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污染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22 15:31:47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污染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污染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环境污染特征;治理

1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特征

1.1化学污染

畜牧养殖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化学饲料,但是一般畜禽对于蛋白质的利用率都比较低,饲料中含有的氨、磷都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氨和磷挥发到大气中会增加大气的氨含量,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养殖户将畜禽粪便用于农作物生长,会增加土壤中的氨、磷含量,造成土壤污染,再通过土壤冲刷和渗透作用对地下水形成污染,人们生活中使用地下水,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1]。所以,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饲料中的氨、磷含量会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1.2自污染

畜牧业养殖过程中,自身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因为畜禽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便,粪便中含有很多会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的物质,如果没有对这些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就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会对周围居民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2]。畜禽长期处于低度氨环境中,随意焚烧畜禽粪便会污染空气质量,甚至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因素

2.1缺乏环保意识

目前,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还未意识到畜禽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认为工业和生活才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关键性因素。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对养殖场进行合理布局,也没有配置相应的畜禽粪便池,粪便直接输送到种植业中,通过土壤和挥发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了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出现。

2.2资金投入力度比较低

在我国大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都是贫穷农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一般采用的露天养殖,缺乏科学的管理规范,随意性比较强,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2.3养殖模式转变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养殖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造成大量粪便累计,粪便不能及时用于农作物生长中,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提高畜禽的成活率,会使用这些药品防治疾病的出现,促使畜禽快速成长,药物残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对人畜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3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治理

3.1提高环保意识

当前,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目标,就必须使养殖户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合理布置养殖场的布局,加强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联系,及时将畜禽粪便投放到农作物生长中,避免粪便大量积累,在挥发作用和渗透作用下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通过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要使更多贫穷的农民富起来,可以鼓励农民小规模养殖畜禽,但是,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配置相应的粪便处理池,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帮助养殖户解决畜禽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基础社会建设不齐全的养殖户,应该督促其快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3],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畜牧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3.3养殖方式转变中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在畜牧养殖业转变发展方向的时候,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畜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就必须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起来,使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可以技术投放到农作物生长中,一方面,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另一方面,避免畜禽粪便堆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最后,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主要是因为这些药品会对人畜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药品残渣也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田发荣,田玉屏,杨光,等.山区畜禽规模养殖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6):92-94.

[2]孟祥海,张俊飚,,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第2篇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源;污染负荷;特征;水源保护区;排放量;黄浦江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1-0072-05

黄浦江上游是上海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上游水源保护区和准水源保护区是由中心城区边缘向远郊区延伸的条带状区域,城镇的建设发展表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性。水源保护区内先后实施污染源整治、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排污交易制度,并进行了两轮畜禽牧场治理。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水源地工业污染源、畜禽污染源控制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上游区域的进一步开发,水源地仍然面临严峻环境压力,如果缺乏对这些变化的环境响应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调控,势必影响到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源保护工作的有效性。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黄浦江上游地区的水环境污染各种来源、污染负荷及其特征,为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调查的污染源种类主要分为4类:工业污染源、事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畜禽污染源。资料源于上海市环保局提供的黄浦江上游区域污染源资料,资料在空间上覆盖了松江、青浦、金山、奉贤、闵行、浦东各区。

1 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及其负荷

1.1 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水年排放量分析

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用水量为450万t/a,年污水量为372万t/a。其中工业污染源16个,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8万t/a,占12.9%;事业污染源157个,事业单位污水排放量为118万t/a,占31.7%;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93万t/a,占51.9%;畜禽污水排放量为13万t/a,占3.5%(见表1)。

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排放CODCr 1 757t/a,其中工业为占5.9%;事业为占27.0%;生活占33.0%;畜禽占34.1%。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排放BOD5为827t/a,其中工业占3.1%;事业占25.6%;生活占35.1%;畜禽占36.2%。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排放NH3-N为130t/a,其中工业占1.6%;事业占26.9%;生活占44.6%;畜禽占26.9%。

1.2 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去向分析

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去向,主要分为4种:一是直接排入河道,污水量为352.8万t/a,占94.9%;二是进入市政泵站后排出,污水量为2.7万t/a,占0.7%;三是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污水量为16.3万t/a,占4.4%;四是通过合流污水收集系统排出,污水量为0.0万t/a,占0.0%。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废污水量排放去向分析表明,96.2%的CODCr、98.1%的BOD5、98.9%的NH3-N直接排入河道;0.6%的CODCr、0.6%的BOD5、0.6%的NH3-N进入市政泵站后排出;3.2%的CODCr、1.3%的BOD5、0.5%的NH3-N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0.0%的CODCr、0.0%的BOD5、0.0%的NH3-N通过合流污水收集系统排出(见表2)。

1.3 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及其负荷

1.3.1 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水年排放量分析

上游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用水量为5 868万t/a,年污水量为4 908万t/a。其中工业污染源144个,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 520万t/a,占51.4%;事业污染源1262个,事业单位污水排放量为1170万t/a,占23.8%;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 153万t/a,占23.5%;畜禽污水排放量为65万t/a,占1.3%(见表3)。

上游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排放CODCr 16 091t/a,其中工业占14.6%;事业占30.2%;生活占21.5%;畜禽占

33.7%。年排放BOD5为7156t/a,其中工业占8.4%;事业占29.6%;生活占24.1%;畜禽占37.9%。年排放NH3-N为1 009t/a,其中工业占8.5%;事业占34.0%;生活占34.3%;畜禽占23.2%。

