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1:55
序论:在您撰写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邵阳学院教改课题: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2011JG08)的最终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29日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参与式活动是一个参与、互动、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等待被“灌输”的被教育过程。在参与式教学中,每个参与者都是教学资源,受教育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参与式教学中,教学信息在各个小组之间得到相互的传递和共享,最终再汇集到教师那里,而教师同时也将信息与所有参与人员分享,实现一种信息的多向度交流。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国际上普遍得到推崇的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整个过程中,从而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参与式教学形式多样,有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填表、画图、访谈、观察辩论、排序以及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的各种游戏、练习活动等。
参与式教学方法具有几个特征:第一,主体平等参与。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与学生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积极的参与整个教学,与教师互动;第二,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参与式教学方式将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进行,鼓励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进而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第三,完全开放。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形式上都是开放的,需要教师经常了解学生,从而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参与式教学案例设计及其应用
(一)搜集已有经典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案例,进行知识积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及时研究经济形势,研究政府经济政策。一是购置图书,每年都要进行资料更新,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济科学译丛、经济科学译库、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金融学译丛、金融学前沿译丛、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译丛等并进行版本更新;商务印书馆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汉译名著等。此外,国内名家的经典作品,如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新卖桔者言》;林毅夫、蔡、李周等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等。二是每天浏览大量网页,获取相关信息。如每天一定登录经济学家论坛、人大经济论坛、东方财富等网站,与网友进行教学和科研交流,把相关知识信息融入教学中。同时登录名家博客,了解名家看法。三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承。如为了讲情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用古人吃饼的故事来说明更显生动形象。有一个古人买饼充饥,吃了第一块,觉得没饱,又买了一块,吃下还是没饱……。一直吃到了第六个,吃了一半才觉得自己实在是吃饱了。他很懊悔的对自己说:“我真是个不会过日子的人呀!早知道我就买这第六块饼不就能吃饱了嘛?浪费了五快饼的钱!”故事中的主人公忽视了他的“饱”是六张饼累加起来的“结果”,在这个“结果”之前的“过程”却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他混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区别。“饱”是总效用,是消费所有饼后的效用累计;而每增加一个饼的消费,会给他带来边际效用。而他把最后一个饼带来的边际效用看成给他带来的总效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权衡取舍”、“机会成本”。引用“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还有《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然,我们在经济学讲授中不仅要讲授经济学原理,还要弘扬“舍生取义”的社会正气,培养“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精神气魄。
(二)根据身边发生的故事设计案例。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鼓励学生以探寻的眼光搜索和收集教学案例。把一个教学班级分为若干组,每组成员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新颖有趣的故事作为案例,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是否吻合经济学原理,以及是否新颖有趣等进行评判,最后挑选一到两个优秀案例,再进行文字的精炼和润色;然后收集各组挑选的案例在全班进行筛选,被公认是优秀案例的组的成员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也可由教师提出事实,由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如经济与管理系工会和旅游教研室设计的两个旅游方案,方案一是游镇远古镇、方案二是游黄山。方案一,系工会为每个员工支出M元;方案二,系工会为每个员工支出M元,参加者每人自筹M元。不能参加的系部支出的M元不返还。QQ群上的投票结果显示87%的员工选择方案一。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研究:在不同约束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设计案例。邵阳是湖南省人口最多、面积第三大的城市,地处湖南省西南,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魏源、蔡锷等,但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市情,参与多个省级科研项目,并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了专著资料的收集与撰写。如《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以邵东民营企业发展为个案》、《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城市化视角的绿色经济――邵阳“两型”发展战略研究》。同时,也对邵阳学院在邵阳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表1)在此基础上对邵阳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考察,其中最显著的两个因素是人才和资本流失现象严重。自1980年以来,邵阳的存贷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为185.20%,到2009年只有34.46%,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提高,但也只有36.71%和38.11%。因而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邵阳经济为何发展滞后,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
(四)根据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案例。积极进行科研研究,并把相关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如,《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旅游方案选择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后改革时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劳动合同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在经济学原理的讲授过程中,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讲授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效果时,分析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布置任务后,把每班学生进行分组,并分组讨论,写出分析提纲。在课堂进行研讨,拓展大家的视野,提高其学习经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由授课教师把自己对该问题写成的论文在班上进行分析。
在讲授经济学原理过程中,特别要结合当时的经济现象。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出口量下降,东部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农民工大量返乡,形成“返乡潮”。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又进一步加剧农村劳动力返乡。从短期看,这一政策会加剧返乡潮或失业,因为企业难以通过降低工资的方法而降低成本。但从长期看会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管理成本,或用资本替代劳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劳动合同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发表后则进入教师的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其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图1)
三、经验推广及应用
由于一直使用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积极参与人大出版社的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材修订等活动。2013年参加了人大出版社在长沙举行的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修订研讨会。学习名家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并尽力使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融入第六版的教材之中。一是参考国外教材的最新成果,如范里安、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曼昆、平狄克等撰写的最新版的教材;二是宏观经济学应增加开放经济内容,借鉴萨克斯和拉雷恩的《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芬斯特拉和泰勒的《国际宏观经济学》;三是增加案例内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借鉴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弗罗恩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第九版)、米什金《宏观经济学:政策与实践》等;四是适当增加经济理论的数理内容,增强逻辑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彼得・泰勒.陈则航译.如何设计教师培训课程――参与式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教学系统设计 参与式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22-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师范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质量的提高。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前沿阵地,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教学系统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和媒体环境,实施解决方案和教学评价的过程。《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教学系统设计能力。
