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2:00
序论:在您撰写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出现快速增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正在遭受着大自然的威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人类在发展道路上的正确选择,就如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的信息化一样,是大势所趋。站在世界及中国发展的实际分析,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河北省的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2010 年,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197.1亿元人民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62.8亿元、10705.7亿元、6928.6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其他服务业发展壮大,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2010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2.7:53.0:34.3。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有明显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明显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总体来说,“十一五”期间,随着改革力度地不断推进,河北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拉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增长。但是,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比较低,整个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比较大,第二、第三产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2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及有利条件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表明,河北省属于高碳地区,位列全国后十名。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左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同时,河北省也是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具有优越的能源资源禀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都很丰富。在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中,河北省有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两种类型。
河北省的资源禀赋状况和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北省已经具备了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2.1 资源禀赋良好
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坝上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张家口、承德及沧州东部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河北省坝上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适宜开发风力发电项目。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秸秆资源,河北省将建设大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煤矿煤气层甲烷气的回收利用。河北太阳能资源在全国处于较丰富地带,对于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深具潜力。
2.2 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成效显着,为低碳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定国家高新区用10年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经验优势,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为河北省建设低碳经济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曹妃甸是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把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开发建设全过程,形成了以精品钢为龙头的钢铁循环产业链、以大型炼化为龙头的化工循环产业链、以重型装备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曹妃甸示范区的摸索实践,解决了困扰唐山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将给国内重化工业发展带来启示。
3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3.1 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改造传统高碳产业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改变能源结构,如:发展水能、风能等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要减少能源消耗,改变消费方式,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各地应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碳排放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3.2 设立实践区,优先发展重点低碳示范项目
河北省走低碳经济之路,已经具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保定市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启动的低碳项目首批入选的两个试点城市之一,为世界所瞩目。曹妃甸家作为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具有国家批准的循环经济园区产业总体规划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多年来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再加上张承坝上地区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河北省确实有条件、有能力发展成为中国低碳经济的示范区。河北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列为生态示范城市。
河北省虽未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低碳经济试点省,但是依然应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把河北省建设成国内乃至全球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典范。在当前阶段,河北省应集中给力保定,聚焦保定,将保定建成低碳经济城市的典范,之后本着建设一个成熟一个的原则,逐渐形成低碳经济大省。
3.3 政策保障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已得到政府的共识。政策引导,也是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必要保障。河北省政府在依据相关规划及产业导向指南,推出支持鼓励政策,准入低碳产业的同时,还应根据低碳目标,制定效率、效益、节能、降耗、减污等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来对产业进行监督与评估,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3.4 采取经济政策手段,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
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河北省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用先进低碳理念,完备各种规章条例,借此约束和激励各低碳经济参与主体,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策制度创新。河北省应研究制定推行低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低碳旅游业实施条例、低碳、循环农业实施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这样做可以极大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并让他们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
3.5 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
河北省应积极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加大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力争在光伏发电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生物质能源发展、风电规模化开发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使新能源、光伏、清洁能源等低碳产业成为河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此,政府、企业应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4 展望
河北省的产业现状和产业优势,决定了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河北省可大力推崇发展比较有区域优势的新能源开发产业,如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以精品钢为龙头的钢铁循环产业链;以大型炼化为龙头的化工循环产业链;以重型装备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以及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在发展上述低碳产业的同时,也应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改造,研发和推广使用低碳技术,同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和落实低碳经济发展,使这些传统产业和低碳产业的发展关联起来,进而最终形成一个低碳产业集群。低碳将成为河北经济新的增长点,将对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从而为我国低碳减排工作在源头上的推动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
[3]康蓉,杨海真,王峰.崇明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研究[J].环境经济,2009.6.
