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3:2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 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 小语种专业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去向分析 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小语种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赣南地区药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与思考 小语种高职毕业生就业趋势 数学专业跨专业考研的优势与劣势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浅谈数学专业学生在工科背景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优势与劣势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综合研究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状况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与劣势 非洲的优势与劣势 劣势与优势的转变 保护的优势与劣势 数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1-20/2013-09-22
[3]吕霄霄.对江苏省外语专业小语种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4]金志茹.论区域性小语种的就业优势与前景[J].海外英语,2013(13)
作者简介:
张育萌(1993~),女,天津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日高等教育比较。
自 2003 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过比较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差异,从中可以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在职业规划目标方面,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有三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非就业困难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可见,对职业规划目标的了解程度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状况,对职业规划目标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对自我职业目标的明确定位外,还要了解专业、职场状况,抓住有利时机为自己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就业困难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中对职场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人数比例的二分之一。对专业了解和职场了解的欠缺,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空间。
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并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这诸种因素归为四类主要矛盾,以此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就业形势的开放性与就业观念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保持开放性特征。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公开透明。即便如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对就业地域的盲目热衷、对基层就业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业观念的盲目封闭。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学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持过分消极态度。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就业困难归因于外在就业形势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同时,狭隘的就业地域选择和行业选择观念,更加剧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优势群体越强、弱势群体越弱的“马太效应”。
人才需求的时效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为根植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全球经济生命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需求成为人才流动的航标。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变化也将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急剧变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变迁的“蝴蝶效应”。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的相对滞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时效性特征,“因师资设专业”、“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闭门造车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才供给的相对滞后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就业能力培养的弱习得性与就业能力运用的强实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和产业机构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有知识、缺能力的现象,这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尤其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了解,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目标职业环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状况。因而,在大学阶段片面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而学生最缺少的是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实践性的就业能力,正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所最欠缺的能力,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求职竞争的高风险性与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难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简单地以他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由此产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因主观上求职态度消极、求职竞争能力较弱和客观上求职时机不利等现实因素,造成求职竞争中的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和出现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竞争中低承受性的具体表现,显然不适应人才竞争的高风险特征,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内生因素。
二。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该群体的系统结构。为了帮助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系统状态,挖掘该群体的就业优势,创造可能的就业机遇,克服就业弱势,规避可能的就业威胁,我们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策略。
尽管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不占有普遍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优势,为该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从群体属性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本质上仍然属于大学生群体,尽管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状况,但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非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总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这几个方面的优点,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如此良好的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等优势,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业前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主要体现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享有人力资本优势资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拥有学历优势和政策保护优势,但是在外界赋予的优势外衣保护之下,大学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习得,只注重个性的过分张扬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注重自我感觉的过分良好而忽视社会的现实需求,便很难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力加大; 地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传统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威胁面前,大学生若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直接沦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困难一族。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群体优势,敢于、勇于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种威胁。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的封闭性、就业能力的弱实践性、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这些劣势遇到外部环境的不理想,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陷入最不利的就业境地。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尤其是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适时调适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对该群体的关注和帮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此,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该群体的优势以外,还要善于辩证分析该群体就业过程中的劣势,规避劣势带来的求职威胁,帮助把握一切可能的就业机遇。
