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2 15:32:01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第1篇

近年来,我省农业系统按照标准化战略纲要的要求,在农业部和省标准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呈现出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制(修)定数量不断增加 “十五”以来,全省每年制定、修订和采用国际、国外先进农业标准都在100项以上,截止2012年底,共累计组织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2237项。在保证农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突出了标准内容、结构和水平的创新。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节水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系列标准;为适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满足名牌农产品战略实施需要,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工艺流程、检验方法和管理标准的研制;以人参振兴计划和百万亩棚膜经济为切入点,开展了蔬菜、水果、食用菌优质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设施生产等一系列技术规程的制定;以出口创汇型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在农产品加工、玉米淀粉、杂粮杂豆生产,人参、鹿茸等特产品生产加工方面,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50余项。目前,我省主要生产领域的农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本协调配套,构建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

二是标准实施载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在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的支持下,重点改造和完善了现有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止2012年底,国家已投资建设1个省级中心、3个市级中心、41个县级质检站。目前,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其中有编委批复文件的部、省、市、县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0个,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具有承担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功能,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环境评价、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监测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产品的质量检验监测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成为标准实施的最重要领域。

三是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梯次推进,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过程。在起步阶段,从研究品种标准入手,由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逐步向种子、种苗质量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发展;在深化阶段,产业应用领域由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追求目标由以注重产量扩张为主向注重提高内在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并重转变;在提高阶段,标准内容不断创新发展,由以品种标准、技术规程为主向环境评价、检验检测方法和管理标准等领域拓宽推广范围,由分散的点式发展向规模化的龙头企业、示范区、生产基地深入。围绕强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配套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先后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203个,示范基地196个,面积达到3133.3千公顷。所有县(市)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了标准化。各类标准化示范县(区)的创建以及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菜(果)园和“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农业标准化实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标准化工作机构实现突破 按照省标准委的要求, 2012年,我委组织开展了省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按照农业生产需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我们筹建了玉米、水稻、大豆、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蚕业、人参11个专业化技术委员会。经省质监局批准,目前成立了包括粮食、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内的7个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实现了我省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工作机构“零的突破”,为我省在各个产业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专业技术委员会自组建以来,在各自领域开展了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定、地方标准项目申报前的初审、标准的实施与推广和标准研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是实际带动成效不断显现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推动了“三品一标”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内在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截止目前,我省共开发建设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3个,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108个,其中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49个,有机食品335个,无公害农产品2812个,12种农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农产品生产、标识认证、规格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以标准化为引领,取得了实质性地改进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全省已培育开发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吉林名牌”农产品880个。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战略的实施,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不断增强。近几年吉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的稳步扩大,是农业标准化实施带来的最显著成效。2012年,有3项农业标准获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其中吉粳88水稻和地理标志吉林长白山人参获一等奖,蓝莓栽培技术规程获二等奖。

六是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实施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年~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二、主要做法

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我们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一是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项目区都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供销联社、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衽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

三是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首先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再次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

四是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三、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看,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新时期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吉林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思想氛围不适应 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管理者,包括企业、农民两大市场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意识淡薄、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强,“重制定轻实施,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科技工作者也没有像科研项目一样重视标准。

二是标准的总体水平不适应 重视标准制定,忽略标准制定前的技术研究;现有标准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规程方面的多,质量品质、安全卫生和加工储运方面的少;农产品产中标准多,产前和产后辅助标准少;产品标准水平适应一般化需求的多,与国际接轨的少;标准制定项目多,修订少,修订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单个行业标准多,交叉比较少;同类标准中,相同参数不一致,协调性有待改进;两头需要强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应加强制定力度。

三是标准的推广手段不适应 主要是缺少组织机构和设施手段的支撑。相应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研究机构和专业队伍尚未全面建立起来,人才匮乏;标准研究工作滞后,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专业技术与标准化要求衔接不到位,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人员不了解专业技术。

四是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适应 表现在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生产者难以索取到标准文本;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不够,农民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利用标准手段培育名牌、支柱产业、地域品牌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

