心能力的盟员企业来完成该环节的增值活动,从而整合成更具适应性、灵活性的价值链。

值得注意的是,盟员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存在双重性:在组成虚拟企业前,盟主企业作为竞争者或顾客评价可供选择的具有某种核心能力的合作伙伴时,是一种外部识别。但是,虚拟企业一旦组成,这又是一种自我识别。因为虚拟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客户关心的不再是单个成员企业所能提供的核心能力,而是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盟员企业作为虚拟企业联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在为虚拟企业实现市场机遇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做贡献,所以盟主企业对盟员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是从虚拟企业组织内部出发的自我识别。

(二)虚拟企业核心能力评价系统的设计

虚拟企业组建后,如果其核心能力仅仅是各盟员企业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那么虚拟企业的外部经济性就根本没有得以体现,这样也难以保证虚拟企业整体的成功、有效运行。因此,虚拟企业整体核心能力评价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以便于从定量角度分析、比较虚拟企业组建前后核心能力的变化。

虚拟企业核心能力评价系统的设计,以图2中可识别的核心能力及辅增值活动为要素,通过要素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设计,构建完整的评价系统,如表1所示。

表1中,虚拟企业组建前加权分值可根据各盟员企业要素、指标的实际数值之和计算确定;虚拟企业组建后加权分值可根据虚拟企业整体要素、指标的预测数值计算确定。组建前后加权分值合计∑2与∑1的差即为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如果小于零,虚拟企业就没有组建的必要;综合得分如果大于零,说明虚拟企业的组建和盟员企业的选择是有效的,但是,所选盟员企业的组合是否为最优,尚须通过价值计算排序确定。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要素、指标的设计和权重的设定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本文只是作方法上的探讨,在虚拟企业核心能力计算与评价实践中,可以根据所组建虚拟企业的性质及主要产品或服务的特性等具体实际情况对要素、指标及权重等进行适当的调整或修正。

(三)不同组合虚拟企业价值计算

按照本文对虚拟企业价值的界定,虚拟企业价值计算也就是以企业核心能力所创造的内在价值为基础的整合价值的计算。鉴于虚拟企业价值的特殊性,本文拟结合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汪平,2000)和超额收益法(徐海成、吴文往,2001)来计算、确定虚拟企业的整合价值。

超额收益法是最常用的确定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方法,由于核心能力具有无形性、持久性等特性,也属于无形资产之列,所以本文考虑采用超额收益法来估算虚拟企业各期超额净现金流量,并结合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来计算确定虚拟企业的整合价值。

1.超额净现金流量的确定。超额净现金流量可用以下公式确定:超额净现金流量=虚拟企业净现金流量-∑各成员企业净现金流量=(虚拟企业净收益+折旧)-∑(组建前盟主及盟员企业净收益+折旧)。本文认为虚拟企业资产即为盟主及盟员企业资产之和,因此虚拟企业组建前盟主及盟员企业的固定资产及折旧与组建后虚拟企业固定资产及折旧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在公式中两者刚好抵消;而组建后虚拟企业净收益即为组建后各实体企业净收益之和,所以超额净现金流量即为虚拟企业组建前后各实体企业净收益的差,也就是说,超额净现金流量=∑(组建后各实体企业净收益-组建前各实体企业净收益)=超额净收益。

2.折现率的估计。超额净现金流量确定之后,折现率的选取直接决定评价结果。在虚拟企业价值计算中,折现率的选取主要受虚拟企业资本成本、资本机会成本、投资者期望回报及虚拟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的风险影响,如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能力风险及虚拟企业内部协作风险等。一般来说,成本、期望及风险越大,折现率也就要求越高。

3.虚拟企业存续期限的确定。在虚拟企业价值计算中,除现金流量、折现率外,尚须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期限,也即为虚拟企业的存续期限。众所周知,虚拟企业是一个临时性动态企业联盟,核心能力一旦消失,联盟即告解体,从这一点看,虚拟企业的存续期限可用其契约期限来确定。

4.虚拟企业价值的计算。虚拟企业价值可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式中: P为虚拟企业价值,Rt为第t期虚拟企业超额净现金流量,i为估计的折现率,n为虚拟企业存续期限。

.不同组合虚拟企业价值的确定。解决了虚拟企业价值的计算问题,对于不同组合虚拟企业价值的确定就易如反掌了。只要列示出所有可供选择的盟主及盟员企业的组合方案,就可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出不同组合下虚拟企业的价值,由此决定盟员企业的取舍。

