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2 09:43:04

序论:在您撰写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第1篇

摘要: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既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又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培训 职业道德 教育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的“道德”指的既有社会道德,又有职业道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社会道德包含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行为准则、思想情操与道德品质。①因此,在对学生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一、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进行职业培训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鉴于此,其目前情况如下:

1.学校侧重于技能培训,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安排教师重点讲授专业理论、技能操作课程,加大专业课的课时数,而对职业道德的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把其放在应有的位置,且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一层不变,未能使学生看到“好处”、成效,不能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道德的关注。

2.教师只重视技能培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部分学校是直接安排专业课教师顺带上职业道德课;部分学校虽安排思想政治课教师上,但这些教师沿用“老套路”,不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实际进行教学。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未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水平,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亦使他们缺乏提升个人修养的动力。

3.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图眼前境况,却未能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待职业道德。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职业技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职业道德的好坏与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看不到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否影响将来的发展空间,继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

二、加强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每一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因此,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都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那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职业道德,做到“道德”与“技能”并重呢?

1.增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首先要从道德意识抓起。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学校要督促教师做好培训工作。一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细化,并强化职业道德要求,适时地拓展职业道德知识。二是要结合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本职业道德教育。三是要灵活运用培训方法,结合现场观摩法、师生互动法、影片赏析法等教学方法,生动地讲解职业道德。

2.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培训中去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学校应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一手抓“技能培训质量”,一手抓“职业素质质量”。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时,在开展专业课过程中,也要视专业、对象的不同而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且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操作培训中去讲解、示范及运用。职业培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基本的道德着手,从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开始,再深入地讲解本职业的“行规”,培养学生认识、接受,乃至实践“行规”。通过培训,努力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这些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指导他们具体技能训练的“武器”。

3.改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原有认识

从学生到员工,他们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校、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接受培训时,一定要改变他们对职业道德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等原有的错误、肤浅认识,要联系实际生活、工作,排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困惑,让他们在从事本职业活动时,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哪些该做、不该做,在做正确时才能得到认可时,就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便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开展工作,一心一意地为做好每一件事。此外,也要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威望、收入等,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实事求是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三、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这样才能完成所从事职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需密切结合学生专业,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从行动上影响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学生需扎实地掌握本行业的规范、准则、礼仪等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高“德”“能”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宦平主编.德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二版第三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0-11.

第2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培训 实施原则 实施对策

一、引言

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德智体合格的从业人员,而职业道德教育则是职业教育全部内容的根基和核心,因为它促使劳动者树立正确合理的职业观念,从而以过硬的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它推动了社会企业的对外形象和经营效益,正是由个体的良好职业道德,才形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它帮助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者身处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弥足重要,关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关乎社会主体力量的思想水平。而近些年来,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职业培训教育畸形化,其教育只侧重于武装给受教育者以专业分工技能,使其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生产流程,而忽略了对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引发的对企业和市场带来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流水线一样的职业培训教育是不值得借鉴的。笔者从自身的教育实际出发,试图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二、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一般被定义为“人们在职业工作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这个更多的是强调从道德的层面进行约束和规范,而忽视了个人在职业道德面临选择时的抉择,缺乏对解决职业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而且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仅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二)市场经济大潮对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部分消极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切向钱看”成为部分人的信条,使得部分人在职场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当个人私利与他人利益、社会公利发生冲突时,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这些人可能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当理论和实践遇到抵触的时候,仍然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原则而选择自己的私利。

(三)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

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知识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都较为重视学员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对职业道德,职业学校大都觉得无所谓,主要依靠学员个人的道德观念。学员自己道德素质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就高,并不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提高的。与此同时,大量的学员也对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更多的学员更加期待能够学到一门专业的技术,将来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职业学校和学员都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导致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三、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原则