虽然教学系统设计已经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地位已经得到公认,但是在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综合国内研究,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1.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桥梁学科,在强调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必须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学设计理论比较难于理解,通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无法深刻理解理论并将理论指导实践,更难形成实际的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系统设计没有具体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通常是讲授教学设计,但教师的教学却缺乏设计。3.对师范生的培养没有贯彻到教学系统设计的教学中。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未来从业的核心能力,但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重教而轻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将教学系统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欲望不够,导致学习过教学系统设计而教学设计能力缺乏的现状。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
1.参与式教学的概念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参与式最初是英国的一套社会学理论,目的是吸引受国际援助的当地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中,使国际援助获得成功。后来被引进教学领域,形成了现在的一种教学方法。
所谓参与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就是指出发点是让每个学习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是使每个不同(背景、个性、经验、智能类型)的人都平等、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中掌握方法,建构知识系统,体验丰富的情感形成能力。该方法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平等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和经历,并产生新的结果和智慧,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2.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学习者的主体性
教与学的活动中,学习者才是真正的主体,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创新,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教师和学生必须同时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发展才能实现,核心是学习者明白学习活动是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自我的实现,教学结果就是自我的发展。
(二)教师、学生的平等性
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需要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导”为主,具体来说就是“导学、导思、导做”;导出方法,导出规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不再搞“教师中心论”、“一言堂”、“满堂灌”。
(三)学习过程的多边交互性
学习过程的多边性是指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及其管理部门。“互动”是指“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学生之间的互动,学学相长;学校及其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互动,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提高。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素质和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的统一。
(四)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教无定法,同样,学也无定法。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方法要服从于学习过程的需求。参与式学习灵活性很强,尤其是学习方式的灵活性更为突出。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方式的多样性上。
三、《教学系统设计》参与式教学模式
1.《教学系统设计》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与情景中各个元素进行交互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2.《教学系统设计》参与式教学模式
本人担任一所普通本科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师五年,不断的对自己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着改革和实践。通过两年多的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总结出了适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一)前期准备
(1)学习需求分析
根据绩效技术,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进行需求分析,由目标状态和现实状态的差距形成学习需求。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者已经经历了10年以上的受教育活动,对教学及教学设计已有了感性认识和判断,有的学习者对教学设计持怀疑态度,有的学习者认为教学不需要设计,这些经验对学习者的影响非常深刻,影响了正常学习需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前,关键是分析学习者的现有状态,找准与目标状态的差距,使学习者自主地产生学习需求。
(2)学习材料准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与情景的交互意义建构的,这里的情景包括学习环境、学习同伴、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参与《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的学习者,虽然有关于教学的经验,但本身没有教学经验,但教学设计能力需要大量的经验型知识,因此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方面要准备大量的关于教学设计的间接性经验知识,还必须准备大量的教学案例,尤其是视频案例。
(二)教与学的过程
(1)建组
有效的协作学习是参与式教学实施的有效保证,学习小组建立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正相互依赖关系,保证每个小组成员明晰自己的个体职责,保证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获得自己学习成果的最大化和小组协作目标的实现。参与《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的学习者具有在年龄、知识、技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基本熟悉,但已有的经验差异较大、比较分散特征,教学中易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例如卡片分组、扑克牌分组或拼图分组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进行分组,即能增加学习者的竞争意识,又能提高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习者的参与行为。分组完成以后,最重要的是建立小组文化,包括组标致、个体分工、小组目标、小组活动规则等。我们通常采用每个小组制定小组规范文档的方式,同时进行小组间规范文档的展示活动,保证协作学习的有效性和每个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的开展是完成参与式教学的实施途径。在协作学习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主体,本人采用了“引导——活动”式教学策略。“引导——活动”式教学策略即通过教师引导的方式,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关键概念辨析、设置教学任务等方式,学生采取“小步子、及时反馈”的协作方式完成活动,并进行实时的汇报。在协作学习的阶段,教师要做好过程的调控和方向引导,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完成整个参与过程,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
(3)评价设计
设计良好的评价是参与式学习活动最为关键的保证。以往的教学活动,通常都是教师教学——学生听讲,教师评价——学生接受评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很低,导致对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过程没动力。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要做评价的主人,通过自我评价、小组内成员互评和小组间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彻底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参与式评价的实施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每一个小组中选举一名学生,组成一个新的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的成员即是原小组的成员,参与原小组的学习活动,同时又要完成评价任务。第二阶段,评价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评价量规的制作方法,结合各小组的活动,设计自我评价、小组内成员互评和小组间评价量规。第三阶段,通过全班讨论,审核量规,通过评价方案。最后,运用评价方案对每一个学习者进行评价,形成最后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清晰学习任务及其目标,清楚最后评价的标准,从而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4)小组汇报
