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24 10:50:23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物理杠杆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杠杆教学 学情差异

一、学情差异分析的意义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全面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即更高效地由不成熟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学情差异分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发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情分析只停留在教案上,很少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也没有与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物理概念的前概念相联系,这样的分析没有意义,对提高教学效率帮助不大。

三、具体实施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分析学生的年龄段、心理特征为主,在物理教学中也是如此。由于思维定势,学情分析比较粗略,但是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对学情不能准确把握,那么教学设计只是纸上谈兵。笔者认为对具体的某一节,学情分析应该更加细腻,这样才能更贴切、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下面以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为例,谈谈教学设计与实践。

1.前测

在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三点:支点、重点和力点,知道了什么是省力杠杆,什么是费力杠杆。但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自身条件不同,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所偏差。因此,需要在课前采用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做准备。

杠杆小问卷

说明:该问卷答案不计入你的成绩,仅用于教育研究,请放心填写。非常感谢你的合作!

(1)你知道杠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

(2)玩跷跷板时,如果你面对一个比你壮的同学,怎样才能把他(她)跷起来?

(3)你知道杠杆的哪些内容?

(4)画出钝角三角形外一点到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线。

从初二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发放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2份,这些问卷反映出学生对杠杆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杠杆有三点,有的同学能画出杠杆的支点;通过第二题能看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能用图表达出位置的改变对跷跷板保持平衡有影响这一结论;从第四题能看出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错,但是遇到复杂一点的题目就表现得有些束手无策。通过这张问卷,笔者发现学生很聪明,他们对于一些问题的了解远远比预料的要多很多,有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还需要教师加强。

2.设计教学过程

由于学生对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从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例子入手,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杠杆概念的思考,引导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从生活走向物理。有的学生只记得杠杆有三点,但具体是哪三点似乎忘记了,这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回顾小学科学中的杠杆知识,把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起来,通过回忆旧知识引发对新知识的渴望。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过程中,需要学生选取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动手前,笔者先明确实验方法、目的,让学生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评价和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探究实验,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很多学生知道杠杆是什么,但是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并且得到结论后,再引入杠杆的定义和力臂的概念,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和杠杆的五要素。

从前测的第四题中反映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得不太好,笔者把杠杆左端的砝码换成弹簧测力计,在保持杠杆水平的状态下,改变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让学生思考,测力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

经过学生思考和验证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测力计示数会发生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考。在此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使学生在努力尝试后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为了让学生感受杠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提升民族自豪感,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工具的进化过程,让物理与草原文化、饮食文化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让物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物理这门科目的看法。

3.后测

本节课结束后,笔者继续采取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用问卷与前测的问卷相同,通过对比前测后测问卷的内容,看看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有哪些改变,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结语

有效的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迅速进入教学状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预备状态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问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针对不同的类别设计一份包容性强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顾康清.关于物理新课程理念下学情分析的研究[J].中学物理,2011(09):3-5.

[2]蒋敏杰.对“学情分析”中若干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2009(1).

第2篇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课件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采用第二种思路:学生学习物理已接近一年,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同时也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较稳定的物理学习心理,这都是学习本节的有利因素。加上日常生活中剪刀、直尺、起子、木棍等工具学生较常见。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杠杆》设计思路:

我在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方案:一、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杠杆;教学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一节新课时,一定是通过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工具,如劳动工具锄头、撬棍、钓鱼竿、扳手、火钳等这些工具,直观地认识什么是杠杆,以及通过对身边工具的演示,让学生理解杠杆的五个要素到底是什么以及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过程与方法的这一环节,作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过程,将平时看似抽象的东西通过示意图简单地体现出来,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实验中分析,同时也在实验中学会总结,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获得数据,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言道,学物理不如做物理,所以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一项技能来抓。

教育是培养人的情感、智慧,以及培养出来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观,这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留心身边的杠杆,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同时也应用到了物理。真正地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不再仅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起到引领和示范

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抓重点、抓关键,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也要强调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杠杆力臂的概念及其作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实验分析法、实例分析法,力求体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涉及的简单机械数不胜数,每天我们吃饭用的筷子,我们骑的自行车,剪刀等日常生活工具,电工用的起子等等,同学们没有从物理的角度去学习、去认识,生活中大多都是为用而用,没有去动脑筋想它的工作原理,也没有把它的形状结构进行抽象理

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学生从对这些物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涉及一个教学技巧的问题。如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要理解这几个要素,我个人认为最好是联系教具,联系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物体,最好是能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学生往往把杠杆施于别的物体的力作为动力或阻力。学生在数学课中也学过点到线的距离,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对上述学生易犯的错误,需要在后续的练习中多次强调和纠正,才能解决。

