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市场范文

时间:2023-09-22 15:31:45

序论:在您撰写智慧教育市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智慧教育市场

第1篇

素质教育是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的关键,虹口区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特色。

夯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校内校外“一盘棋”

提示:素质教育不是游离学校,加出来的一块教育,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整体性教育。

实践: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学校建设和校外建设同步发展的框架中,对此虹口区有一种自觉,提出从教育大区迈向教育强区,以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资源配置和布局调整。

学校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设施和办学活力,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虹口区委、区政府结合旧区改造,进一步辐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将华东师大一附中迁至虹镇老街,不仅扩大了占地面积,而且对素质教育的校内外推进与辐射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十一五”期间,区教育系统积极做好教育园区二期动迁工作,完成华师大一附中教育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并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园区的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以复兴高级中学、华师大一附中、北郊高级中学、南湖职校为龙头的教育组团发展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整体推动虹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完成了虹口高级中学迁建工程、北郊高级中学综合楼扩建工程,北郊学校综合楼、三门路小学、培华学校等的改建工程,有效满足了区域内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多年来,虹口区向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以支持上外附中办学事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探索各高中与相关高校(如复兴高级中学与复旦大学、鲁迅高级中学与上海大学、继光高级中学与上海海事大学、北虹高级中学与上海戏剧学院等)的学科衔接、课程对接和理念连接。通过这种“无缝隙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创造虹口教育的优势竞争力。

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校内教育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虹口区已有特级教师胡蕴琪领衔的学生舞蹈艺术团,成为校外教育的品牌。改造完成后的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将建立“上海市青少年传统文化与技艺传习中心”、“彩虹小伙伴电视台”、“彩虹小伙伴录音制作社”以及“彩虹网上儿童艺术画廊”等载体,通过特色教室文化、装置艺术进教室、高雅艺术进中心、实体展示与网络空间能互动、学生实践体验可记录等方式方法,为区域青少年打造一个德、科、艺体验宫殿。中心新建的分部占地面积3622平方米,建筑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957平方米。

同时,虹口积极拓展校外教育资源,进一步开发“彩虹视屏窗”、网络博客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健全和完善各学段“纵向有机衔接,学校、社区、家庭横向有效沟通”为主要特征的学生“大素质教育”新体系。

清晰推进素质教育的“主线”:三个课堂“满堂彩”

提示:素质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上拥有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实践:素质教育实施的最大阵地在课堂。虹口区以“彩虹,绘就梦想课堂”为核心理念,以课堂为载体,着力通过师生关系的重建营造“温馨课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落实“减负增效”创造“情趣课堂”;通过加快课程改革、优化课堂管理打造“有效课堂”,积极探索提升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复兴高级中学十分注重内涵的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分类”,教学要求“分层”,课程结构“分块”,组织形式“分组”。打破常规教学根据标准进度和基本水平组织教学的模式,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掌握程度分为A、B、C三种层次:增修(主要目的是加深、拓宽)、辅修(主要目的是复习、巩固)、补修(主要目的是补缺、矫正),分别编班,采取不同进度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在提高小班课堂有效性的研究上寻求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前给每一位学生布置特定的学习任务,教学中少讲多练,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内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通过异质小组、同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益;分组学习,实行“小先生制”;对学过的基础性知识经常性地反复检测,各教学环节加强个别辅导;教师的授课计划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形成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的立体教学模式;一人一表的“困难学生学习跟踪表”详细记录了辅导活动及其成效,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此外,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以“热爱生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形成的“幸福课堂”、“阳光课间”、“温馨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曲阳四小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小学优质教育”课题为指导,形成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等,都对温馨课堂的打造提供了新鲜经验。

情趣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如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推进“玩中求知,趣中长智”的课堂游戏教学,通过各种课堂游戏,在活跃课堂气氛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又如海南中学开发了影视教学模式,编辑了5600多集、10多万分钟历史影视资料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历史人文素养。