学习任务完成以后,就要经过小组汇报阶段。例如在学习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设计和情感领域的教学策略设计两章时,首先分配任务,奇数组的学生自学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设计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偶数组的同学自学情感领域的教学策略设计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小组学习成果汇报。通过汇报过程和全班的讨论学习,教师再进行案例分析,所有学生基本掌握了两种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方法,但纸上谈兵总觉少,汇报过后的实践才是学习的关键。这时候,偶数组进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设计然后实施教学,而奇数组进行情感领域的教学设计然后实施教学,这样的学习活动,即检验了小组学习的成效,又实践了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理论。
(三)总结反思
实践领域的学要经历“行动——反思”的过程,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最后阶段就是总结与反思。学生通过参与式学习,进行必要的学习反思,是促进学习内化的途径。教师和学习者一起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和总结教学设计各阶段所采取的策略设计,这个过程即是完成自我发展,也是教学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必须环节。
四、《教学系统设计》参与式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本人担任了5年的《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运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教学行动研究,利用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1.学习者对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态度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有97%的学习者对“参与式教学模式”持“非常赞同”或“赞同”的观点。如图1所示。在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这种(参与式教学模式)上课的方式和以往的课堂不一样,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都可以参与进来,既可以小组内进行讨论,又能自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能全身心的进行学习。”
2.教学系统设计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效果分析
通过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在教学系统设计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的调查表明(如图2),在实施参与式教学模式之前和之后,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掌握很好和掌握好的一共提高了21%,而掌握不好和很不好的降低了18%。可见参与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3.教学设计能力的掌握效果分析
通过调查和最后的试卷考试,参与式教学模式对培养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的效果,如图3,参与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设计能力培养“非常好”和“好”的比例,相对于非参与式教学模式,分别提高了8个百分点,而一般方面则大幅度降低。访谈中学习者都表示参与式教学模式能让自己真正的进行教学设计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五、小结
本篇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改革研究,对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其中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初步验证。但是,《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将永无止境,对影响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的研究将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高文. 试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 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 今天与明天(之二) .中国电化教育, 2005(2).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设计;QQ群
1背景分析
图1QQ群的网络教学功能常用的网络通信工具有QQ、微信、MSN、Email,其中以QQ最为普及。QQ群具体功能如图1所示,它为网络化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免费平台,本文重点分析QQ群环境下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按照第四代参与式设计理念,师生应合作设计教学方案,但受困于目前“上课有交流,下课无联系”的教师和学生课后不见面的现状,难以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依托QQ群推行参与式教学设计可以发挥其网络通信、资源共享的优势,克服无法当面交流的局限,实现师生间的即时沟通。相关学者的研究未能对如何运用QQ群进行参与式教学设计展开详细分析,也未能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展开探讨[1-2]。鉴于此,本文拟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以及教学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探索性分析。
2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流程规划
2.1建群
根据授课人数来确定创建QQ群的类型。然后登陆进入QQ,在群界面里点击创建QQ群,并将进入该群的选项设置为必须经过审核才能成为群成员。建群完成之后,将群号码公布,通知学生加入该群,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群名片以“班级+学号+姓名”清楚标识,以便开展交流讨论。而且便于在学生申请加入时,群管理员进行资格审查。
2.2学习主题
作为学生讨论的内容,学习主题不宜过大、过多,应集中于某一专题。如《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主要包括三块内容:公司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那么相应地可以三个学习主题,分别对应三部分内容,每次只讨论一个主题。学习主题应清楚地阐述该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公司战略管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对于公司发展的战略把握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控制;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主,并且对公司战略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详细阐述。学生依据学习主题,再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思考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获得什么,应学习什么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是最容易接受的,从而为开展讨论分析奠定基础。学习主题可以由教师上传到群共享中,同时上传相应的辅助材料,如教程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授方法,案例教学、模拟演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等,以便于学生在思考教学设计中能及时获取相关的辅助资源,帮助其作出合理的设计规划。
2.3学生分组
一般按6~8人一组,分组的标准不固定,可以按学号、座位、寝室等方式分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但是每次小组讨论应该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便于让学生有机会和不同的人合作,利于培养其沟通、协助能力。
2.4小组讨论
在分组完成之后,学生即可开展小组讨论,这种讨论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但更广泛深入地探讨需要学生课后通过QQ群的讨论组功能展开。因为分组之后,可能组员分布比较分散,难以集中,此时,由一名组员发起邀请,让其他组员参与到新设立的讨论组中,就该学习主题发表意见看法,及时补充完善,即使无法同时在线交流也无影响,因为有留言记录,组员可以通过留言记录了解讨论进入到何种程度,进而发表自己对此的观点看法,而且讨论记录便于讨论结束后,由选出的总结人整理提炼,形成最终意见,上传提交。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优势:使学习者产生更多和更高水平的洞察力、认知能力、道德推理能力、更深入的理解力、更敏锐的批判性思维和更深的记忆[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比独自学习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广泛的能力锻炼。
2.5上传小组意见
事先规定讨论意见上传的时间期限,一般1~2周。以文件共享的形式收集各小组意见,先在群共享中上传一个空白的意见记录表格文档,然后各个小组均可以下载该文档,将本小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录入对应的记录中,保存之后再上传,这样不断地把各小组的意见汇集到该文档之中,实现意见的即时收集。
2.6教师评价、分析和实施优化方案
教师根据收集的意见文档,分析学生对于学习《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的期望目标,了解他们希望在能力、知识上获得何种程度的提升,掌握何种教学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接受的,进而采取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实施教学方案之后,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优化设计,使其能切实满足学生的需要,具体的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根据交流反馈的信息,在教学重点处组织课堂讨论,以加深学习质量;在教学难点处组织讨论,以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提高效率;在教学生长点组织讨论,拓展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困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推行参与式教学设计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如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或者因增加学生、教师工作负担,致使参与者消极应付甚至抵制等不利局面,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必然会使参与式教学设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下面予以逐一阐述。
