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2 09:43:09

序论:在您撰写畜牧业的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畜牧业的发展

第1篇

1苏州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2014年度,全市共栏存生猪73.84万头,其中母猪5.03万头,出栏肉猪101.76万头;共栏存家禽605.43万羽,上市1903.58万羽;栏存羊11.58万头,上市肉羊11.00万头;栏存奶牛24476头,产鲜奶10.34万t。

201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92.49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38.82亿元。全市现有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场有2659个,共上市生猪90.99万头,占年上市总数的89%;上市家禽2000羽以上的规模禽场有360个,共上市家禽1616.98万羽,占上市总数的97%;栏存500羽以上蛋禽的规模场有441个,共栏存蛋禽269.81万羽,占栏存总数的91%;全市栏存2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场60个,共栏存奶牛25263头,占栏存总数的近100%。全市现有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张家港市梁丰集团、苏州市创元双喜公司、苏太集团等一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一些特色品牌,“藏书羊肉”、“苏太”猪肉等鲜活畜禽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深受百姓的喜爱。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6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85家,10多个畜牧业地方标准通过省、市技术质量监督局认定。对于一些生产规模小、设施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畜禽养殖场加大综合整治力度,采取关、停、搬等措施,全市已累计拆除规模养殖场2030家,近几年还计划将对516家中小畜禽养殖场开展综合整治。这些大大促进了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2苏州市畜牧业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2.1畜牧业发展空间受制约。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苏州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土地、饲料资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造成了畜牧生产量逐年下降,地产畜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2.2动物疫病压力在增大。现阶段,动物疫情日趋复杂,H7N9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一些已感染人类,对人民群众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这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2.3养殖效益低迷。2015年以来,生猪、肉羊、生奶、禽蛋等畜产品价格下跌,养殖效益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其中养猪生产普遍亏200元/头,奶牛养殖已接近盈亏平衡点)。畜牧养殖效益的低迷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下一步苏州畜牧业的发展思路

3.1苏州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10多年来,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畜产品的消费量也大幅上升。然而,我市畜牧业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生产量逐渐萎缩,地产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在外地畜禽产品大量进入苏州市场的同时,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件也在增多。多年来,在政府和畜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市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监管力度日益加大,地产畜禽产品无疑是最为安全的放心产品。为此,全市应保持适度的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市场占有率,这有利于保证苏州放心肉工程的实施及市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畜产品的市场供求平衡,确保社会稳定。对于苏州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因考虑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因素,参照国际上一些大城市的普遍做法即应对各种突发事件3个月计算,苏州应保持畜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以1/3左右为妥,畜产品需求量的缺口,可通过订单和市场准入制解决。

3.2根据苏州畜牧业的现状、特点,结合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应树立大畜牧、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做好各市(区)间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市内与市外畜牧业的协调发展、畜牧业与其它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与增长方式的转变,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装备畜牧业,提高畜禽养殖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畜牧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3.3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大流通以及域外畜产品的大量涌入,苏州畜禽产品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差的劣势突现,畜产品价格低迷,走产业化之路,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已势在必行。(1)扶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畜牧龙头企业是联结生产和市场的纽带,对稳定畜牧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有竞争优势、有带动能力、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使这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畜牧龙头企业要注重引进高科技,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打出品牌。(2)加快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是调优畜牧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奶牛生产;加快发展优质家禽生产,特别是生态型的草鸡散养、种草养鹅等;大力发展羊、兔及特色畜禽的生产,形成区域特色。二是加快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生产,逐步限制和消灭零星分散养殖。适度规模以办中、小型养殖场为主,猪场以年出栏商品肉猪2000~5000头,奶牛群体以300~500头为宜。三是鼓励和扶持规模场开展生态养殖,建立生态养殖基地,按绿色食品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组织生产。四是在重点畜禽产区探索成立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打造品牌,实现共赢。

3.4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形成优势特色产业。苏州有着较为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辖区内现有太湖猪、湖羊、太湖鹅、鹿苑鸡、昆山麻鸭等8个地方畜禽品种(其中太湖猪、湖羊、太湖鹅、鹿苑鸡被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共同特点是性成熟早、繁殖率高、适应性强,且肉质鲜美,非常适宜开发利用;但这些地方品种也存在生长速度偏慢等缺点,在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发展特色畜禽的生产,有利于防止产业趋同,形成错位竞争的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品牌优势。例如苏太集团,利用新培育的苏太猪种,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已形成自已的独特品牌,产品已得到中、高端消费者的认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上加大了扶持力度,不但保存了品种基因库,而且品种选育工作争取进展。今后的工作是要在构建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良种繁育、推广、利用体系上下功夫。一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的联合育种协作,推进育种进程,并发展种畜禽业,提升种畜禽品质与著名度。二要充分发挥我市种质的优势,加强地方品种畜禽扩繁能力建设,抓好畜牧业发展的“源头”。三要抓好这些地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开拓市场、打出品牌,使我市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3.5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崇尚绿色消费,讲究环境质量,对我市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吴江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饲养香猪母猪120头,年上市肉香猪1500头,配套果树107亩,实行果牧结合。通过猪粪为果树施肥,树下种草喂猪,并配备沼气、粪便发酵池、田间喷管设施,循环渠种水生植物、养水生动物等,田间废水经以上处理后再进入净化塘,已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6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畜产品生产,因为饲料需求将是粮食需求的主要方面,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节省粮食与增加粮食生产至少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为此,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土部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精神,落实畜牧养殖用地政策。各市(区)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按畜牧业发展需要,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并按农用地进行管理。在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畜禽规模养殖的用地需要,预留一定的用地空间,提供用地条件。同时,对于规模畜禽养殖用地的规划、选址,因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禁止在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禁养区内建场,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不得改变土地的建设用途。