有效课堂,激发自主探究能力。从2008年开始,该区组织江湾镇街道区域内的学校开展“乡土文化资源探究活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学生们自主设计、调查、研究并最终确定了《江湾—中医之乡》、《关于江湾地区抗日事件所存遗址的研究》、《被遗忘的历史—立达学园》等课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虹口区已将“聚焦课堂、关注教学、减负增效”的内容写入了虹口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之中,显示了积极态度和坚定信心。

明确推进素质教育的“方略”:扩大视野“做中行”

提示:素质教育是一种体验性的感知和感悟,重要的是实践,由外向内渗透,由表及里融化,才能知行统一。

实践:小学生体验“造纸”,学当“茶艺师”。不久前,全国“指南针计划”在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试点展示。作为该项目的全市首个实验基地,二中心小学已开辟了五个传统文化体验室:篆刻室、造纸拓印室、书画室、茶艺室和古筝室。在茶艺室里,二(1)班的邓涵昱熟练地完成了烫壶、洗杯、注水、泡茶等一系列茶艺动作。在造纸拓印室里,孩子们围在纸浆箱边,慢慢晃动竹帘,轻轻抬起,让一层薄薄的纸浆凝结在竹帘上,体验中国传统造纸法的乐趣。小涵昱说,她学了一学期茶艺后,觉得人更有耐心,也更静得下来了。

“指南针计划”是一项全国性的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全国青少年学生中普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知识。本市首批以“古代造纸和印刷发明创造”为主的中小学校古明创造体验教室已逐步在虹口区17所中小学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除青少年活动中心外,16个试点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设立了相关培训主题,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指南针计划”的内容。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创设“廊文化”,拓展“班文化”,逐步形成博物馆进走廊、图书馆进教室的学校特色,还利用“彩虹视频”传递中国的悠久文化;四川北路第一小学创设中国传统蜡染纸艺试点课堂,内容包括蜡染与工艺、蜡染与画谱、蜡染与书韵、蜡染与印章等内容;红旗小学的环保纸艺;崇明路小学各类纸材的创意衍生等等都各具特色。虹口区教育局认为,各项传统文化体验项目的推出,不仅将学生从考试的压抑情绪中释放出来,而且有利于学生从实践体验中获得真知,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同时,虹口区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在“迎新春、盼世博”童谣节开幕式上,“童声念童谣,文明迎世博”朗诵大赛获奖节目——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原创童谣《结勾勾》和曲阳第五幼儿园《世界同过中国年》进行了展示表演。童谣节系列活动围绕“百年虹口、历史渊源、世博薪火、文明相传”主题开展,通过“创童谣、画童谣、跳童谣、唱童谣、诵童谣”一系列活动,不断激发广大学生参与世博、奉献世博的热情,并通过“小手牵大手,文明迎世博”,带动区容区貌的改善及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引导少年儿童关注虹口历史,自主参与世博,分享文明传承。

提升推进素质教育的“力量”:师资培育“重示范”

提示:素质教育的推进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素质教育实现的程度。

实践:素质教育不能只针对学生,事实上,要想让学生素质提高,教师首先应该接受素质教育。

虹口区教育局反复强调了这个观点。

虹口区多年来在教师中开展“书写彩虹”的教师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书法活动,倡导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写好汉字,并以一手好字影响青少年学生学写一手好字,为广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发出了明确信号:即使技术再发达,教师的手上功夫是绝对不能丢的。

教师的书写,是留在学生心中的“潜影”,许多学生是通过书写对老师产生深刻印象的。作为职业行为,教师把“三笔字”练好,是站好讲坛的基石。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观看了教师们的板书、钢笔和毛笔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这次比赛的意义不仅在于倡导教师的书法要写得规范、优美,更在于赞颂教师对汉字文化的热爱,赞颂大家对写好汉字的执着追求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如果说“三笔字”邀请赛,是为保护弘扬中国书法艺术,那么“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则是虹口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从“教师风采”展示到“教师之歌”传唱,从“师恩、师爱、师情”演讲到“为人、为师、为学——讲述我们身边的师德小故事”,从“双语演讲”到“享受书香情怀·品位彩虹人生”系列活动,逐渐形成了虹口教师教育的“彩虹系列”。虹口区教育局以“两巡一唱”为抓手,开展征集师德格言、文明铭言师德建设系列活动,配以大型版面、台历、书签等形式,在全系统、全社会广为宣传动员。系列活动共收到师德格言2495条,文明铭言1211条,金点子311条。有4240人次参加《师恩师爱师情》征文、演讲活动,全系统8240名教工人手一套优秀征文集、“教师之歌”小书签,结合优秀教师风采大型版面展,形成了区域师德建设宣传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同时,虹口区通过各种办法,加快师资水平的提升。近8年来,每年派遣骨干教师赴加拿大参加外语、国际课程等的培训,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有效提升外语教学水平。与复旦大学网络学院等共同举办“虹口区高中化学高级研修班”。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教研组长研修班。近日,在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协议的基础上,将计划与上外合作开班对虹口区骨干教师、英语骨干教师开展系统外语培训。

