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1:49
序论:在您撰写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7]Edwards.C.Gandini.L&Forman.G编著.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193.
一、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现状
器乐课程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音乐学专业是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中、小学以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教学研究的合格的音乐教师。换句话说,其专业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音乐教育而服务。而专业的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高级专门音乐艺术人才。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不明确,导致器乐课程设置及其不合理,只片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奏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只注重器乐演奏的技术难度,而忽视了学生所应具备包括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内的音乐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器乐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偏颇。认为高校音乐专业应重点突出声乐、钢琴、舞蹈课程的教学,器乐课程的设置可有可无,而事实上,器乐课程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只是选修课程,课时十分有限,器乐学习难度大,教师不重视,学生没兴趣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器乐知识和技能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对到器乐课程的设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器乐水平可以分为完全没有基础、有一定的基础、有着较高的水平等三种。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如果套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侧重点,教学效果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教学方法普遍单一,普遍采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缺乏对其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无法建立起符合高校学生发展的、具备自身高校特色的教学方法。
(四)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高校器乐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要想使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实践训练,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学生往往毕业了,在实践中还是无法灵活自如的演奏。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与实践探讨
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改革是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性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改革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在新时期,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器乐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实践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
(一)明确课程目标
高校的器乐课程需要明确培养的目标,即不是为了培养高级的艺术人才,而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强调器乐的演奏,更要通过器乐课程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音乐素养,更好的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音乐教育或教育研究者。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高校开展器乐课程教学,必须首先对器乐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器乐课程的艺术性、实践性特点本身就决定了其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器乐课程和声乐、钢琴课程并不矛盾,音乐课程之间是相通的,将器乐课程与其他音乐课程相结合,有助于让学生涉猎更多的范围,更多的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造诣,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人才。因此,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器乐并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必须设置的一门课程。其次,高校器乐课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同时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比如,以笛子为例子:对于完全没有器乐基础的学生设置“笛子必修课程”,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以2-3人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加强演奏、欣赏等教学内容。这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让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器乐的相关知识和演奏技能。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多声部声乐作品表演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具有如下几方面基本特点:
1.实践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联。在教学方法上把实践性放在了第一位,给学生舞台、给学生机会,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展示对美的追求,展示对生活的热爱,毫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大可能地唤起学生的潜能。
2.多元性
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具体方法,而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相关联活动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法的综合体,是体验、实践、感受、欣赏、探索、发展、讲授一系列方法的综合运用。
3.整体性
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教学方法体系。语言、感知、体验、欣赏、引导、实践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紧密结合的,而不是按照一定先后顺序进行的。
二、教学方式艺术化
1.选择曲目
刚刚接触这种课堂形式的学生都会无从释手。传统教学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好固定的教学内容。多声部声乐作品表演形式的教学内容是基于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本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围绕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演唱表演内容不固定,这也是本学科的特色之一。也就是不限制学生演唱曲目与表演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演唱曲目,然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现得比较弱,教师给予参考意见,教师的指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选择曲目时,首先曲目难易程度的选择很重要。初期要选择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以二声部为主),轻松的感觉有助于演唱和表演,能够增强演唱者信心。选择教材上的典型二声部女声小合唱或者是男声小合唱曲目,如,女声小合唱《乘着歌声的翅膀》《美丽的梦神》《雨花石》等。男声小合唱《西风的话》《长城谣》《美丽的梭罗河》《大海啊故乡》等。教材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之外的曲目选择也是重要的内容,在选择上涉及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那么选择怎样的曲目适合多声部演唱与表演?