就业机遇的创造需要高校、政府和毕业生自身的通力合作。首先,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态度,高校在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注意引导其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并做好相应的求职准备,以在时间上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理想工作地和理想行业选择的狭隘倾向,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其职业价值观趋向现实性,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摆正自己的就业定位和心态,以在价值导向上为其赢得就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所学专业和目标职场不了解的薄弱之处,高校除了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通识教育外,还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和合作。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实习实践环节,利用校企合作、暑期社会实践、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职场体验中去。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大学生“两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入伍政策、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的实施,为转变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培养赴基层就业的职业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导向功能,为拓宽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视域创造了更强大的政策支持空间。除此之外,各地纷纷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实施了不同类型的就业帮扶援助工程、寒门学子就业推荐和专场招聘会、就业困难群体“一卡通”措施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再次,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对自身的理性定位、对专业和职场的准确把握、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判断、对就业心理的适时调适,以及脚踏实地的努力实践,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劣势,规避就业威胁,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礼堂: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第 2 期。
自 2003 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着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过比较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差异,从中可以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在职业规划目标方面,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有三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非就业困难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可见,对职业规划目标的了解程度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状况,对职业规划目标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对自我职业目标的明确定位外,还要了解专业、职场状况,抓住有利时机为自己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就业困难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中对职场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人数比例的二分之一。对专业了解和职场了解的欠缺,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空间。
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并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这诸种因素归为四类主要矛盾,以此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就业形势的开放性与就业观念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保持开放性特征。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公开透明。即便如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对就业地域的盲目热衷、对基层就业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业观念的盲目封闭。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学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持过分消极态度。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就业困难归因于外在就业形势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同时,狭隘的就业地域选择和行业选择观念,更加剧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优势群体越强、弱势群体越弱的“马太效应”。
人才需求的时效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为根植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全球经济生命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需求成为人才流动的航标。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变化也将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急剧变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变迁的“蝴蝶效应”。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的相对滞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时效性特征,“因师资设专业”、“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闭门造车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才供给的相对滞后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就业能力培养的弱习得性与就业能力运用的强实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和产业机构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有知识、缺能力的现象,这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尤其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了解,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目标职业环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状况。因而,在大学阶段片面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而学生最缺少的是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实践性的就业能力,正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所最欠缺的能力,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求职竞争的高风险性与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难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简单地以他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由此产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因主观上求职态度消极、求职竞争能力较弱和客观上求职时机不利等现实因素,造成求职竞争中的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和出现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竞争中低承受性的具体表现,显然不适应人才竞争的高风险特征,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内生因素。
二。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该群体的系统结构。为了帮助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系统状态,挖掘该群体的就业优势,创造可能的就业机遇,克服就业弱势,规避可能的就业威胁,我们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策略。
尽管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不占有普遍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优势,为该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从群体属性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本质上仍然属于大学生群体,尽管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状况,但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非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总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这几个方面的优点,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如此良好的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等优势,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业前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主要体现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享有人力资本优势资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拥有学历优势和政策保护优势,但是在外界赋予的优势外衣保护之下,大学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习得,只注重个性的过分张扬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注重自我感觉的过分良好而忽视社会的现实需求,便很难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力加大; 地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传统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威胁面前,大学生若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直接沦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困难一族。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群体优势,敢于、勇于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种威胁。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的封闭性、就业能力的弱实践性、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这些劣势遇到外部环境的不理想,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陷入最不利的就业境地。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尤其是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适时调适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困难 就业态度 性别歧视 扬长避短