虹口还充分利用市级平台、建设区级平台、推进校级平台、搭建成长平台,上下联动,着力推进“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和区骨干教师三个板块的优秀人才培养工作,一批青年骨干校长、教师崭露头角。截至2009年底,虹口教育系统共有特级校(园)长5名、在职特级教师17名、高级教师730名、区学科带头人39名,区骨干教师161名,6个区名师基地和7个区名师工作室。

确立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文化传承“德为先”

提示:素质教育不是喊口号、做样子,也不是跳跳舞、唱唱歌,而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为内容,以思想道德铸灵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过程。

实践:虹口,上海文脉的源远流长、波澜,升腾起万千气象;在这里,海派文化的人文菁华、性灵佳境,积淀为百年风韵。其中不乏办学兴教的教育先驱、锲而不舍的办学精英、心育英才的师德楷模、潜心治学的教改先锋、睿智追求的教学明星。

虹口区秉承素质育人的传统,在推进素质教育中,鲜明地提出“没有成功的德育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的理念,将德育作为学生树立理想、提升素质的重要基础。同时,这种德育又和谐地融入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因子。以虹口为校名的虹口高级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经典,已经在每届高一年段进行教学实验,有了将近六年的实践经验,不断地走向成熟,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陆舜桦说:“在众多实践活动中,印象最深的是研究自己的姓氏,并撰写自己的家史。原本看似平常的姓氏,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不少发现。首先,姓氏的起源各不相同,我们通过查资料,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自己的家史。突然发现,在自己的家族中还有不少名人,有的是伟大的革命家,有的是英勇的将军。看到自己的家族在几百年前是如此兴盛,心中不免有些许自豪感,也有信心为家族再添光彩。”学生岳锐暑假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英国旅行,了解了英国的饮食后,不禁怀念起中国菜来,又想到了传统文化课上的饮食文化,和同学们交谈起来。“传统文化课对我们来说十分必要,它使我们重视身边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霍山学校通过借助“梅兰芳业余艺校”,已有2000多名学生接受过或正在接受京剧艺术教育。爱国、敬业、宽厚待人,梅兰芳艺德正在成为学生的行动。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成立学生京剧艺术团,每个年级均有一个京剧特色班,汇编《京剧校园行》,作为校本教材走进课堂。学校教师还把李白烈士的事迹作为内容,在京调中填词,这首京歌已作为校歌在全校学生中教唱。在“两纲”教育中,校本教材介绍的京剧艺术家励志故事、爱国精神,产生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中州路第一小学、祥德路小学、鲁迅初级中学的学写一手好字,共读美德故事也很有特点。

同样,虹口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成为以德育人的重要载体。该区先后在全区中小学推进“弘扬民族精神,寻找三个一百活动”,即:寻找为中国自豪的100个理由,寻找中华民族的100个声音,寻找100个国旗升起的时刻,开展了“穿越文化的时光隧道,探访瑰丽唐诗宋词”的系列活动和“民间游戏我创造”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闲暇生活,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虹口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区内有75%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必修课中,25%的学校纳入选修课中;共有165名教师先后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这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居于领先。现在虹口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已经改变以谈学习成绩为主的老模式。如复兴高级中学每年都请心理学专家、教授为家长做精彩而又通俗易懂的亲子教育报告,教研员也不定期地深入基层学校为学生家长作心理辅导报告,如复兴高中学习心理辅导、实验中学的新生家长辅导、北郊高中家长的青春期教育辅导等。2009年应东方讲坛邀请,区教育局副局长屠传信以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为家长作考前辅导公益报告,深受家长的欢迎,整个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