1.3.2 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去向分析

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去向,主要分为4种:一是直接排入河道,占61.7%;二是进入市政泵站后排出,占4.7%;三是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占21.9%;四是通过合流污水收集系统排出,占11.6%。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废污水量排放去向分析表明,69.1%的CODCr、70.3%的BOD5、66.1%的NH3-N直接排入河道;5.2%的CODCr、5.4%的BOD5、6.8%的NH3-N进入市政泵站后排出;23.9%的CODCr、23.0%的BOD5、26.0%的NH3-N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1.9%的CODCr、1.3%的BOD5、1.2%的NH3-N通过合流污水收集系统排出(见表4)。

1.4 准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及其负荷

1.4.1 准水源保护区污水年排放量分析

准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用水量为15 876万t/a,年污水量为12 474万t/a。其中工业污染源192个,工业废水排放量占45.3%;事业污染源2 334个,事业单位污水排放量占21.4%;生活污水排放量占32.7%;畜禽污水排放量占0.6%(见表5)。

准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排放CODCr 34 071t/a,其中工业占15.3%;事业占32.3%;生活占35.9%;畜禽占16.5%。年排放BOD5为15 018t/a,其中工业占8.9%;事业占31.6%;生活占40.8%;畜禽占18.7%。年排放NH3-N为2 844t/a,其中工业占21.6%;事业占26.9%;生活占43.0%;畜禽占8.5%。

1.4.2 准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去向分析

准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去向,主要分为4种:一是直接排入河道,污水量为3 782.9万t/a,占30.3%;二是进入市政泵站后排出,污水量为449.4万t/a,占3.6%;三是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污水量为2554.1万t/a,占20.5%;四是通过合流污水收集系统排出,污水量为5 688.3万t/a,占45.6%。准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废污水量排放去向分析表明,42.8%的CODCr、45.4%的BOD5、41.6%的NH3-N直接排入河道;4.2%的CODCr、4.1%的BOD5、3.9%的NH3-N进入市政泵站后排出;25.2%的CODCr、26.2%的BOD5、24.4%的NH3-N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27.8%的CODCr、24.2%的BOD5、30.2%的NH3-N通过合流污水收集系统排出(见表6)。

2 黄浦江上游区域污染负荷特征

2.1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水年排放量分析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用水量为22 196万t/a,年污水量为17 755万t/a。其中工业污染源352个,排放量8 222万t/a占46.3%;事业污染源4 108个,排放量3 962万t/a占22.3%;生活污水排放量5 427万t/a占30.6%;畜禽污水排放量144万t/a占0.8%。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年排放CODCr 51 920t/a,其中工业占14.7%;事业占31.5%;生活占31.4%;畜禽占22.4%。年排放BOD5为23 001t/a,其中工业占8.5%;事业占30.8%;生活占35.4%;畜禽占25.3%。年排放NH3-N为3 984t/a,其中工业占17.6%;事业占28.7%;生活占40.9%;畜禽占12.8%(见表7)。

2.2 各级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量比较

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年排放污水量为372万t/a,占全部水源保护区的2.1%;上游水源保护区年排放污水量为4 908万t/a,占全部水源保护区的27.6%;准水源保护区年排放污水量为12 474万t/a,占全部水源保护区的70.3%。并且CODCr、BOD5、NH3-N等各项污染物的全年排放量均有如下规律:准水源保护区最多,上游水源保护区次之,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最少(见表8)。

2.3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去向分析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去向,主要分为4种:一是直接排入河道,污水量为7 164.5万t/a,占40.4%;二是进入市政泵站后排出,污水量为685.2万t/a,占3.9%;三是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污水量为3 645.4万t/a,占20.5%;四是通过合流污水收集系统排出,污水量为6 259.7万t/a,占35.3%。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废污水量排放去向分析表明,52.8%的CODCr、55.1%的BOD5、49.7%的NH3-N直接排入河道;4.4%的CODCr、4.4%的BOD5、4.5%的NH3-N进入市政泵站后排出;24.1%的CODCr、24.3%的BOD5、24.0%的NH3-N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18.8%的CODCr、16.2%的BOD5、21.8%的NH3-N通过合流污水收集系统排出。

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量中,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水源保护区、准水源保护区分别占到4.9%、42.3%、52.8%;进入市政泵站的污水量中,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水源保护区、准水源保护区分别占到0.4%、34.0%、65.6%;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量中,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水源保护区、准水源保护区分别占到0.4%、29.5%、70.1%;进入合流污水收集系统的污水量中,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水源保护区、准水源保护区分别占到0.0%、9.1%、90.9%(见表9、表10)。

3 结 语

本次调查表明,黄浦江上游的3级水源保护区中,污染源排放量为准水源保护区最多,上游水源保护区次之,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最少;污染源排放去向分析表明,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量占相当比例(40.4%)。

黄浦江上游地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上海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区域将以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绿色工业为主导产业,强调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相协调,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功能区划的角度来考虑,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自水源地敏感区域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植被防护区、生态农业区、产业控制区。产业控制区强调对水产养殖用地、畜牧生产用地、工业用地的控制;生态农业区以耕地为主,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植被防护区侧重于利用河流滨岸带进行面源污染的控制,从而达到粗颗粒泥沙的去除、面源污染物质的削减以及滨岸生态系统修复等目的,在植被防护区中可按距水体远近由内向外依次分为1、2、3级,第3级用于改变地表径流的水力特性,去除其携带的粗颗粒泥沙;第2级用于削减面源污染带来的污染物;第1级与水体直接接触,对水体环境产生影响,改善水体小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谢蓉.上海市畜牧业污染控制与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J].农村生态环境,1999,15(1):41~44.[Xie Rong.Stock Raising Pollution Control of Shanghai and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in Upstream of Huangpu River[J].Rural Eco-environment,1999,15(1):41~44.]