目前,高校女毕业生经常会感受到“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女生就业机会少”的困扰。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更有高达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同时,该报告还显示,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这种招聘中男女不平等现象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平衡发展,更是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调查显示,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
1、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我国目前相关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与男性平等就业机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相关的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法律不健全。尽管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平等。由于劳动法相关条例缺乏对性别歧视内容和范围的明确界定,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有力监管,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明确规定的违反条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让一些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在分析认为接受女大学生经济上不合算时,就喜欢打球,不明说不招聘女生,但是常常以女性结婚生育影响工作为借口将她们拒之门外。
1.2 社会观念及用人单位存有偏见
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女性承担着生育任务,享有产假,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产假期间医疗费报销,单位不能将其辞退,工资照发,这显然给单位带来了一些压力。他们认为,男性工作效率往往比女性高,特别是在生孩子以后,女性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精力分散,工作效率会明显降低。
1.3 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很多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观念偏颇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爱慕虚荣,就业期望值过高,她们在求职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出现攀比心理,盲目地与他人争所谓“体面”、“光彩”的“好职业”,或者热门职业,全然不顾这种体面的职业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二是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使得女大学生太过自信有时又胆小。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心理准备,就业岗位定位不准,摇摆不定。三是女性本身天生具有的性格劣势,但凡是女性或多或少都会有依赖、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毛病,正因如此在求职过程中会使她们由于做事情不果断而坐失许多机会。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方法
2.1政府干预,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
社会各个方面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积极的就业条件,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我国政府应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完善支持女性就业的生育保障制度;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适时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其次,通过社会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倡导男女平等,为女性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2学校积极配合,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要进行教学改革,一是注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二是重视对女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首先在学科规划、专业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提高女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其次,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适时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提高就业技巧,增强求职的信心。
2.3从自身改进,合理定位、扬长避短、把握机遇
女大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消除紧张与自卑心理,认真分析自己作为女性的优势。研究发现,女性在很多方面比男士强得多,比如亲和力、沟通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这就提醒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要尽量展现自己的优势,回避自己的劣势。如被问到关于结婚生育问题时,要坦诚相告,表示自己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绝不会因为家庭而影响工作等。总之,女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性别优势定位,克服自身生理、心理的弱点,选择自身具有优势的职业岗位,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劳动方式将变得更加灵活,将会有更多的工作适合女性,其发展空间也会更加广阔。总之,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女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缓解直至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SWOT理论;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37-03
随着高校改革扩招以后,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全国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成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但是从当前的形式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远远达不到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因此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信息中心和主要的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图书馆“一切从读者需求出发”的原则决定的[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各大企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企业和以出口为主要盈利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然而作为接收毕业生较多的中小企业受到影响,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有较为严重的冲击。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思想压力,出现就业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毕业生的心理波动加大,这无疑是给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群体更加严峻
由于大学生没有社会工作的实践,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了解得少,加之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往往就业方向感迷茫,过高或者过低地评价自己,在社会招聘中受到严重的打击,导致自己成为了就业困难的群体。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和女大学生一直都是难就业的群体,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这部分同学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三)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缺乏完善的了解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就业信息网站、但是由于资源有限和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全面的、及时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广大毕业生在浩如烟海的就业信息中又难以甄别其单位的质量和信誉,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突出不了自身的优势,使得自己的就业成功率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带来了困难,也加大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难度。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 (机会),T代表threat (威胁)),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于1971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迄今在管理学界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2]。本文是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进行探析,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找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自身的优势、劣势、挑战以及威胁,最终能够使图书馆克服其自身的劣势,更好地投身到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当中,使高校的就业工作的战略计划的制订更加科学和全面。
(一)高校图书馆的优势(strength)因素分析
1.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建立了采集实体文献资源和搜集虚拟信息资源的有效制度,入藏了许多与择业和就业指导有关的图书、报刊、图片和音像资料等;图书馆能与各级人事、教育等部门联系,系统地采购大学生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书刊资料;图书馆能联系各类型人才市场和毕业生招聘会的组办者,索取人才招聘信息。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信息资源保证[3]。
2.信息设备资源
从设备资源来看,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网络设备,广泛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具有较强的联网检索功能,而且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器作为保证,有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自己的web网站。广大的毕业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直接上网进行就业信息的查询,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较大的场所都为同时接纳大批量的毕业生查询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使得高校图书馆更有利地去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3.人力资源的优势
