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9-22 15:31:46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学评价

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通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宜有门径。”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会“得门而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读书就会导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的结果。可以想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然存在类似的症结。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舞台上,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各有各的路数,脸谱各异、唱腔不同就自以为开山辟路,自立宗派。其实,这些所谓的“改革”大都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如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总结所谓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历史教育工作者掌握那些方法后能一劳永逸,但其结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层出不穷、创意百出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却并没有赢得学生们的一片喝彩,甚至没有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忽略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主题——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当然还有其他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

一、前后对比

较之以往,新课改有两大突出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待教材观念上。把过去以教材为准绳,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固定体系转变为万变不离其宗、活学活用、因材施教等新型的教材教法。其次,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由过去简单的填充灌鸭式、教师为主导向以探究问题、启发思维为主的方式转变。新课改的两大要点迫切要求每位教师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际出发,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采取新颖、高效的授课模式。达到如此目标,就可以说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在授课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习效率高。对于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授课的策略性问题,不少教育战线的同仁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与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问题的要点无外乎学生和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更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高教师知识层面的更新频率,主要体现在知识素养与教材教法的更新换代上。

简而言之,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选择高效、简洁的教学方法为标准。衡量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通常以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或选择有效性教学策略需要考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者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二、实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的策略

教学准备环节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所进行的一些必要准备,如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整合和处理,等等。这样教师在授课环节中才能做到心中有计划,授课才会有条不紊。教学准备阶段充分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问题不可忽视。

(二)实施阶段的策略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策略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策略性选择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寻求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理论,历史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三)教学评价阶段的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转引自“百度百科”)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具有两个量化标准:一是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探究意识的增强,在历史教学环节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等诸多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

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通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宜有门径。”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会“得门而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读书就会导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的结果。可以想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然存在类似的症结。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舞台上,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各有各的路数,脸谱各异、唱腔不同就自以为开山辟路,自立宗派。其实,这些所谓的“改革”大都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如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总结所谓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历史教育工作者掌握那些方法后能一劳永逸,但其结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层出不穷、创意百出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却并没有赢得学生们的一片喝彩,甚至没有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忽略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主题——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当然还有其他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

较之以往,新课改有两大突出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待教材观念上。把过去以教材为准绳,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固定体系转变为万变不离其宗、活学活用、因材施教等新型的教材教法。其次,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由过去简单的填充灌鸭式、教师为主导向以探究问题、启发思维为主的方式转变。新课改的两大要点迫切要求每位教师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际出发,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采取新颖、高效的授课模式。达到如此目标,就可以说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在授课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习效率高。对于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授课的策略性问题,不少教育战线的同仁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与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问题的要点无外乎学生和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更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高教师知识层面的更新频率,主要体现在知识素养与教材教法的更新换代上。

简而言之,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选择高效、简洁的教学方法为标准。衡量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通常以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或选择有效性教学策略需要考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者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因素。[1]

第一,能否合理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前提,如新课改的《历史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就囊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但在具体运用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又不可以完全割裂开来,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主义错误。总而言之,对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分析与把握是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扬长避短,既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意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树立学生历史知识可以掌握的信心。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都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做到对症下药。所谓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制定目的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盯着一两个尖子生。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合理分析与把握是制订或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

第三,教师自身的素养高低是能否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并且这一桶水要时时更新,源源不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法》也明确规定:“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一定的专业素养是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像一眼清泉,汩汩不断的清冽泉水才能及时灌溉学生的心田。教师是选择、制定教学策略的主体,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经验、教学风格都会影响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的策略

教学准备环节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所进行的一些必要准备,如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整合和处理,等等。这样教师在授课环节中才能做到心中有计划,授课才会有条不紊。教学准备阶段充分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问题不可忽视。

(二)实施阶段的策略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策略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策略性选择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寻求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理论,历史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

(三)教学评价阶段的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转引自“百度百科”)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具有两个量化标准:一是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探究意识的增强,在历史教学环节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等诸多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

第3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当下,需要高中历史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历史人文素养的塑造,但是人们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却存在极大的质疑,就其能否顺利的完成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任务存在担忧。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的特征,在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对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前言

目前,随着高中新课标的全面推广,以提升高中学生人文历史素养为课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正在如荼如火的进行着。为了使高中历史的新课标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才能充分挖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益。

