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实践范文

时间:2023-09-22 09:43:19

序论:在您撰写德育教育实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德育教育实践

第1篇

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同行的,若脱离德育教育而单一的传授知识,是无法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的。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正如巴特所说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课堂“主渠道”,结合日常教学,多手段、多方式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出语文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如教学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时,单元中的文章人物,既有能说会道的古人,也有幼稚贪玩的孩子,还有风烛残年的老人,但同学们对其不是很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设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了解、鉴赏、评价这些人物,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引发爱国热情,促使学生的思想言行上升到新的高度与层面。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真诚、说真话的良好品德,疏通文义后,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两个骗子能成功行骗?是否可以想象两个骗子行骗前的策划活动,然后小组合作表演出来?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想象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在交流讨论、情境体验中,同学们会自主探究出两个骗子成功行骗的原因:能够投其所好,并抓住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心理,明白百姓无知愚昧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敢说真话,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最终结果。这样,通过有效提问,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真诚、诚实、勇敢的品质,让学生更健康、更愉快、勇敢的成长。

二、延伸课外,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关心文化生活,汲取优秀文化营养。而若要有效实现上述德育目标,仅仅依靠语文教材以及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突破教材,延伸课外,探寻更广阔的育人天地。首先,注重课外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列宁也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强化德育教育,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多多阅读,尤其阅读一些优秀文章,汲取精华,怡情养性,启迪智慧,学会明辨善恶是非、美丑真假,达到德育效果。如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中的名著推荐,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欣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从中受到启发,学做一个勇敢而有正义感的人。或者阅读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优秀的现当代散文等,在书香中汲取知识,在书香中培养品质。或者读网络、信息之书,了解时事,整合信息。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如开设午间诵读活动,粘贴有关标语、有关文化板报等,让同学们随时浸润于思想文化教育环境中,获得心灵滋养。另外,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收看“今日法治”、“焦点访谈”等节目,让同学们形成睿智、宽容、博厚、富有爱心的良好品质。此外,还可以根据有关节日等,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国庆节到来之际,在班级举行以“爱国、爱校、爱家”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或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借助社会实践,内化德育教育

第2篇

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德育扎根心灵,落实在实践中,是广大教师与教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1.选取典型,做好示范教育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主动思考能力较差,被动的接受、吸收速度又快,模仿能力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选取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典型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在选取德育教育的教学素材时,应当避免那些观念陈腐的教学内容或者影视题材。多进行道德情景设置,结合现实生活,选取当代出现的具有典型性的新人新事新理念,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于德育教育的兴趣。

2.改变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经常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堂内外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得真知。为深入渗透德育理念,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义务劳动,学雷锋活动。在班会活动上表扬那些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起到树立典型模范的作用。让学生多在参与实践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自由分享,共同进步。

3.用爱感化,丰富心灵

低年级学生对于是非标准判断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经常会不自觉的发生一些例如偷盗别人的铅笔橡皮等小错误,或者是把说脏话当成一种乐趣,有时出现爱欺负弱小的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情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时常发生,难以避免。教师不应当采取严厉的措施去惩戒学生,应当采取合理的事后处理手段,调解矛盾。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说服为主,通过感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正确。培养学生的羞耻心,自觉改正不良行为。树立典型榜样,通过表扬奖励和关心爱护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

4.家庭德育教育不可忽视

学生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家庭教育的熏陶。学校教育具有普遍化、统一化的特点,家庭教育具有独特化、个性化、不可复制的特点。每个家庭的教育成本、资源、方式、投入精力都不同,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对德育理念的接受。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让家长也树立起德育教育的理念。当学生在家时,有意识的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自觉实践德育理念。将学校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互相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 德育教育 实践探讨

中职英语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进行课堂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将英语教材的内容和必要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身英语能力,同时还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进德育教育,保证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1 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现状

1.1 中职院校的学生自身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较差

在目前。大多数的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良好的学习精神和心态,学习过程过于放纵,沉迷于网络游戏、吸烟喝酒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出现了中职学生拉帮结伙的情况,这些都不符合生成长阶段的年龄成熟度。另外,大多数学生在就读中职院校之前,初中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得到更好地巩固,对初中学习中的必要能力技巧并没有完全掌握,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也较差,这也使得这些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后,很难更上中职院校的教学进度,难以吸收重要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学习成绩得不到有效提高。