[4]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对策研究”(编号:S20100401)。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链;就业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各国已不再仅关注汽车的产销量,甚至更多的是关注汽车的质量、性能和科技含量,从对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来分析,汽车行业对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领域能进行研发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一定会呈现上升的趋势。不仅如此,汽车产业的重要地位和汽车产业发展所能带动的就业人数更是决定了各国必须保护和扶植汽车产业发展,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就业水平能够上升。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带动效应
低碳背景下,虽然,汽车产业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但这也意味着从产业需求的人才角度而言,在汽车产业中研发人员的需求一定会持高不下;另外一方面,从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汽车产销量的攀升,汽车产业能容纳的劳动力仍然还处于一个增长的态势,而且,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带动的就业人数还会持续增加。以美国为例,2012年美国汽车销量继续保持增长,汽车生产商因此增加用工人数,预计汽车产业就业总人数可能增长10%,达到65万。
在中国,虽然,金融危机对汽车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相比较而言,不及国外大企业受损严重,加之,我国政府“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和“汽车下乡”等多重政策积极推动,因此,可以判断我国汽车产业在未来几年将会加快发展,对就业带动的力度会更大。截至2007年底,我国与汽车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已经占到了社会就业总人数的1/6。[1]仅汽车产业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就将近三千万人,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由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关联度大,如果把汽车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将销售、售后服务、汽车文化产业和保险等都算上,汽车行业将带动的就业人数会更多,因此,可以说,汽车行业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的潜力巨大,在保证一国就业水平方面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加强汽车产业链建设,加速推进汽车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最大力度地促进的就业。[3]
二、河北省汽车产业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河北省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必须要结合河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才能根据产业人才的需求特点,逐步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一)河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汽车产业是河北省的优势产业,汽车制造商主要是以保定长城和河北长安为龙头,仅以长城汽车为例,2010年全年,长城汽车产销量为39万辆,占到河北省总产销量 82万辆的47.5%。除此之外,自2003年至今,保定皮卡在我国一直保持7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产销量第一,是中国省辖市中生产汽车最多的城市。2011年,上半年河北保定市有47000辆皮卡SUV等“特色汽车”出口到全球过半的国有,甚至在伊拉克、古巴等国实现了与丰田、通用等销量并驾齐驱的业绩。同年,北汽集团汽车产业园落户河北黄骅,总投资规模100亿,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在“十二五”规划中,河北省还计划培育3家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1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汽车骨干企业。按此推断,汽车金融业、汽车的售后与维修、汽车配件与养护、汽车保险和汽车文化等汽车服务业必然也会随之快速发展,这意味着汽车行业将在人才需求上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会提高。
(二)汽车产业人才需求结构
从全世界汽车行业发展经验分析,都符合“微笑曲线定律”,也就是汽车产业链的价值重心将会向两边: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销售服务环节转移,而这些行业的利润会逐步提升。结合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和河北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来分析,河北省汽车行业发展主要对两类人才需求会持高不下:一是有专业特长的和实战研发经验的高层次的人才及团队,他们具有高技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比较高;二是汽车服务业需求的具有较高服务意识和相关专业水平的服务人员,如汽车保险从业人员;汽车文化产业工作人员等。
从河北省汽车产业产销来分析,河北省汽车出口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受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外汽车进口的标准日益严格,汽车产业的人才储备,从专业需求角度来看,需要立足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汽车研发人才。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汽车造型的设计等等,既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人才,也需要能够及时捕捉时代特点,前瞻性考虑消费需求的年轻人才。汽车产业是一国的支柱产业,每个国家都会给予重视和支持,因此,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日益提高,只有提早培养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才能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外贸和法律人才需求。在汽车出口方面,对可能产生的出口壁垒和不合理贸易要求,这些人才可以积极应对,降低对外贸易中汽车出口面临的各种风险。
第三,营销和保险人员。汽车的销售会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当国际经济不景气时,汽车的出口就会受到冲击,与此同时,要保持汽车销量就需要由外销转向内销,因此,专业的汽车营销人员必不可少。同样的,汽车服务业方面,专业的汽车保险人员,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潜力还很大,随着汽车销量的上升,此类人才的需求量必然也会随之上升。
总而言之,鉴于河北省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来看,汽车产业对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的现实需求仍会逐步上升,而汽车服务业的人才需求会从潜在需求逐步转向现实需求,为了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需要提早做好准备。
三、培养汽车产业人才的措施建议
如果将汽车产业发展及所带动的产业人才的需求一起考虑,那么,人才所涉及专业领域将主要包括:汽车、保险、精算、法律和营销等多学科,仅汽车保险估价与事故理赔人才,在全国而言,人才缺口过万,因此,我们应结合河北省的产学研的优势,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储备人才。
1.学校与产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实战人才
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的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经验,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进入企业可以直接进入岗位工作,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往往因缺实战经验,与某些岗位失之交臂。马来西亚政府一直就很重视培养本国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为使这些人才更具竞争优势,2010年7月,马来西亚彭亨大学联合马来西亚汽车研究所开始实施汽车工程专业的实习计划,5年内就为5700名大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机会。[4]因此,如果学校可以与企业及时建立实习基地,通过日薪或低薪计报酬的方式,在学生在学时就开始进入企业进行工作,一方面,为培养高精尖的人才缩短了教育培训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降低人员成本,实现“双赢”。
2.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准备
汽车文化产业在我们国内现属于新兴产业,它包括:汽车模型、汽车体育、汽车报刊、汽车影视和汽车俱乐部等,这些都是文化与汽车共同涉及的领域,其发展前景广阔。为此,可以通过媒介宣传,政策指导等方式督促和推进汽车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选修课再到必修课逐渐进行文化教育培养,这可以为将来河北省汽车文化产业或相关产业人才需求提前做好储备工作。
3.为汽车产业链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劳动力就业
推动汽车产业链建设,尤其是汽车下游产业的发展,相比较上游产业而言,其需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等要少,且成效快,比如:汽车美容业、汽车文化产业,等等。可以通过支持汽车服务业创业,优惠政策等方式推进汽车产业链建设;通过免费培训,引导闲置劳动力向相关产业就业;通过社区宣传,定点设置技术含量小的汽车服务业,等等。
综上所述,河北省汽车产业是优势产业,它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因此,我们应该分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及早培养符合需求的专业性人才,满足汽车产业人才需求,更好地促进河北省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汽车关联产业就业全国占1/6[DB/OL].business.省略/20070925/n252337151.shtml,2007-09-25.
[2]专家:汽车行业带动间接就业人员3千万[DB/OL].finance.省略/a/20090320/003267.htm.2009-03-20.
[3]王建华,王敏.中美汽车产业集聚对就业促进作用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3):145-146.
[4]吕珩.彭亨大学汽车工程就业前景[N].新消息报.2012-2-22.