(四)盟员企业选择及最优盟员企业组合确定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在计算确定了不同组合虚拟企业价值之后,盟员企业的选择就不再是件难事,只要按上述不同组合下虚拟企业价值大小进行排序,就可确定组合的优劣次序。但是,本文盟员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以虚拟企业理财目标为导向的,也就是说,在考虑终极目标的同时,还须确保核心能力最大化这一次级目标的实现,为此应结合表1核心能力计算评价系统,来最终确定最优的盟员企业组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虚拟企业组建中盟员企业的评价与选择不能仅以计算数值作为决策依据。虚拟企业的组建是项战略性工作,因此必须考虑虚拟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必须考虑竞争对手、行业壁垒等因素对虚拟企业价值链的影响,需以战略导向修正盟员企业的选择及最优盟员企业的组合。

三、结束语

目前,中国企业在组织构架、管理水平及核心能力等方面,与加入WO对中国企业所提出的要求相比,均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优化组织构架、提升管理水平、培植核心能力已成为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建虚拟企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而盟员企业的评价与选择则是使所组建虚拟企业得以成功运作、有效运行的前提,也是实现虚拟企业理财目标的基本保证。对以虚拟企业理财目标为导向的盟员企业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仅仅是本文作者所从事的虚拟企业管理研究的一部分,期望与学界同仁进一步共同研究、探讨,为从微观视角建立、完善虚拟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作点贡献。

参考文献:(3#6SS

马艳玲,侯郁达. 2006. 虚拟企业理论综述[]. 甘肃农业 (6).

解树江. 2002. 虚拟企业――理论分析、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23-133.

黄必清. 2004. 虚拟企业系统的理论与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60-63.

邱. 2003. 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作业成本控制系统的构建[]. 财贸研究 (6).

叶飞,孙东川. 200.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

汪平. 2000. 财务估价论――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研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3-27.

徐海成,吴文往. 2001. 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形成与测算分析[]. 交通财会 (7).

AIDA A, BOUCER X, VINCEN L. 200. A framework for organization network engineering and integration []. Robotics and Computer -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21(3):29-271.

PERSSON F. 2002.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supply chain designs[]. International 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77:231-24.)

W3A System for Leaguer Enterprises Evaluation Based on Financing

Objective of Virtual Enterprises

W4”BQIU Yun

WB(International Exchange College,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211)

WAbstract: WB1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leaguer enterprises are the preconditions of virtual enterprises' operation. Based on the financing objective of virtual enterprise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ore competences, calculates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 values of virtual enterprises and determines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leaguer enterprises. 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the designing of a system for leaguer enterprises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based on the financing objective of virtual enterprises and 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virtual enterprises.

第6篇

关键词:电源快速切换;工业企业;低压母线;连续供电

中图分类号:U223.1 文献标识码:A

电源快速切换装置在发电厂厂用电系统的应用已有多年,早已得到行业认可,在确保发电厂厂用电负荷的连续及安全运行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大量参与连续化生产的电动机存在使其对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工业企业中低压母线供电的原则:既要保证连续供电,又要保证设备安全。低压母线一般采用单母分段方式,另一方面这些电动机的故障或不良起动增加了内部故障的概率,所以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使电源不中断。工业企业供配电系统是为其生产服务的专用供配电系统,既是变电枢纽。低压电机的非计划停机除了因自身故障以外,正常运行时两台变压器各带一段母线,由另一台变压器带所有负荷继续运行。

1 电源快速切换基本原理

由于各电动机的容量、参数不一致,电动机之间将有电磁能与动能的交换,此时部分异步电动机实际上已转入异步发电机运行工况,因此工作母线的电压即是多台异步发电机发出的反馈电压的合成,称为母线残压。切换逻辑是指跳开工作开关和合上备用开关的顺序,主要有串联切换、同时切换和并联切换。所谓起动逻辑,就是装置起动电源切换的条件判据,电动机在短时间内将继续旋转,并将磁场能转变为电能。电源快速切换主要由起动逻辑、切换逻辑和实现逻辑等三部分组成。实现逻辑就是什么条件下发合备用开关命令的判据,由于大量旋转负荷的存在,造成不必要的重起动,主要有保护起动、无流起动、变位起动及失压起动等。而快切可以化弊为利,利用残压缓慢变化的特性,实现快速切换或同期捕捉切换,配合一定的外部电路,残压的幅值和频率将随时间逐渐衰减,残压与备用电源电压间的相位将逐渐增大。为保证切换安全,一般应使合闸时电动机承受的电压,通过负荷预测,将大大减少电动机重起动次数。工作电源故障时装置的根本目标是既要在工作母线电压幅值较高的时候将备用电源投入,适时将备用电源投入,达到工作母线电压降幅最小、对负荷冲击尽可能小的效果。更要确保投入时对负荷设备的冲击在允许范围之内。快切装置应用于400V电源切换,毫无疑问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2 低压母线连续供电方案