另外,中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学科的学习并不够重视,并且对中职院校有着太过偏执的思想观念,自身也存在着自卑的心理问题,这些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教育都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偏激。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会认为就读于中职院校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关的资格证书,有利于自己以后的就业问题,导致中职学生大体上过于注重自身的技能掌握,而对英语学科和相关的德育教育严重忽视。相比于其他的普高院校,中职学生自身还觉得自身较为低下,认为家长和同学对自己存在轻视态度,这也使得自身的心理问题处在消极自卑的状态。

2 中职英语德育教育的实施

2.1 学生自信心与意志力的提高

中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之前,要整体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想法,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困难和观点。同时要改善学生对于中职教育的偏执观念,提高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意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同时渗入对学生自信心与意志力的培养,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上对学生加以慰问,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调整对中职教育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意志力,培养勇敢无畏和坚持不懈的优秀精神。学生在自身价值得到认可之后,意志力的增加也会使其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教学意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例如在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中的Famous figures的“Helen Keller”文章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艰辛困难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和学习上的难题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另外,教师在课文讲解中可以通过对课文人物的描述,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角色的思想,认识这些受到打击的人物是如何克服了困难和获得成功,激励学生敢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和意志力。

2.2 有效进行哲学教育

中职英语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哲学教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哲学的感染中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处世态度,让学生能够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和思想。例如,教师在《A Watch from My Grandpa》的文章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过程,让学生意识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列举相关不诚信的反面教材,对不诚信引发的后果进行讲述,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不诚信后果的严重性,从而加强学生对于诚信态度的意识,端正学生的思想。另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明白当自身没能有效落实承诺时,应该用于道歉,让学生能够改善自身的处世态度。

2.3 构建职业道德体系

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更早步入社会,然而,中职学生的自身思维能力和心理状态还没能得到有效培养和调整,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健全自身的职业道德体系。例如,教师在《shopping》一文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交流态度有所认识,提高学生文明礼貌、真诚友善的道德意识,让学生能够构建健全的职业道德体系。

第4篇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感恩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成为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载体之一,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笔者就在学生德育教育实践中开展感恩教育,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 :感恩 素质教育 德育课堂

一、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代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淡漠,对教师、学校培育之恩的淡化,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的冷落。

1.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淡漠

世界上有一种伟大,那就是养育之恩。而现在的一些学生,没有体会到父母辛勤付出是为了什么,没有意识到要对父母感恩。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一种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花着父母用劳动换来的血汗钱,有的沉迷网络、有的追求奢侈。没有对父母的问候,打电话也是索要生活费,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微乎其微。

2.对学校和教师培育之恩淡化

在教师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对老师的感情越来越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仅限于课堂上,课后形同陌路,“敬而远之”。老师管多了,学生有意见。2013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据相关部门通报,学生是因不满老师的严格管理而动杀念。

3.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冷落

2007年8月中旬,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这些接受资助的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只享受资助的金额,却从来没有和帮助过他们的资助者联系过,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现在的社会,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淡漠了。老人摔倒了,没有人去扶,怕惹祸上身;看见坏人行凶,没有人去管,怕自己吃亏。从社会大环境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不知道感恩是一种回报。曾经,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的儿子一封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你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原来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从小过于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给孩子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等等。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和感恩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顾一味地索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3.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限于满足课堂需要,仅限于对学生的说教,没有真正做到深入学生心中。其次,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没有感恩的学习内容,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恩,更何况现在学生多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所以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我们的许多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三、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它不同于其他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在实施感恩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积极创造各种环境,从而达到感恩之心长存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院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学院将感恩教育贯穿每一学期,并将每年的9月份作为学院的“感恩月”,结合新生入学、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有实效性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心有感恩的人。

1.感恩教育走进德育教育课堂

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的本质,一个字是“教”,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字是“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感恩教育重在育人,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团委利用上党课、讲团课的形式,将感恩教育融入党团课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授课计划,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精神成人,让感恩之心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2.感恩教育走进教室