基金项目:石家庄经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关键词:低碳经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低碳经济概述
1. 1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3年的英国政府文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更为详细地认识低碳经济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现广泛认可的定义是由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全新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模式转型。具体到中国,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中,低碳经济被定义为:一个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体系,与传统的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2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实质就是是能源的利用问题,即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伴随着能源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低碳经济的模式是以“三低”为基础的,即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以这样说,低碳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1. 3低碳经济的发展
由于金融危机,近期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而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只有低碳经济具有经济增长、劳动就业、节能减排等三重效益的新型产业,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2009年 11 月 25 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了到 2020 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是中国首次提出明确的碳减排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将进入低碳经济模式,这也意味着从现在起到未来 10 年,中国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技术进步、改变消费方式、以进入到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在发展中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降低我国的环境污染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在环境要求改变下,提升应变能力。
2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 1河南省加工贸易总体状况
河南省从1993年开始接触到加工贸易这个行业开始,到2011年,河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已达128.2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3.1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5.2个百分点,占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9.3%,较2010年提高21.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3.5个百分点,年度历史首次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进口51.9亿美元,增长3.6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5.2个百分点;出口76.3亿美元,增长2.8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6.9个百分点。
2. 2河南省加工贸易产业现状
河南省加工贸易主要涵盖了手机、轮胎、铜管、太阳能电池、毛皮制品、发制品等产品,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沿黄河经济带上,在地区上过于集中,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上比较落后,还是以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为主,例如有色金属加工、毛发制品等。当然近年来河南省也有一些高新技术的产业不断发展,例如太阳能电池。
2. 3河南省加工企业现状
在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的来料加工被国有企业所控制,90年代后半段,我国国内企业进行了很大规模的产权改革,涌现出一大批三资企业,并慢慢渗透到了国内的来料加工。近几年在河南省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环境制度宽松各项条件的刺激下,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来河南投资,虽然从开展加工贸易企业的数量上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主要地位,但从对河南经济的影响程度来看,外资企业却是加工贸易的真正经营主体。他们依靠富士康等大企业的投资带动其它外资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由于他们熟悉国际市场操作规则,掌握着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窍门,因此在国际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主导着河南省的加工贸易。
3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3. 1河南加工贸易企业多为两高一资,加工产品高碳特征明显
河南省的加工贸易企业两高一资的较多,这是由于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为了快速发展,获取利益,在加工企业的选择上不够慎重,并不断给与鼓励优惠,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转移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目的地,并至始至终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大量消耗等问题,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加工贸易通过加工组装方式参与出口的制造环节,付出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成本和简单的劳动成本,投入大,但增值率低,可替代性强,企业的利润率较低。尽管近年来河南省加工出口的商品结构已大为改观,但由于其主要从事污染比较集中的生产环节的活动,“产品出口国外,污染留在国内”的现象仍很严重。
3. 2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市场集中,面临低碳壁垒的挑战
尽管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河南外贸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还是欧盟,美国,日本这几个有限的国家地区。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环保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由于自身拥有先进的清洁能源,低碳生产等高新技术,他们积极推行与低碳经济有关的贸易制度,强调清洁环保、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同时为了减少外来价格低廉的产品的竞争,他们以环境为借口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实行低碳壁垒,以此来促进他们本国的市场发展,同时维护本国同类企业,刺激经济回升以及保护他们本国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河南省对这些发达国家地区的市场高度依赖,在面对这种以低碳经济为标准,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新兴贸易保护政策下无疑显得有些乏力,加工贸易进出口受到“低碳关税”的限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4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理论及机制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升级;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2日
一、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与产业升级关联性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只有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显著降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给,进而切实解决好“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才能不负重托,完成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提供示范的使命”。
从本质上来讲,低碳经济不同于一般的环保理念,它所要解决的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其目标是既维持经济增长又保证低碳排放。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与其他经济形态一样,仍然必须借助于产业这一GDP推手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