五是农村生产经营规模与标准化推广不适应 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既使农民接受了标准化技术培训,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也很难做到持续,这是制约农业标准化工作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四、今后全面推进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围绕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各产业的标准制定进度,加大标准清理力度,争取以人参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要根据《吉林省标准化战略纲要 (2010~2015年)》要求,努力使农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类产品都有标准可依,力争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统一权威的、协调完整的农业标准体系。要重视和加强标准体系的研究,针对产业标准化的薄弱环节,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好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具体的指导各产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和标准化实施工作。要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工作,重点是建立食用菌标准体系,完善蔬菜、水果和人参标准体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前的调研工作。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是围绕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 要结合农业产业的实际,加强标准示范推广,以县为单位,整建制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广相应的标准化技术,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要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主力军作用,在各产业的标准化示范工作中,引导和充分发挥各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及生产大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示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工作 当前,“三农”问题的发展形势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迫形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所有安全控制技术都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无论是在安全指标的选择和设定,还是危害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点的选择,都需要深入研究,按照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确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

第2篇

关键词:桓仁县;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建议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桓仁县目前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49个;建设以酿酒葡萄、优质米、大榛子、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示范村镇5个;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16个。桓仁县基本形成了农业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被誉为山参之乡、贡米之乡、冰酒之都。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出效益低

桓仁县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种全面、产地分散、产出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京租稻米、平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态农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桓仁县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水、电、路、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再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

桓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较扎实,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2?4农业品牌观念差,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桓仁县农业生产者传统农业意识还占主导地位,忽视品牌经营,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高新技术和产业宣传的必要投入,造成农业品牌附加值不高,增值效应发挥效果不显著。

3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从打造桓仁特色产业做起,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具有桓仁特色的冰葡萄酒、桓仁山参、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产业,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等低端无效、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增加有桓仁特色的品质高、销路好、市场缺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如依托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富尔江、雅河、六河三大流域的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实施桓仁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工程,建立互联网+桓仁大米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好桓仁大米品牌保护和市场宣传,让桓仁县产出的大米有品牌、有市场、可追溯。

3?2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规模,为农产品打造健康、安全、营养的名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规模化流转工程,鼓励支持有丰富种植经验和3.33hm2以上种植管理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套种、轮作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3?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深入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扩大休闲面积和休闲内容。充分利用现有景点资源,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内涵,推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在五女山、枫林谷、望天洞、大雅河漂流、虎谷峡等核心景区景点周围,依托抗联核心景区,将各个景点以“红色旅游”为主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发展种植抗联特色食材,建设冰葡萄、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观光采摘园和农耕文明传承体验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丰富桓仁农业产业发展业态。

第3篇

2月底,伴随着萌动的春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迅速传达到河南各个地市。在新乡,当这份文件送至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然手中时,他感到新乡现代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建设,旨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从新乡农业发展的规划布局来看,《指导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豪迈布局

“作为中原城市群及‘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新乡是‘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优质农产品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市和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市,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了优质强筋小麦、优质水稻、优质金银花、优质生猪、绿色奶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提起新乡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独特优势,王晓然如数家珍:新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名优农副产品数不胜数;新乡汇集了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新乡县万亩试验基地等10余所国家、省、市级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具有强大的农业科技研发、立体支撑实力……

正是凭借着独特优势和实力,新乡因地制宜提出了坚持“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题,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依据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生猪、优质大米等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种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

王晓然透露,到2015年,新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建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1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总数达110个;到2020年,新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3.5∶1,建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1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总数达130个。

“集群”林立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就是适应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的时代要求。”新乡市农业局局长牛晓辉向记者介绍了新乡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规划模式和发展情况:优势农产品区域覆盖全市及周边地区的,以市为单位建设产业化集群;优势农产品区域在一个县及周边县的,原则上以县为单位建设产业化集群;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主体。

新乡市农业局调研员刘咸民补充说,在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中,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最有代表性。新乡小麦闻名全国,以新乡小麦优势产区为中心,以延津县为重点,带动周边地市优质小麦的发展,形成跨县、市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以延津县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中粮(新乡)小麦有限公司、新乡市亚特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新乡小麦产业集团的紧密层、松散层,统一使用“新乡小麦”和“新乡小麦产业集团”名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在面包粉等高档专用粉方面,占领国内、国际市场,最终将“新乡小麦”打造成为“中国第一麦”。