3.7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一是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畜禽政策性保险,分化因疫病、市场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促进畜牧生产、加工和市场的平稳发展。二是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范围和金额,延长还款年限,为养殖户与加工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点是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开发、畜禽良繁体系建设、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并将畜牧业机械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四是按国家的良种补贴政策,各级财政应安排相应的资金,对养殖户进行补贴。

第2篇

关键词:自然生态 各个环节 注入活力

我盟总面积20.3万km2,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km2。草原自然生态保护较为完整,有我国惟一列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畜牧业经济占全盟畜牧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1、现状

1.1草原生态条件

我盟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日均温度2℃左右,无霜期90~110 d。东西长600km,由西向东以荒漠、半荒漠草原逐步过渡为典型高山草原,由于自然条件恶化及超载放牧,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

1.2畜牧业发展水平

①20世纪80年代初,畜牧业生产进入以草畜双承包为主的家庭畜牧业经营,草原畜牧业从数量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②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有一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③依靠市场,自主调整了畜种结构,但从整体上看畜种畜群结构仍不合理。

④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较高。以该盟为例,改良牛由1985年的3.6%上升到2004年4月的82.3%。

⑤全盟围栏草场达11万km2,其中28%实施了划区轮牧技术,实施围封转移面积8.3万km2。

全盟大力推广“机、电、林、水”四配套草库仑,7 hm2以上者826处,高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8万km2。

⑥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防疫、改良队伍初具规模。

2、发展思路

2.1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效益型发展,经营模式由“小而散,大而全”向以嘎查或苏木乃至旗县为单位的专业化方向发展。经营方式由放牧型草原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及工厂化方向发展。

2.2合理布局畜种及畜群结构

由于草原围栏技术的实施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该地区马匹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山羊数量由于20世纪末羊绒价格的上涨而急剧上升,21世纪初虽有所下降,但已从根本上反映出宏观调控畜种结构能力弱的机制。许多专家为此呼吁,担心我盟草原因山羊的超限饲养而变成中国的第2个毛乌素。故此,在实践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困地制宜,合理布局畜种及畜群结构,这是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前提。

2.3加大改良地方品种力度,培育发展地方优良品种

牲畜品种改良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一条根本路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对当地品种牛的改良已很有成效。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多个品种肉用牛已普及全盟各旗县。黑白花奶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饲养规模,畜牧业经济出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今后应注意在优良品种保护的基础上,实施本品种选育,合理提高其生产性能。在饲养管理上,建立2个品种的饲养管理标准,创立品牌,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4从“围封转移”为契机,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

良好的草原生态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在草地改良方面,加大对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实施人工降雨、飞播牧草的力度,使我盟西南部地区植被在较短时期内得以有效的改善。

在水资源充足的小片区域内,大力推广草地灌溉技术和“四配套”草库仑推广技术,确保投入一点,见效一片。

在草场保护方面,加大对退化草场的治理力度,做到沙化的围起来,退化的保护起来,有条件的建设利用起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国家、集体及个人的投入得以充分利用。建立林水配套的饲料基地,确保开发一小片,利用一大片。

第3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农业中的主要产业———畜牧业,它的发展尤为重要,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来说,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可以成为一个农村的特色发展产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作为农业产业中重要部分的畜牧业,它的发展更是标志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对于现代农业发达国家来说,畜牧业的产值几乎占到了整个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所以畜牧业的发展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而且畜牧业既与种植业相关,又与加工企业相关,它的发展带动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畜牧业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状况;发展对策

我省自古以来畜牧业就相对发达,温和的气候和天然的地理位置,给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这里水源丰富,阳光充足,草木茂盛,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现在畜牧业已经成为我省农业产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我镇的重要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有了天然的屏障,但是在某些方面畜牧业的发展也被当地的地理条件制约着,比如山高地不平的环境,使得当地的畜牧业不能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同时当地的资金问题也在某些层面制约着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我县的工业不发达,相对的乡镇企业的的发展也比较低下,畜牧业作为当地主要经济支柱产业。