3.1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针对此类情况,需区别对待。班上的学生必然会出现分化,有积极性高的,也有积极性不高的,这取决于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也有可能是对参与式教学设计不了解所导致的。此时,需要耐心讲道理、做解释,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理念,具体流程,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等进行详尽的阐述,以便学生了解、掌握参与式教学设计,并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在学生的考核评价中,也可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设计作为其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2学生缺乏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难以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
由于学生未参与过教学,对教学设计不了解,且对所需设计的课程内容未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预先学习准备,学生对所要设计的课程内容并不了解,要想学生对教学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存在困难。因此,需要事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的公司战略模块,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公司战略的分析、设计、执行、控制的方法,能完成完整的公司战略制定流程;教学内容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战略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首先给出初始的教学模式,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学习了解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而鼓励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效的建议,对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进。
3.3参与式教学设计加重了教师与学生的工作量,致使其形成抵触心理
由于参与式教学设计需要师生间大量的沟通、协作,而且方案需经过多轮反复修改、完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于课堂授课、听讲的教学模式,下课后要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学习,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到这种尝试探索,无法预知最终效果的实验性教学设计之中,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不愿参与配合,最终导致活动失败。因此,在进行参与式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事先规划实施步骤、流程,预先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且重视宣传教育工作,让教师和学生明白,进行参与式教学设计,表面上多花了时间和精力,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要学的课程,知晓通过学习该课程将掌握何种知识,该门课程能提升哪种能力,从而放弃抵触,转而积极接受。并且,由于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之中,对该教学模式不再抵触,能采取一种接受、合作的态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降低参与式教学设计中师生的工作量,可以考虑设计能高效利用QQ群,学习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实现资源共享、收集反馈信息的科学方法,以降低工作量,提高学习效率。
3.4缺乏合理的准备组织,难以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明辨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组织学生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如果未能掌握讨论活动组织技巧,仅仅是将学生分组,要求其开展讨论,学生会感到茫然,以应付的态度参与讨论,或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参与,却未能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浮于表面。为提高课堂讨论效果,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组织:第一,明确讨论的目的;第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三,捕捉讨论的时机。教师应在学生认识普遍出现偏差时组织讨论,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教师提问出现“卡壳”时组织讨论,让学生茅塞顿开;在学生思维出现“低谷”时及时组织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形成高低起伏的教学节奏;第四,把握教学的张力、恰当引导。组织讨论时,教师要合理设置知识的难度,知识模块之间联系的跨度,问题的难易度和讨论的密度等。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各抒己见;要巡视了解、引导,避免讨论偏离主题;要启发诱导,使讨论得到深化,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第五,延缓评价,总结提炼。
4结论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包括创建QQ群、学习主题、学生分组、小组讨论、上传讨论意见、评价分析、实施方案。整个流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个流程结束,总结经验、教训,开始一轮新的流程循环,周而复始。在整个师生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QQ群起到重要的交流媒介作用,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网络信息沟通工具,QQ群对于参与式教学设计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在这个活动之中,尤为重要的是事先预期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如针对学生不了解参与式教学设计的问题,可以由教师专门做解释、沟通,并在群共享里上传相应的说明资料,便于学生了解、掌握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目的、流程和方法。
基于QQ群的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为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发展其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其二为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价值,让教师更准确的了解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其三为改善师生间交流与协作方面的价值,为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协商的氛围;其四为依托即时通信软件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探索具体的方法与技巧,建构合理的流程与规则,提供实践指引。可将其分别略称为学习价值、教学价值、交流价值和技术价值。
作者:刘锦芳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屈丹丹,孙宽宁.基于QQ群的大学生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15):14-1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参与式教学设计;互动式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64-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
CNNIC(China Intemet Network Intbrmation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新增网民共计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网络的不断普及早已除去了网络应用的神秘面纱,从幼儿园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会使用网络上网查看资料、打游戏、看电影等。多数人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局限于计算机操作,如能够上网看新闻、打游戏、聊天等,并且会使用简单的IE浏览器菜单式操作,这使得大学网络教育技术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网络应用不用教,网络理论教不会。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及通信方向的专业基础课,通常涉及网络基本组成、网络架构和网络协议,了解局域网的搭建等内容,在没有真实工程的环境下,这种学习更多偏向于模拟环境,只有部分硬件设施良好的学校可以提供实际工程应用环境。但是,这样的条件依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用主义思维形式,并且网络研究越接近底层协议,其知识点越让学生觉得生涩难懂,或者感觉学而无用,从而产生懈怠。在几次抽样调查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是网络学习操作较简单,网络内部工作原理概念太多、范围太广,难于理解。
2 教学互动模式和策略研究中的参与式教学探讨
20世纪末期,西方兴起一种对互动模式中参与式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自美国学者格拉泽(Robert Glaser)明确提出“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起,“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便开始从朴素经验之“术”上升为理性之“学”与技艺之“能”的整合,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中,Bela.H.Banathy、Charles M.Reigeluth等教学设计专家研究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价值与意义、方法与策略等,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美国教学设计专家Bela.H.Banathy从教学设计的未来假设出发,区分出4代设计方式:第1代是“按指令设计”(Design by dictate),它通常既通过立法实施又通过自上而下推行;第2代是“为(决策者等)的设计”(Designing for),它引进顾问和专家,研究某个特定的系统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向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第3代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进行的设计”(Designingwith)或者“设计者指引的设计”(Designerguided),它是设计者和决策者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而进行的;第4代是“置身于其中的设计”(Designing within),它提出“人的活动系统必须由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利用这些系统的人以及这些系统所服务的人共同来设计”。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Teaching Method)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教学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与他人在特定环境内练习生存技能、音频或视频活动,比如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决策图或者问题树。
微格教学的英文为Microteaching,在我国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在参与式教学研究中,引人微格教学的思想,旨在将一个宽泛的研究议题缩小为一个可控的教学环境之中,便于学生研究和理解。