低碳经济是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来推动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结构的优化以及科技创新的加快发展,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原经济区(CPER)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经济区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作为一个内陆人口大省与农业大省,近年来依托比较优势,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逐渐形成,食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日益壮大。但是,与其他省份比较,河南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并且层次偏低。诸多实证研究表明,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也即是说,在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低碳化过程中仿效沿海地区大力振兴第三产业,把传统高耗能产业转移出去或者淘汰掉似乎是可行的。但是,由于要素禀赋结构及面临的约束条件各不相同,产业升级的方法和路径在我国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价值链理论的观点,如上思路如果付诸实践也须谨防陷入低端嵌入区域间分工体系的误区。那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到底该如何调整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产业内的结构性矛盾又该如何解决?本文主要围绕该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二、中原经济区主体的现实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中原经济区与河南省整体经济一样,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比重过大,农业中粮食种植比重过大。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大。轻工业多而不强,消费品工业发展相对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增需求的需要。轻工产品除了食品工业较强外,其他行业竞争力小,行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不是太合理。即使在较强的食品工业内部,也存在类似问题,这使得河南与中部及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消费品工业产品种类偏少、档次偏低、竞争力偏弱,不能完全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不能与国家刺激内需政策有效对接,因此发展相对乏力。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较低,重工业中矿产和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加工工业的比重同样也相对较低。重工业中的原材料和采掘业多处在初级加工状态,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水平含量较低。但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环境下,食品加工业、现代农业、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高新技术等传统产业大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产业的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并且,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行业分布广泛,整体呈良性发展。
三、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相对滞后。中原经济区与全国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远赶不上全国平均水平;与国内其他经济区相比,中原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处于较低水平。而在第三产业内部,其结构虽然呈现出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业等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中原经济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服务业仍为推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高增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GDP中的比重却偏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
(二)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加深,中原经济区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其技术进步增长率在逐渐升高;但工业总体水平、专业化产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经济区内部产业布局不合理。中原经济区内中小城市比较多,经济实力比较弱,综合实力比较差,整体城市功能不强。其中,一些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农村城镇的特征,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中原经济区内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
(四)经济区产业之间经济联系较少。中原经济区中各个城市产业结构同构化,产业关联度小。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多是自成一体,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十分松散,产业结构整体趋于同化,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短,支柱产业中缺乏跨市发展的企业。
(五)经济区各产业对外开放度较低。中原经济区各产业对外开放度较低,难以较快提升或较接近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难以有效促进各个产业加快发展、增强竞争力,更不利于中原经济区乃至河南全省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四、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升级模式设计
根据中原经济区经济结构特征和产业发展阶段和态势及内在规律,我们认为,目前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适合采取“创新网络”模式。该模式思路源于:产业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其核心动力是产业内部的创新,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网络就是要把各个城市放在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布局,使城市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经济区内产业关联效应与产业创新升级互为动力、相互补充,从而加强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创新互动,即在创新中加强产业关联和集聚,在产业集聚和关联下促进创新。具体框架就是提升“一核”(郑州)的中心城市综合集聚能力,打造“两轴”(郑-汴-洛陇海轴、新-郑-许-漯京广轴)产业集聚主干区,促进以创新为中心的“三类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网络”(城市主网与县级城镇次网)激励互通机制,使创新的技术和成果能在网络间快速流动,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提升产业水平。
(一)加快“一核”与“两轴”发展。“一核”即以郑州为核心城市及其边缘区,包括附近几个城市组成的郑州都市圈,其功能是集中全省人力、财力、物力,辐射引导经济区边缘带和外部区域的发展。核心城市要在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二轴”为沿京广线纵轴(安阳一新乡一郑州一平顶山一周口)和沿陇海线横轴(洛阳一郑州一开封一商丘),以“二轴”作为中原经济区空间发展的骨架。横轴沿陇海铁路走向,以郑州为中心,以堰师、洛阳、开封、商丘、巩义为重要节点的中心产业发展轴。此轴重点打造机械制造、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纵轴沿京广铁路走向,以平顶山、安阳、周口、新乡、郑州为重要节点的中原经济区联南贯北的产业集聚重要轴线,发展电子、纺织、食品等轻工产业集聚区和农业产业集聚区。在各个城市已有的经济聚集区建设基础上,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中沿陇海线与沿京广线这两个地理轴线上的产业集聚区,使其连接成片,成为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主干区,也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产业集聚主干区。主干区中的各个城市发挥在当地的经济聚集作用,带动其他城镇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关联效应的产业经济发展带。
(二)推动“三类产业升级”,保障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既要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也要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培育,同时也要注重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这是全面保障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三驾马车”,也是实施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基本内容。即对传统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对于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加强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使得传统产业迅速、有机、高效地与高新技术逐步融合,相互促进;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力度,结合现实条件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专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专门的集聚园区,或在已有的相关产业集聚区预留东部产业落脚地,通过总结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措施,制定出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提高政府和产业集聚区的服务水平。
(三)强化创新能力,创建网络激励互通机制。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核心在于强化产业的创新能力,需要多种相关联的产业、多个产业集聚区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创新能力的发散效应。因此,在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过程中,还必须构建灵活高效的网络辐射互通机制,即以郑州为中枢,以中原经济区省辖城市为主网络节点、各县级城镇为次网络节点形成产业升级互通网络,鼓励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网络中心和重要的网络节点对产业关联数据收集整理,构建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全面升级的运行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况生.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1.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 供给侧改革 一带一路