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极易走向的误区就是在对待职业道德教育上的轻视和漠视,过分的依赖社会公德教育和就业者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而不将其作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其实,职业培训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其培训时间和个体背景是千差万变的,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其在道德领域能胜任具体职业的要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基础性的地位,做到使培训者先成人后成事,首先做到对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从业品质了然于胸,再做好自身的职业打算。同时,职业道德教育的公共性也是重要的原则,无论受培训者有怎样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面对崭新的工作岗位和陌生的社会环境,必须武装给其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其专业技能的顺利施展。

(二)遵循适应性,与社会实际、学生个体、行业差别相适应

当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大都流于形式化和书面化,以致收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这是当前职业培训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致命缺点。很多培训单位,把学员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输送单位考核,作为自身教育成果和在社会立足的唯一标榜,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不能得到迅速体现和收效缓慢的一个方面,自然地得不到发展,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在该类教育的实施中,应当注重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的结合,针对当下职业道德领域的重要问题、主要现象展开教育;应当注重与学生个体的相结合,把握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弥补其不足,跟踪指导;应当注重与行业之间的差别相适应,结合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对于容易出现道德危机的方面,加强教育力度,提前令学员了解其将面临的职业道德处境,达到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三)遵循多样性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不断的掀起改革和创新,旧有的照本宣科式、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再也不能符合师生们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众多80后、90后的社会成员相继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着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状态,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从自身做起,思考探索、不断创新,采取生动活泼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传达教育内容,提升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种理念不仅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指导性的,对于职业培训教育更是有其实用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学员,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生活化的课堂模式,把本该枯燥的道德教育进行生动诠释,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引发学员共鸣。若非如此,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将走向一潭死水的危险方向,出现教师没有热情、学生没有主动的局面,更不用谈论教育成效了。因此,多样化和生动性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该遵守的。

(四)遵循成效性,注重教育成果的考核和运用

职业道德作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它的衡量不像一门专业的技术一样直观和容易操作,这也给培训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成效评价提出了难题。笔者认为,成效性仍然是该类教育的指导原则之一,对其考核也应该积极探索、多管齐下。例如将学员的日常学习表现和上岗实习表现,作为教育成果验收的重点渠道;也可以通过师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的方式,巧妙地摸清受培训者的道德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安排,以及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任何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的都是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因为教育的主体在于学生,有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正确方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例外。身处踏上工作岗位的前夕,许多学员对于这份职业应恪守的品质,也是了解不全面或者有偏颇的,这就要求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德育课堂,回答学生的困惑、弥补学生的不足。职业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多听取学员的心声,为其解惑、授业,因为他们的道德得到完善,才是这门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在职业培训教育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浅议

(一)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突出其在日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时间和精力是取得成效最具有硬性的保障。培训单位应该摒弃职业道德教育费时费力的错误认识,在充分尊重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开展教育,从而唤起教师和学员的思想重视。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灵活和有适应性的,顺应职业培训教育的速成性特色,比如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结合本阶段教学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性的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学员技能和道德的同步提升,这一点在会计、金融等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以节次为单位的课程不是必须和固定的,培训单位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学员会议等形式,灵活开展道德教育,只要形成独特的模式和正常的流程,教学成果就容易得到保障。总之,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正常的职业培训教育中去,避免随意性和突击性,而是像一门技术课程一样,有自己的师资和物力、时间保障,走向正规化、日常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二)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广泛发动校园媒体和学生活动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最贴近学员的学习生活,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渗入到其中,使其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学校拥有众多的宣传媒体,且它们大多由学生亲自组织亲自策划,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的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网站、报纸刊物、广播站、电视台等等,开辟专门的栏目和板块,强化该方面的宣传;充分发掘职业道德以及学生身边优秀人物典型案例,以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方式广为宣传;可以展开诸如读书讨论书、征文比赛、相关电影音乐赏析等活动,发动学生以个体、宿舍、班级等多层次积极参与;通过奖项的评比、奖品的设置等,吸引学生关注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活动最后一定注重活动结果的验收总结,为下一步的努力和其他方面的素养教育积累经验和教训。另外,注重活动的组织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如社区服务、扶老助残、帮贫济困等爱心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验良好道德的积极作用,培养诚实劳动、遵守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心地,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通过隐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贯穿到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去