[2]由文辉.上海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4):372~377.[You Wenhui.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1999,8(4):372~377.]

[3]李建新.我国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0,26(4):21~22.[Li Jianxin.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Drinking Water Conservation Area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00, 26(4):21~22.]

[4]徐祖信,黄沈发,罗海林.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成因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3,(增刊):96~98.[Xu Zhuxin,Huang Shenfa,Luo Hailin. Analysis on Cause of Pollution in Upper-reaches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Zone of Huangpu River.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3,(Supplement):96~98.]

[5]徐祖信,罗海林,林卫青.上海污水处理战略方案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3,(增刊):117~121.[Xu Zhuxin, Luo Hailin,Lin Weiqing.Approach on Strategic Scheme of Sewage Treatment in Shanghai[J].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3,(Supplement):117~121.]

[6]车越,杨凯等.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163~171.[Che Yue,Yang Kai,etc.. Study on Water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Headwater Area of Huangpu River[J]. Jp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2):163~171.]

Character of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Load in Upper-reaches Area of Huangpu River

HUANG Shen-fa WU Jian-qiang YANG Ze-sheng

(Shangha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anghai

200233)

Abstract [STBZ]By knowing clearly the various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source,pollution load and its character, to supply the scientific gis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to hold in pollution and improve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in upper-reaches area of Huangpu River. There were four kinds of pollution sources: industrial pollution source, enterprise pollution source, domestic pollution source and livestock-poultry pollution source. In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zone, water consumption was 221 960 000 ton/a, and sewage discharging was 177550000 ton/a. Among

第3篇

关键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作者简介:罗洎(1977-),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灾害经济、经济与金融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06-03

历史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与客观环境存在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必然会产生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大量消耗物资能源,由此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随之环境恶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进而有利于改善环境。近年我国一直提倡发展绿色GDP,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可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是值得人们关注的探究议题。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它是由美国环境经济学家Grossman 和Krueger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经验数据研究而提出的。该理论假定,环境污染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而提高,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国民收入增加,环境污染水平会下降。如果在二维坐标系中,横轴表示经济增长指标,纵轴表示环境污染指标,那么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曲线呈“倒U”形,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然而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都呈“倒U”形,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也会导致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可能存在U、N、W、水平、上升或下降等形状特征。四川省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受益者,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备受社会关注,但目前对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将基于相关理论通过计量分析软件进一步阐述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同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一些宏观政策建议。

一、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从1999年到2011年,名义GDP增长5.76倍,年均增加36.63%,1999年人均GDP仅为4540元,到2011年已上升至26133元,年均增加36.5%。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种产业产值比由1999年的25.4:41.9:32.7调整为2011年的14.1:52.5:33.4。依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从城镇化水平、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比、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方面来综合判断,可以看出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功,已经步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但目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中级阶段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尤其是重型工业的高速增长。目前,四川省已形成矿产金属开采洗选加工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几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2011年四川省共有工业企业单位13706个,其中重工业就有8942个,总产值为15613.9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7.45%。

产业结构重型化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前期,四川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上升趋势明显,直到2005年达到122590万吨的排放量最高峰后才得到有效遏制。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虽然比2010年下降了0.9%,但仍有80428.6万吨。从1999-2011年四川省环境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随着经济发展而逐年增长,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999年的4671亿标立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3171.85亿标立方米,增长了4.96倍,比2010年增加了14.7%;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9年的4396万吨上升至2011年的12684.47万吨,增长了2.89倍。在工业化加速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物排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对环境污染问题加以重视,加大对防污治污的投资力度,走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定量分析

(一)研究指标选择

为了探析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四川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X),工业废水排放量(Y1)、工业废气排放量(Y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Y3)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Y4)作为表达四川省环境污染状况的指标。其中人均GDP的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2012》,2000-2002年、2011年的环境污染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3)》和《2011年四川省环境统计公报》,1999、2003-2010年的环境污染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上公布的环保统计专题数据。

(二)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曲线模型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四川省人均GDP人均(X)为自变量,环境污染指标(Y)为因变量,利用EVIEWS5.0软件建立1999-2011年四川省的环境经济计量模型。一般形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程表达式为:,式中y为环境污染指标,x为经济增长指标,模型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但对上述变量分别进行二次和三次曲线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方程拟合效果更佳,所以在上述方程中加入一个三次项:,式中β3为三次项系数,其他参数含义不变。由表1可知,在1%显著性水平下,各曲线方程均通过R2、F值检验,说明曲线模型拟合效果很好。

图1-4分别是1999-2011年四川省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由图1可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理论上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样成“倒U”形,其中2005年是转折点,此前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成正相关,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此后则与人均GDP成负相关,随着经济增长而下降。造成这种曲线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大开发前期四川省过分追求工业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环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2003-2005年四川省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治理投资力度,各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分别占当年GDP的1.09%、1.17%、1.06%,同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的显著提高也促使了排放量的明显下降。由图2和图3可知,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没有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变化轨迹,反而是随着经济增长略有波动,这说明四川省曾一度在工业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产生方面加大投资治理力度,措施较为得当有效,但就所研究年份来看两者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环保生产科技发展,2011年四川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提高至57.5%,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量和处置量也明显增加,因此,从图4可以看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可知,在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只有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倒U”形特征,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成显著的负相关,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成显著的正相关。西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所以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川省应该从宏观上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能延续过去“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想,把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走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淘汰和取缔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落后的企业,对污染源企业进行规划选址布局,重点发挥区域优势逐步建立以旅游服务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第二,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调节作用,推动环保科技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排污权交易及收费制度引入到环保工作来,强化排污申报和征费工作,坚持“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和破坏者恢复”的原则,让社会经济主体成为环保投资的主体。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但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可以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所以应继续加大对环保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设备的开发研究,走循环经济工业化发展道路。(下转第46页)