3 参与式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既包含专业理论学习又有实践应用的课程,具有内容广、范围宽、知识点零散等特点。根据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课程采用以原理教学为基础,实践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决策定位,学习内容包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分层协议,学习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连设备及技术,学习网络新技术等,最终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适应我国信息产业领域对通信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目标。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视频活动等。下面以在课堂中使用的上述几种方法的案例进行探讨。
3.1 课堂讨论与头脑风暴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广度,在课堂中经常组织一些议题的讨论。通常这些讨论是没有约束的,是在自由思考下进行的。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中实现这样一种头脑风暴,引入了“微格”的思想,缩小议题范围,限定在一节课以内。因为经验表明,创造性较强的设想一般要在讨论开始IOM5分钟后逐渐产生。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指出,头脑风暴时间最好安排在30~45分钟之间。
例如,课堂上使用过的议题(包括“你能想到的通信方式有哪些?”“网络的覆盖范围究竟可以有多远?”)都属于没有范围的议题。在初始状态下,学生的状态是很茫然的,经过简单的引导后,学生会在10分钟左右进人状态,并提出各种各样的思想,有的甚至只是一种设想,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甚至在课间时,还会继续进行着相关讨论。经过10分钟休息后,第二堂课会被设定为总结课。总结课可以让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主动回归到总结性思维,学生会自然地延续上一堂课,发挥能动性,将头脑风暴中提出的想法予以分类归纳。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一个“你能想到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可以得出计算机通信中使用的通信设备、数据传输线路、数据交换技术的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等包含网络数据通信技术整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头脑风暴思想的引入,学生的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也更好地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3.2 视频的引入
在多年对学生的观察中发现,网络上的社会新闻、八卦消息、游戏等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在过去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均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学习,导致在谈到一些新科技和新技术的时候学生会体现出一种茫然,而提到某种新的手机应用时则会体现出一种关联后的释然。可是,不了解已有技术,很难适应社会对于新技术的需求,这应该也是大学课程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有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状态,又不影响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两堂课中间的10分钟休息时间,随机循环播放一些IBM、Cisco、微软等公司提出的过去10年技术回顾和未来5年技术预测的相关内容。这一点,在几年的教学中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视频很欢迎,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现状和未来。
3.3 开放式情景模拟
在枯燥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中,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游戏和模拟教学,采用生活中实际场景讨论和角色扮演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相关应用大多来源于现实社会,因此完全可以利用实际社会环境为模拟场景,让学生以某一特定角色为出发点,深入理解网络的相关运行原理。当然,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时间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思想,依然引入“微格”思想,选择引入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来模拟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下面是一个小例子。
场景:因为某种原因要写一封信,并且得到对方的回信。
前期准备:2个信封,2张信纸。
角色选定:在这样一个场景角色中,选择3个学生,1个扮演写信人,站在教室前;1个扮演收信人;另外1个扮演邮局人员。
情景模式:扮演写信人的学生在信纸上随机写上一些内容,然后在信封上写地址,将信纸放在信封中,密封好,找到邮局人员;邮局人员将信转交给另外一位扮演收信人的学生;收信人看了信后写回信,依次在信纸上写回复、信封上写地址,密封好,交给邮局人员。
原理还原及情景模拟分析:上述开放式情景模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很简单也很常见的寄信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一个让学生认识数据封装的原理及数据传递的情景模拟。
写在信纸上的内容就是人们要传输的数据,这里的数据是发件人和收件人都可识别和理解的,数据写在信纸上,之后放进信封,用于表述数据的一种封装形式,在封装过程中,必须按固定层次进行,不可能出现信的内容写在信封上,然后用信纸包裹的情况。信封就是数据封装中的最外层,通常使用通用语言写上收件人地址、邮编和收件人姓名,以及发件人地址、邮编和发件人姓名,这些用于表示封装中的层控制信息。
情景模拟是开放式的,这是因为教学本身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包括动态要素、人的要素和相对静止要素等。其中,动态要素是教师、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在场景模拟环境属于开放式场景,即在场景模拟中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测的情况,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将更加利于把网络的相关概念讲述清楚。比如,在写信这个开放式情景模拟中,不可预测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将网络层次的内部概念讲述清楚。比如写信这个环节,有的学生使用文字,有的则使用画图,当信传给收信人的时候,会出现不可识别的现象。这时候,则是讲解协议概念的最佳时机。此外,学生有的时候会出现忘记写寄件人地址的情况,此时则是讲解封装数据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好时机。
当该场景学习和讲解完后,可以进一步引入下一个路由议题,比如追加一个邮寄员收到信件后如何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情景模拟过程。
3.4 案例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最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应用,如在讲述计算机网络组网应用过程中,通常使用实际的中国电信网络接人流程作为小型局域网搭建案例进行讲解。在组网过程中,中国电信属于中国最大的ISP(Internet Server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主要给用户提供接口。在用户内部组网中,主要使用分离器实现电话线中电话和网络的分离,调制解调器实现数模信号的转换,然后扩展网络中使用到的集线器或者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由于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曾经安装过能上互联网的网络,因此,对于这个议题的讲解都比较容易理解,由这个案例,很容易引出网络的小型组网和大型组网的扩展讨论。
当然,在课堂中,还会使用到其他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例如目录树的引入、示范和指导练习、辩论等多种方式,将参与式教学方式充分在课堂中予以应用。
4 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确实可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对网络的内部概念含义有贴切的理解外,还要求教师自身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已有发展和未来远景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些都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参与式教学中,特别是开放式情景模拟时,时间控制比较困难,如果时间控制不好,可能会出现情景模拟完还没来得及总结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的情况,这种情况将很不利于课程的理论深入。
由于学生多年来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所以在刚开始的参与式教学中,学生会出现茫然不动的情况;相反,如果过多地使用参与式教学,学生也会出现过度活泼,注重游戏本身,而忘记游戏原理回归,所以在课堂中,这些度的把握都需要予以控制。
现有课堂时间毕竟有所限制,大多数情况下,会存在课时少,课程内容多而繁杂,独立信息不容易关联起来,学生课余时间无法充分利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工具帮助学生课外研究。当然这些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探讨最终都将得到解决。
5 结语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维持较高的客户保持率,对客户收益和潜在收益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利益的追求极大促动了客户管理管理的市场发展。面对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内部需求,国内高等院校及各类职业教育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院系纷纷开设了客户关系管理(以下简称为CRM)课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已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集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传统实验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有违学习的本质特点,本文认为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实验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验式教学设计。
1.传统实验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跨度大造成教学内容设计的不科学