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西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内产业集群颇具规模,产业基础格局较为稳固
西部地区主要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区域内各地区发展条件、产业发展程度也并不均衡,在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雄厚的区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产业群,目前在我国西部地区可以看到一些初步具备集群成长特征的企业网络。以中小企业自然集聚形成的“成都-重庆-贵阳制药业走廊”发展势头迅猛;川贵滇等省区依托自然和人文特色形成了旅游产品企业聚集;云南昆明及周边所形成的花卉产业,己形成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竞争力的花卉企业集群;云南及周边的烟草产业集聚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产业集聚区;此外,内蒙古的乳品产业集群、四川泸州、贵州仁怀等地酒业聚集群、四川德阳的装备机械产业集群、贵州贵阳的大数据产业聚集、六盘水-攀枝花的煤炭-冶金工业集群、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的石油化工基地集群等逐步壮大,所构建的良好的产业基础为西部地区经济的集群成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二)产业配置竞争优势弱,创新匮乏,对周边地区带动能力不足
从第一产业角度看,部分西部地区虽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客观条件,但只是形成了在自然禀赋基础上“靠天地吃饭”的相对集中的产业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也正是因为自然所限,现有条件下第一产业在西部地区难以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第二产业角度看,西部地区由于自身所处地理条件及历史遗留原因,工业发展大多集中在重工业、采掘业和原材料进出口等产业链前端,自身加工衍生产品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在破坏自身环境的同时并没有显著提升竞争力。此外,在区域产业集群内部也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与清晰的协同合作生产关系,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及支撑产业相关联互补的良性生态圈,产业内的关联度小,产业链较短,竞争多于合作,内耗频现。在实践过程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没有形成健全的行业自律性组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缺乏相应的行业引导与协调,加上少数企业的短期牟利行为,往往会在一个低端产业集群中产生同行业企业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导致既有产业集群缺乏在国际甚至国内大舞台上的竞争力及创新动力,且对周边相关地区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地区贡献率长期走低。
(三)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领先于其他地域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革期,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2015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6.1%,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从全国四大地域板块来看,2015年1―11月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9%,虽不及去年同期,但涨幅依然在全国各地域板块中领先。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带一路”等全球化战略影响日益加深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5年1―11月全国进出口总额220703.3亿元,同比下降7.8%。从四大板块来看,西部地区外贸增速回落最为明显。在国家“一带一路”等利好政策不断推出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外贸增速回落意味着“走出去”来到了转型期。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经济产业革命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对产业结构的冲击不断增强,知识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国家经济结构向知识(知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家正大力度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不仅是西部地区内生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也起着积极作用。创新是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主要动力,西部地区应抓住国家大力扶持机遇,主导产业结构转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如贵州省目前正在积极打造中国大数据之都,截止到2015年底已累计吸收投资222.38亿元,希望通过新技术产业革命带动经济转型,这样不依赖于传统资源的经济模式在面临着转型期的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此外,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互联网+”进程、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升级改造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西部地区通过信息及高科技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地区应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策与建议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要增强外向性和开放性
地区产业结构是区域间产业分工的结果,与全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相比,地区产业结构应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专业性特点。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全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产业要从全球大局着眼进行调整与改造,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影响到国内各区域产业分工,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势必需要考虑外向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对于西部这样的内陆地区来说,所谓外向性是指,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主要以国内中部、东部以及周边相关国家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照顾内需的同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出口导向型道路。在东部产业升级和中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这些地区会退出一些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并转移相应的产品和技术,这就为西部发展向东部和中部输出商品的相关产业创造了条件。在接受这些退出的产业时,西部要有所选择。首先应当选择比西部地区自身技术水准更高层次的设备和企业;其次是在引进中要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以满足西部技术适度跨越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这样做,有利于西部较快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有利于东中西部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整体经济效益较快提高。
(二)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源头调整倒逼改革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但这样一味追求高速度的增长模式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也凸显了一系列问题,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正是问题之一。“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一点在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过往“资源开路”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因此,西部地区未来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一方面,要加快制度供给,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创造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破除有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的发展,完善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制度,调动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鼓励创业和创新,鼓励传统企业的高科技再改造,加大对创业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建立创业投资基金;拓宽绿色经济、健康经济等新的消费领域,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从而倒逼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发展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卢阳春.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 构政策调整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30-36.