1.文史声情并茂

在以前传统的历史教学当中,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能够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展开的课程的教育,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向全国氛围内的普及及推广,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提出了学生人文综合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你主要负责讲,我主要负责听;你积极的灌输,我被动的接受;你布置课堂学习任务,我盲目的进行课程练习”,“满堂灌”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历史,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果还采取类似的课程教学方式,高中历史的教学就会呈现极其的低效率的状态,难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摆脱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历史知识点的枯燥学习以及记忆,非常有必要结合文科知识学习的特色,重新的赋予历史识记知识点的活力。文科学生对于诗词歌赋比较敏感且他们通常的特质就是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采用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为了能够使学生走进古代历史,深刻的了解历史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对涉及到课堂历史教学内容的文史资料进行搜集,并甄选出最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典故以及诗词歌赋,以此教师的文化综合素养可以在学生心中,尤其是文科学生的心目中,留下非常深刻影响。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课当中的《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课堂学习的时候,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典故加诗词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为了使学生长期处于对于历史课堂的兴奋状态,需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某年,李世民也就是我国隋唐史上著名的太宗皇帝。他为了巩固国家的边防,需要对农民大肆的进行徭役以及兵役的征缴,为此他了一则圣旨,只要身体健康,就必须参加兵役。但是诏书却没有能够昭告天下,被著名的谏言大臣魏征为扣下,拒不发报。李世民为此龙颜大怒,想你个小小的芝麻官为何敢武逆朕的旨意,魏征面对太宗皇帝的质问不卑不亢的说道:“我听老人说过,如果把湖里的水抽干抽完就可以捕获整个湖里面所有的鱼,但是只满足了当下的需求,明年面对没有湖水的湖,就再也难以获得鱼了;如果为了取暖,而要把整片的森林砍伐掉,虽然在当下可以获得温暖,但是明年冬天面对一片荒芜,就再也难以获得柴火了;如果要把身体健康的未成年全部拉来正兵役,国家的根基就会产生动摇,以后外辱来犯,再去哪里征缴兵役呢?”李世民思索许久,感觉魏征卿家所言甚是合理,即刻便重新草拟诏书。然后再辅以诗词进行概括总结。“从谏如流宏德政,贞观盛世万方恭。水舟警喻儿孙戒,千古明君唐太宗。”最后提出“唐太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帝王?”由此导入新课。

2.科学处理教材

教材内容受制于编写体制的限制,难以就历史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安排,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科学的处理教材,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都是照本宣科,例如对于《》的课堂教学一般就其课本的内容进行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结果、启示以此类推的进行课堂的讲解,全方位地毯式的扫描应试的考察点。当然,有的教师为了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在课堂的知识点全部轰炸完毕之后,也会就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我们分析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有以下的特点:以应试历史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师生互动会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教学的历史课堂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学生却难以有效的吸收。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涉及到的这段历史做成Powerpoint,把该课程的历史课堂搬进多媒体教室进行,以此可以摆脱枯燥的历史课本,使历史课堂变得非常得生动活泼,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富有效率。整个PPT的框架可以分为五大主题,分别为“台湾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的发对割让台湾的斗争”、“中国的耻辱”、“”“”然后根据这些主题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为了使整个的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学生处于思考的学习状态,磨练他们的历史逻辑思维,还可以采用倒叙的教学技法进行课堂的教学。

3.关注社会生活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资源的来源。历史是过去的生活,生活是现在的历史,由此可知历史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用生活的理念来促进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善于借助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的亲身的经历,使之融入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关注社会生活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关心社会热点,剖析生活现象。学生对于节假日放假的问题极为敏感,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无疑是将9月3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还不够为了方便大家的娱乐生活,更是将放假的时间调整为3天。以此可以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人民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或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使学生在休假的同时能够对和平世界的珍惜以及对随时可能发生战争的警惕。通过这样的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中日问题,提出“和平需要珍惜,历史应当铭记,尽可能避免世界第三次战争的爆发”的呐喊。从而实现以关注社会生活为话题,使学生切实的以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去剖析曾经过往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大培.有效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6)

[2]赵波.对高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和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3]程卫星.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3(03)

[4]孙占文.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4期)