2.1 电动机的重起动

电动机重起动作为电动机保护控制器的一项重要功能,不仅与电源有关,而且与生产工艺有关。连续运行的电动机在系统短暂失电时,为了尽快恢复工艺流程,电源恢复时可以自动重新起动。电动机重起动需要很大的容量,决定再起动的是系统容量和电动机母线允许的压降,电动机的分批起动也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在失压重起过程中,电动机是从失速到增速的过程。要避免这种冲击,若在短时间内无法切换至备用电源,在两侧进线都失电的情况下,这些都会造成系统的短时失电。短时失电可能是本级电源切换引起的,在电源恢复后重新起动。也可能是上级电源故障引起的电源恢复后,需要电动机的再起动来实现设备的连续化生产。电源若超过了一定时间不曾恢复,当电源恢复时,由于电动机的转速无法突变,造成电磁功率和机械功率的不平衡,以免发生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这将会造成很大的力矩冲击,有些负荷因工艺要求不能承受这样的冲击。快切取代备自投后,快切可能在个别情况下快速切换不成功。

2.2 低压母线应用遇到的问题

鉴于电源快速切换在工企中高压电压等级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母线电压故障相电压接近于0,考虑能否同样可以用在低压来解决因故障导致的停机问题。通过在两个钢铁厂低压母线进行的试用研究,发现单独应用电源快速切换存在很大的问题,很难在电源故障情况下实现不停机的电源切换。经过分析发现,接触器线圈电压通常额定220V,目前约定俗成的做法都是直接由低压母线经隔离变得到。由于释放延时太短,相关接触器主触头可能在变压器主保护动作前就跳开。相对于低压电机,这样的时间足够将失电负荷转移到备用电源。而面对几乎没有延时的接触器,可能在电源快速切换起动之前接触器主触头就已跳开,如果发生金属性接地或两相短路等严重故障时,单凭电源快速切换根本无法实现在故障情况下的低压电机不停机切换。

3 解决方案

3.1 采用UPS电源交流接触器

基于UPS电源的交流接触器抗晃电技术是应用成熟的UPS技术,为低压配电柜的二次控制部分提供可靠的电源。另外,当配电柜的主母线失电超过一定的时间后,提供的可靠电源正常工作,结构简单,在低压配电柜里构建独立的供电系统,则根据该系统二次控制部分设定断开输出,避免事故的发生。根据系统特点和设定保持主触头的吸合,避免了由于晃电的发生引起的电机停机甩负荷事故。该系统可以可靠地防止由于晃电带来的不必要的停机甩负荷事故的发生,在系统发生短时的晃电时,接触器的线圈能够依靠UPS,二次控制回路不增加接线难度、适合配备于多数量回路有抗晃电要求的配电柜中。

3.2 采用抗晃电交流接触器

抗晃电交流接触器是一个双线圈的交流接触器,在晃电情况下,交流接触器的启停和常规交流接触器没有任何区别,若工作电压降低到接触器的保持电压以下时,控制模块开始工作,以储能释放的形式保持接触器继续吸合,电源正常情况下,控制模块处于储能状态,当电源电压恢复后,控制模块又转入储能状态。

结论

在大量旋转负荷的母线上,备自投显然不适合进行电源切换。对外部电路做些调整,提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使低压电机在面对电源故障情况下也可实现不停机的电源切换,将电源快速切换装置与经过防晃电设计的交流接触器配合。快切的参与可以做到母线瞬时断电而电动机不掉电。电动机保护控制器中的失压重起功能,快切可以更好地胜任。针对在该电压等级应用遇到的问题,可以使电动机在短时断电实现分批起动,为企业的连续生产及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郭伟,叶留金.厂用电切换方法的应用与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2(15):26-29.

[2]苗世华,李杰,宗洪良.工业企业电源快速切换装置在低压母线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6):76-79.

[3]宋继孚,李瑞江.操作过电压引起的低压厂变烧坏的事故分析[J].电气应用,2007,26(4):55-58.

第7篇

Abstract:The higher Vocational Undertake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raining advanced skilled talent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mainly trains the line of work talent for the manufacture, management, service. In the face of such a situation, the industry and the enterprisesoccup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and employment demand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ents'occupation qua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index.。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mploying units on theoccupation quality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so as to train and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improve students'occupation quality. This article on how to develop and furth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for Promoting Graduates occupationquality automobile specialized subj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Enterprise Needs;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一、问题的提出

从最近几年全国高职学生就业统计数据来看,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什么?企业确定和录用高职毕业生的标准是什么?随着就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有何调整和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分析、总结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评价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标准,不仅能够为企业招聘学生提供考核标准,更能够为完善高职院校教育内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学校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充分的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对我院一汽―大众奥迪、一汽―大众校企合作项目的20余家4S店进走访调查。我们发现,高职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的同学几乎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同学没有系统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基本的想法是:走一步、看一步,干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有“钱”途就行,以至于有的同学产生了换其它工作工作的念头。