由于社会艺术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流行音乐受到当代大众的喜爱,成为主流音乐之一,尤其是“80后”的一代人,流行音乐对他们的音乐审美有着很深的影响。对流行音乐曲目的选择,(1)要注意歌曲内容。也就是说,内容要积极向上,符合时代主流和学生年龄特征。(2)歌曲音域一定要适合多声部演唱,切忌音区过低或者是高音区在换声点,那么一定要移调,调整到适合演唱的音区。(3)切忌齐唱。通俗歌曲很少有现成的多声部曲谱,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和声知识,对其进行编配。参考曲目:《外婆的澎湖湾》《童年》《踏浪》《我的中国心》等等。
经典的童声合唱及卡通插曲也可以翻唱,通过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演绎,会有独特的效果。这些曲目的演绎,也是一种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些曲目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参考曲目:《铃儿响叮当》《让我们荡起双桨》《小鸟、小鸟》《歌声与微笑》等等。
2.组织排练
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要从事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工作。无论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还是从事校外音乐教育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学以致用组织排练多声部声乐作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幼教专业是为培养幼儿教师专门设计的学科,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家长的重视,幼教专业成为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发现了一些教学实践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幼教专业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1、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1 幼教专业音乐教师力量不能满足课程设置的要求。目前的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幼儿师专院校之外,其他中职学校,包括进修学校在内,在幼师专业音乐课教师和学生数量、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矛盾。首先,由于学校扩招和职业技术培训的热度增强,幼师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成熟的教师数量增长的却比较慢;其次,在专业幼师学校中,音乐课包括至少四门专业课,每门课都应该有专业的教师进行讲授,这些教师应该配置独立的教研办公室并且拥有专业指导性较强的教材,但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幼师音乐课发展的比较缓慢,即便是进修学校也存在一名教师担任多门课程的现象,这使得教师的备课、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自己在某一专业上的实力。
1.2 幼教专业音乐教学重技巧而轻能力。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抓起。但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幼师职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音乐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比如,有的音乐老师对幼教学生教唱许多声乐曲,强调正确发声训练;键盘老师要求学生多进行手指音阶训练、弹奏一些中外名曲等,这些教学实践可能使学生的某一项音乐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表面看来,学生的音乐能力是有所发展的,但是,这些音乐专业素质性训练忽视了幼师专业的音乐教育的“师范性”特点。幼师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素质,因此,对幼教专业的音乐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使学生成为音乐家。
1.3 幼教专业音乐教学缺乏实践性。随着幼教专业音乐教学重技巧而轻能力的问题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讲就是幼教专业音乐教学缺乏实践性,这里的实践性并不是学生对歌曲的演唱、对舞蹈的编排或者对乐器演奏能力的掌握,而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实践,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去“教学”。包括进修学校在内,很少有幼师培训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能力实践基地,也不能以幼儿园学生为“试验品”去检验幼师培训的结果,这导致很多学生接受幼师培训之后,仅拥有职业理论和职业技术,却缺乏表现的能力,在工作中处于“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的状态。
2、造成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问题的原因
2.1 学校资金和人力配置不均衡。很多职业学校将资金用在扩大学校规模、建设学校图书馆和相关基础设施方面,以此吸引学生,达到扩大招生的目的,而进修学校一般将资金用在教学设备引进和教学设施改善方面,以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幼教专业的实际教学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指导者,始终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学校资金和人力配置不满足幼教专业发展对教师的需求,始终不能使幼教专业的教学有所改进。
2.2 教师的教学思想老旧。进修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老教师,尤其在音乐教学方面,很多教师以自身优秀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傲,力图把自己的知识都传输给学生。然而,现代教学中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因此从能力的传输者转换成学生能力发展的指导者。由于进修学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处于“教学就是传输知识”的层面,导致大部分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如何做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阅读教材、进行理论学习、按部就班的进行音乐知识学习是目前进修学校培养幼师音乐素质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必须的,但是,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仍是古板的,这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缺失,在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情况下,学生的职业准备能力基本上是“零”。
3、针对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问题的对策
3.1 调整音乐教师和教学课程的配比。调整音乐教师和教学课程的配比是解决师资力量与课程设置矛盾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各职业学校和进修学校在资金使用方面进行调整,在学校建设中节省部分资金,或者对引进教师、进行教师培训设置专项资金,用以招聘成熟的、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或者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使教师资源和课程设置达到“一对一”的匹配,解决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一名教师担多门课程的问题。
3.2 加强对音乐教师教学思想的培养。进修学校的教师虽然是“培养教师的教师”,但是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解决教学思想老旧的问题,学校应该针对幼教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思想改善培训,通过去先进学校听课、学习现代教学中关于教学思想改进的材料、鼓励教师进行改善教学思想的实践和研究,使教师体会到改变教学思想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使教师通过教学思想的改变,体会到学生能力的增长,体会到教学的乐趣,从而使幼教专业音乐教学重点从学生音乐技巧培养转移到教学能力培养上。
3.3 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修学校的幼教专业音乐教师还应该学习更多的现代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上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弥补学生实践的不足。例如,采用“我当教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模拟,将音乐教学课变成“幼教实践课”,使学生一边学习音乐,一边当“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掌握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所了解、有所期待,以增强他们对职业的准备性。
关 键 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 问题分析 实践性教学手段
伴随国家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进入现代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同时掀起面向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课是培养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者与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及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音教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目前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合唱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的不科学,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联系的不紧密,考核方法的不全面等。