CRM课程的学科交融性主要体现在CRM基础知识涉及领域广泛、文理交叉、具体内容跨度大以及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涉及的主要学科有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面对这个特点,CRM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具有同样的挑战,仅具有单一知识背景和技能在全面掌握系统知识方面会有相当的难度,加之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会各有取舍,造成CRM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随意性现象严重。
1.2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着重强调教师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全部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师而展开的,学生的学习是限定在教师教学范围之内。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来加以传授的,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创造性应用的能力。
1.3 有违学习的本质特点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兴起,只有真正引发学生真切感受与内心认同、切实激发学生思维活化与知识增生、真切促发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活动才被认为是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公共知识向个体知识内化、个体知识向个人能力转化、知识能力向个性品质升华即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精神与生命成长的有效教学。传统实验教学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公共知识的灌输和验证性学习,很少能激发起学生的真切感受和思维活化,有违学习的本质特点因而教学效果较差。
2.体验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和关键
教学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提升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手段与途径。教学设计就是旨在促使教学活动更具生命、发展性与有效性的一种活动。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通过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来实现的,并最终以教学效果的形式表现出来问。
2.1 内涵
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以学习体验的生成为重心来构建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行为是内发创生式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所在。体验式教学设计正是一种以引发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重心,通过围绕学习体验的生成来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并对师生的教学行为进行设计的内发创生式教学设计。
2.2 关键
体验式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参与实验的状况,让学生全员、全过程、全身心地参与实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体。如由学生自己设计CRM项目,拟订实验方法和步骤,教师只提出任务和目的并帮助论证,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判断问题所在,最后进行解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自己学会并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CRM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3.1 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CRM软件系统
从目前市场的销售和使用情况来看,CRM软件产品主要有TurboCRM软件、用友CRM软件、金蝶CRM软件等品牌。以用友CRM为例,用友CRM软件是用友U8产品线的一个子产品,采用Java开发,支持跨平台的应用。用友CRM软件的功能包括系统管理、客户管理、市场管理、销售自动化、CRM统计分析五大模块圈。在实验教学设计中,要密切联系实际,选取适当的行业,以企业实际的业务数据为实验基本资料。
3.2 根据实验内容区分实验类型
CRM实验课的内容主要包括CRM理论知识、CRM软件操作和应用、CRM项目模块实施、CRM数据分析四个方面。过去CRM实验教学偏重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生验证性操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就CRM实验课的内容而言,应首先对实验类型进行区分,就不同实验类型进gS-@学设计。
(1)验证型实验。CRM理论知识模块可以进行验证型实验。但这种类型的实验不是CAM实验课的主体,在安排课时时应注意时间安排的适当比例,主要采取教师先演示,学生后操作的模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CRM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CRM理念上的总体认识。
(2)体验型实验。CRM软件操作和应用、CAM项目模块实施、CRM数据分析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适合设计成体验型实验。体验型实验应构成CRM实验课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是重点安排的对象。主要采取学生组建团队学习组织,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方法,形成实验结果,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进行实验评价的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获得真切感受和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团队人数、实验任务、实验实施过程、实验实施结果等。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可以对实验的实施进展过程和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回顾,经由实验过程的真切感受形成真实体验,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公共知识转化成个人知识。
3.4 进行实验效果评价
对于实验的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及教师点评三个层次。评价指标至少应该包括该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实施的过程情况、实验报告的分析情况、团队成员对该生实验实施的情况评价、教师对该生实验实施的情况评价等。
4.CRM实验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方法
4.1 情景模拟法
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实验中,每个学生可以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针对一个特定系统的业务,由学生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验者的综合实践能力,真实模拟企业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局域网完备的环境下,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摒弃了一般专业课实验仅仅是按某一子系统功能展开的思路,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便于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把握。
4.2 案例教学法
在CAM实验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首先应注意精心选择案例,突出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代表性。案例可以由教师经过筛选选取,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在实验中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开展案例分析。首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自行确定案例分析的题目和内容,自行分工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实验室为案例分析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情景演练的环境,使理论课堂上实施困难的案例分析变得有形化、可感化,加深了学生对企业流程的理解和体会,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项目设计教学法
项目设计(Proiect)主要体现在题目的真实性,与情境式模拟教学不同的是项目设计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并独立完成的。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进行监控和释疑,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项目设计与实施通常是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的,团队实际上属于模拟体验型学习组织。
(1)首先应组建学习团队。团队人数一般以5-7人为宜。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协助分组,并帮助学生进行分工。在CRM实验中既可以组成单一的模拟企业学习组织,也可以组成具有竞赛性质的学习组织。
模拟企业学习组织。即模拟企业环境,将团队成员进行角色分工,通过模拟企业的运作,使每个学生既能全面把握企业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又能进行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体会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真实体验。
具有竞赛性质的学习组织。以各学习团队为基本单位开展竞赛式学习,学习过程由各学习团队联合策划与自主实施,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能力。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真切感受和产生内心认同,激发知识增生。
(2)制定项目任务。即把项目进行细分,确定各个阶段的相应任务,在实验过程中以一个项目的阶段拓展和任务推进来带动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受理客户投诉,及时响应处理好投诉是改善客户关系的重要内容,投诉管理就是要帮助企业记录投诉处理的全过程,并针对投诉原因进行分析、改进,从而减少客户投诉,提高客户满意度。可以将客户投诉管理这个项目进行分解,确定为四个任务:确认客户投诉的有效性、对客户投诉进行分配、由投诉处理人员解决投诉并记录全过程、由投诉管理人员进行投诉结果验证。
关键词:生物技术;研究型教学;分子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1]。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在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分子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又可以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生物制药等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并且其所涵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广泛,是医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馈该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探索。