在人才方面,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强大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地对网络和信息资源进行监管和维护。同时图书馆拥有一批熟悉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能够针对大学生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使毕业的就业规划更加符合自身的发展,依托自己的专业为将来在本学科或者本领域有较高的建树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的弱势(weakness)因素分析
1.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主动性不够
虽然就业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图书馆往往没有参与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图书馆人员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主动性不强,领导的认识和看法往往左右着馆员的行动,部分高校图书馆领导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认识不足,这也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方向,也成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的主动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2.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人才
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着内在的问题,虽然高校图书馆拥有者一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工作方法、工作方式、工作理念缺少了解,不能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同时这些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知识背景极其复杂,要实行统一规划的服务难度很大,这也是不能够很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原因。
3.就业信息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校图书馆为就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还需要增加;二是就业信息的筛选需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图书馆的技术人员进行配合;三是当前高校的就业信息服务水平还很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的机会(opportunity)因素分析
1.开展就业服务空间大
虽然各高校都把学生的就业当做大事来抓,但是,一般的高校存在学生就业工作和图书馆日常工作脱节的情况。各高校的就业工作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直接负责,而拥有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设施优势的图书馆往往很少参与就业工作。这种现象说明高校还没有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服务大学生就业,图书馆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空间也就更大,当高校图书馆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很好配合的情况下就能够从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2.毕业生对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充满期待
虽然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表现一般,但是大学生还是对相对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充满着期待。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更希望能够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的服务为自己搭建就业平台。数字化的信息服务更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各大企业的就业信息从而不错过每一次的就业机会。
3.有利于图书馆参与到高校教学工作当中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的服务部门,几乎很少参与高校的教学工作,如果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就能够很好地参与到高校教学工作当中。当图书馆教师参与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当中,能给高校的就业指导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能够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图书馆进行良好的配合,最终服务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四)高校图书馆的威胁(threat)因素分析
1.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地位尴尬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二级院系来负责,而图书馆则很少参与到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当中。高校图书馆接触不到原始的就业信息,提供的就业服务权威性不强,无法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对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达不到预期目标。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没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自身的巨大信息资源优势和硬件设备优势。
2.缺乏完善的就业网络帮助学生就业
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询就业信息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图书馆的网站都没有毕业生就业信息这一栏,就更别提相应的就业指导了,现在的图书馆的网络功能还是主要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需要,没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的就业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完善的就业网络。
3.与新媒体环境下服务模式的差距
在迅速发展的传媒方式中,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作为专业的信息资源服务的固定场所,对比现代化新媒体的时空性、低成本、多元化、交互性、分众化、全息性等诸多方面的特点[6],其服务明显表露出力不从心,不能够快捷、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大学生。在这种新媒体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应重新角色定位,升级自身的系统设备,利用新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多方位的需求。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一)建立完善的就业文献保障体系
1.成立就业图书阅览室
高校图书馆里藏有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书籍,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没有形成专业的就业图书阅览室,往往使毕业生为了寻找相关书籍跑很多的阅览室,还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因此成立专门的就业图书阅览室就显得尤为重要。成立就业图书阅览室,需要高校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毕业生的需要系统地采购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等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同时在就业图书阅览室可以设立几名懂专业、有实践的就业工作人员,及时地帮助和解答毕业生的就业困惑。
2.搜集大量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指导学生了解掌握就业政策,提供求职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受到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和文件精神的引导和帮扶的,所以,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应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导向。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利用自身的信息网络资源的优势,搜集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等相关文献以及国家的发展形势、人才市场的供需形势和当前热门专业的就业去向以及公务员报考信息、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等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消除他们的择业的困惑和幻想。
3.制作毕业生推荐网页
当应届毕业生数据库建立以后,高校图书馆就应组织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在本校的图书馆的网页上建立“毕业生推荐网页”。这样既体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高效化、现代化,还能够体现出高校发展的新面貌和学术水平,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在栏目设置上应包括学校概况、高校学子库、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知名企业、友情链接、联系信箱等。将“毕业生推荐网页”添加在图书馆主页上,用非常醒目的链接方式建立信息导航系统,并建立三至四级链接,引导用户从多个途径浏览查询,以便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资料。
(二)形成高校图书馆服务为依托的大就业环境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以强化服务、拓展就业渠道为重点,以队伍建设、机制建设为保障,不断充实就业工作体系,通过采取“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全员参与”措施,加强“全员就业责任制”,以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支撑,学校各个部门、各个院系联合起来形成大就业环境,是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保障。与此同时解决了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了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使高校各部门优势互补,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形成合力,发挥高校的整体优势,最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 王海泉.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
[2] 龚小军.作为战略研究一般分析方法的SWOT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 杨晓棠.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4).