针对培训学生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弹性较大、较为灵活的课程,专门开展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培训教育学校定期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这些课程都传达了对学生非常兼具实用性和启迪性的内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模式,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穿插到课堂讲授中,起到集中教学的显著效果。正如其他的道德教育领域一样,道德的培养从来不是孤立的和单独的,它应当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无所不在地进行指导教育。在具体的培训学校中,负责职业道德教育的部门是较多的,例如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党委办公部门、学生工作处、教务部门等,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不断地优化,将这些部门的道德教育职责进行科学的统一协调,形成严密和统一的教育网络,使职业道德教育达到“无孔不入”的渗透的理想效果。放眼细处而言,德育教育工作者每次与学员的接触,每次的专业技能教育考核,都可以成为施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因为道德本身就具有隐形和潜在的特征,也只有一点一滴的感化、日复一日的教育,能收到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先进模范和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

不论是哪一类的教育工作,案例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其真实性生动性,往往能比专业的知识宣讲更能起到教育效果。道德教育更是应该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和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放眼全社会领域内的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劳动模范”等等活动,以及各个地方进行的人物宣传、优秀表彰等活动,莫不是在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成效。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培训教育机构应该受到这方面的启示,给予探索和实践。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绝非一句空谈。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职业道德和美好品质,将成为激励和鼓舞广大职业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也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的极佳方式。职业培训教育单位可邀请有杰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社会上的先进模范人物以及道德高尚的优秀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或学生座谈等,用他们爱岗敬业、不辞劳苦、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敬业、吃苦、慎独、自律、进取等方面的生动教育,使学员们在听取事迹、接受感召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其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追求高尚,塑造其初步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这对于学员一生的职业和生活过程,都将是弥足珍贵的。

(五)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在考核评价中不断改善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正因为其与社会生活如此休憩相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这是一个决不能放松、又不能固化的教育环节,只有保持探索、积极实践,才能不与社会脱节、不辱教育使命。在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中,首先应该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深受欢迎又易于组织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博取众长,在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创新;同时,应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喜好中,通过建议征集、问卷调查、亲切座谈等形式,倾听其声音、了解其偏好,令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更加契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同样重要的是,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考评和验收上落到实处,以此来督促师生的思想到位、行动到位,例如在职业技能的各种考核中,无论是试卷的书面考核还是实际的操作考核,都可以通过给予学员一些情景和问题的设置,考察其在面对自身所处的岗位上一些敏感、关键的问题上,是否具备了正确的思想觉悟和处事方式,如果在这种专门的考验中学员都出现对职业道德的明显违背,那么当其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各种繁杂的压力和诱惑,情况就更值得思考了。考核是为了总结和改进,这就要求负责该领域教育的教师们善于反思、善于提升,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收到预期中的教学成果。

五、总结

近些年的经济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就业压力仍然严峻,这其中不仅有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更存在着劳动者本身职业道德缺乏引起的供需双方鸿沟。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将进一步深化,专业分工也将进一步细化,这不仅仅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更是紧迫的,因为技能是具体的,有很大的短期速成性和更新性,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迅速获得合格员工;而职业道德的养成,却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往往伴随着个体一生的思想素质进退。广大的职业培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育中穿插和组织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崔兰英.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

[2]胡晓毅 .学习问题学生的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晓音,王琳. 新时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11(27):58-60.

[4]李冬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浅析[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93-96.

[5]罗箭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范式转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 (10): 93-95.

[6]赵娟. 关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开封大学学报, 2012 (3): 64-66.

[7]李琼. 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机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5): 56-58 .