第三,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环保监管体系,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保投资要占到 GDP 的1%-1.5%,才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达到3%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虽然近年四川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增加明显,但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都在1%以下,且呈下降趋势。政府是环保监管的主体,但也要发挥社会公众与舆论的监督作用。应加强对矿产金属、化工纺织、造纸印染等重点污染行业企业的排污监管,监管要做到公开透明、严格高效,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参考文献:

[1] 沈满红、许云华.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浙江省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04):53-57.

[2] 吴开亚、陈晓剑.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06):9-11.

[3] 陈华文、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87-94.

第4篇

关键词:MMT;环境污染;锰

文章编号:1006-3617(2007)01-0092-03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A

三羟基甲基戊基锰(methylcyclopentadienyl manganese tricarbonyl,MMT)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乙基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含锰有机物,商品名HITEC3000。MMT分子式为C6H8Mn(CO)3,分子量为218.10,含锰25%,暗橙液体,具草本植物气味和微弱舒适气味,沸点231.7 ℃,密度(比重)为1.39,在20 ℃时蒸汽压为0.05 mmHg(6.65Pa),粘性5.0厘泊,辛烷/水分隔系数为LogKow=3.7,不溶于水,微溶于碳氢化合物(包括:乙烷、乙醇、丙酮、乙烯、乙二醇、油、航空燃料、汽油、柴油机燃料)。在空气中半衰期为数秒,阳光下迅速分解[1~5]。

MMT是无铅汽油燃油成分之一,作为添加剂可以有效增加辛烷值,每升汽油加入18 mg锰的MMT可提高辛烷值(RON)3个以上,提高汽油燃烧效率;同时作为燃料氧化剂,可减少CO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保护环境起到一定作用[6]。因此自从1976年到1990年,MMT在加拿大的使用量递增,直至完全取代四乙基铅。而美国环保局(EPA)却对使用MMT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群健康效应提出质疑,与生产厂家争论数十年,直到1995年10月才只是同意用于精炼机的无铅汽油中[7]。2000年以来,随着对MMT安全性的进一步全面认识和认可,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无铅汽油的推广使用,MMT作为汽油中的抗爆剂已彻底取代四乙基铅[8]。而在2003~2004年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旧事重提,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应该使用MMT及其潜在公共卫生风险的争论。针对MMT使用安全性的判断反反复复,一直难有定论。最近学者们的研究都在努力尝试评价在有生命和无生命系统中MMT燃烧所致的环境污染和人群暴露,以期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

1 MMT所致的环境锰污染

1.1 MMT燃烧产物的性质

有学者研究MMT燃烧后汽车排气管散发颗粒,发现大部分含锰颗粒为1~100 μm不等的大小团块,锰的氧化物易与其他排气颗粒(特别是硫磺)凝聚成块,很少以纯锰氧化物的形式在环境中散发[9]。在另一项研究中,以汽油中无MMT的车辆为对照,用不同车程和发动机性能的车辆来进行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散发速率与车程有关,从排气管中散发的锰因车程不同而占锰量的7%~45%,散发颗粒大小0.2~50 μm不等,其中超过99%的颗粒在呼吸分数范围内(

1.2 燃烧MMT对大气污染水平的评估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气中锰浓度与交通密度典型相关,而大气中其他物质如Pb、SO2、O3浓度与交通密度没有这种关系。可惜这种观察,并不能确定所测得的锰的来源是汽车直接散发的,因为还有可能是路尘中或自然存在于地壳中的锰[11]。因为邻近的空气颗粒能通过净化、冲失等过程而沉积在雪上,也有学者提出利用雪作为环境指示标准的研究载体。在蒙特利尔,在距高速公路15、25、125、150 m的地方搜集雪的样本。发现锰的平均浓度随距高速公路越远而减少,证实了大气中锰浓度与交通密度典型相关[12]。

从1981年到1992年,有学者观察蒙特利尔空气中锰的浓度[13]。尽管从1981年起开始在城市中使用MMT,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但结果却显示1981年到1990年期间,大气中锰的浓度没有显著变化。而在邻近蒙特利尔的一家锰铁工厂1990年关闭之后,空气中锰的浓度大约下降了50%。在1981~1992年高密度交通地区的锰平均浓度分别为0.02、0.05、0.061 g/m3(蒙特利尔自然条件下锰平均浓度为0.04 μg/m3),并无显著差异。而且学者发现使用MMT的优点:自从1981年使用MMT替代四乙基铅以来,发动机车辆散发的铅以每年30%的速度递减,使大气中铅的浓度明显减少。也有学者设计模型观测燃烧MMT的产物在大气中锰所占比例。通过模型估计,从机动车直接散发到大气的锰在距高速公路25 m处占50%,在距高速公路250 m处<8%[14]。

有多伦多学者长期观察发现在两个高交通密度地区汽油燃烧每年增加的锰量在总增加锰量中仅占5.73和2.47 mg/kg,这与锰在土壤中的自然富集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基于此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预测,在这两个地区要连续使用MMT 95~256年,才能使土壤中的锰量加倍[15]。