牛晓辉告诉记者,2015年,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将形成销售收入250亿元,2020年达500亿元,建成国家级小麦产业化集群,让农民直接从中获益,让“新乡小麦”誉满全国,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中国第一麦”,让新乡成为“中国粮仓”“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核心。

以隶属新乡小麦产业集团的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为例,它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和“订单+现货+期货”的经营方式,实现了粮食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产业化发展,被誉为符合三农实际的“金粒模式”,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的典型。

乘势而上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新乡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意见》,编制了《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年)》,成立了由主管市长挂帅、市直30多个单位担任成员的“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由市农业局承担),负责日常工作,协调落实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有关事项,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除此之外,为配合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建设,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在各项政策上一致给予倾斜。

第4篇

为了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政策扶持问题,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政策效应,推动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3月17日,省农委邀请长春大成、修正药业、华正集团等10家省内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3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人开展座谈,共同谋划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大计。省农委副巡视员吴国良、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伟华、副主任郑德民参加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涵盖了种植、养殖、特产及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基地建设情况,基地投入情况,政策扶持情况以及企业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吉林市、四平市和延边州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也就如何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谈了各自的想法。

吴国良副巡视员真诚地感谢企业家们对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他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指导服务,推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我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非常重视基地建设,注重提高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品牌建设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在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的同时,坚持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5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培育,推动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市两级相关工作部署,长期以来我局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推进情况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XX家,其中国家级X家,省级以上XX家。2018年共收集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资料88项,经组织人员现场实地考察、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报市政府审批等工作环节,最终确定XX家企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是壮大加工企业,提升农业产值。2018年,全市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XX家,同比增长11.58%,其中产值在500万元以上企业XX家,同比增加XXX家,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XX家,亿元以上企业XX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XX亿元,同比增长12.98%。

二、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产业启动速度慢。由于农业产业高投入、低产出、回报慢、融资难的特点,财政资金对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相对薄弱,难以撬开民间资金,农业企业转股、上市相对较弱。

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通道较窄。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利益链接不牢固,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体系。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3、农业产业化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市虽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但产值在亿元以上龙头企业仅xx家.占市级龙头企业的6.57%。

三、下一步打算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增强紧迫感,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扫清思想认识障碍。

2、抓特色产业培育,扩大生产基地规模。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继续发展主导产业专业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规模做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进军。

3、加快步伐抢占市场占有率。推进茶业、辣椒等主要农产品参与国际化认证,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利用大数据、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快信息获取和农产品流通,加大“货出山﹒XX直营店”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推介活动,继续举办“XX会”、“XX会”,组织有竞争力企业参加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进一步强化沪、川渝等地现代农业战略合作。

4、推进“质”与“量”的转换。坚持品质优先,不断优化市场结构,逐步减少每年新增培育龙头企业数量,鼓励、支持企业集聚发展,抱团发展,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加大对产品质量、产品外包装、产品精深加工研发等力度,纵深推进我市优质农特产品生产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6篇

一、传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一)公司+农户――分包制

农业产业在发展之初,形成的经营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农户,简单的来说就是分包制。公司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根据自身所需农产品的多少来签合同,农户根据合同数量和交货时间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按时按量的提供给合作公司,之后公司按照合同内容的规定给农户付款,二者之间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

(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生微妙变化,出现了合作社,通过这个中介来联系公司和农户,从而节约公司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农民也需要有个合适的合作方来代表他们的利益,避免和公司之间产生经济上的损失,确保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农民将合格的农产品交给合作社,让合作社来和公司之间进行联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办事效率。

(三)公司+租赁农场

为了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出现租赁农场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租赁农场的出现,有利于农民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公司可以更加直观的接触到自己商品,通过自己的规划和管理,从而实行每一道环节的把控和监督,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农民也获得了租金收入,还间接的成为公司的员工,劳动收入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二、新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为了快速的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多地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的途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一)公司+家庭农场。

这个组织形式的是传统的公司+农户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它是由传统农户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扩大农产品规模发展而来的,利用先进的生产作业方法将自身队伍壮大,成为专业农场户,公司依旧通过签订合同来维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但是依旧无法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二)公司+社会组织+农户。