第3篇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培训作为一种产业,学校是工厂,学生则是产品。培养的学生能否就业是职业教育培训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社会有就业需求才能拉动职业教育培训发展;二是就业的趋向决定职业教育培训的专业结构;三是就业需求的市场波动决定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规模变化;四是职业教育能够推动行业成熟,催生新的职业岗位。所以职业教育培训必须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以市场为导向。近年来,社会失业人数剧增,企业用工乏力,社会提供的岗位有限,职业教育培训部分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社会问题,许多人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他们在学校很少受到为工作、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即使学到一点职业方面的知识,也是肤浅而片面的。而一旦离开学校,所获得的综合训练机会就更少了。因此就需要有一定的培训机构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高他们必须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培训必须依据企业和行业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就业就意味着竞争,在当前就业比较严峻的形势下,职业竞争不亚于产品竞争。人人渴望就业,人人需要就业,靠什么来实现就业,这就需要职业培训来解决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培训必须在专业设置、培养规格、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实训要求上,面向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密切加强与企业合作,满足各类求学者的学习需求。由于技术不断现代化,要求不断更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接受培训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胜任力,以适应新的需要。职业教育培训不要过于强调理论、教学要符合企业的需求,教师也要深入企业实际了解情况。职业教育中目前还普遍缺乏一个重要内容,即在现代化生产中亟须的工作岗位上独立和自我负责地行动以及参与现代工作过程的能力;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仍然缺乏足够的能力。

三、提高职业教育为终身教育服务的功能

21世纪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使劳动者形成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学习型社会继续学习和接受终身教育的能力。职业教育培训不单单是技能培训与谋生教育,实践中常常把职业教育培训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而弱化职业教育培训对人立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设计与培养。职业教育培训目的不是“制器”而是育人,因此不能把职业教育培训的着眼点仅放在传授职业所需知识、技能上,而应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培养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加坡的就业培训基本技能中,把“进取心、终身学习、全球意识”作为职业培训的理念。1974年11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巴黎)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特别指出:“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志愿,职业技术教育应该: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7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凸显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他们不再是同质性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已从第一代农民工分化出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首次外出打工的平均年龄低于25岁,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目前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生产建设中,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其自身竞争力,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那么,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素质现状,高职院校能否有所作为?本文主要就该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基本上达到初中毕业、少数接受过高中教育。但职业技能仍然有所欠缺,大多仅在工作后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简单,适应面窄。这一代农民工受到转型时期社会的影响,新思想、新思维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具有新时期青年逆反的共性。进城打工的目的发生变化,渴望“市民”身份,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不能与城里人一样享受普遍意义上城里人能享受到的福利;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阅历浅,抗挫折能力差,在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其缺乏竞争力。长远目标模糊,没有对自己很好的定位,追求目标简单。与农村联系日益削减,城市生活是他们的真正向往。可持续发展意识强烈,进城务工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发展。强调受尊重,对自身利益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像上一代农民工,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往往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解决,这也造成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二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取向的功利化,多数进城务工的目的是为了收入,为了自己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基本上没有考虑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主要是为了自己。新生代农民工诚信意识淡漠,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方面问题较严重,尤其是在工作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敬业意识和责任感。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想跳槽,寻找轻松、条件较好的工作,但往往事与愿违,游荡于社会中,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缺乏责任感,工作就是为自己。一出现问题,就把责任归咎于他人、归咎于社会。

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缺乏进取意识。没有进行过职业技能培训,大多数是在务工单位进行岗前培训,技能简单、单一。社会大生产的不断向前发展,职业分化越来越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凸显其重要性。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努力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包括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精神。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重要途径,素质是方方面面的集合体,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通过职业道德建设带动整体道德素质的上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是适应城乡统筹改革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