[2]宋周莺,刘卫东.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31-37.
[3]郑长德.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与升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2:112-123.
关键词:人力资本;第三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河北省不能只是作为配角,被动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而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努力做好区域分工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进而带动整个河北省经济健康发展。
一、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更是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元上升到2015年的94581元。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10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3937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1978.7亿元,且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贡献率由1978年的21.02%上升到2015年的40.2%,年均增长率接近2%。
尽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与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相比,第三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并没有显著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低于国家平均水平50.5%。
由于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增长较为缓慢。与京津两地相比,第三产业在地区 GDP 中的贡献率有相当大的差距, 201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贡献率达79.68%,且同期天津市的第三产业贡献率达52%,而河北省的第三产业贡献率仅42.3%。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其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第三产业还不够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制约。
二、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
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1.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水平低
河北省第三产业中一半以上的从业人员仅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而仅有不到三成的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这与第三产业中高科技产业如金融、信息咨询、通信等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这些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关键是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素质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大学以上人口比重北京为31.5%,天津为17.48%,河北仅为7.3%,大大的落后于京津地区,由此也可以推断,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中缺乏高水平的人才。更进一步地,该资料也统计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北京为11.77年,天津为11,37年,河北仅为1.087年。潘晨光在《人才发展报告》中给全国的人才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其中,北京位居第一,天津第八,而河北省仅排名第十三位;在人才规模和人才素质的排名中,北京均排第一,天津排在第三,而河北省分别排在第十和第十八位。通过以上分析以及数据来看,河北省缺乏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外流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京津地区,又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使得大批的优质人力资本流向了京津两地。一方面,在河北省毕业的博、硕士、本科生都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就业,使得人才大量流出;而京津两地却少有选择到河北来工作的毕业生,这就使得河北的高水平人力资本中难有新鲜血液注入;另一方面,在职骨干也有很多流向了京津地区。可见,河北省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
三、河北省人力资本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
1.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河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教育经费总量的投入是逐年递增的,据统计,2014年我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086.17亿元,同比增长5.74%;公共财政教育支出802.31亿元,同比增长4.29%,主要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和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近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区域蓝皮书)显示,仅人均财政教育经费一项,京津两地就是河北的近3倍。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是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缺乏的直接原因。
2.京津对河北省人力资本的“空吸”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由于京津地区拥有优厚的工资福利,良好的社会保障,全国一流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好的人文氛围,并且从河北省迁移到京津地区的迁移成本又很低,所以造成了京津对河北省人才的“空吸”现象。2015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85038元,月平均工资7086元,同期,天津市职工平均水平59328元,月平均4944元,同期,河北省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50921元,月平均工资4243元,北京和天津工资水平分别是河北的1.67倍和1.17倍.工资水平的差距使得河北省的优秀人才都流向了京津地区。
3.河北省高等教育薄弱
河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但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弱省,共有本科院校54所,专科院校58所,目前只有一所全国承认的重点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还地处天津市内,其毕业生和教师职工多服务于天津,而河北境内的骨干大学多存在办学时间短、重点学科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这就为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匮乏埋下了伏笔。
四、河北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1.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河北省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因为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水平,河北省要实现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很高,因此,河北省必须重视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将教育的优先发展放到一个战略地位。
2.重点建设几所双一流大学
针对河北省高等教育薄弱的问题,河北省迫切需要建设几所重点大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方案的提出,河北省迎来了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契机。目前已拟定建设四所一层次高校: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八所二层次大学,六所省部共建的大学。河北省一定要抓住机遇,将建设一流大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以高校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
3.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
近年来,河北省存在大量人才流向京津两地的现象,归其原因,是河北省人才的收入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受重视程度低。人才的严重流失。因此,省政府应制定一套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奖励机制,从而能够吸引人才并使他们能够留在河北安心工作,为河北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晓波.教育经费来源及投入变化趋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会计之友,2015(22):55-57.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先进钢铁国家为了更好的应对环境和气候的挑战,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均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河北省钢铁行业在不断的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使得自身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不断提升,实现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先进钢铁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新特点