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金沙中学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身示范,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该校地处旧城区,外来务工子女占近60%,相当比例的学生使用帮困助学券。由于该校注意全员育人,学生在这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学校也成为居民向往的学校。

科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引领”:教育课题“攻难关”

提示: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要以科学研究作为引领,这是保证产生成效的基础。

实践:近年来,虹口区教育系统以《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统领,开展系列课题研究,不断建立健全学校制度体系,在“一校一规划”、“一校一评价”、“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实现“一校一特色”。

2008年区教育系统相关成果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9年底,教育部规划课题《创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区域研究》、市科研课题《区域性推进小学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和《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效益——虹口区区域推进初中教学的实践研究》“新三大课题”开题报告举行,标志着虹口区新一批重大教育科研课题正式启动;2010年,虹口区两大特色科研项目“跨学科研究”、“分层递进教学法”又申报为教育部“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成果”,进一步提升虹口区教育科研整体发展层次和水平。最近,作为教育部与上海市“部市合作”项目的市教委委托课题“电子书包”又正式在虹口区试点,虹口教育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为全市探索电子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居住在凉城地区的李先生和他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这几天心情特别舒畅,“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开分部啦,原来学习美术在路上要花不少时间,现在几乎就在家门口”,父子俩看着分部日益成形,喜上眉梢。

第2篇

学前教育系大专班主要是要掌握视唱基础中的是音高和节奏训练。

一、音高训练

教师利用多种途径教训练其音高的准确性。

(一) 视唱C大调音阶。第一步先以C大调的音阶为例介绍八个单音“do ,rei,mi,fa,sol,la,si,do”,在钢琴上弹奏并示范唱出其音高,然后充分运用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创立的科尔文手势教学法进行教学,借助视觉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高概念,带领全班同学边比划边视唱,并反复视唱C大调音阶,记忆和理解C大调中七个音级的相互关系。第二步教师每节课利用乐器伴奏,带领全班同学视唱C大调音阶,并通过不同的节拍变换反复齐唱,使学生全面体会音的高低长短和节拍的律动。第三步教师对全班同学分成七组,轮唱音阶中的七个音,每节课都让学生先对上行和下行的音阶创编好新的节拍和节奏再自由分配轮唱,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又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听音找音,更明确音与音之间的联系。第四步教师让每组同学选出一位代表视唱音阶中的某个音,让学生自我调整音准,自我找到每个音的音高位置。这样教师可以进一步检查同学对音准是否正确把握并及时矫正其不准确的音准。

(二)视唱C大调中的各种协和音程。在音程的学习中,同样以柯达伊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借助手势引导学生向上或向下模唱与构唱相应音程。第一步教师先以“dol”为根音,让学生构唱“dol-rei”、“dol-mi”、“dol-fa”、“dol-sol”、“dol-la”、“dol-si”、”“dol-dol”。感受纯音程、大音程、小音程之间的距离和音高。第二步教师让学生自由分七组,并每组分配一个单音。教师先唱根音“dol”, 并运用科尔文手势比划出一个单音,各组同学见到其手势所指定的音高便视唱其音,这样能把视觉、听觉和演唱一起配合起来,使学生更有兴趣和更有效率地训练音高。

(三)在C大调中进行简单音型连续模进的练习。安排一些练习的每小节最后一个音和下一小节第一个音相同,使学生能在统一的音高中进行回忆,更好的把握音准。

(四)让学生多听范唱并模仿,并对自己唱的练习录录音。因为多听范唱是加强音高记忆的好方法,而且通过录音你会发现自己存在不足的问题。

二、节奏训练

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在视唱中,除了要学习音的高低长短外,还要学习音的强弱变化。因为音的强弱是音乐形象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教师要利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训练学生一些基本的节奏类型。