1.3 燃烧MMT对动植物污染水平的评估

有学者以温室中植物作为对照,使用燕麦和绿豆来检测锰在植物内的积蓄,实验地点选在机动车燃烧MMT带来的锰污染较强(邻近公路的植物园,车流量32 000辆/d)和较弱(距公路250 m,车流量

因为野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规律、生存周期相对较长、与人类的接触密切,也有学者用野鸽来监测不同车流量的乡村(4 900辆/d)和城市(7 500辆/d)的锰污染[17]。实验方法是在距公路6~275 m的两个乡村、4个城市地区测量大气中锰浓度,并且在每个地区捕获20只野鸽,分别测量肝、肺、胰腺、肠、脑、下羽、粪便、全血和血清中的锰含量,数据显示在城市地区的锰颗粒(0.036 μg/m3)显著高于乡村地区(0.026 μg/m3)。城市中的野鸽肝内锰含量比乡村野鸽多29%,粪中锰多45%。但除了肝(乡村2.42 mg/kg,城市3.13 mg/kg)和粪便(乡村32.2 mg/kg,城市46.8 mg/kg)以外,两组野鸽其他样品的锰含量都相似。

2 MMT的毒作用

美国运输部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将MMT归为中等毒类的毒物。急性动物实验表明:无论何种途径入体,动物先表现出轻度兴奋后的活动增强、震颤、强烈的间歇性强直、痉挛,最后陷入昏迷状态甚至死亡,未死亡的动物摄食量减少,体重下降,一般2~6周后恢复正常不留下任何后遗症。不同种系动物中毒机制不同,但主要靶器官为肺。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与锰中毒时的帕金森综合征相似。长期高浓度吸入实验中,可见慢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肺脓肿[18,19]。

有的学者用大鼠、小鼠和猴进行慢性动物实验,未见神经异常和行为改变,最终认为MMT作为汽油添加剂所导致的微量锰浓度增加并不引起健康危害,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认为它能引起毒性反应[20~22]。

3 MMT的人群暴露

消化和呼吸是锰暴露的两个途径,人群对锰的接触主要包括大气、食物和水。其中,MMT所致的环境污染和健康效应主要集中于MMT燃烧产物对大气的污染。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注意汽车燃烧MMT污染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在生产车间污染工作环境,所以与其他职业性有害因素相比,它所导致的人群锰暴露并不仅仅只是在工作日,而且还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3]。有学者研究蒙特利尔5名高交通密度城市地区居民和5名低交通密度乡村居民,结果显示:室外空气中高浓度的锰导致室内空气中锰的浓度增高,但空气中的锰并不影响血锰水平,平均血锰浓度在城市居民(大气浓度为0.017 mg/m3)与乡村居民(大气浓度为0.007 mg/m3)之间并无显著差异[24]。有学者对职业环境下人群暴露进行研究:在工作日,车间机械工暴露于MMT的平均浓度为0.335 μg/m3(n=45),汽车司机为0.024 μg/m3(n=10)。在非工作日,这两组暴露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12、0.011 μg/m3,与不和MMT直接工作接触的办公室人员(n=20)的平均值相似。

在锰的吸收量中食物占有95%,消化系统是人类暴露锰的主要途径[23]。车间机械工和蓝领工人饮食中(3 d饮食记录)消耗锰的平均值分别为2.9和3.7 mg/d,平均水平3.27 mg/d,低于加拿大所公布的成年人锰的正常摄入量。以70 kg体重为标准,两组工人的暴露水平为每天37和50 μg/kg,低于美国政府所制定的健康标准限制(每天140 μg/kg)[25]。

饮水所致的锰暴露所占比例很小。在机械工人和蓝领工人居住区测得的自来水样品中锰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1、12.5 μg/L,低于美国政府的标准健康限制50 μg/L。但如果饮用井水就不同,测量井水的锰含量高达190~283 μg/L[25]。

最终,蓝领、机械工人的血锰浓度分别为6.7、7.6 μg/L,都低于正常成年人的范围7~12 μg/L。车间机械工人头发中锰的平均浓度(0.66 μg/g)显著高于蓝领工人(0.39 μg/g)[25]。

第5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应急检测;样品前处理;毒性识别;应急检测实验室规范

Research report of laboratory testing system for typical contaminants released from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accidents

Abstract:With the three-year hard work of all research memebers, we have made some significant progress: (1) Established a low cost, rapid while sensitive sensor and detector for halogenated alkanes. In this study, sensing material with high fluorescene yield for halogenated alkanes detecting were designed and synthsized. The fluorescene intensity, stability and sensitiviety of synthsized sensors were improved by using the evanescent wave effect of nanowile arrays.This study realized the measurement of weak scence signals, and developed a portable fluorescent detector for trace halogenated alkanes. (2) Prepaed an electrochemical luminescence immune detector. The microplate electrodes were designed, the immune agents were coated on the electrodes, the immunation reactions of test samples were occurred within the wells of microplate,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signal of each well was measured and recorded. (3) Synthesized a fluorescent immune sensor. A huge array reaction area was formed on a tiny matrix material, the immunation reaction and fiuorescene signal record in each reaction area was respectively performed. A high-through, rapid and minimized fluorescence immune sensor was developed. (4) Prepared a DNA damage detector. The detecting instrument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on site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was papared, and the method for DNA damage analysis was developed as well. (5) Developed whole cell biosensing fluorescene detectors for heavy metals and benzenes detection. Based on the induction effect of heavy metals and benzenes on microbial whole cell biosesnors, measured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firefly luciferase expressed by host bacterium, combined the software for data calculation, developed a set of bacterial whole cell biosensing fluorescent detectors for heavy metals and benzenes analysis. (6) Established a set of assistant emergency monitroing system for contaminants released from the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The assistant system composed of three modules including physicochemical database for common chemicals, a rapid and quantitative chormatogram spectra bank, and emergency monitoring assistant information database. The achivements mentioned above will be benefit for rapid identifying of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for rapid detecting of main contaminants, for preparing rapid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deposal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e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第6篇