(一)充分利用能源,积极开发突破性节能技术
由于发达国家长期致力于开发和采用节能技术,能效水平较高,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潜力有限,因此先进钢铁国家纷纷致力于突破性节能技术的研发。ESTEP(欧洲钢铁技术平台)于2004年专门设立了欧洲超低二氧化碳排放项目(ULCOS),该项目计划持续的时间为15—20年,目标是至少实现一项碳排放量减半的突破性炼钢技术。环境和谐型炼铁工艺技术(COURSE50)是日本钢铁业为实现温室气体大幅减排而正在进行的突破性技术研发项目。该项目是通过减少高炉CO2排放以及分离、回收高炉煤气中CO2,将CO2排放量减少约30%的技术,预计2030年前后确立该技术,2050年前后应用和普及。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全氢高炉炼铁技术是将碳排放降至最低程度的长期技术,这一技术路线设定的可行期限是2050年,目前,浦项钢铁公司正致力于二氧化碳捕获与分离技术(CCS) ,到2030年有10%的减排任务将依靠CCS技术完成,该技术与FINEX 工艺相结合,还可以获得45%的CO2减排目标。美国钢铁协会目前正致力三项降低钢铁工业CO2排放的技术研发项目,一是用氢闪速熔炼生产生铁,通过氢作燃料替代炼铁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煤和焦炭,目前该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二是熔融氧化物电解工艺炼铁,该项技术不产生二氧化碳。三是新型悬浮炼铁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
(二)保持高水平的环保投入强度
目前国际先进钢铁国家纷纷投入巨额经费进行节能减排研发工作。欧盟2007—2013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低碳发电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的预算为23.5亿欧元;欧洲钢铁技术平台(ESTEP)设立的欧洲超低二氧化碳排放项目(ULCOS)第一研发阶段(2004—2009)总投资7500万欧元,第二研发阶段(2009—2015年)中的TRGBF中试和示范阶段项目总预算达到5—5.5亿欧元。美国是世界上低碳经济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在2010年年度预算中,仅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就提供了150亿美元;美国钢铁行业估计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约为钢铁行业总投资的15%左右。日本2008年—2012年投入300亿美元来推进“环境能源革新技术开发计划”,日本钢铁业为实现温室气体大幅减排而正在进行的环境和谐型炼铁工艺技术(COURSE50)项目2008—2012年投资100亿日元,2013—2017年投资预算150亿日元。韩国浦项钢铁公司2000—2010年投资14000亿韩元安装了能源回收设备,用于提高能源效率;为了实现2020年每吨钢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9%这一目标,浦项钢铁公司预计到2020年还将投资15000亿韩元,截止到2020年,浦项集团在新绿色增长方面将合计投资55000亿韩元。
(三)重视环保型高附加值新产品研发
世界先进钢铁企业在研发突破性低碳技术的同时,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也非常重视高附加值环保型产品的开发。例如减轻汽车重量是提高燃油效率及减排CO2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常汽车总重量减轻10%将会使 CO2排放量减少5%—8%。日本钢铁业致力于开发汽车轻量化的高强度钢板,日本通过向汽车、造船、电力等行业提供高张力钢板取得的CO2减排效果达到了每年650万吨CO2。美国钢铁公司与卡特彼勒技术公司共同开发汽车用轻型高强度钢,卡特彼勒技术公司拥有TEMPER TOUGHTM特殊合金钢的专利技术,该合金钢能在保证车身强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车身重量,以降低汽车的废气排放。韩国浦项钢铁公司优先发展超轻型高强度汽车用钢、高级别电工钢等高附加值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比例高达60%以上。同时浦项钢铁公司2011年新开发出LED电视机用散热钢板、铋基易切削钢、高光泽度紫外线涂层钢板等33种高附加值产品,特别是世界顶级产品种类由99种增加到124种,销售比例达到17.8%。
(四)开发利用新能源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各个先进钢铁国家减少钢铁行业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很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氢能产业的发展,日本COURSE50项目中就包括将氢用于铁矿石还原的反应控制技术。韩国浦项钢铁公司也致力于重点开发能大量使用高纯度氢气作为还原剂的全氢高炉炼铁技术,而在获取氢气方面,浦项钢铁公司与韩国核能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温度达到950℃以上的超高温氢气发生核反应堆。美国纽柯钢铁公司于2011年参与美国天然气开发项目,以获得稳定的低成本天然气供应,此外纽柯还参与了 Encana石油与天然气公司的长期投资计划,双方签署了20年的长期供给合同,保证天然气的长期稳定供应。与此同时,各个发达先进钢铁国家还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日本新日铁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供应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为社会节油减排做贡献,日本JFE还应用污泥硝化产生的沼气发电;浦项钢铁公司高度重视合成天然气、智能核反应堆、风力发电、氢燃料电池和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共设立氢燃料电池等9项绿色新能源研发项目和智能电网等29项未来成长事业研发项目。
二、河北省钢铁行业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钢铁企业多而散的局面致使产业集中度不高,能源损失严重
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已经连续多年钢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来自河北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2013年河北省全省粗钢产量18849.6万吨、钢材产量22861.6万吨、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4.2%和21.4%,粗钢产量和钢材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河北省具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数量有150家,企业众多致使能源损失严重。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目前占据三分之二,且多数为中小企业,在官方统计的数据里,唐山市只有40多家钢铁企业,但是实际上唐山丰润区就有200多家钢铁小企业。虽然河北省多年来一直强调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减少企业数量,但是从河北省官方的数据中,我们也能发现河北省钢铁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的现象,数字显示省内涉钢企业已达到700多家。
实际上近年来河北省为了解决钢铁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一直在谋求通过联合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企业竞争力。2005年以来河北省钢铁企业先后经历了四次重组,出现了河北钢铁“国有资产整体划拨”模式、渤海钢铁“联合入股”模式、长城钢铁“集体加入”模式、新武安钢铁“资源纽带”模式以及最近的渐进式股权融合模式,但最终这些集团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组,目前仍处于生产、财务、人员等各要素分而治之的状态。其中2010年年底河北钢铁集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模式先后整合重组了12家民营钢铁企业,但是这一模式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也偏离了最初的构想,2014年以来河北钢铁集团与这12家民营钢铁企业解除了此前签署的联合重组协议,这一模式也宣告失败。致使目前河北省钢铁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大量中小钢铁企业无序经营,能源损失严重。
(二)低碳工艺技术创新力不足,节能减排技术不到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明显落后,尤其是作为高比重煤炭消费的河北省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企业所采用的技术大多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的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而最后与产业结合的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同时,现阶段我国钢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8%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则达到5%左右。早在2004年日本钢铁企业在炼铁工艺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66.78吨,而我国河北省钢铁产业炼铁工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2年前三季度就已经达到1049.44吨,高于日本钢铁产业炼铁工艺2004年碳排放7.87个百分点,可见研发资金的缺乏造成钢铁行业整体研发能力缺乏,低碳工艺技术创新力明显不足,致使河北省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明显落后。
与此同时河北省节能减排技术不到位,造成煤气回收以及二次能量回收率很低。我国转炉煤气回收平均值为54立方米每吨钢,而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是在100立方米每吨钢。日本的新日铁已经回收的二次能源在可回收部分中占92%,中国宝钢也回收二次能源中的68%,而河北省大多数钢铁企业的二次能源的回收量在50%以下,甚至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二次能源回收只是刚刚起步。
(三)传统能源利用效率低,新能源研发动力不足