教学流程图:课题引入―图片展示认识杠杆―杠杆五要素―杠杆示意图(注意力臂画法)―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归纳结论―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为此,在本节的教学中,按以下过程先导入新课,分两步进行,一观看动画和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的豪言:“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引入)

那么什么是杠杆呢?进入新课就可以展示自己准备好的羊角锤,一根棍模拟撬动粉笔盒,直接引出杠杆的定义,再给学生演示这个实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粉笔相当于一根硬棒,当我们用力让这粉笔撬动粉笔盒时,一定要让学生回答是哪个力充当动力,那个力充当阻力,让大家在演示中明白动力以及阻力的概念。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物理知识通过做来体现,这样总比我们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解好得多。然后把长棍撬动粉笔盒的情境抽象成图形,逐渐引出杠杆的五要素。

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验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杠杆平

衡,即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展示实验器材:带刻度杠杆支架钩码线,设计实验过程:(1)调节杠杆水平平衡;(2)杠杆两侧分别挂上钩码,使杠杆再次平衡;

(3)记录F1 L1 F2 L2在表格中。实验过程中,把简单的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参与,共同分析完成实验数据,一定要从先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搜集数据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小结时,让学生自己主动回顾并归纳分析,教师只是参与引导的角色,绝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结论,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水平,逐步实现将教育真正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平衡条件 杠杆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中有针对研究杠杆的平衡试验,也是教材中进一步可以提高效率的内容,同事在对该实验的教学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因此产生了很多的反思,能够进一步加强探讨。

一、如何减小弹性卡子的质量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在物理中杠杆是经常适用的道具材料,也是一种钢丝制作的特定的弹性卡子。经过实验发现质量很小的卡子对于杠杆的调节却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水平的位置之上,杠杆表现出的物理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进行力的分析的时候,看出杠杆水平不平衡,进一步为了减小这个影响,我们尝试以质量更小的棉线作为线圈,将杠杆套上,能够产生一定的平衡力量,并且没有副作用。这种实验比较适合棉线圈的弹性卡子作为工具来使用。

二、如何消除应采用弹簧秤带来的误差

杠杆的平衡条件也是物理中研究的重点内容,可以进行杠杆的动力分析进一步加强弹力的测量标准,用弹簧秤去拉,这样就能够得到F1的数据值,并且进一步使用弹力的大小改变,灵活整合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能够直观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观察平衡和不平衡等变化情况,对学生来说,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杠杆实验的印象,能够实现弹力器的调零情况,自身的质量也要计入考虑之中,使用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正立、倒立时均可调零。

三、教材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以及实验器材的改进

3.1 教材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虽然会出现相对的局面,但是,不平衡的情况都能够实现记录,学生能够进一步完善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加深学习的内容。因此,建议把教材中表格进行改进。

3.2 “ 杠杆平衡条件” 原有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于杠杆的调节和平衡处理上进一步需要把握杠杆的稳定程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实验的心理素质,对于有学生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在规定的地方进行加减钩码 ,然后读出数据,要告知他们之中的不足之处,减少学生得到数据的偏差情况,学生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实验的思考,解决相关的实验问题,进一步增强实验的灵活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3.2.1 对“ 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装置的改进

( 1) 为了加强实验的效率,进一步增强对杠杆平衡的理解,需要加一个水平的测量仪以便于能够增强测量的标准,也就是安装透明的塑料板,加强垂直直线的作用力,能够使得平衡的距离进一步被测定,可以使 直线 l 与杠杆的中垂线重合, 用一个简易的铅垂线安装在其中,制作铅垂线可以使用线和木塞等工具,之后可以将 T 形塑料板与杠杆固定在一起 , 使 T形塑料板与杠杆一起运动 , 用铁架台将铅垂线固定,支撑在支架之上。

( 2 )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支架脱落带来的危险,可以进一步对学生的信心加强,使用控制架控制装置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短的铝条力度,将铁架台和其进行相连,完善焊接并能够加强粘合的力度,能够让杠杆稳定在支架上垂直,当一段增高时,就会受到铝条的限制,进一步被遮挡, 这样就避免了杠杆翻落情况。

( 3 ) 为了能够给学生对杠杆平衡更好的理解,可以进行无刻度杠杆的模拟实验执行,有空隙且带锯齿的杠杆。①很多学生都能够不断利用空间,前后都能够加强实验的力度,可以共同完善实验,也不再局限于面对实验的正面反面,能够促进合作。②将带有刻度的杠杆换成无刻度的、并且中间有着锯齿和一定的空隙的,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发养成动手能力,改善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加深思考的能力,不断完善对实验的本质认知,增强效率。