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之处在于,将社会组织加入到公司和农户之间,当公司和农户之间出现如下问题时,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加强公司和农户的联系:1、农户生产作业方法落后,需要创新,学习新技术;2、标准化作业无法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可靠保障;3、在利益之间达不成共识时,需要有个纽带做沟通。通过社会组织这个中间人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解决公司和农户之间的种种矛盾,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三)合作社+合作社。

合作社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一个是横向式经营,将生产过程中较为相似的产品和给公司提供相似的农业服务都集中起来,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统一培训和传授经营,从而达到公司的标准,提高农业产业标准化;另一个是纵向式经营,将各个产业链联合起来,增强合作,提高每个环节上的利润,让合作社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创新路径

(一)降低成本达到优化资源配置。

采用合理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关键在于是否合理恰当的发挥出农户和公司的各自优势。在合作过程中,公司可以采用支付部分预付款的方式给农户,让农户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从而在减轻农户资金压力的同时,产品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农户在进行生产作业时,可以向企业寻求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切实高质量高效率的给公司提供可靠产品。这个方式不仅让农户的资金压力得到解决,还得到了公司的技术支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公司的产品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二者达成共赢局面。

(二)提高效率和扩大规模收益。

在农户生产中,规模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入,因此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是创新路径的首要任务。只有规模大,收入才会得到提高,当然并不是越大越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把握一个度。在扩大规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技术的引进,合理利用现代技术,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不仅可以提高产量,更能增加农户的收入,先进技术可以让原先小规模的农户作业变为家庭农场或者是公司农场。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35-02

1 引言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立命之本。自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人类通过增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激素等,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些措施使世界农业问题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供给基本告别短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净出口国,面临着国内和国外都属于供大于求的双重市场困难。

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生产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各地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种得出,养得出,却卖不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这已形成广泛的共识。

在中国,从1993年提出农业产业化到现在已有十多年,农业产业化已有长足发展,据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已达9.4万个,带动了7200多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平均每年每个农民可从中增收1000元。可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给广大农民增收的必要方式,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步伐中,纷纷转变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以农业产业化生产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我国的农业大省四川为例,在近几年的产业化经营实践中,全省已形成大中小龙头企业4391个,“五专”经营组织3.2万个,实施产业化项目2278个,完成产值29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6亿元;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34.7万顷,畜禽水产基地2681个,带动农户548万户,其农户人均增收126元。

3 农业科技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农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而农业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需要强大的科技后盾作为支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长入农村经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具体措施。据统计,美国农业增产值的80%以上和劳动生产率的70%以上是由于农业科研的推广,而我国仅20%多一点是靠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的。可见我国科技成果应用方面的效率是很低的,因此,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迫在眉睫,而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制定相应农业标准,才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农业标准化是连接农业科技化与产业化的桥梁

要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就离不开科技进步,而能够将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只有农民,因此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掌握科技成果,并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关键,这其中农业标准化就是把农业科技成果变为农民易于接受的先进实用技术的桥梁。农业标准化是依据农业科技的成果,以“统一、简化、协调、优选”为原则,用标准的原则加以规定,像工艺流程一样,从农业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到管理销售,使整个过程规范化,才能促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推广,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20%,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可见,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极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者之间缺少了“农业标准化”这个桥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将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相应的标准,加以实施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增加了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可以获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有较大提高,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必须大力强化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化的促进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则下,作为先进经验、科技成果及技术的载体,农业的标准化将会促使其生产措施从生产、管理到销售都趋于规范,能够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同时,标准化的生产管理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农业标准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标准化生产可以消除分散农户的随意性,避免农产品的质量差异,这样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可以把分散农户的生产统一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同时,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更为突出的是,面对当今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对农作物的生产规程和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更有效的减轻农业污染,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5 结语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要发展农业,势必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而农业产业化生产离不开农业科技化的支持,因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没有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就很难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而能够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就是进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用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农业产业化、科技化与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动力,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农业产业化系统内各环节需要标准化的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标准化体系的运作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中才.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着农业合作经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