中国钢铁工业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0%左右,全流程钢铁企业消耗的煤炭更是占到其一次能源的95%以上。目前钢铁生产主要分为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两种方式,其中高炉生产流程能耗是电炉生产流程的2倍以上,CO2排放是电炉生产流程的3.8倍。而我国目前处于废钢短缺时期,致使我国钢铁生产以长流程为主,导致我国铁钢比2008年高达0.94,而美国钢铁企业的铁钢比已经小于0.4,德国为0.65左右,日本为0.73左右。同时我国电价较高,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电炉钢比明显偏低,2008年世界电炉钢比为32%,美国为58.1%,中国仅为12.37%。
作为中国钢铁第一大省的河北省钢铁工业同样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钢铁生产以长流程为主,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效水平的先天不足。河北省的煤炭利用率仅有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先进水平15个百分点,因此,河北省钢铁行业发展中传统能源利用效率低,“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另一方面,河北省虽然拥有丰富的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但是由于新能源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河北省新能源企业除保定天威、英利集团、秦皇岛哈电等企业规模较大外,其余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资金明显不足,高端技术人才和具有专门从业经验的技术人才尤为匮乏,致使新能源的研发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新能源的产品研发、产能扩大和技术升级以及推广应用。
(四)工业技术装备落后,环保治理设施缺乏
由于钢铁企业减排CO2前期需要投入大,成本高,这显然带来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河北省存在大量中小民营钢铁企业,这一现象就更为突出。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河北省主要钢铁企业有烧结机165台,平均单台烧结面积109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些企业中,仅有53家钢企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烟气脱硫装置,2013年3月,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对河北省钢铁企业进行了联合调查,发现唐山、邯郸、秦皇岛、邢台近年内建成或在建的钢铁项目有34个,均无任何环保手续。此次督查共发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9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49台,400立方米以下高炉 44座,有60%的运行企业存在环保问题,其中70%属除尘设施运行不正常,八成以上企业的生产废水仅通过简单沉淀过滤后即用于冲渣和熄焦,使污染物由液态转化成气态排放。
2012年,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仅盈利15.81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04%,河北省钢铁行业盈利153.52亿元,销售利润率为1.34%,而这中间有141.83亿元是由民营钢铁企业创造的。数据显示民营钢铁企业吨钢成本较重点钢企低近千元,其中环保投入少是民营钢铁企业成本低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盈利的一些小企业中,大多环保投入低甚至是零投入,一个小钢厂不启用环保设备,每年可省下上千万元的成本,这就导致河北省钢铁落后产能由于环保投入少,成本低,反而利润高,也造成了在河北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河北钢铁民企产量却在不断创新高。
三、促进河北省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削减过剩产能,避免能源浪费
河北省近几年提交了多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河北钢铁产业多种整合重组模式多遭失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河北省钢铁产能已从2005年的1亿多吨上升到2013年的3.14亿吨,这说明通过行政审批手段严格控制钢铁产能收效甚微。最近一次《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中,在缩减规模总量和企业数量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到2015年炼钢产能总量调整到2.2亿吨,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数量由目前的150家压缩到50家左右,到2020年减少到30家左右。目前,河北省钢铁行业集中度低,存在大量过剩产能,落后产能规模较大,大多数企业污染防治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对于河北省钢铁行业来说,严格的环保标准是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有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依据能源消耗、环保标准两个方面限制钢铁产能,同时与“税价机制”相结合,使得那些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钢铁企业无利可图,难以生存,最终自动退出市场,进而达到提高产业集中度,削减过剩产能的目的。
(二)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是实现节能降耗的关键,研究分析显示,技术进步对节能的贡献率达到40%~60%,世界先进钢铁国家非常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虽然河北省钢铁行业也意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如河北省科技厅与河北钢铁集团联合设立“河北省钢铁产业技术升级专项资金”,每年投入6000万元,十二五期间总计投入3亿元资金,主要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与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同时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2011年技术开发费投入34.86亿元,比上年增加20.27亿元,技术投入比率达到1.39%,比上年增加0.75个百分点。但是相比于工业发达国家钢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已经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左右的水平,我们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目前要想改变河北省钢铁行业这种产量巨大、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也大的局面,必须结合省内钢铁行业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掌握核心的钢铁节能减排技术。
(三)积极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
目前,以消费煤炭等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已经势在必行。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其中河北省风能资源储量在7400万千瓦左右,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和太行山、燕山山区以及唐山、秦皇岛、沧州沿海地区。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每年光照3000-400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拥有良好的电网构架,截至2011年底,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8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5万千瓦。目前河北省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等比较完备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保定的“中国电谷”已经成为世界级新能源设备制造业聚集区,可以说河北省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具有的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国内新能源应用成本高,河北省新能源产品90%出口到国外,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掌握核心技术,降低应用成本,提高新能源转换率,推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平价上网,促进新能源的广泛使用,进而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
(四)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
工艺技术装备是钢铁产品提升竞争力,节能降耗的重要基础。有资料显示, 炼铁高炉炉体容量越大,单位炼铁成本越低。1000立方米高炉相比400立方米吨钢综合煤耗降低80%,吨铁焦耗降低60%。因此,淘汰落后产能是节能减排的有力措施。虽然2008年以来,河北省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92万吨,占全国淘汰落后产能的41.8%;淘汰落后炼钢产能3496万吨,占全国淘汰落后产能的44.8%。但是由于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占到三分之二,企业规模小,环保投入小,运行机制比较灵活,众多民营钢铁企业借助低成本优势不断增产,其投资也在大幅增长,所以造成了河北省钢铁产能越减越多的局面。目前河北省已经提出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其中民营钢企聚集的唐山、邯郸、石家庄这几个钢铁重镇分别将压减粗钢产能4000万吨、1204万吨和482万吨,而且2014年确定了压减1500万吨钢铁产能的目标任务。但是截至2013年年底,河北省钢铁企业每年新增钢铁产能3000万吨,是政府计划2017年以前平均每年淘汰落后产能1500万吨的两倍。这说明应该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切实做好落后产能的退出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京萍.发达国家钢铁工业低碳技术研发方向[J]. 冶金信息导刊,2012.(06):6-7.
[2]饶蕾, 曹双双. 欧盟钢铁业节能减排措施对我国的启示[J]. 理论与改革,2013(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