三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有所作为

1.高职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应肩负起职业道德教育职责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之一,应负起自己的社会职责,发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任务之一,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职业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量的农民工需要进行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有利于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兼顾职业道德教育,将农民工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培训过程中,发挥对农民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2.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更有利于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与社会一般培训机构比较,教学设施更加完善、教学设备更加先进、师资队伍更加强大、培训经验更加丰富、实训条件更加良好,为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不同于一般社会培训机构,仅仅是技能的培训,在培养技能的同时也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也会发挥其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在培训过程中对农民工的职业素养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对农民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当前教育改革面临贫富差距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又要应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需要统筹考虑、科学规划。面临世界变化未知的经济形势与国内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贴近社会现实并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相结合,从学历教育的一元化体制中挣脱出来,向多元化、多层次教育发展,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当今许多国家都积极致力于这方面的改革实践,把大学作为主要依托,建立以大学为轴心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我国的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与企业的用工需要相结合,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吸收并使用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金,为不断提高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4.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利于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要,市场潜力巨大。高职院校进入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市场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条件建立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职业培训基地,成为学校新的经济点,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此外,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区别于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在技能培训的同时会更加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现状,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解决就业压力、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为个人提升自我价值,从而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健全高效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道路运输主管部门建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可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和效率,形成管理制度并加以实施,以确保道路运输主管部门或企业可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职业人才的专业水平、提升职业人才的综合素养。

1.构建“培训激励”管理制度。为使各道路运输企业对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可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相关措施和规定。比如,道路运输主管部门可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与各企业签订责任书,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部分;也可将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提拔任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参考内容;还可依据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对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调动管理者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2.构建“培训参与”管理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采取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培训单位派出一名参与者跟班培训,近距离熟悉职业人才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满意度,完成培训调查和服务。培训结束后,参与者要及时对培训班开展情况和职业人才培训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总结报告。

二、探索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完善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地评价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

1.探索教育培训的立体化考核方法。要采取多种手段,着力拉大对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考察的时空跨度。要运用多种渠道、通过不同的视角,积极拓展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发放征求意见表,多方面采集道路运输主管部门、企业、职业人才的意见,形成立体化、多效性的考核方法。

2.健全教育培训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责任制,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在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上的提升。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道路运输企业举办的教育培训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职业人才的情况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各企业参与培训人数太少,造成培训成本升高。如果道路运输企业能利用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行业职业人才培训体系,联合起来构造一个培训目的明确、人才层次基本相同的教育培训阵地,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并能为更多的道路运输企业服务,真正建立起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管理运行机制。

1.发挥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抓好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建立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道路运输行业要重点抓好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各类交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承担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任务。

第6篇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 职业道德建设 考核 教育 宣传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十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力地整治了“”等突出问题,促进了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然而,当前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对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基层公务员是公务员队伍的主体,处在改革发展第一线,是h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肩负着直接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与群众的接触最为频繁和广泛。虽然基层公务员不能代表政府的全部,但是人民群众认识、接触政府是从基层公务员开始的。因此,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反映了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对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加强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利于预防腐败、推进廉政建设,尤其是从思想根源上使公务员“不想腐”。其次,有利于使基层公务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改进工作态度,从而大大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开展。再次,有利于保持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使群众更加支持和拥护政府。最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教育培训工作仍不够到位

第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在年度考核中,公务员只要在一年的工作里,没有因严重错误或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恶劣社会影响、严重违纪违法,基本上都会被定为称职等级,甚至是优秀等级,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考虑较少。选拔干部时,则一般对考察对象的工作能力、业绩和廉政情况等更为重视,而且由于职业道德缺乏直观、明确的衡量标准,对被考察对象职业道德的好坏就难以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价和认定。因此,我国对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考察往往被忽视。

第二,教育培训工作不够到位。一方面,面向基层公务员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多,原因在于:基层部门对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各地普遍存在着把党风廉政教育等同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认为有了党风廉政教育,就不需要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基层政府部门对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的资金、人力和时间等方面的投入较少;基层党校、行政学院等机构中,能讲授职业道德方面内容的教师数量不多、水平不高,因此基层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的需求。