2.职业道德认识肤浅。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高职生中,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几乎不了解,即使有的同学知道一点点,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同学去主动的思考,作为一个合格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目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同学误以为诚实、守信就是“笨、傻”的代名词,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清规戒律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对别人没有职业道德他们可以痛恨、愤怒,但对自己而言,职业道德就形同虚设,可有可无。

3.职业能力较弱。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通常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部分。大部分高职生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缺乏、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专业知识拓展面窄,自学能力差、外语能力弱、计算机运用能力不足、信息获取意识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

4.职业心理素质较差。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素质。高职生中,普遍缺乏自信心、缺乏进取心,不能承受挫折,没有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适应力。

二、汽车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现状

由于目前的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就业后主要是从事汽车后市场的相关工作,通过对汽车行业、企业进行走访与了解,发现各类企业对人才需求基本是一致的,企业对职业素质重要性其重要性的排名为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理解与学习能力、表达与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素质的毕业生,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毕业生应该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敬一行。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重视程度几乎与专业基础技能持平。究其原因,当前无论是生产、管理或服务第一线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这是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企业要求大学生们具备较强的与理解学习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一线师傅的指导下,尽快弥补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缺陷,缩短在生产线上顶岗工作的时间,降低工厂的培训成本,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表达与社交能力,能与工人师傅们打成一片,能融人班组、车问、工厂的环境中,与其他同事一道,协同工作。部分企业还希望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良好的管理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益,通过科学的思维发现企业运行过程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更有意义的方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听话,做事,出活”。也即是说,对正确的批评、意见、建议要接受,要服从管理;眼里要有活,要积极进取,努力学习,钻研业务,要尽快适应工作,要能做事,顶岗工作;熟悉工作后,要尽快地成为一个合格的一线工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或熟练从事本职工作、独挡一面,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培养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围绕培养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一主题,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有意识地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汽车行业、企业第一个3年需从事的典型、难度小、容易教学组织实施的案例为基础,,筛选出课程中与培养职业素质有关、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汽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根据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拓展,深化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构建培养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成绩评价主要基于过程考核,在每个教学任务完成后,在课堂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三个部分,考核如表一所示,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在考核项目与评分标准中做适当的调整,以培养学生在以后岗位上所需职业素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有赖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因而,学生自我评价表现出的是学生对自己工作成果的判断,而实质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获得提高。 其次通过相互的评价可以把本小组的观点看法传递出去,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小组在相互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优点的同时,更有效的听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容易激发一种弥补自己不足、保持自己长处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培养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的鉴赏力,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教师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三)提倡组员协作,培养团队意识

在进行案例讨论或实训实践时,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根据各组组员的素质和能力推选出组长,并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在小组组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行动方案,再派出代表进行小组交流,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四)深化校企合作,使学生与企业形成无缝衔接

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直接而实际的要求,以企业协议培养等方式实行定单培养,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在课程中贯穿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培养,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化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产出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自动平衡,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验证,技能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现代企业对员工培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技能上,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企业文化部或类似部门专门负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于各个企业有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导致很多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不适应,于是就开始频繁跳槽,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体现自我、单打独斗等现象与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团队协作精神相差甚远,都需要加强教育力度。

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充分受到企业文化熏陶, 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向优秀员工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传递企业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热爱企业的意识等,从而起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和规范管理的作用,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而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从以前对员工技能要求为主转向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主,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方面的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就提出:“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员工的技能可以通过企业培训与企业实践在短期提高,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短期内很难去形成,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毕业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新生阶段要开展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同时需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的内容,实现智育与的德育的统一。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实训实践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缩影,通过实训实践,老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 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缩短自己的适应周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是学生迈出学校、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生就业期望高,而就业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形成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在不同年级进行有针对性就业培训和指导。比如大一新生为职业规划期,该阶段的学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结合学生的学科状况及个人兴趣,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确立工作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新生入学校后,可在系部举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参加,以便对学生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才生长规律进行纠正与指导,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指明一定的方向,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大二为职业定向期,学生经过大一一年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工作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在该阶段,学校应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拓展学生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比如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车展的时候作为厂家或4s店的志愿者参与车辆销售或现场讲解的工作,观摩一些地方性的职业技能大赛,利用假期到企业社会实践。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也意识到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根据个人情况及时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大三为职业冲刺期,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就业选择,在该阶段,学校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方面的一些培训,以免学生就业时茫然、盲从、态度傲慢等不良情况,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

(八)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对汽车节能、安全、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及人们对称作舒适性、驾驶便捷性的的要求日益提高,机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只能适应当前市场的车型,面对以后涌现的各种新车,高职学生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以突出其学习主体地位.所以高职教育中须加强学生对自学的认识,培养他们课堂自学、课外自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