学院在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感恩教育作为教材其中内容之一,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结合案例和互动,从理论到实际,从认知到情感,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开展学习《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深刻含义,把孝道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把图书馆五楼建成二十四孝文化走廊,每间教室张贴弟子规和新二十四孝展板,把教室都打造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形成一种“抬头见文”的视觉效应,充分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普遍反映很喜欢这样的德育课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互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在讲到自己的感恩故事时,真情流露;在学唱《感恩的心》歌曲时,潸然泪下,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感恩教育走进活动

在学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懂得感恩、珍爱生命”签名、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我身边的亲情故事”、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围绕对学习《二十四孝》的感悟,对照《新二十四孝》标准,开展感恩父母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算一笔亲情账”、“写亲情日记”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通过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鼓励学生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利用假期给父母洗一次脚、陪父母看一场电影等。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氛围浓厚,以点带面,用故事、事迹、音乐去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氛围,用情绪带动行动。

4.感恩教育走进社会实践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感恩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感恩教育进幼儿园、“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感恩教育进敬老院、“清理白色垃圾”感恩教育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四、小结

第5篇

自我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人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根本特性—自主性。自我教育是对内因的重视。那么社会的规范、学校的纪律、老师的要求怎样才能变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呢?从根本上说要靠学生这个“内因”的作用,才能把外在的规范化为内在的要求,自我教育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需要。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历史性的深刻变革,教育总是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独立自主的、强大的自我,而强制性的教育,培养的是彬彬有礼的君子,俯首听令的“驯服工具”。只有自我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不用他人教育,而能自己教育自己。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的自我教育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育。我认为,老师的指导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现代德育的目的。

2让学生理解德育的基本策略

我班胡某同学,玩电游,欠作业,自由散慢,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坏得不得了的学生,自己也认为是差生,生活在大集体中老是独来独往。于是我找他谈话:世界上没有绝对坏的人,任何人都是先进的自我和落后的自我的统一体。先进的自我当家,人在整体上就表现为先进;落后的自我做主,人在总体上就表现为落后。确实,你存在许多缺点,但要下决心去改正,老师认为你是一位愿接受教育的学生,也相信你有信心去改正缺点的,你在学习上思维敏捷,有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尊敬老师等优点。经过一番谈话之后,我问胡某同学,你采用先进的自我当家,还是用落后的自我作主呢?他高兴地回答:我一定改正缺点,向班上表现好的同学学习,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争当三好学生。我认为,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制约变化的因素,一是自己,二是环境。前者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德育的基本决策是:助学生长先进的自我,压落后的自我,塑造一个不断完善的自我。因此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德育的这些基本策略,在学习与生活中能认识自我,重塑自我。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数学教学

【分类号】G623.5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亦有道德光芒的闪烁,在师生交互中促使学生德育养成。数学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教育艺术性,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做法。

1.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地位,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是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考虑小学生学习能力,阐明数学知识用途,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刺激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内在驱动学生学习,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发展德育智慧,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笔者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开展有目的性的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辩证启蒙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教育计划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包括结合数学教材,开展爱国教育;结合数学实际应用,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奠定高素质发展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将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融合,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刺激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2.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辩证性与客观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德育教育内容,实施德育教育首先要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把握德育教育因素,掌握数学科学体系,梳理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数学中德育教育脉络。总之,挖掘数学知识中德育内容,发掘数学德育教育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收获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通过切割、拼接对比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观察比较后,得出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转化、联系、比较等推导,获得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数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德育意识。

3.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态度、目的、方法等衡量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是小学数学进行德育教育主途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谦虚好学,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学习活动和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如,《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易方程ax±bx=c的解法,明白简易方程计算道理,能够正确解析方程,提高学生简易方程的计算能力,渗透方程中蕴含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观点。教学中,笔者书写板书:4x+3x=(4+3)x,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包括两个未知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思考简易方程的计算过程。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情况:(1)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2)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W生的思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计算结果均正确。然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结,简易方程中包含两个未知数的加减,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根据方程式意义,相加或相减未知数前的因数,再乘以未知数,计算结果。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联系与区别意识,是德育品德养成的过程。

4.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

数学学科在生活中有极强的应用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均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无形中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增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思考生活,关心社会,用数学服务社会,增强德育能力。