一、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教育不断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两者之间缺乏及时、全面的沟通。
1.教学过程多是合唱排练课
高师合唱课与音乐学院声歌系的合唱课因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不同,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各有侧重。音乐学院声歌系培养的目标是歌剧演员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队员,而高师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将来能够担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和歌咏活动的组织与指挥人才。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合唱课多是专业合唱团合唱排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合唱队员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个声部,教师从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对合唱作品进行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教学组织。因此,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认识和学习,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不懂如何训练与编排,不能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教材内容存在缺憾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时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国“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适合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导中小学合唱活动、突出实践环节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笔者认为,无论是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合唱与指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合唱与指挥》,还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杨长安、周跃峰编著的《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等书籍,在内容和结构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大量篇幅是中外经典合唱作品的选编,且偏重于成人混声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关于中小学合唱实践的问题、重点不够突出等。同时这些教材都相对缺少欧洲早期优秀的宗教合唱作品、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选编,以及缺少切实指导合唱实践的相关论述。
3.专业教师的欠缺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发展很快,但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合唱课多是由声乐教师、器乐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授课,亦或由院系选送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而根据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授课内容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并非单一的声乐、器乐或理论教师,而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
4.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受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师范院校的学生多重技能、轻理论;重单科领域的精深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时,由于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师缺乏科学的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中存在“声乐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
在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师合唱教学对美声有研究,但对童声及变声期研究却很少;高师合唱作品欣赏多是各时期的经典性作品,而对中小学教材中的儿童合唱作品较少接触;高师学生会唱合唱,却对作品的改编、编排以及组织青少年合唱活动的方法缺乏了解。另外,高师合唱教学缺少从“合唱”的角度研究教学法;缺少从学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更缺乏对合唱教学手段的系统研究、探索与创新等。因此笔者认为,高师“合唱与指挥”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实践性的转变。
二、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应向实践性转变
我国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多是教师排练、学生演唱,教师指挥、学生模仿的形式,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忽略和弱化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围绕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材状况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从体现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从面向学生单一的技巧训练到面向学生全面的技能训练的转变;从“合唱”“指挥”单一教学向“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方式转变;由以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向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综合教学的转变。在学习评价上,可由单一的考试形式向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转变。而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可以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合唱教师,从而实现合唱教育的审美、合作、创新、传承的价值。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刘沛先生在其论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前言第一页中曾指出:“教育的科学,总体来讲是经验的科学,是见诸于实践的科学。”
因此,针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汲取国际先进的合唱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的实践性的方法和手段,以争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郁文武,谢嘉幸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海燕.高等师范院校合唱课教学设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改革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学会认识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运用音乐,从而形成对音乐的感受力,陶冶情操,涵养品德。深化音乐教学改革,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既是在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音乐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更是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1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滞后。音乐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它地位低,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因此,学校缺乏对音乐课程的长远规划,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定位也低,缺乏以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音乐精神和音乐素养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品质了。第二,教学内容沉闷。音乐教学本来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教学,但由于面对音乐知识狭窄、乐理知识匮乏的学生,加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过于简单,音乐教学内容往往单调乏味,课堂死气沉沉,甚至造成学生对音乐望而生畏。第三,教学方法单一。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学习的困难,他们本来对音乐课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很多音乐教师教授音乐课程时,只是将录音机带入教室简单地放几首歌曲,或者简单地教几首歌曲,或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个音乐视频,他们往往重视理论的传授,忽视音乐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单一造成了音乐理论教学与音乐实践教学的脱节,导致学生音乐兴趣全无,渐渐地失去了对音乐的学习信心。