3.3改进后效果反思

改进实验的装置能够进一步改善实验的力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判断,应该怎样调节平衡螺母;能有效防止杠杆的脱落,从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落实,要加强实验的成功率,让安全和效率都能够得到保证才有效。

四、总结

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妥善将实验完善好,给学生进一步增加学习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合作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将理论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所以,为此,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加深教材的处理力度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许平;利用平衡条件求物体运动的速度——浅谈物体运动速度的一种解法及相关物理过程的分析[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 王薛古栾;常康会;练铁同;程孟川;路红宝;学好物理并不难做好实验是关键[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3]薛古栾;常康会;练铁同;程孟川;路红宝;学好物理并不难做好实验是关键[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4] 闫吉庆;仪器类电子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

[5]余曼莉;构建有效教学课堂与开展分段式地理教学初探[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

第5篇

关键词:语言 物理教学 教学艺术 杠杆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44-01

作为逻辑性和科学性特征十分显著的初中物理,总是给中学生留下生涩、枯燥、难学的印象,如何改变中学生对物理的这种错误认识,让他们能够学得快乐,用得轻松是很多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从实践中发现,创新教学形式,开发教学资源固然十分有效,但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对改变这一现状效果更为显著。语言在物理课堂中不可或缺,从新知导入到最后总结评价的全过程都是用语言进行“串联”。新时期的物理教育者应如何学会“加工”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它们在物理课堂充分发挥出“杠杆”作用?本文从实践出发,对该课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1 让精彩的导入语成为吸引学生的“磁铁”

我们常说导学如导戏,学生是否能够“入戏”,开始很重要。如同一台戏如果在大幕拉开的一瞬间就能抓住观众的心,那么这台戏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学亦如此,当学生的心灵在接受上课伊始第一记“重锤”的敲击产生共鸣之后,他们思维的火花可能就会刹那间被点燃,物理不再深不可测,而是会像磁石一样深深的吸引着他们进入探索的空间。如在学习“惯性”时,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某辆公交车上站着一男一女两个陌生人,公交车行驶过程中遇到突发况状来了个急刹车,这时站在后面的男同志没有站稳撞到了站在他前面的女同志身上,女同志大声指责他:站好了!德性!这时这个男同志机智的回答:这不是德性,这可是惯性!”学生们听到这里哄堂大笑,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十分活跃,当教师问到“惯性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已经积极的去自己寻找答案了。著名的教育学家罗素曾指出,教学语言必须要有激人思维和撩人心智的功效。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的中学生来说,诸如“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是什么?”这种平常无奇的“开场白”,根本无法让基础薄弱、自制力差的中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角色中,而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则无疑会为物理课开一个“好头”[1]。

1 让艺术的过渡语“撬动”学生思维

我们经常称赞某些教师将教学过程演绎的似行云流水一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这些教师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能够运用艺术的过渡语来“撬动”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物理智慧。在物理教学中,过渡语看似不起眼,实际十分重要,它是串连各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的“线索”。具有一定启示作用的过渡语能够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通透”起来,让学生们的思维在语言的指引下通顺流畅,一个个难点与重点都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不攻自破。如学习速度时,就可以通过巧妙的问题过渡对不同情况下的物体运动快慢进行描述,让学生在比较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速度”本质。①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一人步行和另一人骑自行车向着相同方向运动,谁会更快一些?为什么?(从这个场景描述中学生可以得出“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远的更快”的结论);②运动会上A同学与B同学进行百米竞赛,A跑完用了16秒,B跑完用了14秒,怎样判断谁更快些?(综合问题①中的结论,学生们经过思考可以得出“相同路程下,时间用得越少的越快”的结论);③A同学用14秒跑完了100米,B同学用28分钟跑完10000米,怎样判断谁更快?面对这个同距离、同时间等条件先后被排除掉的这个问题,学生们陷入沉思。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带有启发性的言语点拨:“是不是可以先找一找他们相同时间内各自的运动距离?”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们马上通过计算得出了A、B两位同学在一秒钟的运动距离进行比较,得出准确判断。这种通过问题引导自然过渡到物理本质的方法,既彰显了教师的语言艺术,也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极具“梯度”的语言指引下,逐渐激活,逐渐成熟。

2 让巧妙的评语使教学完美“落幕”