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剖析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植树问题。案例: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上,让学生植树,每隔5米植树一棵,两端均栽树,一共需要栽树多少棵?学生思考,因为两端都要栽树,因此栽树棵数与间隔数相差为1,那么得出:100/5=20棵。经过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德育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立足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德育教育计划,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实施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迈入社会,塑造心灵,播种明天,托起希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认识;实践 ;大学德育

G641

一、传统德育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我国高校传统德育教育模式是高校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要求,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使教育者具有符合社会的道德品质逐步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价值观取向。高校传统德育方式明确、直接的特性在德育的途径和德育目标上有决定性的作用。

高校通常是以开设思想政治课为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渠道。这种方式能够让受教育者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掌握社会倡导的道德内容。但是,传统德育课堂教育者将道德思想品质和基本政治素养当作“智育化”的命题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方式却违背了德育内化于心,转换为行动的内涵。高校传统德育课堂的教育模式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拥有广博的道德知识却没有基本道德修养;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体系知识却没有自我思想政治建设能力;掌握马克思基本原理却没有理论联系际的行动力。

“灌输式”的课堂模式在受教育面具有广泛性强。在高校通常以一个年级统一讲读一门公共政治课,受教育者貌似全面系统的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但是这种说服性的德育实际上空泛化,理想化。通过举例子与讲道理相结合的方式,片面的将思想政治道德理论强化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中,理论指导实践的层面却停留在考核的应用。

二、多角度认识德育实践性本质

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政治素养和符合社会规律的道德品质是大学德育的基本目的,其长期目的则是要树立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理想人格。二者之间一脉相承,忽略其中之一都是单一、片面的病理性教育。但是传统德育模式忽视了道德实践性的本质属性,受教育者接受了渊博的道德知识,并将其束之高阁,成为“美德袋子”。

我国的德育教育始终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因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正是中国人民从实践中认识的。其次,传统德育忽视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个体的作用,但是个体差异性绝不代表任性。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大学德育教育所塑造的理想人格是要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人格,否则就会出现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促进实践。德育所要求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理念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德育的内容源自大学的现实生活,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烦恼与困难,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利用规划大学生涯。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解决自身面临的难题,从困境中脱离。然而德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背道而驰,那么学生很难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更无从将德育内容内化成指导自身处理困难的实践动力。

从最初的家庭道德教育到大学的德育工作,应该以交互式的沟通方式推进德育内容。与“传道、授业、解惑”为特点的单向沟通方式相较,交互式的对话能够牵引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的实践活动,正视社会生活的冲突与矛盾。通过解决矛盾,加强学生的实践精神,提升实践能力。

三、“转识成行”的德育教育实践

德育内容广泛丰富,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培养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处理人际关系的德育实践活动,树立法律意识的德育实践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

来自天南海北,拥有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的学生聚集到一个集体。而军训就是一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严明纪律的德育实践活动。当代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共同协作的团队意识,在军训期间,学生关于事物的认识或者经验都会产生分歧和冲突,正是这种矛盾的力量会带来真正的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大学必修的公共政治课。通过案例讲道理的方式并不能够让学生形成法纪观念,通过申请旁听庭审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切实理解“公平、公正、公开”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深层内涵,从而树立法律意识,尊法、守法。

德育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系统内部相互影响制约,而德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德育评价必须从德育实践过程为切入点,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评价方式,摒弃传统的以分数来评判德育结果。因此,可推行德育评价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明确各自分工细则,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评价对各阶段的实践结果的监控,最终以完成效果和社会评价共同衡量评价,形成实践过程与结果相并重,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结束语

实践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从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来看,任何脱离了实践的德育教育都是空中楼阁。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精神指导,从而不断激励自我,塑造崇高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 吴琼. 系统论视阈下德育实践载体的选择与优化[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10)

[2] 吴琼. 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国外借鉴[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

[3] 马晓丽. 家校育人平台――德育实践作业[J]. 吉林教育. 2014(16)

[4] 李强,武狄. 浅谈高校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的构建[J]. 经济师. 2013(03)

[5] 李一鸣,郝鑫,付晓红. 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J]. 价值工程. 2013(24)

[6] 李一鸣,常亮,郝祁霞. 高校德育实践缺位的原因分析[J]. 高教论坛.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