[5]朱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与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界对高中历史的改革存在很多的争论,在已经实施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地区,很多历史教师觉得要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很困难。很多历史老师在历史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结果却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很多历史老师的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我们老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一、讲授引导式教学策略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高中历史讲授引导式教学吸收了讲授法中计划部分并进一步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口语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基本的历史情境、形成基本的历史理念、把握基本的历史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的教学。

讲授引导式教学是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改进和发展,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呈现了很多的新知识点。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学生接受的知识超过了他们可能加工并理解的信息度,学生就会变得迷惑不解,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生会失去对于学习的信心。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些课程信息的含量很大,历史老师如果对于教学内容不加以整合、取舍,就会出现学生厌烦状态。

2.教师讲课的时间太长,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人维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学生就会出现分心,注意力转移的现象,而高中生一般不超过30分钟。

3.讲授诸多观点之间的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授如果没有说明诸多观点之间的联系,所学的内容就会对学生失去意义性,只会产生机械学习。

4.讲授时教师如果没有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对学生知识准备做想当然的假设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5.讲授时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教师内容组织得赋予条理性、逻辑性,也难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

因此,历史老师在课堂引导式讲授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讲授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包括语音准确、用词连贯、语流连贯、语速适中等四方面内容。教师语音应该以普通话为准,保准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见。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的历史词汇。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择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其次,老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组织的条理性。讲授内容的组织的条理性对于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技能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讲授过程具有连贯性、提示性,讲清内容的相关性,以及课程板书的条理性。老师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进行归纳小结,要保证归纳小结的周期性。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和设置教学玄机,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对学生的质疑,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交流,使学生借助历史学习材料,围绕教学问题,通过独立探究或是协作讨论等方法,得出问题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策略的关键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了解和明确提问的目的,并且所选择的的问题还要难度适当,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延迟做出评价。一是可以暂不评价。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暂不表示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索的方法。二是归谬法。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教师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得真知。这样的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式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材在每个必须模块和每个必修模块都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课。历史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试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历史活动课属于学科活动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以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在新课标版的教材将活动课内容单独的列出来,是强调活,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将活动课和常规课对立起来,应该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式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效果;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新课改以来,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新教材引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已悄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的使用,也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堂教学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学生心灵的感触,备课、授课完全按课本编排而不考虑教学实际,课堂提问缺乏一定的启发性等。这些都已严重了学生学习的提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教学有效性降低。一些教师花费的时间也许很多,但教学效果却一般,这就是因为忽略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从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要想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必要的教学准备是不可缺少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精心备好课,做好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目标能够良好的完成。高中历史教学准备可以从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材等方面入手,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情况。“有效的教学是逐步成为外部控制,学生自我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能“唱独角戏”,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了解学生状况包括其知识水平、学习需要、个体差异等。

(二)明确三维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技能以及情感的提高,价值观的改善。如在准备讲授“十月革命”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教师的“求教”下学生解疑,并学习到了知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教材。高中历史考试中,一般会设置材料分析题,这是考察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在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材料和案例,以跟好多辅助教学。如,在讲解古代文化时,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播放一些纪录短片等。

二、课堂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至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根据课前准备和预设,对灵活多变的课堂随时做有效的调整,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历史讲授的是过去发生过去的事情,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何能让学生迅速的融入学习中,需要教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去了解当时的历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图像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利用虚拟故事创设历史情境、文字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例如,在讲诉“”时,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知识背景,更能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类似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此种方法,会取得聊好多教学效果。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针对课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再从生活还原回课本。不仅会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方式,对其思维发展会有很大益处。例如,必修三中《百家争鸣》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的理解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如迟到、破坏公物、打骂长辈等,分别利用各家的思想进行教育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引用生活中的时例时要注意保证事例要真实典型,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对学生有吸引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还要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够完成课标要求。

(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程标(实验)》中指出,“凡是对实现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不仅仅之来源于教材,教师要注重乡土资源、网络资源等。如,在讲诉“”、“”、“抗美援朝”内容时,可以结合当地乡土人情进行讲解。一些生动、感人的人文事迹往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有关历史很有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有助于完成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测验目的和测量结果,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教学评价不断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有效性。健全良好的教学评价制度,利于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及时评价提高。