第四,教学设施不完善。鉴于音乐课程在中职学校的地位,学校对音乐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不少专业的音乐课程只能在教室里进行。尤其是练声教学、大合唱教学、实践性教学等等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几乎无法开展,这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发展和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2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第一,教学理念更新化。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向导”。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确立以人为本理念,把提升中职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到首要位置。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重新定位音乐课的地位,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艺术课程,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重视学生音乐艺术品质的铸就,重视学生音乐艺术欣赏的培养。同时,学校需要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尤其是音乐教师的进修培训方面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制定详细的细则,通过国家省市三级的进修和培训,使音乐教师的乐理知识得到更新,音乐技能得到提升,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第二,教学内容常新化。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除了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广博的教育知识,更在于其教学内容时时更新,用新颖的内容深深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对音乐情感共鸣,赢得学生对音乐的信任。例如,以音乐体验美、音乐表现美、音乐创造美、音乐鉴赏美等音乐内容,大力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变重音乐理论传授、轻音乐技能培养为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并重,尤其突出音乐实践性教学,突出时代特征的音乐,以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住学生。第三,教学方法多样化。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更是一种艺术,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对音乐教学的体验过程、对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音乐为主动学习音乐,变教师被动地“教学”为主动地“导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从而展现中职音乐的教学魅力。首先,变讲授式教学模式为启发式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音乐教学的主体是中职生,音乐学习的主体还是中职生,因此,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探究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使师生互动起来,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体验音乐教学的快乐,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锤炼。其次,变理论教学为主为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音乐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音乐技能,运用音乐技能。因此,加大实训课的开设力度,积极推进音乐实践性教学,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中职人才的新要求。再次,坚持以人为本位,主要体现在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音乐欣赏课就是要使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艺术魅力,将唱歌、演奏、识谱、视唱等教学形式变为欣赏音乐、鉴赏音乐,从而使学生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升华音乐,进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艺术素养。这就需要变教师被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体验、感悟,在此基础上提升其音乐的艺术素养。第四,加大音乐设施的投入。音乐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尤其是实践性教学需要音乐硬件的支撑。因此,学校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维护音乐教学旧设备,投入新音乐设备,建设音乐实习室或者实习基地;同时,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更新班级班班通或者多媒体技术,使校园网真正地运转起来,使音乐教师的教学资源共享起来,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为音乐教学服好务,从而促进音乐教学的现代化和办公的自动化。
2013年,由福州市教育学院牵头开展的教学规范化研究课题组活动在我市如火如荼的展开。其中,由我主持的《7~9年级音乐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实施规范化研究》课题各项工作也在扎实地向前推进,课题着重从四个方面研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实施规范化。
而此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教学方法比对实验已接近尾声,通过课堂教学展示、问卷调查、数据比对,得出了一个义务教育阶段衡量音乐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是否有序、有效、适度、科学的重要参照依据――“是否遵循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教学”。在实验数据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遵循“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教学”情况成正比,由此可见,这一参照依据对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推动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主体”
1.尊重学生对音乐的自主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注重体验感性的艺术形式,它的重要特征就是主观性,如此一来,音乐课应该要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在某些层面是没有所谓的对错答案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不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将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标准答案”,这种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的被动教学,只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大限制其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学要给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表达音乐的机会,而不是总由老师作标准答案式的讲解。
2.遵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
对于音乐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理解。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音乐学习,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理解,只能使音乐教育陷入理性的泥潭。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必须是科学的、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的教学手段不是只有个别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专有的,特别是有些公开课,几乎成了特长生的专场表演。应该兼顾每个孩子是否参与到课堂中来,运用各种手段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根据他们的特点,会唱的唱、会跳的跳、会敲的敲、都不会的评价同学,让每个孩子找到在音乐课堂上的存在价值,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二、“教师主导”
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担负主导音乐教学的任务。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同教师应是一种合作和交流的关系,并非被动的受教者。尽管民主开放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出现课堂“失控”的现象,而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
1.正确引导学生的喜好
我们都知道,流行音乐是青春期孩子的最爱,因此课堂上会出现两种现象:要么从不涉及流行音乐,要么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在课堂中播放大量的流行音乐。这两种明显不是我们提倡的良好的音乐教学,面对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这个现实,不在于在课堂上教多少,而是怎么教。要负责任地对他们这种非流行音乐不听的习惯加以正确的引导,深入研究如何让他们从流行音乐中学到知识,并提高音乐欣赏的品味。
2.教学方法中的教师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