1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开展研究型教学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研究型教学恰恰能够促进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2,3]。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2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其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学生理解、掌握、实验操作难度大。如果沿用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抽象性和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必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强力引导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状态变得较为松懈,加之大学阶段课程开设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改变,所有课程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课上,教师只是结合专业特点把握教学大纲,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操作技能,往往讲得多,对学生的要求少。大学阶段随着各种课外活动的增加,互联网、电子产品及网络游戏等的冲击,部分学生形成课前不预习、课上随“心”走、课下人自由、考试靠突击的学习态度。因此,需要探究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我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型教学探究。
2.1构建以教材为主、网络教学平台为辅的研究型教学资源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端,而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生物类本科专业课程,现行的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教材较多。如在构建研究性课程体系时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Robert•F•Weaver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戴余军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辅导与习题集》等教材。中英文教材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还能通过阅读英文辅助教材提高阅读英文文献能力。此外,要及时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便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包含3个模块。模块一为“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难点不多,以原核生物为例来讲解,穿插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模块二为“基因的表达调控”,该部分内容中有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例如,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弱化机制、乳糖操纵子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AN甲基化、蛋白质乙酰化等内容,而这些都属于教学重点。模块三是以上述两个模块内容为基本原理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与前面两个模块的内容互为依托。例如,PCR技术及其衍生技术都是基于DNA复制原理,只要把DNA复制原理理解透彻,这部分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酵母单杂交、双杂交技术依赖于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NA与蛋白质、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该模块还包括相关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重组使课程内容更有序,有利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2.3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适应研究型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问题解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带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实现学以致用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重点开展以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参与教师科研为主的教学设计。2.3.1问题式教学设计带着问题学习,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在模块一“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和模块二“基因的表达调控”教学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避免脱离教学目的。例如针对“DNA的复制”内容设计教学:首先,引用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让学生推导DNA的复制模式;其次,以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为例阐述DNA复制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蛋白或者酶在复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先后使用顺序,然后观察DNA双链的变化,再以蛋白或者酶的作用为媒介,将DNA复制过程完整描述出来,加深对DNA复制的印象;最后,通过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在复制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将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阅教材和网络资料,养成课下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将课下变成自学场所,将课堂变成基于问题进行讨论的场所,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结果,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和总结,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3.2案例式教学设计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在模块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教学中,可穿插案例式教学设计,将相关或者相衔接的实验技术整合为一个案例进行教学。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确定案例,并规定材料搜集原则和方向。在授课时,不是就某个实验技术进行原理讲授,而是对实际案例从实验角度进行推导,最终归结到该实验技术的原理,并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实验技术可以归结为模块一或二中的哪一个机制。例如在讲解PCR技术时,确定案例为PCR技术、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注意事项以及这些技术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推导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生物学中的哪一个机制。在案例式教学中,授课班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由各小组分别汇报收集的材料,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案例分析内容进行总结与补充,并客观地给予小组成员成绩评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2.3.3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6]。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型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实验项目包含一般实验室常用的DNA操作技术和蛋白质操作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3个独立”,即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独立分析实验现象、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完成实验能力。然后加强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训练,为了防止设计的实验项目过于宽泛而失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意义,授课教师根据实验室现有资源,限定可以选择哪些实验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并由指导教师评判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情况。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3.4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分子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放实验室,将专业授课教师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提供给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安排提供3~5个名额,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本专业教师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会用到分子生物学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教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如此,能提高学生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不断有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展望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就需要适应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需求,探索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借助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应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成为勤于思考问题、解析问题、尝试创新的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必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究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文明.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262.