[4] 沈嵘.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分析[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11,(10).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原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就应该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近来,SWOT分析已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上,如集体和个体的自我分析方面。
一、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 SWOT分析
1、优势。(1)性格特质。女大学生有耐心,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非常快地融入陌生的环境,对于以后就业后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大有帮助;同时女大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细致,在相对单调乏味的工作条件下仍能做到态度认真、 尽忠职守, 职业稳定感和忠诚度要优于男性。( 2 )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女大学生通常成绩优秀, 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据不完全统计,高校中获得奖、助学金和表彰的学生中,女生占很大的比例。
2、劣势。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天然不如男生, 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进而造成冒险精神、创新意识都不强,也比较容易满足于现状,就业目标多锁定在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面前, 工科女大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就业情绪,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 自我期望值偏低。
3、机遇。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政府正着手出台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全社会正在为女大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4、威胁。由于受到工作种类和工作条件方面的影响,加之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印象和评价,工科就业岗位在招聘信息中大多数情况明确规定不要女性, 或者为女大学生设置更多的就业障碍和壁垒。同时在工科专业内部,男生比例是女生的好几倍,女生也面临着激烈的岗位竞争。
二、 采取的对策
1. 工科女大学生个体角度
(1)要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因为就业面临着种种的劣势和威胁,工科女大学生要及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更好地了解自我, 选择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职业,增强自我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设定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提升成功的机会和应对竞争的能力。
(2)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发挥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优势,抓住就业的机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早已经过了国家包分配,人人都有铁饭碗的阶段,大学生就业已经完全演变为一种市场化的供需关系。要想克服自身就业的劣势,必须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自身的性格特质, 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3)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增强就业心理素质。首先,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要顺应市场的需求, 客观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做好从底层和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其次, 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切忌骄傲自大和过分自卑, 要抓住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充满自信的展示当代女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专业优势,让用人单位发现并认识到工科女大学生的优势和价值。第三, 要树立自主、 自立、 自强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 学校角度
( 1 )学校要及时关注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加强女性生存教育。学校有必要针对女大学生保守的就业观念,以及消极的就业心理,进行正确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其走出心理误区, 使其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择业和就业。同时,学校还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专门进行女性生存教育, 注重对女大学生自尊、 自信、 自爱、自强的教育, 使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女性观。
( 2 )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形成自强、 自立的品格, 提高面对困难挫折冷静思考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 社会角度
( 1 )政府层面。首先,要继续积极推行和出台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并取消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给工科女大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性别歧视的问题, 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提倡男女共同分担家庭责任, 减少女性发展的阻力。
( 2 )用人单位层面。对于企业来说,要转变固有观念。眼下来看,雇用女大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管理成本, 但是,从企业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 女性的职业稳定感和忠诚度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男性,聘用女大学生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可以得到长远的利益。
( 3 )媒体层面。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和舆论监督功能,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推动劳动力市场公平制度的建设。一方面, 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接触女性的事迹, 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综合实力, 充分肯定其勤奋、 刻苦、 耐心、细致等优点, 使女大学生的优秀形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眼前利益, 继续歧视工科女大学生的现象,媒体要及时地予以披露, 使用人单位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 不得不给予女大学生一个公平就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崔影慧.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最为关注的事件之一。近年来,随着“艺考热”的兴起,全国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当越来越多怀揣着“艺术梦想”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在现实的择业环境中遭受挫折的时候,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摆脱就业困境,培养其健康的就业心理非常重要,因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能力、文化及道德素养等方面,同时也取决于他们的就业心理状况。本文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时所面临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优化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提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他们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变化与发展过程因为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复杂的特点。艺术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具有当代大学生共同的就业心理特征,也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及个性特点的差异在就业心理上有着与其他院校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岗位竞争,一些艺术类大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就业心理,如:竞争意识加强、自我肯定意识浓厚。但也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笔者以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920名艺术类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认知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在就业中对事物的推理、判断。”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认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不准确和就业信心不足,易导致自卑心理。
1.自我认知不准确