(一)首先让学生学习感受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教师在课堂上先拍打示范出其基本的时值和快慢,让学生感受体验,并引导他们想象音符的时值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呼吸、脚步、钟表等有没相同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感受音乐中的时值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让学生认识全音符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十六分休止符。休止符是在音乐中表示音响停顿的符号,休止符在音乐中也非常重要,让学生要重视休止符的运用,强调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休止符虽然暂时没有音响,但它是存在的。在拍打节奏时,要特别注意休止符的时值。

(三)学习附点节奏和附点休止符的时值。教师示范其附点的时值,让学生对比附点音符和单纯音符的不同,说明附点音符一般用在乐曲的强拍位置。

(四)综合所学音符的时值,创编简单的节奏类型。让学生分组创编简单的节奏类型,并拍念其节奏,教师进行点评并编排固定的拍号,让学生再自由创编,引导他们在每种固定的拍子中注意其强弱关系。

三、加强学生对音乐内心听觉的训练

陈声刚在其《音乐活动中的内心听觉》一文中解释道:“音乐内心听觉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内心对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和声、织体、风格等一系列要素的想象和思维活动。”教师可利用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

(一)教师让学生构唱和模唱音程。例如教师弹前一音,学生按教师指定的音程唱出后一音。可以先构唱三度以内的音程,再构唱四度、五度的音程,最后构唱七度、八度音程,让学生感受音程的距离的宽窄变化,并将各类音程创编成带模进的练习曲,使学生牢固把握住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在练唱过程中教师辅以钢琴协助时,可有意识地留出空隙让学生独立视唱,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音高想象力。

(二)在C自然大调中训练其音阶、音级进行。过程如下:结合所学乐理知识,弄清楚C自然大调音阶的音级名称,音级间的音程关系,整个调式的音程结构,弄清楚全音与半音,导音与主音相互间的关系以及所产生的音响效果的区别,提醒学生在视唱上行音型时不要偏高,视唱下行音型时不要偏低,要在心理先想象出其音高的位置再视唱出其音符。

(三)养成唱准乐谱的好习惯。首先唱乐谱时要养成同时打节拍的习惯。唱乐谱应该和打拍子同步,一般用手打拍子。手往外挥拍表示强,往里挥拍表示弱,这样让学生视唱音高的时值时能更注意其节奏强弱规律,提升内心听觉。对刚初学的学生唱谱时还要唱节拍数。因为有很多学生只唱音,不唱拍数,就把握不好音的长短。如碰到二分音符的“dol”,就要唱“dol”2,附点二分音符的“dol”就唱“dol”23,有几拍唱几拍。做到眼看谱、嘴唱谱、手打拍、耳听奏,真正从综合方面提高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唱乐谱还应考虑其表情记号、力度记号等,比如,重音就应唱得强一些,跳音就唱得短促些,连音就唱得连贯些,乐句之间就应注意换气呼吸。这样学生就不会孤立地对某种声音产生听觉意象,而是能比较全面的感受音乐的整体所产生听觉意象,在这种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建立起音乐的内心听觉能力。

总之,在视唱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懂得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尽量避免听觉惰性的产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学习中重视这门基础学科,为以后学习其他音乐课程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参考文献:

[1]谢莉莉.音乐(基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第3篇

 

教学目标:认识天竺葵、桅子花、月季等校园内常见的植物。 

教学重点: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起兴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常见植物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过程 :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1、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廖悦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3、实地观察校园内和家里的常见的绿色植物,拿出自带的植物。

观察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等。

 

二、思考过程

1. 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鼓励该生多表达自己的思想。

2.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教学反思:

第4篇

据美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预测,美国21世纪的劳动力市场85%的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标准为两年职业教育学历,仅有15%的岗位需要的是本科或更高学历的人才。因此,今天的高等教育一定要首先看到学生毕业时即三、四年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反观我国,现阶段的精英人才的教育应主要锁定在研究生教育,而本科及以下其实就应是绝大部分的高级职业性教育。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11月底止,全国500万应届毕业生中尚有143万未能就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没能教会学生有效进入社会的技能。