另一方面,当前的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首先是教育内容不够贴合实际,没有根据基层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多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内容或行为规范,没有准确区分基层公务员与中央、省、市级单位的公务员的区别,以及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的区别。由于不同单位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领域差别很大,需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就不尽相同。其次是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通过舆论宣传、行政推动进行,大部分单位是由主要领导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读有关文件,动员大家业余时间自学,基层党校、行政学院开展培训的主要方式仍然局限于课堂讲授、观看录像片等。

第三,宣传引导不足。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对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新气象、新变化、新成就的宣传仍有些欠缺,导致社会上对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理性关注不足,营造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此外,近年来选出的在基层恪守职业道德的榜样、模范不多,为基层公务员起到的示范作用和效果不明显。

增强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把职业道德情况切实纳入基层公务员考核、考察之中,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职业道德考评机制,有利于激发基层公务员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年度考核中,应当制定切实可行、具体规范、定性与定量兼顾的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结合公务员的财产申报、述职述廉、检举举报等制度化措施,对基层公务员日常履职过程的职业道德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把拟提拔任用对象的职业道德情况作为重点,进行严格、细致的考察,谨防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员被提拔任用为领导干部,在用人机制上形成正确的导向。

其次,要增强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一是要以尊重基层公务员自身需求为前提,分析基层公务员工作实际情况,注重区分教育对象的职务和级别,特别是要结合其所在部门的工作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内容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基层实际情况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二是要创新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采取理论教育、案例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并鼓励互动参与的方式,灵活运用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结构化研讨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学习、实践体验与反思内化的“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三是要强化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科学合理配置教师团队,选拔、培养一批既了解基层公务员工作实际情况,又具备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的公务员或专职教师,承担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四是要健全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制度,在对基层公务员进行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时,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基层公务员在职期间应定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对已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估,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再次,要加强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宣传引导。要充分认识宣传工作对推进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相关消息、播放专题片等宣传方式,对各地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好的经验做法和新变化、新气象、新成果进行多角度宣传,提高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引导社会公众明辨是非,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掘和培育基层公务员中有良好职业道德表现的人和事例,树立“道德模范”“服务明星”“业务能手”等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作用,增强基层公务员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积极性。通过解读公务员职业道德相关文件,以图文结合等形象生动的方式,编发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宣传图册、书籍、挂图等不同品种的宣传教育产品,有效解决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缺乏、手段单一等问题。

总之,加强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务员的道德水平、规范基层公务员的职业行为、树立基层公务员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基层公务员将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到日常工作中,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2)01-0007-03

职业教育承担就业培训工作既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其服务社会实现公益价值的重要体现。以职业教育为主渠道,推进区域性就业培训体制机制创新对落实国家就业培训工程有着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担负就业培训任务是法定义务

(一)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内涵

所谓职业培训,就是对学生或成人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培训活动。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法》第14条规定,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所谓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就是指以职业院校或其他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为培训主体,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发展需要,运用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各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行政管理、企事业员工或社会工作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为目的的培养、教育、训练等活动。

(二)职业教育担负就业培训任务是法定义务

我国《宪法》、《劳动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等几部法律法规,已经构成了人力资源社会培训与保障的法律规定及其体系的顶层架构。

如《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劳动法》第3条和《公务员法》的第13条分别规定,“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公务员享有参加培训权利”。《职业教育法》第19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就业促进法》第44条“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上述法律法规还就地方政府、用人单位、技术人员、特定岗位、违规措施、培训职责、培训费用、培训要求提出了规定意见,是职业教育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的根本依据,也是企事业单位员工在培训方面享有相应权利和义务的重要保障。但各项培训条款散见于各部法律法规之中,缺乏系统性与内在逻辑性,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细则和实施程序等法规体系,各地方政府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制度建设发展不均衡。从宏观上看,有必要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培训机构的性质、办学指导思想、机构设置、培训范围、培训计划、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学员考核质量评估以及科研、咨询、管理、培训经费、工学矛盾等具体问题,使培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将培训纳入系统化、法制化轨道,切实有效地保障培训顺利的进行。