1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1.1资源优势畜牧业作为当地的主要主要产业支柱,与它的资源优势密不可分,首先是它的畜禽品种多种多样,几乎很多品种在云南省都位居前几,尤其是猪、牛、羊,很多品种在这里应有尽有,比如撒坝猪、乌骨鸡、黑山羊等,这些稀有优良品种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它的地理位置优越,使得畜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天然的草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粮仓”,再加之当地的种植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这些秸秆便是很好的天然饲料;再有就是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和湿润,给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2发展态势我镇地处我国南方地带,天然的牧场,温和的气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主要依靠畜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牧民的经济收入,使得当地牧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在近几年中,由于当地的地形复杂,大部分都是高山、丘陵,整个地形几乎呈现山区、半山区,人民生活的主要收入都依赖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所以大力重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特点也在逐渐产生,比如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的起点在逐步提升,各种畜产品的发展逐步在工业化进程中加快了脚步,增强了市场竞争性,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同时畜牧业的发展大幅度带动了乳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乳业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加之当地有天然的牧场,使得乳制品的质量大大提高;同时畜牧的科技程度在逐渐加深扩宽,极大地降低了畜禽的发病率,使得收益多一份保障;虽然有天然的牧场和作物秸秆等天然的饲料,但是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因而饲料生产也在逐渐趋于企业集团化,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线,这样既调动了企业的发展,又将成本缩短到最小,使得利益最大化。

2发展中的问题

2.1优良品种程度低没有充分的优良品种,在资源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虽然就目前看来,畜牧业发展的局势还是较为可观的,可是相比于一些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这里的畜牧业还是比较落后的。

2.2在结构上,畜产品分布不合理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结构方面的不合理,很多时候这种不合理给市场需求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使得在加工畜产品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滞后问题,在供给方面,猪肉和蛋类供应充足,但是在牛肉、羊肉和奶方面供应不充足。

2.3产业化程度低要想最大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产业化发展尤为重要,农村无法达到规模化发展,养殖户都是以分散的状态进行养殖,造成经济收入低下,无法提高效益。

2.4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的经济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由于资金不足,造成了畜牧业的发展滞后,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采取先进的养殖措施,在实现产业规模化方面受到了限制。

3发展对策

3.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向农民宣扬养殖的科学知识,介绍新的养殖技术,渗透规模化养殖的益处,将分散的畜牧业推向规模化、产业化,普及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

3.2科学引进优良品种面对优良品种低下的问题,应该保证优良品种的数量上的充足,科学引进优良品种,使得当地的畜牧质量不断提高,随之带来畜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大经济效益。

3.3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在畜牧、生产过程中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政府应该切实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农民在投入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畜牧业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经济支柱,其发展势必要顺应市场需求,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养殖,促使产业化发展,实现规模化发展,政府在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采取科学措施,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合理进行合理规划调整,满足市场需求,解决市场供应的不平衡。从长远利益来看,畜牧业将是当地未来发展前途光明的一个行业,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收益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燕,左福元.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3):98100.

[2]郝玉宾.浅析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145147.

第4篇

关键词:楚雄州;畜牧业;畜禽基地;畜产品加工;种养结合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楚雄州畜牧业正面临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抓住难得机遇,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做大做强楚雄州畜牧产业,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台阶,是楚雄州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面临的一大课题。

1楚雄州现代畜牧业现状

1.1生产总量稳步增长

2015年全州出栏生猪396万头、肉牛38.9万头、肉羊112万只、家禽2240万羽,实现肉类总产量46.13万t,禽蛋产量1.26万t,实现畜牧业产值100.01亿元。全省16个州(市)中楚雄州人均畜牧产值排列第3位。畜牧业成为全州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1.2生产方式转变加快

“十二五”期间,全州畜牧业规模化、良种化、区域化和产业化进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楚雄州报省备案的各类规模养殖场总数2978个,其中肉牛171个,肉羊292个,生猪1102个,禽类706个,奶牛154个。被国家和省级命名的标准化畜禽示范创建单位有18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4个。良繁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州现有猪人工授精站163个,牛人工授精站120个。生猪三元杂交覆盖面85%,牛、羊良种覆盖面分别达60%、70%,较2010年分别提高了12.14、16.08、41.36个百分点。畜牧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截至2015年底,全州有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36家,其中加工企业16家,年产值过亿元的2家。形成了畜禽养殖、销售、加工为主的省州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养殖专业合作组织366个。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畜牧业优势生产区域初步形成,畜牧业发展正在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1.3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全州畜牧业政府专项投资(中央、省、州)达7.05亿元,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建成无公害畜产品基地50个,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3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1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3个。

1.4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

进一步健全草原保护体系,加大草原执法力度,积极推行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组织实施草原生态奖补、退耕还草、转变草食畜发展方式、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等重大工程,加快了草原建设与保护步伐,使部分地区天然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全州草地植被覆盖度有较大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完成退牧还草禁牧16万hm2,草畜平衡107.8万hm2,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区生态明显好转。牲畜舍饲、半舍饲与轮牧、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不断普及,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每年开展人工种草2.3万hm2,草料基础进一步巩固,促进了草食畜的进一步发展。

1.5动物防疫基础不断夯实

全州加大了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州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动物疫情测报中心;新建和完善州级、10县(市)的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州级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完成了97个无(危)房乡镇兽医站的新(改扩)建。更新、补充各类检测仪器设备。动物防疫体系、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兽药、饲料等投入品检验检测体系、基层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得到了全面加强,技术手段得到较大改善,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大为提高。