笔者认为,质量目标高、专业课程大、教材内容空的“高、大、空”式的高等教育,会浪费着我国稀缺的教育资源。

我国今天的高等教育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和制度等软资源准备不足,也正因为如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决不能放在提高教育层级上,而应主要放在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度上。

高校必须积极直面社会与市场。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就是非常成功的办学经验。它不仅代表了我国今后20年高教发展的方向,也是高教发展中办学质量的正确定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体现,也是以人为本、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有力弘扬。

高等教育承担着社会发展“顶天立地”的职能。但要能“顶天”,首先要能“立地”。“立地”就是以人为本、学生为本,要树立起“让每一个大学生成材,首先要让他成功进入社会”的观念。学生不能成功进入社会,只能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大学毕业后没有一个可以实现温饱的职业,没有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社会平台,根本无从“发展”,成材就是空想,不仅学费白丢,教育还会由此失去了创造“经济”的效能,新的“读书无用论”产生就会成为必然。当大家都对读书的经济功能产生怀疑的时候,自主创新社会的建立就会成为空想。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好意施惠 民事法律行为 无偿合同

“甲、乙在火车上相识,甲怕自己到站时未醒,请求乙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乙欣然同意。火车到达A站时,甲沉睡,乙也未醒。甲未能在A站及时下车,为此支出了额外费用。甲要求乙赔偿损失。对此,应如何处理?”这是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三单项选择题第22题的题目。试题给出四个备选答案,即:A.由乙承担违约责任;B.由乙承担侵权责任;C.由乙承担缔约过失责任;D.由甲自己承担损失。司法部公布的参考答案是D,即由甲自己承担损失。

从这一简单的小案例中,我们应该分析甲与乙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该不该由法律来加以调整。甲和乙之间是否是一种无偿合同的法律关系呢?还是只是一种道德层面上所调整的好意施惠关系。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甲请求乙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乙欣然同意”这一行为是否会产生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先从它们的概念入手,从而引出好意施惠行为与我国民法上所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尤其是无偿合同之间的关系。

一、好意施惠的概念

(一)好意施惠的含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意施惠的行为经常发生,如邀请同事或朋友到家里吃饭、让熟人搭乘自己的便车或者帮邻居照看小孩等等,这类行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良好情感,同时也是社会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一种道德行为。但是正是由于好意施惠行为通常是道德所调整的范畴,所有很少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故法学界的学者很少会对这类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所谓好意施惠关系,如邀请他人参加宴会、爬山或搭便车等,于此行为,当事人既无受其约束的意思,不能由此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义务。”黄立先生认为:“施惠行为关系则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恩小惠行为,是事实行为的一种,它不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也不产生法律拘束力。”我们可以从好意施惠的词义上来分析,好意施惠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客观上,行为人实施了能给别人带来一定的便利或利益的行为;第二,主观上,行为人的施惠行为是出于好意而非恶意。从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将好意施惠定义为:好意施惠是指行为人出于增进情谊的目的或其他良好的动机而实施了能为他人提供便利或利益的合法行为。

(二)好意施惠的特征

从上述的好意施惠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好意施惠这类行为的特征主要有:1.好意施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为他人提供便利或者利益;2.好意施惠中的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善意的,且行为人不具有受法律约束的意思;3.好意施惠中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一定的施惠行为,如让熟人搭乘自己的便车,最终将熟人送到目的地。

通过上述对好意施惠的相关内容的阐述,可以看出好意施惠行为与我国民法上所规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行为是有区别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谓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我们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事法律行为要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作为要件,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意欲实现的能够发生私法上的效果的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的行为。在民法上就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意思。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意思表示的概念可以得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件的结论,因为没有意思表示就没有民事法律行为。而再看文章开头所举的案例,案例中乙同意了甲的请求,即在甲到站时请求乙将自己叫醒,从这一行为我们能否看出乙有受该请求拘束的意思呢,换句话说就是乙是否因为没有叫醒甲及时下车而承担甲由于过站支付的额外的车费损失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乙并无受甲请求拘束的意思表示,所以甲乙之间并不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并且也不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好意施惠关系。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好意施惠与民事法律行为是不同的。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容易将好意施惠的行为与无偿合同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混淆,下面笔者就对好意施惠的行为与无偿合同进行比较。