[2]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3]徐守坤,汪英姿,闫玉宝,等.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9(18):28-31.
目前,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我国一般课程教学都是讲授课,深陷于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中,把教学重点放在一系列的理论命题和计量模型上,很少给学生提供历史性的背景资料或真实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完全被动的,较少接触到学习中真正有趣的内容,也未能培养出终身受用的学习技能。
1.案例教学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在教学与管理中,所面对的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的,那么,需要学而得之的固定不变的规律和真理就为数有限了,而在信息时代,知识和理论又在不断更新,学会面对新的情形,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相比之下,就变得更为重要。
第二,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们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的,这些知识、才干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就成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在金融专业课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结构性”不是很强的知识领域。因此,案例教学的出现,一方面展示了“结构性” 较差的那些问题情景,另一方面也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探讨,可以对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第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性思维参加讨论,进行辩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第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教学中展示出来的书本世界毕竟与真实的世界有着不少的差距,生活世界是综合的,而不是各学科彼此分立的;生活世界是问题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把一些真实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像一个成熟的、老练的金融者那样去做出反应,也就给他们提供了像专家一样去思维的实践机会。这样的案例冲出了现有学科的限制,打破了学科的藩篱,虽然它很少有什么既定的答案,但无疑使他们逐渐习惯了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期性,也就增强了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本领。
第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金融专业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能以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苦差为其乐无穷的求知欲。
2.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案例教学重视实践,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某些不足,不主张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更重视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准备完成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针对案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查阅大量资料,这种教学形式迫使教学对象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否则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不能获得好的成绩。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案例教学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迫使他们认真分析案例中完全和不完全的信息,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设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对学生工作成绩和能力的评价除了对学生书面报告评价以外,更重要是考察学生的演讲、辩论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课时,学生通过演讲和辩论把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发言的质量决定学生的成绩。
(4)通过对来自于社会真实经济生活的案例分析,使教学对象产生真实感,从而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过去的专业教学为什么总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学对象没有兴趣参与教学之中。案例教学增加了教学对象参与教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5)在评价方式上, 案例教学评价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全面的、多样的评价体系。以一张考卷评定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忽略平时的学习过程,造成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得到较好的成绩;或有些学生为了得高分,只注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培养书呆性的人,缺乏社会的适应能力,缺乏创造力和个性化。对教育的效果评价,不单指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的多寡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以平时学生参与讨论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 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3.科案例教学设计模式
(1)R.Schankd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模式
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金融运行情景并同时设计一个成功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成功模式的不断比较,从情景中体验并获得他们应该达到的目标。R.Schankd模式强调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对目标的
追求,学习的基本机制是“试误”,通过实验、失败、仿效学习,最后提升达到目标的技能。
(2)J.Branford的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
抛锚式教学设计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与合作学习,引入和复习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模型,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里“锚”就是指某种类型的个案或问题情景,学习与教学都是围绕“锚”进行的。
(3)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经验性的学习获得可利用的知识和可迁移的技能,在问题设计中致力于获得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这里的教学设计不是对信息的排序与分析,而是制定有利于建构问题设计与客体分析的计划,让计划中的问题设计指引学生自己作出论断,经过充分实践后发育为一种技能。
(4)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
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有关复杂的认知技能训练的教学设计,它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让学生面对具有复杂结构和序列的问题与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复杂认知技能。
以上四种案例教学的模式设计各有特点:R.Schank 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主要强调训练达到目标的技能,同时提供成功路径给以模仿;J.Bbransford 的抛锚式教学设计立足全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体悟与从事管理实践;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了某一类问题后,能发展预期知识与技能,并能尝试解决新的问题;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则主要通过提供不断“做”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复杂认知技能。
从用途上看,案例教学的模式设计应注意针对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对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与专业要求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增加信心。设计的案例必须细致可行、设想出各种可能出现的学习情景及应对引导办法,且便于操作。案例教学设计还应是一种相对标准化的教育方案,得以形成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亚维,陈 耀.金融类案例教学的推进与模式设计.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