1.6畜产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产地检疫。合理设置报检点,检疫人员对出栏的畜禽到场、到户开展检疫,查看免疫档案、养殖档案,查验动物标识,进行临床健康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二是加强屠宰检疫。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实施宰前及宰后检疫,对检出的病害畜禽及其产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加强市场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对所有上市交易和进入流通环节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动物疫病隐患的畜产品,净化畜产品市场。四是加强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全州未发生畜产品安全事件。

2楚雄州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优势

2.1政策扶持有力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加大农业和农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为楚雄州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难得机遇。省委省政府把畜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云南省山地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将楚雄州列入项目发展优势区,必将有力推动楚雄州畜牧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2.2畜禽资源丰富

全州有数量较多、品质优良的滇中牛、撒坝猪、武定鸡、云岭山羊等地方品种,同时引进了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猪和短角牛、西门塔尔牛、摩拉水牛等世界著名的优良种畜(冻精),初步建立了良种繁育与杂交改良体系,具有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需的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基础。这些品种遗传性状独特,抗逆性强,具有独特风味和药用保健功能,符合未来消费从量到质提升转变的需求。以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为载体的种源保护、开发体系框架基本完善,保护促开发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这些品种资源为提高云南省畜牧业生产力、发展特色养殖、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2.3市场需求巨大

目前全国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农村人均畜产品消费水平更低。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阶段,农村居民的畜产品消费也将进入高峰期,城市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出现快速增长趋势。

2.4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全州常年有青绿饲草饲料供应,是发展优质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全州拥有天然草原面积156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23.9万hm2,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2万hm2。楚雄州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饲料粮供应较充足,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生产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约144万t和各类青绿饲料85万t;可用于种草的农闲田地面积1.3万hm2。饲草饲料理论总载畜量达150万个黄牛单位。同时,全州粮食实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随着粮食增产措施的落实以及种草养畜技术的推广应用,畜牧业发展将有更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作保证。

2.5科技支撑体系健全

全州建成了州、县、乡、村四级畜牧业科技服务网络,畜禽良种繁育与杂交改良、饲草饲料推广和动物疫病防控等科技服务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建立了一支科技素质高、服务意识好的科技服务队伍。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良种母猪核心群场、扩繁场和猪人工授精供精站点、牛冻精改良点和驴人工授精改良点,州级建成了兽药和饲料质检室、疫病诊断实验室,为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科技服务支撑。

3楚雄州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

楚雄州畜牧生产方式落后表现在:一是畜牧业发展速度慢;二是畜牧业内部结构单一,猪、禽生产比重偏高,草食牲畜比重偏低;三是总体规模化养殖程度还不是很高,不同畜种规模化养殖程度不平衡。畜牧业增长方式仍然停留在粗放增长状态,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停留在50%左右,畜牧业科技投入与产值不适应、畜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养殖形式仍然是传统分散饲养或小规模词养,大多数散养农户生产设施差,饲养管理粗放,畜禽养殖环境恶劣。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瓶颈。

3.2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楚雄州畜牧生产总量虽然不小,但是加工发展滞后,缺乏产品精深加工的大龙头、大企业,缺乏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产品销售仍然是以初级为主,附加值低,阻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楚雄州目前还没有一家国家级畜牧业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南华安友畜牧业有限公司、禄丰双丰良种猪有限公司、大姚县百草岭蜂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大。

3.3畜牧业融资难,投入机制单一

受多种因素影响,规模养殖建设成本、生产成本明显增加,众多养殖户有着强烈地扩大再生产的愿望,但由于养殖业场房和土地基本没有产权证,不能担保抵押,导致资金不足而不能实现。当前金融信贷门槛高、程序多、额度小、用款周期短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3.4疫病和市场两大风险长期存在,对畜牧业影响大

近年来,畜禽疫病暴发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病种越来越多,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等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这些频繁暴发的疫病,给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带来了阴影,表现为老病未除、新病不断、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严重,广大养殖业主反映现在的畜禽越来越难养。同时,在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下,畜产品(特别是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状态也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4楚雄州现代畜牧业发展建议

4.1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建设四大畜禽基地

楚雄州现代畜牧业要坚持“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的原则,继续坚持猪禽稳发展、牛羊快发展、加工促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四大基地”建设。一是以楚雄、牟定、南华、姚安、大姚、禄丰6个县(市)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引进和扶持有一定规模的生猪育种公司和生猪养殖示范场建设。抓住国家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的机遇,重点扶持发展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和饲养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化生猪生产原料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发展牛、羊养殖基地。以楚雄、双柏、牟定、姚安、元谋5个县(市)为重点建立肉牛养殖基地,以楚雄、双柏、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7个县(市)为重点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年出栏千头牛、羊的养殖专业村。三是壮大特色家禽养殖基地。以武定、禄丰、南华3个县为重点发展乌骨鸡养殖,选择有条件的专业村建立乌骨鸡种鸡养殖专业户,加强武定鸡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以楚雄、双柏、南华3个县(市)为重点发展肉鹅养殖,引进和扶持规模化种鹅养殖场建设,提高肉鹅的供种能力。扩大特色家禽饲养规模,为特色禽产品加工提供原料保障。