(三)承担社会培训职能是职业教育实现公益价值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战略高度规定了我国民生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我国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一方面,政府每年以国民预算方式强化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社会公共资源,有着天然的公益性;另一方面,“翻开教育史,职业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是主要面向工农群众的一个教育类型。通过扶贫培训、就业创业培训为基层社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是职业教育实现公益价值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重大政策与重大人才工程中分别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整合现有培训项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引导和重点培养一批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紧缺人才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

二、国家就业培训工程的落实需要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

就业培训是国家强力推进的,是整个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扩大就业、预防失业、促进创业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指出,“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

坚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训后就业质量为检验标准。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突出实用实效,大力推广“订单式”、“定向式”和校企联合培训。以培训补贴为“杠杆”,建立健全培训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等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培训工作的考核监管,提高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解决好培训工学矛盾和补贴标准问题、校企联合培训问题等。

在许多国家,政府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更突出的作用是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就世界范围而言,各国政府现正努力寻求在人力资源培训中扮演新的角色,减少其对商品、服务供应的干预,逐步实现向引导者、监管者的身份转变。”一是帮助那些较早离校的青年人就业,特别关注并增加对这部分青年人的职业培训;二是对年长劳动者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年长劳动者掌握信息技术,有利于对年长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将他们从就业岗位少的部门转移到就业岗位多的部门去,如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让更多的年长劳动者掌握信息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其退休期间的生活质量。

就业培训是公共产品,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培训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一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根据当地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合理组织引导就业培训工作。二是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地方职业院校为基础,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资源,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各类培训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培训。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为民服

务”。三是要加大就业培训资金的投入,制定鼓励城乡各类劳动者参加就业培训的政策措施,探索完善培训补贴的方式。以职业教育为主阵地开展“定点”就业培训,适当提高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三、以职业教育为主阵地,推进区域性就业培训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以政策为导向,落实国家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根据人社部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共同下发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3号),对今年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做出部署。其总体要求是,以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下大力气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其工作重点是:一是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认真抓好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重点培训任务。二是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企业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做好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三是要更加注重培训质量。大力提倡和推广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促使职业培训实现和市场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其次,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培训信息服务平台。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主导激励作用,职业院校培训主力军作用,建立通畅的区域人力资源培训信息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人才工作政策,以职业教育为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主渠道和主阵地,建立工作协调机构和督查机制,以职业培训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促进就业,提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组织职业院校和市内外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进评价模式的创新。围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师资交流与生产实践、职工培训与技能提升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努力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培训与企业需求之间相对接。进一步推进在市内大中型企业中建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加快培养紧缺型技能人才,提高技能人才对企业的贡献率。

其三,以深化教改为动力,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工作活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质量,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特色。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又是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突出特色,提高职业院校对技能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培训质量的服务能力。关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要实质性推进区域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改革;加强专业设置备案管理,从专业源头上撬动对企业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拓宽人力资源培训对象范围,不仅仅是对在职在岗企事业单位员工,还包括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企业的保送生、委培生,农村的初、高中肄业生等,采取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促进培训工作活力。

其四,以技能鉴定为抓手,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公信力。近几年,随着鉴定工作的快速发展,鉴定事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要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技能鉴定工作,在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院校设立鉴定所(站)。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组织全国人力资源各项技能统考规模。积极为培训学员提供鉴定服务,根据培训学员需要,组织专场职业技能鉴定。做好特殊群体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鉴定服务工作,进一步向农村乡镇和村组延伸,做好农村实用人才鉴定服务工作,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的特点和就业需求,推进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建设,加快推进行业企业证书实行备案管理。

其五,落实培训资金,确保培训机构与受训员工的积极性。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lO]36号),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并通过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就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企业新录用的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

[参考文献]