[关键词]二氧化硫 污染特征 环境容量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25-01

前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中的二氧化硫,素有大气污染元凶的称谓,其对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巨大,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强化认识,做好区域内二氧化硫污染状况的全面分析,确定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尽可能将排放量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减少其对于大气的污染。

1 实证事例

某省会城市位于中原地区,属于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黄河中下游地区,总面积达到7446平方公里,下辖多个市辖区,固定人口加上流动人口超千万。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从西南部以此为构造侵蚀中低山地、构造剥蚀丘陵、倾斜平原以及冲积平原。在市区内划分有多个区域,包括高新区、金水区等,中部地区以商业为主,西部工业发达,东部地区属于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置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经济发达。不过与此同时,该市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常年雾霾笼罩,主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PM10以及SO2等,这里主要对SO2的污染特征以及环境容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污染的防治和环境治理提供一些参考[1]。

2 二氧化硫污染特征

2.1 污染状况

在该市市区范围内设置10个环境检测点,利用专业的设备,对二氧化硫污染状况进行检测分析。这10个环境检测点分别布设在中心商业区(4个)、西部工业区(3个)以及东部高新区(3个)。对2009年到2013年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得到二氧化硫月均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结合曲线图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冬春季节,二氧化硫的污染最为严重,尤其是11月到来年1月,二氧化硫的月均浓度达到峰值,夏秋季节相对较好。而结合二氧化硫的年均浓度曲线(图2)可知,除2012年外,其余几年均超出国家二级标准,最高的2009年超出国家标准0.6倍,属于重度污染[2]。

2.2 原因分析

分析市区内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受气象、交通、工业等因素的影响。结合环境监测站收集到的气象资料,该市全年以偏西风为主,运用Pasquill稳定度分类方法,分析市区稳定性,得到的最终结论为B-C,即处于弱稳定和不稳定之间,有利于空气的扩散,但是由于工业区位于西部,在主导风向的影响下,会给整个市区的大气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另外,该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取暖需求大,而且以燃煤取暖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冬春季节的二氧化硫浓度也就居高不下。

3 二氧化硫环境容量

3.1 标准限值确定

市区包含多个分区,控制区域总面积在1288.32平方公里,属于环境空气质量的二类分区,因此需要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标准限值见表1。

3.2 环境容量计算

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在对控制区域内大气二氧化硫环境容量进行计算时,修正A-P值法应该算是最为简单、最为便捷的方法,同时由于研究应用较多,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较好。

在该控制区内,二氧化硫环境容量可以利用相关公式计算

其中,Q表示二氧化硫环境容量,104t/a,A表示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系数,104km2/a,c表示区域内的控制浓度,mg/m3,S表示控制区域的面积,km2。

控制区域内二氧化硫的控制浓度同样可以通过公式求得

公式中,表示控制区域标准年均浓度限值,mg/m3,表示二氧化硫的背景浓度值,mg/m3[4]。

3.3 控制系数明确

在二氧化硫环境容量计算中,总控制系统A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相关研究表明,A值的计算同样能够通过公式获得,有

在公式中,VE表示通风系数,与混合层的高度H和混合区域的平均风速u密切相关,有VE=H×u,结合从气象部门获得的相关数据,u的取值为2.2m/s,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的相关标准,混合层高度H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表示10m高低位置的平均风速,单位为m/s,参照环境监测站采集的数据信息,取值为3.72,为混合层系数,可以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取,其值为0.051,f表示地转系数,为地转角速度,取值7.29×10-5rad/s,表示地理纬度,取35°。

代入相关数值进行计算,可以得到控制区混合层高度为2268m,A指为13.941×104km2/a,而结合相关标准,该市的A值在4.2-5.78×104km2/a,取最大值,最终得到控制区域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为12.55×104t/a[5]。

4 结论与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市市区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远低于环境容量,不过其年均浓度超出了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污染源是西部工业区的重污染企业。对此,立足该市的发展特点,提出几个防控建议:一是调整工业布局,尽量将位于上风向的重污染企业迁移到下风向,减少其对于市区大气环境的污染;二是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应该加强监管,督促其做好烟气脱硫处理,减少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三是应该对市区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以更加清洁环保的能源,如天然气、地热等代替燃煤,促进市区空气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余益民.中国生活二氧化硫污染的地域性特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35-136.

[2] 聂丽曼,刘剑锋,秦山.二氧化硫污染特征及其环境容量的研究[J].硅谷,2014,(17):155-156.

[3] 薛文博,王金南,杨金田,等.淄博市大气污染特征模型模拟及环境容量估算[J].环境科学,2013,34(4):1264-1269.