4.2转变畜牧生产方式,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标准的产品不能成为商品。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支持建设一批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十三五”期间,要切实把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楚雄州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中之重,要以标准化推进品牌化,以标准化推进集约化。通过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模式,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区。

4.3加快畜禽产品加工,促进楚雄州畜牧业提质增效

围绕楚雄州畜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保鲜肉和方便肉制品。扩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增加外销出口,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综合效益。畜产品加工企业要着力做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产品配送网络、供求信息渠道,扩大经销商队伍,积极构建企业的规模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实现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运营资本化的目标,使体制创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4.4推行绿色化生产,促进种养结合

随着畜禽规模养殖和小区养殖的蓬勃发展,畜禽粪尿处理和环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保护环境,保障畜产品质量,迫切要求我们转变养殖观念,推行绿色健康养殖。在畜牧业规划上要优化种养区域布局,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饲用玉米、人工种草,加快推进牛羊优质饲草料产业发展,推动建立粮饲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促进种养业效益“双提升”。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整县推进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争取省级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推广高效实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模式,推动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争取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项目,推动农副资源产业化开发、农牧循环利用。

4.5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强化技术支撑

第5篇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河南县是一个纯牧业县,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12.64亿元,农牧业总产值达80303.25万元,其中,牧业产值76046.55万元。全年育活各类仔畜31.06万头(只),仔畜成活率94.98%;出栏牲畜39.99万头(只),出栏率50.05%;出售牲畜36.62万头(只),商品率为45.27%;能繁殖母畜45.26万头(只),母畜比例为63.92%;全年牛羊肉产量为1.55万吨,牛奶产量1.96万吨。“十二五”期间,河南县委、县政府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提高牧民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县域资源和产业优势,举全县之力发展草原有机畜牧业。县政府划拨土地1800亩,规划建设了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并已连续七年取得北京中绿华夏有机畜牧业基地、生产、贸易三个认证;2008年被环保部批准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0年被列为青海省四大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园区之一;全县932万亩草场和牦牛、欧拉羊有机认证实现全覆盖;欧拉羊、河曲马已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已有3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其中,河南县启龙牧场被认定为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阿米雪”牌酸奶在2012中国•上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青海省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产品2008—2010年连续三届获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博览会金奖。青海聚能活力源有限公司推出的“瀞度天然冰川活水”在“好水•中国”品茶鉴水大赛中,荣获中国高端水行业“冰魂奖”。在加强产业基础建设、产品研发销售、品牌宣传推广的同时,全县还积极组织牧民群众进行合作化生产,推行“公司+合作社+牧户”的运作模式。截至2014年年底,指导建立全县四乡两镇39个行政村牧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牧户5792户,人口29536人,整合草场面积697.897万亩,整合牲畜674832头(只、匹),其中马11960匹,牛278769头,羊434795只,初步形成了“分户放牧、联户经营、集中定居、一体管理”的生产格局。

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河南县在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地理环境、气候资源、生活习俗、等因素长期影响,目前面临着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经营管理传统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滞后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草畜矛盾依然存在。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根基,但高寒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和伴随人口增长、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长期超载过牧,致使河南县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的势头有所减弱但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草原鼠虫害、毒杂草危害等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目前,全县90%的天然草原仍存在不同程度退化,2014年鼠虫害发生面积835万亩,危害面积达600万亩;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302万亩,危害面积218万亩。此外,受海拔气候、传统习俗等因素影响,牲畜养殖仍以草场放牧为主,基本没有实行舍饲,牧民生产生活对天然草原依赖性依旧很大,实际上只能做到季节性阶段性禁牧。

2.区域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较单一。河南县畜牧业占主导地位,但具体从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县内地区间产业存在着明显的同构性,发展定位雷同、同质化问题突出。全县各乡、村均以牦牛、藏羊养殖为主,蕨麻、藏猪、马麝、土鸡等高原特色种养及酥油、奶酪、风干肉等畜产品精深加工尚未起步,各乡镇牧业经济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在发展上未能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产业优势不明显,带动能力不强劲。县内少量第二产业也仅围绕牧业资源进行初加工,层次低、链条短、总量小。第三产业中得天独厚的青藏高原文化、草原文化、蒙藏文化、赛马文化等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由于产业重点集中在牛羊饲养上,牧民收入的增加目前只能依赖牛羊数量的增长,这就与草地载畜量的限制形成矛盾,河南县畜牧业经济收益与畜牧业数量之间,已出现过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同时,单一产业结构导致牧民收入来源结构性风险较高。