二、好意施惠与无偿合同的关系

所谓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除人身关系以外的其他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是一种典型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这是合同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明确了合同行为与单方法律行为的界限。

第二,订立合同的目的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任何法律行为都具有目的性,合同的目的性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此目的性使其与一般的商量行为区别开来。

第三,合同是当事人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合意。这是民法上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是其他民事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在法定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行为自由,并且可以根据自的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包括将选择其行为内容的自由、选择行为对象的自由、选择相对人的自由、处分自己权利的自由以及选择救济方式的自由。

无偿合同是合同的一种,它与有偿合同相对。它们是根据当事人取得权益是否需要负对价为标准。所谓无偿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权益,无需偿付相应对价的合同,如赠与、无偿借用、无偿的消费借贷等合同等合同则为无偿合同的典型。正是因为无偿合同和好意施惠都具有无偿性而使得人们很容易混淆无偿合同与好意施惠行为,这是由于人们没有抓住好意施惠行为与法律行为的本质区别,而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行为人内心是否具有发生一定的私法效果的意思,即效果意思。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好意施惠与无偿合同加以比较:

(一)相同点

好意施惠和无偿合同都具有无偿性和施惠性,正是由于二者在这两点上具有相同之处,才使得人们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但是二者虽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共同之处,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二)不同点

1.主体要求不同

在好意施惠行为中,好意施惠人可以不具备和合同所要求的行为能力,而在无偿合同中,合同主体的施惠一方须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并需要履行理性人的注意义务。

2.性质不同

纯粹的好意施惠行为既不是法律行为,也不是事实行为,而且也不是准法律行为,而是由道德、习惯等法律规则以外的社会规则调整的社会层面的行为。而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则应该根据交易习惯来加以理解,斟酌当事人利益关系和公平原则,进而合理认定某一行为到底是好意施惠还是无偿合同等民事法律行为;而无偿合同属于民事法律行为,故二者在性质上存在着差别。

3.目的不同

好意施惠行为中,行为人实施施惠行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设立、变更、终止某一民事法律关系,而是在于行为人欲通过施惠,如帮助别人,去追求良好道德风尚和帮助别人而使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而无偿合同中,行为人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并且愿意受这一关系约束的意思,继而使得该行为受到法律规范所调整,形成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比如甲将自己的自行车赠与乙的行为,就形成了一个赠与合同。

4.是否具有受行为拘束的意思不同

好意施惠行为中,当事人的施惠行为欠缺法律行为的效果意思,并没有受其拘束的意思,如在本文开头的案例,乙并没有就其同意叫醒甲到站的行为而受该行为拘束的意思,即缺乏法律行为中的效果意思这一要素,因此甲与乙之间是一种好意施惠关系,而非无偿合同或其他民事法律行为;而无偿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要受到合同所约束,尽管一方当事人不向他方支付任何报酬,但并不是说当事人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在有些无偿合同中,当事人也要承担义务,如借用人无偿借用他人物品,借用人负有正当使用和安全返还物品的义务。这一区别是好意施惠行为和无偿合同的本质区别,也是区别二者的关键因素。

第6篇

[关键词]合唱视唱 练声曲 课程设计 开放性教学

一、合唱教学中“合唱视唱”的意义

作曲家甘霖曾说:“如果交响乐是人类智慧文明的高端文化,合唱曲则是集这种高端艺术和天然魅力于一身的产物,用运动项目来比喻,它就是音乐里的高尔夫,是一种修养和技术很高的艺术形式…….。”合唱chorus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合唱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形式,它是结合文学、诗歌的一种具有语义性、具象性的综合音乐形式,最能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因此,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指挥技术而外,还应该具备很高的艺术审美修养。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课程。不仅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规则和表现技能,学习合唱团的组织、训练、演出管理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合唱的听觉经验、识谱的能力、作品分析能力等,最终达到对合唱作品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诠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完美的艺术表现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学习者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广泛接触大量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以及其他门类的音乐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从中吸取更多的养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素材。这就是“合唱视唱”的意义之所在。