第7篇

关键词 制造业;大气污染;环境规制;广东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112-0073-05

近年来,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污染排放总量也呈上升趋势。2007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6%,工业增加值增长19.8%,增速创近八年新高。但2000―2006年《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广东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3584亿m3,年均增长10.2%。广东省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但由于燃烧废气的排放上升,导致空气质量略有下降。2006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126.7万t,比1990年增长3倍。烟尘、粉尘排放在样本期的后半段呈下降态势,这说明广东的环境规制是有一定成效的。

由于总体污染排放尤其是sch排污量居高不下,广东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不断加重,全省多数地区酸雨污染仍然严重,其中酸雨酸度最强的是佛山市,酸雨量占总降水量的43.6%。广东省气象局公布的《2007年广东省大气成分公报》显示,2007年广东全省灰霾日数达75.7天,比常年显著偏多,这表明广东省各大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日趋严重。2007年是近50多年来广东灰霾日最多的年份,全省有27个市、县的年灰霾日数破历史最高记录。其中尤以珠三角灰霾较重,年灰霾日普遍在100天以上,其中东莞、新会分别达到213天和238天。灰霾严重表明广东大气尤其是城市大气污染加剧。研究显示,珠三角地区大气中的光化学污染严重,尤其是大气中的细粒子颗粒物比重在增加,造成灰霾天气时能见度明显下降,同时对人体危害更大,造成人体呼吸道、心脑血管、肝、肺等内脏受损。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需要理解产业特征、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机理。

以往有关环境规制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产业区位布局、生产率减污支出的效应,而几乎没有关注产业特征,如产业的资本密度、产业规模、产业能源消耗和R&D支出与污染排放的关系。例如,Gary和Shadbegian(2003)检验了造纸行业环境规制活动与空气和水污染的排放关系,发现减污支出和受污染影响居民的特征会减少污染排放。本文以广东省制造业为例,集中研究产业特征、环境规制和污染排放强度的相互关系,从而有助于评价污染排放的各个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为政府制定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与经验依据。

1 基于产业特征的污染排放机制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Pargal和Wheeler(1996)的研究模型,考察产业的污染排放机制。该模型认为,污染排放相当于一种商品,其均衡水映了各产业对环境服务的需求及社会对环境服务的供给的相互作用关系。

1.1污染需求

决定产业环境需求的因素包括能源、要素密度、产业规模、生产效率、现代生产工艺的采用以及技术创新。

(1)能源投入。大多数空气污染物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要也增多。而产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矿物燃料越多,对污染的需求也越多。因此,高能耗的产业往往是污染产业。

(2)要素密度。①物质资本密度与污染。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美国和英国单位产值减污成本最高的产业同时也是物质资本密集型产业(Antweiler等,2001)。因此,依赖机械设备的产业比依赖劳动投入的产业产生的污染较多,部分原因是产业的物质资本密度与能源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人力资本密度与污染。人力资本密度与污染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与低技术产业相比,高技术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往往是效率较高、污染较少的清洁产业。另一方面,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能较为清洁,因为污染产业通常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熟练劳动)来维持。因此,人力资本密度与污染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3)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是指产业中单个企业的附加值。一方面,产业的总产出与污染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产出的增加使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下降,这说明资本使用以及污染控制可能存在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成为政府环境管理机构监控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规模收益。因此,企业规模与污染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4)效率。污染排放与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具有效率的产业往往是单位产出污染排放较少的产业。

(5)现代生产工艺的采用。新建企业或采用现代生产工艺的企业更为清洁。由于环境规制不断提高,现代的生产工艺往往更加节约资源,因此,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也较少。

(6)技术创新。产业的技术创新会减少污染需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标就是实现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废物循环利用,减少原材料投入,从而减少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

1.2污染供给

环境规制包括正式规制和非正式规制。正式规制是指政府代表公众利益对污染实施控制,包括传统的命令和控制方法以及经济手段,如污染税和排污权交易。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式规制较弱甚至缺失,因此,公众通过谈判或游说的非正式规制更为明显(Pargal and Wheeler,1996)。

2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被解释变量E表示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本文使用空气污染物中三种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强度(s02、烟尘和粉尘)对方程进行估计。变量ai和di分别表示产业和年份的特定效应。本文使用19个制造业和7年(1999―2005)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所有的货币单位都以1990年为基期进行折算以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这19个制造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加工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和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

的复制、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本文的污染排放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广东省环保局提供的环境统计数据。其他变量的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广东省工业统计年鉴》和《广东省统计年鉴》。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工业内部的不同产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差别很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的变动幅度分别为7861.67:1(烟尘排放强度)一60 921.00:1(粉尘排放强度)。这就意味着,即使是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动很小,产业平均污染密度也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本文以广东省制造业为例,集中研究产业特征、环境规制和污染排放强度的相互关系。

2.1对需求变量的说明

如上所述,广东的大气污染严重,因此本文侧重于对大气污染产业特征的研究。Nit表示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包括煤、焦炭、原油、柴油、煤油、汽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消耗。物质资本密度PCI以单个工人创造的附加值的非工资部分衡量,即,(产业附加值一工资)/就业人数。人力资本密度HCI以单个工人创造的附加值中支付给熟练工人工资的比重衡量,即工资/产业附加值一非熟练工人工资×就业人数。规模变量SIZEit以单个企业的附加值衡量,即某一产业的附加值/该产业的企业数目。现代生产工艺CAPit是产业的资本支出占附加值的比重,本文以《广东省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建设和投资总规模”衡量资本支出。产业的资本建设投资越大,产业的机械设备就会越新,因此该数据是衡量产业采用新工艺的较好指标。RDit以《广东省统计年鉴》的新增固定资产衡量。