3.企业规模小层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河南县有机产业园区现有企业3家,但仅有2家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畜产品加工(另一家仅生产饮用水)。从全县企业基本情况看,企业数量少,无论是从业人员数量、产值,还是从与牧户合作关系等指标来看,普遍较弱,还没有发挥出产业发展龙头带动作用。如绿草源公司在县内仅开展了牛羊屠宰初级加工,肉类熟食及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开发尚属空白,且缺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启龙牧场目前也只以牦牛酸奶生产为主,受奶源奶质影响,产量较低,液态奶、奶粉等生产虽列入计划多年,但一直未能落地。缺乏龙头企业、没有拳头产品,已成为影响河南县畜牧业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4.靠天吃饭未改观,生产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河南县近年来在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方面积极推进,但由于传统草地牧业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牧业生产靠天吃饭局面还未得到改观,畜产品数量与品质供给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企业入园建厂、扩大投资或升级产业的积极性。从产能上看,全县牛羊都集中在每年9~11月份出栏,其他季节本县居民肉食消费,还需从甘肃临夏、夏河等地调运,根本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全年持续稳定生产需求。从品质上看,草地放牧的牛羊肉虽为绿色有机产品,但由于存栏时间长,肉质显老,肉色偏暗,口感不佳,很难被当下以羔羊肥牛为消费主流或按“大理石花纹”为定级定价标准的主体市场接受。牦牛奶制品因营养丰富、产量稀缺,被视为奶类高端消费品,但由于冬春季牦牛产奶量较低,且品质(蛋白质、脂肪等成分)随草质的季节变换而不稳定,奶源奶质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加工的要求,已成为河南县乳业发展最大掣肘。

5.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带动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受、风俗习惯、财富储蓄等传统观念影响,河南县牛羊存栏时间较长(羊5~6年,牛7~8年),惜杀惜售思想普遍存在,商品经济落后。在商品交易方面,目前牧民主要以出售活畜为主,许多畜牧资源以初级产品和原料的形式流向外地,毛、皮、乳等深加工产品销售几乎为空白。从流通方式来看,主要是青海环湖地区及甘肃、新疆等外地游商,在牲畜出栏时节到牧场直接向牧民收购转运出省,长久以来一直未形成较集中、大规模的市场交易,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发育与形成。

6.合作组织松散乏力,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在广大牧区发展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牧民收入、培养新型牧民至关重要。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部署,通过省级带动、地方配套、牧民自筹等途径,在全省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但在现实生产经营过程中,受自然环境的阻隔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寒牧区牧民组织化程度依然非常低,仍维持着逐水草而牧的靠天养畜模式及家庭式的分散经营模式,自我发展力和综合承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部分乡社甚至只能依靠每年政府财政拨付的扶持资金用作社员盈利分红,以维持合作社形式上的运营。

三、推进河南县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扎实推进生态建设,谋求产业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青海的全面发展关键在牧区。要抓住国家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机遇,在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时,从草原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长远考虑,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防止和克服就生态抓生态的弊端,避免重蹈“利用-破坏-治理”的恶性循环。就河南县而言,要以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为目标,以灭鼠治虫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手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县域南部沿黄河草原湿地保护走廊建设,中北部滩地草原保护区生态建设和东部草原湿地保护区生态建设。全面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现草畜平衡,科学合理利用草原;强化草原火灾、有害生物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防灾减灾能力;发展智慧畜牧业和后续产业,提供生态保护支撑。

2.坚持立草为业,加快草产业发展步伐。牧草是草原畜牧业的基础生产资料,草的多少决定着牲畜数量,要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死”循环,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牲畜繁殖发育与草原植被生长时节偏差,造成的季节性(冬春)饲草短缺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河南县畜牧业过度依赖天然草原、单一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向放牧加补饲、舍饲半舍饲相结合转变,发展草业是关键环节,是缓解人、畜、草矛盾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建设中,要以改善牧业生产条件和提升草场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快规模化养殖小区、联户家庭牧场及牧民定居房屋、牲畜暖棚、草地围栏、人工饲草料基地、贮草棚“五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通过夏秋打草、圈地种草、饲草加工、储备经营等多种方式,推动舍饲半舍饲、放牧补饲结合生产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不断增强可贮牧草生产、加工、存储、供给能力,为缓解草畜矛盾,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3.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河南县地处青甘川三省结合部,距省城西宁320千米、兰州460千米、成都700千米,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十三五”期间,西宁至成都、西宁至果洛高速公路和黄南州机场将建成,河南至碌曲、玛曲、玛沁三条主干道将开通,交通网络全面形成,必将带动县域物流贸易、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可根据“草畜结合、整乡推进、专业突出”原则,按照“一中四区多点”空间结构进行产业布局:一中,将优干宁镇(县城驻地)建设成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通过有机畜牧业物流贸易基地建设,打造能够覆盖带动黄南、果洛、临夏、甘南等临近州市的区域型畜牧业仓储物流中心、贸易洽谈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科技交流中心,从而提升河南县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四区,即欧拉羊养殖优势区(东南部山地河谷区)、欧拉羊繁育优势区(中北部滩地丘陵区)、河曲马繁育优势区(东南部山地河谷区)、牦牛养殖优势区(赛尔龙、宁木特两个乡镇)。多点,涉及地区包括优干宁、托叶玛、多松、宁木特、赛尔龙、多松等6个乡镇草场退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开展草原生态修复、草场围栏、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