新课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在新课程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化,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要合理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做好课前准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这些都会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讲评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01

在现今高中历史的讲评课中,教师的教学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不注重分析学生所遇到问题及其原因,使得学生在讲评课上只是了解了问题的答案,并没有达到学习的根本目的。再者,还有一些问题的讲评过细,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也影响了学生自主思维的更好发展。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提高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有效性进行了如下探析。

一、及时讲评,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及时性原则是高中历史讲评课的重要原则,遵循及时性原则能有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作业或试卷批改后,教师及时地进行讲评,能使学生在保持对题目印象深刻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其中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学生完成习题或者考试时,总是习惯于相互询问答题情况,出现意见不统一时,还会出现相互争论的现象,这时教师将问题进行讲评,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会特别好。相反,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给予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降低,学习效果就难以保障。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教师应尽可能当堂完成练习讲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在黑板上将学生的答题情况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开展限时练习时,教师也要在第一时间将习题批改好,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及时改进教W指导工作。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高中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加大学生在讲评课中的参与力度,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互动积极的合作关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讲评信息,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以友善的态度,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发言、讨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引导性和鼓励性,使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并且能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总结学习经验,促进解题方法学习

由于升学考试压力大,许多高中历史教师都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对答案进行死记硬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要善于结合试题外的具体事例,提升学生的分析、对比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讲评的问题,还能举一反三,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方法是最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评试卷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正确答案的讲解上,更应该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比如,近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了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情境的问题,这一类题目较为灵活,学生失分现象严重,教师在进行讲评时,要注重对此类问题解题方法的教学,而非针对某一道题答案的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讲评课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讲评课的教学时,要善于建设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解题方法的讲解,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而非只能解决学过的问题,从而提升讲评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卫娟. 也谈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有效讲评[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主旋律,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但就目前情况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教学策略,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策略呢?有效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环境、研究媒体等诸多的前提下,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法和途径。怎样的教学策略才算有效?这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浅谈自己的几点拙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情境,构建乐学课堂

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时间的距离,也有空间的距离,这种“有距离”的教学,学生往往感到陌生而遥远,很难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课堂上的“注入式”教学,使学生看不到历史人物丰满的个性,感受不到历史现象的复杂性、联系性,规律的深邃性、哲理性和现实性。因而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情境的支持。情境是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心理场和实践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以“激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生惑”为动因,启动创造性;以“陶情”为纽带,渗透教育性;以“培智”为核心,贯穿实践性。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分别创设所需要的情景。

1.抓住“课眼”

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课中变法的主要内容多而且枯燥,维新派主张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帝党与后党之争及其同变法兴衰成败的关系等理解不容易到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课文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君臣相谈达两个小时(详文略)。这段文字虽然不是以教科书的正文出现的,但它与《》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紧密相关,十分关键,在实施情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史影视资料,利用这段戏剧性很强的文字,编、演一出历史剧《勤政殿君臣长谈》,效果更佳。

2.切入“现实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发反思

如,在教学《》一课时,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晋国神社及修改历史教科书这一重大时事新闻为背景,创设首尾呼应的教学情境。首先是从现实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在分析战争影响时又从历史回归现实,引导学生得出“没有哪一次历史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作为补偿的”“只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发人深省的历史结论。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知情合一,加深理解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二、紧扣问题,构建自主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做到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围绕“问题”进行教与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高度重视的结合点。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或争辩中掌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课堂上创设启发探索问题的方法主要有:(1)激趣法。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找到“激发点”,把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2)诱导法。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从而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获得新认识、新观点。(3)引申法。教师逐步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激疑法。教师要设计出一种使学生感到“惊疑”的问题,有意设置矛盾,使得思维波澜起伏,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5)递进法。为了培养学生思维具有逻辑性的品质,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6)比较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把一种观点和另一种观点进行比较,让学生质疑,从而获得新认识或新观点。(7)矛盾法。就是制造知识的“矛盾”让学生充分讨论,从而明白正确的道理。(8)悬念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期待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讨论或查阅资料等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构建探究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并以集体促进个体进步,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有集体生活又有个人自由表达,既有相互协作又有个人自主探索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讨论或前后左右互相交流,每个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别人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主学习是前提,合作交流是途径,互助探究是目的和过程。

四、精心预设,构建灵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