2.2对供给变量的说明

方程中的REG是一组反映正式和非正式规制的向量。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国家没有制定标准的项目有权限自行设定地方标准。因此,当地方政府实施这些环境标准时就会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由于环境规制具有地方性特征,因此需要分析正式规制和非正式规制的地方层面的影响因素。衡量正式规制的指标如下:第一,地区的污染投诉率。其含义是地区的污染投诉数量/该地区的产值。第二,地区的失业率。由于地方政府实施正式规制取决于当地的社会问题,因此使用失业率衡量地区的社会状况。失业率影响地方环境规制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一个地区的失业率越高,投入污染治理的资源就越少;第二,如果污染企业能提供就业机会,地区的公众会容忍这些企业的存在,这种效应在高失业率地区尤其明显。因此,高失业率会导致宽松的环境标准和吸引更多的污染企业。

衡量非正式规制的指标如下:第一,收入。相关研究表明,收入与规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Daspupta等,2001),收入越高的地区,对清洁环境的需求越强。富裕地区对污染影响的关注程度高于贫困地区。同时,一个地区的就业机会越多,向政府进行游说以反对污染企业的集体行动的力量越大。本文使用失业率衡量地区收入。

第二,人口密度。一方面,地区的人口密度越高,意味着受污染影响的人口越多,因此反对这些污染企业的公众也越多。另一方面,高人口密度地区的排污效应与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相比,不易引起公众的注意。因此,人口密度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不确定。

第三,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包括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年轻人口比重高的地区更为关注污染问题,对污染企业进行游说的可能性也越大。本文以15岁以下人口衡量年龄结构这一变量。另外,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对环境污染的后果意识就不强。而且,这些地区可能对现有的正式规制渠道的使用也非常有限。因此,污染企业倾向于布局在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本文以地区获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衡量受教育程度。

由于本文的污染数据和产业特征数据要求产业层面而非地区层面的数据,而上述衡量规制指标的变量都是地区层面的数据,因此,需要把地区层面的规制数据相对应转化为产业层面的数据。下面以污染投诉这一变量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转换。

其中,下标i、r和t分别表示产业、地区和年份,s表示地区r的产业i的产出占全国该产业的比重,PROSit表示地区r的污染投诉占该地区总产出的比重。因此,某一产业占该地区的产出比重越高、污染投诉率越大,PECoprns的值越大。其它变量如地区失业率(REG)、人口密度(REGm)、人口年龄结构(REGagepop)和教育水平(REC-edu)的计算方法相同。这些变量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计算而得。

3 计量结果

表1是使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方程的估计结果。通过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豪斯曼检验(HausmanTest),结果显示,对SO2而言,Hausman检验的概率值为0,000,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即解释变量与误差项存在一定的关系,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更优。对于烟尘和粉尘而言,Hausman检验的概率值分别为0.754和1.000,因此无法拒绝原假设,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更优。所以,对于SO2本文侧重于讨论固定效应模型,对于烟尘和粉尘侧重于讨论随机效应模型。

3.1污染需求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2显示,三种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能源密度与污染排放强度呈正相关且统计上显著。另外,烟尘和粉尘的排放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中,物质资本密度、人力资本密度与烟尘和粉尘的污染排放强度呈正相关,这说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密度高的产业同时也是高污染密度产业。人力资本密度的符号在理论预期上是不确定的,但估计结果表明,高人力资本产业往往污染密度更大。这一结果与美国和英国的产业特征一致,这一观点在国内首次提出。

表2还显示,烟尘和粉尘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中,企业平均规模与烟尘和粉尘的排放强度呈负相关。但是,资本支出作为现代生产工艺替代变量在统计上并不显著。SO2和粉尘估计方程的结果中,R&D与SO2和粉尘的污染排放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3.2污染供给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2显示,SO2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中,人口密度与SO2的排放强度呈正相关,这说明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区,产业的污染排放量越大。这是由于人口密度高的地

区,污染企业不易发现,因此规制压力小,产业的污染密度高。另外,教育程度与SO2、烟尘和粉尘的排放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环境规制越严格,污染排放越小。人口密度与各污染排放物的关系不显著。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4.1结论

由于产业特征与污染排放之间的联系紧密,因此对于政府部门和企业而言,理解影响产业污染排放强度的产业特征至关重要。本文使用广东省19个制造业2000―2006年的数据对产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排放强度与能源使用、物质资本密度和人力资本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污染排放强度与企业规模和R&D支出呈正相关关系。污染排放强度与资本支出呈负相关,但统计上并不显著。

就环境规制变量而言,本文使用污染投诉率衡量正式规制,估计结果显示,该变量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为负且统计上显著。地区人口密度、失业率、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对污染排放强度有影响但不显著,这说明非正式规制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

4.2政策建议

(1)根据能源使用密度与污染排放的关系,提出区别污染产品与清洁产品的污染税。本文的结果表明,如果规制指向能源使用,成效将会较为显著。尽管能源使用的下降将会减少污染密度,但根据能源的污染含量而征收不同的能源使用税对一些污染物(例如SO2)将起到明显的作用。因为产业不但具有减少能源使用的动机,而且还具有转向使用清洁能源的动机。例如,转向低硫排放的煤炭或者从煤炭转向天然气。

(2)根据物质资本密度与污染排放的关系,需要辅之以其他政策来抵消物质资本密度不断提高导致的污染排放上升。如果我国制造业的资本累积密度不断提高,这意味着物质资本密度和人力资本密度也随着不断提高。由于这两个产业特征变量会增加污染排放强度,这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需要接受和克服的难题。尽管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FDI的流入加快了资本的累积进程,这意味着资本密集型产业将逐步获得比较优势。因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污染排放必呈上升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