4.推进产业化发展,提升牧业整体效益。产业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阶段,要针对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接松散、竞争力不强的实际,把推进产业化作为实现现代牧业、现代工业和现代商业紧密结合的抓手,改变长期以来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分割的状况,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牧业体系。一是从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全局高度,合理整合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经营权流转,引导规模经营,加快向集约型转变;按照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依据绿色有机养殖标准,组织现有合作社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养殖,稳定产能,统一产品质量标准,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引导扶持企业进驻有机产业园区,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聚集经济效应。尤其是突出区域特色,敞开大门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通过收购、兼并、入股、联营等方式,以加工环节为突破,重点培育加工型、运销型龙头企业,在开发牧业上下游产品上做文章,延伸产业链,提升畜产品增值能力。三是构建并完善“企业+合作社”利益关联机制,处理好“合作社+牧户”的利益分配关系,组建龙头企业与牧民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品牌拓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牧户的经营格局。通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使河南县高原绿色食品进入千家万户,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城乡消费者。

第6篇

关键词:和政县;现代畜牧业;养殖

近年来,和政县把现代畜牧产业作为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坚持走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和科教兴牧的路子,加快建设肉牛、肉羊及奶牛三大产业和瘦肉猪、良种鸡两大基地,把和政建设成全省重要的牛羊集散地和清真肉乳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临夏州委、州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中,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促进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为和政县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

1.1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

2016年,和政县草食畜饲养量达到36万头(只),肉牛存栏5.8万头,奶牛存栏0.5万头,肉牛出栏2.2万头,出栏率为40%;肉羊存栏29.2万只,出栏18.5万只,出栏率为62%;牛羊肉产量9750t,鲜奶产量750t。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600元。

1.2市场流通日趋活跃,屠宰加工持续发展

全县有牛羊大小交易市场10个,长期从事牛羊贩运人员500多人,2016年全县交易量为牛5.3万头、羊22万只,其中1.5万头牛和13万只羊产自本县,3.8万头牛和9万只羊来自外地。全县建成的牛羊肉加工企业5个,年屠宰加工能力1万多吨,其中牛肉5850t,羊肉4800t,产品远销兰州、广州、北京、贵州、福建、西宁等地。全县已建成的日加工能力10t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1个,年鲜奶加工能力3000t,2016年加工鲜奶2750t,生产干酷素2572t。

1.3饲草料资源丰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临夏州天然草原总面积2.004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91万hm2,累计人工种植面积0.642万hm2。全县现有青贮氨化池6.2万m3,青贮秸秆达5万t。秸秆利用率达到45%。

1.4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支撑作用不断提高

一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县、乡配套的畜牧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全县共有各级畜牧兽医服务机构17个,其中县级3个,乡级14个。从业人员107人,其中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82人,工人25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45人,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31人。二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县现有种羊场3个,年提供种羊500多只;牛冻配点26个,年冻配改良和纯种授配1.4万头;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点2个,年改良授配1360只。全县牛、羊良种率分别为85%、98%。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模化养殖数量小质量不高

据统计,和政县的牛羊饲养量只相当于发达地区一个乡的总量,在规模养殖中,肉牛户户均饲养肉牛6.11头,肉羊户户均饲养肉羊13.32只。牛羊良种率徘徊不前,全县出栏肉牛、肉羊胴体重虽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很不适应。全县日产鲜奶15kg以上的奶牛只有505头,占奶牛总数的1%。

2.2产业化程度不高

现有的肉乳加工企业设计生产规模大,但原料不足,企业对自身建设考虑得多,对原料基地建设考虑得少,争取优惠政策的力度大,对农民利益关心得少。作为产业化纽带的合作组织建设在和政县刚刚起步,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与企业地位不对等,致使企业没有与牛羊养殖场(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产业经营步伐缓慢。同时,和政县还没有专业化的牛、羊交易市场。

2.3标准化养殖水平低

对粗饲料普遍未经加工直接饲喂的比例占70%;在精饲料利用上,全价配合饲料应用率仅占21%,饲养管理粗放,一些优良品种未能发挥应有的生产性能。绝大部分牛羊养殖户圈舍简陋,奶牛户没有专门的运动场,不少农户以养黄牛的办法养奶牛,普遍进行手工挤奶,管道挤奶和机器挤奶仅占10%。

3今后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建议

现代畜牧业发展,应按照“扩繁增量、改良提质、完善体系、转变方式、产销衔接、健康发展”的思路,抓住临夏州实施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建设项目发展行动的有利时机,以良种为核心,草料为基础,饲养为关键,防疫为保障,产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能繁母牛养殖,实现扩繁增量目标,坚持实用技术普及推广和高新技术引进示范相结合,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和肉乳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经营优势,努力促进产销衔接,推进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3.1积极转变饲养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以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切实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在总结经验,完善措施,突出规划设计的同时,坚持规模养殖与千家万户养殖相结合、整乡整村养殖与专业小区养殖相结合的原则,支持农户利用小额信贷等发展规模养殖,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有效形式,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扶持引导养殖户出户人园,建设高起点、标准化的养殖场、养殖小区和示范园区,大力创建千头牛、万只羊、万头猪养殖乡镇,百头牛、千只羊、万只鸡养殖专业村。