真正的教师语言的艺术也在于即使某个教学活动结束了,但学生们的思维仍旧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不断地向外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师要注重评语的作用,要通过巧妙的评语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落幕”。例如在计算密度时,有的同学会在进行书写时出现“50ml=50g”的错误,这种错误在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如“1kg=9.8N”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对或者是错,但效果并不太理想,而换一种方法则会事半功倍:你们花5元钱买了一块蛋糕,这块蛋糕与5元钱有没有区别?同学们立刻回答:当然有区别!5元钱不能直接吃,蛋糕却可以。教师:没错,一块蛋糕不等于5元钱,所以物理学中的不同物理量虽然可以换算,但却不代表两者之间就是相等的。学生们顿时恍然大悟,对教师的话进行了反思,找到了自己思维的“症结”所在。

一个素质高、专业强的物理教师会将平淡的语言通过艺术性的加工变成吸引学生的“磁铁”,让他们的物理思维和物理智慧在语言的引导下被激活、被开发,不断的跳跃、碰撞,不断地擦出创造的火花。艺术性的语言在物理课堂中犹如一根杠杆,只需教师巧妙的轻轻一“按”,就能够“撬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断的在物理学领域中取得成功,获得自信。

第6篇

一、如何减小弹性卡子的质量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杠杆作为成套的物理实验器材,生产厂家一般会配备两个钢丝做的弹性卡子。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卡子质量虽小,但在调节杠杆平衡时还是有影响的,经测量,单个卡子的质量在0.4 g左右,对杠杆平衡的影响不能忽视。例如,将钢制卡子卡在杠杆上,两个卡子到支点的距离相等,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1所示)。如果一边卡子的位置不变,改变另一边卡子的位置,则发现杠杆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2所示)。这说明卡子的质量对杠杆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要改变力的大小、力臂的长短。当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若撤销动力F1和阻力F2后会发现,杠杆不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如图2所示)。为了减小这个影响,我们尝试以质量更小的棉线作为线圈,套在杠杆上,对杠杆的平衡几乎没有影响(如图3所示)。因此,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我们建议用棉线圈来代替弹性卡子。

图1图2图3

二、如何消除应采用弹簧秤带来的误差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传统的做法是用钩码来代替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F1、阻力F2 ,不用弹簧测力计去拉。原因有二:一是用钩码比较方便,学生易观察,动力F1和阻力F2的大小易确定;二是弹簧测力计测量的动力F1不准确,往往会出现测量的动力F1乘以动力臂l1与阻力F2乘以阻力臂l2不等的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我们认为有必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拉力F1,因为这样,实验时教师很容易用松和紧的方法改变力的大小,学生很快能观察到杠杆在平衡和不平衡之间的变化,实验给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测量的动力F1出现不准的原因是对弹簧测力计没有调零,因为弹簧测力计自身也有质量。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正立、倒立时均可调零。

三、教材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会出现平衡与不平衡两种情况,我们的教学经验是将平衡与不平衡的数据都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会深刻体验杠杆平衡的条件。因此,建议把教材中表格进行改进。

教材原表见表1:

表1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构建

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应生活化,也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进行生活化教学,而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教学,对于构建优质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大有裨益。因此,为了构建优质高效物理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用物理的眼光看生活,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切实通过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教学来构建优质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那么如何通过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来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将之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优质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当然,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立足于学生实际,通过收集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的材料来对物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从而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来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如,教学杠杆的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与杠杆原理相关的知识:秤杆是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来称东西的?吊车、推土机、飞机、活塞式抽水机等等,是否运用了杠杆的原理?如何运用杠杆原理等等。学生在思考中不难发现,原来生活中杠杆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从而对于物理知识充满了探索的兴趣,这对于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务必先思考并掌握学生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程度,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通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来构建初中物理优质高效课堂。

如,进行热传递的教学时,学生都知道用火来烧一张纸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如果将纸紧紧缠在铁棒上再用火烧,纸就会毫发无损。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都被充分激发了出来,便想一探究竟,这样,通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水到渠成。

再如,教学重力的方向的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进一步促进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比如,先用细绳栓好一个重物,观察其方向后剪断细线,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再结合生活中砌墙师傅所使用的重锤线的原理等来掌握这一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生活化的学生活动来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物理知识后,要能利用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达到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目的。比如,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来让学生知道买菜时如何对付那些小商贩的缺斤短两问题;学习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相关知识,学生能明白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等等。因而,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学生活动来构建优质高效课堂,以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要构建初中物理优质高效课堂,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是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毕竟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并将用于生活。因而,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务必立足于生活,有效构建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建发.关于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浅议[J].中学课程资源,2012(09).

[2]丁小军.怎样构建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