二、如何在《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增加“合唱视唱”内容

在一贯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强调合唱的发声技巧与指挥技能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了很多学生除了会唱和会指挥老师教授的几首作品或一味地模仿别人而外,不会也不敢尝试新作品,因为不知道怎样诠释和演绎作品,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艺术之路不会走得太长,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门类不一样,画家画完一幅画后不需要任何媒介就可以直接供人欣赏,文学作品也一样,而音乐作品则必须通过表演这一环节才能把乐意传递给欣赏者,才能实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正如张前所说:“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都是以欣赏者为对象,供人们欣赏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音乐创作和表演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技巧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是无须赘述的,那些常把炫耀技巧作为目的人,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匠人。因此,在合唱与指挥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视唱”内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从合唱练声曲入手

练声是合唱训练的常规程序,把这一环节与视唱结合起来,收集编写一些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的同声、混声合唱曲作为练声曲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合唱的不同音色组合的音效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备课要充分,要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片段给学生,每次都会有新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轮流指挥的方式来进行视唱,教师要系统的、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结构、调性、速度、力度等,用多维的视觉去认识合唱,打下对合唱这一表演形式的审美基础。与单纯的发声练习相比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不同合唱作品的演唱方法和指挥技巧。

(二)、把“合唱视唱”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音乐文化员源远流长,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合唱艺术一直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今中外很多我们熟知的伟大的音乐家象海顿、巴赫、亨德尔、舒伯特,贝多芬等都创作了大量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我们不可能都接触得到,更不可能都做到精准的演唱和指挥,我们只能通过“合唱视唱”的途径,让学生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时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合唱作品。目前我们还没有现成的“合唱视唱”教材,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自己收集汇编“合唱视唱”谱,内容要广泛,要涉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有伴奏的、无伴奏的;童声、同声、混声;国外的、国内的、不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流行的、包括那些新创作的别人未敢尝试的作品等等,采取学生轮流指挥的方式进行视唱,同时分析作品的和声、曲式、风格体裁,这种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地巩固和提高视唱水平和识谱能力,还能直观地感受和认识作品,区分作品的优劣,积累曲目,拓展指挥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据报道,“合唱视唱”在美国等一些合唱比较发达的国家很受重视,我们也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来实施教学。

(三)、实行开放性的教学,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无法扮演“百科全书”式的角色,由于成长环境的多样和接受教育的途径的多向以及丰富的信息量,当今的大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了解和判断是非常敏捷的,在进行“合唱视唱”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收集他们认为好的、有价值的作品推荐给大家,“视唱”以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不要用自己的判断去影响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权力和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选择;给他们留一点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创造、去发展。要把这种“视唱”区别于单纯的《视唱练耳》技能课,它不仅仅体现为“视”与“唱”,把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中机械的传授和枯燥的联系转化成丰富深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将知识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

结语:古人云:“只精不泛则太陋,只泛不精则太浅”,把“合唱视唱”与合唱指挥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积累,才会使学生具备对合唱作品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分析能力、诠释能力、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把握作品的风格,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观念,吸百家之长,形成自己鲜活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文思隆.合唱与指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

尊敬的乡贤人士:

人们常说“人杰地灵”,东和乡就是因“人杰”而“地灵”的,这里历来文教昌盛,人文荟萃,乡贤辈出。

近年来东和乡政通人和,蓬勃发展,围绕建设“东南福地、和美之乡”,紧扣“全面融、全力稳、全域美”的发展要求,引进春风十里小镇、尧舜度假养心谷等旅游项目,通过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省级验收。辖下有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十里坪村,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冯蔡村……开创了东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与之相匹配的是蒸蒸日上的东和教育事业,全乡现有幼儿园1所、小学2所、初中1所,在校学生500余人,教师63人。中小学均为省标准化学校,幼儿园为省二级幼儿园。教育质量更是堪称诸暨乡镇教育的一面旗帜,无论是中考成绩还是各项教育质量评比都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被称为“东和奇迹”,中心学校连续两年在全市学校集体考核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