3.2实行良种补贴政策,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良种奶牛补贴和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肉牛改良补贴,争取更多的补贴资金。二是根据和政县牛羊改良实际,结合国家和省上的良种补贴政策,长期实施和政县畜牧良种工程,加强高产奶牛性控冻精配种、牛冻配点和人工绵羊腹腔镜冻配受精点建设及技术培训工作,重点推广奶肉牛冻配改良技术和肉羊杂交改良技术,扩大名优品种的引进数量,不断扩大改良范围,持续提高品种质量。

3.3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一是由政府牵头,加工企业、养殖场户人股,成立畜牧业投资担保公司,切实解决畜牧产业发展中信贷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县上将各类涉牧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品种改良、草料开发、技术推广、小区建设、疫病防控、龙头培育、合作组织和奖励激励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使有限的财力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通过项目支持等办法,激活民间资金,拉动社会投入,使之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投入的主体。四是大力推广联户担保信用机制,切实解决千家万户养殖的投入问题。

3.4大力推进产销连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转变观念,把专业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把扶持重点放在专业市场建设和本地原料利用量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强、对产业和农户带动能力大、税收贡献率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上,使之尽快发展壮大。二是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大力发展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发挥联结企业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制定行业标准,行业行为,促进行业的稳定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协调、服务、自律和维权等职能。三是实行畜产品保护价政策。根据市场价格及原料生产成本,政府确定合理的保护价,防止生产的大起大落。

3.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的保障机制

第7篇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6)32-25-1

畜牧业要想得到大力发展,必须抛弃原有粗放式的养殖结构,走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养殖之路,而这一切离不开畜牧技术的支撑。畜牧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牲畜患病的概率,极大地提高了生存率,还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可见,现代畜牧业发展离不开畜牧技术作用的发挥。

1畜牧技术发展现状

1.1畜牧技术实用性不够

主要体现在现代畜牧技术研究方向上,现阶段仍专注于对畜牧品种的改良,专注于单一品种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但缺陷也是非常显著的,比如技术单一,饲养和管理技术方面发展不够,在畜牧疾病预防上作用发挥也很有限,实用性不够,导致畜牧业发展非常有限。

1.2技术缺乏标准化

畜牧养殖技术必须规范化才能提高生产效益,而养殖规范必须从品种选择、卫生环境和管理技术等方面予以强化,这些技术实现不了规范化,根本谈不上畜牧技术的进步和提升。此外,对于畜牧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推广也要尤其重视。但是,目前各级还缺乏解决此污染的有效方案。

1.3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较差,人才较为匮乏

由于基层兽医站在政府投入和自身建设主动性等方面的原因,一线乡镇兽医站的基础设施、人才建设一直较为薄弱,有的缺少必要的医疗器材,有的基本药品配备不齐全,一些条件较差的乡镇吸引不了优秀的人才进行一线指导,畜牧兽医人才老化严重,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导致畜牧技术提升和推广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既有政府重视不够、政策倾斜不够的原因,也有保障机制不完善,推广资金不足的原因,导致推广和科研工作面临诸多掣肘。

2畜牧技术提升及推广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

畜牧技术的提升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互协调,环保、财政、畜牧和相关监督部门都要积极参与进来,要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在畜牧部门设立常设机构,牵好头,抓好分工落实[1]。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机构运行管理制度,积极宣传国家畜牧惠农政策,并抓好贯彻落实。要积极主动展开畜牧技术的科研工作,促进科研水平上新的台阶。

2.2积极探索推广新模式

推广服务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基层一线实际情况确定,比如一些地区实行了包村联户机制,确保每家每户都可以从中受益,基层反响较好。要积极探索新的科学养殖方式,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技术升级活动,与技术行家展开合作,通过开设试验基地、示范先行、典型引路等方法促进技术推广。此外,还要看到技术的推广必须有其网络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建立以畜牧兽医总站为核心,逐级分层的推广结构,形成市、县、乡、镇四级网络平台,信息共享,促进行业交流,健全运行体系[2]。

2.3深化改革,提升综合实力

笔者认为畜牧业技术的提升和推广离不开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软件主要包括推广服务网络建设、人才建设、团队建设等,这些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倾斜投入。在资金的来源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层面要给予照顾,争取国家的建设支持;另一方面是要敢于改革创新融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比如与当地优秀企业展开合作,与院校构建产研学平台等。在人才建设上,将工作人员送出去学最新的专业技术,鼓励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工作。

3結语

随着畜牧技术在畜牧业发展中作用的提升,畜牧业在现代农业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也必然不断提升,加上市场潜力巨大,必将迎来畜牧业发展的春天。如何提升和推广畜牧技术成为了各级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除了笔者所探索的方法外,各地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找出适合自身的推广方法,进一步加强推广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贵标.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及其研究[J].当代畜牧,2015(2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