雅典德尔菲神殿,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对求职者而已,尤为如此。大学生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很可能会出现盲目从众的就业心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然而,目前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了解不足,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问到:“你的就业优势和劣势是什么?”7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缺点,努力提高自己,同时对自己的优势进行培养的话,在职场上很难扬长避短,进而合理定位。对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使一些艺术类大学学生盲目求职,屡屡受挫。
2.就业信心不足,易导致自卑心理
面对就业压力,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前景有信心的仅占41%,大多数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的就业前景渺茫。
就业信心不足,容易导致自卑心理。艺术专业学生因高考入学文化分数较低,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觉得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能和文科、理科的学生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例如:一名音乐专业毕业生应聘某公司的员工综合素质培训员,本来这个岗位非常适合她,该女生会唱会跳,口头表达流畅,但她到求职现场后自动放弃了面试,原因竟然是“其他求职者都是名校的文科毕业生”。所以,事实上,部分优秀的艺术类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除了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有关外,自卑退缩的心理也是主要因素。
(二)情绪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就问卷调查显示:面对就业学生觉得有压力的占到90%,而压力大多表现为焦虑紧张,统计表明:在面对就业时,学生有焦虑紧张情况的占到了77%。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能对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过度的焦虑会给人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2.抑郁心理
“抑郁是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落、忧郁、沮丧、压抑、自责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面对就业压力,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学生产生抑郁心理。在面对就业困难时,觉得前途渺茫、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心理反而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社会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期望心理过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期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对自己未来作打算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期望过高,比如:在对薪金的选择上,艺术类大学生对就业薪金的期望通常较高。就“你对求职工资待遇的要求”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把年薪40 000视为底线。但根据对已毕业的艺术类学生薪酬调查,平均年薪在25 000元左右。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艺术院校高昂的教育投入,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有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很难实现。期望过高与现实不符,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失衡。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个人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艺考热”兴起,全国艺术类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以四川省为例,2006年,四川省艺考考生3.2万人,2009年58783人,2010年63751人,2011年68775人……根据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四川艺考报名“高烧不断”。在“艺考热”的利益驱动下,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盲目扩张的背后是毕业生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增加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另外,我国就业市场存在不正之风,这些因素冲击着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二)家庭因素
艺术教育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大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父母对他们也自然地有着更高的期望,而这种期望转移到学生身上时,会使得部分学生在就业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更多的焦虑。
(三)学生自身因素
普遍而言,大学毕业生一般22岁左右,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加上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很强、对社会了解较少,就业前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就业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就业环节中的种种压力时,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三、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社会的就业机制
就业机制的完善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运行基础上的,全社会应该为毕业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首先,用人单位应当减少各种就业歧视,尊重毕业生的人格利益和其他利益,减少性别歧视等各种就业歧视条件,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另外,各艺术类高校也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同时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加强自身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二)重视家庭教育
就业是大学生家庭生活的大事,家长更要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就业。第一,家长要确定适当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的就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二,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主观愿望,不要代替子女进行职业规划,要给子女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第三,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加剧的主要原因。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等等,盲目攀比。还有部分学生将就业只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偏远地区或是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产生了严重的偏执心理。因此,我们需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让他们能够做出理性的待遇定位、求职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在择业时不要仅仅考虑工作的地点、收入等,更要把职业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考虑到能否通过这个职业发挥个人的才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正确认识自己,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在面对就业时,艺术类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才能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自身的优势劣势、个人的工作能力有完整客观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摆脱从众心理,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令自己满意的职业。
3.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只有树立就业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才能成功。当然,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所以说,要真正树立自信心,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真才实学为基础,才是真正的自信。
面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高度关注,毕业生自己也要进行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调整好心态,形成良好的就业状态,才能逐渐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注:此项目为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2SB134
参考文献:
[1]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45.
[2]曹鸣岐.论大学生焦虑情绪的调节[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79.
[3]褚惠萍.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当代青年研究,20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